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晚年主要作品有散文随笔是什么?

杨绛散文特点~

  杨绛是中国式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新时期以来她以古稀之龄,笔耕不辍,相继出版了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等。杨绛散文的数量虽不多,但冷静从容,冲淡自如,深情款款,在新时期散文领域独树一帜,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个性。
  杨绛⋯身书香门第,性情淡泊,才情出众,同时又饱经尘世变换,领略了风霜雪雨。她在散文中怀忆往昔、追想故人、感慨人生、洞察自我, 自然而然地展露着她深厚的艺术功力、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崇高的人格修养。
  读她的散文,仿佛在与一位温和而宽厚、睿智而幽默的长者品茗闲聊,听她讲童真童趣,述亲情友情,谈人生体验。跟着她自由的心灵和笔触穿梭在时空轨迹中,浏览时代的斑斑痕迹,体会人性的林林总总。她的散文没有虚伪和矫饰,从不故作崇高,只是以平实的笔触,静静地予人以淡泊、宁静的审美感受。
  杨绛散文大致可分为四种不同的题材:
  一是写文革前和其间的亲历感受的。以《干校六记》《丙午丁未年纪事》《控诉大会》《第一次下乡》等为代表。这是她散文中最富盛名的部分。作者表现了在“大跃进”“三反五反”“文革”等运动中知识分子的命运:从讲台走上被批判台,从学者变成控诉对象,从大学校同走向社会主义农村。命运的改变、肉体的摧残、精神的磨难令多少中国知识分子走上了绝路。这个时代过去后,愤怒声讨、控诉批判是自然而然的,文学领域更是首当其冲。而在伤痕文学充斥文坛之时,杨绛却鲜有这种主流话语,她把自己受到的精神、肉体摧残平静地、默默地转入到自己的文本叙述中,采取了迥异于他人的远距离视角来痛定思痛。如写被批斗游街的情景:
  ……我们在笑骂声中不知跑了多少圈,初次意识到自己的脚底多么柔嫩。等我们能直起身子,院子里的人已散去大半,很可能是并不欣赏这种表演。我们的鞋袜都已不知去向,只好赤脚上楼回家。
  ……我戴着高帽,举着铜锣,给群众押着先到稠人广众的食堂去绕一周,然后又在院内各条大道上“游街”。他们命我走几步就打两下锣,叫一声“我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我想这有何难,就难倒了我?况且知识分子不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吗?叫又何妨!
  这里没有声泪俱下的血泪控诉,也没有义愤填膺的猛烈声讨,作者只是平和地把人物的真实境遇传达出来,但这种本真、细腻的描述却更加痛人心腑,字里行间都深刻地批判了野蛮愚昧的民族劣行,显示了作者乐观、倔强的个性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格。
  杨绛不但没有沉溺于自我哀伤中玩味自己的苦难,反而在苦难中以豁达、宽和的心态观照生活,发掘其中的种种趣事,以诙谐幽默的笔墨勾画了特殊岁月中的温情世界。她写何其芳拿泡肥皂的漱口杯去打红烧鱼;写扫厕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写恶劣环境中的黑夜“冒险”;写钱锺书在干校“脱胎换骨”而面目全非……毫不张扬、平静叙述着的,一切让人笑中含泪,体味着作者心中的辛酸与悲凉。
  杨绛始终以一种达观的态度来再现生活,饱经苦难的生存磨练体现为一种自觉自然的质真和朴实,这是作者人格魅力的显现。作为一个劫难中的知识分子,杨绛始终显示了她独立思考、不屈不挠的精神。她想方设法去抢救《堂吉诃德》译稿,认为政治学习“耗费时间”“耽误业务工作”,这些“胆大妄为”的言行都显示了她不随波逐流、心口合一的个性。她多次言道:“打我骂我欺侮我都不足以辱我,何况我所遭受的实在微不足道。至于天天吃窝窝头咸菜的生活,又何足以折磨我呢?”所以历经整风、跃进、下乡、干校,倔强的杨绛“我还是依然故我”。
