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是什么?~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6年02月13日
□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 叶兴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也是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全面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目标,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确保今年的新农村建设开好头、起好步。
(一)
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和新举措。2003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对“三农”问题重要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面对世纪之交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发展理念。200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这使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在理论上得到升华。2003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将“多予少取放活”明确为要坚持的方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这两大方针使处理工农城乡关系的政策取向发生重大调整。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十一五”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从这一系列重大步骤我们可以看出,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是很大的,思路也是非常清晰的。从“摆正位置”到“转变理念”,再到提供“理论支撑”,进而到“明确方针”,最后到部署“建设任务”,逻辑上一脉相承,层层相扣,层层递进。
(二)
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既是从现实出发作出的客观判断,也是着眼未来作出的重要判断。
只要从现实生活中的城乡差异出发,从现实生活中的农村实际状况出发,就可以看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任务之重大和艰巨。
例如农田水利问题。农田水利老化失修、水旱灾害特别是旱灾对农业发展构成威胁,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有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402个,虽然这几年利用国债资金进行节水改造,但仍有114个没有上项目,按水利部规划,还需要投资400亿元。1万亩以上的中型灌区5000多个,尚缺乏资金来源。针对这种情况,2005年的中央1号文件出台了一个新政策,建立中央和省两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但仍难以满足实际需要。
再如农村饮水问题。自2000年提出分阶段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目标,至2004年的5年间,中央共安排国债资金103亿元,加上地方各级政府的配套资金和群众自筹,总投入约200多亿元,解决了60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尽管如此,目前农村饮水安全形势仍比较严峻。特别是还有一些地区的农村饮用水存在高氟、高砷、苦咸、污染及血吸虫等水质问题。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的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表明,到2004年底,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用水不安全。其中,饮用水质不达标人口22500万人,包括饮用高氟水的5400多万人、饮用苦咸水的3800多万人、饮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被严重污染的8900多万人;水量不足、取水不方便及供水保证率低的有9500多万人。
除有关水的问题以外,农村道路、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方面的问题也较为严重。解决农村目前正面临着的这些现实问题,需要付出很大努力。从现实出发,把农村建设好,是一项重大和艰巨的任务。
从今后15年来看,建设好新农村也是一项重大的、紧迫的任务。再过15年,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于农村能否同步实现这个目标、农村的发展能否跟得上这个进程。在党的十六大报告等重要文件中,有关城镇化的内容都是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应该说,这个思路与过去那种城乡分割的发展思路相比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进步。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并不矛盾,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从“九五”开始,我国进入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1996年以来,全国城镇化水平已连续10年每年以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今后15年即使继续保持这一势头,城镇化继续大步向前推进,15年后留在农村的仍将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2005年年底,我国城镇化比率为43%。到2020年,有的预计城镇化比率为60%,有的预计为57%。无论按哪个预计数字,届时留在农村的仍将有40%左右、5亿至6亿人口。留在农村的这些人口,要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享国家现代化建设成果。另外,城镇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生活在县城和建制镇,这部分人口也要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建设新农村,就是要把包括县城和建制镇在内的整个农村建设好。实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相当部分人口工作在城市,生活在小城镇或乡村,因为乡村或小城镇基础设施很完善,不必都涌到大中城市。所以说,从未来看,从我国整个现代化进程来看,解决好“三农”问题要两手抓,一手抓城镇化,转移农民;一手抓新农村建设,使留在农村的人生活更加美好。这两手都要硬。把建设好新农村作为国家的一项重大任务,摆在重中之重的突出位置,是非常正确的。
(三)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究竟怎样理解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从一些地方的实践和一些专家的研究来看,有很多概括。如有的地方概括为“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有的专家概括为“新设施、新环境、新房舍、新公共服务、新社会保障、新精神风貌”。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应当实现以下“八新”:
一是推进现代农业的新发展。新农村的农业,应当是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现代农业。应当围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推动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这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二是形成县域经济的新格局。新农村的经济,应当是繁荣的、富有活力的经济。应当加快投资、财政等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应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载体,把小城镇和工业园区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平台,壮大县域经济,全面振兴和繁荣农村经济。
