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宋词的结构特点?~

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为宋代儒客文人智慧精华,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它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它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它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来源百度百科

  本词谱使用符号说明
  用字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压平声韵 压仄声韵
  标记符号 ○ ● ◎ △ ▲

  十六字令 捣练子
  词例:〔元〕周晴川

  眠,
  △,
  月 影 穿 窗 白 玉 钱。
  ◎ ● ◎ ○ ● ● △。
  无 人 弄,
  ◎ ◎ ●,
  移 过 枕 函 边。
  ◎ ● ● ○ △。

  说明:十六字令,又名《苍梧谣》、
  《归字谣》,单调十六字,三平韵。
  词例:〔南唐〕李煜

  深 院 静,
  ○ ● ●,
  小 庭 空,
  ● ○ △,
  断 续 寒 砧 断 续 风。
  ◎ ● ◎ ○ ● ● △。
  无 奈 夜 长 人 不 寐,
  ◎ ● ◎ ○ ○ ● ●,
  数 声 和 月 到 帘 栊。
  ◎ ◎ ◎ ● ● ○ △。

  说明:《捣练子》又称《捣练子令》,
  单调廿七字,三平韵。
  忆江南 忆王孙
  词例:〔唐〕白居易

  江 南 好,
  ○ ◎ ●,
  风 景 旧 曾 谙。
  ◎ ● ● ○ △。
  日 出 江 花 红 胜 火,
  ◎ ● ◎ ○ ○ ● ●,
  春 来 江 水 绿 如 蓝。
  ◎ ○ ◎ ● ● ○ △。
  能 不 忆 江 南?
  ◎ ● ● ○ △。

  说明:《忆江南》又名《望江南》、
  《梦江南》、《望江梅》、江南好等,
  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北宋起开始
  有双调,实际不过是将单片重复而已。
  词例:〔宋〕李重元

  萋 萋 芳 草 忆 王 孙,
  ◎ ○ ◎ ● ● ○ △,
  柳 外 楼 高 空 断 魂。
  ◎ ● ◎ ○ ◎ ● △。
  杜 宇 声 声 不 忍 闻。
  ◎ ● ◎ ○ ● ● △。
  欲 黄 昏,
  ● ○ △,
  雨 打 梨 花 深 闭 门。
  ◎ ● ◎ ○ ◎ ● △。

  说明:《忆王孙》,单调三十一字,
  五平韵,句句用韵,亦有将单片重复
  做双调者。
  如梦令 乌夜啼
  词例:〔宋〕秦观

  遥 夜 月 明 如 水,
  ◎ ● ◎ ○ ○ ▲,
  风 紧 驿 亭 深 闭。
  ◎ ● ◎ ○ ○ ▲。
  梦 破 鼠 窥 灯,
  ◎ ● ● ○ ○,
  霜 送 晓 寒 侵 被。
  ◎ ● ◎ ○ ○ ▲。
  无 寐!
  ○ ▲,
  无 寐!
  ○ ▲。
  门 外 马 嘶 人 起。
  ◎ ● ◎ ○ ○ ▲。


  说明:又名《忆仙姿》、
  《宴桃园》、《无梦令》,
  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
  一叠韵,上去通押。

  词例:〔南唐〕李煜

  无 言 独 上 西 楼,
  ◎ ○ ◎ ● ○ △,
  月 如 钩。
  ● ○ △。
  寂 寞 梧 桐 深 院、
  ◎ ● ◎ ○ ○ ●、
  锁 清 秋。
  ● ○ △。

  剪 不 断,
  ◎ ◎ ●,
  理 还 乱,
  ◎ ○ ●,
  是 离 愁。
  ● ○ △。
  别 是 一 般 滋 味、
  ◎ ● ◎ ○ ○ ●、
  在 心 头。
  ● ○ △。

  说明:又名《相见欢》、《秋夜月》、
  《上西楼》,双调三十六字,前阕三
  平韵,后阕两仄韵、两平韵。
  长相思 生查子
  词例:〔唐〕白居易

  汴 水 流,
  ◎ ◎ △,
  泗 水 流,
  ● ◎ △,
  流 到 瓜 洲 古 渡 头。
  ◎ ● ○ ○ ◎ ● △。
  吴 山 点 点 愁。
  ◎ ○ ◎ ● △。

  思 悠 悠,
  ◎ ◎ △,
  恨 悠 悠,
  ● ◎ △,
  恨 到 归 时 方 始 休。
  ◎ ● ○ ○ ◎ ● △。
  月 明 人 倚 楼。
  ◎ ○ ◎ ● △。

  说明:又名《长相思令》、
  《相思令》、《吴山青》,
  双调三十六字,前后阕格
  式相同,各三平韵,一叠
  韵,一韵到底。
  词例:〔唐〕白居易

  昨 宵 醉 里 行,
  ◎ ○ ◎ ● ○,
  山 吐 三 更 月。
  ◎ ● ○ ○ ▲。
  不 见 可 怜 人,
  ◎ ● ● ○ ○,
  一 夜 头 如 雪。
  ◎ ● ○ ○ ▲。

  今 宵 醉 里 归,
  ◎ ○ ◎ ● ○,
  明 月 关 山 笛。
  ◎ ● ○ ○ ▲。
  收 拾 锦 囊 诗,
  ◎ ● ● ○ ○,
  要 寄 扬 雄 宅。
  ◎ ● ○ ○ ▲。


  说明:又名《楚云深》,
  双调四十字,前后阕格
  式相同,各两仄韵,上
  去通押。
  浣溪沙 菩萨蛮
  词例:〔清〕纳兰容若

  谁 道 飘 零 不 可怜?
  ◎ ● ○ ○ ● ● △。
  旧 游 时 节 好 花 天,
  ◎ ○ ◎ ● ● ○ △。
  断 肠 人 去 自 今 年!
  ◎ ○ ◎ ● ● ○ △。

  一 片 晕 红 才 着 雨,
  ◎ ● ○ ○ ○ ● ●。
  几 丝 柔 柳 乍 和 烟,
  ◎ ○ ◎ ● ● ○ △。
  倩 魂 销 尽 夕 阳 前,
  ◎ ○ ◎ ● ● ○ △。


  说明:双调四十二字,前阕
  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
  到底。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
  求对仗。

  词例:〔唐〕李白

  平 林 漠 漠 烟 如 织,
  ◎ ○ ◎ ● ○ ○ ▲,
  寒 山 一 带 伤 心 碧。
  ◎ ○ ◎ ● ○ ○ ▲。
  暝 色 入 高 楼,
  ◎ ● ● ○ △,
  有 人 楼 上 愁。
  ◎ ○ ◎ ● △。

  玉 阶 空 伫 立,
  ◎ ○ ○ ● ▲,
  宿 鸟 归 飞 急,
  ◎ ● ○ ○ ▲。
  何 处 是 归 程,
  ◎ ● ● ○ △,
  长 亭 连 短 亭。
  ◎ ○ ◎ ● △。

  说明:又名《子夜歌》,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
  两仄韵,两平韵,平仄换
  韵,方式是“甲乙丙丁”。
  卜算子 采桑子
  词例:〔宋〕苏轼

  缺 月 挂 疏 桐,
  ◎ ● ● ○ ○,
  漏 断 人 初 静。
  ◎ ● ○ ○ ▲。
  时 见 幽 人 独 往 来,
  ◎ ● ○ ○ ● ● ○,
  缥 缈 孤 鸿 影。
  ◎ ● ○ ○ ▲。

  惊 起 却 回 头,
  ◎ ● ● ○ ○,
  有 恨 无 人 省。
  ◎ ● ○ ○ ▲。
  拣 尽 寒 枝 不 肯 栖,
  ◎ ● ○ ○ ● ● ○,
  寂 寞 沙 洲 冷。
  ◎ ● ○ ○ ▲。

