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房』是谁的字?

张良子房是谁?~

  全名:张良子房 (姓张,名良,字子房)秦末的著名反秦谋士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姓姬氏。其祖父姬开地,相韩昭侯、
  宣惠王、襄哀王;其父姬平,相王、悼惠王。这是一个五朝元老的
  贵族家庭。悼惠王二十三年,姬平去世;又二十年后,秦灭韩。当时
  子房还很年轻,没有来得及做韩国的官,但国破家亡却让他尝到了切
  肤之痛,于是不惜倾家荡产而谋求刺客,以灭暴秦,报家国之仇。后
  来,他终于访得一位力士,认为可堪重托,便铸铁为椎,重一百二十
  斤,趁始皇东巡之际,让那位力士潜伏道旁,待始皇车队驶过,力士
  借风沙作掩护,奋力抛出铁椎,却误中了副车,没有成功。秦始皇帝
  狡猾得很,他乘坐的那辆金根车,有八十一辆副车作掩护,使刺客难
  以辨明目标,力士手中的铁椎虽然厉害,竟未伤始皇一根毫毛,有惊
  无险。始皇下令全国搜捕了十天,却也没有抓到力士和子房。子房逃
  亡隐匿于下邳(今江苏邳州市),更名改姓,大约从那时才姓起“张”
  来。

  这是于史有载的张良第一个惊天动地的行动,可与荆轲刺秦相伯
  仲。但张良不像荆轲那样被他人雇作杀手,而是怀着家国之恨向始皇
  复仇,可谓事出有因,正如毛泽东的那句名言,“世界上决没有无缘
  无故的恨”,如果把张良的故事编成影视剧,应该比荆轲刺秦更合乎
  情理,也更好看。当然,张良毕竟是个文人,没有足够的武功和膂力,
  耍不了一百二十斤的大铁椎,所以才假手于那个没有留下姓名的力士。
  由此,似也可以印证他“妇人好女”的相貌。

  此番刺秦未果,张良闲游于下邳沂水桥头,遇见了他后来终生不
  忘的恩师黄石公。老人故意把鞋子扔在桥下,谓张良:“孺子,下取
  履!”张良竟然忍受了这种倚老卖老的傲慢,下桥为老人取了鞋子,
  且为老人“长跪履之”。经过几番考验,老人赐张良《太公兵法》,
  使之成大器。苏轼《留侯论》曰:“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
  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
  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猝)而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
  其所挟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极赞张良之勇。苏轼认为黄石公并
  非鬼神,而是秦末“隐君子”,“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
  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此说极有见地。
  苏轼并且极而言之,认为楚汉相争,刘胜而项败,关键在于“能忍与
  不能忍之间”,而刘邦的“忍”,则得之于张良的指导。

  在刘邦漫长的政治、军事生涯中,张良确是一位卓越的参谋,多
  次在关键时刻出了关键的主意。刘邦攻下咸阳之后,入秦宫,“宫室
  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之,不听,而张良
  以民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导之,使刘邦还军霸上。
  鸿门宴前夕,张良以公关手段联络了项伯作内应,又在宴会当中紧迫
  之际代献白璧玉斗,掩护刘邦脱逃。项羽围荥阳,刘邦听信郦食其之
  计,“复立六国后世,……楚必敛衽而朝。”张良八数其弊,及时阻
  止,不然将坏了大事。凡此种种,皆非大智大勇者不可为。假设没有
  张良,刘邦也许早就全军覆没。

  如果说,张良早年博浪刺秦以至后来参加农民起义都是为了报亡
  国之仇,那么在秦亡之后,这个仇已经报了,他却仍然不肯罢休,继
  续辅佐刘邦与项羽对垒,“为韩报仇”的原始动机就难以说得通了。
  尤其在劝阻刘邦立六国之后时,张良竟然说:“今复六国,立韩、魏、
  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其主,从其亲戚,反(返)其故旧坟
  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他所反对者,其故国韩首当其冲,这说明
  张良的思想早已突破“复仇”的局限,而以统一天下为己任了。

