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割席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管宁割席的故事~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依旧挥动着锄头,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宁的神色后又扔了它。
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车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管宁割席”可以看出管宁是一个淡泊名利,不慕荣华,不贪金钱的人。
管宁割席权故事:
管宁(公元158年—公元241年),字幼安,北海郡朱虚(今山东省临朐)人。管仲的后人,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高士,自幼好学,饱读经书,一生不慕名利。
与平原华歆、同县邴原号为一龙,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当时的名士,后因厌恶华歆为人而传有割席而坐的佳话。一生讲学,居住于辽东。

扩展资料:
“管宁割席”的故事传颂至今,人们一直把管宁作为不慕荣华,不贪金钱的典型加以宣传。但管宁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的朋友,只采取绝交的态度,实在过于片面。
管宁因朋友的一二细节不符合自己做人的标准,便断然绝交,有点苛求于人,但是,华歆贪慕虚荣,就不能怪管宁割席断义。
应该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选择学习专注、有修养的朋友,谨慎交友。

成语启发
1、做事不能过于武断,要多一点观察,不要轻易下结论,才可以做到更好。
2、不要被金钱和名誉迷惑了,失去了自我,否则很难交到好的朋友。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xin,两人都是三国时魏国人),尝同席读书, 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而观,宁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后以“管宁割席”谓不与志同道合者为友。

[白话]汉朝人管宁,字幼安。小时非常好学,与华歆坐在同一张席上读书。一次,有人乘坐轩经过门前,华[歆]放下书出去看,管宁于是将席割成两半,与华歆分开坐,对华[歆]说:“你不是我的朋友。”坐在一个木榻上,有五十五年,没有一次席地而坐把两腿像八字样分开,木榻上放膝盖的地方都被磨穿了,有时叫他十多次都不起来。

成语解释:

词题:管宁割席

发音 guǎn níng gē xí

释义 管宁:人名;席:坐卧用的编织物。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中止交往。

出 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②,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③。宁割席分坐曰④:"子非吾友也。"

①本篇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原属《德行》第十一则。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县东)人,传为管仲之后。少恬静,不慕荣利。华歆,字子鱼,高唐(今属山东)人,汉桓帝时任尚书令,曹魏时官至太尉。
②轩冕:轩车。复词偏义。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
③废书:放下书。
④席:坐席。古人席地而坐。

示例:像那种不仁不义的朋友,早该“~,一刀两断。”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
原文: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
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把它看作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给扔了。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照样读书,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体会:
管宁因朋友的一二细节不符合自己做人的标准,便断然绝交,未免苛求于人,也过于绝情寡义。而但仅以这两件小事就断定华歆对财富、官禄心向往之,未免以偏概全,片面武断。

是这个吧?

《世说新语》中《德行》一门记载:“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这里有两个故事,记载了他们的两个生活细节:一、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如同没见到一样,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二、管宁和华歆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等华歆回来,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表示志趣不同,要和华歆分座。

这个故事流传得实在是太广了,以至于“割席断交”成了一个成语,后世常被用来表示自己的高洁不愿意同流合污。金块代表的是世人梦寐以求的财富,官员的豪华仪仗代表的是世人无限向往的尊贵。但是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富和贵都和所谓的“清名”成了矛盾,正因为大多数世俗的人追求富贵,所以少数士族读书人的特立独行才有着“世人皆浊我独清”的傲立于世的姿态,仿佛这是一种时尚一种无上的光荣。后人读这个故事,大多在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一种道德评判,即管宁是清高的,华歆是世俗的;管宁相对来说是正面的人物值得学习,华歆相对来说是反面人物,要接受世俗的唾弃与不屑。

