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的“曹操”是个奸诈的人吗?举例说明。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

曹操这个人是个很复杂的人。他既狡诈又老实,既温情又狠毒,既宽容又报复。如果你只看曹操的一个故事,只看曹操的一面,你得出的结论就是盲人摸象,是不全面的。那么在我们看来,曹操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一个人。

《三国演义》极力宣扬了刘、关、张的忠义,表现出强烈的“拥刘反曹”倾向,将曹操刻画成为一个残暴不仁、玩弄权术、奸诈狡猾的“乱世之奸雄”。作者罗贯中通过汝南许劭、南阳何颙之口,对曹操的一生作了总的定性。尽管如此,他们也不能不承认曹操是“治世之能臣”,“安天下者,必此人也”。用聂绀弩先生的话说,“曹操是实干家”、“大军事家”、“杰出的诗人、文学家”,“于所谓‘炎刘’实有大功”;“曹操站的地位高,形象大,方面广,脑子复杂,非封建史家、世俗说话人及一般听众所能理解”。
近年来,随着《三国演义》、《曹操与杨修》、《曹操与蔡文姬》等影视剧的播出,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较大的“三国热”。这些影视作品和随之产生的影评、剧评,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分析研究,多受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强烈的“拥刘反曹”倾向的影响,重在突出其欺君罔上、窃国谋逆、玩弄权术、残暴不仁、虚假伪善、奸诈狡猾的“乱世奸雄”这一负面,而忽略了他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这一正面。
为此,笔者在反复阅读《三国演义》原著,并结合晋代陈寿所撰的《三国志》和部分学者对《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评述后认为:“乱世奸雄”曹操,性格最为复杂;前雄后奸、前智后愚、前可爱后可恨,一生功大于过;他仍不失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下面,笔者就从曹操性格的多元化、前后两期曹操的对比和一生的是非功过、政治家和军事家曹操三个方面,对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研究,以抛砖引玉、求教于名家指点。
一.曹操性格的多元化。
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是最为复杂的,很难用一句话两句话给他作结论。“奸诈”,可以说是曹操比较突出的性格特征,但正如“多愁善感”说明不了林黛玉一样,“奸诈”也远远不能把曹操这一形象的丰厚意蕴囊括无余。
曹操形象复杂性格的出现,是罗贯中有意识的艺术追求。法国文学家雨果说,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有“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观察一切事物的那种至高无上的才能”。罗贯中正是这样一位作家。他在保持曹操形象的“定性”的同时,写出了其情感的丰富性和性格内在的复杂性,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从而使该形象获得了真实性、审美性和永久的艺术魅力。
1、鲜明独特、反差巨大的性格。
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最具有典型性,不仅鲜明独特、而且反差巨大。作品一开始,作者便借用汝南许劭之口规定了这一人物的“主导情感”:“乱世之奸雄”。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概念的抽象描述,而是用大量生动的具体描写赋予这一概念以丰满可感的血肉。曹操替父复仇进攻徐州时,传令三军“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失去了理智的曹操近乎疯狂,滥杀无辜,显得特别残暴不仁,但当他在行军途中目睹田园荒芜、百姓流离失所时,却又动了真情实感;“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对淮南袁术、河北袁绍、荆州刘表、江东孙策、益州刘璋等群雄的评价入木三分,表现出敏锐的目光和过人的胆识,但却对刘备后园种菜、闻雷失箸的韬光养晦之计毫无察觉,又显得十分愚顿;曹操一方面极力搜罗人才,对人才求贤若渴,另一方面却又嫉妒人才,斩杀聪明过人的杨修;在曹氏集团成长壮大的过程中,曹操屡败屡战、百折不挠,充分展示了自己乐观向上的精神,但“梦中杀近侍”又显露出内心的狐疑和空虚;曹操有时广开言路,从谏如流,甚至打了胜仗还要奖赏事前劝阻之人,有时则刚愎自用、无比骄横,故有濮阳之狼狈,赤壁之败绩;“焚书不问”、“赦免张辽”、“义释关羽”,曹操的宽宏大度令人叹为观止,而荀彧、荀攸这些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智谋之士稍有冒犯,便翻脸不认人,其气量之狭窄简直令人不可思议……人物就是这样在时空的变迁中,展现着自己的丰富侧面。这些乍看起来互不见容的侧面融为一体,形成了曹操多姿多彩的性格世界。
作者在写出曹操诸多性格鲜明而巨大的反差的同时,还提供了形成这些反差的真实可信的内在依据。曹操生逢乱世,置身于你死我活的政治舞台上,较之常人其社会关系更加特殊;曹操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权势欲,有志于“削平天下”,其生存意志比常人更加强烈;曹操的文韬武略,不仅芸芸众生难望项背,而且当时的群雄即使是刘备、孙权也无法相提并论,不得不曲居其下让他三分。凡此种种,决定了曹操这个人物既可以建树重大的德行,也可以制造重大的罪恶,他的性格内部的冲突更加尖锐而多样,诸多性格之间的辩证内容更加丰富而突出。罗贯中对曹操性格诸元素相反相成的表现,符合生活与人物性格的逻辑,体现着艺术的辩证法。