  刘邦灭楚,大业成就,张良功高盖世,但他却从未为刘邦领兵打
  仗,“常为策划臣,时时随汉王。”据说是因为“张良多病”。刘邦
  对他是极其器重的。汉六年正月,本欲封张良为齐侯,食邑三万户。
  而张良固辞:“臣愿封留足矣,不当三万户。”于是为留侯。刘邦左
  右大臣皆山东人,主张都雒阳,只有张良支持刘敬之说,极言关中之
  利,力主都关中。随刘邦入关之后,天下大定,张良便称病杜门不出,
  学导引辟谷之法,练起气功来了。晚年更“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
  游耳。”他的这些行为,都是常人所不可思议的。张良“状貌如妇人
  好女”,体格当然不似樊哙、周勃那样强健,因此在战争年代不可能
  扮演冲锋陷阵的角色,这很容易理解。但功成名就之后主动称病退居
  二线,恐怕就不只是出于健康原因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
  走狗烹”才是他真实思想的表露。一个极富进取精神的战略家,晚年
  却唯恐功高震主,变得消极谨慎,虽然避免了个人的悲剧,却本身就
  是历史的悲剧。

  张良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大开大阖,先是知难而上,奋发进
  取,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最大限度地体现人生价值;而后知其
  不可为而不为,激流勇退,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都是非凡智慧的表
  现。他没有君临天下的野心,所以才有进退自如的明智。他早已参透
  了功名利禄,却又不肯清静无为地虚度此生,着着实实轰轰烈烈地大
  干了一番事业,这只能解释为历史的责任感、使命感使然。时代造就
  了张子房,在秦末汉初风起云涌的天空,他像一颗流星,发射出耀眼
  的光芒,然后自己燃烧了自己,在灿烂河汉中消失了。

  张子房,一位“状貌如妇人好女”的奇男子,一位兼具阳刚阴柔
  之美的伟丈夫。

岛屿(yu)

张良的。

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韩国(今河南省新郑市)人 。秦末汉初杰出谋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先辈在韩国首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

扩展资料:

《史记》、《汉书》对张良帮助萧何筹谋划策多不记载,但亦无妨张良后期的功绩。论功行封时,按级班爵,汉高祖刘邦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张良辞让,谦请封始与刘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苏沛县),刘邦同意了,故称张良为留侯。

张良辞封的理由是:他韩灭家败后沦为布衣,布衣得封万户、位列侯,应该满足。看到汉朝政权日益巩固,国家大事有人筹划,自己“为韩报仇强秦”的政治目的和“封万户、位列侯”的个人目标亦已达到,一生的宿愿基本满足。

再加上身缠病魔,体弱多疾,又目睹彭越、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联想范蠡、文种兴越后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惧怕既得利益的复失,更害怕韩信等人的命运落到自己身上。

张良乃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但吕后感德张良,劝他毋自苦,张良最后还是听从了吕后的劝告,仍就服人间烟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良



