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与学生的良好关系 [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

~   摘 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关系;教学观念;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7/08-0008-01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笔者认为,要做到“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转变。
  从本质上讲,这是一个对教与学的关系处理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具体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是被教会的,而不是学会的,更别提会学了。
  过去,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就是传统教学观中的“桶论”,它强调的是教师知识和能力的必要储备,而且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很高,似乎教师的储备一定要多于学生,这从对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来说,应该是正确的。但是在知识爆炸、信息无限增长的现在,教师的知识储备并不一定多于学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机会接触新鲜事物,学到老师不知道的东西。教师之所以作为“教师”,主要是因为其阅历比较丰富,在专业知识上先走一步而已。而且这种“桶论”对教师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主要是一种量上的储备,既没有质的要求,也没有方法上的要求。
  所以,过去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我们的老师注重的是如何教好,尽管也有学生活动,也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但这都是以教师教的活动为中心进行设计的,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
  这种观念和模式显然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强调的是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教师的角色作了精辟的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历史教学特别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因为,首先,现代科学知识数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了。其次,教师已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所以,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在教学中仅仅做到“授人以渔”还不够,还要授之以渔场,也就是说要给学生留有自主的时间和空间。一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给学生留有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师为了急于获得知识的结果,用简单的方式,或似是引导实为灌输的方法,让学生沿着教师设计的问题通道到达知识的彼岸,用牺牲学生的思维强度来获取所谓的教学效率。这就谈不上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思维的发展,其实就是在想的过程中,在从“想不出”到“想出来”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越是对遇到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学生的思维活动越是积极,一旦问题解决,他们的思维也就得到了一种令人惊喜的发展。在这个问题上,有人可能担心学生的学习能力,怕学生不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许多案例都说明只要我们肯给学生自主的权力,学生是完全能够学好的,而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表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韩四清】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