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 本文结合自己在特许金融分析师(CFA)和注册会计师(CPA)考试中学习的知识,介绍了利润表相关的一些内容。文章的整体框架同CFA考试课本相关内容框架类似,但所涉及的会计准则等主要以国内的会计准则作为参考。目前国内的会计准则同国际会计准则差别较小,一些基本的概念、逻辑和方法均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希望能对大家更好得理解利润表有一定的帮助。由于水平有限,难免出现一些不足,欢迎大家批评指证,谢谢!

为什么要理解利润表?

从利润表的格式开始
首先以海澜之家2018年年报中的合并利润表为例,来认识利润表。可以看到,利润表分为两大部分,净利润项目及其以上的部分为狭义上的利润表项目,净利润项目以下的部分为其他综合收益项目。此外,在利润表的最后还列举了基本每股收益与稀释每股收益。理解利润表,要对利润表中的各个项目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希望下面的内容能够帮助大家对利润表的各个项目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这里再提一点,在国际会计准则(IFRS)和美国会计准则(U.S. GAAP)框架下,利润表可以像上面的报表一样和其他综合收益放在一起,形成一个总的综合收益表。不过,它们还提供了另外的一种选择,将这一个表分成两个表,净利润以上的部分单独做一个表,净利润的值加上下面的其他综合收益部分再做一个表。所以如果接触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公司的报表,会出现一些格式和会计科目的多样性。

从会计恒等式和会计要素入手
利润表中的会计恒等式:
收入-费用=利润
Revenues-expenses=net income
从这一会计恒等式中含有三个会计要素,它们分别是收入、费用和利润。理解这三个会计要素对于理解利润表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从收入入手,先看一个收入比较正式的定义: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商店卖出一瓶可乐,商店向客户收取的钱(除去其中的增值税)就是收入。但不幸的是,这个世界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经济业务广泛而复杂,很多情况下,什么时候确认收入,确认多少收入会成为比较复杂的问题。
下面我们再看一下费用的定义: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费用在概念上完全与收入对应。
费用包括营业成本、期间费用、所得税费用等。
账面上的营业成本和营业收入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什么时候确认收入,就什么时候确认成本。
此外,还有一些成本是无法和营业收入一一对应的,它们就是期间费用。
我们从上面的图表中可以看到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和财务费用这四种期间费用。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现在的报表和之前的老报表之间有两个明显的不同点:一是在老报表中研发费用包含在了管理费用中,并没有单独列报;二是老报表的财务费用并没有列出利息费用与利息收入两个明细数据。
我们还是借助商店卖可乐的例子来理解费用,商店的进货成本(去掉其中的增值税)就是营业成本,营业成本和前面的营业收入同时在销售的时候确认,商店的房租、水电等费用就是期间费用,此外商店还要向税务部门缴纳所得税,这些都是费用。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简化来讲收入减成本即为利润。
由上面的图表可以看到,在合并报表中,用两种方式对净利润进行了分类:
第一种方式是将净利润按照经营持续性分成了持续经营净利润和终止经营净利润;
所谓持续经营净利润,就是产生这些利润的业务现在有,以后还有;
所谓终止经营净利润,就是产生这些利润的业务现在有,以后就没有了。
所以在进行财务预测的时候,应该参考的是持续经营净利润,剔除终止经营净利润的影响。这是新报表格式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新出现的一种分类,对于分析企业的经营成果有很大的好处。
此外,净利润还按照所有权归属分成了两类,即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和少数股东损益。

记住几个公式
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毛利润
营业总收入-营业总成本=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利润总额(税前利润)
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净利润
毛利润/营业收入=毛利率
净利润/营业收入=净利率
这些公式不仅有利于帮助我们理解整个利润表的结构,还有利于我们对利润表进行初步的分析。其中毛利率和净利率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净利率反应了一个公司的盈利能力,而毛利率不受公司期间费用变动的影响,相对来说更为稳定,在对公司盈利能力分析等分析时有着重要的作用。

