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地质专家来华“援助”与交流?

建国后苏联的对华援助有哪些?~

主要有人才援助、技术援助、工业援助
新中国建立以后,共产党面临的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局面,八年的抗战,多年的内战,都让这个古老的帝国变成了一片废墟,而国民党反动派不甘心失败,蠢蠢欲动,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仇视新中国,对中国的发展虎视眈眈。新中国面临着新的内忧外患,这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给予了新中国无私的援助,帮助中国度过了一个个难关
新中国经济建设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就是缺乏科学技术人才。建国之初,陈云便告诉苏联大使,恢复国民经济的一个严重障碍是缺乏懂专业而又忠于人民政府的技术干部。新中国从国民党那里接收下来的工程师和专家总共只有2万人,而他们大多数人的政治观念是反动的,亲美的。以最大的鞍山钢铁企业为例,那里的70名工程师中竞有62名是日本人,他们在心理上仇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共产党。
情况确实如此,据中国有关统计资料,作为全国钢铁工业中心的东北,在日本人被遣送回国后,其技术人员占该行业人员总数的比例已经降至0。24%。1951年7月,周恩来仍然认定技术干部严重不足"将是中国工业化的一个主要障碍"。尽管中国政府正在努力"组织训练班和技术大学,派大批学生到苏联留学。但是,目前战争还在继续,这个问题很难解决"。直到恢复时期结束,全国也仅有16。4万工程技术人员,地质专家总共不到200人。
显然,派遣大量苏联专家和技术人员来华,对于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急需的。早在1948年夏,苏联已经派遣专家技术小组到东北帮助修复铁路,1949年8月刘少奇访苏后,又带来一批帮助制定经济恢复计划的专家,到建国前在华苏联专家已有600余人。中国领导人对苏联专家非常重视。当第一批苏联顾问团到达沈阳时。刘少奇在东北局召开的欢迎大会上告诫中国同志,要"把他们当作很好的老师"。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与苏联专家的关系只能搞好,不能搞坏",如果出现问题,中国同志要负责任,"有理扁担三。无理三扁担"。毛泽东在中南海亲自接见了来京的全体苏联专家及苏联专列的服务员。周恩来则邀请苏联专家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参加开国大典。随后,毛泽东又同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一起前往座落在铁狮子胡同的苏联顾问总部参加专家工作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周恩来亲自领导了苏联专家工作指导小组,日常工作由伍修权,杨放之主持。中国领导人对这批苏联专家的生活起居也给予特别的关照,刘少奇曾专门致电周恩来,对到京专家的住房,办公室和用车,乃至被褥,洗漱用具和纸笔,每个细节都作了认真交待。苏联在华专家总顾问最初是柯瓦廖夫,因其给斯大林写报告攻击中共领导人,很快便被调回国内。接替柯瓦廖夫职务的是阿尔希波夫,在华工作一年多后也奉调回国。1952年年中来华担任总顾问的是毕考尔金,曾负责协助中国政府研究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一年后阿尔希波夫再次来华担任总顾问,一直在中国工作达8年之久,经常与中国领导人接触,并结下了深厚友谊。关于1950—1953年来华苏联专家的人数,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和统计。
有俄国学者说,到1952年3月,在中国已有苏联顾问和教师332名,各种技术专家471名。1953年7月,中国政府又要求在现有277名专家的基础上,再增派172名。③而据1952年9月21日周恩来给莫洛托夫的信上说,当时在华工作的苏联专家共有252名,除明年需辞聘31名和聘期满后回国需另聘37名外,请苏联在明年再增派237名来。鉴于他们人数大量增加,且分散在许多城市,因此,"有必要增加脱离其他工作的两名副总顾问,一名具有苏联高等学校教育工作及领导工作经验的,负责领导全体在中国的苏联教员的工作,一名负责领导在财经机关及各工业部工作的苏联专家的工作"。
就专家总数而言,据中国档案材料,自1950年至1953年先后到中国帮助经济建设工作的苏联专家共计1093人,截至1953年底已回国741人,留在各厂矿企业的尚有342人(其中重工业部系统159人,燃料工业部系统102人,第一机械工业部系统52人)。而苏联有关材料统计,到中国工作的高级专家1951年为557人,1952年为258人,1953年为395人。按这个统计,不算1950年,苏联来华专家(还是高级的)已达1210人。考虑到在华专家工作状况的复杂性(即有到期回国者和续聘,新聘者之交叉),以及计算标准的差异性(即有高级顾问,技术专家,教师和一般工作人员之分),出现上述统计上的差别是正常的,特别是由于最初派遣专家工作缺乏计划性,想要得到精确数字也未必可能。不过,大体可以确定的是,在本文考察时期,苏联来华的经济技术专家(不算教师)总数至少在1100人以上,同期在华工作的大约保持在250—480人之间。