2、复杂多变、正反交叉的性格。
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是最为复杂多变的。以“赦免张辽”这一情节为例,曹操初欲手刃张辽,暴露出易于冲动和气量狭窄。但听了刘备、关羽的劝谏,又马上一改前态,掷剑而笑,并“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显现出惊人的反应控制能力和过人的度量。他爱惜张辽之才是真诚的,但说什么“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就显得十分虚伪了。这一方面是为了掩饰自己有失风范的丑态,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抵消刘备、关羽救保张辽的影响。曹操从拔剑到掷剑、从恼羞成怒到笑脸相迎,张辽由阶下囚到座上客,是在转瞬之间完成的,反映了即使是在一件小事上,曹操的性格元素也是表现得异常活跃和丰富的。
曹操的性格之中,反中有正,正中有反,是正反交叉的。曹操攻破下邳,首先想到的是先差人进城安民,稳定民心;击败袁绍之后,深感河北百姓之苦,尽免其当年赋税。这些举措,不能全以“虚伪”视之,作为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与一味杀伐的董卓不同,深知以民为本的道理。但攻冀州时,号令三军不得骚扰百姓,如有杀人鸡犬者,如杀人之罪,“于是军民震服,曹操亦心中暗喜”,则又见出他爱民的伪善。曹操性格中的“豁达乐观”,大多表现为胸襟开阔、积极进取、不计前嫌,但赤壁之战中几十万军队顷刻间“灰飞烟灭”,不得不率领残兵败将落荒而逃,此刻他反而三次大笑,这时的乐观就是一种强打精神、可笑可怜的自我解嘲了。
再如曹操的“奸诈”,并不是那种鸡鸣狗盗式的小聪明、小伎俩,而是包含着很高的智慧,所以有时并不觉得可憎可鄙,而是显得很机智、巧妙,让人虽不能心悦但却能诚服。就连鲁迅也说,罗贯中“要写曹操的奸,结果倒好象是豪爽多智”。以“望梅止渴”为例,说他奸诈、愚弄将士也可,因为梅林毕竟是虚造的幻影;说他机智、爱护将士也可,因为在行军途中将士缺水口渴的情况下,他巧妙地利用条件反射的原理,达到了将士“不渴”的目的,奸诈中有机智,愚弄中有爱护。其余事例,如“装病谗叔”、“刺卓献刀”、“借头稳军心”、“割发权代首”、“跣足迎许攸”等,也是如此。既有奸诈狡猾、虚假伪善的一面,也有机智勇敢、以身作则、求贤若渴的一面。
二.前后两期曹操的对比和一生的是非功过。
出于正统的需要,在罗贯中的笔下,在后世许多学者的文里,在文学艺术之中,在舞台艺术之中,曹操总是得不到半点“好处”,人们对他总是贬多于褒,将他塑造成为花脸式的“大奸臣”。只有现当代大文豪郭沫若等少数学者,敢于站出来为他“叫屈”,替他“平反”。
纵观《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活动,以赤壁之战为界,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曹操与后期的曹操比较,前雄后奸、前智后愚、前可爱后可恨。曹操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总的说来,功是大于过的。
1、前雄后奸、前智后愚、前可爱后可恨。
前期的曹操虽已开始“挟天子”,但目的却在“令诸侯”。他此时面临的主要是与中原各个军阀的矛盾,所致力的是壮大实力、削平群雄、统一北方。作者在表现曹氏集团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创业过程中,重在表现曹操的“雄”、“智”和“可爱”。后期的曹操主要处理的是与蜀、吴的矛盾,尤其与以恢复汉室相号召的刘备集团的矛盾更为突出,其最终目的是“扫清四海”,统一天下,取刘汉而代之。此时作者重在表现曹操的“奸”、“愚”和“可恨”。曹操的形象是流动变化的,大致说来,前雄后奸、前智后愚、前可爱后可恨。
作者罗贯中在表现曹操的奸与雄、智与愚、可爱与可恨时,并不是截然分明、纯粹平行的,而是交叉混杂、互相包容的。奸是雄者之奸,雄是奸者之雄;愚是智者之愚,智是愚者之智;恨是爱者之恨,爱是恨者之爱。例如曹操大宴铜雀台时,臣下有劝进之意,他当即宣称:“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又复何望哉?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见孤权重,妄相忖度,疑孤有异心,此大谬也。孤常念孔子称文王之至德,此言耿耿在心。”这些话,当然不无自我开脱、自我粉饰的成分,但他毕竟没有称帝,却是不争的事实。宋贤评曹操诗云:“虽秉权衡欺幼主,尚存礼义效周文”,对曹操的评价比较恰如其分。这也是曹操“藏奸”的地方。
2、曹操之功。
(1)削平群雄,统一北方。
曹操的发绩,是从镇压黄巾起义开始的。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通过招兵买马、诱降义军、招降敌将、招降敌兵等手段,网罗了许多人才,扩充了军事实力。先是高举“忠义”大旗,矫诏聚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然后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逐步削平了袁术、吕布、张绣、袁绍、刘表等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
(2)为三国鼎立、三国归晋奠定了基础。
