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岳母刺字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关于母亲的著名故事?

古代关于母亲的著名故事~

1、孟母三迁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2、岳飞之母。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很多自私的母亲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前线,希望能在战乱年代保全子嗣血脉,但是岳母却和一般母亲不同,她大义凛然,主动鼓励儿子从戎,精忠报国。
并在岳飞的背上用绣花针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字,由于岳母的积极鼓励,岳飞投军后,奋勇杀敌、义无反顾,屡建奇功,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为历代所敬仰。
3、徐庶之母。
三国时期的徐庶是一位非常有名的谋士,在刘备孤军落难之际,徐庶作了刘备的军师,在数月内连施妙计,杀吕旷,斩吕翔,大破八门金锁阵,败曹仁取樊城,这让曹操非常头疼。于是曹操的谋士程昱献计,让曹操把徐庶的老母骗至许昌,请徐母写信召唤徐庶。
徐母忠奸分明、深晓大义,识破了曹操的奸计,坚决不从。在那个时代,曹操名为汉相,是仕途正宗,但是徐母却能够区分奸伪,认为儿子投奔曹操是明珠投暗,足见这位母亲的大德高义。
4、黄香温席
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内)人.年纪刚刚九岁,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帐子扇扇子,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使蚊虫避开;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好让父母睡起来暖和。
黄香侍奉父母的故事反映出一个孩子细致、纯真的孝心,是一个孩子从内心深处自然萌发、激发出来的孝,又是出于天性的、并尽自己的能力所能做到的孝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我们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
5、弃官奉亲
荥阳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晋武帝时任河阳县令。他事亲至孝,当时父亲已去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长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来林中赏花游乐。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随即辞官奉母回乡。上官再三挽留。
他说:“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动,便允他辞官。回到家乡后,他母竟病愈了。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挤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

孟母三迁

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

岳母刺字

"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
徐母大义
在中国历史上被后世尊为“三大贤母”的母亲中,处于第二位的是三国时代的徐庶之母.

孔母授学

孟轲之母因为“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天下母仪的典范.但是孔子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却鲜为人知.

欧母画荻

她就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

陶母剪发退鱼

一次,鄱阳郡孝廉范逵途经陶侃家.正值大雪.陶侃因家贫,担心没有招待而怠慢了朋友,心中十分焦急.母亲看在眼里,安慰他说,你只管留客吧,我会设法招待好的.于是,她把头上的长发剪下,换成酒菜,又卷起铺床的干草切细,陶侃“斫诸屋柱”为薪柴,喂饱范逵的马.范逵事后得知,感慨地说:“非此母不生此子”!即使是跟随范逵而来的奴仆也觉得大过所望.

1、陶母剪发退鱼

陶母是东晋时期名将陶侃之母,他年少时就有大志。有一次同郡人范逵到陶侃家作客,而当时冰雪满地已经多日了,陶侃家一无所有,可是范逵的车马仆从确很多。陶侃的母亲湛氏把自己拖地的长发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到集市上换来了几担米。

随后,她又把房屋的每根柱子都削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马。到傍晚,家里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连随从的人也都一一照顾到了。陶侃在青年时期还做过鉴察鱼梁事物的小官,他曾派人送一陶罐腌鱼给母亲。他母亲把原罐封好交给送来的人退还,同时附了一封信责备陶侃。

2、欧母画荻教子

欧母是北宋欧阳修之母,她丈夫在儿子四岁那年便去逝了,留下她孤身一人辛苦拉扯儿子。欧阳修父亲在世时,家中经济比较宽裕,可自从他去世后,家境便一落千丈,日渐贫寒。

但欧母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女人,她家穷志不穷,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将儿子养大,并用最原始的方式教欧阳修识字。当时家里穷,家里没钱买笔墨纸砚,欧母只好用芦苇杆代替,然后在地上铺一些沙,把地当纸,一笔一画地教欧阳修写字。

3、徐母大义

徐母是三国时代的徐庶之母。徐庶早年与诸葛亮、庞统同为好友,曾经投靠刘表,后来成为刘备的军师。赤壁之战前,曹操听谋士程昱说徐庶在为刘备出谋划策,就想将他纳为己用。程昱教曹操把徐庶的老母骗至许昌,请徐母写信召唤徐庶。

没想到徐母是忠奸分明、深晓大义的老人,她识破曹操的奸计,坚决不从。程昱就进一步献计,伪造了一封徐母的信,召徐庶来到许昌。徐庶是个孝子,收到这封假信后,他只得辞别刘备,投降曹操。