专家来华的高潮出现在1951年和1953年,即两次确定援建重点项目之后。苏联专家对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经济建设的起步阶段,中国首先感到不足的是设计力量,到1953年,全国总共只有78个设计单位,每个单位一般都不足500人。如此单薄的力量根本无法满足中国全面恢复经济和建设的需要,于是应中国政府要求,苏联派遣了大批设计专家来华。与中国确定了第一批苏联援建项目,1950年2月毛泽东和周恩来访苏时聘请了第一批共16个苏联设计组。朝鲜战争爆发后,为了建设东北地区工业基地,中国政府又聘请了第二批3个苏联设计组。第三批23个苏联设计组是1951年聘请的。这样,到1951年夏,仅设计专家,苏联就派来了42个小组,其中30个安排在东北地区。
为了执行一五计划,中财委决定再请求苏联政府派出5个综合专家组于1952年下半年来华进行全国性规划,配置和设计工作,其任务是全国电气化规划,全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远景和产品品种方案确定,全国机械制造工业现有工厂调整和新厂建设规划,全国船舶工业工厂及铁路机车车辆制造厂的调整,扩建和新建规划。同时还有6项地质勘察工作需请求苏联帮助。对于中方提出的设计要求,苏方都尽量予以满足。据李富春和宋邵文报告,在1952年底关于煤矿设计项目谈判中,对于中国提出的设计要求,苏联方面在可能的范围内全部予以接受,即使地质资料不完备,也"勉强接受设计"。在具体工作中,苏联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为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巨大帮助。例如,过去中国被认为是贫油国家,而苏联专家根据石油生成的原理并将中国地层构造与周边国家比较后指出,“中国处在油田国家”。从而是我国摆脱了无油可用的历史。
尽管后来由于国家利益方面的冲突,中苏关系迅速恶化,苏联不顾协议,单方面撕毁合约,并撤走全部在华专家,给新中国的建设带来巨大障碍,但是,建国初期苏联专家对中国的作用是不能被忽而略的,他们在中国最困难的时候送来了资金,技术,改变了我国一穷二白的局面,初步建立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并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为新中国的崛起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一五计划,苏联帮助建设我国的重工业。
重工业,也可以说是国防工业。
一五计划完成后,使的我国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国防工业系统。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中苏友好协定,苏联派遣了一批地质矿产专家来华进行经济建设支援和交流,随之苏联地质科学书刊大量涌入,许多高等院校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也均采用苏联模式,在我国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地质事业尚称薄弱之际,确实起了积极作用,特别是中国大地构造学发展进程中,应该说是一个独特的历史阶段,苏联大地构造学及其学派理论,启示和推动了中国大地构造理论的发展。
当时在中国唯一地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关大地构造学的论文有:
1952年苏联大地构造学及其学派有其代表性的大地构造学家杨申院士在中国地质学会《地质会志》上发表《苏联大地构造学的发展和现状》(32卷3期),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苏联大地构造学的基本理论概念和发展历史,给中国构造地质学家(大地构造学家)注入了当代大地构造学理论的新概念,活跃了学术气氛,一段时期,丰富了我国地质院校的教学和理论研究;同年,苏联中国构造地质学专家霍敏多夫斯基教授发表《中国东部地质构造基本特征》,引发了中国大地构造学的热烈讨论,并作为重要文献,多被引用,甚至列入研究生考试的参考文献。
1953年苏联著名大地构造学家B.B.别洛乌索夫院士在《地质会志》上发表《大地构造学的发展》(33卷4期)及《地壳构造和地壳发展的问题》,由于作者在苏联大地构造学派中,侧重于地球物理方向,有其独特的构造理论特征,这对中国大地构造有着较深的影响。
1953年苏联大地构造学派的领导者H.沙茨基在《地质会志》上发表《黄汲清著“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俄文版序言》(32卷4期),文中系统地阐述了黄汲清院士的槽台构造理论和大地构造的多旋回思想;并做了高度评价。
1954年中国科学院特聘的B.M.西尼村教授,作为苏联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地构造学专家来华合作与交流,在《会志》上发表《中国大地构造的轮廓》(34卷3期)以及《中国地台的构造及其发展》(34卷3期),基本上代表了苏联大地构造学家对中国大地构造区域基本特征的认识和论述,有其重要借鉴和启迪意义。
1955年B.B.别洛乌索夫院士在《会志》35卷上再次发表《大地构造基本问题》以及《大洋盆地的地质构造和发展》等。
这批历史性的论著,特别是有关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特征的论点,多为中国大地构造学家所吸收和运用,诸如中朝陆台概念,深大断裂理论等,这个独特年代的学术影响,在中国构造地质学发展史上是值得追忆与探讨的。

