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下水资源环境问题研究及对策

张兰英的科研项目~

1.《一汽地下水环境污染调查研究》2.《松嫩平原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3.《典型受污染场地信息采集、源辨析与污染途径识别》,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03BA614A-10-014.《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污水水质调查研究》5.《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污染形成机理与生态修复研究》,“973”计划项目6.《吉林市开发区九站地下水水质调查及污染治理研究》7.《微生物净水剂研究》,校创新基金项目8.《内蒙古通辽市污水处理厂出水灌溉流域环境影响调查及污泥综合利用可行性研究;通辽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增设氧化塘改善水质可行性研究》9.《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地下水环境污染调查与控制研究》EY2005G00110.《曝气生物滤池深度氧化处理制药有机废水技术研究,沈阳科技局项目11.《城市垃控制技术研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的模拟与应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分析技术研究》13.《有机生活垃圾生物转化燃料乙醇》,吉林省环保局14..《利用生物工程技术转化城镇生活垃圾为高效生物有机肥》,教SW2000第012号15.《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污水水质调查研究》

邸志强1 苗英1 金洪涛1 贾伟光1,2
(1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沈阳,110032;2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沈阳,110004)
摘要 该文在分析研究东北地区水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核算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1600.65×108m3/a,水资源可利用量为880.21×108m3/a,其中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为483.08×108m3/a;指出从整体来看水资源似乎尚有潜力,但是与人口、耕地资源和经济的分布不相匹配,致使相当大的国土面积水资源短缺,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已经非常脆弱;将东北地区地下水过量开采诱发的环境问题,归纳为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地面变形等,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重的对策。
关键词 地下水资源 环境问题 东北地区
前言
地下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不可替代的战略性经济资源。我国东北地区幅员辽阔,水资源总量虽然比较丰富。但水资源时空分布的极不均匀,人口、资源、生产力布局的严重失衡,造成局部地区严重缺水;地下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产生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理清东北地区水资源现状,分析研究其环境问题,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水资源现状
1.1 水资源总量
东北地区地表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1134.65×108m3/a,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多年平均为766.98×108m3/a,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重复计算量为300.98×108m3/a,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1600.65×108m3/a(表1)。
由于受气象水文、山川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区内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黑龙江省水资源量最大为653.12×108m3/a,辽宁省平均水资源量最小为273.92×108m3/a。水资源量排序为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东部>辽宁省。
全区人均拥有水资源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8,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2,为中度缺水地区。按人均占有水资源量排序为内蒙古东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其中辽宁省为重度缺水地区。

表1 东北地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08m3/a)统计表[1]

注:据1999~2002年《全国水资源公报》和《中国地下水资源——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计算。
全区可利用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880.21×108m3/a,其中地表水可利用资源量为397.13×108m3/a,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为483.08×108m3/a。
1.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东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见表2。由于不同地区人口、产业结构、城市规模和布局不同,而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一。1999~2002年黑龙江省平均水资源利用量最大,为295.94×108m3/a,内蒙古东部平均水资源利用量最小,为70∶34×108m3/a。水资源利用量排序为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内蒙古东部(表2)。

表2 东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量及其用途分析表[1] 单位:108m3/a

注:据1999~2002年《全国水资源公报》数据编制。
近年来,在东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地表水利用量在下降,而地下水开采量有上升的趋势,但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呈下降的趋势(图1)。

