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理论中一个流派

西方经济学各流派关系~

建议你买这本书

《西方经济学流派》的目录信息


目 录 第一章绪论 一. 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思潮与流派 二. 科学认识和对待西方经济学的不同流派 第二章理论的革命——凯恩斯主义 一. 凯恩斯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 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 “凯恩斯革命”的实质 3.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发展 二.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1. 凯恩斯的主要经济理论 2. 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理论 3. 新剑桥学派的经济理论 4. 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理论 三.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政策主张 1. 凯恩斯的政策主张 2. 新古典综合派的政策主张 3. 新剑桥学派的政策主张 4. 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 四. 凯恩斯主义与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1. 现实的选择——如何对待凯恩斯主义 2. 历史的回顾——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影响 3. 实践的总结——立足国情, 灵活运用 第三章自由的复苏——现代货币主义 一. 货币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 货币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2. 货币主义的思想渊源 二. 货币主义的主要理论 1. 现代货币数量论 2. 名义收入货币理论 3. 通货膨胀理论 4. 失业理论 5. 货币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 三. 货币主义的经济政策 1. 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2. 提倡“收入指数化”的政策 3. 负所得税政策 4. 就业政策 5. 取消固定汇率制, 实行浮动汇率制 四. 货币主义与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1. 有效的尝试——货币主义理论在中国经济改革和 发展中的运用 2. 积极的影响——货币主义与中国的货币政策 第四章短暂的影响——供给学派 一. 供给学派的形成和主要代表人物 1. 供给学派的形成 2. 供给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 供给学派的经济理论 1. 减税理论 2. 经济发展理论 3. 就业理论 4. 通货膨胀理论 三. 供给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及其实践 1. 供给管理政策 2. 反对国家干预的政策 3. 财政政策 4. 货币政策 5. 供给学派的政策实践 四. 供给学派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 1. 供给与需求——该选择哪一个 2. 减税是否能真正地刺激经济增长 3. 增加储蓄是罪恶还是美德 第五章观念的兼容——弗莱堡学派 一. 弗莱堡学派的形成和主要代表人物 1. 弗莱堡学派的形成 2. 弗莱堡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 弗莱堡学派的经济理论 1. 经济秩序与“理想类型” 2. 竞争秩序理论 3. 社会市场经济理论 三. 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政策 1. 促进竞争的政策 2. 政府干预的政策 3. 社会平衡的政策 四. 弗莱堡学派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 1. 弗莱堡学派经济理论的基本特点 2. 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核 心问题 第六章极端的自由——伦敦学派 一. 伦敦学派的产生和主要代表人物 1. 伦敦学派产生的背景 2. 伦敦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 伦敦学派的主要经济思想 1. 坎南的基本经济思想 2. 罗宾斯的方法论和基本经济思想 3. 哈耶克的方法论和基本经济思想 三. 伦敦学派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 1. 极端思想中的合理成分 2. 正确处理好市场与国家. 自由与干预的关系 第七章分析的创新——新制度经济学 一. 制度分析的兴起与发展 1. 制度分析的兴起 2. 制度分析的发展 二. 产权理论 1. 产权的含义 2. 产权的起源 3. 关于产权安排的科斯定理 4. 产权经济学的发展 三. 交易费用理论 1. 交易费用的定义 2. 交易费用理论的应用 四. 企业理论 1. 科斯的企业理论 2. 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的队生产理论 3. 张五常的企业理论 4. 巴泽尔的企业理论 五. 新制度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 1. 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因素 2.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制度变革 后记