4、孟母三迁 

孟子年少时,家住在坟墓的附近,孟子经常喜欢在坟墓之间嬉游玩耍,孟母见此情景说认为这个地方不适合自己儿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下来,可孟子又玩闹着学商人买卖的事情,孟母又认为此处也不适合自己儿子居住。

于是又搬迁到书院旁边住下来,此时孟子便模仿儒生学作礼仪之事,孟母觉得这才是自己儿子所适宜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定居下来了。

5、岳母刺字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岳母作为母教典范和妇女楷模,在国家危亡的时候,励子从戎,把“精忠报国”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大贤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徐夫人



1、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讲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不断去选择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孟子创造学习条件的故事。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城北的乡下,他家附近有一块墓地。

墓地里,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死者的亲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吹鼓手吹吹打打,颇为热闹。年幼的孟子,模仿性很强,不时看到丧葬的情形。孟子和村中儿童一起模仿大人扮演丧葬的过程。

有时还抢人家的贡果吃,孟母发现儿子受到了不良环境的影响,感到这个环境实在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决定搬家。不久,孟母把家搬到城里。

这里是一个“日中为市”的交易集市,市场上拍卖喧闹,而且邻居是杀猪的屠夫,孟子就用泥巴捏成小猪。模仿他邻居的样子用竹片杀掉,沿街叫卖。孟母忐忑不安。

孟母觉得家居闹市对孩子更没有好影响,于是又搬家。这次,搬到城东的学宫对面。学宫是国家兴办的教育机构,聚集着许多既有学问又懂礼仪的读书人。

学宫里书声朗朗,可把孟子吸引住了读书人来往,高雅的气韵,从容的风范,优雅的举止与循规蹈矩的礼仪行为,对孟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孟母非常高兴,就定居下来了。

孤儿寡母,搬一次家绝非易事,而孟母为了儿子的成长,竟然接连三次搬迁,可见孟母深知客观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2、徐庶之母

三国时期的徐庶是一位非常有名的谋士,在刘备孤军落难之际,徐庶作了刘备的军师,在数月内连施妙计,杀吕旷,斩吕翔,大破八门金锁阵,败曹仁取樊城,这让曹操非常头疼。

于是曹操的谋士程昱献计,让曹操把徐庶的老母骗至许昌,请徐母写信召唤徐庶。徐母忠奸分明、深晓大义,识破了曹操的奸计,坚决不从。

在那个时代,曹操名为汉相,是仕途正宗,但是徐母却能够区分奸伪,认为儿子投奔曹操是明珠投暗,足见这位母亲的大德高义。  

3、王献之的母亲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

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

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

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

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

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了之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

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继续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

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4、岳飞之母。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很多自私的母亲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前线。

希望能在战乱年代保全子嗣血脉,但是岳母却和一般母亲不同,她大义凛然,主动鼓励儿子从戎,精忠报国。

并在岳飞的背上用绣花针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字,由于岳母的积极鼓励,岳飞投军后,奋勇杀敌、义无反顾,屡建奇功,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为历代所敬仰。  

5、孔母颜征

孔子约三岁时,父亲去世,孤儿寡母被迫离开孔家搬回曲阜故里,生活十分清苦,孔母靠教授5个孩子勉强度日。孔子不到6岁就开始跟班学习,由于孔母苦心栽培和细心教育。

小孔丘还不到10岁,已经学会全部发蒙功课。孔母这一段家教生涯,对孔子以后办私学、兴教育,起到了直接的影响。孔母颜征在是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

与孟母教子相比,虽然少了些经典的范例,但是作为一个年轻守寡的女人,能够择良而居、亲临授教、外傅佳堂,成就了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1、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2、岳母刺字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岳飞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姚太夫人问:"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 

岳飞说:"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3、徐母(徐庶的母亲)

三国时期,刘备得徐庶,打败曹操。曹操料想刘备有能人相助。多方探听,知他新得一个谋士叫单福,谋略很大。就想用计将单福赚来,收为己用,于是和程昱商量如何用计。程昱知道单福是徐庶的化名,又知道他的母亲现在颍州。

所以程昱就献一计,教曹操先将徐母赚到许昌,教她写信去招徐庶。以为徐庶极孝,接到母亲书信,必定前来。

曹操一听此计大妙,就教人赶到颍州,说是徐庶已在许昌,特来请老母前去。徐母一到许昌,不见徐庶,知中奸计。及至曹操请她写信去招徐庶,她就大骂曹操奸恶不臣;刘备乃帝室宗亲,儿子在那里辅助他,正是臣得其主,怎肯转来事你奸臣。

