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中央官制是什么

明朝和清朝的中央官制,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和监察制度分别是什么?~

1、中央官制:明朝是内阁制,皇帝利用太监制衡内阁,清朝是军机处,皇帝独断专行。
2、地方官制:地方明朝是三司,按察使布政使、都司,清朝主要是总督巡抚。
3、选官:明清都是八股取士,但清朝还有满族内部的选人制度,
4、监察:明朝靠御史,督察院,清朝有密折制度,除此以外,清朝督抚也有监察权。
体制上清朝基本继承了明朝的体制,并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改良,改掉了明朝一些明显的缺点,比如皇帝怠政,藩王奉养,宦官专权,厂卫横行等问题,以及取消了廷杖以及御史的无限制权利,对党争问题也有了一定的控制。

扩展资料:
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机务,中央出现了一个新的权力中心。而对内阁的监管而涉及到了内廷的宦官,以司礼监为首的内廷宦官衙门代表皇帝对内阁干涉。
在地方上,皇帝开始外派长官,向各地派遣巡抚都御史,使之成为凌驾于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巡抚监察御史成为中央施加于地方的新的控制力量。这是明朝政治体制的总观。
清朝时,设置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相互牵制,最后集权到皇帝手中为了加强皇权,雍正时期设立了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大臣充任军机大臣。
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直接听从皇帝指挥。
在地方上,清朝继承发展了明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在地方上设置18行省、5个将军辖区;清朝雍正帝时期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大规模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明朝官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朝官制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由于部比较少,所以这些堂官相当于副总理兼部长】。部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以防权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清朝官制有九品十八个级别,分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类。清朝中央官职分中枢部、佐理部和帝室部三类。例如内阁、军机处、六部等。清朝地方官职分文官、武官等几类,例如总督、巡抚、将军、提督、等。
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恢复内阁。设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学士,俱满、汉分授。大学士仍冠以殿阁之名。清初有四殿(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二阁(文渊阁、东阁),乾隆时去掉中和殿,增设体仁阁,为三殿三阁。清朝内阁虽居百官之首,但权力又逊于明朝。因为清初政务中心是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朝军队主要分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八旗又分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中侍卫皇帝的称为亲军,由侍卫处(领侍卫府)领侍卫内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门侍卫和皇帝出行随扈,权位尤重。其他守卫京师的有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虎枪营、善扑营等。

满清起源于关外,是少数民族,官制中带有少数民族政权的性质、形式和内容,在疯狂扩张定鼎中原的时候迅速汉化,基本沿袭了明代官制的形式和内容,但是又有所变通。

一、清初中央官制概况

满洲在关外时,努尔哈赤设计的是一种近似贵族共和政治的体制,在八旗制度基础上,设立八旗议政王大臣制度。皇太极则宣布按照明会典行事,在保留五大臣与旗主议政的同时,于天聪三年(1629年)设置了文馆,其官员负责翻译汉文书籍,记载本朝史事。1631年,仿明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部以贝勒为首长,下有承政三人,满、蒙、汉各一名,再下有参政八员和满、汉启心郎若干人。1636年,变文馆为内三院,成为满洲独创的机构,各设大学士一人,内国史院负责记注诏令,编纂史书;内秘书院撰拟各国往来文书,并录各衙门奏疏;内弘文院为皇帝进讲经史,颁布制度等。这就削弱了议政诸王的权力。同年还设立了督察院,至此军政分开。

为保证漠南蒙古各部稳定,在适应蒙古族游牧生活特点的情况下,设置了中央机构蒙古衙门,专管漠南蒙古地区事务,后改名为理藩院。理藩院是清朝新设的一个中央行政机构,虽不成部,其体制却由六部大致相同,下有旗籍、王会、典署、柔远、理刑六个清吏司。理藩院的官僚设置与六部相同,但尚书、左右侍郎有满人或极个别的蒙古人任职,郎中、员外郎和主事则全是满人,只有笔帖式几名例由汉军担任。清朝的理藩院,是中央高级机关之一,但进行过调整和改革,把原来独立的监察机构,长稽查六部和其他衙署的六科给事中并入了都察院,为其下属。御史和给事中被合称为科道,改变了自唐、宋以来检察机关台、谏分职的情况。但御史怕得罪权贵,往往不敢放言高论。(台谏是指御史台和谏议院。御史台“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谏议院“掌规谏讽谕,凡朝政阙失、大臣至非其人、三省及百官任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

