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判决》、《一次斗争的描述》看不懂,什么主题啊

如何理解卡夫卡的《一次斗争的描述》~

很少读卡夫卡因为憎恶精简丑恶的寓言,卡夫卡的语言是寓言性的,把人类的行为和心理极简化到构成寓言的本源。遗憾的是他喜欢残酷阴暗笔调进行奇幻剖析。这种自然规划和西欧传统政治哲学系统的联系是易见的。独立的人类个体任然是现代社会的基础,人与人之间休戚相关,社会在各种明暗交错里不受单一控制的有序运作。政治哲学意在钻研人与人的关系,关系的运作,妄想出杰出的逻辑和掌控模式。之所以说是妄想,是因为广泛被接受的主观经验主意已经提出了,认识来源于经验。而大卫 休谟明确提出真理不存在于现在,理论不过是既存事实的归纳并不具备推测的能力。所以政治哲学,从经验概括的角度出发也许根本就是无意义的。这本身是个悖论,真理是绝对的,完美的理论也就是单一的,所以也总能从种种不同的政治哲学逻辑中找到相同或相似的表述。
霍布斯提出了社会契约,前提是假设个体人类是贪婪自私的相对于无差别和有限的资源。洛克相信人生来便是自由的,简言之——天赋人权,这多少都有伦理范畴内源自亚里士多德自然法的影子,同样的衍生出了对于社会契约的深刻内在要求。康德的思想更加的理想化了,一种理想化的理性击败了经验主义强调的既存事实积累,人作为独立的个体是独立自由的,人的本性是善意的,社会契约保护个体人的善和人的自由。综上这些经典的社会契约理论所论述,人类是理性的个体,人类是社会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中心。人的根本意义显然被过分强调了,生态中心主义的趋向在当今已经是越来越明晰。然而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同样是探究人,卡夫卡的现代性是显而易见的,对人的感性定义,对物质的不信任,对回忆的不屑,对社会的深刻怀疑。这种忧郁的否定和怀疑胜过经典理论肯定的信心,意义就来源于叛逆不羁解构,遥想到他当时正身陷入信仰迷失,社会混沌的德国就并不难理解。一次斗争的描述只涉及寒冷冬夜大街两人又陌生到熟悉期间模糊暧昧的冲突纠缠,然而清楚的自然是两三句话就清楚的情节解构,复杂的是难以琢磨的心理活动。这本身就寓言了人与人的关系表达相对于思考过分的简洁,仅仅是在维护一种表面的亲密,保持一种内在的疏离,根本就是充满不可知晓的谎言,貌合神离,缺乏信任的得过且过。
人总是轻易就忽视个体分异因为温暖的环境容易遗忘了孤独,小说开头就打算点明这点。小说头正是“我”坐在明亮温热的房间,看起来礼貌悠闲,周围安宁甜美。食之无味但是也不会觉得有大的不妥,就像口中含着的那块不可口糕点。屋外的严寒凛冽才给了这两个人赤裸面对彼此的冲突机会。对孤独的恐惧从不曾消逝,也许是两个脱离了任何背景只剩下独立的人的身份的两个人维系的根本。于是数次“我”产生了死亡的恐惧,但是统统无法以一种终结的姿态逃离这种束缚住的恐惧。对于惶恐孤独因为将部分的自我寄托了出去,这是悲观者的解释。传统的解释说辞是人的价值在人与人的互动关系中实现。谈话中“我”相信“我认识的这个人”猜到了“我”身上并不存在的东西,正是孤独。不存在又怎会猜中?孤独往往也许就是不愿提起的,容易忽略,别人提起又仿佛来过的。当“我”想到可能存在的观察,深夜独自出现在厅堂吃糕点的“我”的确被赋予了孤独的可能,且孤独的真实性就此不可考证了,孤独完全是被环境被他人赋予的。“我”和“他”在一起孤独就不再,而我的价值也就出现了,他被第三方拐走,表明了“我们”根本的不同,结果是“我”的孤独。只有“她们”的无区别对待,“我”才可以躲避孤独,“他留在我身边”。“永远”意味着孤独是暂时不必然的,“他”的愚蠢,证明了孤独依附于他人;不再是自己的,“保护”相对于孤独恐惧的延伸是死亡的恐惧。正因为填充了孤独恐惧人不再理性,有人相伴驱逐孤独,“到洛伦茨山去”这几乎是玩笑的提议“刚认识的人”也认真附和了。
争锋相对于经典的政治哲学理论,卡夫卡构造了任意的碎片式的个体,随机的把他们从社会背景人物背景中提取出来进行残缺的拼图,观察设想他们可能产生的斗争。人类中心主义固有的自傲和孤独所带来的恐惧所以依赖的需求相冲突,个体的理性也就土崩瓦解。