曹操统一北方以后,为了解决军粮缺乏的问题,在北方分兵屯田,兴修水利,对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的作用。他用人唯贤,重视人才,敢于打破世族门第的观念,罗致了许多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他还对那些称霸一方的地方豪强加以抑制,不至使他们尾大不掉,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和军阀权力。这些举措,不但巩固了摇摇欲坠的汉末中央政权,而且使北方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进一步发展。北方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处于和平环境之中,人民得到了休养生息,国力得到了不断加强,为曹操死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最终三国归晋天下一统奠定了基础。
(3)对建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诗人和文学家,对建安风骨的形成和建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围绕在曹操的身边,不仅有王朗、钟繇、王粲、陈琳等一班文人,更有曹丕、曹植两个独具文学天赋的儿子。在他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下,汉末朝堂文学氛围十分浓厚,涌现出了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三曹七子”。他的诗歌,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清峻整洁。在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他触景生情,吟出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美妙的诗句。就凭曹操能诗能文这一点,也是其他三国群雄所难于相比的。
3、曹操之过。
(1)镇压起义,充当屠夫。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开国皇帝和英雄人物,都曾镇压过农民起义,他们的双手都粘满了人民的鲜血。无论是历史上的曹操还是《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也不例外。“颍川之战”,曹操对义军不分青红皂白,“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充当了一个朝廷刽子手的角色。此后,他又跟随皇甫嵩讨张梁,“斩张梁于曲阳”,“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残酷得连死人也不放过。董卓、王允死后,青州黄巾军再次起义,曹操与济北相鲍信负责镇压义军,鲍信战死,曹操却“招安到降兵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并“择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曹操不仅靠着义军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戴,先是除“济南相”、任“典军校尉”,后是封“镇东将军”,而且逐步扩大了军事力量,有了逐鹿中原削平群雄的资本。
(2)欺君罔上,窃国谋逆。
曹操在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之后,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汉末中央政权。所有的朝廷大事,从军事征伐到人事任免,从内政事务到外交联系,曹操根本不听献帝和朝臣的意见,都是个人说了算。献帝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傀儡、一个“儿皇帝”;朝臣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装饰“门面”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
曹操在擒杀吕布之后,“威名日盛”,脑海深处便产生了窃国谋逆的念头,如果不是顾虑“朝廷肱股尚多”,只怕早就“行王霸之事”了。为了观察动静,曹操特地邀请天子“许田围猎”,群臣将校向献帝齐呼万岁,他竟“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并借天子弓箭不还,自行悬带。当献帝深感曹操欺君罔上、有窃国谋逆之心后,随即密赐衣带诏,令董承、刘备、马腾等人合力讨贼。事后衣带诏泄露,曹操诛杀了董承、吉平、王子服等人仍不解恨,连已有五个月身孕的董贵妃也不放过,尽管献帝和伏后一再哀求,还是将董贵妃勒杀于宫门之外。如果不是程昱即时劝谏,恐怕就连献帝本人也要被废黜了。此后,曹操权势更盛,作威作福,不可一世。只要是曾经反对过他的人,都被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拔除而后快,马腾父子三人被诱杀,伏后、伏完“为国捐生”,耿纪、韦晃等“五臣死节”。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3)玩弄权术,残暴不仁。
历史上的阴谋家、野心家都喜欢玩弄权术,曹操更是得心应手,将权术玩弄于股掌之间。寿春伐袁术时,曹军与袁军相持月余,粮食“不敷支散”,曹操便让管粮官王垕以“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管粮官王垕遵令而行,激起了各寨大小将士的愤怒,纷纷传言丞相欺众。他暗中派人探得消息,不惜借用毫无过错的王垕之头来稳住军心,平息众怒。多年来,曹操杀人不眨眼,结下了不少仇家,常害怕被人谋杀死于非命。为了掩饰自己怕死的丑态,便编造谎言,说自己“梦中好杀人”,要左右亲信在他睡着后“切勿近前”。当一个大白天忠于职守的近侍替他覆盖落被时,他便“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假装吃惊地问“何人敢杀吾近侍?”,还假惺惺地痛哭,命人后葬。曹操的这些举动,一来是为了证实自己“梦中好杀人”,二来也是为了收买人心替他卖命。当耍弄权术的手段被杨修识破后,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曹操便借故斩杀了杨修,让这个秘密永远石沉大海,不为人知。
