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推行集中供地稳房价 已敦促地方尽快落实

自然资源部再通报40起乱占耕地案例~

11月23日下午,自然资源部召开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典型案例及有关事项通报新闻发布会 ,再通报40起新增乱占耕地建房典型案例。
40起案例以违法建设房屋居多,大部分已停止违法行为,拆除违建并恢复原状或复垦复耕。此外,也有个人违法占地建设厂房、仓库、钢棚、养殖场、超市、驾校训练场等;有公司违法占地建设厂房、养殖场、工程项目部;有街道办事处违法占地建设护路站等。
如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宋某违法占地建设房屋案。2020年4月,宋某违法占用凉城县洪茅镇海城村833.33平方米耕地建设住房,2020年7月后仍继续建设。目前,凉城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对该项目进行整改,非法建筑物已全部拆除。
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沈阳马耳山乐农休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违法占地建设房屋案。2018年起,马耳山乐农休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违法占用苏家屯区白清姚千街道马耳山村34.66亩耕地建设住宅类房屋,有17栋木屋在2020年7月后继续建设。2020年10月,苏家屯区政府组织对该项目进行整改。目前,2020年7月后新建的17栋木屋已全部拆除。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虞某违法占地建设房屋案。2020年初和2020年8月,虞某违法占用象山县定塘镇大湾山村200平方米永久基本农田建造房屋。象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协同镇政府向当事人宣讲有关政策,2020年9月,虞某自行拆除了所有建筑物和硬化地面并复耕。
自然资源部执法局局长崔瑛表示,以上多数典型案例,反映了近期地方在严格管控新增方面积极作为,应当予以肯定。今年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机构已在土地例行督察中作出部署,对督察发现的新增乱占耕地建房问题,及时报告并督促地方严肃查处。通报的案例中有一些就是督察发现的新增问题,这表明也有一些地方对违法新增行为还存在发现不及时、处置不到位、报告不积极的现象。
10月20日,自然资源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35个典型案例,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副主任王永梅表示,但是从近期摸排情况看,乱占耕地建房现象在各地仍时有发生,卫片执法遥感监测发现疑似违法占用耕地建房的数量仍然较大,甚至有些省份问题还比较突出。
崔瑛表示,今年第三季度卫片执法遥感监测发现,疑似违法占用耕地建房的数量仍然很大,在一些省份问题还比较突出。而有的省份对遏制新增乱占耕地建房工作重视程度还不够高,截至11月15日,上报处置的新增乱占耕地建房数量很少甚至为零,如黑龙江和兵团,上报处置数量为零;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上海、浙江、湖南、陕西、青海、宁夏,上报处置数量均为个位数;有的省份未上报典型案例,如山西、黑龙江、上海、陕西4个省份和兵团,报送典型案例数量均为零。
此外,截至11月15日,全国已有18个省份和兵团出台了实施细则,细化两部门《关于保障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合理用地的通知》相关要求,进一步推动政策落实,开大前门,打通梗阻,优化用地服务,切实保障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合理用地需求。北京、河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西藏13个省(区、市)实施细则正在制订中。

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12日召开的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表示,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土地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房地产过度投资、投机,导致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泡沫扩大,金融风险增加,成为当前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既要针对房地产市场的短期波动,研究应对之策,抑制房地产泡沫;更要从长远出发,构建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土地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姜大明提出,必须明确住宅用地是保障住有所居的,不能用来炒作投机。
建立分类调控制度。区分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对保障性住房用地实行应保尽保,对商品房根据供需形势因城因地施策,建立住宅用地供应分类管理制度。对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土地供应,调整用地结构,提高住宅用地比例;对去库存压力大的三四线城市要减少以至暂停住宅用地供应。支持房地产库存大的城市对未开发房地产用地依法进行合理调整,用以发展社会民生项目或国家支持的产业项目。
强化供需双向调节。加强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管控,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人口过多、房价过高的特大城市加快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完善土地储备制度,编制住宅用地三年滚动供应计划,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完善建设用地指标分配办法,落实“人地挂钩”政策。合理确定公租房、共有产权房(限价房)等政策性住房和商品住房的用地比例和规模,提高“精准供地”能力。
探索房地产多元化供地机制。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利用自有土地建设政策性住房。
(以上回答发布于2017-01-13,当前相关购房政策请以实际为准)
点击查看更全面,更及时,更准确的新房信息