参考资料:《西方经济学流派》

建议你买这本书

《西方经济学流派》的目录信息


目 录 第一章绪论 一. 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思潮与流派 二. 科学认识和对待西方经济学的不同流派 第二章理论的革命——凯恩斯主义 一. 凯恩斯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 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 “凯恩斯革命”的实质 3.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发展 二.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1. 凯恩斯的主要经济理论 2. 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理论 3. 新剑桥学派的经济理论 4. 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理论 三.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政策主张 1. 凯恩斯的政策主张 2. 新古典综合派的政策主张 3. 新剑桥学派的政策主张 4. 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 四. 凯恩斯主义与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1. 现实的选择——如何对待凯恩斯主义 2. 历史的回顾——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影响 3. 实践的总结——立足国情, 灵活运用 第三章自由的复苏——现代货币主义 一. 货币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 货币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2. 货币主义的思想渊源 二. 货币主义的主要理论 1. 现代货币数量论 2. 名义收入货币理论 3. 通货膨胀理论 4. 失业理论 5. 货币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 三. 货币主义的经济政策 1. 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2. 提倡“收入指数化”的政策 3. 负所得税政策 4. 就业政策 5. 取消固定汇率制, 实行浮动汇率制 四. 货币主义与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1. 有效的尝试——货币主义理论在中国经济改革和 发展中的运用 2. 积极的影响——货币主义与中国的货币政策 第四章短暂的影响——供给学派 一. 供给学派的形成和主要代表人物 1. 供给学派的形成 2. 供给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 供给学派的经济理论 1. 减税理论 2. 经济发展理论 3. 就业理论 4. 通货膨胀理论 三. 供给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及其实践 1. 供给管理政策 2. 反对国家干预的政策 3. 财政政策 4. 货币政策 5. 供给学派的政策实践 四. 供给学派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 1. 供给与需求——该选择哪一个 2. 减税是否能真正地刺激经济增长 3. 增加储蓄是罪恶还是美德 第五章观念的兼容——弗莱堡学派 一. 弗莱堡学派的形成和主要代表人物 1. 弗莱堡学派的形成 2. 弗莱堡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 弗莱堡学派的经济理论 1. 经济秩序与“理想类型” 2. 竞争秩序理论 3. 社会市场经济理论 三. 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政策 1. 促进竞争的政策 2. 政府干预的政策 3. 社会平衡的政策 四. 弗莱堡学派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 1. 弗莱堡学派经济理论的基本特点 2. 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核 心问题 第六章极端的自由——伦敦学派 一. 伦敦学派的产生和主要代表人物 1. 伦敦学派产生的背景 2. 伦敦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 伦敦学派的主要经济思想 1. 坎南的基本经济思想 2. 罗宾斯的方法论和基本经济思想 3. 哈耶克的方法论和基本经济思想 三. 伦敦学派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 1. 极端思想中的合理成分 2. 正确处理好市场与国家. 自由与干预的关系 第七章分析的创新——新制度经济学 一. 制度分析的兴起与发展 1. 制度分析的兴起 2. 制度分析的发展 二. 产权理论 1. 产权的含义 2. 产权的起源 3. 关于产权安排的科斯定理 4. 产权经济学的发展 三. 交易费用理论 1. 交易费用的定义 2. 交易费用理论的应用 四. 企业理论 1. 科斯的企业理论 2. 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的队生产理论 3. 张五常的企业理论 4. 巴泽尔的企业理论 五. 新制度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 1. 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因素 2.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制度变革 后记

公共选择学派

詹姆斯·布坎南 戈登·图洛克

在本世纪60年代初期的美国,以詹姆斯·布坎南和戈登·图洛克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作为西方经济学发展中的一个新的支流学派而形成。他们把经济问题的分析置于政治学研究的领域,成功地用经济理论研究了政治活动中的许多问题。例如,分析了现实生活中与我们密切相关的政治个体(选民与政治家)的行为特征以及由此引出的政治团体的行为特征;并且以经济人分析为出发点,来解释为什么政府部门会普遍性地存在官僚主义,政府的政策会一再出现偏差以及其他政府方面的原因导致的社会资源浪费,等等。从而以政治制度的失败来说明市场制度的破产。

