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为什么同是投降于禁的结局却迥然不同

迥然不同是什么意思呢??????~


我认为于禁实际并没有投降,而这是蜀汉方面(也就是曹操敌人)的一计。
试问,于禁从曹操征战多年,无论功劳、赏赐,乃至身家全都在曹魏方面,对他来说,即便殉死都比投降要好。无论从个人、从身家、从对后代等等各方面的交代来说,投降都是最差的,其在曹魏方面的一切都将受到影响,对家世、儿女等的影响更大。如果只是看《三国演义》容易理解成曹魏如何不好,甚至要完了,所以觉得于禁很可能投降。但如果多看看记述那个年代的其它书籍,就会发现,其实那时曹魏实力强大,襄樊之战就算受挫,也不能动摇根本,很容易反击过来。就算要做墙头草,也完全不是时候。反过来说,于禁在曹操方面是资深的、有影响的,抓住他是很大的事,甚至如果他投降那更能从心理上瓦解曹军人心。试问如果他真投降了,那没理由继续关着,让其调转枪口冲在反曹的第一线岂不作用更大。可是却关着,这就说明于禁没投降。我倒认为这是蜀汉方面比较阴损的一招:把人关起来,隔绝他与外界的联系,放出消息于禁投降,这是对忠臣最阴损的做法,既破坏他的名声,也摧残他的意志。到头来他不降也是降。而且这样,能最大限度地打击敌人(曹操方面)的士气。最后于禁的结局就比较惨了,因为说不清了。这就是这个做法阴损的地方。其实,那时曹操老病缠身,要死了,没那个精力和心情去辨析,曹丕那就更不用说了,智力和意愿都是问题。将错就错了。
另外,看这个问题很多人提到“武圣尚且如何”的说法。其实所谓武圣是后世的一些民间吹捧。在后汉当时是没有这个的,关羽只不过是一个方面的武将而已。另外,就看看《三国志》等的记载,关羽也称不上不上什么忠义无双如何的。朝廷是汉献帝在那,一个地方割据也妄称正朔,岂不可笑。而且就看看刘备一派的作为,明显就是野心割据,谈什么正统。胡说八道!
我是这么认为。
现实中大家都受《三国演义》影响很深,贬曹很厉害,但真的是那样吗?要有自己的思考。

建安二十四年的襄樊战役大家都不陌生,关羽水淹七军,斩庞德、降于禁的故事在民间也流传甚广。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津津乐道关羽的威震华夏、于禁的狼狈窝囊。有多少人想到作为此时此刻胜利一方的关羽曾经也同样有过兵败投降,屈身事敌的经历。可结果却是关羽的投降不但没有成为他光辉一生的污点,反而给其留下了忠肝义胆的美名。而投降后的于禁之命运可谓是悲惨至极,令人叹息。

于禁投降为什么不被世人所认可呢?
其一,于禁投降对不起曹操。可以说,三国时期,因为受到君主猜忌和排挤,或者不满故主无能、选择弃暗投明的降将们也不在少数。典型的例如张郃、姜维等,他们都是属于在老东家那里混不下去了,或是因为不受重用、或是因为受到同事排挤,才选择投降的。后来事实也证明张郃得到了曹操重用,并且成为曹魏集团的重要军事将领,他的老上司袁绍也确实没有个好下场。那么曹操对于于禁如何呢?
简单介绍一下于禁这个人。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人。根据《三国志·于禁传》的记载“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俱为名将,太祖每征伐,咸递行为军锋,还为后拒;而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简单来说,于禁跟随曹操多年,可以说是个相当有本事而且为曹魏前期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人。襄樊之战时,于禁已经官至左将军,受假节钺,分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此待遇不亚于刘备对于关羽、张飞。由此可以看出,曹操对于于禁是给予了最充分的器重和信任的。而且曹操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英武善断、豁达大度,用人各因其器,不念旧恶,不失为一代英主,也不存在什么弃暗投明的情况。所以不管从什么角度而言,曹操应该来说都是对得起于禁的。也正因为如此,曹操得知于禁投降关羽之后,才会发出“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的哀叹。
其二,于禁投降的同时,身边却有庞德这么一个愣头青作为对比。可以说,庞德的慷慨赴死,“吾闻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使得于禁投降的儒弱、失节一面进一步放大,两人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陈寿对于禁的评价是“于禁最号毅重”,于禁曾经也是英勇善战,身先士卒。然而到了晚年,却反不如庞德,也许是因为人到了暮年,看待世界的角度也发生了改变了吧。

再来看看关羽的投降为什么受人认可呢。
关羽被擒的时候,刘备投奔袁绍,当时徐州城破一片混乱,关羽很难得知刘备的具体去向。也就是说关羽是在不知刘备生死的情况下投降的,我们也就可以假设,如果当时关羽得到刘备已死的情报,很可能关羽也会选择以死殉节。而令人敬佩和赞赏的还是他后来用行动回报了曹操的不杀之恩,舍弃荣华富贵千里迢迢重投一穷二白的刘备。用他自己的话说:“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何谓忠义无双?关羽展现出来的臣节甚至打动了极重人才、千方百计想留下他的曹操。关羽暂时的投降只是牺牲一时的名誉,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能真正回到刘备身边,用一生回报刘备知遇之恩,无愧天地。
我们无法回到建安二十四年于禁投降的那一刻,同样也无法得知当时这个老将军内心的真实想法,但是无论是什么原因和理由导致了他的投降,他人生最终的悲惨结局都使得我们惋惜和感叹。三国志记载了于禁晚年的情况:“帝引见禁,须发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顿首。帝慰谕以荀林父、孟明视故事,拜为安远将军。欲遣使吴,先令北诣邺谒高陵。帝使豫於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禁见,惭恚发病薨。子圭嗣封益寿亭侯。谥禁曰厉侯。”
于禁一生征战,出生入死,为曹魏立下功劳无数,而晚年却得到了这样的结局,不可谓不悲哀。在我们这个键盘侠丛生、人与人之间信任程度薄弱的时代,谁都能喊出一句“生死看淡,不服就干”,没有经历过战乱时代的我们没有资格用现代的价值观看待于禁的一生。

