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说在中国居于统治地位的原因

孔子的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处于什么地位~

晋中之窗030600.net提醒您:在汉以前不受重视,汉之后逐渐成为主流,因此基本上是居于主流地位!

关于古代中国治国思想问题:
史学界认为:“自汉武帝至清末,中国政治的趋势不外乎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试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以唐朝有关史实说明上述论点,并从中得出你的认识.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①儒家推崇“人治”,即指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②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③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秦汉以后,每逢大乱平息,人民急需休养生息时,这种现点便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过程
中国古代对治国思想的选择:史学界认为:自汉武帝至清末,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这种治国模式的形成,在秦汉以前经历了较长时期的选择和探索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生活原始粗放,民风淳朴,没有私有观念,人人平等相亲,过着一种美好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在氏族公社和部落联盟事务的管理上享有充分的民主,主要靠部落联盟首领的智慧和美德来教化民众,治理国家的思想处于萌芽状态.在奴隶社会随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产生了阶级和国家,统治者一方面制定了宗法等级制度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一方面以武力作为统治的后盾.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封建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法家是先秦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其变法思想和法治主张具有务实和进取精神,推动了当时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为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法家这套建立在富国强兵基础上的以法律为根本,以愚民为手段,法术势相结合,实行君主专制主义的治国模式是很适合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口味和需要,因此很快成为秦国的治国路线和统治工具.秦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一方面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巩固统一,另一方面又采取一系列重赋税、严苛法、滥用民力的政策,远远超出了农民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从而使那些本来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措施,在实际上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法家的思想导致了秦朝的早亡.
西汉建立之初,由于长期战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以致人口锐减,农民流亡,经济凋弊,府库空虚.鉴于这种形势与秦之败亡,汉初统治者便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治,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生产力,以巩固统治.一方面对人民采取“轻徭薄赋”、“奖励耕织”以及缓刑等政策,以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安定民心;另一方面在当时郡国并行的制度下,对地方诸侯王采取不过多干涉的政策,以巩固封建统治.与这种形势相适应,黄老思想也就得到广泛流行,成为西汉前期起主导地位的治国思想.其核心是清静无为,因循而治.实践证明,完全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起到了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并出现了著名的封建盛世“文景之治”.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之道对中国古代政治有一定的影响.每当大的政治动乱之后,统治阶级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往往采用道家治国之策,与民休息,以蓄国力,以安民心,以固社稷根基.除汉初以外,唐、宋初年也有相似的做法.
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风骚,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变面目.先秦儒家没有为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甚至还遭到了秦始皇毁灭性的打击,这是由先秦儒家初创时自身的理论缺陷导致的.先秦儒学的内容体系充满着浓重的、温柔淳朴的伦理亲情色彩,显得“迂远而阔于事情”.例如,孔子的“仁学”,目的在于通过“正名”恢复“周礼”所代表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所以孔子的思想不会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孟子的“仁政”说,虽已转到新兴地主势力的立场上,但其“仁政”说是建立在“民为贵”、“君为轻”的基础上的,过分突出了小农利益,因而也不会得到统治者的赞赏.历史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儒学随之有了恢复生机的条件.
儒家、法家和道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为封建统治者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法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
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迫于经济凋弊、民心思治的社会形势,以退为进,奉行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试图达到无为而治.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到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有为政治,统治思想也必然面临新的抉择.
汉兴以来,除黄老之学外,儒家思想也一直比较活跃并有所发展,景武之际的董仲舒便是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以贤良对策.他在《天人三策》中提出,思想统治,也应遵循“大一统”的“常经通谊”,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因此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从理论上阐明尊崇儒学的思想统治原则,受到汉武帝赏识.随后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从而确立了儒学的统治思想地位.
建元五年(前136年),武帝设置儒学五经博士,同时罢免其他诸子博士,把儒学以外的百家之学排斥出官学,史称“抑黜百家,表彰六经”.元朔五年(前124年),武帝下诏批董仲舒、公孙弘建议,在长安兴办太学,用儒家经书教育青年子弟,从此儒学成为官办学校的主体内容.武帝改造选官制度,规定博士弟子成绩优异者可任为郎官,吏有通一艺者可选拔担任重要职务,还打破常规起用布衣儒生公孙弘为丞相.这样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封建政治与儒学密切结合起来,西汉皇帝诏令和廷议中多称引儒家理论,司法过程中以《春秋》义例决狱.武帝时遵循儒家思想,举行封禅、改正朔、修郊祀、定历数等重大礼制活动,初步形成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
需要理解的是武帝这一政策与秦代有很大不同,官学独尊后其它思想学派并未被禁止,所提倡的儒学本身也广泛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各家学说,统一的思想带有一定的综合倾向,因而获得了成功.儒家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是武帝的创造,在客观上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方面,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范式.但从本质上看,这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汉武帝运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抑制了民族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违悖了思想统一于真理的规律,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1. 孔子的学说在中国历史上的统治地位的确立,是在他去世以后的事情。其中,孟子和董仲舒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董仲舒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2.孟子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孟子继承孔子的学说,并提出“人性善”论,“民为贵”论,“得民心”论等等,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孔子学说的内容。