  说明:双调四十四字,前后
  阕各两仄韵,上去通押。也
  有一体单押入声韵。
  词例:〔宋〕欧阳修

  群 芳 过 后 西 湖 好,
  ◎ ○ ◎ ● ○ ○ ●,
  狼 籍 残 红,
  ◎ ● ○ △,
  飞 絮 蒙 蒙。
  ◎ ● ○ △。
  垂 柳 栏 干 尽 日 风。
  ◎ ● ○ ○ ◎ ● △。

  笙 歌 散 尽 游 人 去,
  ◎ ○ ◎ ● ○ ○ ●,
  始 觉 春 空,
  ◎ ● ○ △,
  垂 下 帘 栊。
  ◎ ● ○ △,
  双 燕 归 来 细 雨 中。
  ◎ ● ○ ○ ◎ ● △。

  说明:又称《罗敷媚》、《丑奴儿》,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平韵,一
  韵到底。前后阕第三句也常用叠韵。
  减字木兰花 诉衷情
  词例:〔宋〕秦观

  天 涯 旧 恨,
  ◎ ○ ◎ ▲,
  独 自 凄 凉 人 不 问。
  ◎ ● ◎ ○ ○ ● ▲。
  欲 见 回 肠,
  ◎ ● ○ △,
  断 尽 金 炉 小 篆 香。
  ◎ ● ○ ○ ◎ ● △。

  黛 蛾 长 敛,
  ◎ ○ ◎ ▲,
  任 是 春 风 吹 不 展。
  ◎ ● ◎ ○ ○ ● ▲。
  困 依 危 楼,
  ◎ ● ○ △,
  过 尽 飞 鸿 字 字 愁。
  ◎ ● ○ ○ ◎ ● △。


  说明:又名《减兰》,双调四
  十四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两
  平韵,换韵方式“甲乙丙丁”。

  词例:〔宋〕欧阳修

  清 晨 帘 幕 卷 轻 霜,
  ◎ ○ ◎ ● ● ○ △,
  呵 手 试 梅 妆。
  ◎ ● ● ○ △。
  都 缘 自 有 离 恨,
  ◎ ○ ◎ ● ○ ◎,
  故 画 作、
  ◎ ● ●、
  远 山 长。
  ● ○ △。

  思 往 事,
  ○ ● ●,
  惜 流 芳,
  ● ○ △,
  易 成 伤。
  ● ○ △。
  拟 歌 先 敛,
  ● ○ ○ ●,
  欲 笑 还 颦,
  ● ● ○ ○,
  最 断 人 肠。
  ◎ ● ○ △。

  说明:双调四十五字,前后阕
  各三平韵,一韵到底。又一体
  四十四字,将前阕四五句变为
  “◎●●○△”,如陆游“当
  年万里觅封候”。
  忆秦娥 清平乐
  词例:〔唐〕李白

  箫 声 咽,
  ○ ◎ ▲,
  秦 娥 梦 断 秦 楼 月。
  ○ ○ ◎ ● ○ ○ ▲。
  秦 楼 月,
  ○ ○ ▲,
  年 年 柳 色,
  ◎ ○ ◎ ●,
  灞 陵 伤 别。
  ● ○ ○ ▲。

  乐 游 原 上 清 秋 节,
  ◎ ○ ◎ ● ○ ○ ▲,
  咸 阳 古 道 音 尘 绝。
  ◎ ○ ◎ ● ○ ○ ▲。
  音 尘 绝,
  ○ ○ ▲,
  西 风 残 照,
  ◎ ○ ◎ ●,
  汉 家 陵 阙。
  ● ○ ○ ▲。

  说明:又名《秦楼月》、《碧
  云深》、《双荷叶》,双调四
  十六字,前后阕各三仄韵,一
  叠韵,均须押入声字,一韵到底。
  词例:〔南唐〕李煜

  别 来 春 半,
  ○ ○ ◎ ▲,
  触 目 柔 肠 断。
  ◎ ● ○ ○ ▲。
  砌 下 落 梅 如 雪 乱,
  ◎ ● ◎ ○ ○ ◎ ▲,
  拂 了 一 身 还 满。
  ◎ ● ◎ ○ ◎ ▲。

  雁 来 音 信 无 凭,
  ◎ ○ ◎ ● ○ △,
  路 遥 归 梦 难 成。
  ◎ ○ ◎ ● ○ △。
  离 恨 恰 如 春 草,
  ◎ ● ◎ ○ ◎ ●,
  更 行 更 远 还 生。
  ◎ ○ ◎ ● ○ △。


  说明:又名《清平乐令》、
  《醉东风》,双调四十六字,
  前阕四仄韵,后阕三平韵,
  平仄换韵。
  更漏子 阮郎归
  词例:〔唐〕温 庭 筠

  柳 丝 长,
  ● ○ ○,
  春 雨 细,
  ○ ● ▲,
  花 外 漏 声 迢 递。
  ◎ ● ◎ ○ ◎ ▲。
  惊 塞 雁,
  ○ ● ●,
  起 城 乌,
  ● ○ △,
  画 屏 金 鹧 鸪。
  ● ○ ○ ● △。

  香 雾 薄,
  ○ ◎ ▲,
  透 重 幕,
  ◎ ○ ▲,
  惆 怅 谢 家 池 阁。
  ◎ ● ◎ ○ ◎ ▲。
  红 烛 背,
  ○ ● ●,
  绣 帘 垂,
  ● ○ △,
  梦 君 君 不 知。
  ● ○ ○ ● △。

  说明:双调四十六字,前阕
  两仄韵、两平韵,后阕三仄
  韵,两平韵,换韵方式“甲
  乙丙丁”。前后阕一二句、
  四五句要用对仗。
  词例:〔宋〕晏几道

  天 边 金 掌 露 成 霜,
  ◎ ○ ◎ ● ● ○ △,
  云 随 雁 字 长。
  ◎ ○ ○ ● △。
  绿 杯 红 袖 趁 重 阳,
  ◎ ○ ◎ ● ● ○ △,
  人 情 似 故 乡。
  ● ○ ○ ● △。

  兰 佩 紫,
  ○ ● ●,
  菊 簪 黄,
  ● ○ ○,
  殷 勤 理 旧 狂。
  ◎ ○ ○ ● △。
  欲 将 沉 醉 换 悲 凉,
  ◎ ○ ◎ ● ● ○ △,
  清 歌 莫 断 肠。
  ● ○ ○ ● △。


  说明:又名《醉桃源》,《宴桃
  源》,双调四十七字,前后阕各
  四平韵,一韵到底,后阕起首两
  句要对仗。
  摊破浣溪沙 西江月
  词例:〔南唐〕李璟

  菡 萏 香 销 翠 叶 残,
  ◎ ● ○ ○ ● ● △,
  西 风 愁 起 绿 波 间。
  ◎ ○ ◎ ● ● ○ △。
  还 与 韶 光 共 憔 悴,
  ◎ ● ◎ ○ ○ ● ●,
  不 堪 看。
  ● ○ △。

  细 雨 梦 回 鸡 塞 远,
  ◎ ● ◎ ○ ○ ● ●,
  小 楼 吹 彻 玉 笙 寒。
  ◎ ○ ◎ ● ● ○ △。
  多 少 泪 珠 何 限 恨,
  ◎ ● ◎ ○ ○ ● ●,
  倚 阑 干。
  ● ○ △。

  说明:又名《山花子》、
  《南唐浣溪沙》。双调
  四十八字,前阕三平韵,
  后阕两平韵,一韵到底。
  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求对仗。
  词例:〔宋〕司马光

  宝 髻 松 松 挽 就,
  ◎ ● ◎ ○ ◎ ●,
  铅 华 淡 淡 妆 成。
  ◎ ○ ◎ ● ○ △。
  红 烟 翠 雾 罩 轻 盈,
  ◎ ○ ◎ ● ● ○ △,
  飞 絮 游 丝 无 定。
  ◎ ● ◎ ○ ◎ ▲。

  相 见 争 如 不 见,
  ◎ ● ◎ ○ ◎ ●,
  有 情 还 似 无 情。
  ◎ ○ ◎ ● ○ △。
  笙 歌 散 后 酒 微 醒,
  ◎ ○ ◎ ● ● ○ △,
  深 院 月 明 人 静。
  ◎ ● ◎ ○ ◎ ▲。

