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中国古代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南进的周期性原因及其影响

中国古代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原因及其后果~

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有政治原因和气候原因,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游牧民族贵族对中原财富奴隶女人的需求欲望膨胀;
2、自然条件恶劣南迁;
3、穷兵黩武,生性好斗;
3、生产力落后,抢劫掠夺是他们祖先的生存的主要方式。
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后果:
1、他们的南下,对我国中原地区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他们的劫掠、屠杀曾使许多地方经济迅速倒退。
2、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也带来了各民族的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影响了汉民族,丰富了汉民族的文化。
3、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加速了中国的民族大融合,为我国的成为多民族的大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给南方带来了众多的人口,对南方的生产带来了劳动力。

扩展资料:
1、古代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主要有:匈奴、柔然、突厥、契丹、乌桓、铁勒、鲜卑、蒙古等。
中国古代的游牧民族分为几个族系,东胡系,通古斯系,匈奴系,突厥系,羌藏系。族系不是一个我们脑海中的一个完整的民族,他是由很多族部,部落联盟组成。东胡系的民族很多包括鲜卑,契丹,蒙古等。
通古斯系典型代表即使女真族,即今天满族的祖先。匈奴系主要就是匈奴,现在这民族已经不存在了。突厥系即今天世界上突厥民族。羌藏即是羌族,藏族等。
中国所有后来的游牧民族大都出自上述这些族系,但是并不能等同是一个民族。只能理解为,同一个族系是说的话同属一语系。
2、这些游牧民族都是骁勇善战,部落之间战争吞并的事情是一直发生的,各个民族之间不断融合,新的部落民族不断产生。
《中国王朝战争年表》,该书详细的记录了自公元前220年至公元1839年发生在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军事冲突,包括冲突的时间、地点及发起方。以10年为间隔,游牧民族平均每10年侵袭中原2.52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游牧民族 (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

我国历史上曾进行过三次人口迁移,这三次大迁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人口迁移的原因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人口迁移。所谓“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口分布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动,这种变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变动。黄河流域是中国最早的经济文化中心地区,中国人口最初生活和繁衍在这一片地区。引起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战乱、移民支边和自然灾害等,但战乱往往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人们为逃避战乱地区而进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下面分别对三次人口南迁情况进行介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一次人口南迁高峰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罕见的社会大动乱时期,军阀混战,生灵涂炭,特别是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和西晋的“永嘉之乱”,黄河流域战火连绵,长时间的战乱对人民的生活造成了重大的灾难,严重的破坏了人们经济生产,北方人民为逃避战乱不得举族南迁,对于第一次的南迁描述,史称“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2、唐代安史之乱时期——第二次人口南迁高峰
在安史之乱前,唐朝的经济文化和军事国力经过“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后达到鼎盛,在这段鼎盛时期内唐朝的土地制度——均田制和军事制度——府兵制逐渐遭到破坏,由于均田制遭到破坏,府兵制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逐渐被日益盛行的募兵制取代,募兵制的形成,使军队开始变为私人武装,很快发展成为强大的地方割据力量——节度使,致使唐朝的军事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形成条件,“安史之乱”致使黄河流域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被迫南迁,对于战乱后的人口迁移的描述,史称“四海南奔似永嘉”。


3、宋代靖康之乱时期——第三次人口南迁高峰
在宋代“靖康之乱”前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混战,南方相对安定,人们纷纷南迁,但这一时期的南迁规模不及“靖康之乱”后的人口迁移规模。由于宋代统治者实行的是“守内虚外”的政策,同时宋朝国内的冗官、冗兵、冗费,以及由此带来的积贫、积弱,是构成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造成“靖康之乱”的重要因素之一。“靖康之乱”后,金兵大肆劫掠,中原战乱又起,随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人口南迁高峰,对于这次南迁的描述,史称“高宗南渡,民从之者如归市”。


