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诗词赏析 方法&举例 !!!

古诗词赏析的方法~

中国是歌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高中语文教材中诗歌的比重较大,因此诗词鉴赏题也就成了高考语文卷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然而,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没有足够的积淀就很难真正理解诗歌的意蕴,而中国的古典诗词的创作年代又离中学生过于遥远,因此,多数考生都觉得诗词鉴赏题难度较大,无从下手。本文从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出发,进行初步分析归纳,力求使考生摸清古诗词鉴赏题的基本方法。按照诗歌表现内容的不同,古典诗歌大致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咏史诗和咏怀诗等五类。山水诗的特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欢咏物。大自然的玩物,大至山川河流,小指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是人的感情。边塞诗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往往表达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建功立业的抱负等等。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作者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是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
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https://pan.baidu.com/s/1rMzV5SPIqyvI6f10XWxmbg?pwd=sfxi 提取码: sfxi

怎样提高鉴赏水平:
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
1、文体知识: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2、诗歌内容 :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三、灵活运用答题技巧 :
学生在回答主观鉴赏题时要重视“三注意”: 首先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象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其次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诗中有画“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再次要注意注释,注释虽短短一二句,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可以这样说,做到了“三要”,诗歌鉴赏就成功了一半。

四、强化书面表达 :
经过一定的鉴赏训练之后,学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往往大扣,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成为思想表达的瓶颈。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也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因此,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 卷面清爽的要求不必细说。虽然鉴赏的文字较作文少很多,但是考生也一定要遵循“意在笔先”的原则,先构思后再落笔,避免涂涂抹抹。卷面清爽,阅卷教师自然心情愉快,考生在无形中得到了一个较好的印象分。 表述严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无论是前后的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后矛盾。 条理清晰,是结构方面的要求。一般来说,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逻辑合理,指的是即便见解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高论,也应当能够自圆其说。

以上主要从诗歌的内容、形式以及答题技巧几方面,对诗歌鉴赏进行了粗略的谈论。相信只要对诗歌饶有兴趣,又掌握一定的规律方法,克服功利思想,摒弃为做题而做题的做法,就一定能打开诗歌鉴赏的大门,在高考中游刃有余

  一、首先要看清诗歌标题,有些标题就显示或暗示了诗歌的内容或诗人主要思想感情;还要看看作者是谁,熟悉的可以通过他的其它诗来帮助读解。有的注释也不容忽视。
  二、研读诗作,整体感知,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抒之情。
  不管题干有没有问这方面的问题,这一思考步骤是少不了的。因为它是解答其他鉴赏问题的前提和入门。如果是比较熟悉的诗人的作品,还须知人论世:通过诗人的生平和诗风,类推诗人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三、审读题干,弄清要求,认真细分鉴赏要点,要求答什么就答什么。抓准答题的角度和切人点。直奔鉴赏中心话题。作答时一定要扣紧诗句,适当摘录诗中词句作答,才会既简洁、又充实。
  【解题技巧】答题格式类型
  1.先观点后理由,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
  2.先分后总式,答题时,先分说后总
  3.先总后分式,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
  4.分点作答式,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
  (一)形象意境类
  题目类型:
  1.“╳╳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
  2.“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什么意思”,“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景物有什么特点”等。
  3、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题格式:
  1、人物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体会意境:客观形象图景+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例析: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
  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
  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6分)
  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相关兴趣推荐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