  杨绛善于把苦难的生存体验升华为审美愉悦,她的淡泊宁静使她能在平淡如水的叙述中展示动荡岁月的乖谬,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创痛。
  二是怀人记人之作。一部分是怀念亲朋的,如《回忆我的父亲》《记杨必》《记钱锺书与(围城)》等追忆亲人,《记傅雷》《怀念石华父》《纪念温德先生》记叙朋友。另一部分是以普通人为回忆对象,描述他们的喜怒哀乐。如杨绛自己所说:“怀念的人,从极亲到极疏;追忆的事,从感我至深到漠不关心。”无论何种,她都能舍大取小,以温情的细节结构篇章,既无阿谀溢美之辞,也无辛辣尖刻之语,文风朴实、真诚,远离功名利禄之心。
  写自家亲人的散文因为爱之深、感之切而尽情尽兴。父亲的严厉而温情,母亲的温良和慈爱,多次出现的“放焰口”,求母亲“真吃”瓜子
等细节,都让读者心中泛起股股暖流。写姑母杨荫瑜的种种不合时宜,怪怪的性格、打扮、行为以及死后怪模怪样的棺材,让人对其坎坷别扭的一生寄予深切的同情;写丈夫钱锺书的“痴”情种种,令人对大学者油然而生亲近之情;写小妹妹杨必的宁静、要强,童真的描述惹人心动。活泼、生动,重性、重情,使杨绛对家人的感情跃然纸上。
  抒写友情的文章中最出色的是《记傅雷》。傅雷的严肃和含笑、固执和随和、孤傲与孤弱、认真和谦虚……,一件件生活小事使傅雷复活了一般。如写傅雷在客厅待客时:
  忽然他灵机一动,蹑足走到通往楼梯的门旁,把门一开,只见门后哥哥弟弟背着脸并坐在门槛后面的台阶上,正缩着脖子笑呢
傅雷一声呵斥,两个孩子在登登咚咚一阵凌乱的脚步声里逃跑上楼……客厅里渐渐回复了当初的气氛。但过了一会,在笑声中,傅雷又突然过去开那扇门,阿聪、阿敏依然鬼头鬼脑并坐原处偷听。这回傅雷可冒火了,……只听得傅雷厉声呵喝,夹杂着梅馥的调解和责怪;一个孩子想是哭了,另一个还想为自己辩白。……傅雷回客厅来,脸都气青了。
  “唉,傅雷就是这样!”个性鲜明的大学者形象就这样被杨绛真真切切地立在读者面前。
  写普通人的散文主要有《顺姐的“自由恋爱”》《阿福和阿灵》《赵佩荣与强英雄》《林奶奶》《老王》等。对于这些身处社会下层的人,杨绛充满了爱心和同情。她善于从他们的生活中摄取富有典型性的语言和细节,挖掘出他们身上的美质和弱点,反映出他们的生存状态。无论是可怜的顺姐、能干的林奶奶、厚道的老王,还是痴阿福、笨阿灵、爱吹乎的赵佩荣都写得活灵活现,表现了作者对个体生命生存状态的关注、同情和理解。这类作品在整体叙述中偏重“他人”,注重人物刻画而非作者自身感情的抒发,可以称作是小说化的散文。
  三是追忆旧事的散文,如《大王庙》《闯祸的边缘》《小吹牛》《黑皮阿二》《吾先生》《“遇仙”记》《客气的日本人》《第一次观礼》等,大抵是作者以过去年月的记忆为材料,兴之所至之作。杨绛完全以平常人的亲近感去抒写往事,既不美化自己,也不丑化他人,尽可能保持生活记忆的原生状态。写与日本兵对峙后成了众人议论的中心,“恨不能放声大哭”;写得到黑社会头目的名片“乐得心上开花”,“几番拿出来卖弄”;写初到大王庙小学的“傻里傻气”;写自己颇觉蹊跷的宿舍奇遇;……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个饱经风霜的高龄老人回忆自己少女少妇时代的往事,不但没有一点老气横秋、矫揉造作之感,还能写得篇篇生动、处处诙谐、趣味盎然,确非一般。杨绛以她年轻的心使读者在平平凡儿的生活、平淡兀奇的描述中体会到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她丰富的生活情趣。对散文家来说,情趣是异常重要的素质之一。这种情趣兼有孩童的天真与义人的雅致,完全没有老于世故的做作和家庭主妇般的庸俗。杨绛能于凡常、琐细的生活形态中发现它,表现它,这与她的个性是极为相符的。
  这类作品题材细小,作者拉家常般的“任心闲话”,显示了杨绛淡泊宁静、真实质朴的个性,也显示了她的自爱、自尊的一面,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性格。