2月24日,一则关于“22城住宅用地供应两集中”消息惊炸整个市场。

目前,已有青岛、郑州、天津等多地发文,明确今年将推行住宅用地“集中供地”模式,全年将分3批次统一发布住宅用地招拍挂公告。

记者独家获悉,就在这几日,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司召开了一次“有关贯彻落实2021年住宅用地供应分类调控工作”的视频会议,约37人参加,其中包括来自郑州、南京、青岛等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会议持续约1小时40分钟。

据一位参会的内部人士透露,这次会议主要传达了三个精神:

一是近期多个城市房价出现明显上涨,被指责为高地价推动,这令主管部门压力较大。此次土地供应从“涓涓细流”变为集中出让“放量供应”,有利于向市场传达土地充足保障的正面信息,有利于降低土地市场竞争热度,稳地价。

二是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要求。当前城市进入减量化发展阶段,土地资源越来越少,要珍惜所有土地指标。以往土地供应权在城市各个区政府手中,各个区均有一些土地指标,现在城市进入收缩发展阶段,同样一个土地指标给了甲区能创造更多效益就不能给乙区,现在上收土地供应权,是通过行政甄别提升土地指标分配效率。

三是敦促各地尽快推行该政策,并落实相关配套性细则。“集中供地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房地产开发企业会出现相互勾连协调共谋的土地‘围标’现象,怎么防控?未来的配套政策各地要进行探索。”

“土地集中组织出让有利于增强上级政府对土地供应进一步控制,对市场影响也较大。但只强调集中发布忽略实时发布,虽然有利于上级政府监管,但会降低交易信息对市场指导作用,应在实时公开发布基础上,增加季度汇总、年度汇总发布,并建立统一平台发布。”一位接近自然资源部人士对记者表示。

2月25日,地产股迎来久违涨停潮,万科A、新城控股、世茂股份、华夏幸福等多股涨停,保利地产、绿地控股、金地集团也均大涨超过8%,多位分析人士认为或与上述“集中供地”政策有关,利好大房企。

土地供应制度巨变

一场住宅用地出让规则大变革正席卷而来。

据记者掌握的一份来自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司有关“2021年住宅用地供应分类调控工作”文件显示,要求“各地要主动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住宅用地市场理性竞争。住宅用地出让方案应当包括溢价率、竞价轮次和最高限价稳控预案(全国)。”

“重点城市要合理安排招拍挂出让住宅用地的时序,实行‘两集中’同步公开出让(重点城市)。”

所谓“两集中”:第一,集中发布出让公告,原则上发布出让公告全年不得超过3次,实际间隔和地块数量要相对均衡。首次公告时,应公布本年度公告的发布时序安排。第二,集中组织出让活动。同批次公告出让的土地以挂牌方式交易的,应当确定共同的挂牌起止日期;以拍卖方式交易的,应当连续集中完成拍卖活动。

重点城市有哪些?这份文件并未披露。有消息称,全国22个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的重点城市,都将在近期陆续发布“两集中”政策,包括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以及南京、苏州、杭州、厦门、福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青岛、济南、合肥、长沙、沈阳、宁波、长春、天津、无锡18个二线城市。

在2021年土地供应计划上,这份文件提出,要保障合理供地规模。重点城市要根据本地区房地产市场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供地规模,进一步加大住宅用地供应,2021年公告供应量不得低于近5年(2016年-2020年)平均完成交易量。

这份文件还提出,大城市土地供应要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对接住建部提出的租赁住房用地需求,增加供地规模用于租赁住房用地,对保障性租赁住房用地应保尽保。“今年,在年度计划中单列租赁住房用地,占比一般不低于10%。其中常住人口增长快、租赁住房用地缺口大的城市要进一步提高比例。”

