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吃完饭不问多少钱,放下银子就走,店小二也从不阻拦?

~

因为没有必要阻拦,古代的一顿饭不会比现代下个馆子贵。因此银子的购买力相当给力,只会多不会少,所以店小二才不会阻拦。

古代的酒楼饭馆

电视剧里常常能看到一个大侠风尘仆仆地来到一个酒楼,一坐下就点了一桌子酒肉,大快朵颐之后,丢下一锭银子就扬长而去。电视剧看多了,给人的印象是古代人吃顿饭就是那么贵,没有几两银子,似乎都不好意思在古代下馆子。

可事实上,古代的酒楼消费没那么贵,毕竟古代的酒楼只是去吃饭的地方,没有其他消费,所以光吃饭菜,还真花不了几个钱,也就是说按照古代的物价,去趟酒楼,点上几个招牌菜,也就不过几十文钱的事,还真用不到一两银子。所以古代的酒楼是古人经常消费的地方,不可能贵得离谱。

古代银子的购买力

都知道这银子在古代就是货币,但古人平时最常用的货币还真不是银子,而是铜钱。主要是因为这银子在古代属于大额面值的货币,就相当于现在几张百元大钞,小老百姓一般的日常消费用不到银子这样的大额货币,因此在古代实际能使用银子的场合不多。

这还真不是开玩笑的,因为古代的物价不高,按照古代100文一石大米(一石大米大约为现代120斤),那么一两银子就可以购买十石大米,也就是现代的1200斤左右大米,要是折换成现代的钱,怎么也得有几千块钱吧。可见在古代银子的购买力确实很给力,一锭银子虽说不能在古代买下什么十分昂贵的东西,但至少可以让一个出行在外的古人,吃喝用度一整天都不成问题的。

也就是说在古代,一般情况下,很少能用到银子来购买物品,或是结算费用,除非是做买卖的生意人,正在谈自家的营生,用到银子结算很正常,所以平常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很少能看到银子。如果有一个人用银子来结算费用,不用想,也不用犹豫,肯定不会亏本。

而且古代的一锭银子少说也得有个几两重,就算是碎银子,也有一两左右,按照银子的购买力,支付小老百姓的日常消费绝对是绰绰有余,说不定还能狠狠地赚上一笔小财。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是因为在古代这银子找零非常困难。

现代支付手段很多,不管是线上线下支付,也不管是多大多小金额支付,总之最后都能够精准支付,就算没有零钱,商家也会找零回来,就是不会让你白掏不该支付的钱。但在古代,这就很有难度了,虽然文钱很流通,而且与银子的兑换标准也很统一,可古代银子的校准仪器很少。

也就是说在古代,不是人人都能手中有个精准的称重银子的仪器。有人拿着银子来结算,虽然知道肯定是多了,但却因为没法知道具体银子的重量找零,一般商家不愿意找零,就会拒绝接受银子支付费用。在古代拿银子出来结算,那就是做好了多的就是小费的觉悟,根本不打算让商家找零。

所以在古代消费不算昂贵的酒楼,如果有人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店小二肯定不会阻拦,说不定还能偷乐很久,毕竟这是一笔稳赚不亏的买卖。







为什么古人吃完饭不问多少钱,放下银子就走?这只是在现代的影视上才会出现的而已,特别是在一些武侠影视上,一个大侠吃顿饭还在计较找零,那不就没有了大侠的豪爽么。事实上,古代人出去吃饭也肯定会问价找零的。

在古代,常用的货币有铜钱、银子和金子等,银票也是宋朝才出现的。而一般情况下,一两银子是1000文铜钱,所以银子是面值很大的货币,一般平民用的都是铜钱比较多。

那么,在古代吃一顿饭要多少钱呢?

先来算一下古代银子跟现代人民币的汇率,我们就以大米的价格来算,因为这更接近真实更准确。在宋朝,一石米大概为六百文钱左右,一石米约为现在的59.2公斤;现在呢,1公斤大米大概是三四块;我们就按宋朝石米600文钱,现在大米每公斤3.5算,宋朝一石米大概是现在的207.2元,那么,宋朝的1两银子就相当于现在的345块。

345块钱吃一顿饭,现在看来好像不算什么,特别对于一线城市来说。但细想一下,在平时的日常来说,我们也很少吃300多块钱一顿的饭吧。日常来说,我们吃一顿饭也就一百几十块钱,那就相当于宋朝的两三百文钱,所以一两银子可以吃几顿了,而且,古代的物价也跟今天的无法比,十几年前的物价跟现在都已经无法比了。而宋朝又已经是经济比较好的时代,如果是其他经济不那么好的朝代,那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就更强了。

