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法家文忠轩主郑玄鲲书法中领悟到的艺术人生——渤海居士冯志亮

~ 郑玄鲲,名郑林,字玄鲲,号文忠轩主,汉族,现就职于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民族英雄林则徐七世嫡外孙,林则徐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市民革中山书画社会员,文忠轩主郑玄鲲先生书法专业研修于清华大学书法研究生班。文忠轩主郑玄鲲先生同时还任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国内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为国际注册美术师。

从表面字义理解,书法指书写的法度。生活中,书法一词另具备以下含义:第一,某幅书写作品的代称或者所有书写作品的统称;第二,一种艺术类别,一般指书写汉字的艺术。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由此可知唐代书法的法度追求最高、最严谨,唐代书法成就也是书法史上最顶峰的。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字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

对书法艺术能够达到了懂得欣赏的程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欣赏它的难度,就在于它太抽象了。抽象的本身,在于区别再现艺术能够直观撷取生活的一个画面、一个场景,使观赏者参照生活的阅历,对艺术作品作出赏评,(当然这也需要观赏者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如绘画、影视、戏曲、小品等。对于书法艺术的欣赏,要求欣赏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素养,尤其是曾经受过书法艺术的审美教育,对不同的线条美感能作出鉴定或感悟能力,同时对历代法帖具有常识性的了解,并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对书法达到一定的欣赏能力的目的。

书法艺术的抽象性,应该等同于音乐、舞蹈。音乐旋律的起伏、节奏的长短快慢,以及节奏的或舒缓或流畅,声调的明暗等,都与书法休戚相关,它的相同取决于作者对音乐声音或对书法线条的驾御能力,并介乎生活与抽象艺术之间的集中提取,从而应用抽象语言符号,进行想象力丰富的创造,这种想象空间就是抽象的、不固定、不具体的反映生活,但艺术自身又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对于抽象性,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感受,下出的结论也会截然不同。所以对欣赏者来说也同样是具有不固定性。然而,要想达到欣赏音乐的目的,就是要抓住音乐欣赏的规律这样一个前提。掌握这个规律也是欣赏者的起码的音乐素养。对书法的欣赏也同样要掌握书法语言,对书法线条的美感有一个确切的审美能力,也就是象掌握音乐欣赏规律一样。

历来中国书法传统的审美观,或是结合自然,比拟自然界的山水、云雾、风雨、雷电;或比拟龙蛇、鸟兽;或比拟人文等,晋朝人放浪飘逸,崇尚清谈,对书法风气也崇尚“韵致”;唐朝人以彪炳赤诚为上,忠心耿耿,所以唐代的书风及至“法度”;宋朝人秉承晋朝遗风,崇尚书法的“意境”;元、明人更注重仪表、礼仪,其书风更崇尚字的“姿态”。就是说无论是那个书家,都很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背道而驰,只是每个人有个性差异而已。孙过庭说的“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就是这个意思。例如形容王僧虔的书法:“如谢家子弟,纵不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流骨气”;形容卫夫人的字“若舞女插花”等是用人来形容书法的美。形容王羲之的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每作一‘点’如高山坠石”;“每作一‘横’如千里阵云”;“每作一‘撇’如陆断犀象”;“每作一‘竖’如万岁枯滕”……事实上不同的线条却给人以不同的感受,“直线”给人以挺拔刚劲的感觉;“斜线”给人以惊险的感觉;“弧线”给人以生命力的感觉;“曲线”给人以动态的感觉;“圆线”给人以柔和的感觉;“方折线”给人以硬朗的感觉,以及粗线厚重,细线灵巧,斑驳线苍劲,飞白线苍茫等等。古人还把书法中具有自然、动感、劲健、凝重的线条,比喻成“屋漏痕”、“断墙壁”、“折钗股”、“锥划沙”、“印印泥”。