张良(?—前186),字子房,秦末汉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同被称为汉初三杰,被封留侯,谥文成侯。今河南禹州人。 在禹州市张得乡有张良故里遗址. 《后汉书注》云“张良出于城父”,即颍川郡城父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张良先人是韩国人(其时,韩国国都为阳翟即今河南禹州),其祖父张开地是韩厘侯、韩威侯、韩襄王时期的相国,其父张平是韩厘王、韩桓惠王时期的相国。当秦灭韩之后,他遣散三百家僮,弟亡不葬,分散所有家产来收买刺客,为韩报仇。 张良曾经在淮阳(今河南淮阳)学习礼制,到东方会见了当时的一位贤者仓海君。寻找到了一位大力士,给他特意制造了一个重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锤。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始皇巡游东方,张良和这个大力士暗中埋伏,在博浪沙(古地名、在今河南原阳县东南)袭击秦始皇,可惜误中了随行车辆。秦始皇大为震怒,命令全国各地大举搜捕,捉拿刺客。为此,张良改名换姓,逃亡到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躲藏起来。 张良隐藏于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北)时,曾经到下邳的桥上随意散步,遇到一个穿粗布短衣的老者,走到张良面前,故意让鞋子掉到桥下,对张良说:“孺子,下取履!”(《史记·留侯世家》)张良感到惊讶,想揍他一顿,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忍住气,把鞋子拾起来。老者又说:“履我!”张良更是气愤,但想到既已给他拾来了鞋子,便跪下给他穿鞋,老者以足受之,含笑而去。分开后张良特别惊讶,随着老者的去向注视他。老者离开约莫一里路光景,又返回,说道:“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史记·留侯世家》)张良很感惊异,跪下怔怔地答应了个“是”。 五天后天刚亮,张良就去了。老者已经先在那里,生气地说:“与老人期,后,何也?”便离开,并说:“后五日早会。”(《史记·留侯世家》)又过了五天,鸡刚刚叫,张良就去了,老者又先在那里,又生气地说:““后,何也?”离开时嘱他:“后五日复早来。”(《史记·留侯世家》)过了五天,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老者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这样。”随即拿出一编书,说道:“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史记·留侯世家》)于是一言不发而去。从此张良再也没见到这位老人。天亮后看那编书,是《太公兵法》,张良因为觉得它不寻常,便经常读诵。 十三年后,张良随高帝经过济北,果然得到谷城山下的黄石,当做宝物供奉。等到张良死后,与黄石并葬。 数百年后,李白经下邳,作诗以记其事云: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震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祀桥上,怀古钦英风。 惟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淮泗空! 张良住在下邳时,以抑强扶弱为己任,后来项伯曾经杀人,跟随张良一起藏匿。 这时,项羽的叔父,楚左尹项伯为报张良之恩,连夜奔往沛公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想把张良拉走,不让他别跟刘邦一起死。张良心向刘邦,认为现在事有急难,自己就这样偷偷逃走是不义气的,于是便把项伯的话仔仔细细告诉了刘邦。刘邦听后大惊,问张良该怎么办。张良问:“您果真想背叛项羽吗?”刘邦说:“短小愚陋教我把守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来,说这样可以在关中称王,所以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张良问:“您自己估量能有力量抵挡项羽吗?”刘邦沉默良久,说道:“本来就不能够,如今该怎么办?”张良知道这时项羽有兵四十万,而刘邦不过十万,力量对比悬殊,就出主意让他采取以屈求伸的策略,说:“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是不敢背叛项王的。”于是张良坚决邀请项伯会见刘邦,刘邦把项伯当兄长接待,举酒向项伯祝福,又攀结婚姻,让项伯在项羽面前详细地说明沛公不敢背叛他,所以派兵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强盗。项伯嘱沛公“明天早些来亲自对项王道歉。”等到刘邦到鸿门会见项羽,婉言卑辞对项羽表示臣服,表示忠心,项羽设宴招待,范增授意项庄舞剑,想趁机杀掉刘邦,也赖项伯“以身翼蔽”脱险。 汉王元年(前206年),项王主持分封,刘邦被封为汉王,领属巴、蜀、汉中地区。赏赐张良金百溢,珠二斗,张良把这些都给了项伯。在汉王要到封国去的时候,张良送到褒中,刘邦让张良返回韩国。张良劝告刘邦说烧掉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表示您没有东返的意图,用以稳定项王,免去他的疑心。刘邦乃依计而行,一边行进一边就把所经过的栈道统统烧掉了。 张良到了韩国,韩王成因为张良跟随汉王缘故,项王不派韩成到封国去,让他跟自己一道东归。张良告诉项王:“汉王烧绝了栈道,已经没有东归的心意了。”张良又把齐王田荣反叛的文告报告给项王,项王由此没有担忧西边汉王之心,而起兵北上攻击齐国。正是因此,刘邦才得以乘隙回夺三秦(即关中地区,因项羽三分秦故地给章邯、司马欣、董翳,故名。)。项王终竟不肯派韩王成到封国去,改封成为侯,又把他杀死在彭城。张良逃走,抄小路投奔汉王,刘邦这时已经派韩信平定三秦了。 张良归汉后,刘邦封张良为成信侯,让他跟随自己东进攻打楚国。到了彭城,被项羽打得大败而回,行至下邑(今安徽砀山县),刘邦下马靠着马鞍问道:“我愿意舍弃函谷关以东的地方作为封赏,看谁可以与我共建功业?”张良进言说:“九江王英布,楚枭将,与项王有蜔;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史记·留侯世家》)刘邦于是派隋何游说英布,派另外的人去联合彭越。等到魏王豹反汉,汉王便派韩信带兵去攻打魏王,乘势攻占了燕、代、齐、赵之地。这样,张良实际上就为汉王制定了取天下的基本方略。而汉最后打败楚国,正是靠了英布、彭越、韩信这三个人的力量。 汉王三年(前204年),楚军把汉王紧紧地包围在荥阳(今河南荥阳),刘邦忧恐,和郦食其一起谋画削弱楚国力量的办法。郦食其献计说:“从前商汤讨伐夏桀,封夏朝的子孙于杞国;周武王伐商纣,封商朝的子孙于宋国。如今秦丧失德性,抛弃道义,侵伐诸侯各国,灭掉六国之后,使他们的后代没有立锥之地。陛下如果能够重新立起六国后代,使他们都接受陛下的印信,各国的君臣百姓一定会感戴陛下的恩德,钦慕陛下的德义,而甘愿做陛下的臣民。随着德义的施行,陛下就可以南面而称霸天下,楚王也会毕恭毕敬地前来朝拜的。”刘邦听了很高兴,说:“好极了,赶快去刻印,先生就可以带着它们出发了。” 郦食其还没起程,恰好张良从外面回来拜见汉王,刘邦正在吃饭,招呼说:“子房!你靠前边点来。有个客人为我出了个削弱楚国力量的主意。”接着把郦食其的话全告诉了张良,然后问:“子房,你看怎样?”张良说:“谁替您筹画这个计策的?您的大事完了!”汉王问:“为什么?”张良说:“我请借您面前的筷子,替您筹算这件事。”张良其说出八条不可的理由。“臣请借前箸以筹之。昔汤、武伐桀、纣封其后者,度能制其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死命乎?其不可一矣。