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曹操胜利的秘诀,能从十胜十败论中看出吗?

~

三国时期有三大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三大战役有很多相似性,比如谁发动谁失败,都是以弱胜强,都改变了当时的局势。官渡之战袁绍发动,结果袁绍失败,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曹操发动,曹操失败,形成三家鼎立的局面;夷陵之战刘备发动,刘备失败,刘备失去荆州,只能蜷居益州一地。事后看来,三大战役的成功与失败都有其必然性,但有人在战争还未开始时就已经知道结果,他是怎么看出来的,这得从赤壁之战前夕郭嘉“十胜十败”论说起。

当时北方最大的势力是袁绍,带甲百万,上将千员,占据冀幽青并四州之地,而曹操只有兖州一地,相对于袁绍十分弱小。两人之间必有一战,袁绍主动挑起战争,意在消灭曹操。曹操这边很是苦恼,他的苦恼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自己兵力、财力、物力实在不如袁绍;二是荆州刘表,江东孙策对曹操虎视眈眈;三是朝廷还在内部捣乱,是战是和,怎么战,怎么和举棋不定,这时,郭嘉给他打了一剂强心针,郭嘉一番言论打消了曹操所有顾虑,为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这就是“十胜十败论”。

在郭嘉看来,曹操有十胜,袁绍有十败,袁绍虽然兵多地广,但他赢不了战争。原文太长,在此简单说明,袁绍礼仪繁多,曹操体任自然;袁绍以地方伐中央,曹操以中央伐地方;袁绍治理宽松,无法度,曹操治理严格有法度;袁绍外宽内忌,用人以疑,曹操外简内明,用人不疑;袁绍多谋少决,曹操策得辄行;袁绍徒慕虚名,曹操俭以养德;袁绍妇人之仁,曹操威加海内;袁绍人虽多,却不齐心,曹操人虽少,却万众一心;袁绍不明是非,曹操明辨是非;袁绍不会用兵,曹操善于用兵。

以上就是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几乎涉及了中国兵法思想的各个方面,切中要害,言简意明,博大精深,深得孙子兵法精髓,如果仅仅从人性的把握上看,十胜论是比孙子兵法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郭嘉,根据双方领导人的为人品行,做事言行举止等分析的鞭辟入里,郭嘉真是把曹操和袁绍研究透了。俗话说,“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战争的关键,在于将领。

事实也正如郭嘉所料,天子在许昌,朝廷在曹操这边,曹操代表中央征伐地方,道义层面占了上风。战争过程中,袁绍竟然避开了所有正确选择,偏偏做了最错误的决定,昏招连连。手下官员意见不一,袁绍不知该听哪个,人多的优势反倒成了劣势。他用人更有问题,袁绍手下武将如云,如张颌,高览等,但他却把战争的关键因素——粮草,交给一个酒囊饭袋淳于琼去看守,结果被曹操一把火烧掉,人数的优势瞬间化为劣势,直接导致战争的失败。战败后曹操到袁绍的大帐中看,居然有图书珍宝,打仗带这些干什么,就是摆谱,不务实。

对于刘表孙策带来的隐患郭嘉也帮曹操解决了,郭嘉也看透了刘表孙策。曹操不担心刘表,是担心刘备,那时刘备已经投靠刘表,曹操怕刘备怂恿刘表偷袭荆州。事实上刘备也确实建议了,但刘表反应慢,而且对刘备处处提防,就没有这样做。郭嘉在之前早有预料,说:“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果然,刘表没听从刘备的建议。

对孙策的预料就更神了,孙策号称小霸王,他绝对配得上这个称号,年纪轻轻就占据了江东之地,曹操对他非常顾虑。可郭嘉说:“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

得人死力

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果然,孙策临江未济,为许贡门客所杀。因此网上有人说,是郭嘉谋杀了孙策。

这才是牛人啊。赤壁之战,周瑜也提出了类似的论调,知道自己和敌人的长短,战前就看透了战局,取得大胜。夷陵之战,陆逊也看透了,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以空间换时间,取得胜利。具体过程,以后机会再聊。战争存在以少胜多,但不存在以弱胜强。



官渡之战曹操胜利的秘诀,能从十胜十败论中看出吗?
答:曹操这边很是苦恼,他的苦恼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自己兵力、财力、物力实在不如袁绍;二是荆州刘表,江东孙策对曹操虎视眈眈;三是朝廷还在内部捣乱,是战是和,怎么战,怎么和举棋不定,这时,郭嘉给他打了一剂强心针,郭嘉一番言论打消了曹操所有顾虑,为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这就是&ldq...

