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西方文化起源与差异。。。

东西方祭奠文化的起源~

一 .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
以各自文化生成所依赖的地理环境基础的差异为依据,我们可以把中西文化双方分别归结为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也即所谓的“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这是造化之功,同时也说明自然环境对人格塑造影响的巨大。“人的个性是先天组织和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别是在发育时期所处的环境这两个方面的产物。”[2]这里的环境不仅包括社会环境,而且也包括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自觉不自觉地得到某种熏陶和影响。马克思指出,“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了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他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3]
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三面连陆一面靠海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从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强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诞生于半封闭大陆自然环境的儒家伦理,教诲人们重土轻迁,安贫乐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们在久远的传统中沉淀了一种封闭的惰性心理和惯性思维方法,保守,缺乏开放的意识;眷恋家园故土,提倡清静无为;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因循守旧,风险意识和竞争精神不强,时间观念和进取意识淡漠。所谓的“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便是这个道理。“东方人并不具有西方人的忙碌和竞争意识,他们总是显得严肃、执重,从不着急,时间观念淡漠。就象‘效率’一词代表着西方社会中支配人们思想的基调那样,中国人常说的‘马马虎虎’一词也表明了他们对生活所持的态度。”[4]生活圈子的狭隘与封闭,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固定性和长久性,为了能够和睦相处,国人非常注重人情世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既文章”,这也培养成国人谦
虚、谨慎、忍让、含蓄的传统美德。中国的这种自然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影响下的文化传统养成中华民族内倾型人格。而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与古罗马均处在半岛之上,多面临海,海上交通发达,航海贸易繁荣,这就使这些国家形成了打破血缘关系的开放式的社会。激烈的社会动荡、频繁的人员往来和波涛汹涌、变幻莫测的海洋形成其开放变易的文化品格,铸就了其灵活、开放、勇敢、进取、协作的民族精神,倡导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革故鼎新,富有冒险精神和挑战勇气。在西方,也正是这种自然环境下形成的文化传统养成西方人那种外向型人格。 “在马克思看来,地理环境是通过在一定地方、在一定生产力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生产关系来影响人的……”[5]/p>
因此,对于对形成的文化观念影响巨大的自然环境对人格的影响,我们既不能加于夸大,也不能过于缩小,既不能过于强调,也不能随意忽视,而应该客观、公正。正如罗素所说的“目前的科学不能完整地说明国民性问题。气候和经济环境虽说明了一部分,但不是全部。”[6]

二 .伦理型文化与功利型文化
按照中西双方的价值取向的差异,我们可以把中西文化分别概括为伦理型文化与功利型文化。
中国传统伦理总体取向是重义轻利。“利义之辨”是贯穿中国文明史的一个基本问题。主张义利兼顾的墨家由于失去生存的土壤而中道而忘,而主张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义利皆无的道家则把把功绩和名利完全剔除在人格标准之外,这种主张尽管一度与儒家义利观并驾齐驱,但由于不合当时社会需要而不为统治阶级所用。作为支配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张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 “以义制利”,提倡义利发生矛盾时,应当舍生取义。泛道德主义的中国传统,用道德解释一切,导致国民乐于言义耻于谈利,重道德修养,轻外在事功的价值取向,从而导致科学在古代中国失去独立的人格价值和社会地位。人专注于自身的内心世界,丧失对理性和自然的兴趣,缺乏西方文化的理性传统和对科学的探索热情。道德与理性的分离,使中国传统出现反理性的倾向,从而阻碍了中国科学精神的发育。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古代空论玄谈盛行,科学衰微和商业不发达的深层原因之所在。科学技术被视为淫技奇巧,商人被贬为四民之末,从而也导致中国古代科学尽管发达却难于付诸施用,商业发展缓慢,国家积贫积弱的严重后果,到了近代更成了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对象。
在西方,尽管我们说,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其社会价值观念复杂多样,但是西方社会是以个人为本位,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个人的权益的实现,并且认为它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与生既来的,是天赋的。趋利避苦是个体的本能,事功求利是生存的目的,在追求自身的权利和利益的过程中不须负任何道德责任,可以不择手段。故此,功利主义始终在西方社会中占据主流地位,起主导作用。毫无疑问,这种功利主义对于催生后世资本主义萌芽取着催化剂地作用,但也使得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变得非常地残酷和血腥。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