武王入殷,表商容闾,式箕子门,封比干墓,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二矣。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财,同赐贫穷,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三矣。殷事以毕,偃革为轩,倒载干戈,示不复用,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四矣。休马华山之阳,示无所为,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五矣。息牛桃林之野,天下不复输积,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六矣。且夫天下游士,离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者,但日夜望咫尺之地。今乃立六国后,唯无复立者,游士各归事其主,从亲戚,反故旧,陛下谁与取天下乎?其不可七矣。且楚唯毋强,六国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其不可八矣。诚用此谋,陛下事去矣。”(《汉书·张良传》)刘邦饭也不吃了,吐出嘴里的食物,骂道:“这个书呆子,几乎坏了老子的大事!”立即销毁那些刻好的印信。张良这一筹计,使刘邦避免了授人以柄,踏人复辟老路的危险。 汉王四年(前203年),韩信降服和平定了整个齐国,派人向汉王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南边又靠近楚国,如果不设立一个代理国王来治理它,那局势就不会稳定,我希望代理齐王,这会对形势有利。”当时,楚军正把汉王重重包围在荥阳,韩信的使节来了,刘邦打开书信,大发雷霆,骂道:“我被围困在这里,日夜盼望你来辅助我,你竟想自立为王!”张良、陈平忙暗中踩汉王的脚,凑近他的耳朵说:“汉军正处在不利的形势,怎么能够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立他为王,好好对待他,让他自己镇守齐国。不这样,就可能发生变乱。”刘邦也醒悟过来,转口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真王罢了,干什么做代理国王!”于是派张良前去齐国,带着齐王的印信,就地封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部队前去攻打楚军。由此,战胜项羽,取得天下的大局得以稳定下来。 楚汉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之后,项羽引兵解而东归,以为可以太太平平当他的霸王了。刘邦也想西行回国,张良、陈平建议说:“汉国已经有了大半个天下,诸侯又都归附。楚军兵疲粮尽,这是上天灭亡楚国的绝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应当趁此机会径直夺取楚地。如今放走项羽不攻,这就叫‘养虎自遣患’!”刘邦听从了他们的建议。 汉王五年(前202年)冬,刘邦追击项王到达阳夏(今河南太康)把军队驻扎下来,和韩信、彭越约期合击楚军。到达固陵(村落名,在今河南太康县南),而韩信、彭越的军队没来会合。刘邦对张良说:“诸侯不遵守约言,怎么办呢?”张良回答说:“楚军将被粉碎,而韩信、彭越没有确定的领地,他们不来是当然的。君王如果能够与他们共分天下,现在立即可以把他们招来。如果不能,事态就难以预料了。君王如果能够把陈县以东直到海滨的地区全给韩信,把从睢阳以北到毂城的地区给彭越,让他们各为自己的利益而战,那楚国就容易打败了。”刘邦依计而行,韩信、彭越等诸侯兵很快地会师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经过垓下之战,全歼楚军,结束了楚汉战争,取得了争天下的最终胜利。 汉王六年(前201年),刘邦大封功臣。因张良没有作战之功,刘邦说:“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张良说:“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汉书·张良传》)于是刘邦封张良为留侯。 已经封过二十多位大功臣之后,其余日夜争功不决。许多将领常三三两两坐在沙地议论。因为依军吏计算,整个天下的地盘不够全部封赏,因而他们担心皇帝不能够给每一个有功的人都封赏。高帝问张良该怎么办?张良建议刘邦把他平生所憎恨,君臣也都知道的雍齿先行封为什方侯。这一来担心的人们高兴了。说:“雍齿尚且封侯,我们这些人不必担忧了。” 天下统一后,刘邦与大臣商议国都应建在何处。刘敬建议建都在关中。而跟随高帝的左右大臣都是山东人,多数劝皇上都洛阳:“雒阳东有成皋,西有肴、黾,背河乡雒,其固亦足恃。”(《汉书·张良传》)刘邦犹豫不决。张良说:“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夫关中左肴、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刘敬说是也。”于是刘邦当天动身,往西定都关中(长安)。 刘邦称帝后,一直觉得吕后所生太子刘盈(即后来的惠帝)生性懦弱,不像自己,而喜爱戚姬所生赵王如意,因此屡次想废掉太子刘盈而立如意为太子。在封建社会太子韵废立往往关系政权的稳定,所以当时的大臣叔孙通、周昌等都犯颜强谏,但都没得到高帝的肯定。吕后很恐惶,想尽一切办法都不见效,最后逼张良给出主意。张良认为,这不是以口舌争所能解决的问题,建议让太子刘盈“卑辞安车”去迎请高帝很想招致但总也没请到的四位很有名望的贤人,须发皆白的四位老者——四皓,让他们跟随太子入朝,使高帝见到,表明太子刘盈得到民众拥护。这一着果然见效,高帝见到四皓跟随太子,看到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就放弃了废立的主意。 此后张良多数时间称病不出,自言:“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震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汉书·张良传》)于是学道,不问政事。刘邦去逝后,吕后感激张良,令其强食其邑,并说:“人生一世间,如白驹之过隙,何自苦如此!”(《汉书·张良传》)张良不得已,强食其邑。 六年后张良去逝。谥文成侯。其子张不疑嗣侯。 据正史记载,他曾经与韩信一同整理了春秋战国以来182家军事著作,还根据实际需要删定35家,开创了日后兵书整理注释的先河。 由于张良的晚年活动鲜为人知,以至被人蒙上一层神秘色彩,而张良死后究竟葬于何处,也成为千古之谜。 关于张良的墓地,人们曾有多种猜测。有人认为,张良墓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兰考县城西南六公里的三义寨乡曹辛庄车站南侧,紧靠陇海铁路确有一座张良墓,墓冢高10米,周围长100米,保护区面积35000平方米。周围古柏环绕,郁郁葱葱,似有一定来历。又据传说,刘邦死后,吕氏专权,张良便托病隐居于东昏县(今河南兰考)西南的白云山,死后就葬于该地。后世的戏曲、小说也有相似描写,说张良纳还冠盖,辞朝学道,刘邦追至白云山,张良幻化而去,从此不知下落。可见这种看法是有所依据的。 建国以后,张良墓侧尚存张良庙,有山门3间,大殿3间,东西厢房各4间,呈四合院布局。庙内外共有石碑6通,墓区内有柏树209棵,杨树16棵。在“文革”期间,庙宇被拆除,石碑全被砸。三棵杨树被砍伐做在桌椅。后来拆除庙宇的建筑材料在三义建了一所中学。1978年在修筑陇海铁路复线时又占去墓北边茔地400平方米,砍伐柏树12棵,今剩有柏树197棵,杨树13棵。据对最大的柏树年轮考察,树龄约有230年左右。 也有人认为,张良墓地在今徐州沛县。据唐代《括地志》记载:“汉张良墓在徐州沛县东六十五里,与留城相近也。”又载:“故留城在徐州沛县东南五十五里,今城内有张良庙也。”当初刘邦封侯的时候,曾许诺让张良“自择齐三万户”。