(一)公共选择学派概述

1、公共选择学派创立的原因及过程

本世纪30年代以前,传统经济学描绘了一个完全竞争、市场制度能自动使社会资源有效达到最优配置的完美世界。但是30年代的危机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市场无所不能的美妙幻想,使人们普遍认识到市场制度的缺陷。自此之后,以凯恩斯为首的主流经济学家们,把政府当作市场制度的合理调节者和干预者作为根本信条。但是,随着政府对市场干预的增强,政府干预的局限性和缺陷也日益显露出来,政府财政赤字与日俱增,且不可避免,大量政府开支落入特殊利益集团的私囊,政府的社会福利计划相继失败,经济停滞膨胀。布坎南等人创立公共选择理论,旨在克服政府干预的局限和缺陷。在布坎南看来,政府干预与市场制度一样是有局限性和缺陷,过份依赖政府干预也会产生不尽人意的后果。要弥补市场制度与政府干预的缺陷,必须进行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从而用相应的政治制度来完善市场交换的不足。
布坎南认为,政治制度就像市场制度,政治家就像企业家,公民(选民)就像消费者,选举制度就像交易制度,选票就像货币。由于政治制度与市场制度有很多相似性,经济学的许多原理可以用来分析政治决策行为。在政治市场里,人们建立起契约交换关系,一切活动都以个人的成本--收益计算为基础。作为交换行为主体的政府同经济人一样具有理性的、自私的人,追求的是集团的最大利益,而公民或选民则以个人成本与收益计算为基础。这样当普遍选民无力支付成本时,不参加投票,于是政府往往为代表特殊利益集团的政策制定者所操纵,由此滋长了种种经济和政治弊端。所以,布坎南认为,现代西方社会面临的重重困难,与其说是市场制度的破产,不如说是政治制度的失败。因此,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不是市场制度方面的挑战,而是政治制度方面的挑战。布坎南指出,"我们应该发明一种新的政治技术和新的表现民主的方式,它们将能控制官僚主义特权阶层的蔓延滋长。"也正是基于这样的需要,布坎南创立了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学派发源于本世纪60年代初期,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弗吉尼亚大学的托马斯·杰斐逊中心。美国学者沃伦·纳特与詹姆斯·布坎南在1957年创办该中心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研究政治经济学与社会哲学,特别注重对以个人为基础的社会秩序的研究。
1963年,布坎南与另一位学者戈登·图洛克在弗吉尼亚州的夏洛茨维尔又创立了"非市场决策制度委员会",以促进人们对非市场决策经济理论的研究。随后出版了《非市场决策论文集》。最初该文集的发表并未在社会上产生任何反响。1966年至1968年,"非市场决策制定委员会"改名为"公共选择协会",并正式编辑出版了该协会的机关刊物《公共选择》杂志。这时,有关的研究成果才开始受到经济学与政治学学术界的关注。
整个60年代,正是凯恩斯理论处于支配地位的时期。由于与当时经济学界的主流观念差异太大,布坎南与图洛克的学术研究活动受到所在的弗吉尼亚大学校方的干预,托马斯·杰斐逊中心及布坎南、图洛克所任教的经济学系被校方批评为带有"19世纪极端保守主义的僵硬单一观点"。1968年,布坎南与图洛克被迫离开弗吉尼亚大学,分别转往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矾分校与赖斯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与政治学教授,托马斯·杰斐逊研究中心因而自动解散。
尽管被迫出走,中断了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但是,1957--1968年这段时间,公共选择理论已经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这一基础上,1969年,布坎南与图洛克重聚于弗吉尼亚州的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在公共选择研究协会的基础上,又创建了公共选择研究中心。此后的10年,公共选择理论作为新兴的政治经济舍不仅得到美国学术界的重视,而且还相继出现在欧洲和日本等地,公共选择研究中心所在地布莱克斯堡,也因此成为世界各地研究公共选择理论的学者们云集的圣地--"麦加"。1983年,布坎南转任弗吉尼亚州乔治·梅森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同年公共选择研究中心也随之迁往该校。目前,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被称为云集公共选择学派的经济学家的大本营,公共选择理论不仅得到西方各国经济学家的关注,也引起了处于改革发展中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重视。
2、公共选择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詹姆斯·布坎南和戈登·图洛克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创始者,并且是"公共选择研究中心"的共同推动者。由于他们运用经济工具和经济方法来分析政治现象,拓展了经济科学研究的新领域。