三是培育农村市场的新主体。建设新农村,应当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应当重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强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转移就业能力、科学种田水平。应当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服务组织。
四是完善乡村治理的新机制。应当加快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整合乡镇事业站所,对公共服务和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完善村民自治和“一事一议”制度,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五是创造乡村生活的新环境。我们所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环境整洁优美、设施完备配套的新农村。应当搞好村镇规划和建设,加强村容村貌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搞好农村饮用水、道路、电网、沼气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积极稳妥推进改水改厕改灶改圈,搞好垃圾处理,治理乡村污染,美化乡村环境。
六是树立乡风民俗的新风尚。我们所要建设的新农村,是民风淳朴、健康向上的新农村。应当移风易俗,发扬传统美德,树立文明新风。
七是促进公益事业的新发展。我们所要建设的新农村,是公共服务逐步完善的新农村。应当促进城乡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使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加快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八是营造农村和谐的新局面。我们所要建设的新农村,是干群关系良好、农民安居乐业的新农村。应当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
(四)
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从实际出发,切忌“一刀切”。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期过程,有完整的内涵、系统的目标,但具体到一个时段、一个地方,应讲条件,有所侧重,不能同时什么事情都抓、所有村子都搞“一刀切”。抓新农村建设,应从见效最快的事情抓起,选择条件较好的村子先行示范。如果所选的示范村群众没有积极性,就暂缓实行,在其他地方另行选点。现阶段开展新农村建设,不能搞形式主义、不能加重乡村和农民负担。必须有很强的政策观念,工作方法也要得当,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从农民最积极、干部最主动、条件最成熟的村子抓起,是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而不是“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关键。
(二)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提起新农村建设,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是一排排崭新的农舍。这无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最直观的体现。发达地区经济实力较强,可以在一个时期内集中力量抓村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欠发达地区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较差,在起步阶段抓一些见效快、受益面宽的工作,有利于统一认识、增强信心。但更重要、更本源的内容,是发展农村产业、增强农民经济实力,欠发达地区尤其要在这个方面下功夫。只有经济发展了,才有能力建设新村镇,才有条件过上新生活。把新农村建设长期持续地抓下去,而不是运动式地突击抓一下,就必须牢牢抓住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最为根本的环节。
(三)各地区各部门应对新农村建设给予必要支持。推进新农村建设首先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力更生、以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农村面貌。同时,也要顺应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及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特别是要增加对欠发达地区的投入。新农村建设之所以新,除了建设内容新外,一个重要特征应当是财政有投入。应很好地处理农民主体和政府引导的关系,在充分发动农民的同时,中央和地方应筹集一定资金,通过发放水泥、电动水泵等实物的方式,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建自来水、村内道路和新式厕所。韩国在开展“新乡村运动”的初期,也曾向农民无偿提供水泥、钢筋等物资,帮助农民改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国家投入专项资金,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把水泥、钢材等物资用于农村道路、饮水工程、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改变农村面貌,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缓解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另外,围绕新农村建设整合现有的各种支农资金,按一个规划统筹使用,可以有效解决资金分散、行不成合力等突出问题。
(四)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为避免走弯路、造成浪费,规划先行应当成为一个重要原则。特别是村镇建设要严格遵循规划。在不少地方,由于村镇建设规划长期滞后,“有新房、无新貌”,“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较为突出。这两年农民资金积累增加较多,农村即将出现新一轮的建房高峰,在这个关键时刻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管理十分必要。一个好的村镇规划应当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具有前瞻性。规划要充分考虑到今后工业化、城镇化的长远趋势和村镇布局的长远变化,突出重点镇和中心村的建设,不要遍地开花。欠发达地区村庄和人口比较分散,城镇化的格局尚不明朗,编制规划尤其要注意到这一点,不能片面追求水、电、路的通村率。今后要撤并的边远村庄和人口稀少的居民点,现在不必要花很大代价搞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具有和谐性。要从村镇的山形地势出发,依山顺水,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田园农庄、农村社区,防止千村一面。特别是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充分利用山地和旧宅基地。既要建新,更要拆旧,避免出现新的空心屋、空心村。三是具有包容性。规划中要注意保护有价值的传统民居等文化遗产。四是以人为本。要突出农村特色,便利农民生产生活。
(五)注意与现行政策相衔接。推进新农村建设,既是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目标、任务和思路的创新发展,又是近年来中央关于“三农”工作一系列重要部署的延伸;既需要创新工作方式和机制,又必须遵循既定的工作方针和政策。推进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民出资投劳、土地利用等政策性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关于防止加重农民负担、防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防止乱占耕地、防止强行推进规模经营等有关政策规定,不能强行集资摊派、不能举新债、不能乱占耕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严格把握政策界限,着力解决浪费土地的现象,用政府补助等机制调动农民建设积极性。

