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失真的主观、客观原因。

关于会计信息失真对策方面的外文参考文献。。急~

  摘要:本文从会计学基础理论出发探讨了会计信息的函意、作用和各种使用会计信息的经济组织,政府部门等对会计信息的不同要求。对会计信息的相对真实性展开探索。提出从市场经济环境、企业、企业会计等不同层面剖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客观方面的深层次根源,并采取相应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真实性市场经济制度安排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探究。制造会计信息的现象,近几年已变得十分突出,并呈上升之势。财政部1998~1999年会计信息质量抽查结果显示,1998年有八成以上会计信息失真,1999年有九成以上企业会计要素失实,1998年“红光实业”事件在证券市场爆光等,不正说明会计信息的失真必然降低信息的质量和使用效率,而且严重地影响和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教授提出的“天下欲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精辟见解,警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因此,探究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分析和研究会计信息失真的主客观原因,从源头抓起,才能标本兼治。
  一、会计信息真实性:一个相对的满意度
  会计信息内涵是按预定的要求,向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和管理的财务信息和有关的其他经济信息。会计信息是由会计在不同环节,不同阶段加工处理数据而生成的。它的目的是向投资者、债权人和国家有关部门(下称“消费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财务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以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映经济组织,在特定时期的特征,揭示未来发展态势。并为相关利害关系人提供了投资决策参考,总量上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会计信息是会计在不同环节,不同阶段加工处理数据而生成的。它的真实性与否的衡量标准与信息使用者需求相关联,标准的选择与评判的结果会不一致。一般而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会计信息至少能相关、可比、全面、及时地描述经济组织在特定时期发生的所有真实事项。会计信息即使没有会计人员行为和道德风险,但由于会计核算前提的假设性,政策运用的选择性以及数据处理、运用和技术差异性的存在,会计信息就必然存在个体差异,显然真实性就具有了相对性。因此,评价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否,应与信息提供者在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信息处理的技术和方法,是否恰当合理为依据,测定会计信息“原始状态”与信息描述吻合程度为标准。绝对的真实只是一个理论性的期望。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原因:一种制度安排的缺陷
  制度与制度的执行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其中,制度就是指各种成文或不成文的制度安排,比如我国的《公司法》、各种成文的会计准则和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信息披露细则;制度的执行更多地体现在相关的法律制度安排以及各种实际的判断上。书面的成文制度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该制度能否真正得到执行。一个无法得到执行的制度,就不具有基本的约束力。而会计信息失真是相对会计信息真实而言的一个概念。主要表现为会计提供的信息与经济组织所发生的真实事项的原始状态不相一致,只能大致反映真实经营情况,并在一定度的范围内有所偏差,这种偏差的存在有其客观原因:
  ①会计核算前提的假设。核算前提假设是基于会计假设基础上的客观设计,尽管具有适用性,但并不一定具有适应性。影响经济组织的外部因素不断的变化,也要求会计处理技术体现个性差异,前提假设受到个性挑战。适用与适应使现实需要难以满足,于是实务中便出现了“按照”、“套用”等人为对策。由于“按照”“套用”的业务事项的对象及时间空间差异,加之主观对对象的理解不同。因此即使是同经济业务事项,也就仅能从是否有用的角度评判。
  ②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政策的选择性提供了代理人的会计选择权利。选择的效率性必然会导致代理人在行使会计选择权时,利用契约的不完备,安排有利于私人的契约成本,从而产生机会主义。在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机会主义行为会受到代理人选择权的保护,人为操作会计政策现象。便可能发生政策由会计选择的自由度,在政策弹性和由此产生的机会主义倾向的共同作用下被放大。会计信息的虚假由非法变成现实的“合理”而客观存在。