布坎南,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公共选择学说的创始人,美国布莱克斯堡弗吉尼亚大学公共选择研究中心的教授和总负责人。1919年出生于美国田纳西穆尔弗里鲍尔。1940年获田纳西大学理学士学位。1941年获该校文学硕士学位,1943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5年赴意大利研究欧洲公共财政的传统,为公共选择理论奠定基础。1956--1968年任弗吉尼亚大学托马斯·杰斐逊政治经济学中心麦金太尔讲座经济学教授、主任。1962年与图洛克等共同创建了公共选择学会。1963-1969年任洛杉矾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教授。1963年任南方经济协会会长,1969年先后任弗吉尼亚工艺研究所和乔治·梅森大学公共选择研究中心的教授和主任。1972年任美国经济学会副会长。1980年任蒙特·派勒林学会执行委员会会员。
布坎南的著述主要有:《个人投票选择和市场》(1954)、《同意的计算:宪法中民主的逻辑基础》(1962),《外在性》(1962)、《民主进程中的公共财政》(1966)、《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1968)、《成本与选择(1969)。《公共选择论:经济学的政治性效应》(与托列逊合著,u72)、《自由的极限》(1975)、《宪法契约中的自由》(1977)、《赤字民主:凯恩斯爵士的政治遗产》(与魏格纳合著,1977)、《市场、国家和道德范围》(1978)、《征税的权力》(1980)等。
布坎南的突出理论贡献是,把政治决策的分析和经济理论相结合,并将经济分析扩大称应用到社会一政治法规和制度的结构选择上,在分析政治决策结构的基础上批评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政策,同时澄清了机会成本理论,批评了后凯恩斯主义的公债理论。由于布坎南是公共选择理论的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以及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传播者和杰出贡献者,1986年,他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3、公共选择学派方法论的特点
公共选择学派以"有理性的经济人"来分析政治市场的交换中产生的各种弊端。在分析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论有其独到之处。其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
(1)个人主义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不论是政治行为还是经济行为,都应从个体的角度去寻找原因,因为个体是组成群体的基本细胞,个体行为的集合构成了集体行为。
所谓个人主义的分析方法是指,经济学以分析单个消费者的自利性动机,个人偏好和个人预算约束为出发点,考察这这些因素对消费者活动的影响。在公共选择理论产生之前,传统的政治学理论也曾出现过个人主义的方法论。在考察集团行为时,传统的政治学观点是把集团当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而从整体的角度分析其政治行为和社会行为;当它分析一个国家时,又通常把国家看成代表整个社会的唯一决策单位,而且国家利益与公共利益是完全独立于个人利益的。公共选择学派的个人主义方法论与传统政治学的着眼点完全相反。它视个人为决策的基本单位,而且个人是唯一的最终决策者,无论对于集团行为还是个人行为都适用。
(2)经济人假定的分析在政治学中再现。经济学认为,作为一个人,无论他处于什么地位,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都以追求个人利益、极大化个人的满足程度为最基本的动机。这就是假定人都具有经济人特点。这一假定反映了人类行为的基本特点,是社会中所有个体的统计特性。
长期以来,分析市场运行的经济学家,基于经济人假设得到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经济学结果。布坎南认为,通过类似的行为假设,也能够对集体选择的结构特征进行一些基本的预测。它的理论价值在于:①保证对人类行为分析的一致性。在此之前,政治学家与经济学家对人类行为的分析,采取的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标准,市场选择领域,经济学家假定人人都是自利的;而政治选择领域,同样的人又变成了"慈善、博爱"的利他主义者。②进行制度的比较分析。制度比较分析的目的,是考察在什么情况下,在什么体制下可能产生最坏的政策结果?如何避免?并且探讨什么样的体制会是最好的。如果假定人人都是利他主义者,就不存在什么坏体制,同样也无法解释现实中我们所能观察到的坏政策产生的原因了。