于是,无论是真、草、隶、篆、行那种字体,其自身都具有不同的风格,又都是在以上这些不同的线条组合、作用下形成的。欧阳询楷书严谨峭拔、用笔奇险、化险为夷。是用简洁、硬朗、内厌、直斜线并用,形成这样的风格;颜体楷书体势宽博、雍容大度,用笔遒劲、厚重、外拓,起止转折,圆笔居多的线条所形成的;柳公权的楷书和颜体结构大抵相似,比较之下柳体更趋于挺拔、清劲;赵孟的頫楷书隽永、抚媚、平和。用笔更采用笔势连贯,轻巧、富有动感的线条构成的风格。那么其它字体如隶书、篆书、北碑、行书都同样具有相同的线条进行组合,比如欧体对应《曹全碑》;颜体对应《石门铭》,赵体与王羲之一脉相承。至于草书的线条应用更是变化多端,丰富多彩。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到草书,每一次字体的嬗变,都伴随着艺术美感的集约化过程。

某些人!只会写毛笔字!毛笔字与书法完全不同概念!因为毛笔字人人都会写!也许某些人毛笔字写的很工整!充其量是位写书匠!书法就不同了!书法之所以能成为艺术,还在于它具有创造性。书法家把个人的气质和学养等资源发掘出来,形成个人风格,这就是创造。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书法是书家用一生的时间进行的一生创造!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书法艺术呢

1、符合的汉字美学原理的书写规律;

2、笔画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晰、准确到位;

3、点画与线条同时得到优良的表现;

4、字型结体品位高古,章法浑然一体;

5、笔锋墨气充盈、气韵自然贯畅;

6、点画线条变化丰富、字字生态生相;

7、一字一貌力避雷同、性情和谐交融;

8、作品与人心灵呼应、气象大度雍雅;

9、传统共性融合个性风格,雅俗共赏;

10、作品力避瑕疵,彰显楷范经典效应。

书法不仅是一门文化艺术,也是一种高雅的养生之道,静可以修身,动可以壮筋骨。挥毫泼墨可以强筋骨,陶冶情操,每天临摹碑帖,沉浸于古人法帖,运笔书写可全身而动,腰膀、肩臂、手腕、指尖都会投入其中,气息调整,凝心聚力,无不运用于笔端。日长天久,必然会强健筋骨,延缓衰老,增强体魄,学书法,就是延年益寿的一剂良方!古往今来,在书法艺术上,有造诣的书法家,大多长寿,自汉朝以来,封建社会人均寿命25岁~40岁的时代,著名书法家们的平均寿命比较乐观。比如,大唐时期的书法家柳公权87岁,欧阳询84岁,虞世南80岁。

字如其人,是很多人用这四个字来形容书法和个人魅力的内外修养,因为书法写得好不好,对个人的外在文化修为表象,最为直接!有些领导自幼习字,历尽风雨,一举成名,不仅口碑好,还能写一手好字,给民众的印象分,立马提升一个档次!比如老一辈领导人毛主席,书法艺术非常出色。今天,在政坛上,在教育界、文艺界,也有很多名人书法水平出类拔萃!比如杨洁篪,唐国强等。

书法艺术的修炼,需要滴水穿石的毅力,需要长年累月的苦练,非一日之功可达。书法艺术没有捷径可走,练字是一个长期枯燥的过程。从临摹碑帖,到背临碑帖,再到创作书法作品,都要认真细致,一笔一画,反复临习。这个过程有点类似“铁棒磨成针”的韵味,所以,只有聚精会神,全身心投入,并持之以恒,静心磨炼,才能修成正果。搞书法艺术,对磨炼人的意志,大有裨益。

如果说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可以陶冶情操、磨砺意志,那是无可厚非!但是仅仅会挥毫泼墨写几个字,远远称不上书法艺术修为!要想提高书法艺术,还需要不断学习文化知识、参悟书法门道,所以,书法艺术也是展示个人文化教养的文化“符号”。古代,要想出人头地,不仅要熟读四书五经,还要参加科举考试,争取功名利禄,所以,古代为官者,大多书法出众,因为他们读书多,文化修养也高。这种书法文化修为也体现在宗教文化的内涵中,比如,我国历代高僧大德中,几乎都是书法大师,如怀素大师、佛印和尚以及近现代的启功大师、赵朴初先生!书法墨迹无处不在!名山大川、佛教胜地,寺庙道观、学校等地方,随处可见书法家题写的牌匾与墨宝。