曹操的残暴不仁,更是让人触目惊心。“颍川之战”,曹操对义军不分青红皂白,“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报父仇攻徐州”,曹操传令三军“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刺卓逃难”,曹操明知自己错杀了吕伯奢全家,还要一错再错,耍弄阴谋手段将沽酒归来的吕伯奢挥剑砍死。“杀吉平”,曹操更加显得无比残暴,先是将吉平打得体无完肤,然后截去吉平的九个手指,割掉吉平的舌头,吉平撞阶而死后,曹操仍不解恨,还要“分其肢体号令”。“顺我者倡,逆我者亡”,成了曹操最大的人生信条。
(4)虚假伪善,奸诈狡猾。
曹操的伪善和奸诈,并不是那种鸡鸣狗盗式的小聪明、小伎俩,而是包含着很多的智慧,所以有时并不觉得可憎可鄙,让人虽不能心悦但却能诚服。青少年时代的曹操,“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为了达到我行我素、游荡闲逛、逃避责难的目的,他曾“装病谗叔”,故意挑拨离间父与叔的兄弟关系。董卓进京后独霸朝纲,废少帝立献帝,擅杀朝臣,激起了王允等人的义愤。曹操自告奋勇去刺杀董卓,不料被董卓从衣镜中窥见拔刀动作,他随即跪下献刀,掩盖刺杀的失败,“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董卓虽然见疑,但仍被他瞒过,任他逃脱。其余典型事例,如“望梅止渴”、“割发权代首”、“跣足迎许攸”等,也都可以证明曹操的虚假伪善和奸诈狡猾。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5)骄奢淫逸,嫉贤妒能。
历朝历代的许多皇帝和英雄人物,一旦他们的根基逐步稳固、事业蓬勃发展到处于欣欣向荣的上升时期,他们便开始骄傲自满、追求起声色犬马和个人享乐来,即使是有着强烈进取心和权势欲的曹操也不例外。曹操进宛城,见张济妻美,不惜用甜言蜜语来打动她,“吾为夫人故,特纳张绣之降;不然灭族也”,并许以还都后扶为正室,每日与之取乐,不思归期。其实张绣之降在此事之前,全与张济妻无涉;曹操本以“妓女”视之,岂有扶为正室之理?以曹操当时的地位,对阶下一个弱女子尚且如此,他的贪恋美色和狡诈本色可见一斑。当曹操削平群雄、统一北方、志得意满时,个人的骄横无比和刚愎自用便显露无余,“宴长江赤壁赋诗”,刘馥只不过指出“丞相何故说出不吉之言”,便惹来杀身之祸,曹操大怒说,“汝安敢败吾兴”,“手起一槊,刺死刘馥”。曹操还在漳河之上修建壮丽无比的铜雀台,并“广选天下美女以实其中”,供自己晚年享乐。
曹操嫉贤妒能的典型事例,莫过于“斩杀杨修”。杨修具有过人的聪明才智,“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曹操筑园在门上书一“活”字、塞北送酥在盒盖上写“一合酥”三字、梦中杀近侍、曹丕曹植兄弟争宠斗智等,都被杨修一一识破,让杨修所助的一方占据了上风。曹操虽然在表面上对杨修“称美”、“喜笑”,但在内心深处却“甚忌之”,“心恶之”,“愈恶之”,最后在与刘备争夺汉中的战斗中,寻了个“乱我军心”的借口,将杨修斩杀了事。可叹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糊里糊涂地成了曹操嫉贤妒能的牺牲品。
曹操所犯下的过错,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在结束军阀割据、追求国家统一当中所犯下的过错。曹操的一生,功是大于过的。
三.曹操仍不失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在东汉末年群雄纷争的社会动乱中,曹操本来“名微而众寡”,凭着他的强烈的进取心和权势欲,凭着他的雄才伟略,一跃成为那个时代的佼佼者,确立了“乱世奸雄”的地位。尽管曹操有这样或那样的许多错误,但他仍不失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1、政治家曹操
(1)目光远大,胆识过人;
作为一个政治家,要在群雄林立的动乱社会中求得生存,占有一席之地,没有远大的目光和过人的胆识是不行的。曹操之所以能够削平群雄、统一北方,就是因为他具有这样的目光和胆识。当汉末中央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曹操大胆采纳了谋士荀彧的建议,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此后,他不仅可以名正言顺地利用朝廷的名义行事,而且可以逐步扩大自己的地盘,壮大自己的军事实力。“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通过对当时的群雄逐一进行分析后认为,淮南袁术是“冢中枯骨”、河北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荆州刘表“虚名无实”、江东孙策“藉父之名”、益州刘璋“乃守户之犬耳”,他们都不是真正的英雄;只有曹操本人和刘皇叔具备“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的气质,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英雄。这些评价都十分中肯,入木三分。
(2)求贤若渴,重视人才;