期间,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但没有采纳孔孟的儒家学说,反而焚书坑儒。秦始皇34年的一天,秦始皇置酒咸阳宫,大会群臣博士,讨论政治问题。博士淳于越批评秦朝的郡县制不合理,提议恢复封建制。丞相李斯上书反对,并建议:“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学者,以吏为师。”“黥为城旦”是当时普遍使用的一种刑罚。黥即古墨刑,在犯人脸上刻字之后,再加髡钳锁往边疆筑长城。白天守城,夜晚筑城,所以叫做城旦。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下达了焚书令,禁止儒家学说的传播,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这样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的局面结束了,代之以法家的一家独尊。


3.董仲舒对孔子学说的发展和儒家思想在中国统治地位的确立。

    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孔子学说在中国社会历史上的统治地位才逐步确立起来。

董仲舒的贡献在于进一步改造了“天”的概念,论证了“天人合一”和“天人之际”。

    在周朝,有意志的“天”逐渐取代了“帝”或“上帝”。到了西周,周公旦对于天命实际上已开始半信半疑。他说,周王朝代替了殷王朝,是天命攸归。但他又认为,“惟命不于常”(《尚书·康诰》),天命不是永恒不变的,不要以为天命归周了,就会自然而然地永远保持下去,还要努力做好一切事情,“用康保民”。

孔子对天十分敬畏。他说:“巍巍乎!唯天为大”;“君子有所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他对天的认识是:“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即是说,天虽然不说话,但却主宰着自然的运行和万物的生长。在这里,“天”还比较简单、抽象。他还自称“五十而知天命”。

    到了董仲舒那里,天的概念丰富了。董仲舒的“天”有两重性,一方面,是自然界的天,是日、月、山、川、风、火、雷、电等自然存在物和自然现象。另一方面,当它和社会现象对应起来时,又产生了一种神秘的超自然性格。经过董仲舒的论证,人间的一切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由具有神秘的超自然性格的天派生并制约着的。超人间的“天”和人间的“人”“合一”了,封建宗法专制制度进一步找到了理论根据。天到底是什么?董仲舒没有回答。它不是殷商时代那个上帝式的天,但它仍然带有超自然的神秘性格,所以,人还是要跪在天之下。