(3)政治学研究应符合经济学的交易特征分析。布坎南认为经济学中的基本命题不是"选择",如消费者选择最有利的消费组合、生产者选择最大利润的生产组合之类,而是交换,即不同经济个体(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换。在政治活动领域也一样,重要的命题并不是社团、党派与国家,而是这些集团之间与组成集团的个体之间,出于自利动机而进行的一系列交易过程。有效率的政策结果并不是产生于某个政治领袖或神秘人物的头脑,而是产生于集团之间或组成集团的个体之间相互讨价还价、妥协与调整的政治过程。
布坎南依据这一基本命题,强调指出,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不应该是资源的稀缺性及其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而应是交换的起源、性质和制度。做到了这一点,人们的注意力就会自然而然地转向有效率的市场调节秩序。
更为重要的是,把以交换为核心的分析扩展到政治活动与政治决策过程之中,随之便产生了两个重要变化。①政治活动的目的发生了改变。过去,人们相信集体活动基本上是没有收益的,因此国家的任务主要局限于最低限度地保护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但是,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政府的行为有时能够产生一些有利于社会的好东西,例如,国防与教育系统等;也无法说明在经济市场上自利的经济人为什么一到政治领域就对个人利益变得无动于衷了。在公共选择学派看来,人们参与政治活动并不是为了追求真、善、美等超个人主义的社会目标,经济市场与政治市场之间的主要差别也并非人们所追求的目标不同,而在于人们追求个人利益时所选用的方法不同。政治是人们相互之间的一种复杂的交易结构,通过这个结构,人们希望达到各自不同的个人目标,而这些个人目标是在简单的市场交易过程中无法有效实现的,只能以团体的形式来完成。没有个人利益也就没有集体利益,追求个人利益是实现集体利益的前提和保障。②政治活动的自愿合作性。国家在过去被看作是大公无私的,现在则被当成参与政治活动者进行交易的市场。交易的前提与经济市场一样,是交易者之间的自愿合作关系,人们也能通过政治交易相互获益,尽管在政治市场上存在某种强制性,特别是采用多数规则时集体决策结果所具有强制性,但是只要每个人都有选择、合作与不合作的自由,政治选择的强制性也不会影响交易各方的相互获益。
由此分析可知,贯穿于公共选择理论之中的方法论特点是政治活动与经济活动相同,都遵循经济人利己主义原则和自由交易、自由合作的原则。国家的作用只是通过规则的制定与实施来保证人们的这种自由。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
1、"公共选择论"的基本含义
什么是"公共选择论"?布坎南解释道:"公共选择论只是明确提出公共经济一般理论的一种努力,它可以帮助我们在集体选择方面从事人们长期以来在市场微观经济学方面所做的事情,即用一种相应的尽可能合适的政治市场运转理论来补充商品或服务的生产与交换的理论。该理论是这样一种尝试。它要建立模拟今天社会行为的模式,其特点是:根据个人是在经济市场还是在政治市场活动,采取不同方式处理人类决定的过程。一切传统模式都把经济决定视为制度的内在变化,而把政治决定视为外部因素,人们拒绝就这些外因的规律及其生产进行探讨,在这种情况下,公共选择论的宗旨却是把人类行为的两个方面重新纳入单一的模式,该模式注意到:承担政府决定的结果的人就是选择决策的人。"这一表述包含了以下三层意思:
(1)公共选择理论是公共经济的一般理论。例如政府对公共物品的供给活动就是属于公共经济问题。它要帮助人们在政治市场中做出合理的集体选择行为或公共选择行为。集体选择行为,特别是一些与外在效应的管理和公共物品的供给相关的各级政府行为的集体选择问题,正是公共选择理论所给予回答的问题。
(2)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特点是,以经济人的假定为分析武器,探讨在政治领域,经济人行为是怎样决定和支配集体选择行为,特别是对政府行为的集体选择所起到的制约作用。由此证明,政治市场领域存在缺陷是可能的。
(3)公共选择理论的宗旨是要把市场制度中的人类行为与政治制度中的政府行为纳入同一分析的轨道,即经济人模式。从而修正传统经济学把政治制度置于经济分析之外的理论缺陷。
布坎南声称,我们不是要向国家干预原则提出挑战,而是要使现代人意识到:如果说市场是一种极不完善的财富分配机构,那么,国家也并非没有缺点。我们想做的是:把25年来用以调查市场经济之缺陷和过失的方法同样应用于国家和公共经济的一切部门。这不是为了恢复对事物善恶二元论的看法,即像人们过去和现在为市场做的那样,揭露"邪恶"的国家,歌颂"有道德"的市场,而仅仅是为了再增加一点理智,去意识到市场解决办法的确比公共干预解决办法代价更高时,才选择国家。公共选择理论的根本目的,不是要去调查出市场的一些缺陷之后,去说明政府任何干预都是正当的,而是要通过对政府决策行为的研究,使国家结构的缺陷尽可能的降低到最低的限度,从而达到以政治市场领域的和谐运转去弥补经济市场运转不足的目的。
2、经济市场与政治市场上的个人选择分析
为了使传统的国家理论从现实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布坎南以人的"自利"为出发点解释人类行为,特别是政府行为。
