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1~3单元)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卷~

  七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班级 姓名

  一、 基础知识及运用(共29.5分)
  1.给加点字注音。(4分)
  脑髓( ) 亘古 ( ) 炽痛 ( ) 鲜
  为人知( )
  嫉妒 ( ) 磐石 ( ) 重荷 ( ) 锲而不舍 ( )
  2.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hè ( )然 污 huì ( )shùn( ) 息 义愤填 yīng ( )
  深 suì( ) 喧 xiāo( ) 蝉 tuì ( )鞠躬尽 cuì ( )
  3. 根据原文填空。(9分)
  ① ,关山度若飞。
  ②东市买骏马, , , 。
  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④峨眉山月半轮秋, 。
  ⑤此夜曲中闻折柳, 。
  4. 按要求填写原文。(6分)
  ①《木兰诗》描写边塞夜景,表现军中苦寒生活的句子是: , 。
  ②《孙权劝学》中从侧面表现吕蒙读书学习确有成效的句子是: , !
  ③自古以来,有不少文人墨客吟颂黄河,赞美黄河。请写出关于黄河的古诗词句子(意思完整的上下两句): , 。
  5. 文学常识填空。(2.5分)
  ①《木兰诗》是一首 ,叙说了 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②《孙权劝学》选自《 》,这是 主持编纂的一部 体通史。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有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向长者请教,做到不耻下问。
  B. 他最近进步很快,学习成绩欣欣向荣。
  C. 大扫除时,有的同学拈轻怕重、挑肥拣瘦
  D. 登上紫金山顶,遥望南京城全景,各种景物栩栩如生,令人心旷神怡。
  7. 仿照所给例句,任选下面的一个词,展开联想,给它一个精彩的解释。(2分)
  〔例〕固执:你是一堵墙,使人封闭自己,看不清外面的世界。
  答:风筝:
  友情:
  二、 阅读理解。(共50.5分)
  (一)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8.本文选自《 》,作者是 代的 。(1.5)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3分)
  未尝识书具 借旁近与之
  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
  日扳仲永 不能称前时之闻
  10.翻译句子。(4分)
  ①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1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句中停顿。(3分)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12. 请你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的情况,然后用文中原话指出造成方仲永悲剧性结局的原因,最后用一句名言说出你的感悟。(6分)
  (二)
  ①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看鸟雀下来啄食, 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 住了。但所得的麻 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燥,养不过夜的。
  ……
  ②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啊,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13. 给原文填上适当的动词,并说说这些动词的作用。(3分)
  14. 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先以无味作陪衬,而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种手法是( )(2分)
  A 铺垫 B 对比 C 欲扬先抑 D 象征
  15.文中括号里的文字的作用是什么?(2分)
  16. 选文第一段是从哪些方面写捕鸟的?(2分)
  17.选文第一段对表现文章中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分)
  18.指出选文第二段所用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3分)
  19.选文第二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三)
  海尔曼博士是位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大夫。他开的诊所已远近闻名,在波兰的布拉沙市里没有人不知道海尔曼和他的诊所。
  一天夜里,他的诊所被一个小偷给撬开,一点现金和几样珍贵的药物,都被小偷放在提兜里准备带走。不巧,慌忙中撞倒了吊瓶支架,又被氧气罐绊倒,小偷摔折了大腿,要跑也爬不起来了。这时,海尔曼和助手从楼上下来。助手说:“打电话让警察把他带走吧!”
  “不,在我诊所的病人不能这样出去。”海尔曼把小偷抬上手术台,连夜给他做了连肢的手术,并打上了石膏绷带。一直在诊所里把他彻底治好,才把他交给警察。
  助手说:“他偷了您的财物,你怎么还如此给他治疗呢?”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又一天,他的前妻护送一位车祸中受重伤的人来到诊所。她泪流满面地说:“海尔曼,你还恨我吗……为了拯救他的生命,我不得不来求你,你是全市惟一能给他做手术的人。”
  受重伤的人正是夺走海尔曼爱妻的列夫斯特。
  列夫斯特一直比得处于昏迷状态,待进了手术室才清醒过来。见拿着手术刀的是海尔曼,不由得大吃一惊,连忙挣扎着要起来。
  “老实躺好,这是上帝的安排,你是我必须抢救的患者。医生在手术室里忘记的是个人的恩怨,记住的只是他的天职。”
  这年,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占领了布拉沙。一个盖世太保头目,被波兰地下战士一枪打中了胸部。随军医生没人能给他做这样的大手术,便把他化装送到海尔曼诊所。海尔曼一眼就认出这个最凶残的德国刑警队警官,在这个城市里不知有多少波兰人死在这个人的枪口下。
  海尔曼支走了所有助手和医护人员,他洗手、刮脸,换上了上教堂才穿的那套西服,罩上了一件最新的白外套。然后拿起他最大的那把手术刀,一下子剖开了那个盖世太保的胸膛。他没有去找子弹,而是把手术刀插在这个人的心脏上……
  在受审时,德国人说:“你玷污了你的手术刀。”
  “没有,它用得其所。”
  “你忘记了医生的天职。”
  “没有,”他一字一顿的说,“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先是冷静思考片刻,然后就扮演起自己的角色。’此时此刻,反法西斯就是最大的天职!”——字字千钧,全市人都听到了。
  海尔曼牺牲了。可城里到处张贴着“天职”两个大字,不用再加其他文字,它就成了一条具有巨大号召力的反法西斯标语。
  20.海尔曼医生面对文中的小偷和情敌,他对“天职”是怎样理解的?面对法西斯分子,他对“天职”又是怎样理解的?(4分)
  21.小说的前两个故事情节,表现了主人公海尔曼医生仁慈、宽容的性格特征,第三个故事情节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4分)
  22. 海尔曼医生给法西斯分子治病时,为什么要换上去教堂才穿的西装和最新的白外套?(4分)
  23. 当海尔曼医生认出那名德国警官时,他会怎么想?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他当时的心理活动。(4分)
  三、 作文(40分)
  书可以医治愚昧,书可以使人聪慧,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寄托着长辈的期望,书演示着成长的途径,书折射着老师、同学的情谊和我们的喜怒哀乐……请以书或读书为话题,写一篇600字以上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参考答案
  一、 基础知识及运用
  1、2、3略
  4.①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③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5.①乐府民歌 木兰代父从军
  ②资治通鉴 司马光 编年
  6.C
  7.风筝:你是我飞向蓝天的梦想,放飞你,就是放飞生活。
  友情:你是冬天里的一盆炭火,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奉献上你的温暖。
  二、 阅读理解
  8.略 9.略 10。略
  1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12.三个阶段:幼年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十二三岁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二十左右沦为常人,平庸无奇。
  原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
  感悟: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只有学而知之,没有生而知之。
  13.动词略 作用: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我”热爱百草园的思想感情。
  14.C
  15.解释说明
  16.从时间、条件、方法、收获这几个方面来写的。
  17.作者写百草园冬天给爱玩的儿童带来乐趣,再次暗点“乐园”,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突出了中心。
  18.心理活动 排比 拟人
  19.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表达了对家人的埋怨,对百草园的眷恋,对去书塾的不情愿
  20.作为医生面对患者,救死扶伤是应尽的职责;作为战士面对法西斯分子,消灭敌人是应尽的职责。
  21.勇敢、正义
  22.表明今天的手术与往日不同,表达出了他视死如归的决心。
  23.学生的心理描写只要符合人物的性格和当时的情景即可

