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四大事务所垄断中国审计 ”有何看法呢?审计老师让讨论,意见不一。大家发表自己的观点吧,谢了~

这段话,是审计与破案的对比联系,你们有什么看法,有哪些正确,错误的地方?~

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审计,也就是CPA财务报表审计来说,这和破案完全不同。
CPA审计财务报表审计提供合理保证,比如注册会计师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推断这家企业有95%的可能没问题,我也就可以给出无保留意见了,认为企业“无罪”了。但破案不是,一开始就是本着有罪的推定,即使证据可以推断95%可能有罪,也不能认为有罪,因为破案是必须拿出100%可靠的证据来“证明”,而不像事务所,可以拿证95%的证据来“推断”。

  1.审计项目技术平台的实施
  搭建审计项目技术平台的主要内容是将审计程序标准化,并将工时予以量化,将审计程序制作成标准的构件,每个审计项目进行前由项目经理根据需要挑选并集成这些构件。由于被审计企业及审计目的千差万别,技术平台的搭建是非常困难且需要慢慢完善的。结合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和目前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现状,笔者认为需要做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完善一般审计程序并将其在程序和工时上标准化。如现金的监盘、累计折旧的测试等。经过多年的发展,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各大会计师事务所均有标准的审计程序表,但是工时上尚未予以量化。因为审计人员能力不同、审计工作需要大量的沟通交流、企业的管理水平也不一样,即使是相同的程序,由不同的人实施、在不同的企业实施,其耗用的工时差异也比较大。但即使如此,也仍要制定一个标准工时,就像企业的计划成本,事后可以归纳总结差异。
  其次,制定特殊的审计程序。如针对电力、化工等企业的特殊审计程序,将其在程序和工时上标准化。
  最后,由于每个审计项目都有其特殊性,对于一些有针对性的审计程序,由项目经理在风险评估阶段(必要时可包括控制测试阶段)以后,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特殊审计程序并在审计过程中对原定程序进行修订。在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测试完后,审计项目组成员将测试结果交给项目经理,并共同讨论企业的风险领域及应对措施,即进行风险的再次评估,对前阶段的判断做个修正,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实质性测试的审计程序并交由项目组成员实施。这样,审计过程中耗费人工较多的两部分,即内部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所执行的程序都是由项目经理制定好的,项目组成员只需执行,减少了项目组成员工作的盲目性。当然,项目组成员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发现企业的实际情况与项目经理的判断有差异时,可以向项目经理提出并修改审计程序及修订工时。
  2.建设审计项目技术平台的环境
  首先,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为建设审计项目技术平台提供了理论依据。风险导向审计强调了对企业的风险评估,这使项目经理可以在两次的风险评估中确定标准的审计程序,使审计质量和工时得以控制。
  其次,审计软件的运用为建设审计项目技术平台提供了良好的技术环境。审计软件不但提高了审计效率,而且可以将审计程序嵌入到软件中,方便审计人员实施和审计底稿的复核,便于纠正对风险的判断及修订程序。审计人员可以以审计软件为载体传输审计底稿,项目经理可以在软件中复核底稿并修订审计程序。
  再次,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大多数为常年服务的老客户,审计人员对客户通常比较了解,这使得项目经理可以更加精确地制定审计程序和标准工时,使审计项目的技术平台更加准确、可行。
  最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为建设审计项目技术平台提供了足够的知识环境。
  3.建设审计项目技术平台的意义
  首先,建设审计项目技术平台使得审计项目成本核算和考核成为可能。若没有成熟的审计项目技术平台就不知道每个项目标准工时和标准成本是多少,就无法评价项目的成本是否合理,也无法考核项目经理的管理。
  其次,建设审计项目技术平台使项目经理更加有效地复核审计人员的工作底稿,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人员的审计程序标准化了,项目经理可以更有效地复核下属人员审计程序是否执行到位,并更有效地对审计结果提出复核意见以降低审计风险。
  最后,建设审计项目技术平台可以让审计人员更有效地开展审计工作。有些审计项目的审计人员进入现场时不知如何下手,往往边摸索边根据自己的理解开展审计工作,不但效率低下,还可能因审计人员胜任能力不足或不能勤勉尽责而带来审计风险。审计项目技术平台的实施使审计工作标准化,可以避免上述

威胁金融信息安全

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已控制了中国的会计审计业,中国企业发生的一些问题很难说与此无涉。
我们的许多大企业和银行已没什么商业秘密可言。

中国现在的金融风险,除了普遍关注的金融市场风险外,另类金融风险——不当开放带来的金融信息风险则被普遍忽略。信息是信息时代的关键要素,金融信息是金融市场的稀缺资源。一个有效的金融信息,足可令金融市场潮起潮落,相关财富转瞬间即实现重新分配。因此,有效金融信息不仅是金融监管当局、金融机构以及投资者孜孜以求的一般要素资源,更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竞争的战略资源。国际金融机构、金融大国都通过各种途径尽其所能地获取有效金融信息。