图1 东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图

从总体来看,区内水资源开发利用尚有潜力。但地区分布上极不平衡,与人口、耕地资源和经济的分布不相匹配。因此,有相当大的国土面积水资源短缺,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已经非常脆弱。
2 环境问题分析
2.1 水资源短缺
随着生产经济活动的加剧和城(镇)人口的急增,城(镇)供水紧张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东北地区许多城市以地下水作为重要、甚至是唯一的供水水源,城市化的提高扩大了对水资源的需求,造成城市水资源短缺,导致地下水过量开采,诱发地下水环境问题。
部分地区因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出现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区域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且降落漏斗面积不断向外围扩展,对水资源的正常循环产生了不利影响。致使部分供水水源地和一些供水井吊泵趋于瘫痪[2]。2001年度,东北地区普遍降雨量较小,主要城市开采量增加,造成地下水水位急剧下降,与2000年度相比,大部分地区下降幅度在1m左右。
辽宁鞍山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35.71×108m3,市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26m3,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1%。本溪市区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4.36×108m3,人均水资源量仅为451m3。此外,不合理利用破坏了地下水流场,造成地下水资源浪费。如抚顺西露天矿坑年排水量达3000×104~4000×104m3,老虎台矿年排水量700×104~900×104m3。
大庆地表水资源贫乏,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2.3×108m3/a,现用水已达3.9×108m3/a,地下水处于超采状态。局部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水位持续下降,产生地下水降落漏斗,降落漏斗影响面积达5560km2,水位埋深达45m,同开采初期相比平均年降幅为0.96m。
同时,地下水水质恶化,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程度。
2.2 水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以及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远远超越了区域环境容量,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松辽流域三废排放总量62.87×108t,其中松花江流域为32.75×108t,辽河流域为30.12×108t。三废的排入,致使松花江、辽河流域的江河水质受到较严重污染。地表水主要污染物有氨氮、硝酸盐氮、石油类、挥发酚、氰化物、砷、汞和生化需氧量。
据资料分析,2002年全年期评价总河长14869.4km,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Ⅰ、Ⅱ类水质河长1438.3km,仅占总评价河长的10%;Ⅲ类水质河长5017.6km,占总评价河长的34%;属于Ⅳ类以上水质河长8413.5km,占总评价河长的56%。可见地表水质量总体上比较差。而且近年来的监测结果表明Ⅰ、Ⅱ类水质和Ⅳ类水质在减少、Ⅲ类水质呈增加的趋势(图2)。