  ③会计信息的披露: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附注构成的信息披露结构是不完备的。如果将会计信息视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物品”,那么,它也具有相应的“制造者”和“消费者”。任何一个“制造”或“消费”会计信息的主体,都能或至少是期望能从“制造”或“消费”的行为中获取收益。在“制造”会计信息中人为做假是基于会计信息披露缺泛制度化,法律化的刚性约束。尽管新《会计法》对责任人追究了“制造者”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责任,但执法空间的存在,使得这种追究以从根源上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的发生。假如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鼓励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并对实施这种行为的主体给予奖励,则市场上普遍提供的信息其质量应当能令人满意;反之,如果市场不奖励,甚至惩罚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主体,那些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主体又能获得不菲的收益,则市场上普遍流行的会计信息,虚假成定必定居多。同时在会计信息披露时,追加具有独立权威的会计审计,(虽不能防止审计与会计的联合“作案”)但至少可以从结构上控制会计信息失真发生的可能性。因此,会计信息披露无论是制度的安排还是结构上的缺陷,客观上培养了会计信息失真繁衍的土壤。
  ④绩效考核及用人制度。现行的企业绩效考核不再是单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状况,而更多地赋予了政治的成份。出于政治目的需要,部分企业负责人仍至地方政府非常重视会计信息的“数量意义”,对其质量的关注只停留在文件和会议上。这是因为按照现行的用人制度(特别是国有企业)企业的亏损将丧失责任人仕途上的升迁的机会。政治好处的获得刺激了弄虚假的快速模仿。会计数据不真实,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较为普遍。目标管理作为保障未来绩效稳定取得的手段,能充分挖掘企业潜能,推动资源有效配置。但由于目标的刚性约束效益(一届政府的政绩反映,经营者持续座位或升迁的条件)的存在,上下联合作假已成为不公开的秘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既是对这种现象的贴切反映,又是对现行考核方式和用人制度滋生了会计虚假信息的诠释。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源头治理
  会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不少内部制度不完善,现在无论国有或非国有,大型或中小型企业的财务制度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缺陷。如:帐帐、帐实、帐证、帐表不符,会计科目使用不当,入帐的原始凭证不合法等。例:某财务有限公司为了少缴存准备金,擅自改变会计处理,仅1999年就少缴存款准备金1157万元。无论是制度或法规都是人为的事先约定和安排,无法回避个人主观偏好的影响;会计监督认识不到位,以做好帐,管好帐为标准的会计工作考核使内控虚设,代理人的某种意图左右会计工作原则,使有良知的会计人员仍要为守住饭碗而为之;权与法的错位,政府财务管理由微观向宏观的转变,为私人欲望的满足创造了一定条件。法律法规约束力相对下降;因而一些企业弄虚作假,人为操作会计信息,有的企业及其领导人为达到偷逃国家税收、完成上级任务、个人出政绩等目的,不惜采取转移收入或费用,随意变更会计报表合并范围,人为调节利润,向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不同的报表等违规手段操纵会计信息。综上所述,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动因在于:①市场运行过程中人为因素、大量存在。②市场管理者及监管者创非理性行为。③市场参与者的非市场经济意识。
  四、建议与思考
  对于处转型期间的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很可能是灾难性的。治理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刻不容缓。首先要建立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体系,明确目的、目标、主体、客体,即“为什么查”、“谁来查”、“查谁”、“查什么”等。其次从具体方面政府部门应实施会计监督,一是各单位是否依法设置会计账等;二是会计凭证、会计账等,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完整;三是会计核算是否符合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四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再次从宏观方面去遏制和消除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的治理和整顿,以及建立科学,行之有效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约束体系。
  2、以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为出发点,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机制,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科学化和有效性。
  3、以企业经营者为核心,建立科学和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界定以经营者业绩为基础的经营者权利、责任和利益合理的“制度安排”体系。
  4、在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的同时,强化刚性法律法规的“硬约束”。
  参考文献:
  张新民《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陈汉文《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
  陈信元等。我国会计信息环境的初步分析。会计研究。2000.8
  刘峰《制度安排与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研究。2001.7
  王跃堂、孙铮、陈世敏、《会计改革与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研究。2001.7
  财政部会计司编《企业会计制度讲解》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2001
  晓远《试论会计信息披露的供给理论》。会计研究。1998.6王峻慧

