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地构造学派倡导者及其主要论著?

中国大地构造学派倡导者及其主要论著?~

李四光(1889—1971年),1904年留学日本,1907年毕业于弘文学院,进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1910年毕业回国。1913年入英国伯明翰大学专攻地质学,受教于鲍尔顿(W.S.Boultou)教授,1917年获学士学位,1918年以《中国之地质》论文获得硕士学位,1931年获得伯明翰大学授予的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20年考察欧洲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1922年参与中国地质学会的建立,当选为副理事长。1926年从事构造地质学研究,创立了一个崭新的、独立的地质力学学派,1927年奉命筹建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1928年首任所长,成为中国地质学创建人之一,1948年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地质部部长、全国科协主席,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为中国地质学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
主要著述:
《中国地质概要》(英《地质杂志》1921年)
《中国地质纲要》(中国科学社,1922年)
《东亚一些典型构造及对大陆运动问题的意义》(1929年)
《再论构造型式与地壳运动》(1931年)、《中国东南部古生代后期之造山运动》(1931年)
《东亚构造格架》(1933年)、《中国之构造格架》(1935年)

《中国地质学》(1939年)、《广西地台构造之轮廓》(1941年)、《地质力学基础与方法》(1945,1947年)
《东岭东段地质力学之研究》(1944年)
《剪力节理与张力节理之初步观察》(1944年)
《关于“震旦运动”及华夏式、新华夏构造线三个名词》(1947年)
《新华夏海之起源》(1943年)、《受了歪曲的亚洲大陆》(1952年)、《莲花状构造》(1957年)
《中国的造山历史和构造轮廓》(1949年)、《关于地质构造的三重基本概念》(1953年)、《旋卷构造及其他有关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复合体系问题》(1954年)、《东亚复杂构造带和南北构造带》(1959年)、《关于改进构造地质工作的几点意见》(1965年)、《关于当前石油地质工作的几点意见》(1965年)、《地质力学发展的过程和当前任务》(1965年)、《关于地震工作的几点意见》(1970年)、《天文、地质、古生物》(1972年)、《地质力学概论》(1973年)、《地质力学方法》(1973年)。
根据笔者点滴追忆:李四光先生逝世后,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组织成立了李四光同志遗留资料整理小组,责成科学出版社出版,笔者正是该社地学编辑室主管,动员全室编辑人员全力投入编辑工作,经过两年的奋战,终于在1972年起相继出版,其中五本遗著要求责任编辑和主管主任通读两遍,这五本专著代表李先生及其地质力学派的基本理论观点。
(1)《地质力学概论》(1973年,科学出版社)
全书共四章:(1)对传统构造概念的评论及对地质力学理论概念的阐述,(2)构造形迹新概念,包括东亚复杂构造带、南北构造带扭动构造型式(多字型构造、山字型构造、旋卷构造、棋盘格式构造、入字型构造)(3)地壳运动起源及其力学问题,(4)地质力学存在的问题等。
(2)《地质力学方法》(1976年,科学出版社)
由李先生有代表性14篇论文汇编而成,其中包括了“地质力学之基础”,“中国的造山历史和构造轮廓”,“关于地质构造的三重基本概念”,“地质力学发展的过程和当前的任务”等,可以说都是大家常常引用的重要论文。
(3)《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初稿)(1972年,科学出版社)
在出版说明中,虽然说这是李先生生前编撰的初稿,我读后确实代表了李先生的宇宙观、地球观和人类起源观,是一部深入浅出的理论性读物,特别是最后“地壳构造与地壳运动”一章更是代表李先生的地质力学理论概述。
(4)《地震地质》(1973年,科学出版社)
主要论及活动性构造体系与地震带的分布,地震地质工作,包括岩石力学与构造应力场等;文集还包括邢台地震地质考察报告以及对地震预报工作的讲话等,特别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引发的争论,李老遗留下来的、关于地震预报的论点:①“地震是可知的”,②“地震是可以预报的”论断,受到广泛的传颂和借鉴,起到了重要论证和启迪作用。
另有《李四光同志关于地质工作方面的一些意见》(内部资料)和(机密资料)刊行,都有丰富的理论内容和战略思想。详见《李四光全集》。
【笔者点滴追忆】
1958年李先生决定编撰《旋卷和一般扭动构造及地质构造体系复合问题》第二辑,以及第一辑复刊关于“旋卷构造及其他有关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体系复合问题”单行本时,在科学出版社内都是我担任该刊的责任编辑,其中一篇俄文稿,李老还责成我做过校订。通过编辑加工,通读,文中大部分内容都是一知半解,或是完全不解,李老亲自耐心地做过两次讲解,那种谆谆善诱,爱护青年编辑的神态记忆犹新,难以忘怀,其中一次李老还把《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体系复合问题》一书的俄文本亲手赠给我,至今仍保存在我的书柜中。
最后引录:李四光早年为悼念一个得意门生曾写过一首诗,亦为其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光辉写照。
崎岖五岭路,嗟君从我游。峰峦陷复见,环绕湘水头。
风云忽变色,瘴疠蒙金瓯。山兮复何在,石迹耿千秋。