图2 东北地区地表水水位变化曲线图

随着地表环境的污染,地下水污染日趋严重。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城镇周围、地表污染水体分布区及引污农灌区等;地下水环境污染呈现出由点向面、由城市向农村扩展的趋势。浅层水主要污染物有氨氮、硝酸盐氮、石油类、挥发酚、氰化物、砷、汞等,并且在地下水中的含量多数超过饮用水标准。
大庆油田目前有开采油井2万余眼,采取注水采油新工艺。采出的油水混合物在地表初步分离净化后,一部分水又被回注到地下,含油水进入潜水含水层,造成地下水污染;一部分水与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到地表水体,致使地表水体污染,同时地表水体与地下水相互渗透、补给,造成地下水污染。
抚顺市地下水化学类型在人为活动作用下改变了其天然状态,由重碳酸型变化为硫酸型、重碳酸硫酸型、硫酸氯化物型等多种复合类型。SO4-2最高值达11449.5mg/l,超标41.8倍,超背景值80.6倍;NO3-最高含量达714.15mg/l,超标8.1倍,超背景值22倍;矿化度最高值达25283mg/l,超标25.3倍,超背景值51.4倍。大面积堆放的煤矸石经降水淋滤、入渗使附近地下水受到污染,而地下水流场的变化加速了污染物的扩散,地下水的污染更趋严重。据监测分析,阜新矿区大新线铁路以南新邱至韩家店一带,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已由原来重碳酸钙型水逐渐变为重碳酸硫酸钙型水、硫酸重碳酸钙型水和硫酸钙型水。新邱露天矿煤矸石山周边地区地下水总硬度高达2170mg/1,硫酸盐高达710mg/l,远远超出背景值。
沿海地区的大连、营口等地区地下水超采水位下降,破坏了地下淡水与海水的压力平衡,引起海水内侵,导致地下水水质恶化等。
2.3 生态环境恶化
区域地下水位下降还使生态可用水量减少、湿地萎缩或消失、地表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导致生态环境退化。洪河保护区地下水埋深2002年与1999年同期比较平均下降了1.2m左右[3]。水位下降加剧了湿地水量与地下水的交换,使湿地水体大量补给地下水,以达到新的水量平衡,致使湿地面积衰减。黑龙江省原始湿地面积达850×104ha,现存湿地面积434×104ha[4]。又如,20世纪60年代初松嫩平原草原面积280×104ha,80年代减少到223.3×104ha,平均每年减少1.87×104ha。目前,松嫩平原沙化土地面积已达5960km2,每年还在以100km2的速度扩展[5]。
河流水质的严重污染,湿地也面临着严重威胁。
农田大量施用农药化肥,水土受到污染。据统计,三江平原每年施化肥量约32×104t,农药量约0.46×104t[6]。由于病虫害时有发生,会进一步加大农药用量从而对水土产生污染。
污染物随着水循环过程的运移,湿地水土受到污染,致使湿地功能下降,进一步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2.4 地面变形
平原区第四系发育较厚,结构松软,加之近年来持续超量开采地下水,形成大面积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局部水位下降至含水层顶板以下,静水压减小,破坏含水层的应力结构,产生土体重力压缩变形,从而引起地面下沉。由于下沉不均匀又造成地裂缝。大庆采油一厂楼区,个别楼基已下沉了20cm以上[7]。
3 对策
3.1 综合规划,科学管理
根据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水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结合国民经济区域发展布局和生态环境建设需要,以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及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为目标。综合规划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技术保障体系,以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2 联合调蓄,统筹兼顾
水资源调蓄要实行地表、地下联合调蓄的战略,坚持地表水、地下水资源,上、中、下游用水统筹兼顾的原则。充分发挥地表水库和地下水库各自的优势,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顾及生态环境用水,使水与自然资源得以良性循环、永续利用。
3.3 开源节流,综合利用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全面节约水资源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的重要措施。要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型产业,建设节水型社会;要科学开源、多渠道开源,大力提倡开发利用雨水、海水和微咸水,实行分质用水,综合利用水资源,实现污水资源化。
3.4 优化环境,保护水资源
自然环境是生命的摇篮,而环境的优劣则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水资源的可利用性包括水质和水量两方面内容,没有合格的水质,就等于没有水量。优化自然环境,保护水资源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所在。
要进行全民水资源价值观教育,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加强环境保护,改善和优化环境,保护水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污染源的综合治理,从源头治起,严格限制废弃物排放,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改善并重。
4 结语
东北幅员辽阔,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1600.65×108m3/a;水资源可利用量为880.21×108m3/a;其中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为483.08×108m3/a;地下水现状开采量为266.69×108m3/a。各地区之间自然条件的差异,导致水资源丰富程度出现显著的差别。从整体来看水资源似乎尚有潜力,但在地区上分布极不平衡,它与人口、耕地资源和经济的分布不相匹配。地下水过量开采,诱发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地面变形等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已经非常脆弱。要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前提,采用综合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优化自然环境,开发利用与保护改善并重。
参考文献
[1]邸志强,苗英,贾伟光.东北地区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地质与资源,2004,13:112~115.
[2]贾伟光,邸志强等.松辽西部地区缺水现状及对策.地质与资源,2003,12:233~236.
[3]刘正茂,马志杰.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资源需求研究.水资源保护,2003,5:23~26.
[4]程岭,孔祥伟等.黑龙江省湿地保护与生态旅游开发.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3,3:57~58.
[5]孟令钦.松辽流域沙尘暴天气的起因与防治对策.中国水土保持,2001,6:26~27.
[6]那守海,张杰,莽虹.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刍议.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3,32(2)78~80.
[7]韩成满,马晓龙.大庆油田采矿区环境现状及治理建议.黑龙江国土资源,2002,3:23~24.

王剑民

(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呼和浩特,010020)

摘要 本文在阐明内蒙古自治区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类型、地下水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就地下水资源供需状况从资源补给、地下水开发利用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并针对目前地下水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地下水 资源 环境 问题 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性水资源短缺问题显得非常突出。据统计,全国有1/4的国土面积缺水,1/10地区的水资源仅能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108m3。由于不合理开发水资源,导致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水源地枯竭、引发大面积的地面沉降、植被死亡、湿地消失等一系列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地下水污染已经扩展到全国大部分城市,由于地下水质下降,造成300多个城市供水紧张,已经严重威胁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着力解决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防治自然和人为作用下的地下水环境破坏,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和科学合理开发利用。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边疆,总土地面积118.3×104km2,占全国总面积12.3%,区内人口2378.6×104人,全区地下水资源为321.22×108m3/a。从总体看,内蒙古地下水资源并不丰富,区内地表水系不发育,水资源较贫乏,而且分布不均匀。东部、东南部降水量大,地下水资源较丰富,而西部、北部降水量少,地下水资源较贫乏。水资源的短缺及其不均匀性严重制约着自治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充分认识内蒙古地下水资源的现状,合理开发与利用地下水资源,积极探寻解决地下水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在自治区经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水文地质条件

内蒙古自治区基本上属于高原型地貌,但内部各地地貌形态、成因类型、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尽相同。据此可将全区地下水划分为大兴安岭山地、西辽河平原、内蒙古北部高原、阴山山地、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和阿拉善高原七个水文地质区。