土地供应节奏突变令业内始料不及。

据自然资源部介绍,总的目标是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租购并举,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两集中”出让方式,可以提高市场信息透明度,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多选择和机会,营造更加公开透明环境,引导市场回归理性;同时,集中放量供地可以在社会上形成更大效应,体现出土地充足的保障。

据记者了解,几天时间内,就2021年住宅用地供应分类调控工作,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司已召开几次视频会议,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并敦促地方相关部门尽快落实。动作堪称雷霆之势。

紧接着,2月23日—24日,天津、青岛、郑州等多个城市出台了落地文件。

据天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的《关于做好2021年住宅用地集中出让有关工作的通知》,为做好2021年住宅用地“两集中”同步公开出让有关工作,天津市确定于3月、6月、9月中旬分三批次统一发布住宅用地出让公告,除上述3个日期外,不得再发布住宅用地出让公告。

有消息称,广州、济南将集中发布宅地出让公告时间定在5月上旬、8月下旬、10月下旬。

土地市场理性竞争

在行业供给侧改革宏图中,土地市场改革大招终于落下。

“这是土地供给端长效机制重点内容。目前,金融端已经建立了‘三道红线’、‘五类分档’制度,调控端建立了‘一城一策’,土地端也要建立。土地和金融端建立了,源头上的长效机制就建立了,这对于未来管控房价意义重大。”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对记者表示。

有分析称,这一政策对市场影响力甚至超过房地产融资“三道红线”。这盘棋局对市场各利益相关方,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

先看官方看法。

自然资源部认为,对于房地产企业:一是对大型房企,短期内筹融资难度加大,不能同时参加多块土地竞争,不能再利用资金和信息优势“通吃”市场、垄断资源。二是对中小房企,能有更多选择余地,可以避开大房企直接竞争而获得土地开发机会。

对于地方政府,提高了年度供地计划编制难度,提高了集中组织供地难度,可能影响土地出让金收入。“一些地区原有的‘先次后好’顺序供地的做法无法继续,不能再通过‘饥饿营销’逐步抬高地价,将会降低出让金总收入。”

对于公众,住宅用地集中上市,造成的宣传影响效果较大,公众更易获取信息,利于稳定预期;集中供应的地块中,个别单价较高的地块比较显眼,容易形成“明星地块”,对公众心理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各城市应提前做好应对预案。

李宇嘉认为,该政策有利于控地价。过去,一宗地几家抢,造成高地价,或者几家围标,土地价值下降,政府损失了、国有资产损失了,不利于发挥公共资源价值。现在,每年分三批,每一批供应土地都很多,不用抢地了,至少不用疯抢了。开发商根据深耕和发展需求选择拿地时间和区位,高价地就会少,围标也少,这是土地市场健康表现。

“同批土地成交后大概率会存在未来项目集中入市情况,在供需关系上将产生一定影响,对于像深圳、上海等新房供应不足的城市,或将短期内缓解供需失衡情况,同时,大量项目集中入市也能对房价上涨产生一定抑制作用,落实了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陈霄表示。

陈霄认为,对于房企来说,这种“两集中”政策将会加速房企分化,资金雄厚的大型房企更具实力参与多宗地块竞拍,拥有更多拿地机会。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房企谨慎理性拿地。

“如果都是集中出让,房地产企业庞大的投资部门可以考虑重建,或者用外包方式,也许更省钱。”一位规模型房企人士认为。

一位中小房企人士则表示,希望政府出台细则,禁止“马甲”同时控制参拍地块数量,这样中小企业机会才会多一点。不过,土拍后项目集中扎堆入市,对拿到地的中小企业来说是机遇也是风险,可能出现地拿到了,但销售前期竞争劣势卖不好,最后被资金成本吃掉利润的风险。



成都:今年住宅用地计划供应1050公顷 明确将集中出让
答:澎湃新闻 制图 2021年度供应指标4875公顷,相较2020年度供应计划基本持平。成都在持续优化供地结构方面,首先要求保障住宅用地供应。成都表示将认真贯彻自然资源部关于住宅用地分类调控的工作要求,做好2021年住宅用地集中出让、信息公布有关工作,加强土地市场精准调控,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确保土地...