**问题:中国大地构造学派倡导者及其主要论著?张文佑(1910—1985年),1934年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进入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一直在李四光指导下,从事构造地质学研究,1942年发表《广西山字型构造的雏形》;同时也深受阿尔冈地质力学分析的影响和启迪,重视岩石构造学的研究,从岩石节理力学着手,通过野外和室内观测,进行分析与研究,1944年发表《剪力节理与张力节理之初步观察》(在李四光指导下),1948年发表《测量节理应注意的几点》以及《劈理节理发育之初步探讨》等。
由于他去国外地质考察与学术交流机会较多,1945—1947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凯文迪许实验室学习X光晶体结构,在华盛顿陈列馆学习矿物学,在德国匹茨堡学习煤岩学,其中,特别是1953年随同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历时三个多月考察与交流,吸收苏联地质学家的成就,了解苏联学者的槽台学说,启迪了他历史分析与力学分析的构造思想。特别是苏联大地构造学派理论,对他构造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曾发表《苏联地质科学的特点》等文中有所阐述,1960年再次赴苏访问,首先接受了苏联大地构造学家裴伟的深大断裂理论,沙茨基的正向断裂和斜向断裂理论,丰富了他所从事多年的有关X形断裂理论;同时使他认识到正确理解大地构造与沉积作用和岩浆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
1946年赴欧洲,考察了西阿尔卑斯推覆构造,认识到地层层序对构造形变的重要作用,逐步加深和丰富了早已形成的地质构造的历史分析和地质力学分析思想。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
50年代初,自然科学家开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他能结合自己大地构造理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指导自己研究大地构造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发表一些重要论文,诸如,《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点滴体会》、《辩证唯物主义在大地构造发展过程中的体现》等;1956年张文佑主编了新中国的第一张大地构造图(1∶800万),1959年再编《中国人地构造图》(1∶500万)及撰编《中国大地构造纲要》;70年代中,板块构造学说传入国内,中国大地构造各学派,各自吸收对自己理论有益的内核来丰富中国大地构造学理论,他先后发表《“断块”与“板块”》、《断块大地构造学说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和论证了断块大地构造学说,是断块大地构造学说学术带头人。
编制的中国断块大地构造图(1∶1000万),1983年他领导和主编了《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图》(1∶500万),全面系统地显示出中国及其邻区的大地构造格局,相继发表《断块构造导论》及《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专论。

