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的阅读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集锦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集锦
  一、(2007年福建省宁德市)(四)阅读文言文,完成18—22题。(17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弗之怠( ) (2)负箧曳屣( )
  (3)四支僵劲不能动( ) (4)溥幼嗜学( )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如是者六七始已。
  2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余 因 得 遍 观 群 书
  21、比较[甲] [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4分)

  22、读了[甲] [乙]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3分)
  二、(鄂州市2007) {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遂成大学⑦。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③大姓:大户人家。④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⑤佣作:做工辛勤劳作。⑥资:借。⑦大学:大学问家。
  2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②礼愈至
  ③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④主人怪问衡
  2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门人弟子填其室 B 弗之怠
  或遇其叱咄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 邻舍有烛而不逮 D 衡乃穿壁引其光
  以书映光而读之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①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23、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3分)
  甲文
  乙文
  24、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分)
  三、(2007年临沂市)文言文阅读(共12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元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2分)
  1无从致书以观 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4颐既觉
  2.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2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3.甲乙两文有写作内容和表达感情上有什么相同之处?(4分)
  内容:
  感情:
  4.甲乙两都 写了天气的寒冷,其写作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4分)
  四、(05安徽省) 阅读下面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回答问题。
  1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 (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以:
  (3)腰白玉之环 腰:
  18.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9.文中哪些词句说明作者不辞艰辛、求师勤学的原因?(3分)

  20.对文中画线句子,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3分)

  五、(2007年内蒙古赤峰市 ) 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1),辄以水沃面(2);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3),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1、昏怠:昏沉困倦。2、辄:就。沃:浇。这里是“洗”的意思。3、食不重肉:不多吃肉。
  22、解释加点的词。(4分)
  (1)余幼时即嗜学( ) (2)录毕,走送之( )
  (3)益慕圣贤之道( ) (4)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
  23、下边加点词用法或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B、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肉食者谋之
  24、翻译句子(6分)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5、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甲段中写人物读书刻苦的语句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甲文中“人多以书假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范仲淹“被谗受贬”的原因是:___________(都用文中的句子回答)(4分)
  六、(2008年怀化市)阅读文言文答题。(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④)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① 昏怠:昏沉困倦。② 辄:就。③ 沃:浇。文中有“洗”之意。④ 重:兼有两种(事物)。
  1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的词语。(4 分)
  ①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 ③ 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谪:
  ② 录毕,走送之 走: ④ 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妻子: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 分)
  答:
  18.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 2 分)
  答:
  七、(2008年泉港区),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5、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言行一致 B、益慕圣贤之道 益多弊少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未尝稍降辞色 婉言辞谢
  6、下面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 )
  (2分)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A、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B、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C、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8、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 ”与“ ”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2分)
  9、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答:

  八、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一文选段,完成5—9题。(15分)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5.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2分)
  A.足肤皲裂而不知 B.执策而临之 C.学而不思则罔 D.出淤泥而不染
  6.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烨然若神人 B. 腰白玉之环 C 右备容臭 D. 主人日再食
  判若两人 腰缠万贯 臭气相投 再接再厉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①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②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8.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9.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① ② (2分)
  九、(2008年安徽省)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1)余幼时即嗜学 (2)录毕,走送之 (3)媵人持汤沃灌
  15.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6.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2分)
  17.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3分)

  18.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3分)

  十、(2008年南宁市文言文阅读(18分) 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6.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2分)
  A.录毕,走送之 走:跑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敲门
  C.媵人持汤沃灌 汤:热水 D.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7.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 )(2分)
  A或遇其叱咄 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或王命急宣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8.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9.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所获得的启示。(3分)

  十一、(2008年泉港区)读文言文,完成5—10题。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5、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言行一致 B、益慕圣贤之道 益多弊少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未尝稍降辞色 婉言辞谢
  6、下面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 )
  (2分)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A、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B、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C、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8、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 ”与“ ”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2分)
  9、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答:

  十二、(2008年南京艺术学院附属高中招生)[甲] 既加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
  [注解] 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
  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⑥ [勉]勤勉,努力。
  8、以下4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既加冠 若既不出户 B.故余虽愚 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以请 夫以孔子之圣, D.益慕圣贤之道 曾益其所不能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A.或遇其叱咄 B.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若既不出户
  1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2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11、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2分)

  十三、.(2008湖北省咸宁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录毕,走送之( )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
  ③媵人持汤沃灌( ) ④左佩刀,右备容臭( )
  23、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 (2分)
  A、既加冠 宋既成列 B、益慕圣贤之道 杀数人,胡虏益解
  C、足肤皲裂而不知 久而乃和 D、卒获有所闻 士卒不尽饮
  24、翻译下面句子。(2分)
  ①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译: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译:
  25、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3分)
  ① ② ③
  26、本文与《黄生借书说》虽然着眼点不同,但两文某些观点仍有其共同之处,请概述。(3分)答:
  (十四)(2008年湖南常德市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1~4题。
  【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今诸生学于太学,……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乙】黄生借书说(节选)清•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作者)授以书而告之曰:“……予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做官)后,俸去书来,落落(堆积)大满,素蟫(书中蠹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同人共用)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
  A.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B.撰长书以为贽 C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D.其借书亦类予
  2.甲文中哪一语句的“诸”字与乙文中“归而形诸梦”的“诸”字的意义、用法相同?
  答:这一语句是“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予幼好书,家贫难致。
  (2)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4.综合与延伸。 (1)甲文作者借到书“手录”,乙文作者借不到书“形诸梦”,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共同心态?两文写作意图的共同点是什么?