    董仲舒首先证明了人符天数。他说,人的身体和天是对应的。天有阴阳,人有哀乐;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十二个月,人有十二个骨节;天有三百六十六日,人有三百六十六块小骨;天有昼夜,人有视暝;天有冬夏,人有刚柔,等等。天有什么,人也对应有什么。这就是人副天数。“人之身,首分而员,像天容也。发,像星辰也。耳目戾戾,像日月也。鼻口呼吸,像风气也。胸中达知,像神明也。腹饱实虚,像百物也。……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人之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填筑暖晴。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天之副在乎人。”(《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天是人的曾祖父。人间社会的君臣父子夫妻是根据天的阴阳之道形成的,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上天安排的。董仲舒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秋为死而棺之,冬为痛而丧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何谓纲纪?纲者,张也。纪者,理也。大者为纲,小者为理。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人皆怀五常之性,有亲爱之心,是以纲纪为化。若罗网之有纲纪,而万目张也。《诗》云:‘宜宜(menmen)文王,纲纪四方。’君臣父子夫妇,六人也。所称三纲何?一阴一阳谓之道。”(《白虎通义·三纲六纪》)人间社会宗法专制制度中,幼者对长者的无限顺从、责任,都是上天安排的。董仲舒不仅拿宗法专制制度的核心关系即三纲与阴阳之道进行比附,还拿官制、继承、刑辟、摄政、嫁娶等具体制度与天象(五行)比附。他说:“父死子继何法?法木终火王也。兄死弟及何法?夏之承春也。善善及子孙何法?春生待夏复长也。恶恶止其身何法?法秋煞不待冬。主幼臣摄政何法?法土用事于季孟之间也。子复仇何法?法土胜水,水胜火也。子顺父,妻顺夫,臣顺君何法?法地顺天也。男不离父母何法?法火不离木也。女离父母何法?法水流去金也。娶妻亲迎何法?法日入阳下阴也。”(《白虎通义·五行》)“王者制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凡百二十人,而列臣备矣。吾闻圣王所取仪金(法)天之大经,三起而成,四转而终。官制亦然者,此其仪与?三人而为一选,仪于三月而为一时也。四选而止,仪于四时而终也。三公者,王之所以自持也。天以三成王,王以三自持。立成数以为植,而四重之,其可以无失矣。备天数以参事,治谨于道之意也。”(《春秋繁露·官制象天》)

    既然人间社会秩序,宗法专制制度是上天安排的,是按天的启示设立的,就是完全合理、完全正确的,不能怀疑,不能反对,不能违抗。

    经过董仲舒的论证,孔子学说有了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孔子从血缘关系中引出来的说明封建宗法专制制度合理的伦理道德观念有了超自然的“天”的力量的支持,既加强了说服力,也增添了威慑力,有利于在老百姓中传播。二是董仲舒明确地把君臣父子夫妻关系表述为纲理关系、大小关系,明确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样,在孔孟的基础上,董仲舒为封建宗法专制制度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根据。

    冯友兰说:“‘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于是臣、子、妻即成为君、父、夫之附属品。此点,在形而上学中亦立有根据。董仲舒以为‘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白虎通义》亦然。盖儒家本以当时君臣、男女、父子之关系,类推以说明阴阳之关系;及阴阳之关系如彼所说,而当时君臣、男女、父子之关系,乃更见其合理矣。”

    董仲舒“天人合一”的理论,尽管现在看来毫无道理,但很有效用。在科学很不发达的古代,很能迷惑人。因为当时的科学还不可能对各种自然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人们也就不可能看出董仲舒这套理论的谬误。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的广大老百姓更是难以识破其欺骗性。既然人间社会的封建专制制度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来自于天,所以,“天不变,道亦不变。”只要天的阴阳五行依旧,人间的社会秩序就是不可动摇的。

    自从董仲舒讲求“天人之际”,给人间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社会秩序戴上了“天”的桂冠后,“天”就成了中国人摆脱人身依附关系不可逾越的巨大屏障。任何对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违逆,任何对忠孝节义、三纲五常的儒家道德规范的怀疑、否定,都是“无法无天”“大逆不道”,都要被定成死罪。


