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文化设施可以依法通过什么等方式委托企业社会组织运营管理

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素质,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保障以及相应的管理活动等,适用本条例。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活动、公共文化项目以及其他相关服务。第四条 公共文化服务应当坚持统筹协调、方便群众的要求,遵循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可持续性原则。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第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加强统筹协调,建立财政投入与保障机制。第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资源、城乡规划、教育、科技、民政、新闻出版广电、体育、价格、文物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第八条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互联网融合发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传播技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第九条 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活动及相关文化服务。第二章 服务提供第十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域文化特色、人口状况和公众文化需求,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增加公共文化服务总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第十一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和公众文化需求,制定并定期公布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计划和服务目录,免费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可以按照价格管理相关规定,适当收取费用,但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具体收费标准由设区的市、县(市、区)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其收入应当用于公共文化设施的维护、管理和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第十二条 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等应当免费向社会开放。

  推动科技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增加免费或者优惠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第十三条 公益性文化单位应当完善服务项目和内容,向公众提供免费或者优惠的文艺演出、陈列展览、广播影视节目、阅读服务、艺术培训等,并为公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

  鼓励经营性文化单位向公众提供免费或者优惠的公益性文化服务。第十四条 鼓励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的文化设施向社会开放。第十五条 政府享有著作权的文化产品应当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

  鼓励将政府资助的文化产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文化等有关部门应当为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外来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有条件的地区应当在医院、养老院、社会福利院、厂区、职工集中住宿区等区域和场所建设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或者设置公共文化区域。第十七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为村、社区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提供支持。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扩大农村广播电视、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范围,增加相关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支持针对农村群众需要的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创造条件为农民提供免费的公共文化服务。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纳入本地区信息化建设规划,加大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为公众提供丰富、便捷的数字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应当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等技术手段,利用宽带网络、移动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和卫星网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公共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增强文化信息资源的传输、存储、供给和远程服务等能力。

  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推动网络文化产品健康发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服务和管理,充分发挥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功能,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基本需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服务和管理,适用本条例。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相关的规划、建设等事项,适用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本条例所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是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举办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向公众开放用于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公益性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站)、体育场(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中心、文体广场、文艺舞台等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第三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服务和管理,遵循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原则。各级人民政府支持、鼓励人民群众充分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开展形式多样、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参加文化体育活动的权利。第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开放、服务和管理的资金投入,将所需经费纳入本级预算,并建立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开放、服务和管理需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机制。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化事业建设费、文化事业发展资金、体育彩票公益金应当分配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服务和管理。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并保障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专项资金专款专用。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指导土地出让收益统筹使用,并应当分配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服务和管理。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分配一定比例集体经济资金用于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服务和管理。第五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支持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资助、技术服务、自愿服务等方式有序参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服务、运营和管理工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运营。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相关主管部门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合作、租赁、以奖代补、补助或者后补助等方式,为社会力量参与运营提供支持。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爱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义务,有权劝阻、举报破坏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行为。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投诉、举报受理机制,接到投诉、举报后及时作出处理,并予以答复。第七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服务和管理工作的领导。第八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工作,承担下列职责:

  (一)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服务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二)确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人并督促管理人严格履行管理职责;

  (三)查处破坏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妨碍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和运行的行为;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财政、教育等有关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组织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服务和管理的有关工作。第九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管理工作,承担下列职责:

  (一)配合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辖区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进行管理;

  (二)负责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日常运行管理;

  (三)为辖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运行提供保障;

  (四)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服务等情况进行管理;

  (五)法律法规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第十条 村(居)民委员会根据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的需要做好下列工作:

  (一)协助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管理区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进行管理;

  (二)负责村(社区)综合文化中心的日常运行管理;

  (三)负责管理区内未委托专门管理人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日常运行管理;

  (四)引导群众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开展日常文化体育活动。

第一条 为了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服务和管理,充分发挥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功能,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基本需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服务和管理,适用本条例。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相关的规划、建设等事项,适用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本条例所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是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举办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向公众开放用于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公益性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站)、体育场(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中心、文体广场、文艺舞台等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

