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列举佛教和道教对中国文化影响的事例,各一例。

分别列举佛教和道教对中国文化影响的事例,各一例。~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太多了,譬如语言文字,传统抽象的微细的意识,巨大的数目字全部来源于佛教,意识一词就是这样。
道教对中国的文学影响很大,尤其是诗歌,李白的诗歌很多都是来源于道教

在中国文化史上,真正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的,乃儒、释、道三家。 早期的儒家思想比较富有生活气息,发展至宋明理学,则将重点落实于心性。关于心性的内容,是早期中国哲学的薄弱之处。虽然孟子及《易经》有所涉及,但总体较为单薄。而佛教的大、小乘经论,对心性都有着丰富且深入的阐述。需要说明的是,佛教对于心性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更落实于具体修证中。尤其是禅宗,特别重视心性的参悟。 纵观中国哲学史,佛教始终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胡适先生早年曾撰写《中国哲学史大纲》,及半便不了了之,原因就在于他不了解佛教。其后,他也开始研究佛教,并收集了很多禅宗方面的资料,尽管他的考证未必为教界接受,但也从中反映了他对佛教的重视以及佛教于中国哲学的深远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学影响也十分广泛。佛经浩如烟海,仅《大正藏》便收录了一万多卷经文。佛教中的许多经典,如教界广为流传的《金刚经》、《维摩经》、《法华经》,即使单是从文学角度来看,也足以是传世力作。 佛教典籍的体裁也非常丰富,既有诗歌式、散文式的,也有小说式、戏剧式的。即使不从信仰层面来接受,也可作为文化传承来学习,因而在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中非常普及。早在东晋时期,即有十八高贤会集庐山,于高僧慧远法师门下同结莲社,共修净业。及至唐宋,文人好佛之风更盛。著名的王勃、王维、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范仲淹、王安石、苏东坡等,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文学作品代表着作者对世界的观察、心得及生活积累,同时也是作者思想境界的反映,精神信仰的折射。因此,古代的很多文学作品都蕴涵着佛理,流动着禅意。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很难透彻这些作品的底蕴。此外,还有部分作品直接取材于佛教或相关内容,如《西游记》便是以唐僧(玄奘三藏)西去印度取经的经历为题材。学过历史的同学应该知道,玄奘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译家之一,对汉传佛教贡献卓著。《西游记》取材于这段历史,创作中自然渗透了许多佛教思想。遗憾的是,经过部分影视作品的演绎,唐僧反而成了孙悟空、猪八戒的拙劣陪衬,未能再现历史真实。而《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等笔记小说,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至于名著《红楼梦》中,则为读者展现了许多极富禅意的诗作。如果对佛教一无所知的话,势必无法正确解读这些作品。佛教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的。佛教的传入和佛教造像的盛行,极大促进了中国雕塑、建筑、绘画艺术的发展。 中国的绘画、书法作品,同样离不开佛教题材。山水画中,有古寺梵刹、阿兰若处;人物画中,则有诸佛菩萨、金刚罗汉、高僧大德。而各个朝代抄写的经书,则在弘扬佛法的同时,为我们保留了大量的古代书法作品。其中,书法大家的抄经名作便不胜枚举,如王羲之书《遗教经》、张旭书《心经》、柳公权书《金刚经》、苏轼书《圆觉经》、赵孟頫书《妙法莲华经》、林则徐书《阿弥陀经》、欧阳渐书《心经》、弘一大师书《华严经》等等。此外,敦煌还保存有大量唐人写经,既是珍贵的佛教典籍,也是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宝库。 除了对艺术领域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也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极盛之时,普及至“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于是乎,佛菩萨圣诞等宗教节日也逐渐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民俗节日。