  说明:又名《步虚词》、
  《白苹香》、《江月令》,
  双调五十字,前后阕各两
  平韵,一仄韵,同部平仄
  互押,前后阕起首两句例用对仗。
  醉花阴 浪淘沙
  词例:〔宋〕李清照

  薄 雾 浓 云 愁 永 昼,
  ◎ ● ◎ ○ ○ ● ▲,
  瑞 脑 销 金 兽。
  ◎ ● ○ ○ ▲。
  佳 节 又 重 阳,
  ◎ ● ● ○ ○,
  宝 枕 纱 厨,
  ◎ ● ○ ○,
  昨 夜 凉 初 透。
  ◎ ● ○ ○ ▲。

  东 篱 把 酒 黄 昏 后,
  ◎ ○ ◎ ● ○ ○ ▲,
  有 暗 香 盈 袖。
  ◎ ● ○ ○ ▲。
  莫 道 不 销 魂,
  ◎ ● ● ○ ○,
  帘 卷 西 风,
  ◎ ● ○ ○,
  人 比 黄 花 瘦。
  ◎ ● ○ ○ ▲。


  说明:双调五十二字,前后
  阕各三仄韵,一韵到底。
  词例:〔南唐〕李煜

  帘 外 雨 潺 潺,
  ◎ ● ● ○ △,
  春 意 阑 珊。
  ◎ ● ○ △。
  罗 衾 不 耐 五 更 寒。
  ◎ ○ ◎ ● ● ○ △。
  梦 里 不 知 身 是 客,
  ◎ ● ◎ ○ ○ ● ●,
  一 晌 贪 欢。
  ◎ ● ○ △。

  独 自 莫 凭 栏,
  ◎ ● ● ○ △,
  无 限 江 山。
  ◎ ● ○ △。
  别 时 容 易 见 时 难。
  ◎ ○ ◎ ● ● ○ △。
  流 水 落 花 春 去 也,
  ◎ ● ◎ ○ ○ ● ●,
  天 上 人 间。
  ◎ ● ○ △。

  说明:又名《浪淘沙令》、《卖
  花声》(不同于《谢池春》的别
  名《卖花声》)、《过龙门》,
  双调五十四字,前后阕各四平韵,一韵到底。
  鹧鸪天 南乡子
  词例:〔宋〕聂胜琼

  玉 惨 花 愁 出 凤 城,
  ◎ ● ○ ○ ● ● △,
  莲 花 楼 下 柳 青 青。
  ◎ ○ ◎ ● ● ○ △。
  尊 前 一 唱 阳 关 曲,
  ◎ ○ ◎ ● ○ ○ ●,
  别 个 人 人 第 五 程。
  ◎ ● ○ ○ ● ● △。

  寻 好 梦 ,
  ○ ● ●
  梦 难 成,
  ● ○ △,
  有 谁 知 我 此 时 情。
  ◎ ○ ◎ ● ● ○ △。
  枕 前 泪 共 阶 前 雨,
  ◎ ○ ◎ ● ○ ○ ●,
  隔 个 窗 儿 滴 到 明。
  ◎ ● ○ ○ ● ● △。

  说明:又名《思佳客》、
  《思越人》、《醉梅花》、
  此调很象两首七绝相并而成,
  唯后阕换头处稍变。双调五
  十五字,前后阕各三平韵,
  一韵到底。上阕第三四句、
  下阕第一二句一般要求对仗,
  不可不知。
  词例:〔宋〕辛弃疾

  何 处 望 神 州,
  ◎ ● ● ○ △,
  满 眼 风 光 北 固 楼。
  ◎ ● ○ ○ ● ● △,
  千 古 兴 亡 多 少 事?
  ◎ ● ◎ ○ ○ ● ●,
  悠 悠,
  ○ △,
  不 尽 长 江 滚 滚 流。
  ◎ ● ○ ○ ● ● △。

  年 少 万 兜 鍪,
  ◎ ● ● ○ △,
  坐 断 东 南 战 未 修。
  ◎ ● ○ ○ ● ● △。
  天 下 英 雄 谁 敌 手,
  ◎ ● ◎ ○ ○ ● ●,
  曹 刘,
  ○ △,
  生 子 当 如 孙 仲 谋。
  ◎ ● ○ ○ ● ● △。


  说明: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各
  四平韵,一韵到底。
  鹊桥仙
  词例:〔宋〕秦观

  纤 云 弄 巧,
  ◎ ○ ◎ ●,
  飞 星 传 恨,
  ◎ ○ ◎ ●,
  银 汉 迢 迢 暗 度。
  ◎ ● ◎ ○ ◎ ▲。
  金 风 玉 露 一 相 逢,
  ◎ ○ ◎ ● ● ○ ○,
  便 胜 却、
  ● ◎ ●、
  人 间 无 数。
  ○ ○ ◎ ▲。

  柔 情 似 水,
  ◎ ○ ◎ ●,
  佳 期 如 梦,
  ◎ ○ ◎ ●,
  忍 顾 鹊 桥 归 路。
  ◎ ● ◎ ○ ◎ ▲。
  两 情 若 是 久 长 时,
  ◎ ○ ◎ ● ● ○ ○,
  又 岂 在、朝 朝 暮 暮。
  ● ◎ ●、○ ○ ◎ ▲。

  说明:又名《鹊桥仙令》、《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一韵到底。前后句首两句要求对仗。

  本词谱使用符号说明
  用字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压平声韵 压仄声韵
  标记符号 ○ ● ◎ △ ▲

  虞美人


  词例:〔南唐〕李煜

  春 花 秋 月 何 时 了,
  ◎ ○ ◎ ● ○ ○ ▲,
  往 事 知 多 少。
  ◎ ● ○ ○ ▲。
  小 楼 昨 夜 又 东 风,
  ◎ ○ ◎ ● ● ○ △,
  故 国 不 堪 回 首 月 明 中。
  ◎ ● ● ○ ◎ ● ● ○ △。

  雕 栏 玉 砌 应 犹 在,
  ◎ ○ ◎ ● ○ ○ ▲,
  只 是 朱 颜 改。
  ◎ ● ○ ○ ▲。
  问 君 能 有 几 多 愁?
  ◎ ○ ◎ ● ● ○ △,
  恰 似 一 江 春 水 向 东 流。
  ◎ ● ● ○ ◎ ● ● ○ △。

  说明:又名《虞美人令》、《一江春水》,
  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两平韵,
  平仄换韵,方式是“甲乙丙丁”
  玉楼春 小重山
  词例:〔宋〕宋祈

  东 城 渐 觉 风 光 好,
  ◎ ○ ◎ ● ○ ○ ▲,
  毂 皱 波 纹 迎 客。
  ◎ ● ◎ ○ ○ ● ▲。
  绿 杨 烟 外 晓 寒 轻,
  ◎ ○ ◎ ● ● ○ ○,
  红 杏 枝 头 春 意 闹。
  ◎ ● ◎ ○ ○ ● ▲。

  浮 生 长 恨 欢 娱 少,
  ◎ ○ ◎ ● ○ ○ ▲,
  肯 爱 千 金 轻 一 笑。
  ◎ ● ◎ ○ ○ ● ▲。
  为 君 持 酒 劝 斜 阳,
  ◎ ○ ◎ ● ● ○ ○,
  且 向 花 间 留 晚 照。
  ◎ ● ◎ ○ ○ ● ▲。


  说明:又名《木兰花》、
  《春晓曲》,双调五十
  六字,前后阕格式相同,
  各三仄韵,一韵到底。
  词例:〔宋〕岳飞

  昨 夜 寒 蛩 不 住 鸣,
  ◎ ● ○ ○ ◎ ● △,
  惊 回 千 里 梦、
  ◎ ○ ○ ● ●,
  已 三 更。
  ● ○ △。
  起 来 独 自 绕 街 行,
  ◎ ○ ◎ ● ● ○ △,
  人 悄 悄,
  ○ ◎ ●,
  帘 外 月 胧 明。
  ◎ ● ● ○ △。