张文佑先生一生著述200余种,除上述引述外,在大地构造论著中有影响的论著尚有以下。
(1)专著(包括合作与主编):
《中国大地构造纲要》(1959年科学出版社)
《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图》(1:500万)(1983年,科学出版社)
《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1986年,科学出版社)
《华北断块区的形成与发展》(1979年,科学出版社)
《断块构造论文集》(1982年,科学出版社)
《断块构造导论》(1984年,石油工业出版社)等。
(2)论文200全篇,其中主要有:
《中国大地构造学发展与成就》(《科学通报》,1953年12期)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科学通报》,1955年6期)
《中国地台区的发育轮廓》(《科学记录》,1958年7期)
《从中国大地构造特征谈中国大地构造单位的命名》(《科学通报》,1959年2期
《略谈地壳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问题》(《地质科学》,1959年6期)
《中国主要断裂构造系统的应力分析》(《科学通报》,1960年19期)
《锯齿状断裂的力学形成机制》(《构造地质问题》,1965年,科学出版社)
《对中国东部油田的初步看法》(《石油会议报告》,1965年)
《弧形构造和力学成因及其与浅源地震的关系》(《科学通报》,1973年2期)
《从断块错动和层间滑动初步探讨震际空间分布和震源力学状态的关系》(《地质科学》,1973年4期)
《关于“定凹探边”“定凹探隆”以及华北断块油田的连片问题》(《石油部会议上的报告》,1974年)
《初论断裂的形成和发展及其与地震的关系》(《地质学报》,1975年1期)
《中国断裂构造体系的发展》(《地质科学》,1977年3期)
《断裂与断块大地构造学说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意义》(《现代科学技术简介》)
《从断块看板块》(《科学通报》,1980年)
《中国及相邻海域中新生代盆地类型及含油气远量》(1987年)
详见《纪念张文佑院士诞辰100周年》(科学出版社,2009年)。
【笔者的点滴追忆】
(1)1956—1959年,正是笔者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构造研究室进修期间,研究室正忙于张文佑先生主编的第一张1∶800万的大地构造图及其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中国地质学会编印),自然也就参与其中,仅是在张先生授意下,搜集和翻译一些相关资料,其中特别是苏联大地构造学派的文献、资料,诸如:沙茨基、裴伟、杨申等的论文以及他们在讨论会上的发言记录等。
当时蒐集和翻译的大量文献中,有的编入上述的《地壳发展的规律性与区域大地构造》译文集中,其中一部分也是本书第一篇中的部分资料的原始文献;也有的文献,诸如沙茨基院士主编的苏联及其邻区大地构造图及其杨申院士主编的《苏联及其邻区大地构造图说明书》,由常承法与笔者翻译整理后,1958年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张先生是十分重视这个文献,认为这是苏联大地构造及其学派多年研究成就的精华,也是世界上研究大地构造学的典范,编图过程中对大地构造分区及其原则,多有启发和借鉴,特别是在设计图例中起了导航作用,在反映境内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和基本格架上,也起了重要参考和应用作用。
正像张文佑院士在“中译序”中归纳出六大优点,诸如:图例系统,以不同时期划分出不同的褶皱带;再以构造层显示各构造单位的发展历史;再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时期的构造单元,其中有关大地构造术语的使用和定义等,都对我们有启迪和借鉴作用。
中国大地构造图及其《说明书》“草稿”征求单位及其专家意见后,受到高度评价,又迫于国家经济建设上的需要,从1958年起,“草稿”的编撰,列入研究所重点研究项目,1959年列入该所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献礼项目,并推荐给科学出版社出版。
笔者又作为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带着任务进修,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讨论定稿全过程,赋予更多的学习机会。记得在编撰后期,《说明书》改为《纲要》时,认定了中国地壳的活动性比较大,许多基底构造基本上露出地表,各种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较为完整等先决有利条件,又总结了前人的编图的经验,诸如李四光先生1929年发表的中国构造型式,也汲取了黄汲清先生运用沉积古地理分析方法,制作的1∶1200的中国地质构造图,又吸取了沙茨基院士主编的苏联及其邻区大地构造图(1∶500万)和杨申主编的《说明书》的先进经验和编图的原创方法,以当时张文佑先生的大地构造新思维,运用地质力学分析与古地理沉积建造分析相结合的编图原则和方法,也就是大地构造学界熟悉的“地质力学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的理论观点产物。
1957年“草稿”在征求各界意见中,也曾送至苏联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当时所长沙茨基还专门组织苏联大地构造学家进行过讨论,参加讨论的有:杨申院士、柯西金院士、克鲁泡特金、伊万诺夫等;他们都是比较了解中国构造特点,或曾发表过有关中国大地构造论文的学者,有些建议比较具体,诸如提出中国地台分裂,活动性大,而地槽区活动性小,基底断裂多,对盖层构造和岩浆活动起了控制作用;有的学者认为深断裂对中国地台演变起了重要作用,但考虑在图面上显示出深断裂的控制作用形式和难度等。
1958年由于中苏施实合作项目,中科院地质研究所邀请了苏联大地构造学者来华共同研讨中国大地构造的特点及大地构造图的编绘原则与方法,来华参加讨论的苏联者有Ю.А.柯西金、M.C.纳基宾娜、Н.Л.赫拉斯科夫,在北京友谊宾馆应邀讨论的还有北京地院苏联专家Г.Е.梁布兴,长春地院苏联专家A.C.霍敏多夫斯基等人;应邀参加讨论的中国大地构造学派的学术带头人有:喻德渊、陈国达、张伯声、孙殿卿、李承三等;笔者有幸地旁听过两次讨论会和座谈会,由于是中苏大地构造学派的群英会,学术气氛浓厚,针对中国大地构特征及构造轮廓和格架,各抒己见,争论颇多,就是有关大地构造术语及其概念内涵,也难有统一的理解,至于编图的原则方法和图例也有不同的争议。通过旁听讨论会,对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中国大地构造理论知识,受益匪浅。
会后又专门分别征求李四光、黄汲清、马杏垣等的意见,最后根据集思广益,汲取各派建议,又一次进行大量修改和补充,由于笔者是“纲要”的责任编辑,参与了整个修改过程,由于几乎是重新编撰,拖的时间较长,动员力量扩大而集中,苦战近年,终于在1959年作为“共和国建国十周年献礼”项目,中国大地构造图及其《说明》——《中国大地构造纲要》正式出版,198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笔者之所以在此介绍这段成图成书过程,是想表达中国第一张大地构造图及其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的出版,是有其一段艰巨过程,既是张文佑先生构造理论的代表作,也汲取了国内外的精华,采取了集思广益的方针,是一部具总结性的论著。
(2)70年代初,随着板块构造理论的传入,张文佑先生在汲取了板块学说基础上编制了中国断块大地构造图(1∶1000万),提出中国大地构造的基本轮廓新观点,以“断块构造”为特征,划分出5个发展阶段,10个发展时期的断块构造理论的发展。
1983年他以断块构造理论为基点,以地质力学分析与地质历史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组织领导专门队伍编制与编撰《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图》及《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等》,邀请北京大学的钱祥麟教授、何国琦教授等,南京大学的施央申教授等,中科院海洋研发所的李永植、范时清,南海海洋研究所刘昭蜀等院内外有关地质机构构造专业人员,其主力动员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研究室的业务人员承担。
笔者作为科学出版社承担这专业图及其《说明书》出版的责任编辑,参与了1979年张文佑先生进行项目的论证会,1981年地学部在青岛召开的《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图》及其说明书的评审会议,会上受到高度评价和重视,有力地鼓舞了参与者的信心,有力地推动了这个项目的胜利完成。
在编绘及编撰过程中,笔者也参与多次讨论会和定稿会(广州),由于熟悉情况,因而附注内容较多。
《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图》及《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专著,是在张文佑先生提出“断裂体系与断块构造”理论后对中国及其邻区海陆大地构造研究的新成果,在编图原则,自然以“断裂体系与断块构造”理论新观点为基础,仍然贯穿他的地质力学分析与地质历史分析相结合的基调,不同的是运用了更多更丰富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深部地质,以及遥感地质的最近资料和成果。
借助构造图的综合型式来表达与阐述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构造分区与历史演化,进而探讨大陆型地壳、大洋型地壳的发生、发展及其相互转化的关系。