认真再读一下这个故事,发现那个故事其实漏洞很多。管宁见了金子“挥锄与瓦石不异”,也许他本来就高度近视没看到呢?华歆拿起来,知道自己手里拣到了金子,但是随手抛弃,这不更能说明他根本不在意金子吗?华歆之出去看热闹,其实只能说明他读书注意力不集中这一点,怎么就能够上升到人生志趣评判上呢?即使这些问题实际上都不存在,一个人的一生所做的事情那么多,单凭这两点并非人生关键的小事情,怎么就能够将人的高下清浊都给定了性了呢?还有,史载,管宁、华歆和同是山东老乡的另一个才子炳原,他们都是好朋友,号称是一条龙,华歆是龙头,管宁是龙腹,炳原为龙尾。既然是朋友,当然关系要非比寻常,怎么就能够因为朋友出去看了一下外边的热闹,就轻易将交情“喀嚓”割断了呢?如此轻率脆弱的友情不要也罢,何必还要担待呢?

很多时候,写文章的人尤其是写历史文章的人因了语言的特权,会给读者乃至后世人留下一个带有明显个人色彩的结论。他没去褒谁,也似乎没去贬谁,但是总是能够给人以深刻的暗示。从个人生活态度的角度来说,任何人的任何选择都有各自的道理,甚至能够实现自己的选择,也体现了时政对人权的充分尊重。但是从社会人的角度来说,知识分子本身站在充分领略人类文明结晶的优先角度,却不能够为社会作出相对称的贡献,似乎是非常自私的行为。今天读管宁和华歆的故事,不由得为那个妇孺皆知的“断席”故事中所蕴涵的道德标准评价所不解:华歆做错了什么?

管宁一生不曾进仕,晚年有机会也坚决不干。《资治通鉴》第七十卷记载,明帝“徵宁为光禄大夫,敕青州给安车吏从,以礼发遣,宁复不至。”,意思是管宁辽东避难南归后,魏明帝赐管宁为光禄大夫,给了他仪仗车马侍从,可是他就是不去接受。后人称他为一代“高士”。据说管宁故乡的人们为怀念他,褒扬他的高风亮节,特建管宁祠,筑管宁冢,邻近5村无不以“管公”名村。这个人也够倔脾气的,无论如何是一直尊照着自己的心意在生活。相对而言华歆的仕途一生都比较顺利:汉灵帝时举孝廉,任郎中,后称病辞官。后何进征召为尚书郎。官渡之战时,曹操“表天子征歆”,任为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代替荀彧为尚书令。曹操征讨孙权,“表歆为军师”。后任御史大夫。曹丕即王位后,拜相国,封安乐乡侯。后改任司徒。明帝即位,晋封博平侯。卒谥敬侯。这是个一朝重臣,为曹魏立下了赫赫功劳,且惠政不断,《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他“清纯德素”。华歆实现了生平抱负,也是按着自己的心意生活的人。

华歆如此功名累世之人,当有一番大才般配。《世说新语》里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说明这个人非常有见识: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人想依附他们的船,华歆起先不同意,但是王朗同意了,那人就上了船。后来情势危急,王朗后悔了,要赶那人下船,这时候华歆说:“当初他上的时候我就考虑到了这个情况,但是现在既然叫他来了,怎么能够危急的时候就丢下不管呢?”就一直带着那个人逃难直到脱险。(见《德行》之3、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时人对他的评价也非常高,史载华歆当初受曹操征召将行,“宾客旧人送之者千余人,赠遗数百金”。华歆推辞不过,就暗暗在礼品上做上记号,事后一一送还。魏文帝时,华歆官拜相国,但“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可见华歆的名声确实是非常大的。

由对这个故事的反思,突然想倒,读书人读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自娱还是学以致用治国平天下?管宁的饱读诗书后明白了世情从而选择全身远祸,与华歆的将满腹经纶用于经天纬地施民以惠政,究竟孰浊孰清?魏晋的士人知识分子固然是以清高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的,但是统治阶层的几乎所有构成,不都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吗?就连今人所看到的史书本身,不也体现了这一点吗?历史是谁写的?历史是知识分子写的,是有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写的。历史是写什么的?写人的作为,更多的是历代知识分子的社会作为。华歆是一个有非常大的社会作为的人,后世声誉却一直因为了“割席”的荒唐,而位置屈从于对社会没什么作为的管宁下方,这是写史的人或有意或无意犯下的错误,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也是读史不假思索的人所应该出汗的地方。