多地宣布对住宅土地集中供应,每年供地不超过3次
答:按照青岛市的计划,全年将分3批次集中统一发布住宅用地的招拍挂公告并实施招拍挂出让活动,引导市场理性竞争。郑州:收回部分区的住宅用地出让公告发布权青岛并非唯一一个将执行“集中供地”的城市,天津市、郑州市也已内部发文推行“土地集中出让”模式。2月24日,河南省郑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向...

多城公布集中供地计划,购房者或迎来新房上市潮
答:除基本供地信息外,北京规划自然资源委官微还披露,2021年土地供应计划中租赁住房用地供应指标为300公顷,占比由2020年的13%提高到30%。按照20%的保证金比例来看,若参加全部的土地竞拍,开发商需至少准备200亿元的竞买保证金。可以说,集中供地给房企带来新的考验。如果按照2020年的供地情况,杭州、南京...

徐州楼市新政:土地“两集中”供应,政府制定新房成交最高价
答:4月9日晚间,江苏省徐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关于印发<进一步促进市区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宣布,徐州市加入“两集中”供地城市阵营,一年供地不超过4次;建立土拍熔断机制,溢价率超50%的,停止竞价采取摇号方式确定竞买人;同时,根据土地供应情况,制...

集中供地政策相继“赴约” 房企谋稳健增长
答:青岛是第一个公布集中供地的城市。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月24日发布消息称,2021年严格实行住宅用地“两集中”同步公开出让,全年将分3批次集中统一发布住宅用地的招拍挂公告并实施招拍挂出让活动,引导市场理性竞争。2月25日晚间,济南跟进。市场普遍认为,该政策有利于“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

降低资金门槛、减少捆绑限制,第三批集中供地释放友好信号
答:撤牌流拍率从6.5%到31.8 第二批集中供地明显偏冷。据中指研究院统计,截至10月21日,北京、上海和杭州等20个城市完成第二批地块集中出让,其中17个城市(长春、厦门和无锡8月前已完成二批次竞拍)响应自然资源部要求优化土拍规则,严格购地自有资金审查等,市场降温明显。超半数城市的宅地成交楼面价...

行业透视 | 从供地计划看“两集中”城市2021年供地节奏
答:2.“两集中”紧约束下租赁住房供应力度大幅提升 北京升至三成 2020年末,“蛋壳”等长租公寓相继暴雷,中央经济会议把“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列为2021年要抓住的八大重点任务之一。2021年2月,自然资源部下发重点城市供地“两集中”文件中也提到重点城市在2021年在年度计划中单列租赁住房用地,占...

竞配建房是什么意思
答:当前部分热点城市土地高温不退,房地产宏观调控不减;2021年,自然资源部在答复土地集中供应时表示,继续鼓励各地探索“限地价、竞配建、竞自持”等稳定地价措施。“限地价、竞配建”供给模式下,各地的配套建设移交存在差异,大致分为无偿移交模式、直接移交模式、政府回购模式等,每种模式下税务处理不同、...

自然资源部对集中供地提出四点明确要求
答:8月11日,自然资源部对部分集中供地试点城市的供地部门作出新的部署。自然资源部关于住宅用地出让工作的最新要求:1.土地竞买方必须要有房地产开发资质;2.关于竞买方资金来源:竞买方必须有自有资金,其股东不得违规对其提供借款、转贷、担保或其他相关融资便利(国发[2010]10号);要建立购地资金来源...

北京集中供地玩出新高度,溢价率低至6.41%尽显“三稳”魄力
答:实际上,新的供地规则,不仅是对房企资金周转、拿地研判、综合运营能力的挑战,也极为考验各地的调控决心与智慧。 最新收官的北京土拍,便以复杂的竞拍规则、综合多元的竞拍条件,避免了此前重庆等城市的“高溢价”盛况,体现了“房住不炒”、以及“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之“三稳”调控定力。 “南方系”房企围猎...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