  首先肯定是先阐述下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的的概念
  所谓的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民、农村,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形象比喻为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解决三农问题实质: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这是一个关系十三亿人口大国的,经济社会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任务、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强力推进,用科学规划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所以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解决三农问题,换句话说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途径。只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了也就是农业问题一个整体性的解决,生活宽裕,也就是解决了农民收入少,看病难等一些关于农名切身利益的问题。至于后面哪些则是通过建设以各新的农村所涉及的一个农村整体管理环境。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6年02月13日
□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 叶兴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也是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全面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目标,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确保今年的新农村建设开好头、起好步。
(一)
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和新举措。2003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对“三农”问题重要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面对世纪之交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发展理念。200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这使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在理论上得到升华。2003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将“多予少取放活”明确为要坚持的方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这两大方针使处理工农城乡关系的政策取向发生重大调整。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十一五”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从这一系列重大步骤我们可以看出,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是很大的,思路也是非常清晰的。从“摆正位置”到“转变理念”,再到提供“理论支撑”,进而到“明确方针”,最后到部署“建设任务”,逻辑上一脉相承,层层相扣,层层递进。
(二)
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既是从现实出发作出的客观判断,也是着眼未来作出的重要判断。
只要从现实生活中的城乡差异出发,从现实生活中的农村实际状况出发,就可以看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任务之重大和艰巨。
例如农田水利问题。农田水利老化失修、水旱灾害特别是旱灾对农业发展构成威胁,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有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402个,虽然这几年利用国债资金进行节水改造,但仍有114个没有上项目,按水利部规划,还需要投资400亿元。1万亩以上的中型灌区5000多个,尚缺乏资金来源。针对这种情况,2005年的中央1号文件出台了一个新政策,建立中央和省两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但仍难以满足实际需要。
再如农村饮水问题。自2000年提出分阶段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目标,至2004年的5年间,中央共安排国债资金103亿元,加上地方各级政府的配套资金和群众自筹,总投入约200多亿元,解决了60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尽管如此,目前农村饮水安全形势仍比较严峻。特别是还有一些地区的农村饮用水存在高氟、高砷、苦咸、污染及血吸虫等水质问题。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的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表明,到2004年底,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用水不安全。其中,饮用水质不达标人口22500万人,包括饮用高氟水的5400多万人、饮用苦咸水的3800多万人、饮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被严重污染的8900多万人;水量不足、取水不方便及供水保证率低的有9500多万人。
除有关水的问题以外,农村道路、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方面的问题也较为严重。解决农村目前正面临着的这些现实问题,需要付出很大努力。从现实出发,把农村建设好,是一项重大和艰巨的任务。
从今后15年来看,建设好新农村也是一项重大的、紧迫的任务。再过15年,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于农村能否同步实现这个目标、农村的发展能否跟得上这个进程。在党的十六大报告等重要文件中,有关城镇化的内容都是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应该说,这个思路与过去那种城乡分割的发展思路相比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进步。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并不矛盾,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从“九五”开始,我国进入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1996年以来,全国城镇化水平已连续10年每年以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今后15年即使继续保持这一势头,城镇化继续大步向前推进,15年后留在农村的仍将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2005年年底,我国城镇化比率为43%。到2020年,有的预计城镇化比率为60%,有的预计为57%。无论按哪个预计数字,届时留在农村的仍将有40%左右、5亿至6亿人口。留在农村的这些人口,要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享国家现代化建设成果。另外,城镇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生活在县城和建制镇,这部分人口也要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建设新农村,就是要把包括县城和建制镇在内的整个农村建设好。实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相当部分人口工作在城市,生活在小城镇或乡村,因为乡村或小城镇基础设施很完善,不必都涌到大中城市。所以说,从未来看,从我国整个现代化进程来看,解决好“三农”问题要两手抓,一手抓城镇化,转移农民;一手抓新农村建设,使留在农村的人生活更加美好。这两手都要硬。把建设好新农村作为国家的一项重大任务,摆在重中之重的突出位置,是非常正确的。
(三)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究竟怎样理解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从一些地方的实践和一些专家的研究来看,有很多概括。如有的地方概括为“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有的专家概括为“新设施、新环境、新房舍、新公共服务、新社会保障、新精神风貌”。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应当实现以下“八新”:
一是推进现代农业的新发展。新农村的农业,应当是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现代农业。应当围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推动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这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二是形成县域经济的新格局。新农村的经济,应当是繁荣的、富有活力的经济。应当加快投资、财政等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应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载体,把小城镇和工业园区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平台,壮大县域经济,全面振兴和繁荣农村经济。
三是培育农村市场的新主体。建设新农村,应当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应当重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强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转移就业能力、科学种田水平。应当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服务组织。
四是完善乡村治理的新机制。应当加快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整合乡镇事业站所,对公共服务和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完善村民自治和“一事一议”制度,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五是创造乡村生活的新环境。我们所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环境整洁优美、设施完备配套的新农村。应当搞好村镇规划和建设,加强村容村貌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搞好农村饮用水、道路、电网、沼气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积极稳妥推进改水改厕改灶改圈,搞好垃圾处理,治理乡村污染,美化乡村环境。
六是树立乡风民俗的新风尚。我们所要建设的新农村,是民风淳朴、健康向上的新农村。应当移风易俗,发扬传统美德,树立文明新风。
七是促进公益事业的新发展。我们所要建设的新农村,是公共服务逐步完善的新农村。应当促进城乡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使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加快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八是营造农村和谐的新局面。我们所要建设的新农村,是干群关系良好、农民安居乐业的新农村。应当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
(四)
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从实际出发,切忌“一刀切”。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期过程,有完整的内涵、系统的目标,但具体到一个时段、一个地方,应讲条件,有所侧重,不能同时什么事情都抓、所有村子都搞“一刀切”。抓新农村建设,应从见效最快的事情抓起,选择条件较好的村子先行示范。如果所选的示范村群众没有积极性,就暂缓实行,在其他地方另行选点。现阶段开展新农村建设,不能搞形式主义、不能加重乡村和农民负担。必须有很强的政策观念,工作方法也要得当,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从农民最积极、干部最主动、条件最成熟的村子抓起,是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而不是“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关键。
(二)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提起新农村建设,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是一排排崭新的农舍。这无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最直观的体现。发达地区经济实力较强,可以在一个时期内集中力量抓村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欠发达地区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较差,在起步阶段抓一些见效快、受益面宽的工作,有利于统一认识、增强信心。但更重要、更本源的内容,是发展农村产业、增强农民经济实力,欠发达地区尤其要在这个方面下功夫。只有经济发展了,才有能力建设新村镇,才有条件过上新生活。把新农村建设长期持续地抓下去,而不是运动式地突击抓一下,就必须牢牢抓住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最为根本的环节。
(三)各地区各部门应对新农村建设给予必要支持。推进新农村建设首先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力更生、以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农村面貌。同时,也要顺应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及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特别是要增加对欠发达地区的投入。新农村建设之所以新,除了建设内容新外,一个重要特征应当是财政有投入。应很好地处理农民主体和政府引导的关系,在充分发动农民的同时,中央和地方应筹集一定资金,通过发放水泥、电动水泵等实物的方式,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建自来水、村内道路和新式厕所。韩国在开展“新乡村运动”的初期,也曾向农民无偿提供水泥、钢筋等物资,帮助农民改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国家投入专项资金,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把水泥、钢材等物资用于农村道路、饮水工程、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改变农村面貌,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缓解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另外,围绕新农村建设整合现有的各种支农资金,按一个规划统筹使用,可以有效解决资金分散、行不成合力等突出问题。
(四)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为避免走弯路、造成浪费,规划先行应当成为一个重要原则。特别是村镇建设要严格遵循规划。在不少地方,由于村镇建设规划长期滞后,“有新房、无新貌”,“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较为突出。这两年农民资金积累增加较多,农村即将出现新一轮的建房高峰,在这个关键时刻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管理十分必要。一个好的村镇规划应当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具有前瞻性。规划要充分考虑到今后工业化、城镇化的长远趋势和村镇布局的长远变化,突出重点镇和中心村的建设,不要遍地开花。欠发达地区村庄和人口比较分散,城镇化的格局尚不明朗,编制规划尤其要注意到这一点,不能片面追求水、电、路的通村率。今后要撤并的边远村庄和人口稀少的居民点,现在不必要花很大代价搞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具有和谐性。要从村镇的山形地势出发,依山顺水,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田园农庄、农村社区,防止千村一面。特别是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充分利用山地和旧宅基地。既要建新,更要拆旧,避免出现新的空心屋、空心村。三是具有包容性。规划中要注意保护有价值的传统民居等文化遗产。四是以人为本。要突出农村特色,便利农民生产生活。
(五)注意与现行政策相衔接。推进新农村建设,既是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目标、任务和思路的创新发展,又是近年来中央关于“三农”工作一系列重要部署的延伸;既需要创新工作方式和机制,又必须遵循既定的工作方针和政策。推进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民出资投劳、土地利用等政策性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关于防止加重农民负担、防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防止乱占耕地、防止强行推进规模经营等有关政策规定,不能强行集资摊派、不能举新债、不能乱占耕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严格把握政策界限,着力解决浪费土地的现象,用政府补助等机制调动农民建设积极性。