中西方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具体表现在生活习俗、行为习惯、伦理观念、思维特征、价值取向等多方面,这种文化差异来源于中西方各自历史的长期积淀,并对于每个人都打上的深深的烙印。中西方这种文化差异起源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行为方式的差异性,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行为方式的差异性又最初起源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自然资源的多样性。
一、环境、行为与意识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它造成了各地域、各民族不同类型的行为方式(包括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进而在此基础形成了各地域、各民族不同类型的思维意识方式。也就是说,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行为,不同的行为造就不同的意识。
(一)环境、行为与意识的内在联系:
1、环境决定行为。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决定着人类如何有效地适应地理环境,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决定人类通过生产和消费什么样的食物和生活资料来维持生存,这就在根本上决定着人类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的不同基本内容。
2、行为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于外部世界的主观反映,其最终目的在于指导自己的行为来有效地适应和改造外部世界。人类不同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决定着行为的不同具体过程和不同最终产物,意识就是对人类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所接触的相关事物所产生的主观反映,因此不同类型的行为决定着人类意识的不同基本内容。
(二)行为与意识的本质
1、行为的本质。人类的一切行为分为消费行为和生产行为两大类,其中,消费行为是将生活资料价值转化为劳动潜能的过程,生产行为是将自身的劳动潜能转化为劳动价值(或新的生活资料价值)的过程。然而,无论是消费行为还是生产行为,都是将不同形式的价值进行相互转化,只有在信息注入的时候才会产生价值增值,如果没有信息的注入就只能进行不同形式价值之间的等值转化。总之,行为就是将不同事物的价值进行相互转化或增值,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价值转化与价值增值过程中的最大效率,因此可得:行为的本质就是“关于事物(以最大效率进行价值转化与价值增值为核心目的)的规则体系”。
2、意识的本质。人类的行为过程、行为产物和环境因素将会必然地反映到人的头脑之中,并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定的主观意识,这些主观意识就是人脑对于外界世界各种事物的特性进行归纳与抽象,并总结出一系列规律性和普遍性的东西,形成了对于人类行为的各种约束性规则,反过来引导、制约和规范人类的行为,目的在于提高人类行为在进行价值转化和价值增值过程中的效率性。总之,意识就是将不同行为的价值进行相互转化或增值,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价值转化与价值增值过程中的最大效率,因此可得:意识的本质就是“关于行为(以最大效率进行价值转化与增值为核心目的)的规则体系”。
(三)环境、行为和文化的分类
1、环境的分类。人类的生存环境主要分为两大类:大河环境和海洋环境。当然,还有草原环境、山区环境、湖泊环境、沙漠环境等,这些环境并不构成人类环境的主体部分,它们往往拆分到大河环境和海洋环境之中。
2、行为的分类。人类的行为主要分为两大类:大河行为和海洋行为。当然,还有草原行为、山区行为、湖泊行为、沙漠行为等,这些行为并不构成人类行为的主体部分,它们往往拆分到大河行为和海洋行为之中。
3、文化的分类。人类的意识主要分为两大类:大河意识和海洋意识。由于文化的本质就是“规范化的意识”,因此人类的文化主要分为两大类:大河文化和海洋文化。当然,还有草原文化、山区文化、湖泊文化、沙漠文化等,这些文化并不构成人类文化的主体部分,它们往往拆分到大河文化和海洋文化之中。
由于环境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文化(或意识),因此可得:大河环境决定大河行为,大河行为决定大河文化;海洋环境决定海洋行为,海洋行为决定海洋文化。
.二、大河环境与海洋环境的不同特点
1、大河环境的特点。大江大河流域,灌溉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农作物的生长呈现出严格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并对于水源、土地和气候有很强的依赖性。
2、海洋环境的特点。地中海处于欧、亚、非大陆之间的陆间海,被称为“上帝遗忘在人间的脚盆”。簇拥地中海的陆地,森林茂密,丘陵遍布,土地贫薄,不适和农作物的生长。地中海文明的发祥地古希腊地处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陆路交通不方便,可耕地面积较少,农耕文明发展空间小,陆路交通的不方便。 
三、大河行为与海洋行为的不同特点
1、大河行为的特点。大江大河流域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故农业和农耕经济往往很发达。从而使人们的行为具有如下特点:
(1)行为温和、内敛。温和的内陆气候,适宜的生存环境、温和的农耕行为形成了人们温和、内敛的行为特性。
(2)行为保守、封闭。农耕经济的生产资料主要是土地、农具、耕牛等,对于土地的依赖性强,人们居住在固定的房屋里,生活在窄小的空间里,人们的行为往往依附并封闭于土地和房屋,对于外界的新生事物接触不多。
(3)行为稳定而有序。农耕经济的劳动时间相对有规律,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成了人们稳定而有序的行为特性。
(4)行为效果突变小。一般情况下,劳动收入有很大的必然性、可预见性,除非偶然的特大自然灾害,财富的积累和丧失往往是缓慢的过程,暴穷或暴富的可能性都较小。
(5)集体行为更重要。农耕经济对于水源的依赖性强,需要形成强大的集体力量和集体权威来统一治理和合理调配;农耕经济对于天灾(大旱、大涝和大病虫害)的恐惧性强,也需要形成强大的集体力量和集体权威来共同抵御,需要相关各方的协商与合作,需要较强的集体纪律性和组织协调性。