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对人才求贤若渴,极力搜罗,加以重用。在他的麾下,“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机智深远,虽萧何、陈平不及也。张辽、许褚、李典、乐进,勇不可当,虽岑彭、马武不及也。吕虔、满宠为从事,于禁、徐晃为先锋;夏侯敦天下奇才,曹子孝世间福将”,正是这些文臣武将的运筹谋划和拼死战斗,才使得曹操的势力逐步扩大,最终削平了群雄、统一了北方。曹操宛城征张绣时,见张绣的使者贾诩才思敏捷,“应对如流,甚爱之,欲用为谋士”,贾诩以不弃张绣婉言相拒,他亦不为过,反待之甚厚。官渡之战期间,袁绍的谋士许攸来投,曹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先拜于地”。以曹操当时贵为丞相的地位,对投诚自己的布衣谋士尚且如此,这种识才、爱才、重才之心,可见一斑。
(3)胸襟开阔,豁达乐观。
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中,若论胸襟开阔、豁达乐观,曹操当首屈一指。”白门楼吕布殒命”一回中,曹操擒住张辽,本打算亲手杀了他,但听了刘、关的劝谏,马上一改前态,掷剑而笑,并“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张绣降而复反,曹操幸亏典韦死拒寨门,才得以保全性命,其长子曹昂、爱侄曹安民也死于乱军之中。脱险后,曹操设祭祭奠典韦,“哭而奠之”,并对诸军将士说,“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结果,“众皆感叹主公之爱士,过于亲子”。关羽降汉不降曹后,曹操待之甚厚,不但赐与府第给关羽和刘备两位夫人居住,还赠与关羽异锦战袍、赤兔宝马、美女金帛。关羽得知刘备确切消息,封金挂印护嫂寻兄,曹操“叱退蔡阳,不令追赶”,并亲自为关羽送行,赠与路资锦袍。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曹操也不深究。官渡之战后,发现了大量“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曹操“命尽焚之,更不再问”,足见其开阔的胸怀和豁达的气度。
2、军事家曹操
(1)军纪严明、爱护百姓。
曹操治军素以“军法甚严”著称,对百姓也颇为爱护。宛城征张绣时,正值麦熟之期,曹操下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于是“官军经过麦田,皆下马以手扶麦,递相传送而过,并不敢践踏”。夏侯敦所领青州之兵“劫掠民家”,于禁领兵“于路剿杀,安抚百姓”,青州之兵诬告于禁谋反。曹操查明真相,不仅惩责了夏侯敦治兵不严之过,而且对于禁大加褒奖,“赐以金器一副,封益寿亭侯”。攻冀州时,曹操曾号令三军不得骚扰百姓,“如有杀人鸡犬者,如杀人之罪”;平定冀州后,又下令尽免河北百姓当年租赋。这其中虽有伪善的一面,但更多的却是爱民之举,毕竟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2)豪爽多智,指挥若定。
曹操的机智,在《三国演义》中可以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就连鲁迅也说,罗贯中“要写曹操的奸,结果倒好象是豪爽多智”。曹操“濮阳诈死破吕布”、“安众设伏破张刘”、“抹书间韩遂”、“望梅止渴”、“割须弃袍”等,无不体现了他过人的智慧。
曹操的指挥才能,在《三国演义》中也是屈指可数的。在削平群雄的大小战斗中,曹操总是指挥若定,胜不骄,败不馁,屡出奇计,或转败为胜,或化险为夷。
(3)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曹操多年征战,不避箭矢,不避斧钺,常常亲自领兵上阵,与群雄厮杀,曾被兵卒所擒,被徐荣射中肩膊,被马超追杀得“割须弃袍”。他的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激励了全军将士莫不死战,最终削平了群雄,统一了北方。
曹操的以身作则,要数“割发权代首”这一事例最为典型。宛城征张绣时,曹操惊马践坏了大块麦田。他“随呼行军主簿,拟议自己践麦之罪”,“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最后还是郭嘉以《春秋》之义劝阻,免死“割发权代首”,并“以发传示三军”。
(4)善于总结,著述颇丰。
在长年的军事生涯之中,曹操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形成了系列的军事理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著有《孟德新书》,历史上的曹操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
综上所述,“乱世奸雄”曹操,性格最为复杂。前雄后奸、前智后愚、前可爱后可恨,一生功大于过。他仍不失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元末明初问世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古代历史演义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小说,它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而最为突出的是诸葛亮、关羽、曹操。其中,曹操是这样一个集雄才大略的英雄与奸诈凶残的奸雄于一身的、具有极深广概括力量的不朽的艺术形象。作者在书中侧重描写曹操的有:少年装疯诬叔、借头抚众、割发代首、许攸问粮、焚书不究、割须弃袍、横槊赋诗、梦中杀人、虚设疑冢等。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情节,艺术地再现了曹操的雄才大略、识见不凡、老谋深算、精明强悍、败而不馁、顽强乐观,也再现了他的奸诈,伪善、残忍和极端利已主义等丰富复杂的性格内容。本文仅就曹操性格中的奸诈与残忍做一些粗浅分析。