1.1 地下水系统划分

自治区分内陆和外流两大水系。外流水系进一步分为额尔古纳河、西辽河、海河、滦河、黄河水系;内陆水系分为阿拉善高原、阴山北部高原内陆水系。

根据本区地表水流域及地貌状态将自治区划分为8个地下水系统,25个亚系统,其地貌及水文特征见表1。

补给方式主要以大气降水为主,也有侧向径流、黄灌水入渗、洪水入渗和地表灌溉;排泄方式主要以蒸发、侧向径流的流出,还有河谷排泄和人工开采。

表1 地下水系统地貌特征表

1.2 含水岩类划分

按地下水含水介质及赋存条件,全区可划分为三大含水岩类,即: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包含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

1.2.1 松散岩类孔隙水

松散岩类孔隙水在区内广泛分布,主要分布在山间沟谷、河谷洼地、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山间断(坳)陷盆地及沙漠区。

1.2.2 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

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在自治区分布比较广泛,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高原、内蒙古北部高原、阿拉善高原及大兴安岭东侧部分山间盆地、阴山山地的山间盆地。

1.2.3 基岩裂隙水

广泛分布于自治区的山地丘陵区,除此之外,在内蒙古北部高原、阴山山地等还分布有玄武岩裂隙孔洞水。

1.3 地下水分布特点

内蒙古地下水受气候、地质构造与古地理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地下水无论在资源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及其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自己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下水资源具有可开采资源少,资源分布不平衡,水质相对较差的特点。

(2)地下水受气候影响,无论在量上与质上,均有随气候变化的分带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水量由东向西减少,水质变差。

二是第四系河谷含水层由东向西分布渐少,含水层变薄,变窄,水质变差。

三是由于降水量向西向北减少,对原较差的水冲淡作用和由西向北减弱。

四是对深部地下水补给作用由东向西逐渐减弱。

(3)由于地质条件复杂,使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化、多样化。

(4)地下水赋存条件与古地理有密切关系。

(5)内陆干旱水文地质特征明显,表现在:

一是地下水没有统一的循环基准面。

二是第四系河谷含水层由河谷上游至下游变薄或消失,地下水矿化度快速增高。

三是干旱气候下的标准元素大量富集。

四是透水不含水层较厚。

五是第四系河谷稀少而短暂。

(6)沙漠下部都有丰富的淡水资源。

(7)有全国最大的白垩系淡水盆地。

(8)地下水是分属于不同水系最多的地区,不同水系水文地质条件也有所差异,表现为:

一是第四系河谷含水层厚度不一,结构不一。

二是第四系河谷宽厚不一。

三是地下水开发能力不同。

(9)地下水地质环境以原生环境为主,次生环境仅在局部地段存在,而且原生环境较差。

2 地下水资源的现状分析

2.1 地表水资源状况

地表水资源的数量及其变化主要受各地降水量的控制和影响,内蒙古自治区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自东向西逐渐减少,一般由呼伦贝尔市一带的450mm至阿拉善盟不足50mm,同时,由南向北年降水量也在减少,使地表水资源数量在空间的分布及其变化与降水量的区域分布及变化具有相同的规律,即自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减少的规律。

全区地表水资源量不仅数量较少,空间分布也极不均匀,相对比较,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表水资源丰富,仅额尔古纳河、嫩江和辽河三水系,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就达335×108m3/a,占全区地表水资源量377.71×108m3/a的88.69%;中部海、滦河水系,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为3.93×108m3/a,占1.04%;西部黄河水系支流地表水资源为19.85×108m3/a,占5.26%;阿拉善盟额济纳河占全区总水资源的1.88%;其余内陆水系地表水资源量少而且不稳定。从地表水在年内的分配来看,产流大小与降水量完全相吻合,自治区中西部的多数河流在干旱季节均有断流时期,这对地表水的开发利用增加了许多困难。

2.2 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状况

全区平均年天然补给资源量为292.5242×108m3/a,枯水年天然补给资源量为243.8240×108m3/a,按天然补给项统计见表2。

全区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的分布规律与大气降水分布规律一样,均具有自东向西,由南向北减少的规律。

2.3 地下水可开采资源状况

地下水可开采资源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的约束下,可以持续开采利用的地下水量,并在开采过程中不发生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地下水量。