骂完之后,拿起砚台,向曹操打来。本想激怒曹操,把自己杀死,反可以教儿子一心一意辅助刘备。曹操被骂,果然大怒,就要杀她。程昱在旁劝止,将徐母软禁起来,假冒她的字迹,写了一封假信,将徐庶赚来。后来徐母见儿子被赚而来,深深责骂儿子不明,自己到后面,自尽而死。

徐庶被一封假造的书信轻易骗到了许昌,此举使深明大义的母亲痛极而自尽,造成了徐庶终生的遗憾,他因此痛恨曹操,曹操也只落得一场空欢喜,得到的是一位终生不为其设一计的旁观者。

老母亲为自己的愚蠢而含恨九泉,心灰意冷的徐庶,不由地仰天长叹:“我徐某,报国有心,却无力回天;不忠、不孝,枉为人臣。”

4、郑氏(欧阳修之母)

欧阳修出身于封建仕宦家庭,他的父亲欧阳观是一个小吏。在欧阳修出生后的第四年,父亲就离开了人世,于是家中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欧阳修的母亲郑氏身上。为了生计,母亲不得不带着刚4岁的欧阳修从庐陵来到随州,以便孤儿寡妇能得到在随州的欧阳修叔父的些许照顾。

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只读过几天书,但却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妇女。她勇敢地挑起了持家和教养子女的重担。

欧阳修很小的时候,郑氏不断给他讲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讲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个总结,让欧阳修明白做人的很多道理。她教导孩子最多的就是,做人不可随声附和,不要随波逐流。欧阳修稍大些,郑氏想方设法教他认字写字,先是教他读唐代诗人周朴、郑谷及当时的九僧诗。

尽管欧阳修对这些诗一知半解,却增强了他对读书的兴趣。后来欧阳修终于长大成才,母亲为欧阳修的出众才学而高兴,但她希望儿子不仅文学成就出众,为人做事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欧阳修做了官以后,母亲还经常不断地将他父亲为官的事绩讲给他听。她对儿子说:你父亲做司法官的时候,常在夜间处理案件,对于涉及到平民百姓的案宗,他都十分慎重,翻来覆去地看。

她还说:你父亲做官,廉洁奉公,不谋私利,他的官俸虽然不多,却常不让有剩余。他常常说不要把金钱变成累赘。所以他去世后,没有留下一间房,没有留下一垄地。

5、八王娡(汉武帝的母亲)

王娡在太子宫被封美人,王美人怀孕的时候,梦见太阳滚动到自己的怀中。她悄悄地告诉了太子刘启。太子说:“这可是贵不可言的征兆啊。”

刘启登基为帝后,也梦见汉高祖告诉自己:“王美人生的儿子,可取名为彘。”等到王美人生下孩子,果真是个男孩,因此刘启将王美人之子取名刘彘,就是后来的汉武帝。

王娡培植的外戚,成为少年刘彻的政治后盾,她周旋于刘彻和太皇太后窦氏之间。她一路谨小慎微,不断为自己的儿子扫平前路的障碍。据记载太子刘彻年十六即位,改号建元。长主刘嫖觉得自己有功劳,索求没有节制,刘彻很讨厌她。陈皇后也宠衰。

后皇太后王娡把儿子唤到面前说:“你初登帝位经验尚浅,前阵子因为明堂的事情已惹怒了太皇太后。如今又违逆长主,必然会使太后、长主不快。女人是容易被取悦的,你要谨慎行事。”刘彻听了母亲的告诫,对姑妈刘嫖又恢复了恭敬的态度,对皇后宠幸如初。



1、孟母三迁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2、徐庶之母

三国时期的徐庶是一位非常有名的谋士,在刘备孤军落难之际,徐庶作了刘备的军师,在数月内连施妙计,杀吕旷,斩吕翔,大破八门金锁阵,败曹仁取樊城,这让曹操非常头疼。于是曹操的谋士程昱献计,让曹操把徐庶的老母骗至许昌,请徐母写信召唤徐庶。

徐母忠奸分明、深晓大义,识破了曹操的奸计,坚决不从。在那个时代,曹操名为汉相,是仕途正宗,但是徐母却能够区分奸伪,认为儿子投奔曹操是明珠投暗,足见这位母亲的大德高义。  