  (2)假如你是马生或黄生,读到前辈的赠文,你心中会涌起哪些感想?

  (十五)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5题。 【甲】既加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明太祖朱元璋)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礼愈至(
  (3)濂具以实对 (4)间召问群臣臧否
  2.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2)诚然,卿不朕欺。
  3.宋濂对乡之先达持怎样的态度?你怎样评价这种师生关系?

  4.甲、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宋濂的什么故事?由此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5.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一、18、懈怠,放松;背;同肢,肢体;爱好
  19、能译出主要意思,语言通顺即可。
  20、余/因得/遍观群书。
  21、(1)学习勤奋,他们都是亲自手抄笔录。
  (2)不畏艰辛,克服困难,即使手足皲裂,仍不辍学习。
  22、能围绕“勤奋”、“学习环境”、“学习条件”中的一点谈感触即可。
  (二、)20、①借 ②周到 ③报酬 ④感到奇怪 21、D
  22、①我站在他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②主人被感动了,赞叹他的精神,把书借给他,后来,他就成为大学问家。
  23、甲文:①“余”凭诚信借书苦读。②“余”毕恭毕敬请教老师。乙文:①匡衡凿壁借光读书。②匡衡劳作不求报酬借书。
  24、一个人要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就应该:①刻苦勤奋 ②博览群书 ③虚心请教。
  三、6.⑴引来,得到;⑵询问,请教;⑶书信;⑷醒,睡醒。7.⑴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⑵以拜师的礼节到颖昌拜程颐为师,师生之间相处十分融洽。
  8.⑴都写到“求师”这一内容(1分);⑵都体现出求师的诚恳和老师的尊重。(2分)
  9.不相同(1分)。甲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自己学习的刻苦,其目的是为了鼓励马生刻苦努力学习(1分);乙文从侧面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杨时对教师的虔诚、恭敬(或尊重)的态度,表达尊师重的思想(2分)。
  四、(15分) 17.(3分)(1)借 (2)用 (3)挂在腰间 18.(6分)(1)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2)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19.(3分)余幼时即嗜学 慕圣贤之道 以中有足乐者 20.(3分)要点:①排除不利于学习的环境的干扰;②在物质上不盲目攀比;③坚定人生追求,刻苦勤奋学习。
  五、(五)阅读下边两个语段(17分)
  22、(1)爱好、特别喜欢 (2)跑 (3)更加 (4)妻子和儿女
  23、A
  24、(1)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是获得了学问。
  (2)读书的人(贤德的人)应当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
  25、家境贫寒与刻苦读书。
  26、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27、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六、16.① 假:借;② 走:跑;③ 谪:降职远调;④ 妻子:妻子和儿女。
  17.读书的人(贤德的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18.家境贫寒;刻苦读书。(每点1分,共2 分)
  七、5、C 6、D 7、①(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②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的意思。 8、嗜学 家贫 (顺序可换) 9、(4分)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
  八、5.B ,6.A,7.①到了住所(客舍),四肢(冻得)僵硬不能动弹。 ②我(求学时)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8.B 9.示例: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头悬梁,锥刺骨 闻鸡起舞
  九、14、①嗜:“爱好”或“特别爱好”“喜欢”②走:跑③汤:热水15、(1)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2)我求学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像这样。16、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17、(1)得书之难(2)求师之诚(3)求学之苦18、参考示例:(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 (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 (3)学习要敢于发问 (4)学习要有主动性 (5)学习要勤奋刻苦 (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十、B\A 8\译文:我住在客金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或主人每天只提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9\围绕勤学苦学,览群书,尊师好学,家贫嗜学,乐以忘优等,
  十一、5、(2分)C 6、(2分)D 7、(6分)①(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尝、趋各0.5分,句意2分) ②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的意思。(其、略无各0.5分,句意2分) 8、(2分) 嗜学 家贫 (顺序可换) 9、(4分)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
  十二、8、B 9、A有时 B地方区域等 C交往 D门
  10、(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追随本乡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长者,拿着经书向他讨教。(2)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11、共同之处:①要勤勉好学,②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
  十三、22、①跑(赶快) ②等待 ③浸泡 ④气味 香气(2分)23、A(2分)
  24、①(向他求教的)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稍微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②因为(我)心中有足够快乐的事(读书),(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2分,每题1分。第①题“辞、色”的翻译应注意互文义,即“降辞”“降色”;第②题要注意“以”字,“口体之善”的翻译) 25、①刻苦学习 ②博览群书 ③虚心求教(3分)26、都表达了鼓励晚辈勤奋学习,勿虚度年华的观点。
  (十四)1.A.朝廷 B.长信 C.平和 D.像 2.假诸人而后见也 3.(1)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2)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4.(1)示例:要求读书学习的迫切心情。劝勉后辈珍惜当下条件,刻苦读书学习。(2)要点:一是敬佩或感谢;二是决心,不辜负希望。!
  (十五)1.(1)担心 (2)周到 (3)全,都 (4)好坏 2.(1)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2)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 3.对乡之先达,宋濂毕恭毕敬,"色恭""礼至"。对师道尊严赞成与否,言之成理即可。 4.艰难求学和答皇上问两件事,可以看出他的谦恭和诚实。 5.示例:甲文:虚心求教才能学有所得。乙文:只有坦诚相待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信任。
  十六、答案:6.2分 A (A致:取得/集中 B益:更加 C患:忧虑 D辞:言语)
  7.3分 等到他高兴了,我才又向他请教。8.2分 因为我守信用,按时还书。9.3分 刻苦好学 博览群书 虚心请教。