  白 首 为 功 名,
  ◎ ● ● ○ △
  旧 山 松 竹 老、
  ◎ ○ ○ ● ●,
  阻 归 程,
  ● ○ △。
  欲 将 心 事 付 瑶 筝,
  ◎ ○ ◎ ● ● ○ △,
  知 音 少,
  ○ ◎ ●,
  弦 断 有 谁 听?
  ◎ ● ● ○ △。

  说明:又名《小冲山》、《小重
  山令》,双调五十八字,前后阕
  各四平韵,一韵到底。
  踏莎行 临江仙
  词例:〔宋〕秦观

  雾 失 楼 台,
  ◎ ● ○ ○,
  月 迷 津 渡,
  ◎ ○ ● ▲,
  桃 园 望 断 无 寻 处。
  ◎ ○ ◎ ● ○ ○ ▲。
  可 堪 孤 馆 闭 春 寒,
  ◎ ○ ◎ ● ● ○ ○,
  杜 鹃 声 里 斜 阳 暮。
  ◎ ○ ◎ ● ○ ○ ▲。

  驿 寄 梅 花,
  ◎ ● ○ ○,
  鱼 传 尺 素,
  ◎ ○ ● ▲,
  砌 成 此 恨 无 重 数。
  ◎ ○ ◎ ● ○ ○ ▲。
  郴 江 幸 自 绕 郴 山,
  ◎ ○ ◎ ● ● ○ ○,
  为 谁 流 下 潇 湘 去。
  ◎ ○ ◎ ● ○ ○ ▲。

  说明:又名《踏雪行》,
  双调五十八字,前后阕
  各三仄韵,前后阕开始
  两句例用对仗。
  词例:〔宋〕欧阳修

  柳 外 轻 雷 池 上 雨,
  ◎ ● ◎ ○ ○ ● ●,
  雨 声 滴 碎 荷 声。
  ◎ ○ ◎ ● ○ △。
  小 楼 西 角 断 虹 明。
  ◎ ○ ◎ ● ● ○ △。
  阑 干 私 倚 处,
  ◎ ○ ○ ● ●,
  遥 见 月 华 生。
  ◎ ● ● ○ △。

  燕 子 飞 来 窥 画 栋,
  ◎ ● ◎ ○ ○ ● ●,
  玉 钩 垂 下 帘 旌。
  ◎ ○ ◎ ● ○ △。
  凉 波 不 动 簟 纹 平。
  ◎ ○ ◎ ● ● ○ △。
  水 晶 双 枕 畔,
  ◎ ○ ○ ● ●,
  犹 有 堕 钗 横。
  ◎ ● ● ○ △。


  说明: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各
  三平韵,一韵到底。
  蝶恋花 一剪梅
  词例:〔宋〕苏轼

  花 褪 残 红 青 杏 小,
  ◎ ● ◎ ○ ○ ● ▲,
  燕 子 飞 时,
  ◎ ● ○ ○,
  绿 水 人 家 绕。
  ◎ ● ○ ○ ▲。
  枝 上 柳 绵 吹 又 少,
  ◎ ● ◎ ○ ○ ● ▲,
  天 涯 何 处 无 芳 草。
  ◎ ○ ◎ ● ○ ○ ▲。

  墙 里 秋 千 墙 外 道,
  ◎ ● ◎ ○ ○ ● ▲,
  墙 外 行 人,
  ◎ ● ○ ○,
  墙 里 佳 人 笑。
  ◎ ● ○ ○ ▲。
  笑 渐 不 闻 声 渐 悄,
  ◎ ● ◎ ○ ○ ● ▲,
  多 情 却 被 无 情 恼。
  ◎ ○ ◎ ● ○ ○ ▲。


  说明:又名《鹊踏枝》,
  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各
  四仄韵,一韵到底。


  词例:〔宋〕蒋捷

  一 片 春 愁 带 酒 浇。
  ◎ ● ○ ○ ● ● △。
  江 上 舟 摇,
  ◎ ● ○ △,
  楼 上 帘 招,
  ◎ ● ○ △,
  秋 娘 容 与 泰 娘 娇。
  ◎ ○ ◎ ● ● ○ △。
  风 又 飘 飘,
  ◎ ● ○ △,
  雨 又 潇 潇。
  ◎ ● ○ △。

  何 日 云 帆 卸 浦 桥。
  ◎ ● ○ ○ ● ● △。
  银 字 筝 调,
  ◎ ● ○ △,
  心 字 香 烧,
  ◎ ● ○ △,
  流 光 容 易 把 人 抛。
  ◎ ○ ◎ ● ● ○ △。
  红 了 樱 桃,
  ◎ ● ○ △,
  绿 了 芭 蕉。
  ◎ ● ○ △。

  说明:又名《腊梅香》,双调六
  十字,前后阕句句用平韵,一韵
  到底。八个四字句一般都用对仗。
  有一体只须前后阕的一、三、六
  句用韵。
  渔家傲 定风波
  词例:〔宋〕范仲淹

  塞 下 秋 来 风 景 异,
  ● ● ◎ ○ ○ ● ▲,
  衡 阳 雁 去 无 留 意。
  ◎ ○ ◎ ● ○ ○ ▲。
  四 面 边 声 连 角 起,
  ◎ ● ◎ ○ ○ ● ▲,
  千 障 里,
  ○ ◎ ▲。
  长 烟 落 日 孤 城 闭。
  ◎ ○ ◎ ● ○ ○ ▲。

  浊 酒 一 杯 家 万 里,
  ● ● ◎ ○ ○ ● ▲,
  燕 然 未 勒 归 无 计。
  ◎ ○ ◎ ● ○ ○ ▲。
  羌 管 悠 悠 霜 满 地,
  ◎ ● ◎ ○ ○ ● ▲,
  人 不 寐,
  ○ ◎ ▲,
  将 军 白 发 征 夫 泪。
  ◎ ○ ◎ ● ○ ○ ▲。


  说明:双调六十二字,前后
  阕各五仄韵,句句用韵,一
  韵到底。
  词例:〔宋〕苏轼

  莫 听 穿 林 打 叶 声,
  ◎ ● ○ ○ ● ● △,
  何 妨 吟 啸 且 徐 行。
  ◎ ○ ◎ ● ● ○ △,
  竹 杖 芒 鞋 轻 胜 马,
  ◎ ● ◎ ○ ○ ● ▲,
  谁 怕?
  ○ ▲,
  一 蓑 烟 雨 任 平 生。
  ◎ ○ ◎ ● ● ○ △。

  料 峭 春 风 吹 酒 醒,
  ◎ ● ◎ ○ ○ ● ▲,
  微 冷。
  ○ ▲。
  山 头 斜 照 却 相 迎,
  ◎ ○ ◎ ● ● ○ △,
  回 首 向 来 萧 瑟 处,
  ◎ ● ◎ ○ ○ ● ▲,
  归 去,
  ○ ▲,
  也 无 风 雨 也 无 晴。
  ◎ ○ ◎ ● ● ○ △。

  说明:双调六十二字,前阕
  三平韵,两仄韵,后阕四仄
  韵,两平韵,平仄换韵方式
  是“甲乙甲丙甲丁甲”。以
  平声韵为主间以仄声韵。
  青玉案 天仙子
  词例:〔宋〕贺铸

  凌 波 不 过 横 塘 路,
  ◎ ○ ◎ ● ○ ○ ▲,
  但 目 送 芳 尘 去。
  ● ◎ ● ○ ○ ▲。
  锦 瑟 年 华 谁 与 度,
  ◎ ● ◎ ○ ○ ● ▲,
  月 楼 花 院,
  ● ○ ○ ●,
  绮 窗 朱 户,

小令、中调、长调。

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它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扩展资料:

词有词牌,即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如《水调歌头》、《念奴娇》、《如梦令》、等等。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

“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 “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

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 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调《莺啼序》,240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词 (中国文学)



  宋词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南唐后主李煜、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岳飞等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对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像曾因写过"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当时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必有柳词"之说,以至于宋朝的一个宰相(他的名字我不太记得了,好像叫什么宴殊的在当上宰相之后,他对于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他写的.我们也都知道,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士大夫们一起,构成了宋朝的享乐主义,虚华的文化.