(6)长辈行为更重要。农耕经济的技术发展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和时间积累,需要循序渐进的方式来不断提高,因此劳动技能的增长对于长辈的技艺传授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7)行为背景依托家庭或家族。人们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土地,而土地资源的拥有往往来自于较长时间的财富积累(除非大规模的战争掠夺或突发性的政治剥削),人们生存条件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家庭或家族的基础条件,对于个人的劳动能力和运气依赖性较小,人的劳动能力即使再强大,如果没有家庭或家族的土地资源作为背景,也是没有多少生存能力的。
2、海洋行为的特点。滨海地区可耕地面积较少,陆路交通不方便,但拥有渔盐之利和海洋交通之便,工商业便应运而生,开拓海外市场、抢占殖民地、实施海外扩张是其天然使命。从而使人们的行为具有如下特点:。
(1)行为粗犷、张扬。恶劣的海洋气候,艰苦的生存环境、激烈的海洋行为形成了人们的粗犷、张扬的行为特性。
(2)行为激进、开放。海洋经济的生产资料主要是船、渔网、商品等,对于海洋的依赖性强,而海洋是开阔的,海洋环境的恶劣的、多变的,人们对于外界的新生事物接触较多,视野开阔,从而形成了人们激进、开放的行为特性。
(3)行为不稳定。海洋经济的劳动时间没有严格的规律,主要根据海洋气候的变化情况来定,需要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劳动条件恶劣,出海时间往往是数日或数月,吃住在船上,风餐露宿,没有安静、平稳的生活和生产环境,从而形成了人们不稳定的行为特性。
(4)行为效果突变大。海洋环境是动态多变的,海洋行为所产生的价值收入也是动态多变的、偶然的和难以预见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具有较大的风险性,有风暴、暗礁、海盗等,同时也有较大的机遇性和幸运性,财富的积累和丧失往往是快速的过程,暴穷或暴富的可能性都较大,甚至连生命的丧失都是快速的过程。
(5)个体行为更重要。集体的力量无法对海洋环境形成任何影响,出海作业往往是个体的、小家庭的,个人的生存能力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劳动能力、个人运气和个人胆量,对于集体力量的依赖性较小。
(6)年轻人行为更重要。老年人无法适应恶劣的海洋环境,只有年轻人具有强壮的身体和健康的体魄,能够适应恶劣的海洋环境,劳动技能的增长主要在于年轻人在海上的实际锻炼,往往是快速的学习过程和锻炼过程,对于时间积累的依赖性不强,对于老年人经验传授的依赖性较小。
(7)行为背景无依托。人们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海洋及海外,海洋的索取是无限的,有无限的价值发展空间,只要个人足够强大,财富的收入就是无限增长,不需要过多地依托家庭或家族的资源背景。
四、大河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不同特点
大约5000年以前,中国、印度、埃及、两河流域以及地中海的克里特岛几乎同时进入文明社会。古埃及、古巴比伦、印度和中国四大文明古国都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诞生的,从而构成了灿烂辉煌的大河文明;四大文明古国之外的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共同构成了地中海文明,希腊文明是地中海文明的发祥地,罗马则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和古代西方世界的统治者,地中海文明是西方海洋文明的摇篮。文化是文明的集中表现,因此大河文化是大河文明的集中表现,海洋文化是海洋文明的集中表现。
大河文明的代表是古代中国、古埃及,而海洋文化的代表是古希腊、古罗马,她们都是文明古国。
1、大河文化的特点。大河文化是农业文化,它具有如下特点:
(1)求稳、好静和内敛心理。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这种温和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讲究朴素与节俭。
(2)防卫思想和保守主义。农耕经济是一种和平自守、自给自足的经济,由此派生出的民族心理也是防守型和保守型的。作为典型的大河文明,中华民族较少有拓边侵略的行径,最能体现中国人防御思想的是长城的修建。
(3)讲求秩序、维持和谐。农耕经济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特别看重社会秩序和社会和谐的意义,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有较为强烈的谦让意识、自卑意识强。
(4)安于现状,追求平安。农耕经济不容易形成财富的大起大落,因此冒险行为往往是愚蠢的、不值得的,因此人们总是安于现状,追求平安,忌讳冒险。
(5)集体主义意识强烈。 农耕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个人利益依附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建立在集体利益的基础之上,农耕经济所形成的集权性政治体制造就了人们强烈的集体主义,淡化了个人主义,进而形成了忠君思想。
(6)怀旧思想与继承意识浓厚。农耕经济往往总是面对相同的环境和相同的事物,农耕经济造成就了人们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形成了强烈的怀旧思想和继承意识,淡化了人们的前瞻思想和创新意识。人们总是“以老为荣”,以“老”为尊称,信奉传统和权威。
(7)家族观念与门第观念浓厚。农耕经济造成就了人们强烈的家族观念与门第观念,人才选拔时讲究“资历”与“出身”,恋爱婚姻时讲究“门当户对”,社会交往时讲究“门第观念”。
   2、海洋文化的特点。海洋文化是商业的文化,它具有如下特点:
(1)粗犷心理与张扬心理。恶劣、艰苦的海洋环境以及积极进取的商业行为形成了人们粗犷、张扬的心理特性,有铺张华丽的消费意识。
(2)激进心理与开放心理。开放、广阔、多变的海洋环境造就了人们激进、开放的心理特性。大量的海外商业行为又大大扩展人们的新视野,接触了更多更好的新生事物,又反过来强化了人们的激进心理与开放心理。
(3)追求自由,反对不平等。海洋经济对于秩序、和谐与纪律的要求不高,而对于个人劳动能力能否获得自由发展与自由发挥则更为重要,对于人们能否获得平等的生存机会和发展机会则更为重要,从而形成了人们对于自由和平等的强烈向望,也形成了强烈的自信意识和傲慢意识。
(4)不安于现状,勇于冒险。海洋经济容易形成财富的大起大落,因此冒险行为往往是明智的、值得的,因此人们总是喜欢不安于现状,勇于冒险,敢于向自然挑战,敢于向权威挑战。
(5)个人主义意识强烈。海洋经济的基本特点是,集体利益的发展取决于个人利益的发展,集体利益建立在个人利益的基础之上,因此海洋经济造就了人们强烈的个人主义意识,尊重个人利益和个人隐私,民主意识强。
(6)前瞻意识与创新意识浓厚。海洋经济往往总是面对不同的环境和全新的事物,没有现行的经验和历史的教训可以借鉴,没有老人可以去请教,必须自己亲自去探索和实践,并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与信息,因此海洋经济造就了人们强烈的前瞻意识与创新意识。
(7)独立意识与自主意识强烈。海洋经济不需要太多的资源背景,而是全靠自己个人的能力、运气与勇气,也不需要太多地依靠家族势力的支持与配合,从而形成了人们强烈的独立意识与自主意识。

