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孤、寡三个称谓有什么区别?皇帝为什么称自己是寡人?

~ 古代皇帝称自己一般都是用朕、孤、寡这三个称谓,不过孤和寡这两个字都是形容单身,而皇帝是不可能单身的,为什么会用到这两个字呢?实际上在古代孤和寡的意思,并不是我们今天说的孤家寡人,而是一种专属的地位象征,只有皇帝才能说出这个字来。当然不同朝代使用的称谓也不同,但意义没有什么太大的却别。而且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更加随和,直接称呼“咱”,感觉十分接地气了。
对于自我称呼,现代人都习惯“我”比较多,古人称呼自己的名称则就多了点,比如“吾、鄙人、不才、在下、愚下、愚夫、老朽、余、愚兄”等。当然这只是普通人的,但九五至尊的皇帝又是怎么称呼自己呢?天子可是天之子,称呼自然不能和平头百姓一样,要显示出帝皇般的威严、尊贵以及独一无二。从电视剧里面的听到最多的是“朕”,其次是“寡人、孤。”
“朕”这个称呼还没有什么独特的地方,但称呼自己是“寡人、孤”有点奇怪了,“孤、寡人”从字面意义来说不就是孤家寡人,孤独的意思嘛!皇帝可是真龙天子,众星捧月,群臣簇拥,后宫佳丽三千,怎么会孤独,成为寡人了呢?
在古代,“寡人“并不是和现在的意思一样,“寡人”在古代的意思为“寡德之人”,大概意思就是才疏德浅的意思,这是古人的自谦用词。但在先秦时期,并不是君主专属,诸侯王、士大夫等,均可以自称为“寡人”。《左传》中记载:“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那时候,不光是男人可以自称“寡人”。女人也可以,《诗经》中曾经记载,卫庄公夫人庄姜就曾自称过寡人。
但是到了唐朝,这种现象明显减少了,逐渐变成只有皇帝可以自称寡人。“孤”在先秦时期一般为诸侯王所用,三国时期,各个诸侯王也自称孤,可见“孤”的专属性强些,没有“寡人”那么复杂。
至于“朕”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给自己的自称,除了他自己所有人都不能称“朕”。“朕”在先秦时期是一个很平常的自称,没有什么特别,不分尊卑贵贱,所有人都可以自称“朕”。据《尔雅·释诂》记载:“朕,身也。”“朕”是第一人称。自秦统一以后,秦始皇自认为功过三皇五帝,规定只有他一个人可以称“朕”,自此历代统一皇朝帝皇都自称“朕”,朝代更迭,诸侯分割时代,诸侯王大多自称“寡人、孤”,尤其是五代十国和三国时期,孙权、刘备、曹操都自称“孤”。“朕”的地位似乎比“孤、寡人”的高,只有统一王朝,称帝了的诸侯王才自称“朕”。
当然,秦汉时期的皇帝也会自称“寡人、孤”,到了唐朝以后,统一皇朝皇帝基本只称呼“朕”了。然而,也有例外,朱元璋就自称“咱”。
那么古代皇帝为什么要自称“孤、寡人、朕”呢?
古代皇帝号称自己是龙之子,龙的传人,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位于权力的顶峰,俯首众生,俗话说,优秀的人都是孤独的,无敌是多么寂寞。皇帝已经站在最高权力中心,天下人都是你的棋子,所谓高处不胜寒,从皇子到成为皇帝这个过程,多多少少都要经历一些竞争,甚至六亲不认,手足相残,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对自己的大哥,弟弟痛下杀手,逼自己的老爹让位,更有甚者,连自己的儿女都可以放弃,武则天为了夺得权力,有杀害了自己女儿的嫌疑。
几千年下来,帝皇家族最不缺的就是为权力内斗,女的为后宫之位,男的为帝皇之位,每一场都腥风血雨。所以说能从众多皇子中成为帝皇的人,内心心机必然是深邃的,不会轻易被人看破,受制于人,万历皇帝在位几十年没上过几次朝,但仍牢牢控制朝局,很好反映了帝皇之术的深不可测。可以说,皇帝是没有朋友的,坐在这张龙椅上,不仅要为国事操心,更要提放身边的兄弟、臣子的叵测之心,不然很容易被人在后背捅刀子,所以历史上很多皇帝都是疑心重重,像朱元璋、刘邦这些为了巩固江山,宁可错杀一千,也不可一人漏网的心理,连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功臣都杀得一干二净,因此,成为孤家寡人是必然了。
其次,皇帝一般美化自己为谦逊、道德高重的人,《周易》中有上九之说,“上九”就是没有了上升的余地,达到了最高境界,高了就要走向衰落,君王之位形式上已达到上九境界,所以为“孤”,所以为“寡”。乾隆皇帝还为自己封个“十全老人”的称号,以示自己的丰功伟绩。为了避免上九而衰落,得警示自己要谦虚,成为寡德之人。
再有,“寡人、孤”突出了自己至高无上,普天之下只有帝皇才是最尊贵的,同时时刻提醒周边群臣,我才是老大。至于“朕”,更是为了突出皇帝的尊贵,就像衣食住行一样都是特供的,天下所有人的东西不能比帝皇的高贵,即使你富可敌国,否则就是僭越。这就是权力的魅力,有权,钱自然会有人送来。
这些称呼,在先秦时期很多王公大夫,甚至是平民百姓也可以用来自称,秦统一了,这些称呼成为了诸侯,皇族的专属,虽然这些称呼现在已经不再使用了,但不可否认体现了专制皇权的不可逾越,封建君主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高贵,天下只有一个我一个老大,用这些专属的称呼来偏导古代百姓认可自己,从而从心理、思想上控制人心,达到巩固江山的目的。