第三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服务和管理,遵循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原则。各级人民政府支持、鼓励人民群众充分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开展形式多样、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参加文化体育活动的权利。

第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开放、服务和管理的资金投入,将所需经费纳入本级预算,并建立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开放、服务和管理需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机制。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化事业建设费、文化事业发展资金、体育彩票公益金应当分配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服务和管理。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并保障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专项资金专款专用。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指导土地出让收益统筹使用,并应当分配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服务和管理。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分配一定比例集体经济资金用于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服务和管理。

第五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支持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资助、技术服务、自愿服务等方式有序参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服务、运营和管理工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运营。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相关主管部门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合作、租赁、以奖代补、补助或者后补助等方式,为社会力量参与运营提供支持。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爱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义务,有权劝阻、举报破坏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行为。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投诉、举报受理机制,接到投诉、举报后及时作出处理,并予以答复。

第七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服务和管理工作的领导。

第八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工作,承担下列职责:

  (一)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服务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二)确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人并督促管理人严格履行管理职责;

  (三)查处破坏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妨碍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和运行的行为;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财政、教育等有关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组织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服务和管理的有关工作。

第九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管理工作,承担下列职责:

  (一)配合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辖区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进行管理;

  (二)负责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日常运行管理;

  (三)为辖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运行提供保障;

  (四)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服务等情况进行管理;

  (五)法律法规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条 村(居)民委员会根据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的需要做好下列工作:

  (一)协助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管理区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进行管理;

  (二)负责村(社区)综合文化中心的日常运行管理;

  (三)负责管理区内未委托专门管理人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日常运行管理;

  (四)引导群众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开展日常文化体育活动。

第十一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权属情况并结合属地管理原则,确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管理人。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由所有权人或者其委托的单位或者个人负责管理。捐赠建设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由受赠单位或者其委托的单位或者个人负责管理。

第十二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人应当依法或者根据委托、合同约定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服务规范,建立健全安全、卫生等管理制度;

  (二)按照规定配置和更新必需的服务内容和设备,进行日常养护和管理;

  (三)维护场馆内的公共秩序,开展安全评价,依法配备消防设施和其他安全保护设备;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或者约定的其他职责。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人对违反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秩序、安全和卫生管理规定的行为,应当及时劝阻、制止;经劝阻、制止无效的,应当及时向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报告,并可以停止为其提供服务。

  本条例所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人,是指负责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日常管理和维护,为公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提供服务的单位或者个人。

第十三条 政府直接投资建设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三十日内,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及其相关资料移交给设施所在地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指定有关机构进行管理或者委托管理人进行管理。

第十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建立本行政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名录,名录内容应当包括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名称、地址、规模、服务项目、开放时间、管理人等内容;设立专门的工作台账。有新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应当及时更新名录及台账内容。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向公众公布本行政区域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名录信息。

第十五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按照国家、自治区的有关规定向公众开放,不得无故闲置。人民群众在使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过程中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管理制度。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人应当在醒目位置公布设施的服务项目、开放时段、免费项目、收费标准、优惠措施等方面的信息,并按照规定向公众提供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功能、特点相适应的配套服务,引导群众充分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开展文化体育活动。

第十六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人应当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日常安全管理,完善安全警示标志,履行安全提示义务,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鼓励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人依法投保有关责任保险、使用人依法投保意外伤害保险。

第十七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人应当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公共卫生管理,做好场所、设施的保洁、消毒,开展传染病防治宣传,落实相应传染病疫情控制处置措施,并协助、配合政府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依法开展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

第十八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人应当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对损坏的设施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及时维修;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损坏严重,需要改造、更新的,管理人应当及时报告主管部门或者委托人。

  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进行维修、更新时,应当在施工现场设置安全标志,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因维修、养护等原因需要暂时停止开放的,应当提前七日向公众公告。施工完毕后,应当清理现场,并及时向公众开放。

