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唐明清三朝对外的政策与具体事例?

唐明清对外开放的政策和特点详细点~

唐朝开明的对外政策表现在众多方面: 一是鼓励中外平等交往。如唐政府中有鸿胪寺等机构专门接待外国使节和来宾,许多地方设有商馆接待外商,另设有互市监、市舶司等掌管对外贸易,唐政府接受外国的留学生,又将大批的使臣、僧侣派往国外进行回访。 二是尊重外国人员。很多波斯、阿拉伯的商人在中国定居,他们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都受到应有的尊重,在唐朝的外国人,可以有自己的礼拜寺、专用墓地,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授予相应官职,甚至亡国的波斯国王和王子也得到应有的待遇。 三是对外交往形式多样,范围广。唐朝对外交往是政府与民间并行,既有人员往来、也有经济文化交流等。交往范围不但包括亚洲周边国家,还包括欧洲和非洲。 明朝对外政策和防御(剑桥中国史) 蒙古的政治情况 15世纪前半期,西蒙古的瓦剌诸部控制了草原地带,并把他们的政策强加于居住在他们南方和东南方的成吉思汗的王朝的后代蒙古游牧民族。15世纪末叶前后,在几十年自相残杀的战争以后,蒙古游牧民族开始聚集在新的军事领袖巴图蒙克(1464—1524年)的周围。 在巴图蒙克的领导下,蒙古人开始向瓦剌诸部的霸权挑战。瓦剌诸部在15世纪早期逐渐把他们的控制扩大到蒙古游牧民族,他们的势力和影响在也先(死于1455年)的领导下,达到了顶峰,也先于1543年自称蒙古可汗,尽管他和成吉思的家族决无关系。两年以前,即1451年,因为蒙古可汗脱脱不花不称呼他的孙子为太子,他把他赶走并杀死。在这次冲突中,巴图蒙克的父亲,当时的一个孤儿,和他的母亲一起被带到东蒙古,被置于兀良哈一个指挥官的保护之下。 也先成为蒙古可汗的计划失败了;他因僭称可汗而于1454年被他的一个部属推翻并杀死。在这之后,蒙古的继位权在1486年别的可能继位者多数被杀以前被争夺而依然不能定一。巴图蒙克的父亲成为一个适当的入选者而被拥立。他于1487年被杀,由他的儿子继立,他的儿子在以后的38年中继续掌权。 在1508和1510年之间,巴图蒙克征服了山西以西的河套的鄂尔多斯地区,1512年他任命他的次子巴尔斯博罗特为吉囊,亦即统治那个地区人民的副王。巴尔斯博罗特的两个儿子,继承鄂尔多斯和吉囊称号的究弼哩克(1505—1542/3年)和继承山西以北地方的俺答(1507—1582年)对嘉靖时期大多数对明的入侵负有责任。 当巴图蒙克于1524年去世的时候,他得到了所有帕米尔以东的蒙古人的效忠。他的称号传给了那时只有21岁的他的孙子。但是,这个孩子的从父巴尔斯博罗特试图篡位。又一次自相残杀的冲突随即发生,这次冲突导致巴图蒙克所创立的蒙古人联盟的瓦解。巴图蒙克的孙子继续统治东蒙古人,而巴尔斯博罗特直到他于1531年去世的时候,事实上对鄂尔多斯和西蒙古人实行统治。当巴图蒙克的孙子于1547年去世时,他的继位者为俺答所迫,迁移到了蒙古的东部,俺答于是逐渐控制了整个蒙古南部和鄂尔多斯。 当巴图蒙克于1510年占领鄂尔多斯时,他赶走了西蒙古人的主要首领亦不剌因,亦不剌因逃亡到西南靠近山西边境的地方。亦不剌因于是和土鲁番(莫卧儿斯坦的蒙古-突厥王国的东部首府)苏丹满速儿结盟,并于10和20年代与他勾结起来开始抢掠和入侵山西西部。他对巴图蒙克仍然是一个威胁,巴图蒙克不成功地指挥了几次抵御他的战役。他在1533年终于被究弼哩克击溃。 在本朝的头10年中,因为蒙古人专注于内部的斗争,他们的袭击是分散的,一般限于获取军事行动的供应物资。在巴图蒙克的后继者们得到鄂尔多斯和山西以北的地区后,他们开始每年入侵明的疆土,通常是在春天和初秋。边境戍军的军纪非常松弛,以致指挥官们常常不能集结有战斗力的军队去抵御入侵的部队。入侵因而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代替贸易的办法,因为事实上必能取得成功而损失通常是轻微的。 边境戍军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同戍军于1533年10月再次叛乱。仅仅两年以前,在1531年,这个地区最近一次遭受了一支有60000名蒙古骑兵部队的袭击,新任总兵着手建造濠堑和其他防御工事以增强防御地区的北边防线。他规定的工程完工的限期使惯于什么也不干的官兵负担很重。这次叛乱的直接起因是一件小事。监督工程的军官要求在驻防城市休息一天,这个要求被拒绝了。10月24日,这些军官唆使他们的士兵洗劫这座城市,而他们自己则杀死了总兵。叛乱的士兵在黎明时散去。 新任命的这个地区的巡抚被事情的变化吓住了,由于别无更好的办法,他上报说总兵激变了部队。巡抚的报告送达朝廷时,他被控与叛乱士兵相互勾结,一场关于朝廷对戍军的政策的争论开始了。这支戍军10年前于1523年曾经叛乱,那次朝廷以给每个士兵三两银子和普遍赦免予以安抚,事实既然是这样,争论就复杂了。那种政策的批评者要求这次坚持武力解决的办法,最初并批准了军事解决的方案。 清朝前期,采取闭关政策,政府严厉限制对外贸易。是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不能同外国进行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交流,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只是中国在近代屡遭外国侵略,中国人也被蔑视为东亚病夫。 ①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与世界隔绝,应广泛交往。否则,将被时代所淘汰;②在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③我国目前的开放政策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唐太宗实行对外友好政策,开创了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盛世。他修道路,开驿站,保障内外交通畅通,欢迎四方来客。唐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互访使节络绎不绝,对于各国使者,唐太宗以礼相待,唐朝出访的使者也受到各友好国家的迎接。唐太宗鼓励边疆少数民族商人和外国商人来唐内地经营,波斯人(现在伊朗)、大食人(现在阿拉伯国家)、回纥人(西北一带少数民族)在所有的较大城市都留下他们的足迹。