一 .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
以各自文化生成所依赖的地理环境基础的差异为依据,我们可以把中西文化双方分别归结为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也即所谓的“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这是造化之功,同时也说明自然环境对人格塑造影响的巨大。“人的个性是先天组织和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别是在发育时期所处的环境这两个方面的产物。”[2]这里的环境不仅包括社会环境,而且也包括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自觉不自觉地得到某种熏陶和影响。马克思指出,“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了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他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3]
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三面连陆一面靠海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从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强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诞生于半封闭大陆自然环境的儒家伦理,教诲人们重土轻迁,安贫乐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们在久远的传统中沉淀了一种封闭的惰性心理和惯性思维方法,保守,缺乏开放的意识;眷恋家园故土,提倡清静无为;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因循守旧,风险意识和竞争精神不强,时间观念和进取意识淡漠。所谓的“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便是这个道理。“东方人并不具有西方人的忙碌和竞争意识,他们总是显得严肃、执重,从不着急,时间观念淡漠。就象‘效率’一词代表着西方社会中支配人们思想的基调那样,中国人常说的‘马马虎虎’一词也表明了他们对生活所持的态度。”[4]生活圈子的狭隘与封闭,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固定性和长久性,为了能够和睦相处,国人非常注重人情世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既文章”,这也培养成国人谦
虚、谨慎、忍让、含蓄的传统美德。中国的这种自然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影响下的文化传统养成中华民族内倾型人格。而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与古罗马均处在半岛之上,多面临海,海上交通发达,航海贸易繁荣,这就使这些国家形成了打破血缘关系的开放式的社会。激烈的社会动荡、频繁的人员往来和波涛汹涌、变幻莫测的海洋形成其开放变易的文化品格,铸就了其灵活、开放、勇敢、进取、协作的民族精神,倡导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革故鼎新,富有冒险精神和挑战勇气。在西方,也正是这种自然环境下形成的文化传统养成西方人那种外向型人格。 “在马克思看来,地理环境是通过在一定地方、在一定生产力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生产关系来影响人的……”[5]/p>
因此,对于对形成的文化观念影响巨大的自然环境对人格的影响,我们既不能加于夸大,也不能过于缩小,既不能过于强调,也不能随意忽视,而应该客观、公正。正如罗素所说的“目前的科学不能完整地说明国民性问题。气候和经济环境虽说明了一部分,但不是全部。”[6]