苏联地质专家来华“援助”与交流?
答: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中苏友好协定,苏联派遣了一批地质矿产专家来华进行经济建设支援和交流,随之苏联地质科学书刊大量涌入,许多高等院校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也均采用苏联模式,在我国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地质事业尚称薄弱之际,确实起了积极作用,特别是中国大地构造学发展进程中,应该说是一个独特的历史阶段,苏...

中国花了几年时间发明了原子弹
答:1954年10月赫鲁晓夫访华时毛泽东提出希望苏联援助中国搞原子弹,赫鲁晓夫建议先从培训干部、建设小型反应堆做起。1955年1月20日中苏签署《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放射性元素的寻找、鉴定和地质勘查工作的协定书》,大批苏联地质专家来华协助寻找铀矿。1955年4月27日中苏签署《关于为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利用原子能...

建国后苏联的对华援助有哪些?
答:显然,派遣大量苏联专家和技术人员来华,对于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急需的。早在1948年夏,苏联已经派遣专家技术小组到东北帮助修复铁路,1949年8月刘少奇访苏后,又带来一批帮助制定经济恢复计划的专家,到建国前在华苏联专家已有600余人。中国领导人对苏联专家非常重视。当第一批苏联顾问团...

全面学习原苏联物探经验
答:物探队伍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建立技术标准和工作规程,原苏联专家们带来了当时原苏联的重力、磁法、电法、地震等各种规程规范。派往原苏联学习的我国技术骨干也抓住机会认真收集有关各种技术资料。当时的地质部副部长宋应,1953年底从原苏联访问回国时,在随身带回的资料中就有7本物探书籍。其中有达哈诺夫的...

中国早期区域地质调查的历史简述
答:( 8) 俄国地理学家、苏联地质学家奥布鲁契夫 ( 1863 ~ 1956) ,从 1892 年开始曾 4次来华,对我国东北西北地区地质研究颇有影响,发表有 《从恰克图到伊宁》、 《祁连山山脉概要》、《中亚,中国北部及中国祁连山》等 ( 参见吴凤鸣: 《苏联著名地质学家奥布鲁契夫院士》,《科学通报》,1956 年,第 7 期) 。 (...

...矿开始大规模建设后苏联以及社会主义阵营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到玉门...
答:1953年,玉门油矿开始大规模建设后,有许多苏联以及社会主义阵营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来到玉门,帮助玉门油矿工作,分别担任地质勘探、钻井、油田开发、原油加工、发电、机械制造和原油运输等部门的技术指导。

可可托海三号矿坑的矿坑历史
答:可可托海矿区发现于1930年,当时仅有当地少数民族对三号矿脉露头部分进行开采,产品用做珠宝装饰材料。1935年,前苏联政府的两个地质分队来到阿勒泰。为推动找矿,他们随身带有多种有色及稀有金属矿物标本,动员广大农牧民在阿尔泰山区采集有用矿物,交地质队按质论价收购。正是根据牧民的报矿地点,地质...

苏联专家参与油矿建设吗?
答:是他首次确定了玉门油田的驱动类型,并由此开始边缘注水,使之成为中国的第一个注水开发的油田。从1950年到1959年,中国石油系统先后聘请苏联专家、技术人员和工人434人。最早来华的是苏联专家组组长莫谢夫。他博学多才,不论地面与地下地质,都非常熟悉,给了很好的指导。

卢耀如的新安江水电站
答:后来领导和前苏联专家也都同意他的意见。于是他又到野外队工作了。1954年11月他接替地质部淮河工程地质队夏其发队长的工作,负责白龟山水库的勘测任务。1955年初和在安徽的工程地质队合并,成立地质部931地质大队,淮河上游为2分队,他仍为分队长,负责郏县水库的勘测。1956年发表了毛主席的诗词《沁园春》...

武汉长江大桥介绍?
答:1954年7月,苏联政府派遣了以康斯坦丁·谢尔盖耶维奇·西林(КонстантинСергеевичСилин)为首的专家工作组一行28人来华进行技术援助。西林是苏联著名桥梁专家,曾于1948年至1949年间两次赴中国,协助修复东北地区铁路和松花江大桥,并参加过成渝、天兰、兰新铁路的桥梁建设。西林来到中国后,...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