  一个朝代,一个国家,若强盛,那么它在文与质两方面是并重的,这里文指的是文风或者说一个社会的风气吧,我们知道,一个人若专门读书,钻研学问的话,那么就必须脱离生产劳动,也不能去打仗,这在宋朝就叫做"养士""八股"确立之后,天下的秀才就专门来钻这个东西捞取功名利禄养活自己,所以也就没得工夫去思考事情,去造反了,如果一个国家"文风"越盛,那么做实事的人就越少,这个国家也就会出问题了.历朝写诗的人很多,宋诗也很有名,为什么独独诗以 "唐"命名呢?唐诗就算是歌颂风花雪月,也有一股质朴的美,透露出这个民族质朴,粗野与宏伟的气魄,而宋词则是比较多矫饰浮夸的文风,一个国家的文化若是推动这个国家的发展的,那么它就是强势的,有生命力的,

  在进化论和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如果”和“假设”,只有残酷的现实,宋朝被野蛮民族灭掉,这就是结果,而士大夫群体人格的堕落,从这个帮闲享乐的社会就开始出现征兆了。

  词牌名的来历

  渔歌子:又名《渔父》。唐教坊曲名,词调由张志和创制。

  潇湘神:又名《潇湘曲》。唐代潇湘地带祭祀湘妃的神曲。

  长相思:调名取自南朝乐府“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原唐教坊曲名。

  望江南:本名《谢秋娘》,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作,因白居易词中有“能不忆江南”,而改名《忆江南》,又名《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等。

  谒金门:原唐教坊曲名,敦煌曲辞有“得谒金门朝帝廷”句,疑为此词调本意。

  苍梧谣:通称《十六字令》。

  如梦令:后唐庄宗李存勖创制,因词中有“如梦,如梦”而定名。

  青玉案:调名出自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八声甘州:依唐边塞曲《甘州》改制而成,因上下片八韵,故名八声。

  念奴娇:念奴,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妓,曲名本此。

  天仙子:原唐教坊曲名,本名《万斯年》,因皇甫松词有《懊恼天仙应有以》句而改名。

  水调歌头:唐大曲有《水调歌》,是隋炀帝开凿汴河时所作,此调是截取其开头一段另制的新曲。

  菩萨蛮:原教坊曲名,又名《子夜歌》、《巫山一片云》等。据记载,唐宣宗时,女蛮国入贡,其人高髻金冠,璎珞被体,故称菩萨蛮队,乐工因作《菩萨蛮曲》。

  钗头凤:取无名氏《撷芳词》“可怜孤似钗头凤”为调名。

  西江月: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最初是咏湘灵的。

  南歌子:原唐教坊曲名,取自张衡《南都赋》“坐南歌兮起郑舞”。

  一剪梅:因周邦彦词“一剪梅花万样娇”而定名。

  水龙吟:调名取自李白诗句“笛奏水龙吟”。

  沁园春:沁园本为汉代沁水公主园林,唐诗人用以代称公主园。

  蝶恋花:原唐教坊曲名,取自梁简文帝诗句“翻阶峡蝶恋花情”,又名“鹊踏枝”“凤栖梧”。

  破阵子:原唐教坊曲名,又名《十拍子》,出自唐初秦王李世民所制大型武舞曲《秦王破阵乐》

  词牌浅释

  词都有词牌。例如满江红,西江月等等。所谓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清代万树的《词规》中共收一千一百八十多个,实际上词牌比这个数字还要多。

  词牌的来历,大约有下面三种:

  一、本来是乐曲名称。词的前身是配曲的歌,如菩萨蛮,相传是唐代宣宗时,女蛮国进贡,她们高髻金冠,一身璎珞(;身上佩带的珠宝),形如菩萨,于是,时人有作菩萨蛮一曲咏之的,以后就成为词牌。西江月、沁园春等也是如此。

  二、取词中几个字做词牌的。如忆江南,即因白居易的“江南好……能不忆江南”而来。而念奴娇亦名大江东去,即因苏东坡的“大江东去”句而来。

  三、原来是词的题目。如渔歌子是咏渔家生活的,浪淘沙是咏大浪淘沙的,更漏子是咏夜的。凡是词牌下注明“本意”的,那词牌也就是题目了。

  大多数词牌不是词的本意,而只是一种词谱的代号,词题和词牌不发生关系。一般人填词要另立题目或在下面注引小字以言其所咏之志。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贤、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晏殊与欧阳修生当承平之世,二人喜爱南唐冯延巳词,而又无有冯延巳的经历与感慨,其所作词,或“风流蕴藉”、“温润秀洁”而多带“富贵气”,或“疏隽”、“深婉”而兼有“鄙亵之语”,与西蜀“花间”并有许多共通之处。晏殊的《珠玉词》以及欧阳修的《近体乐府》和《醉翁琴趣外篇》,在思想内容上,未曾突破传统题材,在艺术形式上,也未见新的创造。在北宋词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中,晏殊、欧阳修的创作,主要在于继承;张先、晏几道的创作,则已稍露宋人特色。

  张先、晏几道二人,在承袭“余绪”的同时,已出现“革新”的苗头。张先歌词创作,宛转典丽,思想内容虽未曾突破“花间”范围,但他创制了若干慢词,在艺术形式上,为词体的变革作了准备。晏几道的创作,在艺术形式上,虽仍为“花间”式的令词小曲,但其“寓以诗人句法,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黄庭坚《小山集序》),在思想内容上为宋词的革新开了先例,不可视之为“追逼花间”(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而已。宋词发展至张先、晏几道,真正完成了由唐入宋的过渡。

  然而,在这一过渡阶段中,宋词的变革已经开始。其中,第一位变革者就是柳永。柳永比晏殊大4岁,比欧阳修大12岁,三人同属于北宋前期的歌词作家。但是,柳永的影响却不限于北宋前期,而波及于整个北宋词坛。柳永所走的道路与晏、欧完全不同。晏、欧是政界、文坛的显要人物,柳永却是个“失意无聊,流连坊曲”的落拓文人。但正因如此,柳永有机会深入社会下层,他的创作广泛地接触了社会人生,除了男女恋情,还反映了都市生活的某些侧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部分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而且,他还善于吸取民间歌词的养分,采摘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体制。因此,柳永的创作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对宋词的发展起了奠基的作用。北宋中后期,苏轼登上词坛,为北宋词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苏轼把词当作“诗之裔”(《祭张子野文》),在柳永开拓疆界、扩大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变革”。《东坡乐府》中出现了〔沁园春〕“孤馆灯青”、〔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及〔念奴娇〕“大江东去”等一类篇章,为北宋词坛增添异彩。词至苏轼,“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卷四),已成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在欧、晏时,词的创作已不仅仅为了应歌,为妓女立言,而且可以直接用以言情、述志。苏轼的出现,促进了北宋词朝着多极方向发展。一方面,柳永的影响极为深远,北宋慢词创作,自苏轼、秦观继起之后,更加兴盛;另一方面,苏轼同时及稍后,若干追随者学其作词,虽各有所得,却不拘一格,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柳、苏的“变革”及其相互竞争的结果,使得北宋词坛出现了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发展变革阶段中的北宋词,并非所谓“婉约”“豪放”两种风格、两种流派所能概括。在这一阶段中,除了柳永、苏轼的“变革”,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也为北宋词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进作用。秦观出于苏轼门下,他“自辟蹊径,卓然名家”(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他的词“俊逸精妙”(王灼《碧鸡漫志》卷二),与苏轼并不相近。赵令畤为苏轼门客,学苏轼作词,亦未得其真髓。但是,秦观所作〔调笑令〕10首(并诗),歌咏历史上许多美女的故事,赵令畤的商调〔蝶恋花〕12首,将张生、崔莺莺的故事谱入歌词,构成了大曲的雏形,不仅为后世戏剧之滥觞,而且也为多种风格的北宋词增加了品种。此外,贺铸的歌词,“高绝一世,盛丽如游金、张之堂,而妖冶如揽嫱、施之祛,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张耒《贺方回乐府序》),这同样也为发展中的北宋词增添了姿态。