二 .伦理型文化与功利型文化
按照中西双方的价值取向的差异,我们可以把中西文化分别概括为伦理型文化与功利型文化。
中国传统伦理总体取向是重义轻利。“利义之辨”是贯穿中国文明史的一个基本问题。主张义利兼顾的墨家由于失去生存的土壤而中道而忘,而主张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义利皆无的道家则把把功绩和名利完全剔除在人格标准之外,这种主张尽管一度与儒家义利观并驾齐驱,但由于不合当时社会需要而不为统治阶级所用。作为支配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张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 “以义制利”,提倡义利发生矛盾时,应当舍生取义。泛道德主义的中国传统,用道德解释一切,导致国民乐于言义耻于谈利,重道德修养,轻外在事功的价值取向,从而导致科学在古代中国失去独立的人格价值和社会地位。人专注于自身的内心世界,丧失对理性和自然的兴趣,缺乏西方文化的理性传统和对科学的探索热情。道德与理性的分离,使中国传统出现反理性的倾向,从而阻碍了中国科学精神的发育。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古代空论玄谈盛行,科学衰微和商业不发达的深层原因之所在。科学技术被视为淫技奇巧,商人被贬为四民之末,从而也导致中国古代科学尽管发达却难于付诸施用,商业发展缓慢,国家积贫积弱的严重后果,到了近代更成了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对象。
在西方,尽管我们说,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其社会价值观念复杂多样,但是西方社会是以个人为本位,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个人的权益的实现,并且认为它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与生既来的,是天赋的。趋利避苦是个体的本能,事功求利是生存的目的,在追求自身的权利和利益的过程中不须负任何道德责任,可以不择手段。故此,功利主义始终在西方社会中占据主流地位,起主导作用。毫无疑问,这种功利主义对于催生后世资本主义萌芽取着催化剂地作用,但也使得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变得非常地残酷和血腥。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7]西方社会这种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个体追求物质利益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了西方社会经济与科学的发展,但对义的鄙视和贬低又容易导致西方社会片面追逐物质利益而损人利己、惟利是图,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变质,成了赤裸裸的金钱物质利益关系。在西方历史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盛行不衰,构成了西方主流价值取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成了社会亘古不变的信条。在最大限度地谋求自身的利益观念的驱动下,科学与技术在西方尤为受到重视,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在西方非常发达。在现实生活中,西方人表现出求新奇、好创新、重功利的人格精神。科学观念和技术意识深入人心,成钩扇烁竦闹匾蛩亍U庖驳贾挛鞣缴缁嶂乩硇远崆楦?长于说理而短于谈情,善于逻辑思维而疏于直观感受。