中国金融信息安全正面临日趋严重的威胁,集中表现在: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已经控制并试图垄断中国的会计审计业,三大评级机构在中国的积极展业如入无人之境,国际投行对中资企业境外上市的咨询承销已形成垄断,国际战略投资者的引进使中资金融机构的投资经营活动近乎无密可保。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集中论述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对中国信息安全的影响。

长期以来,中国相关主管部门与企业自信心严重不足,对“四大”崇拜有加,都想借助其所谓“卓越声誉”在国内外市场中树立起信誉。但审计实践却表明,“四大”并没有能够提供更高质量审计服务的证据。

早在2001年财政部公布的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中,毕马威就因为中石化河南分公司、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报表数据失真等受到通报批评,2001年更因为锦州港事件而创造了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在华成为被告等三项第一。安永因为2004年的中航油事件风险手册而广为诟病。2006年安永全球发布《不良贷款报告》,在遭到中方严正驳斥后宣布收回报告,承认其中关于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的数额估计“没有根据,是个错误”。2005年财政部公布例行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普华永道因上市公司“黄山旅游”的问题而被责令整改。紧随其后,普华永道因失察而被G外高桥提起仲裁,要求追究审计责任并赔偿巨额损失。德勤则深陷“科龙门”事件,因在存货、应收账款、销售收入等审计过程中执行的审计程序不充分而遭受普遍指责,并因科龙资不抵债而成为诉讼重点。此外,德勤在中芯国际、古井贡、创维等多个审计事项中不断为自己的清白辩护。

国内很多媚外人士很善于自我解剖,认为“四大”在中国遭遇的诚信问题根源在于我国司法制度不健全,社会风气不好,诚信普遍不足,使得外资事务所难免出现“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境况。虽然自我解剖精神可嘉,但妄自菲薄实在不可取。作为垄断资本,“四大”逐利而且是暴利之本性丝毫没有因国而异。其实,“四大”在美国本土与西方世界“独立、客观、公正”的神话早已被戳穿。

美国在安然事件后成立的“上市公司会计监督理事会”2003年6月~12月间对“四大”的审计业务进行了抽查,发现了大量的审计错误。根据其提供的报告,“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2003年审查账户中错误地使一些客户低估其债务和歪曲其财务状况”,“错误地解释一项已经九年的规范”。美国证监会的首席会计师称,“四大”个个都需要改善其审计质量。

当安达信陷入危机时,其执行总裁贝拉迪诺在给雇员的信中写过这么一句话:“我们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陷入这种困境的大机构。”

“四大”进入中国后,通过各类公关活动,与中国相关政府部门保持良好关系。特别是通过与政府合作方式,把自己和监管部门紧密联系在一起。德勤从1993年开始,就作为项目顾问参与财政部制定中国会计准则,此后长期协助财政部推进此发展方案。此外,德勤还与国家税务总局、国资委等政府部门有着密切的合作。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还聘请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起草《风险导向审计程序》,以此“构建更完善的政策制度”。自1995年起,毕马威上海首席合伙人萧伟强就担任中国会计审计准则外国专家顾问,安永的中国区合伙人邱家赐担任证监会发审委委员。由于和政府部门关系密切,“四大”在华受到的监管很少,因此可以便利地谋取更多更广泛的利益。

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相关措施限制外资会计师事务所于境内展业,如台湾对外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较为严格的限制,外资事务所的会计师必须考取当地的资格后才能执业。印度除此以外还要求外资事务所做上市公司业务后须经本土事务所复核。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对本地的会计师事务所采取保护措施。而像中国这样多个政府部门与一个始终对中国不很友善国家的机构保持如此密切关系、并使其享受多种“特许经营”,在国际上是罕见的。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罕见的关系,使中国监管部门宁愿牺牲本国机构的利益,来讨好满足这一特殊群体的需要。正是在中国相关监管部门的帮助下,“四大”几乎垄断了中国大企业,尤其是金融企业、跨国企业的审计业务。“四大”也因为这种“特许经营”而获取高额垄断收益。研究显示,同一个审计项目,“四大”的收费高出国内所2~5倍很正常。以收费标准最高的北京为例,国内所的主任、副主任会计师每小时收费300元,而安永为2750元。随着审计事务所并购加速,行业集中度会越来越高,“四大”的优势将越来越明显,获取的垄断利润也会越来越大。