书法墨宝,是古代文化交流的一种介质,《兰亭序》《怀仁集圣教序》对书法爱好者来说,都是临习的好教材,古代人就是通过练习书法来到到一定的交往,比如,一起吟诗作画,交换书法临习心得等,哪怕是书信、诗文来往,都能作为书法的一种交流形式,在互联网还不发达的年代,一手好字在书信中表现出来,往往令人敬仰不已?到了互联网时代,书法家来往更加频繁广泛,普通各类书法艺术展,书法比赛,给众多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书法艺术交流的平台。不少人在书法圈内找到了知己!

书法是书写的艺术,更是中华民族一种独特的传统艺术类型。书法艺术主要通过汉字书写过程中的笔墨、点画和章法等造型美,来构成美学境界,并从而表现出人的精神、气质和品格。书法艺术运用抽象的“点、线、笔、画”,将本来只有实用价值的文字书写,升华到艺术的境界。正如宗白华所指出:“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因此,中国的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上艺术美的方向,而成为表达民族,这也可说是中国书法的一个特点。书法艺术确实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思想,在体现书法家品格、心性的同时,更将艺术家的精神气质外化到作品中,使艺术接近了自然生命的律动,人们常说的“字如其人”,即是对书法这一独特艺术表现力的概括。例如,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集序》,即体现出了魏晋风度影响下鲜活的人格风采和自然天性,整幅作品既具有流畅的笔势,一气呵成,又含蓄蕴藉,给人以变化莫测而有法度,清俊典雅而又不失活泼的审美体验。

中国的书法艺术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语出《书林藻鉴》,马宗霍辑)因此,产生了文字。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

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

距今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磁山、裴李岗文化,在裴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的类文字符号,这种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这些虽非现人能识别的汉字,但确是汉字的雏形。

紧接着距今约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了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的彩陶。这些符号已区别于花纹图案,把汉文字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接着有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刻画记号的陶片,其记号共有二十四种,有的类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单个独立的字。二里岗文化已发现有文字制度。这里曾发现过三个有字的骨头,两件各一个字,一件十个字,似为练习刻字而刻。这使得文明向前又迈进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种模仿的本能,用于形象某个具体事物。它尽管简单而又混沌,但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这种简单的文字因此可以称之为史前的书法。

如前所述,书法艺术同汉字的书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早在3000多年前的股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就已奠定了书法艺术的一些基本要素。秦代统一了文字,小篡成为最主要的书体,现今仍能在泰山、琅哪、碍石、会稽等地的刻石上,见到这一时期的书迹。其后,汉代出现了雄浑豪放的隶书与自由飞动的草书。魏晋时期,更是达到了书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代,不仅、隶、楷、行、草等各种书体渐趋完备,而且还出现了钟踩、王羲之、王献之等成就卓著的书法大家,对后代书法艺术的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代是书法艺术的又一鼎盛时期,尤其是楷书的成就达到了新的高峰,出现了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楷书名家。到了宋代,受到文艺思潮的总体影响,书法艺术更加注重书家情感的表达和个性的表现,形成了所谓“宋人尚意”的整体艺术风貌。元明清时期,书法上承古意,已基本完备的各种书体也都得到了相应的繁荣发展。总之,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从远古的殷商算起,经历了秦汉的辉煌、魏晋的尚韵、隋唐的尚法、宋元的尚意、明清的延续,直到现代的传承和发展,真可说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北京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冯志亮先生是著名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2013年冯志亮先生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特聘教授。冯志亮先生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痴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冯志亮先生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易经新解》,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余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

从书法家文忠轩主郑玄鲲书法中领悟到的艺术人生——渤海居士冯志亮_百度...
答:郑玄鲲,名郑林,字玄鲲,号文忠轩主,汉族,现就职于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民族英雄林则徐七世嫡外孙,林则徐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市民革中山书画社会员,文忠轩主郑玄鲲先生书法专业研修于清华大学书法研究生班。文忠轩主郑玄鲲先生同时还任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国内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为国际注册美术师。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