(1)经济人与国家理论的困境。传统的经济学是同政治学分离开的,他们对经济行为的分析和对政府行为的分析纯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体系。前者以"经济人"的成本收益分析作为唯一的工具,而后者则以国家代表社会利益为分析的出发点,由此导引出国家行为的合理化结论。针对这一观点,布坎南指出:国家不是神的造物,它并没有无所不在和正确无误的天赋。因为国家仍是一种人类的组织,在这里做决定的人和其他人没有什么差别,既不更好,也不更坏,这些人一样会犯错误。因此,建立在道德神话基础之上的国家政治理论一遇上"经济人"这一现实的问题便陷入难以解决的困境,为此,"我们必须从一方面是利己主义和狭隘个人利益所驱使的经济人,另一方面是超凡入圣的国家这一逻辑虚构中摆脱出来,将调查市场经济的缺陷和过失的方法应用于国家和公共经济的一切部门。这样便使所有的分析有了一个共同的共发点:经济人--当人们必须在若干取舍面前进行选择时,他们将更愿意选择那种能为自己带来较多好处的方法。这背后始终包含着人们对这一选择的费用和收益的计算,不管它是明晰的,还是模糊的。而将这一前提用于对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的分析时,就会发现它所导致的后果是大相径庭的。
(2)经济市场与政治市场上个人选择的比较。经济市场是由需求与供给方组成的一个交易结构。作为供给方的生产者向市场提供商品与劳务,作为需求方的消费者(包括个人和企业)到市场上去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与劳务,供求双方经过讨价还价,最后在双方均满意的价格与数量水平上成交。
与经济市场类似,政治市场是指,人们参与政治活动时,与其他政治个体和组织发生关系的场所。这里也是由供求双方组成的。需求者是选民与纳税人,供给者是政治家与政府官员。政治家与政府官员负责向社会提供一定数量与质量的公共物品。选民与纳税人获得公共物品并支付一定的税收款项,至于具体的公共物品的种类、数量、税收额等等,则是通过选举过程"讨价还价"完成的。每一个政治市场的参与者,无论是选民还是政治家,在进行选择时,都要先对个人的成本与收益进行计算,如果一项集体决策给他带来的收益,大于他投赞成票时所需承担的实际成本,那么,他就会支持这项决策;否则,就不支持甚至反对。
政治市场与经济市场交易结构的相似性,归根到底,取决于人的自利本性。由于利益制约是对人类行为的最终制约形式,在政治市场上的政治人必然仿效经济市场上的经济人行为,以经济人的面目出现。尽管人的本性决定了政治人与经济人在不同市场上的选择具有类似之处,但是,政治市场与经济市场运行特点及其供给物品的特性不同,又导致两个市场上的个人选择存在着差异。其表现在下述方面:
A、政治市场上个人选择的结果,相对于经济市场具有不确定性。因为,在政治市场上,单个选择者的选择与最终决策单位存在着不统一性。在这里,虽然单个选择者也是进行选择的单位,但是作出最终决策的通常不是个人,而是集体。而经济市场的选择单位和最终决策单位是一个统一的载体,即个人,所以,相对于经济市场,政治市场具有不确定性。
B、政治市场上的个人选择具有社会参与性,经济市场上的个人选择具有非参与性或称非社会性。这也就是说,在政治选择中,政治市场上的个人不仅很容易意识到他的投票行为将对最终集体选择产生一定影响,而且也能明显地感觉出自己是在参与社会的决策活动。而在经济市场的选择中,个人通常无法改变可供选择商品的价格与范围,也难以直接感觉出他个人的行动对同一市场上其他人的行为以及经济资源的配置所产生的影响。因这两者的社会参与程度与参与意识不同。
C、在政治市场上,职责与损失的相互关联程度不大,经济市场上的职责与损失是直接相关的。也就是说,在政治市场上,从集体角度看,选民个体是作为整体行为的一部分在进行选择,最终决策的结果并不完全取决于某一选民个体,而是取决于作为集体的所有选民行为的统计性质。因此,作为个体的选民一般不太重视集体选择所带来的损益,所以说,在政治市场上,个体选择者的职责是可分的,有时甚至是职责绝对脱离的。
D、在政治市场的选择中,公共物品与单个选择者所掌握的选票是完全不可分的。经济市场的选择中,私人物品与劳务以及个人为购买商品与劳务所投入的货币是完全可分的。于是,这种可选择对象的差异性,将带来两种不同的后果。在政治市场上,个体选民既不能把他的选票分成若干份投放在不同的公共物品上,也不能在多选择某种特定方案的同时又适当选择另一种方案。而经济市场上,消费者多选择某种特定的商品与劳务并不完全排斥他对另一种商品与劳务的需求。
E、政治市场上的选择具有内在的强制性,经济市场中的个人选择完全出于自愿,而且选择过程与结果是完全一致的。因为在政治市场上,选择过程与选择结果的分离,个人选择不过是整个集体选择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是极其微小的一部分。当个人偏好与集体的统计偏好不一致时。个人投票赞成的结果最终将被集体的偏好所否决。因此,在政治市场的选择中,尽管个体选择者在步入该市场之前处于平等的地位,一人一张选票,但是个体选择者在政治选择过程最终所处的地位却是不平等的,所以,政治市场上的选择具有内在强制性。
3、新国家经济理论的重要分析:政府失败论
"政府失败论"是应用于新国家经济理论的最重要的理论研究领域。
所谓"政府失败"是指国家的活动并不总像应该的那样或像理论上所说的能够做到的那样"有效"。在布坎南看来,国家作为共同利益的保证人,其作用是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并使各经济人员所做决定的社会效应比国家进行于预以前更高。否则,国家的存在就无任何经济意义。但是政府决策往往不符合这一目标,有些政策的作用恰恰相反。它们削弱了国家干预的社会"正效应",也就是说,政策效果削弱而不是改善了社会福利。于是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公共行动对社会的作用明明是"负效应",而不是"正效应"。产生这类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是有缺陷的部门?我们应该怎样在制度的确定上弥补这些缺陷?布坎南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公共选择学派的新国家经济理论。