跨国垄断资本的本性是获取暴利与实施控制。控制是为了更好、更稳定地获取暴利,而暴利则更便利、更有条件实施控制。在华垄断地位不断强化的“四大”不只是获取丰厚的市场利润,而且是获取更具有战略性的资源——信息。“四大”审计的大型企业特别是金融类企业,关系着中国经济命脉。这些企业完全由“四大”来审计,无疑将中国经济的重要数据暴露给了外资。据中国银行一经理人员透露,在中行上市审计期间,中行高层专门指示各部门必须为普华永道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资料,而很多资料本来对自己的研究人员都实行保密。不仅如此,还由“四大”来设计企业改革、融资模式,如普华永道为中国工商银行规划了未来八年的公司治理机制和全面风险管理改革路线图,这意味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弱点毫无保留地展现给了外资。近年来,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屡屡遭遇不顺,巨额经济损失时有发生,相关专业人士认为,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缺乏经验;另一方面,恐怕也是最重要方面,就是我们的企业已经无商业秘密可保。外资审计、评级、咨询、承销,还有战略投资、管理顾问等,已经使中国企业乃至部分政府部门在近乎透明的状态下运作。

去年以来,中国股市如脱缰野马,狂奔不止,急速膨胀的风险日益令人不安。有业内人士指出,这相当一部分归于“会计革新”,即上市公司可以合法交叉持股,拉抬股价。

还可以结合最近那个在四大死的研究生说下。

还有外企的“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畜生用”说下

为什么审计都干不长久?
答:2、收入压力巨大 在国内所还没有崛起之前,国内审计市场基本上是被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垄断”的,四大的审计费收很高,企业某种程度上是肉垂砧板上,因此,钱多了,四大可以投入更多的人力资源去做项目,但因为项目多,所以还是很忙。而到了国内八大所崛起以后,国内所的开价非常便宜,很多时候可能只是...

中国四大会计事务所是哪四大?
答:中国四大会计事务所,指的是普华永道、德勤、毕马威和安永。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在1998年7月1日由原来的普华国际会计公司和永道国际会计公司合并而成的。其总部位于英国伦敦,并且在中国北京,上海也设有分部,普华永道曾经在福布斯全球排行榜上位列全球私有企业的第三名。德勤是一家很古老的美国会计事务所...

国企不允许用四大
答:“四大”参与了过半数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企业的审计业务,合计约150家中概股企业(中概股总数为268家),“四大”的外审,为中国公司到境外发行上市、获得国际投资者认可、引入外资,起到了有效的背书。从盈利能力看,相较于国内其他会计师事务所,“四大”业务量不多,但营业收入远超其他所。

四大审计事务所是哪四大
答:1、普华永道 普华永道是一家总部设在英国伦敦的公司,它是在1998年由会计师事务所Price Waterhouse和Coopers Lybrand合并而成。虽然从合并时间来看,属于成立时间较晚的会计师事务所,但是,即便在四大里面,它的年度营业收入和从业人数都是比较领先的,长期与德勤不相上下,位列第一或第二。在中国,...

四大会计所是哪四个
答:在中国,普华永道律师事务所成立于1985年,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香港等地设有办公室,拥有超过600名专业律师和税务专业人士。该机构的服务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公司并购、私募股权、IPO、金融、知识产权、反垄断、劳动法等。2、安永律师事务所 安永律师事务所,是全球著名的大型专业服务机构之一,...

中国四大律师事务所
答: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指世界上著名的四个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PwC)、德勤(DTT)、毕马威(KPMG)、安永(EY)。主要国际客户 IBM、日本电报电话公司、强生公司、美国电报电话公司、英国电信、戴尔电脑、福特汽车、雪佛兰、康柏电脑和诺基亚等。

上海四大审计事务所是哪四大
答:中国审计事务所须经省级审计机关批准成立,办理工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后,始得开业。接受审计机关的管理和业务指导。业务范围包括:(1)财务收支的审计查证事项。(2)经济案件的鉴定事项。(3)注册资金的验证和年检。(4)建立账簿、财会制度及有关的咨询服务。(5)培训审计、财务、会计人员。

为什么审计都干不长久 原因有哪些
答:2.收入压力巨大 在国内所还没有崛起之前,国内审计市场基本上是被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垄断”的,四大的审计费收很高,企业某种程度上是肉垂砧板上,因此,钱多了,四大可以投入更多的人力资源去做项目,但因为项目多,所以还是很忙 而到了国内八大所崛起以后,国内所的开价非常便宜,很多时候可能...

中国会计四大所是哪四个
答:中国会计四大所是哪四个:普华永道(PwC)、德勤(DTT)、毕马威(KPMG)、安永(EY)。一、会计的定义 会计是涉及财务数据处理和信息传递的一门学科。具体来说,会计主要包括记录、分类、汇总和报告组织或个人财务交易信息,以此为基础生成各种财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二、会计的作用 ...

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全球领先的专业服务机构)
答:通过提供审计、税务、咨询和企业服务等综合解决方案,它们为客户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同时,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对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无论是在全球范围内还是在中国市场,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都将继续发挥其重要的角色,为客户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