道教发端、生长于中国社会之中,必然要吸收由这个社会产生的精神养分,其中当然包括文学艺术。同时,道教作为一种特殊的信仰形态一旦被社会所接受,并享有较高地位时,反过来也会影响文学艺术。
道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大致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看:首先,道教保留了大量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本身也创造了许多神仙故事,这些都为中国文学中的神话部分增添了色彩。道教中关于玉皇大帝、东龙公、西王母、盘古真人等等传说都是承袭古代神话而来的,并将这些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较为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另外,道教本身所创造的神仙故事,如关于八仙的传说,以及有关泰山、华山、龙虎山、武当山等的神话故事,也盛传于民间,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有的外国学者在研究中国神话时,就将“道家神话”作为中国古代神话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台湾的一些学者也说:“道教传说流播于世,其丰富的想象,幻异的情节,均能在不同时代说话者口中制造出不同趣味。人类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诸如婚姻、痛苦以及死亡,都可在娓娓叙述中获得暂时的解脱。尤其通过舞台,一些度脱成仙,仙道解困,以及神仙游戏人间,随心所欲的能力,更为长期生活在困顿中的百姓,在哄堂嬉笑声中涤荡心灵。这种文学艺术的满足,绝不限于文士的寄托幽隐而已,更是广大民众的生活乐趣,而为中国文学中突出的成就之一。”
其次,道教中关于神仙的描写,导游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一点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尤甚。道教从道家那里继承了极为丰富的浪漫精神,并加以发展,所描绘的无论是人物还是景物,虚实相交,色彩斑斓,引人入胜。这种诡异神奇的浪漫情调,深深地浸润到中国文学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中国古文学的一大特色。
再次,道教独具特色的诗词,也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学。道教描述神仙轻举飞升或与仙同游的“游仙诗”,描写神仙生活的“神仙诗”,以及一些阐发修道理论的诗文,都给中国诗词宝库增添了新的特殊的内容。我国古代著名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等人都深受道教影响,在他们的诗作中散发出浓厚的道味,且有不少佳作。另外,好些词牌就得名于道教神仙故事,诸如《瑶池宴》、《霓裳羽衣曲》、《渔歌子》等等。道教对中国诗词的发展的确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道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在小说创作方面也是很大的。其他不说,单就明清时期大量出现的描写神魔相斗的长篇章回小说来讲,就可见道教的影响。鲁迅先生把这一类小说称为“神魔小说”,如《封神演义》、《三遂平妖传》、《韩湘子全传》、《吕仙飞剑记》、《七真传》等,都是以道家思想为主旨的。另外,以历史演义为题的作品,也都带有浓重的道教色彩,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
道教与中国传统民俗 中国有句俗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是说民俗极为繁杂而广泛。其内容涉及到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娱乐节庆等各个方面。一般地说,道教主要与民间信仰习俗关系密切,通过与信仰习俗的联系,进而影响到岁时习俗、娱乐习俗等。
首先,道教所尊崇的神灵是虚幻的产物,然而却与中国民间文化传统紧密相连。好些赫赫有名的道教俗神,如雷公、风伯、关帝、文昌、门神、灶神、城隍、土地、妈祖、瘟神、蚕神、药王、财神等等,原本是流传于民间的,后被道教逐渐吸收成为道教神祗,并贯以各种名号。这既是道教不断扩大影响的一种方式,也是它吸引群众的一个重要手段。这就是说,道教把民间俗神集中到自己的信仰中来,成为道教神仙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反过来,道教又利用自己的优势使这些经过道教化的神灵有返回到民间,更深更广地影响着民间的神灵祭祀活动。像城隍、土地、灶神,一般的民众对他们都是无比敬畏的,对这些神灵的崇拜祈祷,实际上也就成了一种民俗。道教特有的一些神灵如八仙,财神,福,禄,寿三星,也得到民间的普遍祭祀。
其次,道教的法术也深入到了民间,常常与民间的巫术结合而对民众生活发挥着重大作用。道教法术有相当部分渊源于民间巫术,经过道教的改造发展,使之更加系统化。道教法术内容也是很多的,如祈雨、疗病、延生、送死、超度、祈梦、求签等道术都与民间巫术结合在一起,使得道教借助民俗而普及,这一点是民间习俗与道教相连系的重要环节。
此外,民间的各种按固定时间进行的民俗活动,道教也深入到了其间。如春节这个中国民间最盛大的节日,道教的影子就随处可见,有的风俗沿袭至今。如“敬灶神”,“打夜胡”,“贴门神”,“桃符”及“钟馗画像”等,都是涉及道教的。道教神仙诞辰的庆典活动,在民间也极有影响。如吕洞宾、太上老君等诞辰日,民众多要到道观烧香礼拜。而且道教的这些庆典和节日,也掺杂了许多民间娱乐方式,变得非常世俗化。这时,有关的宫观就成了民间娱乐中心,大家所熟知的“庙会”就是此种情形的表现。这也是道教与民俗相关联的重要方面。
道教与中国古代科技 道教的信仰是“长生成仙”,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道教徒们不懈地探索、寻求达此目的的各种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客观上亦促进了我国古代科技水平的发展和进步。
古代医学——早期的道教(五斗米教和太平教)即以符水咒语为人治病。道教的早期经典《太平经》亦从阴阳五行说和经络学的角度,描述了人的生理状况,认为人的疾病与天地、阴阳、四时、五行、寒热有关,提出用针灸调安人体360脉,以草木和禽兽等动植物为人治病。有的经典则以固精、炼气、养神作为强健人体的方法。
最值得注意的是晋代葛洪、南北朝齐梁间道士陶景弘以及唐代道士孙思邈,他们对促进祖国医学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东晋葛洪著有《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在《金匮药方》中有关于结核病、天花等多种传染病的记载,并指出肺结核(“尸瘵”)是会传染人的,可导致全家覆亡。《肘后备急方》辑有简便药方百余种,可谓我国第一部急救手册。齐梁间人陶弘景,精通医药学,撰有《本草集注》、《药总诀》、《效验方》、《肘后百一方》。其中《本草集注》是将当时所用730种药“分别科条,区畛物类,兼主诏时用土地所出”而成的,对药物名称、来源、产地、性状、鉴别、功用、炮制等均有说明,是唐《本草》的蓝本,为古代药物学的重要著作。另外,陶弘景还首创按药物性质进行分类的药物学分类方法。被人尊称为“药王”的唐代著名道士孙思邈,著有三十余种医学著作,现存有《备急千金要方》、《摄养论》、《太清丹经要诀》、《枕中方》等。孙思邈在医学上重视饮食方法,强调医德,对妇婴疾病极为重视,《千金要方》中列有《妇人方》三卷和《少小婴孺方》。
除上面提到的三位道教师徒医师的医学成就外,道教的一些养生方术,如行气、导引、调息、按摩等,都被纳入了中医领域;道教的外丹术则被纳入了制药领域,成为制药方法;道教的内丹术也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医疗手段。
冶金术——中国炼丹术发端最早,源远流长,西传印度、阿拉伯、拜占庭,再传欧洲,在文艺复兴后转化为科学化学。炼丹术是道教所专擅的方术之一,在实践中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至今仍为科学界所瞩目。道教有关炼丹的经书,主要保存于《道藏》,其代表作有:东汉张陵撰《九鼎丹法》、魏伯阳作《周易参同契》,皆论述炼丹(外丹)之事。书中描述了汞有发挥性并能与硫化合,第一次记载了用两种元素合成化合物,并记述有炼铅丹中物质起化学变化时分配比例的概念。晋代葛洪(252—334年)著《抱朴子•内篇》,其中《金丹》、《至理》、《仙药》、《黄白》言炼丹事,记述了一般无机物的化学变化及制作黄金和白银的各种方法。化学史研究者认为,8世纪阿拉伯炼丹家盖伯就从葛洪著作中深受启发。道教炼丹术是近代化学的先驱。南朝梁陶弘景(456—536年)著《古今刀剑录》,记述灌钢冶炼的方法,是早期炼钢术的突出成就。他还发现根据火焰颜色不同可辨别物质的不同,开后代分析化学之先河。
天文历算——道教有“道法自然”、“修丹与天地造化通途”、“天人感应”等教义。修炼者要知天文、晓地理、达阴阳、穷卦象。故道教与天文、气象、四时岁差的变化也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客观上对我国古天文学、气象学及历算学曾发生重大影响。道教与历法学亦有密切关系,北魏寇谦之精于术算,梁陶弘景撰《帝王年历》5卷,颇有创见;唐代傅仁均善历算之术,撰《戊寅元历》,创定朔法,是我国官历用定朔的开始。
道教文化对我国社会的哲学思想、传统道德、环境保护、建筑绘画的的发展,也都有着一定的影响,有着在客观上呈现的成就。
总之,道教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中的组成部分。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广播于哲学、宗教、政治、艺术等方方面面。正因为其影响巨大,鲁迅才会说“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许地山也认为:“支配中国一般人的理想与生活的,乃是道教之思想、道家文化……”道教对古代中国上至朝廷王府,下至市井家庭的影响,可说是水银泻地。无孔不入,这种影响在当今社会也能看到。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茶文化

