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装裱常用格式有哪些?

书法装裱有几种格式~

装裱方法一般分种:手工裱和机裱。
传统的手工装裱是用小粉制糊,“良工用糊如用水,止在多刷。刷多则水沁透纸,凝结如抄成者,不全恃糊力矣。”裱件平整挺括,卷舒温适。当然要裱一件好作品那肯定是费时费力地,短则数日,长则数月。优质的裱件可以反复数次揭裱而不伤画心,我国古人流传下来的大量书画作品就是最好地左证。
机裱是从国外引进的快餐式的方式用热熔胶、化纤面料和机制纸,用热合机、熨斗一压一熨将画心、背纸与面料用热熔胶加热粘合在一起,立等可取。看似漂亮,其装裱款式也比传统手工装裱的多。但是,热熔胶是不溶于水的,用它来装裱的字画一旦损坏将不能再次揭裱。而保存较好的机裱字画也将随着时间推移胶体和机制纸的老化变质而脆裂。这种装裱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一命货”。(这种装裱在日本主要用于初学者和儿童书画在参展时的应急装裱。)

国画画幅形制中的小品也为“宋人小品”,是国画术语,语出佛经,佛家称样本为“大品”,简本为“小品”。
国画小品盛行于宋代,据说是屏风上的饰图,有方有圆,每个屏风嵌10多幅小品。圆形的小品常用纨扇嵌入,具有小中见大、隽永精辟的特色,是宋代绘画艺术的缩影。
立轴是国画装裱的一种式样,也称“画心”,装裱尺寸有大有小,1.3米以上的画幅,称“大轴”,俗称“中堂”,特大者称“大堂”或“大中堂”,1米以下的画幅称“立轴”,有三色、两色、一色三种绫布装裱,也有用绢装裱的。
古代立轴上装天杆,下装轴,有的天头贴“惊燕带”,此种格式盛行于北宋宣和年间。最初的“惊燕带”不贴实,能飘动,后来贴实了,就纯为装饰了。“画心”上下端可加镶锦条,也称“锦眉”,又称“锦牙”。
屏条也是国画装裱的一种式样,由于其画身狭长,为四五尺宣纸对开,所以能装裱成屏条形式。单独的挂屏的称“条屏”,4幅并排悬挂的称“堂屏”或“四季屏”,也有4幅以上多至12幅甚至16幅,紧挂相连,成双数的完整画面,称“通景屏”或“通屏”,又称“海幔”。
橫披画心竖短横长,左右边称为“耳”,尺寸大略相同,并装有一副对称的木杆,腹背有包首,贴有签条。对幅则通常两幅成对悬挂,也称“字对”。
明清时期人们在绘画时,有所谓的“画对”,也就是两幅大小相等的屏条,悬挂方式与“字对”相同,也有三联幅,对幅中间一般多加立轴。
斗方是国画形制的一种式样,通常以正方形的较多,大小为1.3米宣纸的8开或12开不等。
册页因其画身不大,有正方形,也有长方竖形或横形的,有推蓬式、蝴蝶式、经摺式3种。册页也有裱成单片,称为“散装”。
一般册页均取双数,少则4开、8开、10开,多则12开、16开,也有24开的。册页外镶边框,前后添副页,上下加板面,集欣赏、携带、保藏为一体,较为方便。
手卷也称“长卷”或“图卷”,在历代名画中如北宋画家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代画家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等,都是手卷装裱的。手卷外面有“包首”,前有“引首”,中有作品,紧连其两边的是“隔水”,后有“拖尾”,“包首”上面贴有“题签”。
诗塘是指国画立轴装裱上方所留出的位置,由于画身正方,或过阔过小,裱成立轴,轴长画短,会很不均衡。所以人们便在画身上方嵌一空白纸方,用以题字,人们称之为“诗塘”。
拖尾是国画手卷装裱上所留空白纸方位置,可以在上面题诗作序跋。因为只有在开卷和末尾才可以见到,所以称为“拖尾”。
古代长卷人物画狭长的幅面形制、表现内容、构图原则和移动式的阅读方式决定着它具有很强的时间特征,也因之形成了其独特“拟影像性”艺术特点。
诚然,对于大部分国画作品形制,如条幅、横披、镜片、扇面、小品等,其所呈现的时间艺术特性并不是十分明显。但是,有一种形制的国画应该区别,那就是长卷人物画。
长卷人物画所具有时间特性是十分明显的。甚至可以这样认为,正是由于长卷人物画所具有的时间特性,才使其与其他形制的国画区分开来,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
从幅面形式来看,长卷人物画在长宽尺幅上超大比例关系,使其极易成为时间艺术的表达载体,具有序列性、流动性的结构特点。
从艺术构造元素、艺术创作过程以及艺术欣赏体验这些角度来阐释。其实,就空间性很强的绘画艺术形式而言,国画绘画艺术物质载体的长宽比例,与其呈现物象过程的序列感和流动性有很大关系。也就是说,画幅长宽比例对其体现时间特征能动性方面影响甚大。具体在国画形制上,其宣纸画幅长宽比例与几幅代表性的古代长卷人物画幅面长宽比例关系,所呈现特征强弱以及长卷形制艺术载体在体现特性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中国书画装裱格式分为卷、轴、屏条、册页、对联、扇面等。