  北宋后期,周邦彦兼采众家之所长,进行了一系列集大成的工作,促进词体的成熟。在歌词创作的思想内容上,周邦彦“以旁搜远绍之才,寄情长短句”(刘肃《片玉集》序),增强了词的“体质”;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周邦彦“多用唐人语檃括入律”(《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并注重词调的整理与规范化,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典型。

  南宋词体的蜕变南渡后,歌词创作出现了新的情况。一方面,江左偏安,出现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局面,社会上唱词之风仍然盛行,为歌词创作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历史的大变革,由北宋而南宋,政治上的动荡必然波及词坛与歌坛,对词体的发展演变产生一定的影响。南宋时期的歌词作家,在各自不同的创作道路上,以各自不同的态度与方法进行创作,为宋词的继续发展及蜕变,发挥了各自不同的作用。南渡作家李清照与向子諲,由北而南,他们的创作是歌词由北宋向南宋发展的过渡。

  李清照亲身经历了由北而南的社会变革,她的生活遭遇、思想情感发生了巨大变化,歌词的内容、情调,乃至色彩、音响,都随之发生了变化,由明丽清新变为低徊惆怅、深哀入骨,但是,词的“本色”未变,她的创作为南渡作家如何以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树立了榜样。向子諲于“靖康之变”前,过着闲适的和平生活,所作词多为“花间”“尊前”的娱乐品,是地地道道的酒边词;“靖康之变”后,他被卷入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旋涡当中,其所作词,内容、风格都与前不同。向子諲将“江南新词”排列于前,而退江北所作于后,称之为“江北旧词”,这是有其用心的。向子諲的创作,同样为大变革中的歌词创作提示了门径。

  南渡以后歌词作家,诸如陆游、辛弃疾、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以及姜夔、史达祖、吴文英、张炎等人,在李清照、向子諲的基础上,继承、发扬了前代作家的艺术创作经验,为词体继续发展起了推进的作用,同时,在“工”与“变”的过程中,他们的创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词体的蜕变。

  辛弃疾生当衰世,“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他将自己无处发泄的“一腔忠愤”及其“抑郁无聊之气”寄之于词。不但在词中抒写抗金、恢复的大题材、大感慨,而且在词中歌咏自然风光,赞颂农家生活,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在艺术创造上,辛弃疾经过多种探讨与尝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辛弃疾的创作体现了南宋词的最高成就。但是,辛弃疾的某些作品,表现形式上“大声鞺鞳,小声铿鍧”(刘克庄《辛稼轩集序》,似十分狂放;某些作品着力太重处也不免剑拔弩张,这对于词体的蜕变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与辛弃疾同时代的作家陆游、陈亮、刘过,或者与稼轩“人才相若,词亦相似”(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或者效法稼轩,“词多壮语”(黄升《花庵词选·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五);或者激昂感慨,有过于稼轩(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一百八十《诗话》续集)。可以说是辛弃疾的“同调”或“附庸”。南宋后期及宋元间歌词作家刘克庄与刘辰翁,是辛弃疾的崇拜者,在南宋词坛上,称得上辛词后劲。陈亮、刘过以及刘克庄、刘辰翁等人的创作,是对辛词的补充,同时,对于辛词的缺点也有所发展。

  南渡以后作家,陆游、辛弃疾等人的成就主要在于以歌词形式反映时代生活,体现时代精神;姜夔、吴文英等人的成就则在于他们对于词的艺术表现所作的探讨与尝试。

  姜夔登上词坛,正面临着词体的蜕变问题。姜夔依据自己关于“合”与“异”的理论(《白石道人诗集自叙二》),以江西诗派诗法入词,别裁风格,于清真、稼轩之外,自创一体。同时,因其长于音律,精通乐理,词与音乐相结合已臻极诣,所谓“音节文采,并冠绝一时”(《四库全书总目》)。其艺术追求也获得了较高的成就。

  史达祖的词奇秀清逸,风格颇与姜夔为近。论者或以姜、史并称,或将史作为姜之羽翼。在艺术创造上,史词“妥帖轻圆”,“辞情俱到”,“有镶奇、警迈、清新、闲婉之长,而无訑荡、污淫之失”(张镃《梅溪词序》)。但因其缺乏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用笔多涉尖巧,非大方家数”(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其成就仍逊于姜夔。

  姜夔之后,南宋词坛的另一巨擘当推吴文英。吴文英曾提出论词四标准:“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沈义父《乐府指迷》引)所谓协与不协,雅与不雅,直突与深长,狂怪与柔婉,相对立论,说明吴文英的主张是针对词坛现状而提出来的。吴文英“以隽上之才,举博丽之典,审音拈韵,习谙古谐”,其词“沈邃缜密,脉络井井,缒幽扶潜,开径自行”(朱祖谋《梦窗词集补》跋)。应该说与这一主张相关。但是,吴文英过分强调内容上的“雅”,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协”与不露,其词“用事下语太晦处,人不可晓”(沈义父《乐府指迷》)。这对于南宋词的衰微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宋元之间,号称“乐笑翁”的张炎,是一位兼擅乐律的词学家。张炎既“大段瓣香白石,亦未尝不转益多师”(《艺概·词曲概》),对于词坛先辈的各种长处,多所采摘,又“能以翻笔、侧笔取胜”(《词林纪事》卷十六引),“研究声律,尤得神解”(《四库全书总目》)。他的词“清远蕴藉,凄怆缠绵”(《艺概·词曲概》),自成一家。但是,在“声音之道久废”的情况下,张炎“独振戛乎丧乱之余”(殷重《山中白云》序),终究无法挽救宋词的厄运。至此,宋词的时代已经结束。

  南宋歌词作家,无论是陆游、辛弃疾,或者是姜夔、张炎,他们虽在各自不同的道路上,对于词的艺术世界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开拓,但他们都未能圆满地解决词学上的新问题。词至南宋,一方面“渐于字句间凝炼求工”(冯煦《蒿庵词话》),朝着雅化、文人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继续合乐应歌,曼衍旁流,与民间抒情“小调”(主要是“嘌唱”“唱赚”与诸宫调)相融合,蜕变为曲。

  这就是长短句歌词发展的总趋势。

  宋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能把人带入其中的意境。简单的例子,柳永的八声甘州会让每一位读者头脑中浮现出那“天际归舟”的景象。