明朝时因为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所以政府下令实行海禁,禁止对外的海上贸易。
清朝为了巩固政权政府下令实行闭关锁国,禁止中国人的海上贸易,严格限制外国人来华经商,只在广州设立十三行。明清的政策是造成中国长期落后的主要原因。

唐朝时,唐与之通使交好的国家达70多个。唐朝统治者经常派使节、僧侣等到国外访问、学习。其中,玄奘、鉴真等人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亚非地区许多国家也派出“遣唐使”等到唐朝访问、学习。在唐朝的太学中,有为数众多的外国留学生。唐政府机构中,有阿倍仲麻吕等外国人供职。往来于中外之间的商贾不绝于途。唐政府设置了鸿胪寺来接待外国使节和宾客,在不少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是唐朝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其中,以长安最为著名。在长安汇集的外宾很多,许多外商在西市经营店铺,长期居住,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了促进作用。 明政府从洪武年间(1368一1398年)规定私人“片板不准人海”开始,直到嘉靖年间(1552~1566年),屡下禁海之令(1567年以后有所放宽)。15世纪40年代以后停止了下西洋,即海上远航活动,将对外的注意力集中于北方,在东南沿海则从放到收。 实行这种转变有其客观的原因。①明朝自建立时起,就感到鞑靼、瓦剌族的压力,故从洪武年间起到万历年间(1573~1619年),不断修筑长城。随着北方少数民族在15~16世纪间势力日益强大,北部边境遭受压力加强。②从14世纪开始的日本海盗集团(倭寇)在中国沿海地区的劫掠、走私活动日渐严重,到16世纪20~50年代发展到了猖獗程度。明政府为此加强从山东到广东的海防。③西方的葡萄牙于1514年(明正德九年)来到中国,既做生意,又在沿海劫掠。1535年还强占澳门(1564年始获中国官方的许可,成为租借)。随后,西班牙人、荷兰人也来中国.荷兰人于1604年、1622年两次占领澎湖,1624年占领台湾。明政府先是为了集中兵力、财力、物力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在东南海上实行了收缩;继后,出于平定东方来的倭寇、西方来的殖民者骚扰的需要,防范国内反明者与外来势力的勾结,实行海禁政策,除政府自身与海外某些国家或部族建立一定的交往关系,实行“勘合贸易”外,在沿海地区严厉禁止一般商民私自与外国通商往来。 清朝建立初期,为了巩固统治秩序,封锁对郑成功等海上扰清力量的物资供应,于1656年颁布海禁令,不准商民出海贸易,违者处死,货物全部没收。以后又多次下达“片板不准入水,粒货不许越疆”的命令。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台湾郑氏降清,国内基本安定,1684年开放海禁,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设立海关,作为通商口岸.于是对外贸易迅速发展,每年出海贸易船只多至千余艘。历来禁运的粮食等货物大量出口。出海船只有卖掉的,出海的人员也有不回国的。清政府惟恐人民在海上聚众滋事,1711年重申海禁。1717年下令禁止大陆人民到南洋经商,对来中国贸易的外国商船严加防范。实行这项政策的结果,一是政府税收减少,二是沿海民生困苦。禁令难以维持,于1727年废除。以后对外贸易又有所发展。 18世纪下半期,英国工业发展很快,迫切要求扩大海外市场。