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门协同推进研学旅行:怎么学,如何行

暑期来临 研学旅行应该怎么学~

暑期来临,给孩子一段寓教于乐的研学旅行,成为不少家长的选择。然而,面对琳琅满目的研学产品,家长和孩子该如何选择?学校、旅行社、教育机构等都在推研学旅行,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研学旅行?
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
“研学旅行不能是说走就走的旅行。一些旅游机构推出的研学产品,只强调研学路线和研学基地,没有结合校内课程的研学课程设计,更没有研学导师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帮助进行知识的梳理和转化。”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教师贺润黎认为,市场上这样的产品还是以“游”为主,称不上完全意义上的“研学旅行”。
  发挥学校主导作用
按照《意见》要求,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当是研学旅行的主导者。
“从研学旅行计划的制定、课程的设计、研学路线和基地的选择、研学导师的培训,到安全和资金的保障、研学效果的评估等,教育部门和各学校应当有明确的思路和制度保障。”贺润黎说。
  “中小学校开展研学旅行,不仅要统筹协调校内资源,还要根据自身需求,发挥好校外可利用资源的作用。”曾经当过多年中学教师的北京大潮研学国旅董事长张信建议,各中小学校成立研学旅行教研室,统一协调学校各个部门和各类资源,专门负责全校研学旅行整体工作,建立一套完善的研学旅行工作管理制度,并对一些具体事务出台可操作性的措施。
加强统筹协调形成社会合力
研学旅行,表面上看只是学校组织的校外学习活动,实则涉及公安、财务、交通运输、旅游等多个部门。  《意见》指出,学校可以委托有资质、信誉好的企业或机构开展研学旅行。旅行社在交通、食宿等方面有资源优势,学校与其合作能够提高研学旅行效率。但目前研学旅行市场准入门槛低、鱼龙混杂,提醒,学校选择旅行社时,一定要谨慎。同时,也呼吁国家制定研学旅行市场行业准入标准,进行规范管理。

首先,研学旅行是课堂的有机组成和有效延伸。“行走的课堂”是为了将孩子们在课堂上、书本中所学的静态课程转化为动态课程,使其成为孩子们早期“学以致用”的手段和重要的人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研学”对学校和教师做好“研”和“学”的“备课工作要求,至少应该不比正常课程的标准低。否则,学生和家长可能就会觉得浪费了时间和金钱。

其次,研学旅行应该是基于完整的研学教育理论、完善的研究教育课程的教育实践活动。研究教育理论和研学教育课程应该以《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和《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据。教育理论上从理论框架、教育目标到研学规划,课程研发上从课程目标确认、产品定制设计到行前行中行后实践课程研究等方面,形成层层推进强化实践体验、追求学生参与及成长的逻辑闭环。

最后,研学旅行从实施和实践的角度出发应该包括从出发的“最初一公里”、过程执行的“每一公里”、结束前的“最后一公里”的所有“研”“学”环节。最初一公里包括出发说明、研学纪律、责任分担和落实等方面;过程中“每一公里”既包括严格实施既定方案,也包括根据实际效果及时调整和完善既有方案;“最后一公里”包括安全返程和评估总结等。

国内知名游学教育专业、新三板挂牌世纪明德宣布,将全面启动2017首届研学旅行在中国·研学课程设计大赛,在全国范围内,面向中小学校长、学科教师,在校大学生等教育工作者征集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方案。据了解,这是世纪明德在2016年12月等11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后,继率先举办业内首个《意见》交流研讨会后的又一重要举措,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宏观政策,有效推动研学旅行课程化,真正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断促进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最终打造出适合中小学生认知结构和身心特点的课程体系,彰显研学旅行的“中国特色”。