为什么官渡之战曹操会胜利?
答:从这个评语不难看出,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大成功;而曹操能够成功,又因为他精于谋略和善于用人。可见,用人之道,是曹操成功之道的核心内容。 官渡之战是当年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因此史家多给予高度重视。《三国志·武帝纪》甚至还记载一则“神话”(也可以说是“鬼话”)。说是桓帝时,土星出现在楚(今湖南、湖...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答:官渡之战胜败原因: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人之道。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荀彧则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能够鼓励和帮助曹操在关键时期坚持战斗,这是更高层次的人才。由此观之,人才的妥善任用应该可说是“一计敌万人”。至于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

官渡之战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1.曹操善于指挥。官渡之战前,曹操主要一条就是抓住了袁绍遇事迟钝行动迟缓的特点;白马之役,他声东击西,分散了敌人的优势,也是由于掌握了袁绍胆小怕事的特点,袁绍如果分秒必争地强渡黄河,同颜良会师,曹操未必能在白马之役中打胜仗。特别在最后的决战中,由于许攸的到来,曹操摸清了袁绍的底牌,看准了袁绍...

官渡之战曹操为什么能打赢 曹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答:官渡之战真正的转折点其实是袁绍手下的谋士许攸,因为集团内部的矛盾投奔了曹操,给曹操提供了袁绍储粮的地点,这才让曹操最后能够奇袭乌巢,让官渡之战出现了一个逆转性的崩盘。但许攸投降曹操这件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偶然性,所以这并不能当成曹操本人能力优越的理由,同样的道理,袁绍在官渡之战后...

官渡之战曹操是怎么获胜的 究竟是侥幸还是对手太笨
答:虽然曹操取得了前哨战的胜利,但是袁绍的主力并没有被消灭,而此时曹操却面对着巨大的内忧外患。什么是内忧?有三点。第一点,曹操粮少。官渡之战期间曹操和袁绍在前线相持,兵粮要用尽了,曹操写信给荀彧商量,表示快要坚持不住了,粮食要吃光了。荀彧写信给曹操说道,“虽然现在粮少,但是和以前刘邦项羽相比仍然是好的。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请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分析启示里的原因
答:3. 建安五年八月始,两军再次相持於官渡,双方互有胜负。其后曹操军中缺粮,适逢袁绍谋士许攸与营中将士不和,投奔曹操。许攸献计烧袁绍军粮,使袁绍不战自败。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於用人之道。我们可以细分来看: 刘晔、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可说...

"官渡之战“中曹操取胜的原因有哪些?请简单分析。(两方面)
答:3、建安五年八月始,两军再次相持於官渡,双方互有胜负。其后曹操军中缺粮,适逢袁绍谋士许攸与营中将士不和,投奔曹操。许攸献计烧袁绍军粮,使袁绍不战自败,而袁绍确不听陪下之言派一个嗜洒如命的淳于琼去看守粮草。总之曹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能明智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而袁绍比较...

官渡之战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取胜之道主要是因为曹操的知人善任,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因素。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实力明显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袁绍,但他却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并最终大获全胜,具体原因介绍如下。1、知人善任。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荀彧则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能够鼓励和帮助...

官渡之战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曹操在官渡之战中的取胜可以归结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首先,曹操的知人善任是其取胜的重要原因。他能够充分利用手下的才能,如许攸和荀彧等人才的计谋和战略眼光,这些在关键时刻为曹操提供了重要的帮助。曹操懂得如何运用人才,使得他的军队即便人数不多,也能发挥出极大的战斗力。其次,曹操善于选择战略,...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