内蒙古自治区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为149.5033×108m3/a,各系统可开采资源量见表3。

表2 平均年及枯水年天然资源统计表 单位:108m3/a

续表

表3 按地下水系统地下水资源量统计表

续表

2.4 水资源评价

内蒙古自治区由于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所以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均不甚丰富。

地表水资源量按多年平均计,内蒙古自治区为377.71×108m3/a(黄河过境干流量228.80×108m3/a除外)其中78.65×108m3/a为基流量,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89.72×108m3/a,地下水与地表水转化量为87.03×108m3/a。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资源总量为583.20×108m3/a,枯水年份时为534.50×108m3/a,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可利用资源量为298.29×108m3/a。

2.5 缺水情况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面积118.3×104km2/a,绝大部分地区处于荒漠、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地表水、地下水贫乏,人均占有可开采资源量仅为642m3/(人·a)。

2.5.1 人畜饮用缺水

内蒙古自治区缺水面积20.13×104km2/a,人口234.6×104人,主要分布在阿拉善高原及阴山山地以北内蒙古高原地区,阴山山地间的第三系及白晋系组成的盆地,清水河与桌子山一带灰岩区及西部丘陵区,尤以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地区更为突出。具体见表4。

表4 内蒙古缺水地区统计表

续表

2.5.2 城市及城镇缺水

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城市,城镇或重要口岸城市,由于缺水,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具体情况见表5。

表5 城市及城镇缺水情况统计表

续表

3 问题研究及对策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各地水文地质条件差异较大,地下水资源极不平衡,特别是近20年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相应地下水的开发利用量也逐年加大,部分城市、旗县地下水的开采总量成倍增长,就全区而言,地下水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地下水资源分布与国民经济布局不相一致,使全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与供需要求不协调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实施,中西部地区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及我区最大的工业城市包头市分布在西部区,特别是鄂尔多斯市能源基地的进一步开发,需要更多的地下水资源。对此,要利用现有的地下水资源,采取一系列节水措施。同时,要治理生态恶化,恢复生态环境,尽早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从源头上解决中西部地区缺水的问题。

3.2 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不平衡

全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平均为40.04%。包头、呼市、乌兰察布市几乎无开采潜力可言,兴安盟、通辽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都在50%左右,只有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阿拉善盟地下水开采程度在10%上下,仍有尚待开发的地区,如:乌兰布和沙漠、浑善达克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以及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

3.3 对以往地下水的勘查成果重视不够

建国以来,我区地下水勘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在决策中往往忽视地下水在不同地区的分布规律及开发利用条件,也反映了水文地质勘查成果和国民经济的宏观决策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因此勘查成果要由过去的专业性向可读性、可视性转变,成果要社会化,为政府部门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各级政府在宏观决策前应充分利用以往勘查资料,以免造成失误。

3.4 在水资源管理上,缺乏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的调控手段

一是对两类不同性质的地下水,即潜水、承压水进行混合开采,只求水量,不求质量,使地下水相互贯通,不仅改变了地下水的水动力条件,而且造成水质良好的承压水受到污染。二是工农业争水矛盾存在。各自为政,乱开乱采,开发利用缺乏合理性,全局性。三是生产井布局不合理,致使地下水过量开采,形成局部漏斗。四是灌溉方式陈旧,造成地下水资源严重浪费。

3.5 地表水、地下水综合利用相互调节不够

在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综合考虑上缺乏合理调配使用,如河套平原盐渍土的形成,除了封闭盆地、地下水径流不畅,地下水以垂直循环为主,气候干旱,地质环境等内在因素外,地表水灌溉量过大,有灌无排,渠系渗漏过大,使地下水位升高,是引起土壤盐渍化的外因。要解决河套地区盐渍化,必须降低地下水水位,而降低地下水位,用渠排水影响范围太小,单侧影响不过300~500m,而渠排占用大量土地,效果不明显。采用井渠结合,以灌代排,实行灌排平衡时,如果灌溉面积按1143万亩计,最多布井2904眼,灌溉需水量43.53×108m3/a,其中地下水14.83×108m3/a,黄灌用水量28.7×108m3/a,引黄量41×108m3/a,而目前的引黄量已达59.07×108m3/a。因此,应加强地表水、地下水的综合利用。