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开篇即点出学习上难以解决的矛盾:“家贫”和“嗜学”,由此引出了求学的艰难: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因此得以遍观群书。苦无名师引导,趋百里外,从师叩问。经过作者的主观努力,顽强拼搏,在付出了无数辛勤的劳动,经历了无数辛酸后,终于克服了学习上“无书”和“无师”的困难,获得了知识,成为饱学之士。作者特别渲染了从师求学的艰难:穷冬时节,穿行在深山大谷中,“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生活上艰苦异常,粗茶淡饭一日也只有两顿,穿的是破衣旧袍。但这些都未动摇作者求学的意志。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作者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作者最后以“勤且艰”小结自己的学习生涯,想必马生能从中受到启发。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问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请用“/”标示下列语句的句中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媵人持汤沃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腰白玉之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同舍生皆被绮绣(   )
(2)主人日再食(   )
(3)右备容臭(   )
(4)缊袍敝衣(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段依次从______、住、食、______四方面写出了求学的______情形,但这些之所以未动摇的求学意志,那是“______”。(最后一处用原文语句回答)
【材料链接】
以下是《送东阳马生序》删节内容的部分译文:
  (马生)等太学生们在太学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
5.由链接的材料可以看出,马生的学习条件十分优越,那么,作者把自己“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告诉他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媵人/持汤沃灌(2)腰/白玉之环
2.(1)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2)每天(3)气味,这里指香气(4)破
3.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4.行(走) 衣(穿) 艰苦(艰难) 以中有足乐者
5.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勉励马生要珍惜眼前优越的学习条件,以读书为乐,勤奋学习。
(意思对或言之有理均可)

1本文主旨是什么?
(通过自己少时求学艰难,对比太学学习优越,期望诸生好好学习,表现对马生的期望和慰勉)
2本文是一篇赠序,《送东阳马生序》的行文与一般赠序有何异同?运用何种布局手法说明主旨?
(一般的赠序行文常先从作者与受赠者的关系或赠序的缘由写起,而《送东阳马生序》不同之处在于开篇便现身说法,从自己艰苦的求学历练切入,兼及有关对比,用具体事实说话,深寓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告之以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励年轻人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文章从几个侧面多种手法叙述和阐明勤奋好学的重要性,和秉持的精神、态度。最后一段,说及题意:因马生进见,又因马生年轻善学,遂著文勉励马生。前部从不同侧面叙事说理,自然过渡到主旨,最后一段画龙点睛,点明题意)

什么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的阅读问题
答: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问题。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

送东阳马生序的课外阅读及答案
答:追问 课外补充的阅读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手机用户16076 2011-05-09 知道答主 回答量: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勉励马生勤苦学习。该文被选入中学...

送东阳马生序和精骑集对比阅读理解训练
答:【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逸)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

送东阳马生序练习题及答案有哪些
答:《送东阳马生序》答案1、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2、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或四个方面:家境贫寒,无书可读;无师求教难;远道求学,备受艰苦;艰苦的求学生活。或读书难,要借书,抄书; 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求教难,常遭“叱咄”;生活难,“日再...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解析
答:1.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对比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与《孙权劝学》练习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
答:4.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的理解: 5.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必都答)。 ①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会脱颖而出吗?②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我选第 题,我的看法是: 四、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回答1~5题。

求与《马说》、《送东阳马生序》、《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所有试题...
答:三、阅读拓展34.王/者/得/曰/请35.捐:花费 遣:派遣 期年:满一年 市:值36.告诫君主,要想得到人才必须有求贤若渴的诚心,要不惜重金。送东阳马生序练习题及答案一、 文学常识。1、宋濂,字 ,号 , 朝人。有《宋学士文集》。2、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别。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

关于求学的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
答:8. 《送东阳马生序》的阅读问题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问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

寻《送东阳马生序》的原文,习题和解释
答:《送东阳马生序》阅读 刘克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第一中学 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作文《写给宋濂先生的一封信》
答:阅读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题。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