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土地革命路线,过度时期总路线内容分别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无产阶级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革命的主体是无产阶级,客体是人民大众,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土地革命路线:中国共产党为了解放农民,壮大革命力量,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逐步制定和完善了符合农村阶级关系和经济状况的土地政策和策略。分别采取两种形式:一是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土地革命政策,变封建地主的土地为农民所有;二是削弱封建剥削制度的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党在创建和大革命时期,对土地革命认识不足。国民革命失败后,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1928年中共六大明确提出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的阶级路线,调整了侵犯富农的策略,但土地所有权等问题尚未解决。1931年前后,基本形成了一条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抗日战争时期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进行土地改革势在必行。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变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同年12月,毛泽东针对土地改革中出现的“左”的偏差,强调必须注意两项基本原则:第一,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第二,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完整地概括了党的土地革命总路线:“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时期,在土地改革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1952年底到1953年初,中国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抗美援朝可望结束;土地革命的任务已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提前实现预定目标;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开始;中国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需要提出新的任务和目标。

  过度时期总路线:1952年以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多次讲过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6月1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此作了较为完整的概括“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央政治局会议后,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宣传部起草的关于总路线的宣传提纲上,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进一步完整准确地表述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指出,“这条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了《为动员一切力量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标志着总路线的最终形成。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决议,正式批准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并于同年9月载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二者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条总路线的实质是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解决土地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之一。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的实践进行科学的结合,分别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土地路线,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抓住了中国革命的关键,最终把中国引向革命的胜利。

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时期的土地政策分为三个阶段: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简单讲,就是“打土豪,分田地”
、1927-1937 国共第一次战争时期,共产党实行的是打到土豪劣绅分田地,把土地均分给农民
原因:这主要是利用农民的积极性来外对国民党统治,争取农村包围城市取得胜利。
2、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由于国内主要矛盾变化,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抗战,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既团结了地主,也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统一战线。
原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3、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抗战结束,矛盾变化。在解放区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农民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按照《中国土地大纲》要求,实行的是耕者有其田的制度,主要还是团结贫下中农,限制富农,打到地主,均分土地。
原因:争取农民支持,取得解放战争胜利

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时期的土地政策分为三个阶段: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简单讲,就是“打土豪,分田地”
、1927-1937 国共第一次战争时期,共产党实行的是打到土豪劣绅分田地,把土地均分给农民
原因:这主要是利用农民的积极性来外对国民党统治,争取农村包围城市取得胜利。
2、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由于国内主要矛盾变化,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抗战,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既团结了地主,也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统一战线。
原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3、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抗战结束,矛盾变化。在解放区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农民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按照《中国土地大纲》要求,实行的是耕者有其田的制度,主要还是团结贫下中农,限制富农,打到地主,均分土地。
原因:争取农民支持,取得解放战争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路线
最佳答案
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时期的土地政策分为三个阶段: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简单讲,就是“打土豪,分田地”
、1927-1937 国共第一次战争时期,共产党实行的是打到土豪劣绅分田地,把土地均分给农民
原因:这主要是利用农民的积极性来外对国民党统治,争取农村包围城市取得胜利。
2、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由于国内主要矛盾变化,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抗战,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既团结了地主,也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统一战线。
原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3、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抗战结束,矛盾变化。在解放区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农民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按照《中国土地大纲》要求,实行的是耕者有其田的制度,主要还是团结贫下中农,限制富农,打到地主,均分土地。
原因:争取农民支持,取得解放战争胜利
2011-12-21

1919年到1949年,此间的革命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意义: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
第二次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土地改革中,中共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意义:这种土地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时期,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为减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阶级,以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早日恢复发展农村经济,实行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意义:1.1952年底,全国土改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的农民分到了土地;2.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3.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4.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5.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6.摧毁了美蒋反动集团的社会基础。

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时期的土地政策分为三个阶段: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简单讲,就是“打土豪,分田地”
、1927-1937 国共第一次战争时期,共产党实行的是打到土豪劣绅分田地,把土地均分给农民
原因:这主要是利用农民的积极性来外对国民党统治,争取农村包围城市取得胜利.
2、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由于国内主要矛盾变化,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抗战,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既团结了地主,也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统一战线.
原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3、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抗战结束,矛盾变化.在解放区颁布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农民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按照《中国土地大纲》要求,实行的是耕者有其田的制度,主要还是团结贫下中农,限制富农,打到地主,均分土地.
原因:争取农民支持,取得解放战争胜利

相关兴趣推荐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