说明文阅读是学生在考试中最容易失分的题型。所以,在复习过程中,除了进行适量的阅读训练之外,语文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掌握说明文阅读的答题技巧。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法。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如下:
题型一:辨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在文中抽出一个或几个句子,要求辨别这些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解答这种题型的方法是:首先,理解并熟记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等常见说明方法的定义;这样才能正确判断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其次,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时一定要联系句子所在段落的内容进行分析�因为任何说明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了说明某一内容服务的。
题型二: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这种题型的命题形式为:文中“……”这句话中“……”一词能否删去?请简要说明原因。而要求删去的词语多数是表示程度、数量范围或性质的词语,如“可能”、“一般”、“大约”等词。解答这种题型可按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回答“否”或“不能”;第二步,解释要删去的词语的意思;第三步,联系原文分析删去该词语之后句子意思的改变。
题型三:分析说明文的句子作用
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在文中抽出一个句子或一个文段,要求分析这个句子或文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这种题型解法很简单:首先判断句子或文段是在文首、文中、还是文末;然后再按如下规律答题即可。一般情况下,句子或文段在文中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在文首,作用多是统领全文、总起全文或引出下文;在文中,作用多是承上启下;在文末,作用多是总结全文。
题型四:提出说明文说明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开放性强,要求针对文中所说明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或应对措施。命题的形式通常有:①应如何正确看待或防范“……”?请你略作分析。②从上文对“……”的说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③针对文中所提到的“……”问题,请你提出几条合理的建议。
解答这种题型的方法有:(1)在原文中寻找答案。作者有时会在文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的。我们可以直接摘录这些句子答题。(2)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去提建议。在说明文中,一般情况下都会对所说明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这些原因去提建议会更加准确、快捷。(3)依照常识回答。我们依据所掌握的常识回答就可以了。