《意见》指出,研学旅行是由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它的核心具体表现为:两个集体,两个结合,重在教育。它以培育创新精神的高远立意,知识整合的教育方式,提供“教育所必须,学校所不足”,用学生们更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完成了对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是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2016年12月28日下午世纪明德召开的《意见》交流研讨会上,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原党委书记沈振基如是表示:“研学旅行说到底是一个筑梦工程,实际上是把整个孩子的梦、家庭的梦、国家的梦全都融进去了。在研学旅行当中,中小学生可以深度地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党领导下的革命文化和丰富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样才能使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文化教育有机生动地结合起来,才能让孩子们树立起文化自信。”

2017年1月,《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要践行知行合一,将实践教学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丰富实践育人有效载体。”《2017年工作要点》明确指出,要“推动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和课程资源开发工作。”。今年两会,政协委员联名呼吁将徐霞客科考线路纳入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天津、合肥等市的门纷纷下发了推进研学旅行发展的具体细则,研学旅行无疑迎来了“春之声”。那么如何将研学旅行做出中国特色?

世纪明德CEO王京凯告诉记者:“研学是目的,旅行是载体。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计划后将会发生三种变化:从选修课变为必修课,随机性变为计划性,由少量参与到广泛参与。一个完整的研学旅行应该包括至少五个元素:首先是课程资源,就是学生在出行过程中要掌握的知识、能力以及素养;第二是线路资源,就是需要规划的交通线路及具体的吃、住、行等细节安排;第三是研学基地,即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标的物;第四是研学导师;第五是安全管理方案。”

随着国家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研学旅行市场将会迅速爆发,真正的竞争在于产品的竞争。“研学课程首先要主题明确,充分突出研学旅行的专业性、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其次要充分延展,打通活动前中后的环节设计,确保研学全过程的教育性、实践性,为研学旅行活动形成系列成果素材,作为研学成效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最后关注学生未来发展,以传统文化、爱国教育、心理教育、情感教育等为载体,助力学生生命成长。比如我们世纪明德研发的苏东坡之路特色营,以苏东坡一生中主要工作和生活的城市为主线,带学生们实地走访湖北武汉、黄州,浙江杭州,广东惠州,海南海口、儋州四省六市,透过他留下的诗词佳句以及史料,孩子们小组探究,探究景点背后的文化内涵,体会诗人当时特殊的心境,及其所处社会的历史背景。到黄冈时,我们邀请语文特级教师在当地给孩子们系统地讲授苏轼在此处所作的诗词,让大家更好地学习、研究,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而且把校内所学融合进来,起到很好的效果。”王京凯补充到。

事实上,早在2016年11月7日下午,世纪明德发起的“依托研学旅行 实践核心素养育人体系”为核心议题的圆桌论坛上,也对此问题进行了解读。

西安市教育局副巡视员田征在会上提出:“西安是首批研学旅行试点城市,由试点到全面推开,有1000多所学校,60万学生参加了这项活动。我们感受到研学旅行是高品质的教育,高附加值的教育。现在西安模式已经基本上形成了研学旅行改革工作的一种实践,也基本建起了工作的运行机制。并且我们把学生的研学旅行已经作为一个考试科目,完全纳入到中考招生的录取总分。”

北京市海淀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冯军认为:“发展的平衡最基本的特色就是百花齐放,各得其所。海淀除了有87所高校、200+科研院所以外,还有五百的院士,这背后展示的是海淀所拥有的强大的中国最强大的大脑的集团。它是一个个创新高地,一个创业高地。研学旅行要体验高端的研学旅行,体验最先进的研学旅行,孩子通过研学旅行找到自己的方向,幸福成长,这对他的一生会带来怎样的变化?大家知道圆明园现在是遗址,我们郭教授带着团队20年把圆明园数字复原,如何把它和研学旅行结合起来?我们已经把所有的现在校本需要的内容做成500个模块,可以菜单式自主选择,中国特色是需要有用的,高端的,前端的。”

“我的看法是研学旅行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不可替代的一种方式。它是大势所趋。研学旅行发展起来,一定需要制度化,常态化,多样化,这就是它的未来的趋势和特点。”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孙云晓表示。