我也没看懂- - 感觉买错书了 那本书不只有变形记 还有 一次斗争的描述 不是变形记里的篇目。。

《判决》似乎较之卡夫卡其他的小说,更容易让读者理解一些。也就是说,还勉强能读得懂,莫名其妙会少一点,一片懵懂不知所云也会少一点。卡夫卡的小说属于他个人的东西太多,因为智力的原因,他独特的个人体验很难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回到《判决》。截至目前,该小说我已经读了不下二十遍,但是非常遗憾,还是没有完全读懂(也不可能完全读懂)。我想这是由于自己智力的原因,跟文学(小说)修养高低似乎关系不大。问题一,格奥尔格到底在俄国有没有他要写信给之的那个朋友?答案我个人倾向于没有。根据一是他父亲对他说:“——但是既然我们正在谈论这件事,谈论这封信,我求你,格奥尔格,不要欺骗我。这是一件小事情,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你千万不要欺骗我。难道你在彼得堡真有这样一个朋友?”类似话语文中还有多处。根据二是,就像卡夫卡处女作《一次斗争的描述》里的“我”和“我”的影子斗争的故事那样,自己跟自己较劲,是卡夫卡的惯用伎俩。问题二,卡夫卡为什么要把格奥尔格“虚构”的朋友放在俄国?我想这一定有他的道理的,可能与当时该国的动荡局势有关,就像卡夫卡本人一样内心也时常处于极度动荡之中,一刻也不得安宁。从形而下来解读卡夫卡,一凡夫俗子也,但从精神层次来审视,他却是一个内心充满了矛盾和冲突,痛苦和磨难,孤独和愤懑的人。而这正是“形而上人”概莫能外宿命般的悲哀之所在。问题三,“他把父亲抱到床上。当他向床前走这几步路的同时,他注意到父亲正在他怀里玩弄他的表链,于是产生了一种惊恐的感觉。他一时无法把父亲放到床上,因为父亲紧紧地抓住表链不放。”此处“表链”这个意象指意何在?格奥尔格对父亲如此举动为什么会感到惊恐?我的解读是,格奥尔格之所以惊恐是出于对父亲突患老年痴呆症想象的担忧。接下来是,父亲掀开格奥尔格替他盖好的被子,用一只手轻巧地撑在天花板上直挺挺地站在床上说,“你要把我盖上,这我知道,我的好小子,不过我可还没有完全盖上。即使这只是最后一点力气,但对付你是绰绰有余的。……现在你以为,你已经把他征服了,可以一屁股坐在他的身上,而他则无法动弹,因为我的儿子大人已经决定结婚了!”父亲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应?我想这是缘于父亲对儿子会加害于自己的想象的担忧与恐惧。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而儿子格奥尔格的反应呢?——“格奥尔格站在一个角上,尽可能地离他父亲远一点。……以免被任何一个从后面来的或从上面来的间接的打击弄得惊惶失措。”我们不难看出,儿子对父亲也心怀同样的不信任与担忧。虽然彼此在心里都坚信自己深爱着对方,但父子之情居然“赤裸”到如此境地,实在叫人难以释怀。但这就是现实,也是真实。问题四,为什么父亲会如此强烈地反对儿子格奥尔格订婚?什么担心儿子结婚后会被他人夺去,什么父权的维护以及“夺权”之虞……这些都好理解。但文本所透露出的父亲对儿子订婚的嫉妒,则叫人无不悲叹人性的隐秘、复杂与龌龊。怀疑与恐惧一切几乎是卡夫卡的“形象代言人”。正如他在给密伦娜(卡夫卡的女友)的一封信中写道,“我总是力图传达一些不可传达的东西,解释一些不可解释的事物,叙述一些藏在骨子里的东西和仅仅在这些骨子里的所经历的一切。是的,其实并不是别的什么,就是那如此频繁谈及的,现已蔓延到一切方面的恐惧,对最大事物也对最小事物的恐惧,由于说出一句话而令人痉挛的恐惧。”

卡夫卡的小说,不需要读者带着自己的情感或者是主观情绪去理解,他所塑造的或展现的人或事应该是他的意识的流动。读者需要忘掉自己,追寻他文字的痕迹。这样往往在看完后,就会有些怅然所悟,或者是共鸣的东西。而每个人都是有差异的,尤其是思想,所以想找出确切的主题,那只有自己去量体裁衣。 当然,这是我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卡夫卡的《判决》、《一次斗争的描述》看不懂,什么主题啊
答:根据二是,就像卡夫卡处女作《一次斗争的描述》里的“我”和“我”的影子斗争的故事那样,自己跟自己较劲,是卡夫卡的惯用伎俩。问题二,卡夫卡为什么要把格奥尔格“虚构”的朋友放在俄国?我想这一定有他的道理的,可能与当时该国的动荡局势有关,就像卡夫卡本人一样内心也时常处于极度动荡之中,一刻也不得...