三 .和谐型文化与抗争型文化
根据中西方文化的具体形态的不同,我们可以把两者分别归结为和谐型文化与抗争型文化。
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侧重于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获罪于天,无可祷也”[8]。“一个特点是中国文化不仅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而且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天中有人,人中有天,主客互溶的天人合一思想,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9]中国文化主要地是把自然作为崇拜的对象而不是研究和征服的对象,作为想象的对象而不是作为探究的对象。对于自然,由于“天道远,人道迩”[10],过于执迷于对虚幻天道的探求不仅是荒谬的,而且是徒劳的。我们只须向内心诉求,人心中就蕴涵着自然的普遍法则,尽心就能知性,知性则知天,“万物皆备于我矣。”[11]所以,中国古代文化更多的是重人事而轻天道,重道德而轻知识。在处理在人与人关系问题上,中国的文化自古至今就一直重群体轻个体,重和谐轻抗争,强调宗法性、纪律性。它对人进行规劝与约束,束缚人的自由意志及创造精神,漠视生命个体的价值和尊严。中国文化始终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
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反对人的独立意志和锐意进取,培养人的群体观、顺从诚敬意识等,寻觅的是一种中庸的、调和的处理途径。中国文化的那种和谐观念,同时也体现和培育了国民顺从、屈服、保守与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精神,
视锌拐馐逗头磁延缕!爸泄似毡樾攀亍觳槐?道亦不变’的历史观念,从而使得欧洲人与美国人普遍认为:1990年的中国和孔子时代的中国别无二致。”“所有的旧东西都是极有价值的,而所有的新东西都是毫无意义的。”[12] 从而也造成了谦虚谨慎、含蓄内向的柔弱的文化品格。
在西方,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家们从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自然,探求自然的奥秘和征服与主宰自然,做自然的主人。赫拉克利特窥出“和谐来自斗争”[13],普罗泰哥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便是人与自然孑然分立的鲜明写照。尽管到苏格拉底那里,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但西方文化对自然的探索与征服从来也没有停止过。西方商业社会海上航运的冒险生涯,以及在其中不可避免地遇到难以把握的自然规律使西方人时刻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和激烈冲突,人们正是在对诡异的自然现象的惊异和困惑中开始哲学探索的。古希腊的哲学从开始就主要是一种自然哲学,把自然作为人们思考和探索的对象。在天人相分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支配下,自古以来西方社会就把自然与人区分并对立起来,自然仅是被人认识、利用、征服的对象,强调人的独立自主和积极进取,追求自由意志和独立精神。在处理人与人关系上,西方更为崇尚个人的意志自由和人格独立,强调个体的生命价值和尊严,重视私有财产的获取和保护,整体意识和集体观念淡薄。西方人富有直面挑战,大胆追求、崇力尚武、急功近利,甚至不惜以片面掘进的思维方式和不择手段的行为方式去达到目的、争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和心理状态,从而形成率直、豁达,具有刚硬的文化品格。
中国文化由于主张“天人合一”,人道法天,以人道应天道,以天道设人道, 以德配天,天人合德,故生存意识异常发达,形象思维非常突出,注重直观感觉和诗化想象, 重人事而轻天道、轻实证而重玄想,从而导致自然科学不甚发达人文科学异常繁荣。“如果按这种逻辑,认识论意识的发达是科学在欧洲出现的一部分原因,那么这种意识的不发达也应该是科学在中国不出现的一部分原因。”[14]西方文化由于倡导天人相分,人定胜天,不仅认识自然解释自然而且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科技意识发达,抽象思维突出,注重逻辑推论和实证研究。故而中国有的是“小心求证”的陈景润,而西方有的是“大胆假设”的歌德巴赫。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三方面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的比较,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各有其特征。中西方文明由于建立在各自自成系统的迥然各异的文化背景上,两种孑然不同差异悬殊的文化背景,造成中西双方在价值追求和伦理取向上旨趣迥异,从而使得中西方现实人格特征大异其趣。
另外,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深层次探讨的意义重大,它将解开诸如中西方科技发展差异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谜团,从而产生深远影响。