人口南迁对于南方地区的影响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不仅增加了劳动力,有利于开垦荒地,而且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刺激的南方经济的增长,为南方农、工、商各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伴随着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所带来的是中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自东汉末年,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至两宋最终完成。由于北方较南方战乱较多,所以北方的经济特点一般是反复的破坏和恢复,而南方社会比较安定,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其经济特点是持续的开发。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人民为避战乱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南迁的历程,北方人民的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特别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他们同南方的汉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数人民共同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长江中下游经济迅速发展,福建地区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隋唐五代这一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发展,“安史之乱”后伴随着第二次人口南迁,南方经济迎来了第二次飞跃,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史称“天下大计,仰于东南”,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愈加明显。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靖康之乱”后,随着第三次的人口南迁的高峰出现,南方的粮食产量、农业技术、手工业技术与规模、商业贸易、城镇数量都超过了北方,江浙一带已经成为全国粮仓地带和最大的纺织中心和商业中心,同时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进程也终于完成。
北方人口南迁者绝大多数为劳动人民,他们来自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黄河流域,拥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经验。从《吕氏春秋》、《管子》、《汜胜之书》以及《四民月令》等文献资料中可以清楚看到,自战国秦汉至两宋时期,黄河流域的生产技术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相比同一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及以南地区则要落后的多,北方人口南迁将黄河流域的先进生产技术与工具带到长江流域,必然推动这一地区的农业与手工业生产,不论在质或量上方面均发生显著的变化。有些南方地区开始实行区种法,并开始采取轮作复种制。这些进步虽不能完全归功于北方移民,但是北方移民所带来的文化影响的突出作用,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的。
劳动是财富生产的唯一源泉。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大量的生产力。在南迁过程中,能够顺利到达南方地区并且能生存下来的,多为一些青壮年,他们能够承受一路南迁的颠簸与艰辛,同时他们也是廉价的劳动力。当时南方的士族地主阶级具有从事土地开发的强烈冲动和积极表现,他们迫切要求开发江南,建立强大的经济基础,以增强南方的军事力量。北方南迁人民来到南方地区后,两手空空,一无所有,而政府无法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所以士族有需要劳动力来寻觅开发山川泽林的积极性,南迁人民有需要解决生计问题的积极性,在这两个积极性的推动下,经过长期艰苦卓越的奋斗,终于使南方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人口南迁的意义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和其所带来的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是南方地区逐步开发、发展的历程,它改变了黄河流域“一枝独秀”的历史现象,使南方摆脱了“荆榛遍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经济得到飞跃发展,进而后来居上,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对中国经济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向南传播,进而向边疆地区渗透,使各地经济的发展趋于平衡,并且南方经济的发展也拉动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同时,人口的南迁,促进了我国古代的民族融合,特别是中原地区汉族人民迁居到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少数民族内迁到内地,使各族人民交错杂居,接触频繁,甚至互通婚姻,相互融合,丰富了各族经济文化生活,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与发展。人口的南迁使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趋于平衡、合理,改变了古代人口布局,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建设。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对于当代我国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格局产生,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大意义。

气候变化在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中的作用

早在2000多年前,汉代鸿儒董仲舒(179aA.D.~104aD.C.就在著名的《对贤良策一》中提出了试图解释天人关系的“天人感应”说。他认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董仲舒是将其天人感应说作为建立封建神学体系基础、为“君权神授”制造理论根据,是唯心主义观点,应当遭到人们的摈弃。然而他从天人关系出发考虑自然界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思维模式,不能说绝无可取之处。尽管天不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不可能感应上天,自然界的灾异和祥瑞更不表示天对人们的谴责和嘉奖,然而,自然界的变化,尤其是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对于从事农耕和游牧的民族来讲,尤其是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古代,不可能不对其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国势的强弱、社会的治乱、王朝的更替乃至游牧人与中原农耕世界的关系。当中国北方的气候由温暖湿润转向寒冷干旱以后,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原农业王朝必然受到自然灾害袭击,农业歉收,民不聊生,贪官污吏横行,阶段矛盾激化,国势一天天衰微。与此同时,气候的变冷变干同样使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游牧民族面临牧草枯竭、水源干涸、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威胁。他们向南部的农耕世界发起攻击,寻找扩大新的宜牧地区。尽管游牧民族在经济发展水平、军事组织才能和人口的数量、素质方面都落后于农业民族,但其强悍的民族性格、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等军事优势是农业民族所无法比拟的[(6)]。而此时,中原农业王朝又因国势衰微无力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攻势,弃都南逃,偏安江南,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到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由于寒冷气候周期的延长和寒冷程度的加剧,促使北方游牧民族向农耕世界的进攻,中原农业政权步步退却,出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统治农耕世界的王朝。

