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在空城计的时候放跑诸葛亮是不是太过谨慎?

~

著名的京剧《失空斩》就是按照《三国演义》中的情节改编的。这这出京剧中,主要讲的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故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兵出祁山,曹魏由于毫无准备,被诸葛亮打了个措手不及。诸葛亮趁虚拿下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还收降了姜维。


首先分析演义中的空城计

在诸葛亮的猛烈攻势下,曹魏派出了司马懿来抵抗诸葛亮。司马懿老奸巨猾,正是诸葛亮的对手。在街亭一战中,诸葛亮错用马谡,被司马懿抓住了破绽。马谡没有按照诸葛亮嘱咐的,在街亭的五总路口下寨,而是跑到山上扎营。山上无水,被司马懿阻断了汲水的通道,造成了蜀军崩溃。蜀军虽然经过几番争夺,最后还是被司马懿打败,丢了街亭。

在夺下街亭之后,司马懿一不做二不休,前来攻打诸葛亮的大本营西城。这个时候,诸葛亮已经知道街亭的败讯,忙着撤退的事宜。他身边没有多少兵马,大多是随军的文官。在司马懿的大军压境的时候,诸葛亮战则必败,退则必亡。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只得使出最后一招,空城计。在司马懿来之前,诸葛亮派关兴、张苞各率三千人马作为疑兵,身边的五千人马派了一半去搬运粮草,自己身边只有二千五百人马。诸葛亮让这二千五百人马藏匿旌旗,打开四门,每门派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而诸葛亮引两名小童,在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结果,当司马懿到来的时候,奇迹发生了。不但曹魏的前锋军马看了这个情况不敢前进,连司马懿来到城下,看到这个情况,也迟疑不前。司马懿最后下定决心,撤军而走。在半路上又遇到关兴、张苞的疑兵,以为中了诸葛亮的埋伏,狼狈逃走。到事后,司马懿知道西城实际上是一座空城,关兴、张苞只各带三千人马,追悔莫及。


其次分析真实的空城计。

当然,以上的这些情节来自《三国演义》,这里面是罗贯中的艺术加工。在实际的历史上,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交手的曹魏将领是张郃。当时张郃率领五万马步军从关东千里迢迢赶到陇西,在街亭击败了马谡。但是,张郃并没有趁机去攻打诸葛亮在西城的大本营,而是转身去收复了投降诸葛亮的三郡。

这是因为,虽然马谡的前军在街亭惨败,但是诸葛亮的主力在西城一带并没有损失。这也是诸葛亮的谨慎性格的表现。张郃夺取街亭后,诸葛亮前无所据,只得撤军。在撤退时,诸葛亮还从容不迫的撤走了西城的千余户百姓。


因此,在现实中,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空城计的较量是不存在的。但是,在历史上,空城计却是实际出现过。比如说当年孙权率军攻打文聘据守的石阳,当时由于大雨,使得石阳的城栅崩坏。

在这个时候,文聘就使用了空城计,让所有人在城中房屋中藏身,不得现身,文聘自己也在住所睡着休息。孙权见了,认为文聘这样做,不是有什么计谋,就是外面有救援。所以没有攻打就撤退了。


最后分析司马懿为何会放跑诸葛亮。

罗贯中在他的《三国演义》中,就把这些现实中发生过的空城计,通过艺术加工,用在了司马懿和诸葛亮的身上。司马懿被诸葛亮的空城计所骗,主要是他的思维的盲区被诸葛亮给抓住了。诸葛亮在初出茅庐,就在战争中屡出奇谋,多次打败曹军。这一切给曹军,尤其是当时在曹操身边的司马懿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所以说,司马懿和诸葛亮交手,处处都特别小心,生怕中了诸葛亮的计谋。在街亭之战前,司马懿得知蜀军先他一步,占领了街亭,就自叹不如诸葛亮。后来是司马昭说破街亭的虚实,司马懿还不放心。在亲自侦察后,才发动进攻,夺取了街亭。


但是,街亭之战的轻易取胜,并不能打消司马懿的疑虑。相反,反而加重了司马懿的心理负担。因为这一切都和司马懿心目中的诸葛亮的形象相差太远。因此,当司马懿进攻西城的时候,他是十分谨慎小心的。他生怕踏进诸葛亮设下的圈套,遭到不必要的损失。在遇到诸葛亮摆下空城计的时候,司马懿心中的一块石头才算落了地。他心中认为诸葛亮必然要施展的计谋,在这里施展了。

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诸葛亮为人十分谨慎,从不弄险。那么,这样的空城,肯定其中有诈。以司马懿平日里的猜忌多疑的性格,自然会对这个形势进行多方面的考虑。

在这个时候,司马懿进城,害怕中计,遭受损失。不进城,就不会中计,反而一切平安。而且在当时,司马懿已经取得了街亭,诸葛亮已经无法再向曹魏发起攻击。


从这一点来说,司马懿已经完全了作战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被诸葛亮的计谋打败,对于司马懿来说,就是画蛇添足了。从这方面考虑,司马懿决定撤兵,使得诸葛亮逃过一劫。