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

3、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ü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7、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ü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每题5分,共30分)

1.给下面红字注音。

筹划( ) 深邃( ) 磐石( )

鲜为人知( ) 赫然( ) 彷徨( )

奠基( ) 迥乎不同( )

2.下面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找出来并写出正确的汉字。

潜心惯注 心会神凝 一拍既合 慷慨淋漓

锋芒毕露 搏学多识 马革裹尸 杂乱无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括号里的内容,填写成语。

(1)他时而激情满怀,时而____________ (由正义而激发的愤怒充满心胸);有时热烈激动,有时雄辩过人。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辞劳苦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到死为止)”正好准确地描述了邓稼先的一生。

4.修改下面的语病。

(1)北京市将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保证了“绿色奥运”对北京环境质量的要求。

(2)通过中国运动员在亚运会上的表现,使我们认识到具有良好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3)我们的报刊、电视、网络和宣传媒体,更有责任做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现象。

5.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的人物,请写出你最崇拜(喜欢)的人,并说说理由。字数在60个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的话是围绕高尔基如何走上文学创作道路而展开的,但两段话在语气上不连贯,请你在横线上写出必要的过渡性语句,使两段连贯起来。

高尔基在童年时期就饱尝了生活的艰难。他拾过废纸,当过学徒,做过扫院人、面包师、守夜人、铁路上的司磅员,换过许多职、业。在这种最困难的生活环境里,高尔基的性格受到了锻炼,他的经验日渐丰富,同人民的联系日渐紧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尔基的外祖母聪明、慈祥,而且精通俄罗斯语言,她知道许多童话歌谣,常常生动地把这些童话和歌谣讲给孩子听。外祖母的童话和歌谣,引起了高尔基要做一个艺术家的愿望,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埋下了种子。

二、阅读理解。(每题4分,共40分)

(一)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平!”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7.找出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为下边句中加黑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1)卿今当涂掌事

A.沿途掌管做事

B.在安徽省当涂县做事

C.掌权管事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A.过水去打猎

B.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C.干涉别人打猎

9.下面的句子有几种译法,请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A.吕蒙推辞;因为军中事务繁多。

B.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推辞。

C.吕蒙推辞军中事务繁多。

D.吕蒙推辞,因为军中任务多。

(2)孰若孤?

A.谁说你孤单?

B.谁说你像我?

C.你跟我比谁(事务多)?

D.准说你像我这样心?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A.爱卿今天的才干与谋略,比不上住在吴县的吕蒙。

B.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住在吴县的吕蒙。

C.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住在吴县下面的吕蒙。

D.爱卿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住在长江下游的吕蒙.

10.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不同义。

(1)博士

古义:

今义:

(2)布衣

古义:

今义:

11.本文以对话为主,不多的几句话就表现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请根据课文内容,写出以下人物的特点。

(1)孙权:

(2)吕蒙:

(3)鲁肃:

(二)怀李叔同先生

丰子恺

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那时我是预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门进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巳端坐①在讲台上。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门进去的同学。吃惊更是不小。他们的唱声、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限而忽然消灭。接着是低着头,红着脸,却端坐②在自己的位子里。端坐③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仰起头来看看,看见李先生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扁平而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蔼的表情。这副相貌。用“温而厉”三个字来描写,大概差不多了。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讲义,以及他的教课笔记簿、粉笔。钢琴衣解开着,琴盖开着,谱表摆着。琴头上又放着一只时表,闪闪的金光直射到我们的眼中。黑板(是上下两块可以推动的)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所应写的东西(两块都写好,上块盖着下块。用下块时把上块推开)。在这样布置的讲台上,李先生端坐着。坐到上课铃响后(后来我们知道他这脾气。上音乐课必早到。故上课铃响时,同学早已到齐),他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这样地上课,空气严肃得很。