所以,在古代,如果你吃一顿饭,放下一两银子就走,那大概率是多给了,店小二自然也不会阻拦了。当然,你大摆宴席那就不一样了,但我们还是按照三俩人日常下一次馆子的花费来计算。

以上及个人的观点,及粗略的计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请大家纠正一下哦,谢谢。



我们在电视剧中经常能够看到,古代人吃完饭之后放下几块散碎银子。然后直接离开,店小二从不劝阻,反而是喜笑颜开地将银子收好。其实当你了解完银子的购买力之后,你也不会阻拦。古代的货币除了常规的铜钱之外,银子也是非常重要的货币之一。而且在古代,银子的购买力要远远超过铜板。

为了方便计算,我们从唐朝开始。毕竟唐朝以前,金银的产量非常有限。基本上没人会拿着当货币。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朝代,也是对外交流最多的朝代。在大唐,一两白银大约可以购买100斗米。差不多10石,相当于现在的1200斤。也就是说,一两银子可以买半吨大米。现在的大米价格约为2块钱一斤。一两银子在唐朝的购买力相当于2400元。而散碎的银子往往在半两或者四分之一两左右,差不多20到50克。差不多也就是400-1000多块钱。我们平常出去聚餐,吃得好一点,七八个人也就吃个三五百块钱。所以放下一些碎银子是足够抵扣饭钱的。甚至还有盈余。

那么到了宋朝呢?宋朝的商业发展非常兴盛。而且金银的开采量也逐步增大,所以在宋朝,一两银子差不多相当于1500块钱左右。放到现在,一些三四线城市,1500块钱已经足够一个人生活大半个月所需了。吃完饭放一两银子在桌子上拔腿就走,店小二可能还会眉开眼笑地跟你说:客官,以后常来啊。

到了明朝,一两银子的购买力下降了很多,相当于我们现在的500块钱。而到了清朝,一两银子相当于我们现在的200块钱。而到了清朝,银票开始出现。不过银票的价格较高,一般没人会用银票来买东西和吃饭。大多数还是用散碎的银两和铜版。

其实不管历朝历代,很少有人会在吃饭之后直接扔下银子就走。因为这种行为太败家了。打个比方,这种行为放到现在就是你和四个人去酒楼点了四五个菜,要了一瓶酒。吃完喝完扔下1000块钱就走了。大多数人吃完饭还是用铜板结算,不会多给。即便是使用散碎的银两,也多是等待小二找零。然后再离开。

影视剧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和小说一样。里面的种种场景都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导演之所以让这样拍,更多的还是为了表现出主角的豪放气概。如果主角是一位大侠,吃完饭之后还等着店小二用银剪给自己找零,然后再将散碎的银子收好。那么肯定会给这个角色降分。让观众觉得这个角色没有一点点豪者之气。而且有一说一,在古代,元宝这种东西是不太常见的,一般只有国库里面有。平常人大多数使用的还是剪碎了的银两。



首先,你并不知道古人究竟是如何吃饭付账的?放下银子就走的一般只有电视剧和小说里会这么干,大多数出门吃饭的人,都是付的铜板。铜钱才是人们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货币,至于金银珠宝,那是达官贵人们的标配。

一、银子在我国古代非常稀缺,从明朝中后期才大量涌入

我国古代本土所出产的白银数量是相当稀少的,古人们主要的货币体系是靠铜钱支撑的,直到明朝中后期,大量的白银才通过海外贸易的形式涌入国内,这个时候银子才能以钱的形式进行流通,其市场价约为“1两银子=1000个铜板”,并且这个换算方式还存在着巨大的波动,清末时期“1两银子=5000~7000个铜板”

至于一两碎银子的购买力,大约就相当于我们如今的200元左右,而普通1个铜板,大约相当于0.2元左右,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之中,2个铜板差不多可以买一个馒头

二、古人日常吃饭都是付的铜钱,一锭大的银元宝甚至可以买房

咱们一般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也就是行走江湖的大侠或者是富家公子会拍下一锭银子,然后潇洒的离开饭桌,店小二过来就会望着对方的背影,投去羡慕和感激的目光,毕竟这锭银子足够普通家庭好几个月的生活费了,用来结一顿饭钱,那是绰绰有余。

一般人家根本没这个实力和气魄去造,假如你看《武林外传》,就会发现客人们结账都是用的铜板,贾掌柜往脚底板藏私房钱也是铜板。真要是谁拿一锭银子出来结账,那就是标准的爷,需要好酒好肉款待着,上好的厢房安排着,根本不需要去称重,打眼一看,用手一掂,就知道绝对稳赚不赔,至于真假也可以通过用牙咬的方式辨别。

此外,有许多步骤和镜头是电视剧不需要的,都会隐去不提,不然电视剧就没办法拍了,硬要说的话,你见过电视剧的哪个大侠还整天找地方大小便呢?你会不会替他们觉得憋?