一、曹操的奸诈

(1)少年时代的曹操已显示出其诡谲奸诈的性格,如他“装疯诬叔”。

曹操年少时喜欢飞鹰走狗、耍枪弄棒,其叔父认为他这是不务正业,因而经常在他父亲曹嵩面前说他的坏话,曹操因此多次受到父亲的教训。有次曹操路上遇到叔父,故意装疯,等到父亲来了他又恢复常态。父亲问他时,他故作委屈地说这是叔父因不喜欢他而在背后说他的坏话。从那以后,曹嵩不再听信弟弟的话。显然,曹操这是通过类似“栽脏”的做法而使自己的对头失去了信誉,从而使形势发生了有利于自己的变化,这已明显带有使用计谋的色彩。由此,曹操的诡谲奸诈已初露端倪。

(2)曹操的这种诡谲奸诈性格在其军事斗争中也时有显露,如他“弃袍割须”。

曹操有次中了吕布谋士陈宫的巧计,贸然进入濮阳城,被吕布认出,遂“弃袍”、“割须”,得以逃脱;后又遇大火,手臂须发皆被烧伤。回到寨里,众将问安,操仰面笑日:“误中匹夫之计,吾必当报之!”于是将计就计,诈言受伤,回寨身死,全军挂孝举哀。吕布信以为真,立即点兵,杀奔曹营,结果中了埋伏,“吕布死战得脱,折了许多人马。”元气大伤,最后只得败归濮阳,坚守不出。自古以来,兵家推崇出奇制胜。曹操先是中了吕布的埋伏,处于劣势,但他却将计就计,诈言受伤身死,复使吕布中计,由被动变为主动,最后反败为胜。这件事足以体现曹操机警、诡谲奸诈的性格特点。

又如他“抹书间韩遂”。在潼关一带的较量中,曹操曾数次被马超所围,并说过:“马儿不死,吾无葬地矣!”①后来,他采用了贾献上的反间计。他先和马超的叔父韩遂在阵前谈笑叙旧;又把写给韩遂的书信要害处自行涂改,使其模糊看不清楚,并故意多遣从人送到韩遂大营;最后又遣曹洪阵前传话于韩遂:“夜来丞相拜意将军之言,切莫有误。”致使马韩反目,自相残杀,西凉20万大军倾刻瓦解。曹操这个离间计的实施,主要通过三个步骤:第一步是通过他与韩遂阵前叙旧令马超生疑,让韩遂说不清楚;第二步是通过自行涂改书信,又令马超增疑,更使韩遂有口难辩;第三步是通过曹兴抛出那几句话,终于激得马超勃然大怒,举枪动武,加深了马韩之间的裂痕。三个步骤,一招新过一招,一计毒于一计,又做得滴水不漏,使人难辨真假,充分表现了曹操奸诈多智。

再如:“望梅止渴”。有次曹操领兵行军,将土口渴难耐,他心生一计,说前边不远处有片梅林,梅子又酸又甜,只要赶去摘了梅子来吃就不会渴了。将士们一听说有梅子吃不觉都流出了口水,这样一来也就不渴了。情急之中想到此计,足以体现曹操诡谲奸诈多智的性格特点。

(3)曹操这种奸诈的性格特点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也时有显露,如他“借头抚众”。

有一次,曹操率17万大军外出与袁术作战,相持很久不能取胜,粮食接济不上。他怕将士们知道没有吃的军心一乱局面将难以控制。他先指使督粮官王用小斛散粮,当军士产生怨心后,曹操不容王开口就令刀斧手将其推出帐外就地斩首,并张榜宣布:“王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全军官兵见到布告和人头,都信以为真,埋怨情绪都打消了。曹操又趁机激励将士,做了美餐,饱吃一顿,下令倾全力向敌人发起总攻。经过一场血战,打垮了敌人,夺得了敌人粮草辎重。一场危机就这样度过了。

曹操为了应付缺粮问题,先是决定以小斛散粮激起众怨。通过故意伤害个别人的利益博得大多数士兵的同情,让他们在心理上认为曹操确有缺粮的困难。从而通过此计把士兵由于小斛散粮对曹操的怨恨,转化为对王个人的怨恨,转移了士兵的注意力,达到了平息众怨的目的。由此,曹操的奸诈狠毒可见一斑。

又如他“梦中杀人”。

曹操怕有人暗中谋害他,常吩咐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觉,汝等切勿近前。”并找机会拿一近侍当靶子“实弹演习”了一番。人皆以为曹操果梦中杀人。唯杨修知其意:“丞相非在梦中耳,君乃在梦中耳!”由于曹操生性多疑,他总怕有人会暗中谋害自己,为防患于未然,他竟拿身边的近侍当道具来为自己配戏,贱侍卫的命如尘埃。这件事充分暴露了曹操性格中奸诈多疑、自私冷酷的本质。

曹操生性多疑、奸诈且机警过人,如“许攸问粮”。“……时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且“先拜于地”,并谦卑问计。但是当许攸问及军中粮草情况时,他却先说:“可支一年”,继而“有半年耳”,又“可支三月耳”。至此许攸忍不住说了句:“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接着附在许攸耳边继续骗他:“军中止有此月之粮。”许攸大声说:“休瞒我,粮已尽矣!”乃出操与荀A之书以示之曰:“此书何人所书?”……曹操方止。