  四是想象奇特瑰丽的心灵散文,最能显示杨绛的个性气质和艺术品位。《孟婆茶》《软红尘里•楔子》是非写实性的,前者写“我”登上了由红尘世界开往西方的自动化传送带在云海弛行,中途要到孟婆店喝茶,据说喝了孟婆茶就能将一切忘干净。在孟婆店上楼的人可以回顾一生从而撂下一切,不想上楼的人就要抛掉“身上、头里、心里、肚星”的“私货”,因为“夹带着私货过不了关”。杨绛觉得自己夹带着好多“私货”,要及早清理。
  后者虚拟了女娲与太白星君的对话,女娲感叹天地破败得不堪收拾,战火愈烧愈烈,瘟疫愈出愈奇,现代化污染了江湖海洋,天灾也到处肆虐,而芸芸众生却蒙在软红尘黾,懵懵懂懂,只争求自己的幸福。显然,所谓梦境和神域都是杨绛人生经验、人性思索的外在表现手段。她借助玄妙、神奇、象征的超现实主义手法倾诉了自己的心灵世界。她对现代社会弊病的洞察和忧虑,她对自我的大胆解剖,使这两篇作品具有独特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
  《隐身衣》和《读书苦乐》也是杨绛阅尽人间世事的智慧结晶。世人若要能得到“卑微”制作的隐身衣,就能“万人如海一身藏”,摆脱羁束,自由邀游;就能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地完成自己能做的事。读书,被杨绛生动奇绝地喻为“隐身”的串门儿,不论古今中外的名人,都可以登堂入室或不辞而别,洗耳恭听或抽身而退;每一本书都是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面别有天地日月,书的境地贯通三界一一现在界、过去界、未来界。作者以其博古通今的文化优势向读者尽情展示读书的“乐在其中”。
  这类散文以流畅洒脱的文笔,带读者畅游作者的人生体悟和心路历程,在想象、诗化的艺术境界中显示出作者心灵的自由自存、人格的旷达冲淡、思想的深邃奇妙、性情的谦和练达,大有一种非杨绛不能为之的感觉,这是杨绛人格修养和艺术修养的集中体现。
  杨绛散文充满了童心、爱心、真心,洋溢着人心、人情、人性,她把自己复杂的人生况味体验升华为散文创作,为文坛献上了一道风味独特的“美味佳肴”。
  总体看来,其独到之处有:
  首先,杨绛的散文显示了她丰瞻的学识、实在的生活体验和高尚的人格修养。杨绛的人生经历使她在学识、生活历练、人格修为上极占优势,她通晓天文地理、中外文章,思路开阔无滞,下笔信马游僵;她淡泊功名利禄,超脱尘世浮华,以平常心宽厚细腻地对待生活;她阅尽浮沉,能把深度的人性体验缓缓倾诉,洒脱而不失柔情,颇具大家风范,与所谓女性散文的“小家子气”绝缘。
  散文是非常个人化的、展示作者人格的文体,杨绛的学识、才情、人格修养渗透在她的散文作品中,自然率真地流露着,情是心灵深处点滴渗涌而出,思是人生体验百炼而生,情思相融,深远绵长。
  其次,杨绛的散文以平常心写平常事,谦和自然,淡泊宁静。杨绛平和超脱,无论题材还是手法,她都能超越世俗,把审视的焦点放在平凡的生活中,信手拈事,随意写情,追求情感的自由和自然,情愫从容而富于情趣。
  以小见大是她常用的手法,无论是写文革还是忆亲朋,或是写自己都是如此。“文革”给他们这对国宝级的夫妻学者带来的心灵痛苦和肉体折磨,常常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
  我给默存找出块长方的小木片,自己用大碗扣在硬纸上画了个圆圈剪下,两人各按规定,精工巧制:做好了牌子,工楷写上自己一款款罪名,然后穿上绳子,各自挂在胸前,互相欣赏。
  有一天默存回家,头发给人剃掉纵横两道,现出一个“十”字;这就是所谓“怪头”。幸好我向来是他的理发师,赶紧把他的“学士头” 改为“和尚头”……
  剃“阴阳头”、挂“罪名牌”的恶劣行径曾经使众多知名人物不堪忍受而撒手人寰,杨绛却能泰然面对。你有你的千变万化,我有我的一定之规,生活可以失常,我的心态却不能偏离正常。这种平常心源于她的淡泊宁静,源于她的超凡脱俗,源于她不平常的经历和感受,是生命体验升华后的平实。在这种平常中,作品显得亲切、朴实、真诚。
  第三,杨绛的散文情真意浓而又淡淡如兰。其文几乎篇篇关乎情:父女情、母女情、夫妻情、姐妹情、朋友情、世态人情……。虽然她历经磨难,却传达出了世界上最美好的感情。