马杏垣(1919—2001年),1946年赴英,进入爱丁堡大学,师从于A.霍姆斯(Holmes),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1952年任北京地质学院教授、副系主任、副教务长、副院长等,1978年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兼地质研究所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相继担任过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岩石圈计委执行局委员,国际地震危险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地科联构造地质委员会委员等。1981年发表《嵩山构造变形——构造解析、重力构造》及《解析构造学》,建议列为解析构造学学派的倡导者。
马杏垣院士一生主要论著100种,其中属于大地构造学方面的主要有:
(1)专著(包括主编):
《五台山区地质构造基本特征》(1957年,地质出版社)、《地质构造形迹图册》(1978年)、《嵩山构造变形——重力构造、构造解析》(1981年)、《中国的活动块体运动与构造变形》(1987年,地震出版社)、《中国岩石圈动力学纲要》(1∶400万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图之说明书)(1987年)、《重力作用与构造运动》(1988年,地震出版社)等。
(2)论文:
《五台山中条山地区的一些新构造运动现象》、《中国科学院第一次新构造运动座谈会发言记录》(1957年)、《中国东部前寒武纪大地构造基本轮廓》(《科学通报》,1960年)、《中国大地构造的几个基本问题》(《地质学报》,1961年1期)、《河南嵩山区前寒武纪构造变形史及古构造型式》(《地质科学》,1978年)、《解析构造学刍议》(《地球科学》,1983年3期)、《论滑复与岩石圈多层次滑脱构造》(《地质学报》,1984年3期)、《中国地质历史过程中的裂陷作用》(《现代地质运动研究(一)》,1985年)、《中国岩石圈动力学概要》(《地质学报》,1987年2期)、《用解析构造观察研究逆冲推覆构造》(合作)(1990年)、《中国构造地质学的回顾与展望》(《地质论评》,1995年5期)等。