从“游学4.0时代”开始,世纪明德对国内游学行业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而定义了一个行业;2016年11月,世纪明德新三板挂牌上市后,联合研学旅行主管部门、研学旅行示范实验区、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及中外优质中小学共同发起了“研学旅行在中国”系列重要活动,旨在推动研学旅行在中国的全面落地,助力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及多样化呈现。目前,活动已于北京、西安、长沙、呼和浩特落地,并将陆续于甘肃、江苏、山东、河北等地,开展研学旅行优质落地方案及优质资源的推介,于全国全面启动“研学旅行在中国”研学课程设计大赛,研学课程设计大赛系列课程汇编也将陆续编辑并出版,最终实现“研学旅行在中国”到“素质教育在中国”的转换。

多部门协同推进研学旅行:怎么学,如何行
答:世纪明德新三板挂牌上市后,联合研学旅行主管部门、研学旅行示范实验区、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及中外优质中小学共同发起了“研学旅行在中国”系列重要活动,旨在推动研学旅行在中国的全面落地,助力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

研学旅行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参照哪些策略?
答:1. 理念先行,政策驱动国家层面已对研学旅行给予高度重视,然而,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需要教育者深刻理解生活教育和自然主义理念的重要性。传统的学校教育过于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实践与生活体验。只有将这些理念融入学校教育体系,将生活教育和自然主义实践纳入评价体系,才能推动素质教育的真正实现。2. 构...

研学旅行如何组织管理
答:学校自行开展研学旅行,要与家长签订协议书,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权利;学校采取委托开展研学旅行,要选择有资质、信誉好的企业合作,并与企业签订协议书,明确委托企业或机构承担学生研学旅行安全责任。五大任务?1.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2.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3.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4.健全经费...

2021年国家研学旅行政策
答:学校(即主办方,应具备法人资质)组织开展研学旅行可采取自行开展或委托开展的形式,提前拟定活动计划并按管理权限报教育行政部门备案,通过家长委员会、致家长的一封信或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告知家长活动意义、时间安排、出行线路、费用收支、注意事项等信息,加强学生和教师的研学旅行事前培训和事后考核。学校自行开展研学旅行的,...

如何开展学校研学旅行活动
答: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对我县红色、绿色、古色文化...

四川加快推进研学旅行实践工作
答:集会会议提出,本年5月全省研学大会召开以来,四川各地努力摸索、多措并举,研学观光的新业态和新主体发达成长,敦促了传统旅游产物的转型进级,形成了特色光鲜的研学观光成长模式和党委当局高度重视、部分协同共同、学校努力实验、社会组织及相关企业努力参加的精采名堂。集会会议提出,全省文化和旅游、教诲及...

如何解读《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
答:推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立法,加强执法力量,提升执法能力,抓好执法巡查。指导各地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抓紧明确主管部门,体现公益属性,实现常态化监管,防止出现新的野蛮生长。建立全国校外教育培训专家委员会。组建校外培训社会监督员队伍,拓宽社会监督渠道。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如何安排合适的旅游计划?
答:注重实践体验:研学旅行的核心是实践体验,因此在行程安排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可以安排一些互动性强、趣味性高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加强安全教育:在出发前,要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让他们了解旅行中的注意事项和应对措施。同时,要与旅行社、学校等相关部门保持密切沟通,确保行程的安全顺利...

如何完善研学旅行安全管理
答:首先是研学机构要建立畅通的研学沟通渠道,信息沟通要提早、及时、精准,多方信息要保持一致,同步、对称。并通过书面和微信等多方式,实现研学目的地与服务机构,服务机构与学校家庭,学校家庭与学生相互之间的安全信息的精准无误、全面沟通和传达,使研学旅行工作在实施前得到多方认可,达成多方共识。研学旅行...

2023年研学旅行政策有哪些?
答:2023年研学旅行政策如下:伴随着法治政府建设的深化,研学旅行在规范发展中创造着新机遇。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相关部委先后制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生参加出国夏(冬)令营等有关活动管理的通知》《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港澳...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