寒冷气候结束之后,温暖气候期接踵而至,黄河流域气温回升,降水增加,农业复苏,经济发展,国势增强,出现太平盛世。游牧人退出中原,重返这时同样水草丰美的草原世界。两者各得其所,相安无事,彼引进行和平友好的经济、文化交流。

应当指出,历史发展,包括王朝的兴衰更迭、北方游牧民族的南进北撤等,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候的变化只是诱发因素,只能决定其发展的方式、方向、速度和进程。在历史过程中,应该承认气候—生态—经济—社会的连锁反应或反馈机制对于社会和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纵观2000多年的历史,历代王朝的兴衰和游牧民族政权疆域南界的变化等,都与气候上冷暖干湿的波动变化之间呈现出大体同步的相关或共振关系,而且不只局限于一朝一代或某一特定时段。因此,中国历史发展与气候变化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区别是什么?
答:汉族属于农耕民族,而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属于游牧部落,来到中原农耕区,没有草原,他们怎么生存,又如何与汉人相处?要中国政府划出一部分农田供他们放牧?这不可能。又或者北方部落放弃游牧与汉人一样从事农耕?就算他们愿意,他们...

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答:公元220-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为其时代的特点。大量少数民族入居中原,中原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有的南迁长江流域,有的北迁关外少数民族地区。迁居中原的少数民族,受汉族封建经济文化的...

中国古代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原因及其后果
答:2、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也带来了各民族的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影响了汉民族,丰富了汉民族的文化。3、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加速了中国的民族大融合,为我国的成为多民族的大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给南方带来...

北朝时期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答:魏晋北朝时期的北方各族\ 公元220-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为其时代的特点。大量少数民族入居中原,中原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有的南迁长江流域,有的北迁关外少数民族地区。迁居中原的少数...

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最后的归宿`?
答: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最后的归宿`? 高手来别发连接`谢中国古代北方有很多少数民族请高手列出他们的演变迁徙融合战争等历史大事``最后总结出他们去了那里又演变成了现在的哪个民族`涉及到类似与突厥人与东欧的关系也... 高手来 别发连接...

唐代北方主要游牧民族是哪几个?
答:1、突厥:6世纪中期,游牧在阿尔泰山一带,后控制东起兴安岭、西到里海的广大地区。突厥是历史上活跃于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也是中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继匈奴、鲜卑、柔然以来又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540年,突厥...

北方少数民族南迁到什么流域
答:北方少数民族南迁到什么流域:黄河流域。中国古代北方人民向南迁徙可谓持续不断,但特别重要的大规模南迁有三次:第一次是在秦朝。这次移民,揭开了开发江南的序幕。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在灭掉六国之后,继续向岭南进军,征服了...

在封建时代,为什么都是北方民族居于统治地位?
答:中国古代中原国家,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创建了高度发达的文明。而且中原国家的历史从来没有断过,一直延续到近代。反而,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却一直断断续续。从匈奴到鲜卑,到突厥,到契丹,到女真,到蒙古,到满族。如此众多...

为什么历史中北方的少数民族,经常会侵略中原呢?
答: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而在中国的历史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一些中北方的少数民族会经常的侵略中原。在一些影视作品当中,我们也是可以看见这样的现象。所以说大家也都非常的疑惑,为什么在历史当中一些中北方的少数民族会经常...

中国古代北方草原上的匈奴与鲜卑,两者该如何区分?
答:在中国悠久的古代史上,出现过许多的少数民族政权,尤其是位于北方高原之上的游牧民族,先后出现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党项、女真、蒙古、鞑靼、瓦刺等草原政权,这些游牧民族政权成为与南边的中原政权相互交融又...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