卡夫卡所有小说的名字?
答:长篇小说《城堡》(1922)是一部典型的表现主义小说,具有鲜明的卡夫卡特色。小说主人翁K是一个名义上的土地测量员,应聘前往不知名的城堡工作。谁知堡内层层机构,没有人知道这项聘任,K遇上重重的阻挠,只好孤军奋战,和官僚权贵不懈地进行斗争,直到最后他始终没有进入城堡,也无法见到城堡最高当局。《...

卡夫卡的《判决》究竟是表达什么意思?
答:日常生活又不断地加剧着二者之间的紧张矛盾,导出了出乎意料的结局:用血来偿还宿债。艺术家内心的这场斗争之所以比常人更为惊心动魄,那主要的原因既是因为格奥尔格的敏感,也是因为父亲的顽强。回过头来看,人除了像格奥尔格这样生活,从而得到像他一样的下场,还能有什么别的出路呢?人是如此地软弱,精力...

《判决》主要讲了什么?
答:《判决》是卡夫卡于1913年创作的一部小说,它是卡夫卡早期公开发表的代表作,也是卡夫卡自己喜爱的作品之一。小说一开始,主人公格奥尔格·本德曼正在房间里给一位多年前迁居俄国的朋友写信,告诉他自己订婚的消息。格奥尔格是个商人,自从几年前母亲去世后就和父亲一起生活,现在生意日益兴隆。他写完信来到...

文学大家卡夫卡的代表作有?
答:《判决》Das Urteil 1913 《火夫》(或译《司炉》)Der Heizer 1913 《变形记》Die Verwandlung 1915 《在流放地》In der Strafkolonie 1919 《观察》Betrachtung 1913 《乡村医生》Ein Landarzt 1918 《饥饿艺术家》Ein Hungerkünstler 1924 《与祈祷者的对话》Gespräch mit dem Beter 1909 ...

卡夫卡有哪些作品?
答:1、《审判》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的长篇小说,1925年出版。小说叙述主人公约瑟夫·K在30岁生日那天突然被捕,他自知无罪,找律师申诉,极力加以证明,然而一切努力均属徒劳,没有任何人能证明他无罪,法院是藏污纳垢的肮脏地方,整个社会如同一张无形的法网笼罩着他,最后被杀死在采石场,这就是...

卡夫卡的所有著作有哪些?
答:1904年,卡夫卡开始发表小说,早期的作品颇受表现主义的影响。1912年的一个晚上,通宵写出短篇《判决》,从此建立自己独特的风格。生前共出版七本小说的单行本和集子,死后好友布劳德(Max Brod)违背他的遗言,替他整理遗稿,出版三部长篇小说(均未定稿),以及书信、日记,并替他立传。后世的批评家,...

卡夫卡都有哪些比较出色的作品?
答:《判决》是卡夫卡最喜爱的作品,表现了父子两代人的冲突。据英国作家默里的《卡夫卡》所载,卡夫卡曾对布罗德说,写《判决》的结尾时,有一种射精的感觉。卡夫卡在这个时期的创作势头非常凶猛,很快他又完成了长篇小说《美国》第一章《司炉》的创作。《司炉》继续关注父子冲突问题。在继续创作长篇小说《...

卡夫卡的作品
答:早期散文小说集《观察》。成名作、代表作:《变形记》、《判决》。短篇:《司炉》、《在流放地》《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长篇《失踪者》(一译《美国》)、诉讼(一译《审判》)《城堡》 (三篇都没写完)中短篇小说 《大路上的小孩》 《欺骗农民的人》 《忽然散步》 《决定》 《到...

卡夫卡: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答:1912年,卡夫卡创作了短篇小说 《判决》, 《判决》中讲述了一个年轻的商人乔治,自己事业爱情双得意,怕远离家乡且生活不得意的朋友心里难过,总是说自己过得也不容易。但是临近结婚,他打算写信通知朋友来参加自己的婚礼。写完信后他来到父亲的房间,父亲对他态度非常不好,先是质疑乔治根本就没有这位在...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