这里先写曹操闻故人来连鞋都不及穿,光着脚丫跑出寝帐欢迎许攸,不顾自己丞相身份先拜于地,并拉着许攸开口问他军中粮草情况时他却又对故人一骗再骗,直到对方亮出底牌方止。表现了他的奸诈多疑,但这又何尝不是表现了他的机警过人?难道只有对于从敌营中来投的人,一见面就毫不保留地说出自己的军事机密才叫做不奸诈吗?②

(4)诡谲奸诈的曹操同时也是一位胸怀大度的政治家,如他“割发代首”。

曹操有次向各军下令:“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官兵没有一个违令的,偏偏只有下令的曹操,他自己的坐骑因惊鸟突飞而受惊,窜入麦田践坏一大片麦。他当然不可能自B,手下人一再劝他,最后他拔剑割下自己的头发交给主簿,并传送各军营示众:“丞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于是全军悚然,无人再敢轻忽军令,纪律大整。

乱世的人心可以说是最浮躁而不可测的,其进退行止会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冲动性。因此,一个人在乱世统领一班人马,如果不能从自身的角度加强修养,他人的支持也会大打折扣。在曹操的军营中,历来讲究以法治军。而当他自己制法犯法的时候,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他的“割发代首”之举令部下深为惧服。在封建社会,人们认为身体乃父母所赐,毁伤了它就是不孝。因此,割发被列为一种刑罚。在封建统治者宣扬“刑不上大夫”、“罚不加于尊”的情况下,曹操能够表示自己不置身于法之外,这还是难得的。这一方面体现了他的奸诈,同时也表现了他政治家的胸怀大度。③

(4)曹操作为一代奸雄,其奸诈也往往和他的雄才大略紧密联系,如他:“焚书不究”。

官渡之战胜利后,下属搜集到本营中一些人给袁绍写的信,问曹操如何处理。曹操连看都不看,把信给烧了,他说:“在大战时,我自己还有丧失信心的时候呢,更不用说别人了”。“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曹操这一把火,不知将多少人对曹操动摇的心,烧炼为对他的忠诚。试想:如果曹操真的如左右所言:“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只怕刚杀了一两个或一个也没杀成,就把这些人全逼到敌人的阵营中去了,掉过头来向自己冲杀。这一点,充分显示了曹操的奸诈本质,但同时也显示他的雄才大略。

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同时奉天子又以王道来折磨皇帝,却又处处言忠君。他不断削弱刘姓藩王,不断寻衅处死献帝身边的人及拥汉者,使献帝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和永远不得宣判的在押犯。他做得太过,不仅失去人臣之节,也失去了做人之道。但他又决不想背上坏名声,处处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忠良臣子的模样。这也是曹操为大奸雄的一大特征。

另外,像孙权上表称臣,他却说“是儿欲踞吾着炉火上邪!”④坚决不称帝,以及他虚设七十二疑冢等,都显示了他的奸诈,多疑,伪善。

二、曹操的残忍

(1)曹操性格中的残忍狠毒,多疑猜忌的一面,早年就有所表现,如他“杀吕伯奢”。

曹操行刺董卓未遂与陈宫一起飞奔谯郡,投宿其父故人吕伯奢处。吕称家中无酒自去沽酒。吕家人磨刀杀猪曹操误以为是要谋害他,“遂与陈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后又“砍伯奢于驴下”。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读到这里,我们几乎可以看到一个杀气腾腾的曹操立在我们眼前,他那一不做,二不休,无毒不丈夫的奸雄本性暴露无遗。“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何其深刻地揭露了曹操残忍,狠毒,多疑猜忌的性格特点。

(2)曹操还有极强烈的报复欲。其父曹嵩被徐州刺史陶谦部下所杀,曹操立即率军东征血洗徐州,这充分显示出了他的残忍狠毒、报复心强。

曹操在他的事业已有了相当的基础和规模时,其性格中的残忍狠毒、冷酷无情表现得就更为突出。为了拿稳既得的胜利,官渡之战后,他将袁军降卒七万人一举坑杀。这,充分体现了他性格的急躁残忍和手段的残酷毒辣。

(3)对于想除掉他的人,他必以牙还牙,斩草除根,同刘姓王室势力的几次较量都是如此。

建安四年,汉献帝发出了衣带诏,请其丈人车骑将军董承联合忠君力量,诛杀曹操。可是这件事败露了。董承被灭三族,其女儿董贵人正怀身孕,一任献帝之求,曹操还是把她杀了。

过了一年,献帝的伏皇后给她父亲屯骑校尉伏完写了一封信,极写曹操残暴,要伏完设计灭曹。十几年后伏完去世,此事传出去了,曹操搜到了那封信,立即下《策收伏后》诏令,将躲在夹墙中的伏后拖出,置于暴室,幽闭而死。他在施暴行之时,一刻不忘粉饰自己,这更是表现了他残忍,狠毒和伪善的本质。