(1)由政府行为动机所决定的三种政府模式分析。布坎南将公共选择理论出现以前的关于政府行为的三种假定归纳为三种不同的模式。
第一种模式可称为慈善模式。这种政府是以社会利益为其自身利益的,并且把社会利益最大化--即全民最大福利作为自己的政策目标,同时它又可以保持一种绝对的权威,不受任何约束。布坎南认为,这种模式,只存在于规范经济理论之中,由于它排除了政治因素如公共选择的作用,所以用来分析西方国家政府的经济行为,在理论上必然是荒谬的,现实中也一定以失败而告终。
第二种模式称之为巨物模式。布坎南将第二种模式比作拥有独立利益的巨物。在这一模式下,政府的目标便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最大的财政收入,以满足政府官员的生活和权力需求等。布坎南对此分析道,尽管这是政府权力膨胀的一种极端形式,但它至少说明有必要对政府的经济行为给予法律上的约束和监督。
第三种模式是民主模式。布坎南假定全体社会成员都通过选票的形式参与政治决策,而政府的经济行为则直接受到民主投票的制约,于是政府决策的取向往往受制于公共选择这一决定性的因素。根据"经济人"这一出发点,布坎南认为,在这种民主模式中,甚至那种"巨物"也比慈善的专制者更具现实意义,而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实际上正是处于民主模式与巨物模式之间。
布坎南关于政府模式的划分为以后的政府行为分析奠定了基础,正是在这一前提之下,布坎南把新国家理论引向深入。
(2)政府政策与政府工作机构的低效率。所谓低效率是指所执行的政策不是最好的政策,换言之这种政策不能确保资源的最佳配置。美国政府的政策在理论上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由政府有关部门拟定方案,最后由选民投票确定的政策,像重大税收政策的调整,对国家前途影响较大的对外政策的制定等。第二类是由政府的高级领导层拟定方案,如联邦政府或地方州政府拟定的方案。第三类是由政府部门全权独立制定与实施的政策,这种政策的合理性通常是由宪法等法规来保障的,政府部门的职责是照章办事。这里我们仅以第三类政府政策拟定的方式为考察政策的低效率对象。
就由政府主管部门独立地、全权制订与实施的政策来说,由于每个政府部门或公用事业部门所遵循的政策,通常是由该部门领导人根据自己对共同利益的理解来决定的,因而,一方面这些部门政治家的行为具有相当大的自由,他们有意或无意地为自身的经济人动机所左右,因此,他们对共同利益的理解常常难以符合公共利益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部门政治家行为的灵活性与他们的自利动机的强刺激性、制约性,他们的行为实际上也不倾向于为最大限度地增进共同利益而服务。而是依据自己获得的信息和个人效用最大化原则来决策。布坎南认为,产生这一政府行为的外部原因是,缺乏一种约束机制制约政府行为方式。如果约束机制不能提供一种良性压力,以确保任何人处于某一特权地位时均不能过多地牟取私利,那么,再高尚的执政官也不能保证公共利益不被他人或他的后继者有意或无意地损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公共选择理论强调,不应该把增加社会福利与保证人人平等的权力随便交给某一特权机构或阶层,然后再虔诚地等待特权机构或阶层的恩赐。理性的做法是,使这些特权机构或特权人物受制于某一硬约束机制,并且由公民真正地而非形式上地掌握该约束机制的最终决策权。
在分析政府政策低效率之后,布坎南分析了政府机构工作低效率的原因,在他看来,产生其低效率的原因有三:①缺乏竞争导致的低效率。在美国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只占政府工作人员总数的很小比例。例如,总统、副总统、州长、副州长等国家和州一级的领导以及监督这些领导的参、众两院的议员是由直选产生的,而其他部门领导则由国家和州一级领导人任命并由相应的参众两院认可。由于部门领导与当选代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利害关系,不会因工作低效率而遭到解雇,因此他们也就没有压力去高效率工作。另外,由于约束政治家个人活动的限制体制不以盈利为目的,提供公共服务的各部门之间不存在竞争,因此,政府官员拥有的自由比私人企业经理要大得多,而过多的自由又使他们没有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可见,从纵向(逐级任命)和横向(部门之间来看)都缺乏竞争压力。②没有激励降低成本。从客观上看,由于政府部门的活动大多不计成本,而且即使计算成本,也很难做到精确,这有形或无形地促使政府部门对公共物品的供给,超出社会财富最优分配时所需要的数量,因而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相对于私人垄断情形,这种过量供给相当于公众支付给了某些特权阶层一种变相的集体补贴,集体补贴的成本最终是由纳税人承担的。