进一步理解收入与成本
企业会计准则采用权责发生制,以权利和责任的发生来决定收入和费用归属期。因为收入成本的确认并不需要同时发生现金流,使得通过过早或过晚得确认收入成本和费用操纵利润变得更加容易。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分析一个公司的收入时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公司收入确认政策的保守程度;二是公司会计政策在多大程度上依靠判断和估计。
过早得确认收入时,会计政策过于激进;
过晚得确认收入时,会计政策过于保守;
上市公司可能会出于粉饰报表的目的,提前确认收入成本费用,以提高当期利润;有些非上市公司了可能出于逃避所得税的目的,延后确认收入成本费用,以减少当期利润。
当一个公司有关收入确认的会计政策过高得依靠判断和估计的时候,这个公司的收入费用就更容易被操纵,风险也更高。
2014年5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了收入确认的统一准则。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2017年7月,财政部公布了新的收入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相同。
新的准则采用五步法模型来确认收入:
第一步:识别与客户的合同。
第二步:识别履约义务。
第三步:确定交易价格。
第四步:将交易价格分摊至合同中各项履约义务。
第五步:在企业履行履约义务的某一时点(或某一时段)确认收入。
收入的确认是一项比较复杂的财务知识,在注册会计师(CPA)和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等考试中均有一些比较详细的讲解。收入确认的理解难度相对较大,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中加强理解。对于这个五步法模型,在以后的实践中逐步去理解就可以了。
在权责发生制下,营业成本的确认遵循与营业收入相匹配的原则。

收入与利得、费用与损失、非经常性损益
利得和损失是会计中的两个概念,我们将其对比收入与费用的概念来理解: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来区别收入与利得、费用与损失的概念:
A、利得、损失强调的是“非”日常活动,而收入、费用则是产生于日常活动;
B、利得、损失强调得是“净流入”、“净流出”的概念,收入、费用强调的是“总”流入“总”流出的概念。
我们只要从上面的两个方面来理解利得与收入、损失与费用之间的区别就好,这一概念更倾向于作为一个会计概念,在财务分析中的作用不大,而另外一个概念对于利润表的理解与应用至关重要,就是非经常性捐益。
首先我们来看中国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所给出的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义:
非经常性损益是指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正常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特殊和偶发性,影响报表使用人对公司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做出正常判断的各项交易和事项产生的损益。
一个公司的净利润可能是其正常的经营业务形成的,也可能是由于一些正常经营业务之外的事项(如出售一部分业务获得大量的利润)形成的,前者具有较强的持续性,而后者却是偶发的。非经常性损益就是净利润中被认为是偶发的那一部分,在对未来净利润进行预测的时候,有必要将这一部分从数据中除去。所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在财务分析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此外,《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还给出了应该被列为非经常性损益 的项目:
(一)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包括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冲销部分;
(二)越权审批,或无正式批准文件,或偶发性的税收返还、减免;
(三)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但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密切相关,符合国家政策规定、按照一定标准定额或定量持续享受的政府补助除外;
(四)计入当期损益的对非金融企业收取的资金占用费;
(五)企业取得子公司、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的投资成本小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产生的收益;
(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
(七)委托他人投资或管理资产的损益;
(八)因不可抗力因素,如遭受自然灾害而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
(九)债务重组损益;
(十)企业重组费用,如安置职工的支出、整合费用等;
(十一)交易价格显失公允的交易产生的超过公允价值部分的损益;
(十二)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产生的子公司期初至合并日的当期净损益;
(十三)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无关的或有事项产生的损益;
(十四)除同公司正常经营业务相关的有效套期保值业务外,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及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取得的投资收益;
(十五)单独进行减值测试的应收款项减值准备转回;
(十六)对外委托贷款取得的损益;
(十七)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损益;
(十八)根据税收、会计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当期损益进行一次性调整对当期损益的影响;
(十九)受托经营取得的托管费收入;
(二十)除上述各项之外的其他营业外收入和支出;
(二十一)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损益项目。
了解非经常性损益的这些项目,理解好非经常性损益以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两个概念对理解企业经营成果的可持续性非常重要。