来华贸易的商人增多,这些商人的一些海盗行为与多种不合理要求,引起清政府疑虑。于是,调整对外贸易政策,在陆地对周围邻国仍采取传统的朝贡贸易与睦邻友好政策的同时,对沿海贸易采取一系列严格限制的措施: (一)限制通商口岸。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决定外商只许在广州一口通商,同时封闭其它三个通商口岸。 (二)实行“公行制度”。1720年广州经营对外贸易的中国商人联合组成“公行”。清政府授予它垄断对外贸易的权利,承销外商进口货物和替外商代购货物,划定进出口货物价格。1760年,清政府授权“公行”作为政府向外商征税的代理人,保纳税饷,承包代缴外商出人口船钞、货税,并负责管束外商。外商在广州的一切行动受其约束。清政府与外商的一切交涉事宜,由公行居间转达,外商不能与清朝官吏直接交往。 (三)限制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粮食、五金(金、银、铜、铁、铅)、军火(硝磺)和书籍(史书、地图等)严禁出口;规定丝、茶、大黄的出口限额。清政府实行这种政策的矛头是针对西方资本主义殖民者,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并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政府闭目塞听,对世界经济形势及其发展趋向所知甚微,不知道从西方来的人有海盗与商人两类人或同一个人的双重身份,不知道新时期中西关系的两重性质(侵略和被侵略,先进和落后),不善于在新的国际环境下处理新的对外事务,没有将反对侵略、加强防卫与开展对外经济交往既予以区分,又结合起来,它只是采取了一种消极的自我封闭的政策。这种政策阻碍了中国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中国从开放转向封闭的这一时期,正是西欧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从手工业生产到大机器生产、从传统社会到近代社会的转变时期。在这个时期之初,中国是世界上先进的、强盛的国家。在这个时期之末,中国比欧美的主要国家落后了一个社会发展阶段。封闭使中国丧失了一次与西方国家并驾齐驱的机会。而且封闭造成的“天朝意识”,使中国在鸦片战争后的一个时期里又一次丧失了赶超的机会。

唐朝开明的对外政策表现在众多方面:

一是鼓励中外平等交往。如唐政府中有鸿胪寺等机构专门接待外国使节和来宾,许多地方设有商馆接待外商,另设有互市监、市舶司等掌管对外贸易,唐政府接受外国的留学生,又将大批的使臣、僧侣派往国外进行回访。

二是尊重外国人员。很多波斯、阿拉伯的商人在中国定居,他们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都受到应有的尊重,在唐朝的外国人,可以有自己的礼拜寺、专用墓地,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授予相应官职,甚至亡国的波斯国王和王子也得到应有的待遇。

三是对外交往形式多样,范围广。唐朝对外交往是政府与民间并行,既有人员往来、也有经济文化交流等。交往范围不但包括亚洲周边国家,还包括欧洲和非洲。明朝对外政策和防御(剑桥中国史)

蒙古的政治情况 15世纪前半期,西蒙古的瓦剌诸部控制了草原地带,并把他们的政策强加于居住在他们南方和东南方的成吉思汗的王朝的后代蒙古游牧民族。15世纪末叶前后,在几十年自相残杀的战争以后,蒙古游牧民族开始聚集在新的军事领袖巴图蒙克(1464—1524年)的周围。

