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儒家的治国方法有什么不同

儒家和法家在治国理念上的不同之处 及原因。~

不同:儒家主张以德治民,实行“仁 政”;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君主要以 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儒学在战国后期已发展成为诸子百家 中的蔚然大宗,却没有被统治者重 视。可客观(主要从历史发展趋势、 生产力发展)和主观需要等方面思考 分析原因。①儒学不符合社会发展趋 势。当时,诸侯士大夫兴起,阶级关 系已经发生变化,再谈恢复周礼已经 不合时宜。②儒学不利于天下争霸。 儒家思想倡导“爱人”、“为政以德”, 对醉心于争霸的诸侯来说没有多少吸 引力。

儒家和法家在治国理念上的不同之处及原因。参考答案:不同:儒家主张以德治民,实行“仁政”;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君主要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儒学在战国后期已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却没有被统治者重视。可客观(主要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和主观需要等方面思考分析原因。①儒学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当时,诸侯士大夫兴起,阶级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再谈恢复周礼已经不合时宜。②儒学不利于天下争霸。儒家思想倡导“爱人”、“为政以德”,对醉心于争霸的诸侯来说没有多少吸引力。

  儒家与法家的政治思想从其哲学基础,人性观念,平等思想,政治统治思想以及民本和战争思想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点。 一、阶级立场和哲学基础 儒家思想代表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提出的政治主张是不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的;法家思想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锐意改革,主张征战,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的。儒家从自己阶级立场出发,崇尚周朝“礼”,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仁”,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法家思想的哲学基础源自于道家的“道”的观点,认为人应该遵道行事,即法家所主张的“法”。 二、政治思想的主要观点 儒家认为,礼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最理想的工具,是使贵贱、尊卑、 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做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自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
  妇妇的理想社会,而臻于治平。儒家提倡的礼崇尚节制,杜绝争乱,使贵贱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是一种伦常的理想,渴望建立起儒家理想的西周初年的政治统治。 法家认为,法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最理想的工具,主张“以法治国”, “一断于法”。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在执法上,主张赏罚分明,轻罪重罚。重视法律作用忽视仁义、教化。法家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认为君主应当拥有绝对的政治权利,主张君主利用法、术、势来家与群臣,统治民众。 总之,儒家以礼为维持社会秩序之行为规范,法家以法律为维持社会秩序之行为规范,儒家以道德为维持礼之力量,法家以法律制裁为推行法律之力量。 三、人性论与政治统治方法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故而以人为本,提出一些民本思想,主张德 治与人治。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
  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法家认为人性自利,人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法家认为人 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人民去做。比如战争,如果立下战功就给予很高的赏赐,包括官职,以此来激励士兵与将领奋勇作战,从这一观点出发,也认为君主应当实现王权的专制,利用各种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力。法家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法家认为“权制断于君则威”,主张立法权掌握在君主手里,臣下不得行使,建立起一种“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君主极端专制的封建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皇帝本人则凌驾于法之上,超越于法之外。 四、历史观 儒家的历史观是保守倒退的,孔子希望社会能退回到西周初年, 继续“礼”治,而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已然出现,这一历史观是背历史潮流而去的,因而在春秋战国时间儒家思想不受青睐。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 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
  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五、平等思想 儒家虽然提出人不分贵贱,都可以通过修身来达到“贤”,进而 步入仕途。但儒家否认社会是平等的,认为人有智愚贤孝之分,社会应该有贵贱上下的分野。劳力的农、工、商贾是以技艺生产事上的,劳心的士大夫是以治世之术治理人民食于人的,各有其责任及工作,形成优越及从属关系的对立;认为亲属关系之中,应该以辈分、年龄、亲等、性别等条件为基础所形成的亲疏、尊卑、长幼的分野。儒家认为,上述两种差异之分同为维持社会秩序所不可缺。儒家心目中的社会秩序,即上述两种社会差异的总和。 法家并不否认也不反对贵贱、尊卑、长幼、亲疏的分别及存在, 法家注意的是法律、政治秩序之维持,人为有功必赏、有过比罚,何种行为应赏,何种行为应罚,完全是一种客观的绝对标准,不因人而异,必须有同一的法律,一赏一刑,才能使人人守法,而维持公平。法家认为一切的人在法律面前均需平等,不能有差别心,不能有个别的待遇。但是法家的平等思想只是体现在法治方面,而且对于君主没有限制,相反,君主应当凌驾于法律至上,借助法律统治臣民。 儒家和法家的平等思想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都是有差别的平等。 六、法家的耕战思想 儒家传统思想将社会各阶层划分为士、农、工、商,重农抑商, 主张实行富民政策,但没有提出实际的操作办法。法家自商鞅起,便主张抑工压商,使人民出于农耕一途;而农耕与战斗,又紧密地连结在一起。法家采用军事组织与人民平时生活相结合的方法,即耕又战,
  在加上连坐与战时军法的实施,遂将臣民牢牢控制在主君手上。对民众的控制比起儒家更加的紧密,这也是为其大一统政权服务的需要。 儒家反对不义之战,希望实现礼治。惟有法家彻底主张武力统一, 而且统一后的政治形态,是彻底的中央集权。即所谓:“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扬权》,最后也被商鞅在秦国应用,成就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七、尚贤思想 儒家主张尚贤,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理想政治就是贤人政治, 主张教民,选贤任能,实现为政以德。 法家不尚贤,认为臣子权力过大会祸及君主专权,不利于统治。 法家认为“权制断于君则威”,主张立法权掌握在君主手里,臣下不得行使,建立起一种“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君主极端专制的封建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皇帝本人则凌驾于法之上,超越于法之外。 后人评述: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极大的削弱了法 家在中国统治思想上的地位。而之后的各个朝代,大多的以儒家思想治国,法家被吸收在儒家之中,成为统治思想的一部分,儒法两家,也成为中国政治思想,乃至中国文化思想中最为有分量的思想流派。其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国家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就体现了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对我国当今政治思想的影响。