一、词的概念及起源
  词是诗歌的一种,发萌于隋、形成于唐而盛于宋的一种新型格律诗。隋唐之际,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自宋开始,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而流行于世。早先的词大都合乐歌唱,所以唐、五代多称为“曲,杂曲,曲子词”等,自宋以后称词也叫“乐章,乐府,诗余,琴趣、长短句…”等。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由于单纯一个“词”字可能指歌词中的词,也可能是指诗词中的词,由于诗词中的词大部分是律化了的长短句,因此我们把诗词中的词也叫“律词”。律词可以说是格律诗体对长短句的延伸,从而也丰富了格律诗的体裁。
宋词主要分为两大派别或类型:一是婉约派,代表人物有南唐后主李煜、宋代词人:李清照、柳永、秦观、等。 二是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等。
二、词的格律
  词的格律慨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1.定段,定句,定言;
  定段是指每首词由一段,两段或三段等构成的。
  定句是指每首词是由几句组成的。
  定言是指每句由几言或几个字组成。
  2.平仄,在整首词中,每个字的平仄都有具体规定且落到每字。
  3.对仗,绝大部分词不要求对仗,不要求对仗的地方可对可不对,但少量的词一些地方是要求对仗的。要求对仗的地方必须对仗。如《踏莎行》《鹊桥仙》每阙的首二句《满江红》中间的七言句《沁园春》中间的四言句等是要求对仗的。
  4.押韵,词的韵比诗韵要宽。诗韵中《佩文韵府》中共106部,其中平韵,上平,下平各15部,计三十部。而词韵中《词林正韵》共十九部。诗韵只可押平韵。词韵可押平韵也可押仄韵,也可换韵。
  5.章法,以句号为单位,句号内承接,句号间递转。一个句号相当于格律诗一联。
  6.叠字,叠句,叠韵,有一部分词要求在一定位置有叠字,叠韵,叠句的要求。如《如梦令》等。
  7.词句要合平仄,词的字数基本上用的是律句。除了五字句,七字句外,三字,四字,六字也多为律句。关于这点,王力先生有过精当分析;三字句可以认为是七言律句的末三字,四字句可认为七言律句的前四字,六字句可以认为是七言律句的前六字。如《生查子》完全由五言律句构成,与格律诗所不同的是押仄韵。再如《浣溪沙》,则完全由七言律句构成的,而且也押平韵。所不同的是只比律诗少两句。再有些词是由五言律句与七言律句合成的,如《卜算子》上下阙各三句五言句,一句七言句。
三、词的体式与调式
  1.体式
  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按照词的字数多少从体式上可分为三类,依词的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最长的词牌《莺啼序》,240字。但也有人提出此分法不甚科学,如词中称“令”者不一定都是58字以内,如《百字令》是一百字。再如《临江仙》《七娘子》二词既有58字体也有60字体的,这就很难以将其划入小令中或是中调中的。
  2.调式
  词调是指词的腔调,中国古乐中共有84宫调,而唐宋词所用只有28个宫调。唐宋时,词与曲结合。以节奏的缓急区分乐曲。节奏舒而缓者称为慢调,简称“慢”。慢曲与急曲比,声调长了。因此慢词的字数,句数就随之增加了。如字数最少的《卜算子慢》也有89个字。而《卜算子》仅44个字。慢调与前面提到的长调共同处是字数较多,区别长调是依词的长短而分,而慢调是依曲的急缓而别的。“慢,令,引,近”是词的四种调式。“慢”既慢曲,每片8拍。令为令曲,小令每片4拍。“引”和“近”每片6拍。
  词的调式变化还可体现在“转调”上,方式有“偷声”“减字”“摊破”等。
  转调以后的词在字数,句法,用韵等均有变化。如《踏莎行》本为58字,《转调踏莎行》则变成65字了。《转调满庭芳》由押平韵部分转押仄韵。《减字木兰花》在上下片第一,三句中各减三字,且平仄互换,每片两平韵两仄韵。
  3.关于自度曲,自度曲亦称自度腔,有的人由于精通乐理,往往不依已有的词牌填词而是自己创作曲调去填词,这种由自己创作的词调叫自度曲。如柳永,周邦颜,等都写过不少自度曲。但我们有些朋友既选择了词牌去填词而又不守规则,那么你所写的既不是词又不能称自度曲,只能说四不象了。
  4.词牌,词牌是指填词时所用的曲调名,所以也叫曲牌。有的词牌除正名之外还有异名,也有同名异调,一名数体,数格的。但不论何名,每个词牌均应遵;“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的规则。 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填词时应备有工具书-词谱和韵书去填。词谱可参照康熙的《钦定词谱》或舒梦兰的《白香词谱》。韵书可参照《词林正韵》。当代龙榆生先生编的《唐宋词格律》,王力先生著的《诗词格律慨要》上海古藉出版社出版的《中华韵典》等也都是很好的参考书。可以供写诗词者参照使用。
四、词的段式与句式
  1.词的段式,词的段式也就是词的分段方式。
按结构分为两段的词,上段叫上片或上阙,下段叫下片或下阙。这种双调的词每段叫“片”或“阙”,而分为三,四段的词称“叠”,三段的叫“三叠”,四段的叫“四叠”。例如:《宝鼎观》就是三叠。
单词也称单片,全首不分段,多为小令。“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渔歌子》等。双调本是宫调的名称。但在词牌中非指宫调。双调中上下片字数,句式和平仄,用韵有一样的也有不一样的。如《菩萨蛮》上下片句式与字数与韵均不同。而《一剪梅》则上下片字数,句式,平仄及韵都相同。三叠,四叠是词体格式的一种,就是分为三段或四段的词。如分三段的《兰陵王》等。
按音乐分又有令、引、近、慢之别。“引”和 “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
  依其字数的多少分,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 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牌《莺啼序》,240字。
  2.词的句式,词在韵脚处要押韵。写诗要依“平水韵”,但词的用韵较诗宽。诗韵用的《佩文诗韵》共106部,而词韵用的《词林正韵》才19部。其中“平,上,去”声14部,入声5部。在词韵中,上声去声可以通押,我认为;今人填词不仅上声去声可通押,除“入派平”外,其余入声字均可并到仄声中用,因为在格律诗中,入声都是可当仄声用的。另外还有一点尚需注意的是;有的词牌标明宜用“入声”字的如:《满江红》《念奴娇》《贺新郎》等都要尽量用“入声”字去填。
五、关于用韵与换韵
  填词时用韵共三种,一种是用平韵,一种是用仄韵(含入声)再一种就是换韵。词的押韵要求与格律诗的押韵要求有许多不同地方。词押韵形式较多,词押韵可平可仄,可句句押也可几句一押,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途换韵。总体来讲有以下几点;
  1.可平可仄。押平声的如《忆江南》《一剪梅》《江城子》等。押仄声的《如梦令》《渔家傲》《卜算子》等。
  2.可疏可密。密的可句句押韵,如《忆王孙》《长相思》《一剪梅》等。小令一般押韵较密,风格鲜明。疏的可几句一押,如《念奴娇》《青玉案》《声声慢》等。用韵疏的一般为中长调,风格沉郁。
  3.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中途换韵。一韵到底的如《一剪梅》《蝶恋花下》《青玉案》等。在词中,一韵到底的占大多数,在词中换韵形式主要有:
  a.阙内换韵:如《钗头凤》在阙内一种仄韵换成另一仄韵,两阙换法一致,整首诗共用两个韵。
  b.阙间换韵:如《清平声》仄换平,一阙一韵,整首诗两个韵,上阙为仄,下阙为平。
  c.阙内阙间都换韵:既阙内换韵,两阙各换各的,全首诗共四个韵。如《菩萨蛮》上阙仄换平,下阙另外的仄韵换成另外的平韵。《虞美人》也是这种形式。
  d.平仄交错:在阙内平,仄韵交错使用,如《相见欢》《调笑令》《定风波》等。
  e.平仄通押:如《西江月》《渡江云》等。
  4.词有叠韵;在词中有的地方有使用叠韵,叠句,或部分叠句的要求;如《调笑令》《如梦令》《钗头凤》《章台柳》等。还有的如《采桑子》《一剪梅》中的四言句可叠,可不叠。
  5.有入声韵:有的词常单押入声韵,如《忆秦娥》《满江红》《念奴娇》《雨霖铃》
  换韵是填词时经常用的技法。但有的初学者在换韵时随心所欲,喜欢用什么韵就用什么韵,其实在填词中换韵是有严格要求的。换韵共有三种情况
  1.换韵不换部,也就是“平仄通叶格”。这种换韵是在同一韵部内平仄互换。如《西江月》《蝶恋花》《万年欢》《恨春迟》等。
  2.换韵又换部,也叫“平仄转换格”。在填这类词牌时,一般先用仄韵,再用平韵。而且平声韵必须与仄声韵不同部才行。有的初学者在填这类词牌时往往忽略这点。如这类词牌有《清平乐》《调笑令》《菩萨蛮》《虞美人》等。
  3.换韵后又回到原来韵部上,也叫“平仄错叶格”。这种换韵方式为;先用平声韵,然后换到所用平声部以外的仄韵部上,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平声韵上。这类词写起来难度稍大,但写的好了,能收到独特的效果。这类词牌有《诉衷情》《定风波》《相见欢》等。
六、关于词的写作技巧
  填词与写诗一样,也和其它文学作品创作一个道理。都要意在笔先,情在笔先。那种“无病呻吟,故弄玄虚,生拼硬凑”出来的作品,给人看了,仿佛在灌腊。那么有了意境与灵感时填词首先要选择哪类词谱,因为不同的词谱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及表现力。选择好附合自己表达内容的词谱,会使填出的词得以完美表达,否则将很生硬,让人看了不舒服。那么填词时在选择词谱上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具体法有两种:
  1.根据词体艺术风格及表现力选择
  过去选择词谱也叫“择腔”,也就是用什么曲调表达什么样的情调及情感。《二泉映月》表达是种忧愁,悲切。《喜洋洋》表达的是欢快,喜悦。词的曲调失传后,音乐没了,但对词体的影响仍存在。如《满江红》适合于描写壮志,悲壮。《长相思》《忆江南》适于怀旧,《踏莎行》适于描写雅情。反之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另外有些词牌的艺术特色也可从词的名称上有所了解,有许多词牌本身就反应了一些词的特色。如《蝶恋花》《点绛唇》《鹊桥仙》适于描写感情,《南乡子》《破阵子》《渔家傲》适于描写事业,假如用《破阵子》描写婚姻,《长相思》描写战争显然是不合适的。
  2.根据灵感节奏,结构选择
  这是种切实而实用的方法,而且易于操作。假如你的灵感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种结句结构,那么其节奏既为“3,5,3”式。在词谱查可填《满江红》,正好它的结句结构为“353”式。假如灵感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种结句结构为“74”式,查词谱正好为《浪淘沙》,那么可依此谱填。