顺治十五年(1658年),裁内三院中的秘书、弘文、国史,设置殿阁大学士,置于六部之上成为内阁,行使中央政府职权。不过,清初的大学士以满洲大学士品级较高,政令虽出自内阁,但实权还在满洲贵族手中。

康熙时,内阁曾改为内三院,不久又恢复。内阁大学士就象古代的宰相,帮助皇帝处理机务,奉旨编撰诏书,表率百官。满汉各2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1人。康熙时在皇宫里设立南书房,把特颁诏旨的撰拟权改由南书房翰林担任,以改变内阁批答奏折,军国机要为议政处垄断的局面。挑选才品兼优的词臣入值,称南书房行走,组成皇帝处理政务的机要秘书班子。

雍正八年(1730年),因西北用兵而特设军机房,后称军机处,在隆宗门,选大学士及尚书侍郎为军机大臣,章京满汉各16 人,一切军国要务全掌握在君主手中。内阁失去实权,而专管诗文书画等事了。此后,一般政务仍有内阁经办,军国大政则有军机大臣面奉皇帝训示,拟旨颁发,这样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就形同虚设了。大学士品级尊贵,但是有名无实。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议政王等虚名废除。

行政机关则是清朝的六部,1631年仿明制设立,不同之处是,清朝的户部为十四司,刑部为十八司,六部中增添了七品小京官若干人,又在正规官下设有笔帖式。六部首长尚书、侍郎中,有人在军机处供职,其余长官也定期朝见皇帝,汇报本部事务。六部之中,户部是唯一的财政总机关,权事最重。吏部只限于稽考中级一下官员的资历,根据例案予以准驳。兵部不过问军政峻岭,向受冷落。刑部是专业性机构,不熟悉律令就无法胜任,所以长官之中必有一人是本部司馆出身,主持本部的事务。工部因在外河工不由本部经手,只是在宫廷典礼时才有办事的机会,很是清闲。礼部更不起眼,几乎无事可做。笔帖式官是清朝中央各机构所特有,其名微但人数最多,官品不过六七品,低则八九品,全有满人充任,在官府供职,有委署主事、掌稿、缮折、牌子等名称,专管笔札、收发。笔帖式升官很快,满人一旦任之,不几年就可升任员外郎或主事官,掌握官印。

除理藩院外,清朝另一新创的中央机构是内务府,设立于入关前,有总管内务府大臣主持工作,专管爱新觉罗皇室一家的日常生活事务。顺治帝死后,清政府鉴于历代宦官参政导致祸乱的历史教训,下令关闭明朝的太监衙门将其并入内务府。康熙之后,内务府的组织机构进一步健全,下设有七司三院,总管内务府大臣是流官,要按期更换,堂司各级品级不过四品,有自成系统,不与各部、院、寺、监各官相统摄,使宫中、府中分而为二,从而一扫秦汉以来太监窃权之弊政。清朝还新设了八旗都统衙门,包括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每旗设都统一人,副都统两人,分管本旗军民事务。其他如詹事府(原东宫太子的官员)、翰林院(储备人才顾问)、鸿胪寺、广禄寺、太常寺、太仆寺、国子监(主管教育)等,均沿袭明制而设,终清未改。

主管审判的机构是大理寺,和刑部、都察院合称三司。清初中央官制如下表:

中央官制

帝室部 佐理部 中枢部

院 寺 府 监 司 院 三法司 六部

二、清初地方官制概况

清初的行政区划较繁杂,主要有行省、道、府、其下有州、县、厅,还有特别行政区,东北和新疆、蒙古及土司等。

清入关后,把明的督、抚制巩固下来。清初,督、抚所辖区域并不明确,中期以后,才定为八督十二抚,各有所辖。督、抚职权也随时代而异,前期总督权力远比巡抚大,但后来日渐削弱,但后期有的巡抚也竟然不听总督的指挥了。纵观有清一代,督、抚各自辖区较为稳定,巡抚所辖为一省,总督最多为两省,少数为一省或三省。总督官称之外另加兵部尚书、右都御史官衔,巡抚加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衔,以便行使纠察权,让所有的官吏听其命令。总督主要管军事,统辖文武军民,为一方保障。巡抚统治一省,各有定员,分寄以守土之责。督、抚是实官,地方上的封疆大吏。清时设布政史、按察史二司,名义上与省级平行。二司首长实际上将为督、抚的僚属。乾隆后,清道员成为地方上的实官,定为正四品。此外,还设有一些不按地域划分的专职道员,如粮道、驿传道、盐法道、海关道等。和历代一样,清朝的州县是省的基层,府是州县的商机。府的佐官有同知、通判、推官等,后来裁去推官,一些同知和通判也被派往府境内分防,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府的一个行政单位厅,也有的厅设在边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厅又分直隶厅和散厅,直隶厅很少辖有属县,大的直隶厅相当于府,直隶于省,而散厅相当于州县。基层州县的州,也分直隶州和散州两种。直隶州相当于府,散州与县相当。全国总计有七十六个直隶州和四十八个散州。县设知县一人,佐官有县丞、典史各一人,主薄无定员,清末全国共计1358个县。在县内的重要乡,派巡检驻守。县下有保甲编制,但非正式的行政系统,用以维护地方治安。清朝的府、州、县组织不健全,都没有属员,地方长官也没有任命属员的权力,执行公务的全靠吏役。由于官府缺乏办公费用,官员俸禄有很低,至于吏役几乎没有工资,就公开贪污营私,造成吏治的腐败。

清朝在边区的行政和官僚设置相当复杂,也不一致,总的说是因地制宜,实行特殊设置,即用军政长官制度来代替内地的行省制度。东北三省是清的发祥地,行政上实行双轨制。康熙年间,分设奉天将军、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以及副都统、城守尉等武官管理八旗人丁和少数民族,另设奉天府和各州县管辖汉人。在原都盛京设户、礼、兵、刑、工五部及内务府,五部各设侍郎一人,都是满人,以示与京师顺天府有别。内务府总管大臣由奉天将军坚韧,其权力显然在其他两将军之上。清朝对西藏的统治仍沿袭元朝以来的政教合一的制度,设驻藏大臣一人驻拉萨,帮办大臣一人驻日喀则,管理全藏的军民正武。下设四个葛布伦组成西藏地方政府,任用各级藏官进行统治。在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地区推行军民分治,设伊犁将军一人,总关天山南北地区的军政,各城市分置官员统领,名称不一,但军队编制略与内地各省绿营编制相同。民治则在维吾尔族原有组织的基础上推行伯克制,南疆三十一城各设伯克,但名号不同,用于统治民众。清朝对内、外蒙古和青海地区少数民族各部落实行随俗而治,推行旗盟制度。其设旗长,又理藩院挑选旗内最有威望的王宫贵旗担任,管理一旗的军民,合数旗为一盟,设盟长正、副各一人主持盟务。又在内蒙古设绥远将军一人;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将军一人。另在青海设办事大臣一人,分别统领各自的旗盟,而隶属于理藩院。清朝为了打通西南腹地少数民族区域的交通线,削弱格土司的割据势力,沿袭明制,在西南大部分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度,又清廷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把府、州、县的官制改为与内地相同,从而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各族人民的统治。

三、晚清中央官制流变

鸦片战争后,清朝又增设了一些新的机构。如为了管理通商事务,设立五口通商大臣,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多又设立南洋、北洋大臣等,但不是大规模重要的改革。重要改革如下: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为适应繁重的外交事务,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又称“总署”或“译署”,仿军机处的体系,设有大臣和章京良机。总理大臣由皇帝特简,总理大臣上行走则在内阁和部院堂官内选任。掌京一级官员分为四种,即总办章京、帮办章京、掌京、额外章京,负责办理具体事务,草拟奏章,纵理文书等。下设英国、法国、俄国、美国、海防五股,负责对外交涉及各项“洋务”。1901年,清政府受列强的压力,被迫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外务部由总理、会办、左右侍郎组成,并将原总理衙门的总办章京改为左右丞、左右参议,下设司务厅,以及徽、考工、榷算、庶务四司,俄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电报六处和清档房,分管各项具体事务。同时还有一些事务分列出去,由其他部门管理,或由督抚接替。相当我们后来的外交部。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派大臣出洋考察宪政,设立考察政治馆。后年,该称宪政编查馆。有军机处大臣督饬,设提调二员总理馆中事务。其职掌事:议复奉旨交议有关宪政折件,及承拟军机大臣交付调查各件;调查各国宪法,编定宪法草案;考核法律馆所定法典草案,各部院、各省所订单行法及行政法规;调查各国统计,变成各国统计表及各国比较统计表。1911年,清廷颁布内阁属官官制,宪政编查馆被裁撤。