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是不唱歌而看别的书,有一个人上音乐时吐痰在地板上,以为李先生看不见的,其实他都知道。但他不立刻责备,等到下课后,他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一等出去。”于是,又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向这某某同学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或者:“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说过之后,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罢”,出来的人大都脸上发红。又有一次下音乐课,最后出去的人无心把门一拉,碰得太重,发出很大的声音,他走了数十步之后,李先生走出门来,满面和气地叫他转来。等他到了,李先生又叫他进教室来。进了教室,李先生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向他和气地说:“下次走出教室,轻轻地关门。”就对他一鞠躬,送他出门。自己轻轻地把门关了。

12.找出描写李叔同先生外貌的语句。

13.作者用“温而厉”来形容李先生的外貌,这“温而厉”是指__________。

14.第一段中有几处“端坐”,分析正确的是( )。

A.①处“端坐”,表明李先生对学生们的做法的不满意,用“端坐”来警告他们。

B.②③处“端坐”体现学生看到这情形很害怕所以“端坐”。

C.①②③处“端坐”都表示了师生的自觉。

D.预备铃响,李先生就早已“端坐”在讲台上这①处“端坐”表现了李先生的工作态度自认真,而②③处,则体现了榜样的力量。

15.第二段写了李叔同先生与学生交往的几件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

A.李先生不责备学生,是因为这些小事,用不着大声批评。

B.上课不批评,只是怕影响课堂气氛,并非姑息,而是要下课严惩。

C.批评时是“轻而严肃的”,体现出李先生对这些事情很重视,但是以“礼”和“理”服人。

D.李先生脾气很好,不怎么跟学生计较。

16.李先生对犯了错误的同学都“和气”,还“躬”,然后“自己轻轻地把门关了”,这体现李先生对学生的教育是_________。

A.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B.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C.不斤斤计较

D.严格要求,坚决禁止

三、作文。(50分)

17.题目:与的对话

(1)空白处可任意填写一位名人,如鲁迅、马迁、杜甫、邓稼先、贝多芬等等。

(2)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可以写入叙事,也以寄语抒情,重要的是既要与时代结合来,又要打破时空的界限。

(3)500——800

七年级(下)语文期中测试题
(时间 120分钟 总分150分)

题 号 一 二 三 总分 总分人
得 分

一.积累与运用(40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写相应的汉字。(4分)
脑髓( sui ) 哺(bu )育 炽( chi )热 鲜( xian )为人知
gèn( 亘 )古 深suì(遂 ) jiǒng(迥 )乎不同 qiè(锲 )而不舍
2 王维的《竹里馆》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诗句是_深林人不知__,明月来相照_。(2分)
3 俄国诗人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劝告人们:“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___,___不要心急__________!_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____________: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3分)
4 《孙权劝学》中有两个成语被后人常用,这两个成语是__吴下阿蒙________、_刮目相待_______。(2分)
5.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是( )(2分)
A.甜腻 娴熟 尽态及妍
B.沟壑 抽畜 慷慨以赴
C.剽悍 妍丽 相得益彰
D.机杼 谰言 九屈连环
6.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最恰当的一项词语是( )(3分)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就罩住了。
A.撑 放 捆 拿 扯
B.支 撒 系 牵 拉
C.支 放 套 牵 拉
D.撑 撒 系 拿 扯
7.下列句中横线上的成语使用不当的是( )(4分)
A.这篇文章错别字很多,用语无伦次来评价它是再恰当不过了。
B.坏事做尽的张朝富,虽然一字不识,但未到中年,他的头顶就成了不毛之地。
C.小娟郑重其事地跟我说,她要和我作好朋友。
D.这篇文章虽然写得不好,但比起以前来还是有一点进步的,我这样想,不是聊以自慰吧?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没有歧义的一项是( )(4分)
A.一个由外商投资的木材加工厂将在今年底建成投产。
B.“有偿新闻”应当受到严肃批评,这是极其错误的。
C.我们20多个职工的子女今年要考大学或升高中。
D.鲁迅十分重视少年儿童的文艺创作,他指出:儿童的命运便是将来的命运。
9.下列文学常识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D )(2分)
A.《福楼拜的星期天》 莫泊桑 小说巨匠 法国
B.《邓稼先》 杨振宁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C.《伤仲永》 《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 北宋
D.《丑小鸭》 都德 丹麦 童话作家
10.下列句子和原文不一致的是( )(2分)
A.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B.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C.壮士百战死,将军十年归。 D.秋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1.选出和“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
B.一路上,稻田绿、菜花黄、江水银,绘成了一幅幅田园巨画。
C.生命是一条河流,有奔腾也有平缓。
D.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
12.下面文段括号里,依次应填入的句子是( )(4分)
不是所有的笑容都有表示喜悦,( );不是所有的喝彩都表示赞颂,( );不是所有的顺从都表示虔敬,( );不是所有的顺利都表示成功,( )。
(1)就像不是所有的反对都表示憎恶
(2)就像不是所有的眼泪都表示悲痛
(3)就像不是所有的沉默都表示否定
(4)就像不是所有的挫折都表示不幸
A.(3)(2)(1)(4)
B.(1)(3)(2)(4)
C.(2)(3)(1)(4)
D.(4)(3)(1)(2)
13.请你仿照小欣给“业勤”的赠言,根据下面两位同学名字的特点,各写一句既得体又有意义的赠言。(4分)
业勤:业精于勤,荒于嬉。
方英:

志成:

二.阅读(共60分)
(一)(26分)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住在心理,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习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14、此文段出自课文《 最后一课 》作者是 法国 国的 都德 。(3分)
15、“今天听讲,我全都懂”的原因是(D )(4分)
A、“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
B、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讲解过
C、今天讲得容易
D、“我”心灵受到震动,思想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16、“这可怜的人”指的是(A )(2分)
A、韩麦尔先生 B、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
C、我们 D、韩麦尔先生,我们
17、“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用了哪个动词?作用是什么?(4分)
答: 。
18、文中的“我”是指 。(1分)
19、文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 )(2分)
A、表注释 B、表补充说明
C、表转折 D、表停顿
20、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对这句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记住了自己的语言,就记住了自己的祖国。
B、作者运用生动的比喻说明了只有记住自己的语言,人民才不会甘心做亡国奴,国家才有希望。
C、这句话表示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深挚的热爱和对国土沦亡的痛苦心情。
D、这句话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本职工作的热爱。
21、文中两处出现了“好像”一词,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两处地方都是比喻句的标志,都是比喻词
B、前者是比喻句的标志,后者不是
C、后者是比喻句的标志,前者不是
D、A、B、C三项都不对。
22、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找出全对的一项是( )(2分)
A、比喻 排比 比拟 B、比喻 比拟 反复
C、比喻 排比 反复 D、排比 反复 比拟
23、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2分)
答: 。

(二)阅读下列短文,完成文后的题。(20分)
我的自白
丁肇中
我虽然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奖,但我肯定我不是天才,在12岁前,我还没上学呢?
念小学时,我们的学校是一所大学的附属小学。小学的老师全是妈妈的学生,谁都不管我,爸爸、妈妈也不怎么管我。当时我对上学没什么兴趣。到学校看看,不喜欢我就走掉了。到池塘游泳,到河边捉小虾,四处游荡。那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我与其它小朋友一样,生活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
我的父母都是教授,都是科学家。家里进进出出的也都是科学家,再加上从小父母就把牛顿、爱因斯坦的故事讲给我听,耳濡目染地,我对科学产生了兴趣,
童年,影响我最深刻的人是我的外祖母。外祖母一直照顾我。她没有一般“望子成龙”的心态。我父母也让我自由发展,这和很多中国的家庭不同。
每天,我从早上7时30分踏进实验室,到晚上11时走出实验室,没有圣诞节,没有星期天,这是出自我对科学的兴趣。可以说,是兴趣把我牵引到世界科学的“峰巅”。
兴趣对一个人的事业很重要。这么长的时间,没有兴趣,如何去享受工作呢?所以我劝那些想干一番事业的朋友,应该以兴趣为出发点,不能勉为其难。
现在,我不勉强孩子读书。其实,孩子在学校考第一并不代表什么,至少,我认识的那些科学家,都不是年年拿第一的好学生。我便不曾考过第一名。我这位开明的爸爸常把我的孩子带进实验室,从小如此。我的女儿3 岁时,就可以清楚地认识各种仪器了,而且她有过目不忘的本事。问我希望女儿长大后干什么,我当然想女儿学物理,长大去接我的“班”,不过女儿却对生物有兴趣。对这我不去干预。各有各的兴趣嘛!我想她将来会在生物学上做出成绩的。父母不该包办孩子的兴趣,因为“包办 ”是不能代替孩子的。
24.作者为什么会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2分)
答:
25.作者认为,一个人要在事业上有成就,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2分)
答:
26.作者受到的家庭教育和一般家庭有什么不同?(2分)
答:
27.作者的工作态度怎样?他为什么有这样的工作态度?(2分)
答:
28.对工作和学习,兴趣固然很重要,但完全凭兴趣去工作学习成吗?(4分)
答:

29.从文段中可以看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哪些道理?(最少写出两点)(4分)
答:

30.简要谈谈你对成才的看法。(4分)
答:

(三)阅读下列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14分)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1]然。
(注:[1]信:确实,的确。)

31联系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带点的词。(2分)
(1)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
(2)诸儿竞走取之( )
32.在下列句中括号里填上省略了的成份(4分)
(1)见道旁李树多子,( )折枝。
(2)人问之,( )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3.翻译下列句子。(4分)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见道旁李树多子。
译文:
34.其他的小孩都跑去抢李子,为什么王戎不动?(4分)
答:

三、作文(50分)
35、作文要求:
①以《温暖》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②必须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以叙述为主,适当运用抒情、议论表达方式。
③内容上写人与人之间的优良精神面貌,感情要真挚、感人;文中不出现真实地名、校名、人名。
④作文字数不少于500字

可以找书

自己去找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卷及答案2017
答: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25分) 1.根据诗文填写上下句(8分) (1)山际见来烟,___ _。(吴均《山中杂诗》) (2)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独坐幽篁里,___。(王维《竹里馆》) (4)___,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5)马上相逢无纸笔, ___。(...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
答:经过半个学期的语文旅行,我们渐渐变得成熟了。蓦然回首,我们发现,七年级下语文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感悟和体验。读光未然的《黄河颂》,感受到黄河万丈狂斓的气势;读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我们感受到作者在广大的关东原野上炽( )痛的爱国情怀;读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我们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卷
答: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卷  我来答 2个回答 #热议# 生活中有哪些成瘾食物?暖暖惹狮子爱 2011-04-25 · TA获得超过247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4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1.6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七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班级 姓名 一、 基础知识及...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模拟试卷和答案
答:⑨前年,我回到家乡的县城,在街上邂逅初中时后来教我们语文的林老师,她都已经有了白发,提起曾经给我作文本写下那句话的王老师,她却笑着说:“其实,那句话是我写的。王老师走了,我怕你对她有抱怨,我怕你因此对任何人失去信心,所以……” ⑩在七月的阳光下,我的眼睛刹那间又濡湿了。 (选自《做人与处世》 ,...

初一语文期中测试卷
答:人教版初一语文期中测试卷2017 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人教版初一语文期中测试卷,欢迎大家参考!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4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2分) A、脑髓 (suì) 花圃 (bǔ ) 骊( lí )歌 倜傥(tì tǎnɡ) B、沮...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试卷
答: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试卷七年级语文(试卷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请将下面题目答案写在答题卷上。一、 基础与运用(21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秕谷( bǐ ) 收敛( liǎn ) 确凿( záo ) 脑髓( suǐ )B. 崎岖( qí ) 哺育(bǔ) 踱步( duó ) 喧嚣( xiāo...

七年级(下)语文期中测试题
答:2009-04-21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测试题答案 1396 2012-04-23 语文报 人教版七年级(下)期中测试题答案 9 2012-08-11 初一下学期语文期中测试题(新人教版) 13 2020-04-01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期中测试题(含答案) 2010-05-11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35 2012-04-21 七年级下语文期中练习题或...

春学期七年级语文下期中学情检测试卷
答:春学期七年级语文下期中学情检测试卷  我来答 1个回答 #活动# OPPO护屏计划 3.0,换屏5折起!天宇aiV3 2022-05-07 · 超过63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3.6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1.诗文名句默写。(10分)...

七年级语文学期期中考试卷
答:以下是我提供的2017年七年级语文学期期中考试卷,一起来看看吧。 一、语文积累和运用(第1—10题,共40分) 1、请你把这两句诗(包括标点)工整规范的写在所给的田字格里。写错字、有涂改、间架结构不规范的都要酌情扣分。 (3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2. 下列四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

初一下语文期中考 人教版
答:初一下语文期中考卷,人教版的昔年、模拟都行越多越好... 初一下语文期中考卷,人教版的昔年、模拟都行越多越好 展开  我来答 3个回答 #热议# 蓝洁瑛生前发生了什么?yanonecool 2010-04-16 知道答主 回答量:3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3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初一上册期中...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