中国茶道从一开始就与佛教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初,茶为僧人提供不可替代的原料,而僧人和寺院促进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就有著不少对佛教的颂扬和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禅茶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
中国佛教博大精深,佛茶文化源远流长。“梵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茶清静纯洁的品质内涵与妙香流溢的佛法禅机相映生辉,茶的自然属性被赋予人文的理想之中;成为“修身养性,开慧益智”的正信之道。
所谓禅茶系采用严格的融于佛法的生产工艺加工,通过特殊的茶艺表演,从而启迪佛性,昭示佛理的佛门用茶。禅茶不仅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而且祛肺痢,保健康。护齿明目、 解渴生津, 增长善根。因此饮茶便成为禅门修道的最好辅助.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是“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禅茶文化的基础是“苦、静、凡、放”,禅茶的最终目的在于明心见性!禅茶更多的是品味茶与佛教在思想上的「同味」,在品「苦」味的同时,品味烦苦人生,参破「苦」谛;在「静」味的同时,品味遇事静坐静虑,保持平淡心态;在品「凡」味的同时,品味从平凡小事中感悟大道。
〖一茶一禅 两种文化 有同有别 非一非异 一物一心 两种法数 有相无相 不即不离 心心相印 一啜一饮 甘露润新 一酬一和〗
禅茶属于佛教茶艺。自古有“茶禅一味“之说,禅茶中有禅机,禅茶的每道程序都源自佛典、启迪佛性,昭示佛理。
中国在唐、宋时代禅风大盛,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相传圆悟克勤禅师提出“禅茶一味”之后,禅与茶便形影相随。几乎寺必备茶,僧必饮茶。元朝初期,南宋许多儒学名流,不愿受异族统治而把精神寄托在入山信佛上面,当时江南与北方相比,经济社会相对富足和安定。天目山脉一带高僧辈出,佛教禅学十分兴盛。
禅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在生活的当下完成觉悟解脱。一千多年前,赵州从论和尚的“吃菜茶”三字禅,开示人们禅修要在生活的每时每刻。就像喝茶、洗钵、吃饭、睡觉一样平常,通过实践亲身体验,甘苦自知。“饭罢浓煎茶吃了,池边坐石数游鱼”。“粥去饭来茶吃了,开窗独坐看青山。”“禅余高诵寒山偈,饭后浓煎谷雨茶。”多么娴雅、悠扬,多么自然、无求,“茶熟透瓶香”,其香自溢。
中国历经千年的茶文化与佛教精神的有机结合,作为一种精神,它具有博大精深的魅力。它包含的禅学哲理和民族的文化载体,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道德。传承和发掘禅茶艺术的文化和精髓,是禅茶的重要文化内涵。

