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乐为什么坚信德国坦克会闪击法国?

二战前,戴高乐名气大,为什么不是在法国、英国,而是在德国?~

大多数军事历史迷们都了解二战中,戴高乐只身去往英国,竖起抵抗德国的旗帜,与贝当等人彻底决裂,甚至成为维希政府缺席审判的“死刑犯”;却很少有人知道,两人曾是军界公认的“忘年交”,戴高乐的升迁离不开贝当的帮忙。
1927年,已是法国最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的贝当元帅,实际是法军的最高统帅,能与这样的人工作在一起,前途似锦。当所有人将羡慕的眼光投向戴高乐少校时,他们不知道的是,两人关系已经出现了一些裂痕,并成为以后彻底闹翻的原因。



这还要从戴高乐做贝当元帅的幕僚说起。
能在“老上级”、“忘年交”贝当元帅身边工作,让戴高乐十分高兴。俩人在军队改革方面有着许多一致的看法,可以说是“志同道合”,他希望能与贝当元帅一起建设一支强大的法军。然而,因循守旧的“老上级”让他很失望。
首先,违心论证“马奇诺防线”。戴高乐上任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论证“马奇诺防线”的合理性,这对于倡导坦克战、运动战的戴高乐来说,不得不违心地否定自己的理论,去迎合“老上级”的想法。从这时起,两人在战略认识上已分道扬镳。



其次,撰写《法军军史》,实则歌颂个人。戴高乐历史知识渊博,文采也好,贝当将编写《法军军史》的工作交给了他。但他很快就发现,按照“老上级”的要求,军史中充满着对其个人的推崇,这让严谨的戴高乐颇有微词。
更失望的是,戴高乐离开机关到基层带兵,编书的工作交给他人。但贝当对他中途退出,似乎不情愿,写信说:“你是根据我的指示撰写的,这是一项公务”。意思就是说,作为身边人,只能围着他转,这让心高气傲的戴高乐不能接受。



这些“不愉快”的事情,在他们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尽管双方都没有明说,但貌合神离。在以后的岁月里,两人在战略战术上的观点,越来越说不到一起去,甚至成为“敌对”的状态,直到两人的友谊彻底决裂。
能到基层带兵是戴高乐梦寐以求的事情。在他看来,任何理论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他要将自己多年来,总结出来的训练方法、带兵技巧用在部队建设上,为军队的改革提供实践依据。当然,离开贝当办公室也是远离“迂腐”的最好方法。



然而,在法国,“迂腐”不止贝当一人。
在德国莱茵区,戴高乐在法国占领军中担任营长。为了在德国人面前显示法军的实力,他倾注了很大心血,每天进行队列训练,经常开展强行军、战术演练,将这个营训练成为法军的“标杆营”。
而且,利用自己善于演讲和丰富的历史知识,经常给下级军官和士兵们讲述战史和战略战术课。难能可贵的是,他打破传统,放下军官架子,穿上丧服为一名病亡的士兵送葬。对官兵们的关爱,让他成为官兵们尊敬和爱戴的偶像。



在德国的日子,他密切关注着德国政局的动向。其国内的沙文主义和复仇情绪正在迅速发展,这让戴高乐十分担心。而此时的法国上层,似乎还沉浸于和平的美好希望中,对德国的“民族情绪”抬头置若罔闻。戴高乐既愤怒又无奈。
1929年底,戴高乐在莱茵区的任职届满。他不愿回到国内与这些“墨守成规”的人打交道,需要一个新环境透透气;也为了多了解更多的国际局势,他申请去中东的法属殖民地,担任法国驻军司令部的参谋。