  杨绛和钱锺书的爱情给人的印象最为深刻。杨绛笔下,“默存”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他们相互扶持共度一生,彼此间的关爱、体贴、依恋,真真羡煞人。干校劳动时两人分住两地,虽能每日一见,却仍“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每天午后,我可以望见他一脚高、一脚低从砖窑北面跑来
有时风和日丽,我们就在窝棚南面灌水渠上坐会儿晒晒太阳。有时他来晚了,站着说几句话就走。他三言两语、断断续续、想到就写的信,可以亲自摞给我。我常常锁上窝棚的木门,陪他走到溪边,再忙忙回来守在菜园里,目送他的背影渐远渐小,渐渐消失。
  没有一句热烈煽情的话语,但跳动着情感的音符,蓄积着浓浓的深情。这深情融入在生活的长河中,温柔地流淌在生活的每一寸土地里。它如幽兰的淡淡馨香默默地在人们心间传递,它轻轻地拨动着人们最敏感的心弦,使读者不知不觉置身于温馨的氛围中,充满了感动。
  第四,杨绛散文的语言平实晓畅,幽默诙谐,自有神韵。杨绛不事雕琢,尽去粉饰,很少故意选“眼”,很少发挥,更无故作高深的严肃,玩昧理性。一切都那么平易畅达。同时,作者淡泊达观的生活态度使她有意无意间都在幽默调侃。
  我自从做了“扫厕所的”就乐得放肆,看见我不喜欢的人干脆呆着脸理都不理,甚至瞪着眼睛看人,好象他不是人而是物。决没有谁会责备我目中无人,因为我自己早已不是人了。这是“颠倒过来”的意想不到的妙处。
  这种充满喜剧性色彩的戏谑式语言在杨绛的散文中俯拾即是,那自在自然的洒脱情怀与生动自如的洒脱笔墨完美地结合到一处,令杨绛的散文韵味十足,掩卷仍不禁会心冥想。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杨绛以她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艺术魅力创造了散文家园中的艺术精品。
  相关阅读:
  【老而弥坚,笔耕不辍】
  抒情、写意、记事、记人、论学、评书,杨绛的创作的确“随遇而作”。杨绛曾回忆,早年的几篇散文和小说,是在清华上学时课堂上的作业,或在牛津进修时的读书偶得。回国后在沦陷的上海生活,迫于生计,为家中柴米油盐,写了几个剧本。20世纪80年代后,“走到人生边上”的杨绛,进入创作的又一个高峰期:1981年,《干校六记》出版,这一年她70岁;1988年,《洗澡》首印,她77岁;2003年,《我们仨》问世,她92岁;2014年,《洗澡之后》出版,她103岁。
  “我特别佩服老先生,她一辈子没偷过懒。”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周绚隆感叹,晚年的杨绛完全可以享受盛名而不再作为,但她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和对文字的笔耕。
  杨绛的勤奋与思考,得到了读者的热情回应。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八卷本的《杨绛文集》,当年即获重印,此后又重印4次,总印数达1.6万套。2014年出版的九卷本《杨绛全集》也已发行了1万套。2015年,三联书店出版了《杨绛著译七种》,不久前刚刚重印。同在三联书店出版的《我们仨》,截至2013年共印刷38次,总销量超过200万册。《干校六记》先后有英、法、日、俄等多种译本问世。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杨绛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和文艺随笔共十八篇,其中主要是她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作品,特别是享誉中外的《干校六记》,还有《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等文使得杨绛的散文成为了二十世纪中国散文史上的一大题目,此外,本书中还收录了她的几篇文艺性随笔,如《艺术与克服困难》、堂吉诃德与《堂吉诃德》等。
  