会计信息失真

指会计信息未能如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有:数据不实,事项不真,编造假证假账假表,虚盈实亏,虚亏实盈,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等。我们通过以下的分类来进一步认识。

从失真的会计信息产生过程分析,可以将其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谭劲松、丘步辉、林静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学思考》,江苏财经)。前者指会计事项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业务活动,会计事项本身就不真实,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即“假账真算”,这是一种主观上的造假。如银广厦在核算天津分公司出口业务时就采用的是这种作假方式。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虽然会计事项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的经济活动,但由于会计处理过程中的错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即“真账假算”,这类情况既有故意所为,也有疏忽大意的无意之举。如某企业会计在将一笔2930元的管理费用登记入帐时误记为2390元。也有两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即“假账假算”。

会计信息失真按主观上的有意与否,可分为故意失真和无意失真。故意失真是指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为了个人利益或小团体利益,营私舞弊,弄虚作假。这是危害最大、后果最严重、也最难以防范的失真行为。故意失真在构成上有两个要件:一是有主观上的故意,二是行为人个人或小团体能得到好处或潜在的好处。无意失真是指会计行为人由于经验不足或主观判断失误或是疏忽大意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无意失真不存在主观上的故意和谋取非法利益。

此外,会计信息失真还有制度性失真、技术性失真、时效性失真等。制度性失真是指社会经济法规、制度的不完备与缺陷而造成的,它又分为客观性制度性失真和主观性制度性失真。客观性制度性失真是指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上的缺陷与不完备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如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发生赊销业务,期末就要按应收帐款余额提取坏帐准备。坏帐准备的提取,必然影响本期利润指标的真实性。另外,企业经营活动的连续性与会计信息披露的间断性矛盾,也是一种客观性制度性失真。企业经营的连续性和信息披露的间断性之间的矛盾,使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当用户得到信息时,许多会计信息已是“遥远的历史”而失去了相关性;而那些占信息优势的人可利用信息披露的时间间隔而进行内幕交易,导致了投资者之间的非公平竞争(殷官林,财务与会计,2000.5)。主观性制度性失真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形成财产经管的委托——代理关系造成的: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目标不一致和信息的不对称,只要当会计信息最终会影响会计行为人的切身利益时,其质量就必然会受到影响。这是一个国际性的难题,目前还难以解决。

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各种手法

一 虚假会计信息之源——凭证作假

在所有的虚假会计信息中,会计凭证作假处于源头地位。在帐务处理程序中,凭证的填制与审核是基础。凭证错误将导致一系列的错误信息。而且,凭证作假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会计主体外部的信息使用者不经过一定的手续与批准,很少能够看到会计凭证,甚至大部分信息使用者也不会去审查凭证。这为造假者留下了可乘之机。凭证作假分为原始凭证作假和记帐凭证作假。原始凭证作假有三类:第一类是不如实填写、或伪造、篡改原始凭证;第二类是打白条、以收据代替发票、不按发票规定用途使用发票、不按发票规定要求开具发票等;第三类是使用虚假发票,即“真票假开”或“假票真开”。记帐凭证作假有两种情况:一是没有任何原始凭证情况下编制虚假记帐凭证。如某单位在期末发现主营业务收入未达标,于是会计人员在单位负责人的授意下,编造了一份销售产品的记帐凭证,从而使主营业务收入达标,日后再以销售退回或销售折扣等方式冲帐。另一种情况是记帐凭证要素(日期、内容、数量、金额、对应科目等)一项或几项与原始凭证不符。如某会计挪用一笔公款数月后归还,在其编制的记帐凭证上的日期与原始凭证的日期就相差数月。