再有,我们平时看到的那种大银元宝,它单独拿出来一锭,就可以到大城镇的繁华路段买一套房子了,只要房子面积不是太大,一锭稳稳的够。

还有,在需要用到银子的都是大宗贸易场合,那个时候会有专业人士出来鉴定银子的真伪,还会仔细的称重,以保证交易的合理。如果一锭完整的银子太多,还有专门剪银子的剪子,可以从完整的银钱上面剪下一块。在清朝的中后期,人们平时如果嫌带上一堆铜板出门太重的话,也是可以带上碎银子,以方便支付和携带。



实古人去酒店吃饭喝酒,就跟我们现在的人下馆子吃饭一样,如果在古代直接拿出一锭银子,就相当于你现在下馆子吃饭给人家开出一张支票,问题是你什么时候下馆子吃饭的时候见人开支票付账?

要知道在古代来说,银子的购买力是非常强的。如明朝的万历年间,一两白银可以购买二石大米,当时一石是94.4公斤,一两银子就能购买188.8公斤大米,折合377.6斤,拿到现在来说按照一斤大米2元左右计算,明代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就相当于如今的755元左右。再如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有过详细的记载,在清代为1000-1200文兑换一两白银,而乾隆年间做长工的一年的工钱也就2500文左右,折合2-2.5两白银。康熙年间猪肉是30-35文一斤,到了嘉庆道光年间涨到了50-60文,我们按照1000文兑换一两白银,今天大约30元一斤猪肉计算,一两白银在康熙年间的购买力相当于如今的1000元,在嘉庆道光年间的购买力也相当于如今的500元左右。

因此根据以上的资料,我们不难看出一两白银在古代来说,其购买力基本相当于如今的500元以上。而在古人下馆子吃饭的时候,突然拿出一锭银子,这是什么概念?一锭银子动不动就是五两、十两甚至更多,这就好比你今天下馆子吃饭,可能只有百把块钱的饭钱,你一下子至少是拿出了大几千给老板,人家会怎么看你?肯定会把你当神经。


之所以我们会形成古人下馆子吃饭动不动就拿出一锭银子的印象,是古装剧的误导,在古装剧中,往往是一个大侠点了一桌子酒菜,然后大快朵颐地吃了起来,吃完了以后直接放下一大锭银子走人,显得十分地潇洒。(似乎那些大侠从不为钱发愁)

但是在真实的古代环境中,这种情况应该是极少出现的。按照我们正常的情况来说,在付账的时候会拿出比桌子上的饭菜钱稍微多一些的钱给店家,不可能会拿出数倍于饭菜钱的银子给店家。

而真用银子结账,无非是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点的饭菜确实点多了,比如请客或是一帮人胡吃海喝的情况下,也是有可能用银子结账的。如果老板与客人不熟的话,当客人拿出银子付账的时候,老板也会先验下银子,店小二也会小心翼翼地把银子拿给店掌柜,店掌柜在验完银子的成色后还会用专门的戥子称重,之后就是找零之类的。

PS:银子在古代来说相当于如今的千元大钞,就拿如今来说如果你给店家100元通常还会用验钞机之类的验一下。在古代来说如果收到的是假银子,店家就真的亏大发了,所以对于银子如果不是熟人熟客的话,通常都会小心地验一下。


古代称碎银的工具——戥子

二是客人和老板本身就很熟,而且经常在这家店吃饭,一次给一大锭银子就当时存在这里,把这笔钱记在账上,以后来这里吃饭就在这次给的银子里面扣,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充值卡之类的,你在饭店充个几千上万的卡,以后来这家饭店就在卡里面扣。这是因为客人和老板往往是当地相熟多年的人,所以客人给的银子老板放心,客人也不担心老板会不认账。

三是土豪不在乎钱的。这种人也不能说没有,如今我们偶尔也会遇到只是生活中不多而已。当然也不排除在古代就有那种不在乎钱的土豪,过着非常潇洒的生活,明明可能就几两银子的饭菜钱,随便从兜里拿出一大锭银子(几十两),然后潇洒地跟店小二说道“爷吃饱了,不用找了”,然后店小二点头哈腰地目送这位爷然后扬长而去。

最后说一下,其实古装武侠剧中很多场景都是有意为之,而非真实情况。比如一位大侠进了饭馆,通常要好几斤酒、几斤肉之类的大餐,吃完以后把一大锭银子放在桌上潇洒走人,其实是为了衬托大侠的豪爽,给形象加逼格而已。而且如果你是导演的话你也会这样拍,因为店小二在拿了银子以后,如果按照古代的正常程序还要把银子拿到掌柜哪里去验,验完了才会让客人走人,你说这个过程会有多麻烦?观众会看吗?所以大侠在放了一大锭银子之后就潇洒走人才是最佳的剧情方式。