  读后感:
  
  读杨绛的散文,仿佛是在一个秋日的午后,金色的阳光的余晖铺满大地,洒在厚厚的落叶上,天空有鸟儿飞过,没有留下一丝痕迹,却带走了所有的喧嚣,站在窗前,手捧一杯醇香的茗茶,望着金色阳光与大地融为一片,世界如此宁静,生命的风车就在此时与这世界一同的静止不动,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是我在初次读到杨绛散文时脑海里出现的画面,我用文字把它描绘下来,可是我的拙笔却无法描绘出当时心中的那份悸动,还有温暖与宁静,睿智与豁达。
  
  杨绛散文的魅力到底在哪儿呢?平淡的语言,生活中最普通的故事情节,但就是这样最普通的组合却最打动人心。她的的笔触不是自己的经历就是亲友的经历,以这样一种记叙散文的形式,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取材,记录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生死荣辱。含蓄内敛,洞达生趣,向我们传达着生命的哲学与生活的智慧。
  
  杨绛,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1911年7月生于北京。她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政治系,随后又考入了清华大学外语系的研究生,随后又赴法国、英国留学,曾任上海震旦大学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94年后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外语文学研究组研究员,现任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我国着名的翻译家、散文家、小说家、和文艺评论家。然而对我来说,这样去介绍一位我所喜欢的作家未免过于生硬,我应该更感性的语言来概括她,她是一位博学的学者,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是生活的智者,是与钱钟书同甘共苦的他的夫人,生活的磨砺赋予她的不仅是写做的灵感和素材,还赋予了她一份平淡超脱的人生态度,而她把这所有的一切都升华成一种艺术,通过淡淡的文字把她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一点一点倾诉给我们。
  
  谈到杨绛的散文,首先是它的语言很有特色,平淡质朴,沉着含蓄,偶有生趣,有着穿透人心的力量,没有酒的浓烈,亦没有水的寡淡,她的这种语言风格对于此前的那种雕饰浮躁、虚夸的语言风格也是一种有力的抨击,以最朴质的手法反映最真实的东西,在《回忆我的父亲》和《回忆我的姑母》等文中都体现了这种语言特色,用平淡朴实的语言记录了她和父亲姑母之间日常生活中交往的的点点滴滴,特别是在《干校六记》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可当我看到她踽踽独归的背影,心上凄楚,忙闭上眼睛,越发能看到能看到她在我们破残凌乱的家里,独自收拾整理,忙又真开眼。车窗外已不见她的背影,让眼泪流进鼻子,流入肚里”,这是她在被下放干校时女儿送她离开时的场景,那时女儿的丈夫已经于一个月前自杀,而自己和丈夫要被下放干校,留下女儿孤苦一人,作为母亲心里的痛苦可想而知,那种亲人分离的痛苦在她的笔下就这样流进我们的心里。
  
  在她的散文中极少抒情和议论,所要表达的感情都是从这种淡淡的记叙和描写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偶尔的抒情和议论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并且有一种出透人心的力量,议论比如《回忆我的姑母》中的“我现在回头看,才了解时看到的是一个伤残的心”,深刻的揭示出了当时姑母悲惨的遭遇。而抒情比如《回忆我的父亲》中“但愿我的父母隐藏在灵岩山里早日化土,从此和山岩树木一起,安静的随着地球转”这是对父母离开的一种释然和豁达。
  
  杨绛的散文大多是记叙性的散文,她的作品都是阅历的产物,讲述自己的经历和与亲友的日常交往,专心的经营着自己的精神园地。杨绛的一生饱经沧桑,在晚年时她创作了享誉中外的《干校六记》,记叙的是她在文革期间被下放到干校的经历,在这样恶劣的政治环境中,失意痛苦不可避免,然而在她的记叙中更多的表现的是一种隐忍,而不习惯痛苦的表达痛苦,这是她对于生活的一种通透的豁达,在凿井记劳篇中明明很苦很累人工打井却在她的笔下有了一丝苦涩的欢乐,给人以深沉的回味和苦涩之感。
  