在巴图蒙克的领导下,蒙古人开始向瓦剌诸部的霸权挑战。瓦剌诸部在15世纪早期逐渐把他们的控制扩大到蒙古游牧民族,他们的势力和影响在也先(死于1455年)的领导下,达到了顶峰,也先于1543年自称蒙古可汗,尽管他和成吉思的家族决无关系。两年以前,即1451年,因为蒙古可汗脱脱不花不称呼他的孙子为太子,他把他赶走并杀死。在这次冲突中,巴图蒙克的父亲,当时的一个孤儿,和他的母亲一起被带到东蒙古,被置于兀良哈一个指挥官的保护之下。 也先成为蒙古可汗的计划失败了;他因僭称可汗而于1454年被他的一个部属推翻并杀死。在这之后,蒙古的继位权在1486年别的可能继位者多数被杀以前被争夺而依然不能定一。巴图蒙克的父亲成为一个适当的入选者而被拥立。他于1487年被杀,由他的儿子继立,他的儿子在以后的38年中继续掌权。 在1508和1510年之间,巴图蒙克征服了山西以西的河套的鄂尔多斯地区,1512年他任命他的次子巴尔斯博罗特为吉囊,亦即统治那个地区人民的副王。巴尔斯博罗特的两个儿子,继承鄂尔多斯和吉囊称号的究弼哩克(1505—1542/3年)和继承山西以北地方的俺答(1507—1582年)对嘉靖时期大多数对明的入侵负有责任。 当巴图蒙克于1524年去世的时候,他得到了所有帕米尔以东的蒙古人的效忠。他的称号传给了那时只有21岁的他的孙子。但是,这个孩子的从父巴尔斯博罗特试图篡位。又一次自相残杀的冲突随即发生,这次冲突导致巴图蒙克所创立的蒙古人联盟的瓦解。巴图蒙克的孙子继续统治东蒙古人,而巴尔斯博罗特直到他于1531年去世的时候,事实上对鄂尔多斯和西蒙古人实行统治。当巴图蒙克的孙子于1547年去世时,他的继位者为俺答所迫,迁移到了蒙古的东部,俺答于是逐渐控制了整个蒙古南部和鄂尔多斯。 当巴图蒙克于1510年占领鄂尔多斯时,他赶走了西蒙古人的主要首领亦不剌因,亦不剌因逃亡到西南靠近山西边境的地方。亦不剌因于是和土鲁番(莫卧儿斯坦的蒙古-突厥王国的东部首府)苏丹满速儿结盟,并于10和20年代与他勾结起来开始抢掠和入侵山西西部。他对巴图蒙克仍然是一个威胁,巴图蒙克不成功地指挥了几次抵御他的战役。他在1533年终于被究弼哩克击溃。 在本朝的头10年中,因为蒙古人专注于内部的斗争,他们的袭击是分散的,一般限于获取军事行动的供应物资。在巴图蒙克的后继者们得到鄂尔多斯和山西以北的地区后,他们开始每年入侵明的疆土,通常是在春天和初秋。边境戍军的军纪非常松弛,以致指挥官们常常不能集结有战斗力的军队去抵御入侵的部队。入侵因而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代替贸易的办法,因为事实上必能取得成功而损失通常是轻微的。 边境戍军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同戍军于1533年10月再次叛乱。仅仅两年以前,在1531年,这个地区最近一次遭受了一支有60000名蒙古骑兵部队的袭击,新任总兵着手建造濠堑和其他防御工事以增强防御地区的北边防线。他规定的工程完工的限期使惯于什么也不干的官兵负担很重。这次叛乱的直接起因是一件小事。监督工程的军官要求在驻防城市休息一天,这个要求被拒绝了。10月24日,这些军官唆使他们的士兵洗劫这座城市,而他们自己则杀死了总兵。叛乱的士兵在黎明时散去。 新任命的这个地区的巡抚被事情的变化吓住了,由于别无更好的办法,他上报说总兵激变了部队。巡抚的报告送达朝廷时,他被控与叛乱士兵相互勾结,一场关于朝廷对戍军的政策的争论开始了。这支戍军10年前于1523年曾经叛乱,那次朝廷以给每个士兵三两银子和普遍赦免予以安抚,事实既然是这样,争论就复杂了。那种政策的批评者要求这次坚持武力解决的办法,最初并批准了军事解决的方案。