“禅茶一味”的思想基础

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 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次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诗最妙: 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愿大家都作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火药文化

炼丹术在我国起源甚早(据史书所载,至少在战国时期,即已有方士炼制不死之药),且自始即受统治阶级的支持与鼓励。因此,历代总有或多或少的所谓方士在进行炼制「长生不老」仙丹的实验。也累积了一些实际的经验与文字记录(如东汉魏伯阳撰的《周易参同契》即为一例)。三国以后,这些方士逐渐托身於应时而兴的道教行列,大批的道士开始学习与尝试炼丹的工作,於是炼丹术与新兴的道教结合了起来。随著道教的在我国日益盛行,炼丹术也随之日渐发达,奠定了我国火药与养生医学发展的基础。

自古以来我国炼丹家始终认为:如果在适当条件配合下,一种物质经过若干程序处理后,若与另一种物质相结合,则可以自动的将其原有的特质转换到另一种物质身上,而凡人也有接受这种变化的可能。因此,他们利用烧炼的方法,企图将一些不易腐坏的物质,特别是如黄金、白银等矿石制造成易於吞食的丹丸,经由人吞食后,将其中不腐坏的特质为人所吸取,以达到长生不死之效。上述理论今日看来虽然无稽,然而自秦汉至隋唐之间的炼丹家却深信不疑。而许多企盼长享荣华富贵的帝王贵族们亦颇以为是。在这种背景的推动下,烧炼矿石设法使其体积变小硬度变软,并去除其中原有的毒性,使其成为可吞食的丹丸,遂成为我国方士炼丹的主要内容。而矿石中的硫黄为炼丹家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因硫黄可改变其他矿石的形态外貌),如《周易参同契》书中曾记其对水银(汞)的作用曰:

河上奼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鬼隐神匿,莫知所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