二 帐簿作假

帐簿作假是在记账、算账、转账、结账过程中,涂改账目、做假账、挂账、收入不入账、提前结账或延迟结帐、倒轧帐等,造成帐证(帐簿记录与凭证)不符、帐帐(总分类帐与明细分类帐)不符、帐表(帐簿记录与会计报表)不符,或者是抽换帐页、损毁帐簿,或者是帐外设帐等掩盖事实真相。“挂账”是利用一些帐户特性将经济业务不结清到位而是长期挂在账上,或者将有关资金款项挂在往来上,待时机成熟再回到账中,以达到"缓冲"、不露声色地隐藏事实真相之目的。如审计人员发现某企业“应收帐款”帐上有一笔近百万元款项拖欠年余,而对方是一家效益较好的企业。经电话查询,对方说一年前已经结清。原来该款被企业主管财务的领导私自挪用。“收入不入帐”指财会人员隐匿收入,不报账、不交公而私自占用。如对罚没款、管理费、上级拔款等,不报账、不上交、私自扣留;销售货物或提供劳务收取的现金回扣和银行存款,按应收账款长期挂账、伺机挪用或侵吞;或者采取少计价款,不开发票,不入账等。“倒轧帐”是先编造好财务报表上有关数据,然后调整有关帐户记录和余额,最后编造有关会计凭证,这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作假。“帐外设帐”是一些单位设置两套帐,一套是公开的,另一套是秘密的。这些单位往往在公开帐中虚列费用开支,将这些款项转入秘密帐;或者将主营业务收入之外的其他收入不记入公开帐而记入秘密帐,将其做非法或不合理开支用。

三 报表粉饰

报表粉饰是利用报表编制技巧和会计制度的缺陷,对外提供虚假财务报告。这是一种较为泛滥的会计信息作假方式,其危害性也最大。这是因为它是信息使用者获得会计信息的最主要方式和途径。报表粉饰的主要表现形式有表帐(报表数据与帐簿记录)不符、表表不符(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不符,主表和附表不符)、虚报盈亏(加大资产或加大成本费用,虚增利润或减少利润)等。倒轧帐也可归入报表粉饰。

四 虚假审计报告

不仅上市公司在财务报表中做假,一些中介机构也与之狼狈为奸,沆瀣一气,以假护假,对投资者进行欺骗误导,成为市场一大隐患。股东判断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真假,需要注册会计师作为公正的第三方对企业编制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即鉴证作用和证明作用。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上市公司会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等表明意见,是外界和投资者评判上市公司的依据之一。虽然受审计能力、审计条件、审计技术及被审计单位所提供材料的限制,注册会计师不可能发现审计对象的所有问题,但从虚增企业注册资金、虚增法人股权、无利润靠贷款分红等性质十分恶劣的问题中可以看出,一些注册会计师已成为某些公司欺骗投资者的帮凶。

会计信息的客观性是指会计信息的来源所反映的经济业务事项都是客观存在的,它要求会计行为主体遵循会计准则的规定,如实反映企业在商务活动中的一切内容及其数量关系。也就是说,会计信息的客观性是会计信息的内容与其反映的客观经济对象或事物之间的一致性。
会计信息客观性是相对的,这是不容置疑的,但相对的范围是不是可以无限?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参照经济学中关于币值稳定及充分就业等的做法,只要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不超过一定的范围,就认为是充分就业和币值稳定的。会计信息的客观性也应该有一个这样的界限范围,如果会计报表对企业经济信息的反映偏离度在这个范围内,就应该认为会计是客观的,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就是会计信息失真。但对于会计信息客观性的范围区间,我们不能像经济学中的问题简单地计算出一个比率,因为会计信息提供的过程及会计报表本身,也受到物价变动的影响,同时受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而物价变动率及会计环境等因素处于不断变化中。所以,会计信息客观性的变动范围只能由一个标准确定,那就是会计信息目标。会计信息的目标是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会计信息对使用者而言,具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会计信息必须按照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提供,对信息使用者是有用的。使用者通过对会计信息的分析,能对企业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和判断,并做出准确的经济决策。因此,只要会计信息不影响使用者的决策,不对使用者产生误导,尽管有时偏离了实际,也应该是客观的。
会计信息的相对客观性,不仅是要我们理解相对性的必然性,更重要的是必须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把握住企业一定时期会计信息相对性的程度,以便准确、合理地理解企业的经济信息,在经济决策中加以应用。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观与客观的原因
  (一) 主观原因
  1.会计责任主体不明确。在当今社会,会计人员“站的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些敢于坚持原则、认真发挥监督职能的会计往往不能长久,有的遭了“冷眼”,有的被“轮岗”,甚至辞退等打击报复。在种种压力下,会计监督流于形式,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串通一气,大肆做假账,设小金库,滋生各种腐败。
  2·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有待提高。会计造假中,也有会计人员受个人利益的驱使,放弃职守或知情不举、伙同作弊,或监守自盗、以身试法;也有的会计单位基础管理薄弱,家底不清,资产不实,会计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等,无法对内外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
  3·源头上造假。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来证明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在现实生活中非法取得或填制、伪造或编造原始凭证以骗取收入,中饱私囊,会计人员依据不真实的原始凭证进行核算,结果导致一系列的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不少内部制度不完善,现在无论国有或非国有,大型或中小型企业的财务制度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缺陷。如:帐帐、帐实、帐证、帐表不符,会计科目使用不当,入账的原始凭证不合法等。例:某财务有限公司为了少缴存备金,擅自改变会计处理,仅1999年就少缴存款准备金1157万元无论是制度或法规都是人为的事先约定和安排,无法回避个人主观偏好的影响;会计监督认识不到位,以做好帐、管好帐为标准的会计工作考核使内控虚设,代理人的某种意图左右会计工作原则,使有良知的会计人员仍要为守住饭碗而为之;权与法的错位,政府财务管理由微观向宏观的转变,为私人欲望的满足创造了一定条件。法律法规约束力相对下降;因而一些企业弄虚作假,人为操作会计信息,有的企业及其领导人为达到偷逃国家税收、完成上级任务、个人出政绩等目的,不惜采用转移收入或费用,随意变更会计报表合并范围,人为调节利润,向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不同的报表等违规手段操纵会计信息。