唐太宗实行对外友好政策,开创了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盛世。他修道路,开驿站,保障内外交通畅通,欢迎四方来客。唐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互访使节络绎不绝,对于各国使者,唐太宗以礼相待,唐朝出访的使者也受到各友好国家的迎接。唐太宗鼓励边疆少数民族商人和外国商人来唐内地经营,波斯人(现在伊朗)、大食人(现在阿拉伯国家)、回纥人(西北一带少数民族)在所有的较大城市都留下他们的足迹。

明朝时因为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所以政府下令实行海禁,禁止对外的海上贸易。

清朝为了巩固政权政府下令实行闭关锁国,禁止中国人的海上贸易,严格限制外国人来华经商,只在广州设立十三行。

明清的政策是造成中国长期落后的主要原因。

清朝前期,采取闭关政策,政府严厉限制对外贸易。是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不能同外国进行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交流,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只是中国在近代屡遭外国侵略,中国人也被蔑视为东亚病夫。①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与世界隔绝,应广泛交往。否则,将被时代所淘汰;②在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③我国目前的开放政策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唐朝开明的对外政策表现在众多方面:
一是鼓励中外平等交往。如唐政府中有鸿胪寺等机构专门接待外国使节和来宾,许多地方设有商馆接待外商,另设有互市监、市舶司等掌管对外贸易,唐政府接受外国的留学生,又将大批的使臣、僧侣派往国外进行回访。
二是尊重外国人员。很多波斯、阿拉伯的商人在中国定居,他们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都受到应有的尊重,在唐朝的外国人,可以有自己的礼拜寺、专用墓地,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授予相应官职,甚至亡国的波斯国王和王子也得到应有的待遇。
三是对外交往形式多样,范围广。唐朝对外交往是政府与民间并行,既有人员往来、也有经济文化交流等。交往范围不但包括亚洲周边国家,还包括欧洲和非洲。

首先,明朝初期的海禁政策维护了政权的稳定,与之对应的开放政策,造就了领先世界的郑和船队。郑和船队当年扮演了世界海上警察的角色,同时带来各个国家间很多物质和文化的交流,其影响延续至今。
其次,明朝中期强硬的海禁政策,虽然对沿海居民的生活有一些副作用,但是,这一政策的成功,最终规范了对外贸易的准则,维护了海上贸易秩序。中国此后冷弯型钢在海外贸易中长期处于顺差,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与这一政策有着很大的关系。
第三,海禁政策成功之后,明代后期,诞生了以郑芝龙为代表的枭雄,足以威慑无法无天的欧洲老列强。17世纪郑芝龙势力最为强大的时候,荷兰人每年向郑芝龙缴纳12万法郎,才能保证东印度公司在西太平洋的海上安全。郑芝龙船队的旗帜,在西太平洋畅通无阻,使得当时的欧洲列强不得不放弃垄断对中国贸易的念头(他们在印度、锡兰、马六甲、菲律宾、印尼等地就是这么做的),而郑芝龙的霸主地位与明朝政府的扶持是有必然联系的。同时,明朝后期的开放政策后来还间接导致了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收复台湾,避免了台湾成为东南亚一样的殖民地。
第四,明朝的对外开放政策,大大改变了我们今天的生活。一大批与我们今天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产品都是在明朝引进的。例如,玉米、甘薯、土豆、花生、向日葵、辣椒、烟草等等。也有专家指出,花生、葵花、烟草等植物中国很早就有,但是这些植物成为大宗经济作物都是在明朝引进美洲品种之后。这些心理咨询农作物的普及提高了中国农产品的产量,中国人口的大幅增长也由此引起,而人口的增长是资本主义经济一个重要的因素。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明朝的对外开放、互相交流的政策对中国所形成的长远的益处。
第五,明朝后期的开放政策,出现了一批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与后来中国对于西方传教活动失去主导地位的情况相比,这一时期的传教士对于东西方文化交流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对于中国来说,一批西方最先进的科学技术非常及时地来到中国,例如,徐光启的望远镜只比伽利略晚了20年,开普勒的天文学著作在欧洲刚出版,便给中国寄来了一本。与此同时,传教士带回欧洲的关于中国的文化、制度、典籍等等,成为欧洲启蒙运动重要的思想来源之一,中国的器物也成为当时欧洲的环氧地坪时尚。

清对外政策造成的影响
1.闭关,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工商业的发展,使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始终得不到发展。中国一直呆在中古时代,不爱出来。
2.助长了统治阶级妄自尊大的心理,自诩天朝上国,盲目排外,不思进取,保守愚昧。
3.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使西方近代科学和技术无法传入我国。中国当时的教育还是以科举为核心的,视西方科技为“奇技淫巧”,导致中国全面落后于世界。