两年后,在贝当的极力推荐下,戴高乐就任法国最高国防委员会秘书一职,负责评估国家的战备状况,准备应付战争。这一职务,让他更加接近决定法国命运的人。然而,魏刚、贝当等人的被动防御原则,让他对法国的命运忧心忡忡。
“道不同不相为谋”。回到巴黎的戴高乐,并不想与贝当等人探讨战略战术问题,因为在他们的眼里,他就是“另类”“不怀好意者”。不过,让他欣慰的是,他通过朋友介绍,结识了早已退休的军官埃米尔.梅耶,一位优秀的军事理论家。



尽管80岁的高龄,但却有着惊人的远见,以及新奇的观点。这对被“迂腐”包围的戴高乐来说,犹如在黑暗中找到了一盏明灯。梅耶对这位有着坚定信念、顽强性格,尤其是敢于创新的中校颇有好感,俩人一见如故,成为“忘年交”。
出版《建立职业军》,强调坦克作用,化解法国危局。
他们与一些有识之士形成了一个小团伙,经常举行沙龙聚会,商讨未来法国和军队的建设走向。这让戴高乐真正领略到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受益匪浅。丰富了他建立坦克装甲部队的思想,并以此写出了《建立职业军》一书。他认为:



一是,重视新装备、新战术。工业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一定会带动战略战术、武器装备的革命性变化。过去骑兵是战场的主宰,不外乎有提供机动性的马匹,以及防护好的铠甲,就和现在的坦克一样。坦克将是未来战场上决定性的武器。
二是,只有坦克能救法国。与未来对手——德国相比,法国总人口明显低于德国。而在一战中法国的胜利主要是依赖于政治,军事上根本不是德军的对手。只有建立一支少而精、职业化的高机动部队,才能有效地抵制德国。坦克,是唯一选择。



更值得一提的是,提出装甲部队的新战术。面对坚固的防御体系,以步兵为辅助单位,在大炮、飞机的协同配合下,坦克集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开防线缺口,并向其纵深发展,定能将对手完全击溃。说白了,就是“闪击战”的雏形。
让人生气的是,法军高层并不愿听取关于独立使用坦克部队的建议,仍在执行贝当元帅制定的“火炮优先”原则,戴高乐决定利用舆论宣传自己的新思想。然而,书籍出版后,并未引起广泛的关注和支持。看来,循规蹈矩在法国是个社会问题。



意外的是,这本书在德国军界却引发了不小的轰动,继而是一场崭新的战术理论变革。德国名将古德里安的《注意!坦克》一书中,关于构建装甲师的计划,与戴高乐的理论一模一样。尽管不能说二者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但也说明了戴高乐的远见。
法、德国外交官的一段对话很有代表性。“马奇诺防线,德国坦克的威力足以将其突破……古德里安将军已肯定了这一点。在法国,也有一位优秀技术专家也坚持此种意见。”
“那么是谁呢?”法国外交官问道。



得到回答是:“戴高乐上校,他在法国还鲜为人知,是吗”,法国外交官无言以答。
不到200页的《建立职业军》出版后,贝当十分愤怒。这是对他公然的诋毁和“叫板”,这位“老上级”唆使一些军界“大佬”共同反对戴高乐。这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俩人的交情彻底决裂,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如果在二战前建立威力强劲的装甲部队,德国还有胆量进攻法国吗?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戴高乐》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简单说,法国的战术太落后死板,基本停留在一战的堑壕战,德国已经搞出最适合装甲部队的闪电战,结果英法联军一下被打晕了,其实那会德国武器并没有超越英法,好比蒙古骑兵那时候战无不胜,靠的就是战术,而不是说马比别人好弓比别人强。

一个有使命担当的人,往往表现出锲而不舍、勇往直前的斗志。戴高乐就是这样的人,凭借职业军人的素养和丰富的军事历史知识,对一战后德国的发展,持以密切关注,并提出组建独立的坦克装甲部队,以挽救“危在旦夕”的法国。

然而,坚持绥靖政策的法国政府,不断地“纵容”德国;墨守成规的法国军方,试图凭借“马奇诺防线”抵御外来侵略。戴高乐只得到处奔走,倡导自己的理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他不再在乎自己的仕途,因为历史使命赋予他必须这么做。