七、选编《构造地质学的进展》借以反映几大学派以外中国构造地质学家的论点上述中国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派倡导者,仅是这个领域中的代表性人物,实际上是一支持有各种不同的观点的学术群体,学界常以“百花争艳,异彩纷呈”来形容中国大地构造学学派的繁花似锦。他们之中,有的是几大学派的拥戴者或继承者,有的论点介于各派理论之间,或另有独立观点,各在中国大地构造学理论发展中,有着广泛而深邃的影响和贡献,他们中属老一辈的有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谢家荣、朱森、张寿常、李春昱等,有的是后起之秀喻德渊、王鸿祯、郭令智、吴磊伯、朱夏院士等;第三代中国大地构造学家,正活跃在当今各地质战线上,各自都曾发表过有代表性的论著。
为全面阐述中国大地构造学理论观点,包括六大学派继承者学术论点,特别是六大学派以外的构造地质学家的理论观点,80年代初,当笔者在科学出版社任职期间,特组织各权威学者,并邀请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主编《构造地质学进展》一书,有计划、有目的的邀请包括几大学派及其他构造地质学家撰成论文28篇,文集出版后取得高度评论和反响。虽然已过去30年了,但作为中国构造地质学发展史应算是有历史意义的一页。
专集可分为如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我国目前大地构造研究学说——地质力学、多旋回、断块、镶嵌、板块、地洼、重力解析以及历史大地构造学的理论和发展;(2)近代大地构造理论进展的评述和值得注意的动向,以及20世纪80年代实施地球动力学计划的状况和展望;(3)前寒武纪、中新生代构造以及海洋、深部地质、古构造等的研究;(4)国家重点矿产铁、石油等矿田构造研究;(5)遥感、数学地质等新技术在构造地质学中的应用。
目录如下:
《关于大地构造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黄汲清 任纪舜
《地质力学的发展和探索中的问题》孙殿卿 吴磊伯 刘迅
《介绍断裂与断块大地构造学说的理论发展与实际意义》张文佑 钟嘉猷
《镶嵌构造波浪运动说》张伯声 王战
《板块构造是当今世界上最盛行的大地构造学说》李春昱
《历史大地构造学及其研究方法》王鸿祯
《地洼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情报室
《重力构造概述》马杏垣
《近代大地构造理论研究进展的评述》郭令智 施央申 马瑞士
《国外前寒武纪构造研究的现状和趋势》马杏垣 肖庆辉
《铁矿构造》王述平 林炳营
《中新生代构造研究现状》陈国达
《中新生代油气盆地》朱夏
《石油构造分析》刘和甫
《海洋地质构造是现阶段全球大地构造的一个侧面》谢继哲
《活动构造与地震》丁国瑜
《深部构造研究现状》曾融生
《地球动力学简介——现状与展望》王仁 何国琦 王永法
《古构造学研究现状综合评述》崔盛芹
《全球构造格局中的火成岩组合》从柏林
《全球构造中的沉积作用》李继亮
《全球构造格局中的变质作用》从柏林
《矿田矿床构造研究问题》翟裕生
《褶皱与断裂机制的研究》张文佑 钟嘉猷
《遥感技术在构造地质研究中的应用》承继成 马文璞
《数学地质在构造地质中的应用》王柏钧 李德清
《古地磁学的最新进展与动向》刘椿
《近年来构造地质学教育的若干情况》周济元 许仲路
《当前国外大地构造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动向》肖庆辉 卢星 周玉泉【笔者附记】1996年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特别举办了大型成果展示会,会上中国构造地质学部分,除上述各构造地质学家近年研究成果外,其中展示出一些有关大地构造方面新思维和理论的著述。尽管他们都有专著出版,但在学界尚未得到公认,尚有待地质实践中去验证。从中国大地构造学术气氛活跃角度来说,显示着学说众多,学派林立的繁荣景象。