(4)对于因持才傲物而得罪了曹操的人,曹操也不能容忍,如他杀陈留人边让,沛相袁忠和沛人桓邵、杨修等。特别是杀桓邵,桓邵自首,跪在曹操面前求饶,曹操却恶狠狠地说:“下跪就可以免死了吗?”还是把他推出去杀了。

被他网络到身边的人才,必须尽心尽力地为他服务,他一旦看出有人违逆他的意志,不利于他的事业,他就务必去之而后快。从他逼死荀A、崔琰,即见出其残忍与急功近利,堪称“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

通过对曹操少年装疯诬叔、弃袍割须、梦中杀人、借头抚众、割发代首、许攸问粮、焚书不究、虚设疑冢等事件的叙写,向我们展示了曹操性格中奸诈、伪善、多疑的一面;通过对他杀吕伯奢、杀刘姓王室势力、杀边让、杀杨修、杀袁忠、杀桓邵等的描写,表现了他残忍、阴毒,冷酷的性格特点。总之,曹操的机警、狠毒、狡诈,均有过人之处;其豪迈、风雅也有非常人所能及者,煮酒论英雄及横槊赋诗等;其不杀陈琳而爱其才,不追关羽以全其志,则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胸怀大度。真如冥飞所言:刘先主奸而不雄,孙伯符雄而不奸,兼之者独一曹操耳。

《三国演义》曹操性格是怎样的?
答:曹操是一个天分极高、权谋极高的人,他好忌、缺乏安全感、容易冲动,所以造就了他生性多疑、狠毒残忍的性格。《三国演义》的第一回里这样写到:汝南许邵,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如何人?,邵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闻大喜,许邵概括了曹操的最大优点,那就是领导才能。

三国演义里边曹操是一个怎样的历史人物?
答:但《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就不同了!《三国演义》不是人物传记,更不是历史教材,而且又因为作者罗贯中以拥刘反曹、宣扬正统的忠君思想在作指导,因此《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是大相径庭的。《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为了突出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生动活泼的可读性是要进行艺术想象和加工的...

《三国演义》割发代首的故事中,可以看出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三国演义》割发代首的故事是曹操整肃军纪的一个故事,曹操在故事中以身作则,为军队树立了好的榜样,也让更多的人信任曹操。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是非常聪明的,而且曹操身边的大臣们也是非常聪明的,及帮助曹操达成了整肃军纪的目的,有帮曹操保住了颜面。一、《三国演义》割发代首的故事...

《三国演义》中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当时的场景是,曹操怀疑人要杀他,他把别人杀了,杀了之后怀疑是误杀,然后凄怆地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可见他是难过的,这句话是他的自我安慰,自我排解,勉强的为自我辩护!但是在《三国演义》里却改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加了天下。性质一下就变了,他成了一个不知...

《三国演义》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即使到了影视剧中,曹操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印象也是一个大白脸的奸臣。其实这些都不是真的曹操,真正的曹操虽然他有他的奸诈,但是也不失为一个大英雄。毕竟在当时的乱世背景下,曹操也需要自保,政治也需要他的奸诈。之所以到了最后,曹操给人们留下...

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曹操父母不管教,家境又不错,曹操变成了一个“问题少年”。《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曹瞒传》说,曹操年少时,“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 他叔叔实在看不下去,常常提醒曹嵩应该好好管教一下他这个儿子。曹操知道了,便想出一个鬼点子,来对付他那多管闲事的叔叔。有一天,曹操远远的见叔叔来了,...

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在动乱的三国时期,他求贤若渴,唯才是举。才放首位,不论德行。他用人有四大特点:第一:知人善任,唯才所宜。第二:推诚取信,用人不疑。第三:令行禁止,赏罚分明。第四:虚怀若谷,见贤思齐。有了雄厚的人才,还怕江山不定?3、曹操有过人的胆识、魄力、谋略和才学。著名的《短歌行》,介绍...

《三国演义》中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根据史书当中的记载,曹操年轻的时候,可谓是相当的飞扬跋扈。《三国志》当中的描述就是: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这句话换成现在的意思。曹操在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官二代,有着侠义之气,特别喜欢行侠仗义。这一点,其实从后来曹操在《异同杂语》的记载当中更是...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答:文学方面有巨大贡献。曹操是三国三主公里最出色的文学家,他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才学兼备,在建安文学中起到巨大的作用。曹操的诗词真情实感、不加修饰,至今还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诗歌流传于世。现在不可否认的是,曹操的确是一个有才学的人,他知人善任,心怀天下,擅长...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的曹操,有何不同?
答:三国演义的曹操是国贼,一心只想篡汉,也是一个自负的人;三国志中曹操刚开始是想当能臣的,他也不是一个自负的人。一、国贼还是能臣。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所做所为堪称一个国贼枭雄。在演义中曹操好像从一开始就要篡汉一样,什么挟天子以令诸侯都是为他篡汉做准备。但在《三国志》上...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