1、原文: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2、译文: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3、典故出处: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
4、心得体会:
“管宁割席”的故事传颂至今,人们一直把管宁作为不慕荣华,不贪金钱的典型加以宣传。但管宁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的朋友,只采取绝交的态度,实在过于片面。
管宁因朋友的一二细节不符合自己做人的标准,便断然绝交,有点苛求于人,但是,华歆贪慕虚荣,就不能怪管宁割席断义。
但是,管宁仅以这两件小事就断定华歆对财富、官禄的向往之心,也未免有些武断。不过,他很有定力,而且他发现了与华歆不志同道合,迟早会割席!
应该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选择学习专注、有修养的朋友,谨慎交友。
5、启发:

做事不能过于武断,要多一点观察,不要轻易下结论,才可以做到更好。
不要被金钱和名誉迷惑了,失去了自我,这样很难交到好的朋友。

管宁割席的故事?
答: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依旧挥动着锄头,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宁的神色后又扔了它。曾经,两人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车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

记得有一个故事说有两个人本来是知己,后来发现志向不同就把席子撕破,谁...
答:割席断交的典故: 管宁好学,结交了几个后来很著名的学友,一个叫华歆,一个叫邴原,三个人很要好,又很出色,所以当时的人把他们比为一条龙,华歆是龙头,邴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他们最尊敬的大学者是当时著名的陈仲弓,陈仲弓的学识行为成了他们的追求目标。 但是,龙头华歆和龙尾管宁之间,曾...

割席断交的故事梗概是什么?
答:故事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管宁和华歆原本是一对好朋友,有一天他们两个人一起在园中除草,忽然看见地上有一块金子,管宁依旧挥着锄头专心除草,对金子不为所动,看到它就跟看到瓦片一样没有区别,而华歆却高兴地捡起了金子,拿在手里仔细端详。这时管宁对他说:“钱财应该是靠自己辛勤劳作换来的,而...

《管宁割席》原文和译文
答:“管宁割席”是出自南朝刘义庆主持编著的《世说新语 ·德行第一》中的故事,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中止交往,或中止与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为朋友。《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

管仲割席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答:”坐在一个木榻上,有五十五年,没有一次席地而坐把两腿像八字样分开,木榻上放膝盖的地方都被磨穿了,有时叫他十多次都不起来。成语解释:词题:管宁割席 发音 guǎn níng gē xí 释义 管宁:人名;席:坐卧用的编织物。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中止交往。出 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

管宁割席分坐的故事是怎样的?
答:译文: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宁的神色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车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

管宁割席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答: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后人警示:志不同道不合,便难以成友。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亲热,这样的朋友是无法真正沟通和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义了。

管宁割席是什么意思
答:管宁割席,是指管仲和宁缺两位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臣,因为刘邦违宪篡位而放弃与其亲戚关系。其含义是指断绝与不道德的行为或不道德者的关系,强调了在追求正义和良知上的毅力和勇气。管宁割席事件起源于分封制度崩溃,在秦国灭亡后,中原地区进入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国纷争不休。历史上,由于各国的政治和...

管宁割席的意思
答: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管宁割席故事的来源:管宁割席是出自南朝刘义庆主持编著的《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中的故事,比喻朋友间的...

读了《管宁割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读了《管宁割席》之后的启发:管宁避恶择友的故事,有一定借鉴意义。孩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不强,家长特别要注意引导孩子“避恶”。中国有句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就是告诫我们要泾渭分明,不能含糊,如果泾渭不分,学坏是很容易的。家长...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