马杏垣主要经历
答:研究中国大地构造基本问题,中国前寒武纪构造演化,提出构造解析方法和解析构造学,研究岩石圈动力学和全球地学断面的编制。中文名:马杏垣国籍:中国出生地:吉林长春出生日期:1919年5月25日逝世日期:2001年1月22日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毕业院校...

温馨的回忆 永恒的缅怀——纪念黄汲清院士诞辰周年及逝世周年
答:及整幅《1/300万中国地质图》,60年代初他又领导编绘了国际分幅的1/100万全国整套地质图件(地质图、大地构造图、成矿规律图),他又是我国历史大地构造学的奠基人,创立和发展了“多旋回构造运动学说”,成为我国大地构造学五大学派之一...

谢家荣的人物评价
答:他认为一个矿床学家应不仅探讨矿产地质,还要掌握有效的勘探方法,并了解矿产品的国内外市场价格变化。他在地质学理论探索上取得重要成就的另一侧面是对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从而使他成为一位中国大地构造学专家。谢家荣同时...

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与论证,推动了地质学革命进程?
答:20世纪70年代初,正当板块构造学说风靡全球时,以著名地质学家尹赞勋、李春昱教授为代表的中国地质学界,全面开展了学习和运用板块构造理论的热潮,以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结构和特征,特别是结合我国各大地构造学派的特点和成就,经过几年的地质...

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的基本内涵概念及其演变是怎样是?
答:区域构造组合、形变构造、历史演化、地壳运动及其力源等,可以说,它与构造地质学相辅相承。从大地构造运动来说,可分为三种类型:震荡的、波动的、褶皱的,因而说:大地构造学还着重于褶皱、断裂、构造形态形变、特征等的...

浅析中国大地构造学派成因
答:2019-02-15 中国大地构造学派倡导者及其主要论著? 2019-02-15 断块构造学派的倡导人张文佑及其著述? 2007-01-07 地质构造学说共有几种?具体是什么 35 2019-02-15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大地构造学及其论著有哪些? 2019-02-15 选编...

中国最著名的科学家都有谁
答:3、竺可桢(地理学家、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一代宗师,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推动者)4、李四光(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第四纪冰川学家。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化石新...

王鸿祯的主要贡献
答:《中国古地理图集》;区分了层序地层的不同级别及其与天文周期之间的可能联系;在大地构造和全球构造方面,提出了构造名词体系和中国及全球的构造单元和构造阶段的划分,提出了以泛大陆为准的大陆聚散周期和地球史上不同级别的节律及其可能的...

中国的伟大科学家有哪些
答:3、竺可桢(地理学家、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一代宗师,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推动者)4、李四光(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第四纪冰川学家。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化石新分类标准的提出...

我国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
答:3、竺可桢:地理学家、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一代宗师,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推动者.4、李四光: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第四纪冰川学家。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化石新...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