在半路上,司马懿遇上关兴、张苞的军队,更印证了司马懿的判断。司马懿和孙权在石阳城下的判断一样,诸葛亮不是有计谋,就是有外救,企图对自己进行内外夹击的奇袭。所以,司马懿更加迅速的撤了军。

当然,诸葛亮施展空城计是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的孤注一掷。但是,诸葛亮并不是束手待毙。他在城中埋伏下最后的二千五百军队,在外围安排下关兴、张苞的六千人马。如果司马懿真要入城,他也会和司马懿拼死一搏。诸葛亮虽然一生谨慎,但是在无可奈何下也会铤而走险。空城计就是诸葛亮利用司马懿思维的盲区,进行的一次成功的冒险,最后终于赌赢了。



是的,司马懿深知诸葛亮一生谨慎,绝不会无缘无故的摆空城计。

不是。是司马懿有自己的打算,他不愿意太早战胜诸葛亮,害怕兔死狗烹,回去之后被夺了军权。

并不是,首先是他自己心里也没有底,因为他了解诸葛亮,再有就是他当时并不想杀诸葛亮,因为他还有其他动作

诸葛亮施展空城计,司马懿是真的中计了还是故意放诸葛亮一马呢?_百度知...
答:由此可见,诸葛亮出奇制胜的指挥艺术,还可见他的胆识和魄力。事后,司马懿只好承认“吾不如孔明也。”《三国演义》还特别安排了一段“死诸葛能走生仲达”的情节,再一次由司马懿口中赞叹诸葛亮是“天下奇才”。所以,诸葛亮施展空城计,司马懿是真的中招了!

空城计司马懿是不是故意放走诸葛亮
答:空城计司马懿是不是故意放走诸葛亮 空城计是历史上著名的故事之一,讲述的是诸葛亮率领蜀军攻打魏国,但被司马懿率领的魏军挡住了去路。在城中只有几千士兵的情况下,诸葛亮想出了一个计策,假装自己拥有很多士兵,以吓唬司马懿。但是,司马懿是否故意放走了诸葛亮,历史学家们至今仍存在争议。一种观点...

空城计中司马懿是故意放走孔明的吗?
答:史实上没有空城计这一回事,就三国演义而论,司马懿放走诸葛亮,表面上显得自己智谋不如诸葛亮,实际上是怕诸葛亮一死,蜀国就会灭亡,自己对魏国来说就没利用价值了,而这个时候司马懿家族力量羽翼未丰,可能难逃兔死狗烹的下场

空城计是司马懿故意放了诸葛亮吗
答:据专家分析,一致认为空城计是司马懿故意放了诸葛亮。空城计故事取自《三国演义》,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郭冲三事”改编的一段故事。后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历史上也确有一些运用此计成功的例子...

空城计司马懿是不是故意放走诸葛亮
答: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在空城计一节故意放走诸葛亮这一情节并非明确叙述,而是通过情节设置和人物心理描写来引发读者思考。因此,不能肯定地说司马懿就是故意放走诸葛亮。在详细解释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空城计的背景。空城计发生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时,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

三国中的司马懿是故意在空城计中放诸葛亮的吗?
答:假如真有,通过司马懿的脑力来判断,的确是司马懿放了诸葛亮一马,参照易中天教授的一句话,难道诸葛亮能在城中埋个飞毛腿不成??司马懿是为了给自己留一个对手,使得魏国君主不敢先兔死狗烹

司马懿在空城计的时候放跑诸葛亮是不是太过谨慎?
答:在这个时候,文聘就使用了空城计,让所有人在城中房屋中藏身,不得现身,文聘自己也在住所睡着休息。孙权见了,认为文聘这样做,不是有什么计谋,就是外面有救援。所以没有攻打就撤退了。最后分析司马懿为何会放跑诸葛亮。罗贯中在他的《三国演义》中,就把这些现实中发生过的空城计,通过艺术加工,用...

空城计时,司马懿为什么要放走诸葛亮?
答:其实你分析的很不错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只有在有对手存在,只要有对魏国的威胁存在,司马懿才有继续被魏启用的价值,而这些恰恰只有诸葛亮才能做到;利用掌控权力的间隙,打牢自己的根基,为准备工作争取更稳妥的时间,这是不能不放诸葛亮的原因。即使被魏觉察,但只要诸葛亮还在,司马懿亦可以安...

空城计时,司马懿为什么要放走诸葛亮
答:空城计时候 司马懿和孔明都知道对方的处境尴尬 诸葛的尴尬在于后继无力 简直就是待宰羔羊 而司马懿的尴尬在于唯恐曹在灭了蜀国(甚至是仅仅灭掉诸葛)后玩一手“狡兔死走狗烹” 将自己灭掉 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担忧 但在那个特定的时刻却有着同样的利益关系 那就是:双方都不想死!所...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