立轴

立轴有一色、二色、三色裱,纸镶绫边、纸镶旗杆边等格式。立轴画心的四周,一般由“圈档”(紧包住书画的绫、绢或纸的窄边)、“隔水”(紧靠书画的那部分绢或绫)“天地头”(隔水上、下的两部分绢或绫,上为“天头”,下为“地头”)、“包首”(书画背包起首部位,在书画卷起后包于卷的外部的那部分丝织品)、“惊燕”(裱贴于“天头”上上的两条竖的绫或绢的条子)、“天地杆”包卷在书画两头内的两根木杆)“轴头”(套住“天地杆”暴露于书画外的木杆的两头,卷画时手握之处)“签条(贴于包首上的绢或绫的长形条子,用于书写书画名等组成。根据建筑物高低、画心长短的比例而定,并予以相配合。



宣纸未裱称软片,托一层宣纸称镜心,带裱边称镜片装框为镜框,装上天杆地轴称立轴,横式称横披,较窄的长横披称手卷,册页称开,扇形纸装裱称扇片,装扇骨的称成扇,圆形扇面称团扇大圆扇也称圆光,信纸书写称信札信札称通。匠郢艺术网每日带您了解一个书画小常识。

中国画装裱形式有哪些
答:中国书画装裱主要形式有:①条幅,因是垂直悬挂,又称挂轴,或轴。自上而下包括天杆、天头、惊燕、上隔水、圈档、画心、下隔水、地头、地杆、轴头等,一般为天头大、地头小。②长卷,也叫手卷,简称卷。由天头、副隔水、前隔水、绢边、引首、画心、后隔水、题跋纸心、拖尾等组成。③册页,首尾相...

书画装裱的形式/品式
答:另外装裱幅式还有屏条、对联、横披等。

问常见的国画装式有哪些种类?
答:国画装裱术语有很多,立轴也称“挂轴”、“挂幅”、“条幅”、“竖幅”、“条山”、“轴子”,特别窄的有人称其为“琴条”。悬挂在厅堂正中的大幅字画还称“中堂”。由于历史等原因,以及人们欣赏习惯影响,立轴成了最普及、款式最多的一种装式。立轴常见的传统装式有一色装、二色装、三色装、宋...

国画装裱的式样有哪些?
答:立轴是国画装裱的一种式样,也称“画心”,装裱尺寸有大有小,1.3米以上的画幅,称“大轴”,俗称“中堂”,特大者称“大堂”或“大中堂”,1米以下的画幅称“立轴”,有三色、两色、一色三种绫布装裱,也有用绢装裱的。古代立轴上装天杆,下装轴,有的天头贴“惊燕带”,此种格式盛行于北宋宣和...

国画装裱的几种样式
答:1、扇形装裱。扇形装裱是指将国画裱在扇面上,然后绢带打结悬挂。扇面的大小有大有小,但是装裱时都需要遵循“中心对称、端正匀称”的原则。扇形装裱多用于装饰和摆放。2、竖轴画装裱。竖轴画是一种纵向的长方形画作,一般用于绘制山水、花卉等题材。竖轴画装裱时需要留意画面上下错落有致,构图匀称和...

中国画装裱形式有哪些
答:中国画传统的装裱形式有卷,轴,册,镜片等。中国画,简称“国画”。国画是我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在...

中国画的书法形式主要有立轴横批手卷册页和什么
答:中国画的书法形式主要有立轴、横批、手卷、册页和屏条、对幅、扇等。1、立轴 轴为直向展开的装裱形式,呈长条状,故画面构图与文字也大多为纵向排列。画幅至于正中央称为“画心”,以“画心”为界上下分“天”、“地”,上方区块称“天头”,下方区块称“地头”,而上下轴杆亦分别称“天杆”和“地...

字画的几种装裱形式
答:镜心:镜心亦称镜片,是托裱后的画心,适用于夹放在镜框内,故称镜心。其形式横、竖皆可,是一种简易、方便的装式。立轴:立轴亦称挂轴、挂幅、条幅、竖幅、条山、轴子等,特别窄的有人称其为“琴条”。横幅:又称横批,是指经过装裱的横向的字画。对联:对联亦称楹联、门联、字联、书联、对子、门...

中国画的装裱形式有哪些
答:传统中国画的装裱形式有立轴、横批、手卷、册页、扇面、镜片。

字画装裱时需要注意写什么?字画有哪几种装裱形式?
答:字画装裱的形式有以下几种:立轴 主要用于竖式构图,悬挂欣赏。画幅的上下左右常常有文人或收藏家题字赞赏。中间部分称“画心”,上有“诗塘”、“天头”,下是地脚。上下又有“隔水”,有的天头贴“惊燕”。起初“惊燕带”不贴实,能飘动,后贴实,纯为装饰。“画心”上下端可加镶锦条,称“锦...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