文中所称「河上奼女」即指水银,句末之黄芽就是硫黄,硫黄和水银放在一起可生成硫化汞,即炼丹家所称的丹砂。

火药的发明

而硝石(硝酸钾)则为古代制溶解金属溶液的主要原料之一。因此,在利用燃烧方式制造丹丸时,可能由於偶然不慎将硫黄与硝石同时掉到炭火上,引发了产生火焰甚至爆炸声响的后果。渐渐的,炼丹家们从实际的经验或有意的实验中了解到,将适量的硫黄与硝石混合再加上木炭会著火甚至爆炸。据今日所保存下来的史料颢示,最迟在唐初炼丹家们对上述性质已有相当程度的认识,且经常将其运用在炼制仙丹上,炼丹家称之为「伏火法」。然而,当时火药配方的使用纯粹为炼制仙丹,丹家将上述原料加以混合使产生著火作用,其目的亦只在改变硫黄的特性。

因此,虽然初唐以后的炼丹家已熟知火药配方,但是由於唐代帝王贵戚对成仙之事十分著迷,他们所支持的炼丹家们其主要的工作仍在烧炼仙丹,对於火药配方的使用大体仍限於改变硫黄与硝石的性质而已。直至唐末五代天下大乱,兵烽四起,许多原先寄食於豪门贵族家中的方士流离失所,部份乃投身军旅而逐渐将火药配方引用至军事方面,开始有了火药武器出现。如《宋史‧太祖本纪》记有:

开宝九年--八月乙未朔,吴越国王进(呈)射火箭军士。

而火箭,据《武经总要》一书所载曰:

又有火箭,施火药於箭首,弓弩通用之具。

且早在开宝三年(970),即已有官吏向太祖进献〈火箭法〉。故而可以断定,吴越国王所进呈之射火箭军士,其所射之火箭应已为配有火药的火箭。依此推之(吴越早於北宋五十余年已建国),五代的吴越政权时已将火药用於战事当为可信。(唯此说仍待更多证据加以肯定之)

  赵朴初——关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关系,这是每一个民族在发展文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例如,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现存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构建筑,应县大木塔,福建泉州开元寺的石造东西塔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实物。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我国各地风景轮廓线突出的标志。在一片郁郁葱葱之中,掩映着红墙青瓦、宝殿琼阁。精巧的佛教建筑为万里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春色。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则作为古代雕刻美术的宝库举世闻名,它吸收了犍陀罗和印度的特点而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造象艺术,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

  佛教还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变文、俗讲和禅师的语录体都和中国俗文学有着很深的关系。

  佛经中的动人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曹不兴、顾恺之、张僧繇、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历代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而传世。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禅宗思想有关。由此可见佛教对绘画艺术所起的作用。至于音乐方面,公元三世纪,中国已有梵呗的流行。唐代音乐又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唐代音乐至今还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庙中。

  伴随佛教俱来的还有天文、医药等科学技术的传习。唐代高僧一行创《大衍历》和测定子午线,对天文学作出了卓越贡献。隋唐史书上记载由印度翻译过来的医书和药方就有十余种,藏语系佛教中并且有医方明之学。佛教的刻经促进了我国印刷术的发展,至今被保存下来的世界上最古的版刻印本,几乎都是佛教经书图像。

  佛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的“神”,认为事物是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之中。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并把一己的解脱与拯救人类联系起来。佛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它以独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给予人们以新的启发,使人们得以解放思想,摆脱儒学教条,把人的精神生活推向另一个新的世界。

  那么佛教在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新文化过程中还有没有作用?人类文化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可能完全割断。我们要汲取传统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精华来充实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新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也包括佛教文化在内。现在有一种偏见,一提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只是儒家文化一家,完全抹煞了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抹煞了佛教徒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其实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是纯粹的儒家文化,而是儒佛道三家汇合而成的文化形态。