《建立职业军》与“马奇诺防线”的舆论大战。

关于倡导成立独立坦克装甲部队的《建立职业军》出版了,戴高乐满怀信心,希望引起军方高层的关注。然而,他想多了。意外的是,这本书在德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尤其是在军界,这本书让戴高乐,成为德军将领们眼中优秀的技术专家。

这么尴尬的局面,让戴高乐哭笑不得,但继而更加忧心忡忡。因为德军以《建立职业军》中的理论,已经开始组建规模宏大的装甲军团。法国军方高层的“麻木不仁”,让他决定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逼其就范。



于是,戴高乐将书寄往新闻报刊部门,并经常邀请一些记者吃饭,向他们“推销”自己的理论。然而,遭到大多数人的无理拒绝,甚至是讽刺挖苦,受尽了侮辱。他俨然就像唐.吉坷德一样,无力的抗争着,但至死不渝。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几名记者对他的坦克理论很感兴趣,他们开始在报纸上宣传戴高乐的思想,支持建设坦克装甲部队。让人略感欣慰的是,一些将军、政要等有识之士,也加入到支持他的行列里,也发表文章声援戴高乐。



这对“马奇诺防线”的崇拜者来说,无疑是挑战。他们借助官方支持,在舆论媒体上进行针锋相对的“反攻”。有的指出坦克弱点,有的嘲笑戴高乐,甚至有人认为:德国喜欢侵略,拥有坦克师不奇怪;法国爱好和平,只需防御不需要坦克。

一时间,双方在报刊杂志上,你来我往,互不相让。一场本来学术倡议,变成了相互指责的骂战,非但没有引起军方高层的关注,反而一些社会团体也加入到对戴高乐的抨击,说他想建立自己的军队,是个“投机者”、“好战分子”。



戴高乐发现报纸的论战没有什么结果,他需要议会的支持。

保罗.雷诺,一位的能干的律师,已是多届内阁成员,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政治家。他对戴高乐《建立职业军》一书提出的想法,十分支持。在他看来,有了装甲坦克军,法国的未来有希望。于是,在下议院的辩论中,雷诺慷慨陈词,获得了成功。

很快,建立一支包括7个机械化师的特种军队议案,被送到下院武装力量问题委员会进行审定。当然,按惯例需要征求军方的意见,结果可想而知,不同意。同时,军方高层对戴高乐不顾军人身份,到处“惹是生非”,决定对其进行“封杀”。



不过,好在雷诺的斡旋下,戴高乐担任了507坦克团团长,并于1937年12月晋升为上校,但他并没有为此而高兴。在他看来,建立独立的装甲坦克部队在法国是不可能实现了,而战争日益逼近,他清醒地认识到,抓紧训练部队,迎接战争。

在坦克团,戴高乐一丝不苟、严于律己,常常身穿坦克服,不顾个子大,爬进坦克里,亲自做示范。加上他善于鼓动人的演讲,官兵们保持着热烈的训练热情,士气和实战水平很快就脱颖而出了,成为法军的模范团。



戴高乐的军长,(就是在非洲,与他一起组建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的吉罗将军)十分清楚戴高乐与法军高层的分歧,对其进行处处压制,“只要有我在,你休想将你的理论强加于人”。戴高乐对此怀恨在心,并成为日后排挤他的主要原因。

1939年二战爆发,德国入侵波兰。正如戴高乐预料的那样,英、法联军龟缩在“马奇诺防线”后,冷漠地看着盟国被瓜分。此时的戴高乐被任命为第5集团军坦克司令官,但他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这只是一个虚衔,只有区区几辆坦克。



