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混凝土梁 用 后张法,预应力筋的预留孔道 最小直径是多少?怎么确定?就仅仅针对直径大小。怎样能让

后张法预留孔道的直径一般应比预应力筋的外径大多少~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孔道留设可采用抽芯无缝钢管、充气(水)胶管或波纹管(预埋)等。

混凝土构件后张法预应力筋及预留孔道布置有哪些要求
1 预制构件中预留孔道之间的水平净间距不宜小于50mm,且不宜小于粗骨料粒径的1.25倍;孔道至构件边缘的净间距不宜小于30mm,且不宜小于孔道直径的50%;
2 现浇混凝土梁中预留孔道在竖直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孔道外径,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宜小于1.5倍孔道外径,且不应小于粗骨料粒径的1.25倍;从孔道外壁至构件边缘的净间距,梁底不宜小于50mm,梁侧不宜小于40mm,裂缝控制等级为三级的梁,梁底、梁侧分别不宜小于60mm和50mm。
3 预留孔道的内径宜比预应力束外径及需穿过孔道的连接器外径大6mm~15mm,且孔道的截面积宜为穿入预应力束截面积的3.0~4.0倍。
4 当有可靠经验并能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时,预留孔道可水平并列贴紧布置,但并排的数量不应超过2束。
5 在现浇楼板中采用扁形锚固体系时,穿过每个预留孔道的预应力筋数量宜为3~5根;在常用荷载情况下,孔道在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超过8倍板厚及1.5m中的较大值。
6 板中单根无粘结预应力筋的间距不宜大于板厚的6倍,且不宜大于1m;带状束的无粘结预应力筋根数不宜多于5根,带状束间距不宜大于板厚的12倍,且不宜大于2.4m。
7 梁中集束布置的无粘结预应力筋,集束的水平净间距不宜小于50mm,束至构件边缘的净距不宜小于40mm。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6.8条:
1、预制构件孔道之间的水平净距不宜小于50mm,孔道至构件边缘净距不宜小于30mm,且不小于孔道直径的一半。
2、框架梁中,孔道竖向净距大于1.5倍孔道直径;从孔道壁算起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梁底不小于50mm,梁侧不小于40mm。
3、孔道内径壁钢绞线束外径大10~15mm
4、孔道的排气孔间距大于12m
5、对于预起拱的构件,孔道随构件同时起拱。

管道的孔径和每束钢绞线的根数有关系,管道内钢绞线的总截面积不大于管道内截面积的30%,以15.2的钢绞线为例,计算的公式是:管道直径=2√(钢绞线根数×140÷0.3÷π),计算结果取整。如果孔道较长且曲线多,宜取大值,一是要保证管道内压浆的质量,二是要保证穿束顺利。

相关兴趣推荐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