但张良以在留城与刘邦首次相见为理由,要求封给他留。既然封地在留,死后葬于留城附近,应属合情合理的事情。这一看法以唐代文献为依据,且与史实较接近,也有一定说服力。 还有人认为,张良墓地在今湖南张家界的青岩山。当地山水奇丽、林木清幽,是著名的风景区。据《仙释志》记载:“张良,相传从赤松子游。有墓在青岩山,时隐时现。”《陵墓志》也记载:“汉留侯张良墓,在青岩山。良得黄石公书后,从赤松子游。邑中天门、青岩各山,多存遗迹。核以史实,张良确实曾在封侯之初,便向刘邦作了“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的表白。综合上述记载,说他晚年前往景色秀美酌青岩山,隐居学道,死后即葬于该地,并不是不可能的。 此外,位于微山县微山岛西南部微山南麓也有张良墓,在微子墓南1.5公里处。墓下方上圆,红黄粘土加鹅卵石块筑成,夯土层次清晰,高15米,长宽各100米。墓前有清乾隆二年(1737年)所立石碑,题“汉留侯张良墓”,高1.7米,宽0.9米,厚0.16米。墓东侧原有张良祠,“文化大革命”中拆除。 与张良墓一样,张良庙也是为纪念张良而建。据说,最早的张良庙是由张良的10世玄孙汉中王张鲁所建,历经1700年,原址已无从考察。而今的张良庙位于柴关岭南麓,紫柏山东南脚下,距留坝县城17公里处的庙台子街上。相传张良激流勇退后,隐居于此。后人仰慕他“明哲保身”的策略和“功成不居”的风格,在此建庙奉祠。因他曾封“留侯”,故名“留侯祠”,俗称“张良庙”。 张良庙有6大院,150余间殿宇,总面积14200余平方米,为陕西大型祠庙之一。总的布局是院院相连,亭阁星罗。庙内现存摩崖石碑100多块,木匾50多面,木、石刻对联30多副。 张良庙傍山依水,古朴典雅,终年云霭缭绕,颇有仙家灵气,它融名胜古迹、文物、风景于一体,现在已是陕南著名的游览胜地。 来到山前,青砖砌成为山门,可见上方横刻“汉张留侯视”5个朱红大字,大门左右刻着一副对联: 博浪一声震天地, 圮桥三进升云霞。 入山门,便踏上一木桥,名曰“进履桥”,取张良在圮桥为黄石公捡鞋穿鞋一事。桥上有栏杆和靠椅,桥下流水潺潺。越过木桥,便是高大的保安观,入门后,左右有钟、鼓楼,院中央几立着“灵霄殿”,但见八角飞檐,琉璃瓦饰顶,彩绘拱斗屋檐,颇为壮观。殿侧分列“三清殿”、“三官殿”、“三法殿”等配殿。 从殿侧北面经过庭,便进入大殿所在院落。大殿雄伟庄严,上县“明哲风高”、“帝王之师”,殿门有对联:“毕生彪炳功勋启自授书始;历代崇丰烟祀端由辟谷开。”殿内原有张良塑像,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掉,现有歌颂德条幅多幅。大殿前有拜殿,左右厢房对称而立。院内清幽、古雅。殿堂门楣遍布称颂的匾额,如“急流勇退”、“机谏得宜”、“智勇深沉”。殿堂立柱饰有众多对联,如:“秦世无双国士;汉廷第一名臣,“富贵不淫,有儒者气;淡泊明志,作平地神”。 从北花园西南出去,地势升高,游客登上层层石阶,可见阶旁的摩崖石刻,石刻上留有明代赵文渊、清代林则徐,以及后来冯玉祥、杨虎城将军的诗文。登上山顶,就是紫柏山的中峰。山顶上的亭子叫“授书楼”,取黄石山向张良授书之意。这座重檐飞角的亭子是用大理石和南阳玉砌筑而成,高离地面100米,显得高雅别致。登楼远眺,峰峦起伏,林海苍茫。 点评:张良因多病,“未尝特将也”(没单独统帅过部队),而是“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刘邦称其:“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起着比将帅更有力地统帅军队的作用。 苏轼作有《留侯论》来解读张良: 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於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巳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於盗贼。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於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於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人事,故曰:「孺於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於会稽,而归臣妾於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於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以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於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普通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不值得算作勇敢。天下有一种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施加侮辱也不动怒。为什么能够这样呢?因为他胸怀大志,目标高远(的缘故)啊。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於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在韩国已灭亡时,秦朝正很强盛,秦王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裏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末余之势可以驾驭(连上句意思是:在锋芒之势上,是没有可乘之机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藉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耽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麼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自然,秦始皇不能使他惊恐,项羽不能使他发怒。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於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因此随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养那完整的刀锋(把自己的精锐实力保养得很好,等待对方的衰弊),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全名:张良子房 (姓张,名良,字子房)秦末的著名反秦谋士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姓姬氏。其祖父姬开地,相韩昭侯、
  宣惠王、襄哀王;其父姬平,相王、悼惠王。这是一个五朝元老的
  贵族家庭。悼惠王二十三年,姬平去世;又二十年后,秦灭韩。当时
  子房还很年轻,没有来得及做韩国的官,但国破家亡却让他尝到了切
  肤之痛,于是不惜倾家荡产而谋求刺客,以灭暴秦,报家国之仇。后
  来,他终于访得一位力士,认为可堪重托,便铸铁为椎,重一百二十
  斤,趁始皇东巡之际,让那位力士潜伏道旁,待始皇车队驶过,力士
  借风沙作掩护,奋力抛出铁椎,却误中了副车,没有成功。秦始皇帝
  狡猾得很,他乘坐的那辆金根车,有八十一辆副车作掩护,使刺客难
  以辨明目标,力士手中的铁椎虽然厉害,竟未伤始皇一根毫毛,有惊
  无险。始皇下令全国搜捕了十天,却也没有抓到力士和子房。子房逃
  亡隐匿于下邳(今江苏邳州市),更名改姓,大约从那时才姓起“张”
  来。