《第一次告别》揭秘为什么同样是投降于禁的结局却大相径庭?
答:但结果是,关羽的投降并没有成为他光辉一生的污点,反而给他留下了忠勇的名声。然而,于禁投降后的命运极其悲惨,令人扼腕叹息。为什么世界不承认禁止投降?首先,我很抱歉曹操投降了。可以说,三国时期,很多人出于对君主的嫉妒,被君主拒绝,或者不满自己的无能,选择了抛弃黑暗。典型的例子有张A和姜维...

为什么同是投降,于禁和关羽的结局却迥然不同?
答:所以人们自然而然会理解关羽投降其实是权宜之计,关羽的投降只是他暂时名誉的牺牲,最终的目标是回到刘备身边,用一生来报答刘备的恩情。于禁投降关羽后,因为关羽被吕蒙击败,于禁最后流落到东吴,在东吴几次三番被虞翻嘲笑,后又被送回曹魏,魏文帝曹丕表面安慰于禁,却暗里让人作壁画羞辱于禁,于禁因此惭...

三国时期,为什么同是投降于禁的结局却迥然不同?
答:不一样的是于禁投降后的运势则是极为凄惨和感到遗憾的。为何于禁的投降没有获得世人的认同?可以说三国时期,许多大将由于不满意主公或是遭受主公的猜疑而离去,典型性的案例便是张合与姜维,她们没法与之前的主公友好相处,或是由于岗位不高或是被朋友抵触而离开。之后证实,张合投奔曹操是对的,不仅遭受...

三国演义中于禁为什么要投降 于禁在最后又是怎么死的
答:《三国演义》中于禁之所以投降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怜惜手下将士,愿以自己一人的名节去换取众将士性命。于禁带兵打仗多年,这次出兵是在他修整长达数年后的再次出战,不幸水淹七军后,于禁看着将士们死的死残的残,还有众多淹死的尸体漂浮在水面上,于禁的心中掀起波澜。最近几年他以修整为主,上战场...

同样是投降,为何关羽受到称赞,而于禁则受到谩骂呢?
答:而于禁就不同了。于禁是单纯的为了保全性命才投降的。而且当时和他一起的还有被称为白马将军的庞德。于禁跟随曹操的时间比庞德要长的多,按理说于禁应该比庞德要忠心才是。但并不是这样的,庞德宁愿战死也不肯背叛曹操。通过庞德的衬托更加突出了于禁的不堪。所以,虽然关羽和于禁都是在不敌之后投降,...

于禁为什么投降
答:于禁投降的原因:1、于禁不是主动投降和叛变,不是本来可战的局面下突然投降,他是力尽之后投降的,这种投降虽然不如庞德那么高尚,却是人之常情,一般人都会这么做。所以这样算不得特别大的罪过。刘邦能原谅主动背叛自己的雍齿,曹操即使不能原谅主动背叛的马超,但是原谅一下于禁还是不难的;2、于禁...

历史上于禁为什么投降?
答:于禁,身为曹魏名将,同时也是后世津津乐道的五子良将之一,一生可以说是战功赫赫。然而,这样原本应该算作是辉煌的一生,最终却因为一次投降而令人改观,而且,都是投降,他的评价却远比姜维要差了很多,后世的文学作品当中塑造的形象,也将他作为一个反面教材。那么,为什么于禁要投降?为何他的评价会...

同样都是投降,为什么黄权没人苛责,而于禁却是晚节不保?
答:黄权投降是因为刘备一意孤行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世人自然不会怪他了。可是于禁投降,却没有尽到作为臣子的本分,直接三万余人投降关羽,给魏国带来巨大损失,襄阳、樊城危在旦夕,于禁失败是因为拒绝了庞德的正确建议,又有宁死不降的庞德与他对比,自然衬托出于禁的形象差劲了。双方君主态度不同 有司...

于禁为什么要投降?
答:原因如下:1、怕死 求生是所有生物的本性,而且当时于禁已经年迈。有句话叫越老越怕死,活了大半辈子的于禁经历了很多,因此也有更多的不舍。如果不投降必死无疑,除了落一个忠义的好名声什么都没有,投降了的于禁起码能活着。而且关羽同其有旧,加上他的资历,在刘备那里必然能混得风生水起!2、...

三国名将于禁为什么会投降 于
答:不甘心一死了之,梦想留得有用之身,以后再东山再起,所以投降。可惜后来关羽失败,于禁回到魏国后曹操已经去世,作为曹操的继承人曹丕表面上对于禁表示安慰,任命他为安远将军。让于禁拜谒曹操的陵墓时,曹丕却命人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状,于禁见到后,便因为觉得丢脸而羞愧得病死去。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