很快,事实打破了法国高层的幻想,戴高乐临危受命。

波兰战役中,德军运用“闪击”战术取得了胜利,这让戴高乐既高兴又失望。他高兴地看到独立使用坦克装甲部队的优越性,以及快速突击的有效性。失望的是,他将波兰战役总结报告上报总参谋部,希望引起重视、吸取教训,但石沉大海。

戴高乐继续游说建立坦克部队,法军终于在1940年初建立了第一个坦克师,但让他失望的是,都是些“老掉牙”的坦克。而且,远没有达到500辆的师级规模,只有120辆,也就是相当于一个坦克团。



5月10日,德军16个坦克装甲师,一举越过贝当等人认为不可逾越的阿登地区,摧枯拉朽般的卷击着法国全境,“马奇诺防线”成了摆设。此时的法国政府和军队被彻底打蒙了,乱作一团,可以说是毫无还手之力,兵败如山倒。

戴高乐受命拼凑一些分散的部队编成第4师,赶往拉昂保护巴黎,率领部队以突然进攻的方式,向德军发起了反攻。追赶法军在兴头上的德军,怎么也没有想到,法军还有坦克部队,一时阵脚大乱,后退20公里。



然而,这样的反击就像滴入湖水中的一滴水,很快被反应过来的德军,以猛烈的炮火和飞机轰炸所阻滞。5月28日,戴高乐的第4坦克师经过5天转战180公里,成功地在阿布维尔地区与德军形成了拉锯战,双方损失惨重,第4师仅剩34辆坦克。

同日,戴高乐因作战勇敢、指挥有方,被授予临时准将。让他感到意外的是,法军会败得这么惨、这么快,33万英、法联军不得不进行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一位将军沮丧地对他说:“再见,戴高乐!你长期以来所持有的见解,敌人已经实现了。”



让戴高乐吃惊的是,组阁的新政府,在魏刚、贝当等人的谋划下,准备无耻的投降。更让他倍感意外的是,他被任命为国防部次长,这主战派和投降派同在一个内阁中,不会有好的结果。戴高乐的历史使命远没有结束,他深感任重道远。

其实,当时的法国已大势已去,如果法国政府贝当等人选择逃亡英国继续战斗下去,也不会落个“法奸”的名声。戴高乐坚持拯救法国的信念,勇往直前,最终得到了法国民众的尊重和爱戴。可见,大是大非面前,坚持底线是多么的重要。



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戴高乐》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首先来说法国地处平原地区,所以对于坦克是个很好的行驶区域,在就是戴高乐写的《建立职业军》已经在德国那边已经开始流行,加上他长期对德国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所以很坚信会用塔克来闪击法国。

因为戴高乐在德军的战俘营里,他们通过一些交流就知道了,当时的德军意图,还知道德军当时的作战模式,不知道比法国先进多少。

戴高乐是一个具备极强的军事素质和军事理论的领导者,他分析了一战的战术之后,他推崇运动战和机械化作战,并且写了一本书。所有他坚信德国为了扩大战果,必会把目标瞄准法国。

因为法国地形的原因,法国是以平原为主,很容易开始闪电战,而一战中获得的曾经的土地要回,所以很容易闪击法

戴高乐为什么坚信德国坦克会闪击法国?
答: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几名记者对他的坦克理论很感兴趣,他们开始在报纸上宣传戴高乐的思想,支持建设坦克装甲部队。让人略感欣慰的是,一些将军、政要等有识之士,也加入到支持他的行列里,也发表文章声援戴高乐。这对“马奇诺防线”的崇拜者来说,无疑是挑战。他们借助官方支持,在舆论媒体上进行针锋相...

为什么说德国“闪击战”战术源自戴高乐理论?
答:戴高乐的著作《建立职业军》(未来的军队)顶多算是装甲兵应该如何组建,和德国人的闪电战完全不是一回事。戴高乐的著作中,提倡的是建立一个10万大军,装备3000辆坦克的部队,强调机械化,强调坦克应该像以往的骑兵那样到处跑。他对于未来的预见就是:未来的战争会以坦克部队为主。而古德里安对于装甲兵...