有谁能客观的总结一下东西方文化的异同?
答:02 东西方文化的构成要素:东方文化的构成要素就是儒道佛。 儒道佛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包容、共同发展,使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绵延至今。西方文化的构成要素是希腊文化、犹太教和科学 。西欧和美国的文化实际上同质的,可以追溯到三个起源,,“一是希腊文化;二是犹太宗教与伦理;三是...

东西方文化差异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差异?
答:当初,阿力山大建立的庞大国家--马其顿帝国(其实是封建国家)。马其顿帝国和秦帝国的存在正是东西文明差异的起源。马其顿帝国把希腊的城邦文明传播整个欧洲,而后来的欧洲文明,其实正是继承了希腊的城邦文明。可以说,直到今天在西方强国身上,都能看到希腊城邦议会文明的影子。古希腊的地理导致产生古希腊的...

中西文化差异
答:中西文化差异起源 中国文化如从夏代开始的话,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西方文化如从克里特文化算起,至今也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 不同的渊源传统在长期的历史磨合中,逐渐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其具体表现在中国文化重现世,尚事功,学以致用;西方文化重思辨,尚超越,学以致知。 这种差异早在世界历史的初期...

中西文化的起源
答:从中西方文化起源方面来看,西方文化有着三大源头,分别是以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文明,发展为后来的科学传统;古希伯来文明和犹太教从对上帝的敬畏,引发出宗教原罪思想;古罗马的法治文明,为近代法制观念奠定了基础。而最后这三大文明都汇总于基督教,并以宗教信仰的形式在西方构筑起庞大的...

东西方文化差异表现为什么
答:(三)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指人类认识主客观关系并进行自我完善和价值实现的手段,包括哲学、艺术、伦理、习俗、宗教信仰等。1、音乐绘画。音乐方面,中西方音乐的差异都有各自的渊源,中国音乐注重情韵,西方音乐注重和谐。原因在于,西方的和谐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的数理的协调性;而中国的情韵可追溯到先秦诸子的...

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答: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中西方文化起源的源头不同,吃饭的家伙不一样,所以思维方式也不一样。东西方所处的环境是完全不一样的,农耕文化和大河文化对中国文化有诸多影响。中国人在古代的时候为更好的耕种,更多的是在依附河流群居为生,因此相对于西方文化的起源地,中国文化的起源地更多...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答:东西方文化的相同点:一、音乐 人类社会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洪荒时代,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

中国、印度以及西方文化的差异的要点何在?
答:第二、文明起源的地域的差异:西方文明产生于海洋文明,希腊文明和爱琴海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之后诞生的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一个挥之不去的梦想,罗马又孕育了基督教,从而基督教使西方世界凝聚在一起。印度和中国类是都是起源于大河的文明,恒河是印度文明的摇篮,在中国:黄河和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 还有很多细节...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
答:从 文化 的角度看世界,世界史其实就是一部民族与文化的交融史和碰撞史。受影响的西方历史文化和受儒佛道影响的东方历史文化,自古以来体现出很多相融和冲突的地方,两种文明带来了两种不同的辉煌灿烂。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篇一 ...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