  (二) 客观原因
  制度与制度的执行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其中,制度就是指各种成文或不成文的制度安排,比如我国的《公司法》、各种成文的会计准则和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信息披露细则;制度的执行更多地体现在相关的法律制度安排以及各种实际的判断上。书面的成文制度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该制度能否真正得到执行。一个无法得到执行的制度,就不具有基本的约束力。而会计信息失真是相对会计信息真是而言的一个概念,主要表现为会计提供的信息与经济组织所发生的真实事项的原始状态不相一致,只能反映真实经营情况,并在一定度的范围内有所偏差,这种偏差的存在有其客观原因:
  1·会计核算前提的假设。核算前提假设是基于会计假设基础上的客观设计,尽管具有适用性,但并不一定具有适应性。影响经济组织的外部因素不断的变化也要求会计处理技术体现个性差异,前提假设受到个性挑战。适用与适应是现实需要难以满足,于是实务中便出现了“按照”、“套用”等人为对策。由于“按照”、“套用”的业务事项的对象及时间空间差异,加之主观对对象的理解不同。因此即使是同经济业务事项,也就仅能从是否有用的角度评判。
  2·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政策的选择性提供了代理人的会计选择权利。选择的效率性必然会导致代理人在行使会计权时,利用契约的不完备,安排有利于私人的契约成本,从而产生机会主义。在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机会主义行为会受到代理人选择权的保护,人为操作会计政策现象便可能发生。政策由会计选择的自由度,在政策弹性和由此产生的机会主义倾向的共同作用下被放大。会计信息的虚假由非法变成现实的“合理”的客观存在。
  3·会计信息的披露:负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附注构成的信息披露是不完备的。如果将会计信息视为相对独立的“物品”,那么,它也具有相应的“制造者”和“消费者”。任何一个“制造”或“消费”会计信息的主体,都能或至少是期望能从“制造”或“消费”的行为中获取收益。在“制造”会计信息中认为作假是基于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制度化、法律化的刚性约束。尽管新《会计法》对责任人追究了“制造者”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责任,但执法空间的存在,使得这种追究已从根源上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的发生。假如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鼓励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并对实施这种行为的主体给予奖励,则市场上普遍提供的信息质量应当能令人满意;反之,如果市场不奖励,甚至惩罚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主体,那些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主体又能获得不菲的收益,则市场上普遍流行的会计信息虚假成分必定居多。同时在会计信息披露时,追加具有独立权威的会计审计,(虽不能防止审计与会计的联合“作案”)但至少可以从结构上控制会计信息失真发生的可能性。因此,会计信息披露无论是制度的安排还是结构上的缺陷,客观上培养了会计信息失真繁衍的土壤。
  4.绩效考核及用人制度。现行的企业绩效考核不再是单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状况,而更多地赋予了政治的成份。出于政治目的需要,部分企业负责人乃至地方政府非常重视会计信息的“数量意义”,对其质量的关注只停留在文件和会议上。这是因为按照现行的用人制度(特别是国有企业)企业的亏损将丧失责任人仕途上的升迁的机会、政治好处的获得刺激了弄虚作假的快速模仿。会计数据不真实,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较为普遍。目标管理作为保障未来绩效稳定取得的手段,能充分挖掘企业潜能,推动资源有效配置。但由于目标的刚性约束效益(一届政府的政绩反映,经营者持续座位或升迁的条件)的存在,上下联合作假已成为不公开的秘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既是对这种现象的贴切反映,又是对现行考核方式和用人制度滋生了会计虚假信息的诠释。
  综上所述,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动因在于:①市场运行过程中人为因素大量存在。②市场管理者及监管者的非理性行。③市场参与者的非市场经济意识。