(1)词的基本结构有
● 一字句的平仄
(1)多是虚字,如:“难”、“故”、“但”、“正”、“又”、“渐”、 “更”、“甚”、“乍”、“尚”“况”、“且”、“方”、“纵”等。动词也有:“把”、“向”、“指”、“对”、“望”、“着”、 “看”、“念”、“叹”、“标”、“料”、“想”、“怅”、“恨”、 “怕”、“问”等。
(2)多是仄声,且多是去声。

● 二字平仄
(1)平仄或(第一字平,第二字仄)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平平式
如:“年年.如社燕,飘流泊翰海,来寄修椽。”

● 三字句平仄
(1)平平仄
如:“吹凉叶。”“人如削”、“凭闲久”
(2)平仄仄
如:“佳丽地,南朝盛事准现?”“天且住”。
(3)仄平平
如:“鬓微霜”“玉川迷,路东西。”
(4)仄仄仄
如“似梦里,泪泪滴”
(5)仄平仄
如“汉江侧,月弄仙人佩声”

● 四字句的平仄
(1)平平仄仄 如:云南归雁、楼西飞雁
仄仄平平 如:楼锁轻烟、木落霜州
(2)仄平平仄——最普遍、常见(第三字必平)
如:汉家陵阙、江山如画、天南游客
(3)平仄平仄——也是常见的
如:遗踪何在、人在何处?枝上同宿
(4)平平仄平——也是常见的
如:从今又添、云窗静掩

● 五字句平仄
(1)五字律句平仄 即五言律诗平仄
仄仄平平仄 如: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
平平仄仄平 如:塞外草先衰,江南雁到迟
平平平仄仄 如:玉阶空伫立
仄仄仄平平 如:独自莫凭阑
(2)五字拗句的常见现象
平仄仄平仄 如:明月几时有……起舞弄清影
仄平平仄平 如:有人楼上愁 露华浓湿衣
仄平平平仄 如:有深深良愿 望秦关何处

● 六字句平仄
(1)仄仄平平仄仄 如:莫厌悲歌笑语 我欲乘风归去
(2)平平仄仄平平 如:临分败笔题诗 伤心千里江南
(3)仄仄仄平平仄 如:晚雨未摧宫树 转使客情如醉
(4)六字句常见的两种拗句
仄平平仄平仄 如:晚来无限萧瑟 一时多少豪杰
平平仄仄平仄 如:西风万里无限 关河梦断何处

● 七字句平仄
(1)与七言律诗同
平平仄仄平平仄 如:平林默默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断续寒飐断续风,纵使古条似旧垂
仄仄平平平仄仄 如:楚客欲呵瑶瑟怨,那上少年今在否
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岸花零落鹧鸪啼,小窗和雨梦梨花
仄仄平平仄平仄(特殊格式)点点波间冷云照
(2)不合平仄常规的拗句
仄平仄仄仄仄仄 如:酒旗息鼓甚处市
仄平平仄仄平仄 如:露萤清夜照书卷

● 八字句平仄
(1)一字和七字句组合
仄|仄仄平平仄平仄 如:度|绮燕流萤斗双语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故|将军饮罢夜归来
(2)二字句和六字句组合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 如: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3)三字句和五字句组合
平仄平|平平平平仄 如:芳草郊|灯明闲凌泞

● 九字句平仄
(1)三、六字句式平仄
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 如: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 如: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2)六、三句式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如: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如: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3)四、五句式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如:惟有林前|银炷照啼痕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如:野渡再横|杨柳得荫浓

● 十字句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如:最好是|一川应月光流渚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如:歌舞地|清天满目成秋苑
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如: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 十一字句平仄(最长的)
(1)六、五句式平仄
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如:何人为写悲壮|吹角鼓城楼
(2)四、七句式平仄
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如: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2) 词的曲调样式
曲调失传了,本来清人舒梦兰编有<<白香词谱>>,讲得非常详细,可惜中国近现代的屈辱史使的它部分失传,现在<<白香词谱>>仅剩词,没有谱了.
宋词是由词人为歌姬创作演唱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来的词曲在流传中遗失,以至于我们今天只能欣赏到词的内容,而无法听到那些原本很美丽的曲调。
当然,后人也有根据词的内容创曲,但是无法再回到古人在琵琶三弦琴前焚香颂唱的意境中去。
苏轼的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被邓丽君唱出了古人邀月对饮的感伤,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但总的来说,词牌的曲调是不可能被还原了。今人只有在揣摩古人的思想基础上创作加工词牌内容以得到一点点安慰。
(3)宋词又名长短句。
(4)宋词的体式特点具有多样性。词是一种自由的韵文体式,来源于配乐的歌词(辞)。现代社会中的任何一道通俗歌曲都会注明"词 ",这就受到宋词的一定影响。随着词在形式与内容上的不断革新,词的领域不断开拓,这一文体形式可以适合于更大的场合,更多的题咏对象,表达更加丰富,层次分明的感情,而不仅局限于"言情",这也为通俗歌曲歌词的内容广泛丰富奠定了基础。

不会啊



宋词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答:小令、中调、长调。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它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

宋词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答:1、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中调和长调。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2、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3、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

宋词基本格式
答:1 宋词的基本格式 ·一字句的平仄 (1)多是虚字,如:“难”、“故”、“但”、“正”、“又”、“渐”、 “更”、“甚”、“乍”、“尚”“况”、“且”、“方”、“纵”等。 动词也有:“把”、“向”、“指”、“对”、“望”、“着”、 “看”、“念”、“叹”、“标”、...

宋词的格式是什么?
答:宋词的格式有以下四种:一、按长短规模分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二、按音乐性质分 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

宋词 词由几部分组成
答: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

宋词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答: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

宋词 词由几部分组成?
答: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一首词有的只分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分片是由于乐谱的规定,是因为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片与片之间(或阕与阕之间)的关系,在音乐上是暂时休止而非全曲终了。一...

宋词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
答:上阙和下阙或者称上片和下片

一首词由哪些部分组成,都有哪些规则,比如形式,说的是诗词就像冰心徐志摩...
答:后世词一般不在演唱,基本上成为一种文学形式。词有词牌,即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分。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一般不换韵。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

词的结构特点
答: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