孤人,寡人、朕的称谓有什么区别
答:一、本义不同。1)孤的说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原指脱离群众,孤立无助的人。诸侯们自嘲为孤,就像孤家寡人一样。2)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3)朕,《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朕”,说:“秦以前指‘我的’或‘我’。二、出现的...

孤.寡和朕的区别?
答:区别一:含义不同 孤:春秋时,诸侯平时自称寡人,一旦国有灾祸,则称孤,或者孤家。寡: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国的国君对天子称臣,对他人则自称寡人。寡人的意思是寡德之人,乃王侯自谦之语。朕:古人占卜,往往以龟壳置于火上烘烤,从其细微裂纹预测吉凶。舟之缝隙,也甚细微,与龟壳裂纹相似,所以朕...

孤人,寡人、朕的称谓有什么区别
答:一、称谓的本义有所区别:1. “孤”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原指孤立无援、缺乏支持的人。在古代,诸侯王常用此词自嘲,如同“孤家寡人”一般,表达自己的孤立状态。2. “寡人”则是指在德行上有所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和诸侯王对自己的一种谦称,意指“德寡之人”。3. “朕”字在秦以前指的...

寡人 朕 孤区别
答:从这“朕”成为君王专用,普通人使用会被杀头。总而言之,孤与寡人都有谦和的意思,谦称,多为春秋战国时期,天下群雄争霸,诸侯并列,各位诸侯王用来代称自己。朕为秦朝以后,皇帝的专用自称。三者的区别就是使用时间不同,使用对象不同,但都是有权势,掌握整个国家的君王,诸侯的自称。

...寡人、孤家、朕、本宫、哀家等称呼的由来及不同之处
答:后来,父在而居母丧者自称哀子。历史上不论皇家还是农家,死了丈夫的妇女没有自称为哀家,而多自谦为奴家或贱妇。3、不同之处 几个称呼相比不同之处很多,首先就是由来不同,然后称呼所代表的身份地位不同、寓意也各不相同等等。除了这些称谓还有天子、君主、君上、君王、主公、主上等很多。

古代皇帝的称谓有“寡人”、“朕”等,是根据什么变换的?
答:1.寡人: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皆称寡人;从汉至五代也有此称,汉时多见,汉以后较少见.朕:原来每个人都能自称,自秦始皇开始为皇帝的专用词 孤:春秋始,诸侯或遇危难丧败,自为贬损之词;秦、汉之际,转而成为雄称 2.“朕”多指皇帝;"寡人、孤"等多指诸侯或国主.3.秦汉之前“寡人”为大,“孤”...

寡人孤王和朕有什么区别
答:朕”为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严格来说,除非僭越或者中国处于分裂时期,否则东亚汉文化圈只有一个皇帝即天子,只有一人能自称“朕”。寡人,孤王和朕三者均为古代君王或皇帝对自己的谦称,不同之处在于该谦称诞生的时间,寡人诞生于春秋时期,孤王始于战国初期,朕始于战国末期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

朕和孤有什么区别?
答:一、本义不同。(1)孤的说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原指脱离群众,孤立无助的人。诸侯们自嘲为孤,就像孤家寡人一样。(2)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3)朕,《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朕”,说:“秦以前指‘我的’或‘我’。二...

为什么有的皇帝称孤,有的皇帝称朕,有的皇帝又称寡人?
答:至于朕,‍‍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建议皇帝不再自称寡人,自称朕。而且,只能是皇帝一个人自称朕,即“天下皆朕、皇权独尊”。‍‍‍‍ 孤的说法也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清代学者赵翼的考证,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路诸侯中,实力较强...

寡人和朕还有孤,哪个听起来最霸气?
答:包括一些没什么作为皇帝甚至昏君也自称朕 而孤则不同 虽然孤也有皇帝的意思 但是孤的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三国时期的诸侯 是敢于拼搏的人 孤是孤独的孤 孤傲的孤 听上去也有种王者就是孤独的很高傲强大的感觉 而朕给人的感觉就是皇帝而已 贝多芬有句话是 天下亲王有很多 而我贝多芬只有一个 ...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