  探究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分析和研究会计信息失真的主客观原因,从源头抓起,才能标本兼治。

  一、 会计信息真实性:一个相对的满意度
  会计信息内涵是按预定的要求,向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和管理的财务信息和有关的其他经济信息。会计信息是由会计在不同环节,不同阶段加工处理数据而生成的。它的目的是向投资者、债权人和国家有关部门(下称“消费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财务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映经济组织在特定时期的特征,揭示未来发展态势,并为相关利害关系人提供了投资决策参考,总量上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会计信息是会计在不同环节,不同阶段加工处理数据而生成的。它的真实性的衡量标准与信息使用者需求相关联,标准的选择与判断的结果会不一致。一般而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会计信息至少能相关、可比、全面、及时地描述经济组织在特定时期发生的所有真实事项。会计信息即使没有会计人员行为和道德风险,但由于会计核算前提的假设性,政策运用的选择性以及数据处理、运用和技术差异性的存在,会计信息就必然存在个体差异,显然真实性就具有了相对性。因此,评价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否,应与信息提供者在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信息处理的技术和方法是否恰当合理为依据,测定会计信息“原始状态”与信息描述吻合程度为标准。绝对的真实只是一个理论性的期望。

  二、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观与客观的原因

  (一) 主观原因
  1.会计责任主体不明确。在当今社会,会计人员“站的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些敢于坚持原则、认真发挥监督职能的会计往往不能长久,有的遭了“冷眼”,有的被“轮岗”,甚至辞退等打击报复。在种种压力下,会计监督流于形式,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串通一气,大肆做假账,设小金库,滋生各种腐败。
  2·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有待提高。会计造假中,也有会计人员受个人利益的驱使,放弃职守或知情不举、伙同作弊,或监守自盗、以身试法;也有的会计单位基础管理薄弱,家底不清,资产不实,会计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等,无法对内外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
  3·源头上造假。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来证明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在现实生活中非法取得或填制、伪造或编造原始凭证以骗取收入,中饱私囊,会计人员依据不真实的原始凭证进行核算,结果导致一系列的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不少内部制度不完善,现在无论国有或非国有,大型或中小型企业的财务制度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缺陷。如:帐帐、帐实、帐证、帐表不符,会计科目使用不当,入账的原始凭证不合法等。例:某财务有限公司为了少缴存备金,擅自改变会计处理,仅1999年就少缴存款准备金1157万元无论是制度或法规都是人为的事先约定和安排,无法回避个人主观偏好的影响;会计监督认识不到位,以做好帐、管好帐为标准的会计工作考核使内控虚设,代理人的某种意图左右会计工作原则,使有良知的会计人员仍要为守住饭碗而为之;权与法的错位,政府财务管理由微观向宏观的转变,为私人欲望的满足创造了一定条件。法律法规约束力相对下降;因而一些企业弄虚作假,人为操作会计信息,有的企业及其领导人为达到偷逃国家税收、完成上级任务、个人出政绩等目的,不惜采用转移收入或费用,随意变更会计报表合并范围,人为调节利润,向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不同的报表等违规手段操纵会计信息。