  这是于史有载的张良第一个惊天动地的行动,可与荆轲刺秦相伯
  仲。但张良不像荆轲那样被他人雇作杀手,而是怀着家国之恨向始皇
  复仇,可谓事出有因,正如毛泽东的那句名言,“世界上决没有无缘
  无故的恨”,如果把张良的故事编成影视剧,应该比荆轲刺秦更合乎
  情理,也更好看。当然,张良毕竟是个文人,没有足够的武功和膂力,
  耍不了一百二十斤的大铁椎,所以才假手于那个没有留下姓名的力士。
  由此,似也可以印证他“妇人好女”的相貌。

  此番刺秦未果,张良闲游于下邳沂水桥头,遇见了他后来终生不
  忘的恩师黄石公。老人故意把鞋子扔在桥下,谓张良:“孺子,下取
  履!”张良竟然忍受了这种倚老卖老的傲慢,下桥为老人取了鞋子,
  且为老人“长跪履之”。经过几番考验,老人赐张良《太公兵法》,
  使之成大器。苏轼《留侯论》曰:“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
  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
  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猝)而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
  其所挟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极赞张良之勇。苏轼认为黄石公并
  非鬼神,而是秦末“隐君子”,“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
  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此说极有见地。
  苏轼并且极而言之,认为楚汉相争,刘胜而项败,关键在于“能忍与
  不能忍之间”,而刘邦的“忍”,则得之于张良的指导。