农民权益 农村稳定 农业可持续

农业、农村、农民

新三农指哪三农
答:新三农指农业、农村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的目的是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上的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

新农村建设仍是重点,几大政策惠及三农
答: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三农”问题是国家发展的重点,振兴乡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石,新的一年全国也将上下一心,建设农业强国,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

中国的三农问题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1、农村土地问题 (1)土地承包。如何使土地承包合同合理化,如何处理和使用家庭承包的土地,如何使土地承包合同适应人口变化等因素,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2)宅基地问题。宅基地与耕地不同,一直是农民的私有财产。现在看来还不清楚。宅基地属于谁,农民的宅基地处置权和使用权与承包地有什么区别,宅...

三农指什么(中国农村问题的核心)
答:三农问题是指中国农村问题的核心,主要包括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方面。在中国,农村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土地面积,农民也是中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对于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农业问题 农业问题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化、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为了解决农业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

什么是三农问题?
答:“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指农村、农业、农民这三大问题。其独立地描述是指在广大乡村区域,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

三农问题指的是什么?
答:三农问题指的是农业问题、农民问题、 农村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问题、农民问题、 农村问题的简称,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它既是生产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三农问题的解决方法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

新农村建设的三农问题
答:建设新农村,就是要把包括县城和建制镇在内的整个农村建设好。实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相当部分人口工作在城市,生活在小城镇或乡村,因为乡村或小城镇基础设施很完善,不必都涌到大中城市。所以说,从未来看,从我国整个现代化进程来看,解决好“三农”问题要两手抓,一手抓城镇化,转移农民;一手抓新农村建设,使留在农村的人...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什么
答: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三农包括农业、农村、农民。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质时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关系到经济社会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只有农业发展了,农民才能增收,农村才会繁荣,只有农业发展了,农村建设得更好,农民才能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三农是一个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

“三农”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答:目前,国内理论界对“ 三农”问题的界定分为四种 。 1、“一农”说 。有的学者认为,“三农”的说法本身值得商榷,把农民 、农业 、农村放在一个层面上,意味着农民客体化。“ 三农”问题实际是“一农”问题,农村和农业两个问题是假问题,或者说这两个问题是农民自己的问题。因此,中国的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的系统分...

什么叫三农?三农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答:(1)农村是指从事农业生产者所聚居的地方,和城市和城镇相比,农村的社会经济条件会更差,但自然景观更好,而且生活节奏更慢,生活压力更小。(2)今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造美丽乡村。3、农民 (1)农民就是指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这类人最大的问题是文化素质比较低,而且...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