资政院于1907年设立,议员有钦选和民选两种,并规定了一定的章程。1906年预备立宪,准备把内阁军机处改并为责任内阁,新内阁下辖十部:外务部、民政部、度支部、学部、陆军部、海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理藩部。

四、晚清地方官制流变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在地方新增设立一些机构和职官。1906年,清裁撤各省学政,该设提学使司提学使,秩正三品,统辖全省地方学务,归督抚节制。提学使执掌教育行政,稽核学校规程,考核各属教师、教职。各驻防学堂,亦概归管辖。提学使衙门的内部组织机构由总务、专门、普通、实业、图书、会计六科。设科长、科员。提学使署官还有“省视学”六人,承提学使之命,巡视各府、厅、州、县之学务。

1907年,将各省原设提刑按察使改设提法使,受本管总督、巡抚节制,管理各省司法行政事务,监督各审判厅,并调度监察事务。提法使司内部设总务、刑民、典狱三科。每科设科长一元,秩视五品,禀承提法使之命,协同科长,分理本科事务。各科配设书记五人,秩视八、九品,受科长、科员的指挥,缮写文件、办理庶务。同年,总核官制大臣遵旨拟定改革外省官制通则,提出与各省增设巡警道,专管全省巡警、消防、户籍、营缮、卫生诸事务,置司到一人领其事。

1908年民政部奏报所拟定的巡警道官制。按新官制,各省巡警道官,秩正四品,归本省之总督、巡抚统辖,管理全省巡警事务。巡警道规定任期三年,接受督抚的考核,并受民政部之随时考察。

在1907年,清政府设劝业道。劝业道各省设一人,秩品正四品,归本省总督、巡抚统属。劝业道掌全省之农工、商业、交通、矿务、邮传等各项实业之管理。劝业道任期三年,任内受总督、巡抚考核,并由农工商业部,邮传部随时考察。

地方上随着清末新政开展而设立了资政局。不过清末改革有集权于满洲贵族的不良目的和想法。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清朝的中央官制是什么
答:清朝为了打通西南腹地少数民族区域的交通线,削弱格土司的割据势力,沿袭明制,在西南大部分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度,又清廷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把府、州、县的官制改为与内地相同,从而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各族人民的统治。三、...

我国清朝的官制是什么样的?
答:2014-07-07 清朝的官制是怎样的?大体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8 2006-01-22 清朝的官制是怎么划分的 4 2006-02-04 清朝官制是怎样划分的 2 2018-01-09 清朝官制有哪些? 4 2011-10-12 清朝的中央官制是什么 17 2015-...

清朝官制主要包括哪些?
答:清朝官制包括中央、地方和军事方面的官制,以及相应的官员选拔制度等。清朝中央官职分中枢部、佐理部和帝室部3类,包括内阁、军机处、六部等。

清朝的官制是怎么划分的
答:2019-10-29 清朝的官阶及品级制度严格,那么制台、藩台、道台、臬台都是什么... 1 2019-10-29 清朝的官阶有严格的划分制度,你知道巡城御史是几品官么? 1 2016-05-25 清朝官制的中央行政机构 更多...

明朝和清朝的中央官制,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和监察制度分别是什么?
答:明朝中央官制是内阁制,清朝几经变化,主要是军机处。地方行政制度是把省政府在具体运作中改成“三司分设”的管理局面。选官制度在明清是一样的,就是科举制。监察,明朝靠御史、督察院,清朝有密折制度,此外督抚也有监察...

清朝“省、府、县”三级都有哪些官职?等于现在的哪些官职?
答:清朝官制分“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其中“中央官职”包含内阁、军机处和六部,再加上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所属官员;而“地方官职”则整体分“省、府、县&...

清朝的新官制是什么?
答:1906年11月6日,清廷公布新官制,其特点是大权集于满人。

清朝中央机构
答:2013-07-22 清朝的中央机构叫什么制度 8 2016-05-25 清朝官制的中央行政机构 2020-10-16 清代中央行政机构--六部,是怎么样排序的呢? 2020-03-15 清朝的中央政治制度是什么? 7 2009-04-28 清代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 ...

清朝的官制是怎样的
答:清朝是中国 历史 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顶峰。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清朝官制,希望能帮到你。 清朝官制介绍:九品十八级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以防权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

清朝的官制是怎样的?大体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答:清朝官制(总表) 文京内官 武京内官 武京内官 武京外官 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从一品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使、协办大...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