  在刘邦漫长的政治、军事生涯中,张良确是一位卓越的参谋,多
  次在关键时刻出了关键的主意。刘邦攻下咸阳之后,入秦宫,“宫室
  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之,不听,而张良
  以民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导之,使刘邦还军霸上。
  鸿门宴前夕,张良以公关手段联络了项伯作内应,又在宴会当中紧迫
  之际代献白璧玉斗,掩护刘邦脱逃。项羽围荥阳,刘邦听信郦食其之
  计,“复立六国后世,……楚必敛衽而朝。”张良八数其弊,及时阻
  止,不然将坏了大事。凡此种种,皆非大智大勇者不可为。假设没有
  张良,刘邦也许早就全军覆没。

  如果说,张良早年博浪刺秦以至后来参加农民起义都是为了报亡
  国之仇,那么在秦亡之后,这个仇已经报了,他却仍然不肯罢休,继
  续辅佐刘邦与项羽对垒,“为韩报仇”的原始动机就难以说得通了。
  尤其在劝阻刘邦立六国之后时,张良竟然说:“今复六国,立韩、魏、
  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其主,从其亲戚,反(返)其故旧坟
  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他所反对者,其故国韩首当其冲,这说明
  张良的思想早已突破“复仇”的局限,而以统一天下为己任了。