  (二) 客观原因
  制度与制度的执行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其中,制度就是指各种成文或不成文的制度安排,比如我国的《公司法》、各种成文的会计准则和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信息披露细则;制度的执行更多地体现在相关的法律制度安排以及各种实际的判断上。书面的成文制度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该制度能否真正得到执行。一个无法得到执行的制度,就不具有基本的约束力。而会计信息失真是相对会计信息真是而言的一个概念,主要表现为会计提供的信息与经济组织所发生的真实事项的原始状态不相一致,只能反映真实经营情况,并在一定度的范围内有所偏差,这种偏差的存在有其客观原因:
  1·会计核算前提的假设。核算前提假设是基于会计假设基础上的客观设计,尽管具有适用性,但并不一定具有适应性。影响经济组织的外部因素不断的变化也要求会计处理技术体现个性差异,前提假设受到个性挑战。适用与适应是现实需要难以满足,于是实务中便出现了“按照”、“套用”等人为对策。由于“按照”、“套用”的业务事项的对象及时间空间差异,加之主观对对象的理解不同。因此即使是同经济业务事项,也就仅能从是否有用的角度评判。
  2·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政策的选择性提供了代理人的会计选择权利。选择的效率性必然会导致代理人在行使会计权时,利用契约的不完备,安排有利于私人的契约成本,从而产生机会主义。在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机会主义行为会受到代理人选择权的保护,人为操作会计政策现象便可能发生。政策由会计选择的自由度,在政策弹性和由此产生的机会主义倾向的共同作用下被放大。会计信息的虚假由非法变成现实的“合理”的客观存在。
  3·会计信息的披露:负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附注构成的信息披露是不完备的。如果将会计信息视为相对独立的“物品”,那么,它也具有相应的“制造者”和“消费者”。任何一个“制造”或“消费”会计信息的主体,都能或至少是期望能从“制造”或“消费”的行为中获取收益。在“制造”会计信息中认为作假是基于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制度化、法律化的刚性约束。尽管新《会计法》对责任人追究了“制造者”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责任,但执法空间的存在,使得这种追究已从根源上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的发生。假如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鼓励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并对实施这种行为的主体给予奖励,则市场上普遍提供的信息质量应当能令人满意;反之,如果市场不奖励,甚至惩罚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主体,那些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主体又能获得不菲的收益,则市场上普遍流行的会计信息虚假成分必定居多。同时在会计信息披露时,追加具有独立权威的会计审计,(虽不能防止审计与会计的联合“作案”)但至少可以从结构上控制会计信息失真发生的可能性。因此,会计信息披露无论是制度的安排还是结构上的缺陷,客观上培养了会计信息失真繁衍的土壤。
  4.绩效考核及用人制度。现行的企业绩效考核不再是单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状况,而更多地赋予了政治的成份。出于政治目的需要,部分企业负责人乃至地方政府非常重视会计信息的“数量意义”,对其质量的关注只停留在文件和会议上。这是因为按照现行的用人制度(特别是国有企业)企业的亏损将丧失责任人仕途上的升迁的机会、政治好处的获得刺激了弄虚作假的快速模仿。会计数据不真实,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较为普遍。目标管理作为保障未来绩效稳定取得的手段,能充分挖掘企业潜能,推动资源有效配置。但由于目标的刚性约束效益(一届政府的政绩反映,经营者持续座位或升迁的条件)的存在,上下联合作假已成为不公开的秘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既是对这种现象的贴切反映,又是对现行考核方式和用人制度滋生了会计虚假信息的诠释。
  综上所述,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动因在于:①市场运行过程中人为因素大量存在。②市场管理者及监管者的非理性行。③市场参与者的非市场经济意识。
  三、 ; 治理对策、建议与思考
  一治理对策
  “不做假账”看似一句很普通的大实话,然而仔细体味,却寓意深刻。一方面反映了当前会计造假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并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表达了全社会要求会计人员不做假账的强烈愿望。
  1.会计工作是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晴雨表,使把守“钱袋子”的重要一环,其最要紧之处就是如实记账。要做好“不做假账”,如实记账,必须加强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通过正面引导,反面教育,让会计人员树立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会计信息质量意识,要让观念深入人心。
  2.治理造假,应从原始凭证这一源头抓起,按照《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填制原始凭证,对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必须填制或取的原始凭证并及时送交会计机构,而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其中对于完全符合要求的原始凭证应及时据以编制记账凭证入账;对于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有权不与接受,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对于真实、合法、合理但内容不够完整的、填写有错误的原始凭证应退回给有关经办人员,尤其负责将有关凭证补充完整、更正错误或重开后,再办理正式会计手续。