4.历代封建帝王对孔子的尊奉。

    封建宗法专制制度中的人身依附关系,经过孔子孟子的论证,带上了颇有温情的伦理道德色彩,经过董仲舒的论证,又戴上了神秘的不可抗拒的超自然力量的光环,非常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所以封建帝王尊奉孔子,崇尚儒学,对孔子屡加谥封褒扬,或者亲自到孔子庙堂祭祀。西汉元始元年,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北魏孝文帝太和16年,追尊孔子“文圣尼公”。唐太宗贞观2年尊孔子为“先圣”,贞观11年,改称孔子为“宣父”。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加尊孔子为“玄圣文宣王”,5年又改尊“至圣文宣王”。元至大元年,武宗加尊孔子为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世宗嘉靖尊孔子为“至圣先师”。清顺治2年,世祖福临加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14年又改为“至圣先师”。这样,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中国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就越来越牢固地确立起来了。

 

总而言之,以其本身的生命力和迎合政治需求的两大因素为主。


参考书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刘再复:《林岗:传统与中国人》

周桂钿:《中国传统哲学》

《中国古人论天》

陈致平(台湾):《中华通史》

王锐生 景天魁:《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

刘祚昌等:《世界通史(近代卷)》

以及部分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孔子宣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理论正好符合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理论的需要。
孔子宣扬的德政,仁者爱人思想不仅符合人性需要,更有利于统治者美化自身功绩。

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成为主流思想的
答:西汉时期面临着国家大一统的任务,而儒家学者董仲舒又适时地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刘彻采纳,成为西汉以后的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建元元年(前140),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建议:凡是不在六艺...

孔子的儒家思想能在中国影响广泛,凭借的是什么?
答:03 儒家思想自汉武帝在位时期兴起,在以后的各朝代中,通过发掘,完善和改造形成,都是以儒家思想体糸为主导,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道家权术政治手段的治国模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基夲格局,也基夲上符合中国古代国情。儒家思想在治国体糸上,从孔子的“天人观念”的礼乐制,到董仲舒“天人感应”的...

儒家学说在我国封建文化中处于什么地位?
答:儒家思想概述 Confucianism 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基本上坚持...

孔子的思想在我国有怎样的地位
答:时至今日,不论名人、伟人还是巨人,概没能外。由此可见,在中国几千年来有文字记载的“文化思想”体系中,孔子的“儒家文化思想”最先形成学说体系,的确具有坚实的历史地位、巨大的社会影响、广泛的对比价值、深远的传播力量、长久的争论焦点。正是由于孔子“儒家文化思想”遗留下来的这些特点,也才使得...

孔孟之道及儒家学说在中国的地位及影响
答:这是儒家文明在后来发展的弊端。但儒家伦理所提倡的“推已及人,先人后已”的待人原则也成为了中国的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到了民国时期,李大钊等人提倡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民主,反对封建统治的专制思想,从而全盘否定孔子的儒家思想,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再一次受到严重...

儒家思想在哪个朝代开始统治中国思想界
答:中国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的学派。在先秦,儒家在诸子百家中为较大学派。秦代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初崇尚黄老,儒家一度消沉。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直至五四运动之前的2000多年间,儒家思想一直统治中国学术界,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久。儒家思想...

孔子的学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什么重要地位
答:孔子的学说是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这与汉武帝有直接关系!汉武帝的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封国势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朝:中朝又叫内朝,由皇帝左右亲信近臣构成,汉武帝时为加强皇权,提拔了一批有才干的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中朝实际上是在宫廷内逐渐形成的新...

1.简述孔子思想的核心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答:也为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3、政治方面:孔子强调君主的道德品质对政治的重要性,认为君主应该以德治国,实行仁政。他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即君主应该把道义放在利益之上,以道德为治国之本。这种政治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现代政治思想产生了影响。

孔子的什么思想被统治者用来当统治工具?
答: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有利于维持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2.孔子主张施行"仁政",提倡'为政以德",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3.“中庸”是“中”与“庸”的辩证...

有关孔子学习观点的故事
答:孔子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历史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其许多教条,“学而时习之”,“三十而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已复礼为”,对旧时代许多受过教育的人,均是琅琅于口的。一些思想,如“不患寡而患不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成了...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