为什么古人吃完饭不问多少钱,放下银子就走,店小二也从不阻拦?
答:一般商家不愿意找零,就会拒绝接受银子支付费用。在古代拿银子出来结算,那就是做好了多的就是小费的觉悟,根本不打算让商家找零。所以在古代消费不算昂贵的酒楼,如果有人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店小二肯定不会阻拦,说不定还能偷乐很久,毕竟这是一笔稳赚不亏的买卖。

为何古人在客栈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从来不问多少钱呢?
答:为何古人在客栈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从来不问多少钱呢?相信大多数人也是看古装片时,脑洞大开,充满各种好奇,古人就这么阔绰嘛?还是就是为了拍影视作品的效果,忽略了其中的问钱和数钱环节呢。在古代银子可是很值钱的,黄金白银是普通老百姓望尘莫及的。能用的上银子的,要么是达官显赫,要么是英雄...

为什么古人吃完饭不问多少钱,放下银子就走,店小二也从不阻拦?
答:古人在客栈、饭庄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从来不问价钱,店小二也从来不数银子,这只能是影视剧中的情节了。在小说、评书等文字性的文学作品中,通常会说明给了多少两银子,毕竟表达方式不同而已。比如成书于明朝,写宋朝故事的《水浒传》,其中描写了吴用见到了阮氏三兄弟,取了一两银子让阮小七去买酒...

古人在客栈吃饭,为什么不问价钱就给银子?
答:我们看影视作品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古人们不问价钱就给银子。原因是古代的银子币值很大比较值钱,而且能使用银子的都是一些达官贵人,他们并不在乎多给。店小二也知道银子的价值远远比饭菜的成本高,所以他们也不声扬。一、客栈人的心理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经常会看到,客人们吃完饭之后直接在饭桌上放了一锭银子...

为什么古人在客栈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从不问多少钱?
答:其实在古代那个时候吃饭都是有指定的价格了,没有什么上下的差异,基本上就是那些人的也没有什么悬殊之处,古代人吃饭也是比较简单的,不像现在人吃的样比较多,而且价位也不一样,所以古代人吃完饭就会放下银子。

为什么古人吃完饭不问多少钱,放下银子就走,店小二也从不阻拦?
答:,也是勒紧裤腰带都常凑不齐,每次过去“交割”,都常惹得金国官员骂娘。看过这类景象就知道,网络上流传甚广的“宋朝白银收入过亿”“宋朝白银远超元明清”的“高论”,多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放在这样的年代里,哪位“大侠”能在饭馆里“吃完饭放下一块银子就走”,分明是“来错了时代”。

古人在客栈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小二也不数银子的多少,这是为何?
答:只能丢在桌子上就走,因为古代的白银一两能换取1000文铜钱,据说清朝普通人一个人的薪资也就二两,这意味着一两银子,店里面不可能有那么多铜钱找给你,再者一般古人这样做,可能有急事就走了,反正够这顿饭钱,问多少钱也白问。 ,

为啥古人在客栈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从不问多少钱?
答:我们看过很多影视剧里面的人支付的方式一般都是银票或者铜钱,还有就是金子银子等。这些都是他们的只要钱币,那么大家发现一个问题没有,就是有很多的人在吃完饭后根本不问花了多少钱,直接放下钱就离开,那么他的钱真的有那么的准确吗,就不担心给多了或者没给够的情况发生吗。其实在古代付钱并没有...

为何古人吃完饭不问多少钱,放下银子就走,店小二也从不阻拦?
答:古代人下馆子喝酒, 吃完留下一块银子就走,小二还不数钱那是电视剧看多了吧,除非非常熟悉的老顾客,否则店小二肯定要查看银子真假、成色和分量。在中国古代大部分时候通用的货币是圆形方孔的铜钱,白银作为货币流通,是在明朝中期大量白银流入以后。而在中国古代,流通的白银是以重量计价,不是由官方...

为什么古人吃完饭不问多少钱,放下银子就走,店小二也从不阻拦?
答: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不考虑银的真伪,在使用时也需要根据质量进行转换,很麻烦。而且银的价值太高了,就像学者们讲的牛玉圃出去吃饭的故事,一盘腊肉只要一便士的银子,而一盘芦笋炒豆腐干只要百分之五的银子,然后一碗汤和一大碗饭加起来只要百分之二,总共只要一便士七分。然而,古人的收入并不高,《...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