  对于处转型期间的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很可能是灾难性的。治理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刻不容缓。首先要建立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体系,明确目的、目标、主体、可体,即“为什么查”、“谁来查”、“查谁”、“查什么”等。其次从具体方面政府部门应实施会计监督,一是各单位是否依法设置会计帐等;二是会计凭证、会计帐等,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完整;三是会计核算是否符合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四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再次从宏观方面去遏制和消除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的治理和整顿,以及建立科学、行之有效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约束体系。
  2.以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为出发点,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机制,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科学化和有效性。
  3.以企业经营者为核心,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界定以经营者业绩为基础的经营者权利、责任和利益合理的“制度安排”体系。
  4.在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的同时,强化刚性法律法规的“硬约束”。

  参考文献:
  1.会计法培训教材 立信出版社 苏州市财政局编
  2.财经法规 中国财经出版社 江苏省财政厅编
  3.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财政部编
  4.张新民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
  5.张维迎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年
  6.陈汉文 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研究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
  7.陈信元等 我国会计信息环境的初步分析 会计研究 2000.8
  8.刘峰 制度安排与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研究 2001.7
  9.王跃堂、孙铮、陈世敏 会计改革与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研究 2001.7

浅谈如何治理会计信息失真
答:会计人员岗位分工、责任不明确;有些是由于会计人员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或会计系统本身的局限性,引起会计信息失真,总之会计信息失真原因是多方面的,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将其原因归纳如下:1.会计制度变化未能跟得...

为什么会计信息会失真
答:4.社会审计监督不力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注册会计师的职责在于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企业的财务报表提供监督,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但是,由于注册会计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加之许多人缺乏职业道德和管理部门监督不力等原因,并没有...

《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的提纲怎么写啊。。。哪个帮帮忙嘛...
答:论文提纲共分为四部分,现就各部分所包涵的主要内容简述如下:1.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 由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分析。2.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分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从国有企业的产权机制、会计管理体制...

有谁写过关于我国会计失真原因及对策的毕业论文,求助相关资料
答: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非常广泛。然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会计工作秩序不佳,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从现实情况来分析,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一、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

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会计信息失真论文摘要
答:四是审计报告信息失真。会计信息是否失真,是评价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的工作质量与可靠程度的重要标准。2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2.1 法制观念淡薄,执法不严,处罚不力 我国虽然颁布了《会计法》、《公司法》、“两则”等一系列...

求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开题报告中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
答:在李爽先生等主持编写的《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会计报表粉饰问题研究》中,运用规范性方法,使用演绎的方法构建会计报表粉饰的基本理论,分析会计报表粉饰的防范和相关各方的法律责任。 ⑴李爽先生等分析了我国会计报表粉饰的...

浅议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答:会计信息失真给国家、社会都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后果,但是如何防治,又都有各自的观点和看法。下面我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及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会计信息失真的粗浅看法。一、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质量特征客观性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

虚假会计信息的成因与对策论文
答: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之中,仍存在着许多失真问题,这对国家、企业以及投资者等相关信息使用者都会产生重要的危害。 三、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由于会计制度和方法的缺陷而引起的虚假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是企业经济活动的反映,...

求毕业论文: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
答: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 原因 对策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实践,获得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会计信息质量在我国正受到越来越多...

简要概述我国企业财务信息造假的根源
答:会计信息失真的存在有其客观原因,特别是在目前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时期,大多数企业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它的存在又潜在地助长了社会风气的腐败。 为了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首先应当找到...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