基本每股收益与稀释每股收益
在利润表的最后两行,是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两个项目,同样,我们还是先看比较官方的定义:
基本每股收益是指企业应当按照属于普股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除以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从而计算出的每股收益 。
稀释每股收益是以基本每股收益为基础,假设企业所有发行在外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均已转换为普通股,从而分别调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以及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计算而得的每股收益。
基本每股收益这个概念是比较好理解的,就是把企业的净利润平均得分配到每一个普通股股东的手里。
要理解稀释每股收益,我们要先看一下为什么会出现稀释?
我们需要先理解一个新的概念——可转换债券。
什么是可转换债券?简单得理解,首先它是债券,然后一定条件下它可以转换成股票。
当一个公司对外发行了可转换债券,那这部分可转换债券就可能会转换成股票,这就意味着发行在外的普通股的数目会增多。普通股的数目增多,每一股分得的净利润就会减少。这样每股收益就会被稀释。
当然,除了可转换债券以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会导致普股股的数量增多。我们假设所有导致普通股数量增多的因素都发生了,以这一普通股数量为基础,每一股分得的净利润就是稀释每股收益 。
这里顺便提一下另外一个相关的概念,就是市盈率。
公司每股的市价除以每股收益就是股票的市盈率(P/E),这是一个常用的衡量股票投资价值的指标。
公司的市盈率高,一方面可能说明这个公司目前的估值过高,而另外的一方面可能说明市场对这一公司未来的成长性具有较高的预期;相反,公司的市盈率低,一方面可能说明这个公司目前的估值过低,而另外的一方面可能说明市场对这一公司未来的成长性不看好。
所以市盈率的高低并没有绝对的意义,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综合的判断。此外,不同行业公司的市盈率差别可能较大。

其他收益等项目的简介
其他收益:这一项目是新增的,专门用来核算与企业日常活动相关、但不宜确认收入或冲减成本费用的政府补助;
资产处置收益:简单得讲,这一项目就是企业出售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生产性生物资产及无形资产等产生的处置得利和损失。当然还有一些具体的规定,有兴趣可以自己查一下。
投资收益:这一项目指企业对外投资所得的收入,如企业对外投资取得股利收入、债券利息收入以及与其他单位联营所分得的利润等。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一项目指以公允价值计价的各项资产因公允价值变动而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
资产减值损失:资产减值损失是指因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其可收回金额而造成的损失。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存货价格大幅下跌,就要确认一笔资产减值损失。
其他综合收益:即Other Comprehensive Income,简称OCI,是指企业根据其他会计准则规定未在当期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其他综合收益在表中列示的为税后净额,它包括的具体项目有兴趣可以自己了解一下。

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及其变更
一个企业的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很可能会对利润表中的收入成本费用等各个项目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理解这些概念对理解利润表也非常重要。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常见的会计政策诸如:存货的计价方法;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方法;收入的确认方法等。
会计政策应该保持前后各期的一致性。若会计政策发生变更,应采用追溯调整法对会计数据进行调整,即视同该项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即采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并以此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调整。只有当不能对前期数据进行追溯调整时,采用未来适用法。
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做的判断。常见的会计估计诸如: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与净残值;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公允价值的确定等。
会计估计变更应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即在会计估计变更当期及以后期间,采用新的会计估计,不改变以前期间的会计估计,也不调整以前期间的报告结果。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均可能会对一个企业的利润表产出巨大的影响。在做财务分析的时候,要对企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有足够的了解,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及这些变更对会计数据所产生的影响要有足够的认识。在对比不同公司之间的财务数据的时候,要了解两个公司之间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的不同之处,以及这些不同对会计数据产生的影响,必要的时候要对会计数据进行调整。
——END——

什么是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
答: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3、净利润是核算企业日常经营活动、非日常损益、所得税后的指标数据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如何计算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答:(一)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其中:营业收入是指企业经营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包括主营业务...

利润可分为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请写出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
答: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净利润=利润总额-...

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的区别
答: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的区别如下:1、计算公式不一样。营业利润是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减去税金及附加减去销售费用,减去管理费用减去财务费用减去资产减值损失减去信用减值损失加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加上投资收益加上资产处置收益...

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的区别和联系
答:从上到下排列的顺序为: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 1)营业利润:定义:营业利润是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取得的利润,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公式: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法律分析:净利润是利润总额减去税费所得的。营业利润是利润总额加上营业外支出,减营业外收入、减投资收益所得的。利润总额是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所得的。法律依据:一、《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第九条,...

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之间的关系: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信用减值损失-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

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之间是什么关系 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之 ...
答:净利润是指在利润总额中按规定交纳了所得税后公司的利润留成,一般也称为税后利润或净收入。净利润的计算公式为: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净利润是一个企业的最终经营成果,净利润多,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好;净利润少,...

会计利润表中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及净利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答:+投资收益(或减投资损失) \x0d\x0a 其中营业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x0d\x0a 2.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x0d\x0a 3.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

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三者有什么关系
答: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下:营业利润是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取得的利润 ;净利润加上所得税等于利润总额;净利润是在扣除一切成本费用及其他开支包括所有税费之后的经营成果 。《企业所得税法》第一条 ...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