3、岳母刺字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很多自私的母亲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前线,希望能在战乱年代保全子嗣血脉,但是岳母却和一般母亲不同,她大义凛然,主动鼓励儿子从戎,精忠报国。

并在岳飞的背上用绣花针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字,由于岳母的积极鼓励,岳飞投军后,奋勇杀敌、义无反顾,屡建奇功,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为历代所敬仰。  

4、孔母颜征

孔子约三岁时,父亲去世,孤儿寡母被迫离开孔家搬回曲阜故里,生活十分清苦,孔母靠教授5个孩子勉强度日。孔子不到6岁就开始跟班学习,由于孔母苦心栽培和细心教育,小孔丘还不到10岁,已经学会全部发蒙功课。

孔母这一段家教生涯,对孔子以后办私学、兴教育,起到了直接的影响。孔母颜征在是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与孟母教子相比,虽然少了些经典的范例,但是作为一个年轻守寡的女人,能够择良而居、亲临授教、外傅佳堂,成就了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5、陶母封坛退鲊

陶侃曾在浙江海阳做县吏,监管渔业,常有下属送东西给他。有一次,一位下属送了一坛鱼鲊(腌鱼)给陶侃,孝顺的陶侃马上念及一生贫居乡间的慈母,便嘱托乡人带给母亲。

谁知母亲却原封不动地将这一坛鱼鲊退了回来,并在信中写道:“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鱼鲊和回信,大为震动,更愧疚万分。他下定决心,一生遵循母亲教导:清白做人,廉洁为官。



[岳母刺字]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孟母三迁] , 你可以讲呢四个古仔...
答:[岳母刺字] 北宋灭亡,中原惨遭浩劫,岳飞的家乡相州也遭到金军的蹂躏。女真族的铁骑所过之处,老弱遭杀戮,妇女被掳掠,男子被强迫剃掉头发充当苦力。岳飞怀着深深的民族仇恨,时刻想奔赴战场,收复失土。但是父亲死后,母亲年老,使他犹豫不决。岳母深明大义,勉励儿子「从戎报国」,于是岳飞决定奔赴抗...

与孟母三迁和岳母刺字有关的格言,俗语有哪些
答:: 择邻而居 择善而从 物以类聚,人以群居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反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与孟母三迁类似的成语
答:孟母三迁类似的成语 择邻而居 - 岳母刺字 - 不是成语 - 精忠报国 - 画荻教子

除了孟母三迁,还有哪些古代家长教育孩子的经典故事?
答:教育是古今的热点话题,因为所有的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如今,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都利用寒暑假、周末给自己的孩子上辅导班,忙得不亦乐乎。那我们古人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的呢?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孟母三迁。还有哪些古代家长教育孩子的经典故事?岳母刺字:...

孟子的母亲仉氏是伟大的女性,除了孟母三迁还有哪些故事?
答:”瞬时间郑氏喜出望外,一拍大腿暗自喜道:“没钱去私塾,何不以荻草为笔,细沙为纸,如此一来,我儿识文断字尽是易如反掌之事。”此后,郑氏用此法教育欧阳修识文断字,为欧阳修以后成为北宋文豪,打下来结实的基础。02、岳母刺字 男主角:岳 飞 女主角:姚太夫人 时 ...

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伟大的母亲教育子女的故事有哪些?谢谢!
答: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

中国古代有哪三位圣贤母亲
答:孟母,岳母,陶母。孟子的母亲仉氏,战国时人,以教子有方著称。孟子3岁丧父,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并成为后世儒家追慕向往的亚圣,孟母也留下了“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教子佳话。岳飞的母亲,古代四大贤母之一,教子精忠报国 宋元帅宗泽病重,详细:宋元帅宗泽病重,以印信交岳飞代管,吐血而...

谁的母亲被称为孟母三迁?
答: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孝庄下嫁(清朝孝庄皇后为了自己的儿子顺治皇帝能够顺利登基,忍辱下嫁当时有篡权野心的多尔衮)261 浏览3408历史上典型的母爱子,子孝母的事例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

古代母亲教子有方故事的题目
答: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岳母刺字 岳飞不受杨么的使者王佐...

与孟母三迁有关或类似的名言和成语
答:2、精忠报国 南宋时候天下大乱,金兵在边境不断骚扰且准备向南攻打宋,在河南老家的岳飞听到这个消息便在第一时间内收拾好东西准备参军。在临行前一晚岳母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字,希望他能做到一点。3、“断织劝学”选自《后汉书·列女传》。河南郡乐羊子的妻子,不知道是姓什么的人家的...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