第十九条 公共文化设施管理人可以开展与其管理的文化设施功能、特点相配套的服务项目,但不得擅自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共文化设施的性质、功能、用途,所得收益应当用于公共文化设施的开放、服务和管理。

第二十条 管理人将其管理的公共体育设施主体部分以外的附属部分出租用于商业用途的,承租人提供的服务项目应当与群众性体育活动直接相关,并且不得影响设施主体部分的功能、用途。

第二十一条 鼓励经营性文化体育设施向社会公益性开放。鼓励经营性文化体育设施对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优惠开放。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相关主管部门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经营性文化体育设施向社会公益性开放。

  本条例所称经营性文化体育设施,是指向公众开放用于文化体育活动的,以营利为目的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

第二十二条 公办学校和财政供养的其他企事业单位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自有文化体育设施;鼓励民办学校和其他企业、社会组织向公众开放自有文化体育设施。自有文化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除按照规定应当免费开放的场所外,可以根据运营成本适当收取费用。

第二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使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时,应当遵守设施的各项管理规定,除法律、法规规定禁止的行为以外,还禁止下列行为:

  (一)不按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性质、功能、用途使用设施,妨碍其正常运行;

  (二)妨碍他人正常使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三)妨碍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安全和卫生管理。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五条 文化、体育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不依法履行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依法查处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二十六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人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不履行管理职责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对依法委托管理负有管理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对依据合同委托管理的管理人,依法追究其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的规定,不按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性质、功能、用途使用设施,妨碍其正常运行;妨碍他人正常使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妨碍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安全和卫生管理,不听劝阻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造成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损坏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处五十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内部使用的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服务和管理,可以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二十九条 本条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文化设施可以依法通过什么等方式委托企业社会组织运 ...
答:第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开放、服务和管理的资金投入,将所需经费纳入本级预算,并建立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开放、服务和管理需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机制。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化事业建设费、文化事业发展资金、体育彩票公益金应当分配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服务和管理。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全文
答:第一条 为了促进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加强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管理和保护,充分发挥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功能,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基本需求,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是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举办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向公众开放用于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公益性的图书馆、博物...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哪些类型
答:公共文化服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公共文化设施:指的是政府投资建设,供公众免费或低成本使用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美术馆等场所。2. 文化产品:包括出版物、影视作品、音乐作品、网络信息等,这些产品应丰富多样,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3. 文化活动:涉及公众的文艺演出、展览、讲座、...

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
答:第九条 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活动及相关文化服务。第二章 服务提供第十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域文化特色、人口状况和公众文化需求,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增加公共文化服务总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第十一条 地方各级...

湖南省实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办法
答: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是指各级人民政府或者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不以营利为目的、向公众开放用于文化体育活动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本办法所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建设国家二级馆有哪些标准
答:文化馆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公共文化设施,因此其建设应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社会需求,明确发展目标,依据服务人口配套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功能优先、高效服务的原则,以经济适用、安全环保、节能降耗为基础,统筹规划与建设,兼顾运营与管理,量力而行、合理投资。文化馆的建设方式有两种,独立建设或联合...

发展好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答:1、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政府可以投资建设更多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以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同时,也可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促进公共文化的多元化发展。2、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文化...

公共文化设施有哪些
答:各级各类青少年宫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是专门面向青少年开展实践教育、社会教育和校外活动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青少年宫 百度百科—剧场 百度百科—博物馆 百度百科—文化广场 百度百科—图书馆 ...

图书馆能发政府专项债吗
答:一般是能发的。图书馆是公共文化设施,属于政府投资的范畴,通常由政府出资建设和运营。政府在建设和运营公共文化设施时,可以通过发行政府专项债券等方式筹措资金,但是具体情况需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而定。

广东省文化设施条例
答:各级人民政府计划、规划、国土、工商、公安、卫生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文化设施监督管理工作。第二章 公共文化设施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维护、管理资金,列入本级人民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对边远...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