3.6 现有地下水资源保护力度不够,废水利用有待加强

一方面,城市生活、工业废水任意排放造成地下水不同程度的污染,使地下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个别地方承压水井长期自流,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另外,自治区废水利用率仅达10%~20%,应加大污水治理的力度,使污水排放满足国家标准,提高重复利用率,节约水资源。

3.7 利用地下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力度不足

自治区沙化严重,沙尘暴有增无减,草原退化日趋严重,而浑善达克沙漠、毛乌素沙漠、库布其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都有较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应加大勘查与开发力度,促进生态环境工程的建设。

3.8 地下水资源勘探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需求

全区地下水勘查程度较低,勘探量平均1m/km2。其中,大于1∶5万比例尺以上的勘探面积为4×104km2,仅占自治区面积的3.5%。1∶10万比例尺的农田供水勘查也只有14×104km2,占总面积的12%。绝大部分都是1∶20万~1∶50万比例尺的调查及普查工作,处于找水调查阶段,只能作区域性的远景规划,难以解决具体实际问题。而现实中,诸多与地下水有关的问题亟待解决。如人畜用水、工农业用水、生态环境改善、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移民、盐渍土改良等均与地下水密切相关。



地下水系统概化
答:格尔木河流域地下水是一复杂的流动系统,用数值模型技术定量研究地下水问题,需对含水层介质、地下水运动状态、地下水补给与排泄过程、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转化关系及空间分布等进行概化,以建立地下水数学模型。此外在概化和建模的过程中,还要考虑该地区的资料拥有情况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对地下水系统作出适度合理的概...

地下水资源环境管理
答:由国家级监测点组成的国家级地下水资源环境监测网,属国家监测基准网之一,是中国环境监测网的一部分。建立国家级监测网的目的是,从宏观上掌握全国主要地区、主要城市地下水的动态变化以及由于开发地下水而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为宏观管理决策服务。 区域地下水资源环境动态监测网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区域地下水的形成规...

中国地下水环境状况与监测工程建议
答:作者简介:吴爱民(1963—),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地下水勘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地热资源勘查开发,以及同位素水文地质应用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全国地下水资源的基本状况,以及由于地下水和污染问题所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问题,最后介绍了我国地下水环境监测工程的有关设想。 关键词:地下水环境;监...

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地下水资源与生态环境战略研究
答: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地下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战略研究是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与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青海省地质调查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和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等于2004~2005年合作完成的研究项目,形成的主要认识如下:1.西北内流区水资源开发...

地下水地质环境问题
答:当沿海地带大量开采地下水以后,地下水位下降,咸淡水原有的平衡关系被打破,海水开始向陆地入侵,出现海水入侵现象。 海水入侵是沿海地区常见的一种主要因地下水资源开发不当引起的环境恶化现象,也是现代社会中具有特色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海水入侵常常会导致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淡水资源减少,大量机井报废,给当地工农业...

地下水资源评价和管理的研究进展现状
答:不仅要解决当地的水资源问题,也要解决整个流域的水均衡问题;既要预测地下水动态的变化对环境自然条件的影响,也要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评价规划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在管理目标上不是单纯考虑含水层特性,而是多目标的,即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为改善水资源的管理状况,国际上一些国家开始重视研究地下水的...

我国地下水过量开采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对策
答:(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河北三河,101149) 摘要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国民经济发展所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下水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供水水源。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必然引发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过量开采地下水引发的环境问题:(1)因不合理开采造成污染和地面沉降...

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答:主要成果:(1)建立了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技术要求、关键技术、综合评价、战略研究及质量监控,工作成果显著,对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起到了支撑作用。(2)系统地划分了我国北方地下水系统。依据大地构造、地貌单元、气候分带、地表水系等要素,将我国北方地区划分为了松辽地下水系统...

毛乌素沙漠地质环境条件研究
答:侯光才等[31]出版的《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研究》对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循环机理和地下水资源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中涉及毛乌素沙漠地下水资源环境部分的研究是目前该方面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对毛乌素沙漠的含水层结构也有着较为深入的认识。综观国内外的研究历史及现状可以看出,研究...

地下水管理模型研究现状
答:我国科技人员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地下水管理模型的研究与应用工作,公开发表的论著如林学钰、焦雨著《石家庄市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管理》[14],许涓铭等[15]系统论述了建立分布参数地下水水力管理模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这一阶段,我国几乎所有以地下水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大城市,针对不同的问题,都建立了地下水管理模型...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