启示:

①唐朝的对外关系前所未有,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的繁荣发达。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经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②唐朝和睦的民族关系也为对外交往频繁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应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发展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
③唐朝统治者对待外国和外来文化采取开明的态度,重视对外交往。因此,我们应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加强与外国的经济技术合作

清启示
从中国外贸发展史可以看出,当中国社会制度先进、国力强盛时,总会采取积极主动的外贸政策,拉动自身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社会制度落后、国力衰微时,总想闭关自守,自我封闭、自我孤立,最终日益衰落、被动挨打。由此可见,对外开放开明,外贸活动的发达,是一个国家走向兴盛的标志。

唐:民族融合,对外开放,先进技术传播到外国,军事上是进攻型。
明:蒙汉对立,前期开放,后期因倭寇海乱加防,海上丝绸之路开。
清:妄图以满旗之少数治理广大汉族,但“反清复明”浪潮始终未息;惧怕海乱而闭关锁国

唐朝:对外友好往来,例如:金城公主入藏
明朝:中外冲突不断,例如:雅克萨之战,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闭关锁国

初一历史隋唐两朝的重点
答:对外关系:开放的对外政策 (2)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3、“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统治时的局面,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选拔贤才的政策,使社会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开元盛世:唐玄宗前期的盛世局面 (1)原因 ①稳定政局②任用贤才...

【求解答】初一下册的历史题。1.唐朝政治开明的表现。2.文化先进的表 ...
答:1.选官制度:科举制 2.民族关系:和同为一家 3.对外关系:对外一视同仁 1.科技:天文学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 2.诗歌:唐诗 3.书法:颜真卿的《多宝塔碑》4.绘画: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5.艺术宝库:莫高窟

初一历史背诵技巧
答:记忆方法三、串线记忆法 通过串线,使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按历史发展的线索,呈现于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例如,中国古代史中赋税制度的演变可整理为: 1)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 2)西汉的“编户制度”。 3)北魏的租调和徭役制。 4)隋唐的租庸调制。 5)唐后期的两税法。

...她不仅有开放的对外政策,还有开明的民族政策。其中开明的民族政...
答:B 试题分析:根据史实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在汉朝,文成公主入藏发生在唐朝,唐和吐蕃和亲,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经济文化交流,是唐和吐蕃民族有好关系的具体体现。回族的出现在元朝,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故选B项。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该知识点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考查唐朝比较开明的民...

初一历史下册题纲
答: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三、女皇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郭沫若称其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历史上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答: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

请列举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较长的封建中央王朝.
答:“封建中央王朝”,按题意,前五:1、汉--公元前202至公元220,共421年(扣除王莽中途篡权16年,也还有405年;2、宋--公元960至公元1279,共319年;3、唐--公元618至公元907,共289年;4、明--公元1368至1644,共276年 5、清--公元1644至公元1911,共267年(1636正式改名“清”,但1644才入关...

急求 宋元历史 分为政治文化 经济 思想 民族关系 对外关系 等等 !
答:4.民族关系:宋代的民族关系一直很紧张。北宋时期北方的辽国与西夏,都是宋的劲敌,每次战争,大多以宋赔款为结局,不一定是输了,就是花钱买个平安。到了南宋金的实力十分强大,并且逼得朝廷偏安南方一隅。到最后,宋代为元所灭。结束了300多年的历史 5.对外:宋代的思想相对(明清)开放。对外以至保持...

初一上历史复习知识点,分课来说,共有25课吧,麻烦写的详细点儿!写了!好...
答:三、女皇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郭沫若称其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唐朝比较开放的政策和比过去发达的对外交通,给唐朝与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新 课标 第一网唐太宗唐玄宗武则天比较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统治方法 勤于...

初一下学期历史知识点
答: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三、女皇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称唐蕃已 “和同为一家”,唐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第6课 对外友好...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政治都注重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其制度、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秦朝时...

初一上学期各科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地理、生物、历史复习 材料
答:形成原因:唐太宗吸取历代、特别是隋朝灭亡的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唐太宗制定的有利于发展生产、巩固政权...三 元世祖改革的内容:1政治上:A在中央,设置管理全国政务的中书省;增设宣政院,专门管理全国佛教事务...sorry,我是读六年级的,不知道初一上学期各科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地理、生物、历史复习 材料哦!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