  研究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文化史离不开对佛教的研究。事实上,自公元148年安世高东来译经引起,260年朱士行西行求经至公元1175年朱熹、陆象山鹅湖之会(前者标志一个新的文化运动——佛学之开始,后者标志又一个新的文化运动——理学之创立),这一千余年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灿烂辉煌时期,也就是中外学者盛称的魏晋六朝隋唐文化。五代北宋为其余波。恰恰在这一时期中作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主流的却是佛学。其时期之长,声势之大,影响之广(传播国外),都远非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所能比拟。所以胡适当年写《中国哲学史》半途辍笔,就是因为当时不懂佛学写不下去了。还有一位我国当代著名的史学家早年曾对佛教文化采取过虚无主义态度,但到了晚年却开始系统地钻研佛经,表示自己需要补课。这位史学家对人说,在中国历史上,佛教和文化关系如此之深,不懂佛学就不懂中国文化。可是现在人们还是不重视研究佛教,把它看成粗俗的宗教迷信。例如对玄奖这个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翻译家、旅行家、语言家和佛学大师,在西方学者的世界史著作中都给他留下了应有的篇章。在印度他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把他尊为历史上的四大伟人之一。但在中国,人们反而只知《西游记》里的唐僧,不知中国文化史上的玄奖。更有甚者,有人还把佛教文化,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单纯地当作生财之道,发生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情,授人以中国不尊重文化的话柄。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成分。语言是一种最普遍最直接的文化吧!我们日常流行的许多用语,如世界、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那、清规戒律、相对、绝对等等都来自佛教语汇。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因此,今天在制订文化发展战略时应该提出认真研究佛教文化精华的问题。

  (中国佛教文化信息中心提供)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太多了,譬如语言文字,传统抽象的微细的意识,巨大的数目字全部来源于佛教,意识一词就是这样。
道教对中国的文学影响很大,尤其是诗歌,李白的诗歌很多都是来源于道教

佛教的影响:西游记
道教的影响:庄子

分别谈一下儒家,道家,法家,佛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积极方面:(1)重视教育,并且创造"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上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教学....

道教和佛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二者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作用是什么?_百度...
答:道教和佛教都是存在于我国上下几千年中不曾中断,不曾泯灭的传统文化,即使是在更新换代极快,生活节奏很快的今天,也没有被数字化压在脚下,这样的传统理念和思想依然流传在我们中国人的血液中,同时对我国的文化是有一定的影响。一、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道家是我国的主要思想流派之一,也是流传至今的...

佛教在中国产生的文化现象 简短点
答:1、建筑: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中国各地景观轮廓的突出标志。吸收克托拉和印度雕塑艺术的特点,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雕塑艺术,是我国的伟大文化遗产。2、文学和佛教也给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风格和新的意义和措辞方式。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建筑,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我国各地风景轮廓线突出的标志。吸收了键陀罗和印度的特点而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造像艺术,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2、文学,佛教还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

儒、道、佛三教交融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佛、道、儒是中华文明的基础,对佛、道、儒的研究和理解见仁见智,但三教共存是客观存在的文化形态,体悟其共存的必然性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东方文明特质,明确其和谐的发展方向,这是本文的起心动念:一是从一个层面的不同作用方向看:佛教直指内心,以“内观”为指向;道教揭密天地,以“外应”为指向...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答: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只限于宗教,而是于宗教之外,如文学、思想、艺术等等,均有显著的影向,兹分述于后: (一)对思想界的影响 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周,而盛于战国。战国时代,诸子争鸣,各倡其说,使中国哲学思想,极盛一时。汉朝,则唯有孔老,后因武帝斥百家而定儒为一尊,故道教日衰,及魏晋...

儒家佛家道家的世界观对中国文化有什么影响
答:1、儒家文化是塔基,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内容,核心思想是“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化用到生活当中,就是听几乎所有父母说的那一句话:“孩子啊,你要好好念书,将来找份好工作,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儒家思想类似于食品和饮料,不吃不喝是会死人的。2、道家文化是塔身...

跪求 道教以及佛教对 汉语语言 的影响,最好英文!!回答好的话再追加...
答:随着佛教典籍的大量翻译和广泛影响,以及佛教长久的深入人心的传播,佛教中的许多有新意、优美的语汇被吸引收到汉语的语汇之中,佛教词语也因此大大地丰富了汉语语汇,从而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广泛地译介佛典,产生了大量的新词。增加的新语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一些中国固有的词语,被移用来表达佛教的概念,由于...

道教和佛教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
答:1、儒家文化是塔基,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内容,核心思想是“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化用到生活当中,就是听几乎所有父母说的那一句话:“孩子啊,你要好好念书,将来找份好工作,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儒家思想类似于食品和饮料,不吃不喝是会死人的。2、道家文化是塔身...

分别谈一下儒家,道家,法家,佛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积极方面:(1)重视教育,并且创造"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上注意个性差异,...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