三位一战战俘的不同人生,戴高乐爬得最慢但却改变了世界
答:5月24日,因为曾经对坦克的作用有诸多了解的戴高乐,被任命为临时陆军准将,负责指挥法国当时仅有的四个坦克师的一个。 6月6日,又被老朋友雷诺提拔为陆军部次长。 (2)英美对维希 *** 更支持,对「 ”自由法国”只是利用 面对德军的「 ”闪电”进攻,雷诺的应对方式受到抨击。仅仅10天,提拔戴高乐的雷诺内阁就辞职。

二战时期法国著名人物戴高乐对坦克的设想为什么没能实现?
答:1938年7月14日的国庆日演习中,戴高乐指挥他的坦克以别开生面的阵势让那些长官们大开眼界。不过梅斯的军事长官吉罗将军,一方面就坦克团的训练有素对戴高乐表示祝贺,另一方面他又说,只要他还活着,就别想在他的防区看到戴高乐的理论付诸实践。可想而知戴高乐的设想,仍未能实现。

戴高乐的战略思想有哪些?戴高乐生平经历介绍!
答:英国和美国有海洋阻隔;西班牙与意大利依靠山脉减轻了防守压力;德国虽然和法国地形相似,但是政治、工业中心分散;而法国四周一马平川极不易防守。事实证明,再坚固的防线都无法保证巴黎的安全。法国的坦克战先驱埃斯顿上校在1919年提出了装甲兵的应用。戴高乐在其基础上继续延伸,终于在《政治与议会评论》上发表...

二战德国闪电战的创立者是谁
答:古德里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提倡坦克与机械化部队使用于现代化战争的重要推动者,在他组织与推动理论下,德国建立了一支当时作战最具效率的装甲部队,屡屡击败敌军,是联合兵种作战和前线指挥等战争型态发展的推动者。古德里安是陆军战术“闪击战”的创始人,历史学家赞其“闪击战之父”,与曼施坦因...

戴高乐:战败流亡到法兰西国父,预言欧盟成立,力主摆脱美国
答:在被德军俘虏的这些日子里,戴高乐除了自学德语,还有一个让他很有收获的是,他秘密观察了德国人的战术并整理出了一套战略思想。其中,戴高乐以其独特的眼光,看出了坦克这一在当时十分新颖的武器,认为这种配备强大火力且无惧壕沟的钢铁巨兽将在未来的战争里不可避的占有一席之地。于是便在战后将心力投入...

戴高乐是谁,为何说他在二战时期的作用最大?
答:1934年,写成《建立职业军》,运用装甲师部队作战,和二战时的闪电战一样。这本书在法国本土不受重视。1940年,合作写成《机械部队的诞生》一书,强调了坦克与飞机配合的重要性。当时法国处于战争,来不及发展。德进攻法国的时,戴高乐阻断德军进攻。受到部队嘉奖,不过没有阻止法军的失败。德国绕过马奇诺...

戴高乐在军事战略上有什么观点?
答:局势的发展开始朝着有利于戴高乐的方向发展,法西斯主义在德国和意大利都已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在西班牙佛朗哥也建立起法西斯统治。因此在1936年上台的莱昂·勃鲁姆主持下的人民阵线政府,拟定了一个庞大的国防计划,其中大部分用于坦克和空军。这一年10月的一个下午,莱昂·勃鲁姆会见了戴高乐。戴高乐与勃鲁姆...

二战中闪击战的战略战术分析
答:这次行动检验了坦克兵的实际作战能力,他由此奠定了在德国坦克兵中的首创地位。 1939年 9 月德军进攻波兰时,以他所指挥的坦克部队为主力的德军,采用猛打猛冲的闪击战术,只用了十几天时间,就击败了波兰。他因此而成为远近闻名的“闪击英雄”,获得了由希特勒授予的二级铁十字勋章。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