  在学圃记闲篇中一位知识分子自杀,却没有棺材被草草埋葬,她亲眼目睹了这件事,心中震惊,反复提醒经过那做坟看她的钱钟书不要去踩那座坟,因为没有棺材,泥土下就是身体,天下雪后又担心地陷坟裂。她始终有着自己不可移易的善恶美丑标准,从本质上讲,从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她始终关注着人,有一种悲天悯人的胸怀,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对人类痛苦的咀嚼使她对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有了完整的认识,所以她始终是一位人道主义者。
  
  杨绛的生命中经历了很多,真正思考了生命的价值,她对待生命中的一切都很珍视,珍视在下放过程中同事们对她的体谅与友好,珍视一个名叫小趋的小狗为她带来的欢乐,珍视那些在她生命中走过的亲友,她把这些经历积攒起来,然后用文字将它们叙述出来,其中饱含着她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她对社会历史的一种最真挚最基本的把握。
  
  所以说读杨绛的散文给我带来的不仅来自它艺术的魅力,还有生活的智慧,通达宽容,温柔敦厚。读她的散文,感受着她对生命的感悟与体验,学习她的生活智慧,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杨绛(女)先生高寿且精力充沛,很多作品,都是由晚年创作,(关于晚年的定义,我按咱们国家标准,60岁记)。依年代顺序,将先生晚年的散文作品罗列于下:
1:1981年,时年70岁,出版散文作品《干校六记》;
2:1987年,时年75岁,出版散文作品《将饮茶》、《记钱钟书与〈围城〉》、《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
3:1994年,时年83岁,出版散文作品《杂忆与杂写》、《听话的艺术》;
4:2004年,时年93岁,出版散文作品《我们仨》、5月在文汇报发表散文作品《我在启明上学》;
5:2007年,时年97岁,出版散文作品《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6:2009年,时年98岁,出版散文作品《丙午丁未年纪事》;
7:2013年,时年102岁,作散文《忆孩时》。

上百度查找

杨绛简介
答: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 被屏蔽广告 围城》、《洗澡》两部畅销书更令他们声名远播。然而,人们对其家庭生活却不甚了解。1998...

杨绛96岁时出版的哲理散文集
答:《干校六记》、《将饮茶》(含《回忆我的父亲》《 杨绛记钱锺书与〈围城〉》《回忆我的姑母》等)、《杂写与杂忆》(含《怀念陈衡哲》等 )、《丙午丁未年纪事》、《我们仨》、《我在启明上学》、

下列属于杨绛的作品是( )
答:B项:正确。散文随笔《我们仨》是杨绛的著作之一。C项:正确。小说《洗澡》是杨绛的著作之一。D项:错误。文艺评论《谈艺录》是国学大师钱钟书的著作。第三步:再次标注答案 故正确答案为ABC。

杨绛先生生平及主要成就
答: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2016年5月25日,杨绛逝世,享年105岁。

杨绛散文集
答:剧本有《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小说有《倒影集》、《洗澡》;论集有《春泥集》、《关于小说》;散文《将饮茶》《干校六记》;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其中写于1984年的《老王》被选为初中教材。沉定简洁是杨绛...

杨绛高寿?代表作?
答:杨绛,1911年7月17日生,2016年5月25日凌晨,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翻译代表作:《堂吉诃德》。(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剧本《称心如意》。散文随笔《我们仨》。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

杨绛简介
答:杨绛《堂吉诃德》译本被公认为优秀的翻译佳作,迄今已累计发行70万册,是该书中译本当中发行量最多的译本。1978年《堂吉诃德》中译本出版时,正好西班牙国王访问中国,邓小平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西班牙国王。八十年代以后的杨绛,没有再将精力放在大作品上,而是偶尔的写写散文,杂文,回忆短文一类的。虽然都...

杨绛最著名的作品
答:杨绛的著名作品如下:一、散文系列:《干校六记》、《将饮茶》、《回忆我的父亲》、《记钱钟书与围城》、《回忆我的姑母》、《杂写与杂忆》、《丙午丁未年纪事》、《我们仨》、《我在启明上学》、《走到人生边上》、《老王》(收入中学语文课本)、《阴》、《流浪儿》、《风》、《窗帘》、《收...

杨绛的著名作品
答:杨绛的著名作品:《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杨绛文集》《洗澡之后》《唐·吉诃德》《称心如意》2001年,杨绛把她和丈夫的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2003年,93岁的杨绛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时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

杨绛简介
答: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