凯恩斯经济学的学派代表
答:新古典综合派(Neoclassical Synthescs),又称后凯恩斯主流派(Post-Keynesian Mainstream),是产生于美国的现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学派。新古典综合派试图在凯恩斯的总量经济范畴基础上,用新古典的个量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去构造一个综合的科学的新经济学殿堂。(一)新古典综合派的形成新古典综合派是在二次大战后新的经济...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三个学派是什么?由谁提出?各个学派的理论分别是什...
答:起来的一个新流派即:新兴古典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x0d\x0a 以及20世纪末开始的第四次“整合”\x0d\x0a 第一代新古典派经济学\x0d\x0a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系统性发展源自亚当斯密,中经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逐渐形成了一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古典经济学 (Classical ...

西方经济学为什么会出现流派林立众说纷纭的现象
答:因为其属于运用西方线性非对称思维方式建立起来的经济学范式,属于片面反映经济发展规律的政治经济学。从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流派林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带来西方经济学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以致于西方经济学文献上有“经济学帝国”...

西方经济学领域共有哪些流派?
答:目 录 第一章绪论 一. 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思潮与流派 二. 科学认识和对待西方经济学的不同流派 第二章理论的革命——凯恩斯主义 一. 凯恩斯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答:西方经济学即被运用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学,即目前所称的“主流经济学”,因特别注重对市场机制的研究,而又有市场经济学之称。以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 的出版为标志,经济学历经200多年的风雨沧桑。在这个不长不短的历史进程中,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萨伊、穆勒、马尔萨斯、马歇尔到...

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区别
答: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有3点不同:一、两者的实质不同:1、货币学派的实质:货币学是研究货币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货币发行的价值总量,不能大于商品价值总量,否则会引起物价全面上涨,又称货币学派,亦称“货币主义”。是西方经济学派之一。2、供给学派的实质:供给学派亦称“供给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有哪些流派
答:当然由于对李嘉图的不同理解,还有马克思主义,之后又演化成了激进政治经济学和列宁的经济学,而列宁的经济学在中国和前苏联也产生了分支。现在东西方经济学有合流的趋势,就是转型经济学。建议你看一下方福前的《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这本书的第一章有一个西方经济学流派的脉络图,非常清晰,是从...

西方经济学中古典学派有什么关点,或者是主张
答:经济的自由主义的第二个理论支柱是市场自动调节性.它论证在一个完全竞争的自由市场里,市场中各方力量会自行调节,自行运转,无须任何外力,如政府,加以干预以自动地达到一个理想的均衡. 这个信条的特别重要性在于它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的存否的问题联系在一起.19世纪初已经出现了产品过剩危机的现象.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

如何界定西方经济学?试述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答:微观经济学 : 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 。 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宏观经济学: 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科学。 以国民经济整体的...

划分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的依据是什么
答:货币学派次之。凯恩斯主义是完全的国家干预,新古典综合学派结合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内容,但是认为国家干预很重要。。。另外也可以根据各个流派政策主张,理论观点的不同来划分。建议阅读一下西方经济学说史(很多学校都有出版),对了解西方经济学的流派和发展很有用 ...

相关兴趣推荐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