  刘邦灭楚,大业成就,张良功高盖世,但他却从未为刘邦领兵打
  仗,“常为策划臣,时时随汉王。”据说是因为“张良多病”。刘邦
  对他是极其器重的。汉六年正月,本欲封张良为齐侯,食邑三万户。
  而张良固辞:“臣愿封留足矣,不当三万户。”于是为留侯。刘邦左
  右大臣皆山东人,主张都雒阳,只有张良支持刘敬之说,极言关中之
  利,力主都关中。随刘邦入关之后,天下大定,张良便称病杜门不出,
  学导引辟谷之法,练起气功来了。晚年更“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
  游耳。”他的这些行为,都是常人所不可思议的。张良“状貌如妇人
  好女”,体格当然不似樊哙、周勃那样强健,因此在战争年代不可能
  扮演冲锋陷阵的角色,这很容易理解。但功成名就之后主动称病退居
  二线,恐怕就不只是出于健康原因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
  走狗烹”才是他真实思想的表露。一个极富进取精神的战略家,晚年
  却唯恐功高震主,变得消极谨慎,虽然避免了个人的悲剧,却本身就
  是历史的悲剧。

  张良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大开大阖,先是知难而上,奋发进
  取,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最大限度地体现人生价值;而后知其
  不可为而不为,激流勇退,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都是非凡智慧的表
  现。他没有君临天下的野心,所以才有进退自如的明智。他早已参透
  了功名利禄,却又不肯清静无为地虚度此生,着着实实轰轰烈烈地大
  干了一番事业,这只能解释为历史的责任感、使命感使然。时代造就
  了张子房,在秦末汉初风起云涌的天空,他像一颗流星,发射出耀眼
  的光芒,然后自己燃烧了自己,在灿烂河汉中消失了。

  张子房,一位“状貌如妇人好女”的奇男子,一位兼具阳刚阴柔
  之美的伟丈夫。

汉初三杰之一 张良字子房 谢谢采纳

张良,字子房

子房何许人也?
答:子方是张良的字,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族,传为汉初城父(今河南宝丰)人,也有说为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汉高祖刘邦的谋臣,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之一。

子房是谁?
答:张良,字子房,颍川城父(今河南郏县)人。秦末汉初杰出谋臣,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张良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随赤松子云游四海,汉高后二年(前186年)去世,谥号文成。轶事典故 刘邦称帝后,曾问群臣自己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称赞他是因为大仁大义。刘邦道:...

张良子房是谁?
答:全名:张良子房 (姓张,名良,字子房)秦末的著名反秦谋士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姓姬氏。其祖父姬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其父姬平,相王、悼惠王。这是一个五朝元老的 贵族家庭。悼惠王二十三年,姬平去世;又二十年后,秦灭韩。当时 子房还很年轻,没有来得及做...

子房是谁的字
答:张良,字子房,颍川城父(今河南郏县)人,姓姬氏。秦末汉初杰出谋臣,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张良约前250之前186年,字子房,秦末汉初杰出谋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就好像刘备叫关羽叫云长一样,云长是关羽的字,而子房是张良的字,古代人都是以字为日常...

为什么张良被人们称做为子房
答:用以表示尊敬。所以,张良字子房,二十岁后,大家见了他,为了表示尊敬,当然是用他的字来叫他了,即使贵为主公的刘邦,也宜叫一志子房先生,而不能直呼其名的——当然,刘邦虽然粗鲁无文,但是还是很会场面话的——另外,子房这个字里面这个“子”字本来就是先生的意思,叫“子房”,就相当于“...

子房是谁的字?
答:张良,字子房,是秦末汉初的杰出谋臣,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他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随赤松子云游四海,汉高后二年(前186年)去世,谥号文成。汉高祖刘邦曾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的先辈,在韩国五世位相。张良早年曾因刺杀秦始皇不成而...

张良的生辰八字
答:张良(?—前186),字子房,秦末汉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同被称为汉初三杰,被封留侯,谥文成侯。《后汉书注》云“张良出于城父”,即颍川郡城父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张良先人是韩国人(其时,韩国国都为阳翟即今河南禹州),其祖父张开地是韩厘侯、韩威侯、韩襄王时期的相国,其父张平...

张子房是什么人
答:张良,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谋臣,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张良先辈在韩国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

张良为什么叫子房
答:张良,字子房。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族,传为汉初城父人(今亳州市城父镇)。张良是秦末汉初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列为“汉初三杰”。张良的祖父、父亲等先辈在韩国的首都阳翟(今河南禹州)任过五代韩王之相。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