法家主张变法,就是实行新的治国方法,法家认为要有一个上下一致的行为规则,那就是法,要设立一个统一的法令,颁行全国,上下一致,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在思想上,主张统一思想,要老百姓以吏为师学习法律,禁止其他思想学说的传播;在法律上主张实行严刑峻法,赏罚分明,让百姓有所畏惧不敢犯法,同时又被国家奖励而诱惑,勇于立功。
而儒家最大的特点就是主张效法先王,不需要变更先王的方法,而当时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已经没有哪个国家真正实行西周礼制了。礼制的核心思想就是上下有别,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主张愚民而治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法令是国家宝器,治理国家是贵族的事情,是不能让普通庶民知道并参与的。
历朝历代都是法、儒二种思想共行的。表面上宣传的是以儒家思想治国,实际上是以儒家为表,以法家为里,以儒家思想愚民,以法家的手段治民,二千年来,不过如此。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制定法律,以法约束民众行为。
优点是赏罚分明,条理清晰明白。
缺点是死板固化。
做好了,能形成法治社会,人人遵纪守法。
做坏了,容易形成专制政府,最高形式就是希特勒德国……

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在社会上形成统一的道德观,以道德来约束民众行为。
优点是有德之人自发遵守,无需管束。
缺点是无德之人还要依靠法律,道德无效。
做好了,能形成人人礼爱的社会风气,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做坏了,容易形成全民洗脑,培养了一邦奴才。

法家主张建立利于统治阶级严格的等级制度。实行“法制”,而这种法,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对人的行为的约束。而儒家主张“以人为本” 用礼制规范协调人的行为,适应社会统治。

法家霸道,霸道以法治国,儒家王道,以仁治国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采纳

法家,儒家的治国方法有什么不同
答: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制定法律,以法约束民众行为。优点是赏罚分明,条理清晰明白。缺点是死板固化。做好了,能形成法治社会,人人遵纪守法。做坏了,容易形成专制政府,最高形式就是希特勒德国……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在社会上形成统一的道德观,以道德来约束民众行为。优点是有德之人自发遵守,无需管束。缺...

儒法两家在治国上的主张有何不同?
答:②儒家提倡“法先王”,即要求统治者效法古代的圣王(三皇五帝、商汤、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不要轻易变革旧的社会制度;法家提倡“法后王”,即希望统治者勇于改革,为后世君主做出大胆改革的榜样,认为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五蠹》),不能拘泥于古礼。③儒家有民本思想,要求统治...

法家,儒家的治国方法有什么不同
答:儒家与法家的政治思想从其哲学基础,人性观念,平等思想,政治统治思想以及民本和战争思想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点。 一、阶级立场和哲学基础 儒家思想代表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提出的政治主张是不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的;法家思想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锐意改革,主张征战,是符...

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儒,法,道三家的思想主张有什么不同
答:法家 ,提倡 “法制” ,只对君主负责 ,不管人民的忍受限度 。道家 ,提倡 “无为而治” ,对谁也不负责 ,主张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到了西汉 ,一些有真知灼见的政治家选择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治国理念 。到了北宋 ,儒家治国思想达到了顶峰 ,出现了 “半部论语治天下...

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儒家,法家和道家各有不同的主张。简述三家的主张...
答:同时,儒家思想是东亚地区的基本文化信仰。2、法家: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依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制定各项政策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

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儒家.道家.法家.各提出什么不同的特点?
答: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百姓各司其职,自由发展。而儒家讲求仁义礼智信。即引导百姓发展自身,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服从君王,从而达到社会自然稳定。如果说道家偏向无为,儒家偏向修身修德,而法家就是依法治国,用法的力量来约束人民。主张富国强兵、力并天下。

请说出儒家、法家、道家在治理国家方面的不同主张
答:儒家讲求王道,由上至下,以仁政部德行于四海~法家讲求,约名以律,唯有峻法可安国定邦~法家则讲求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当然这只是个梗概,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好处,三种治国之法虽然以儒家为主,但其实,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是交替出现的~各有所长~

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有什么异同?
答:1. 在对待当时社会的现实方面:儒家坚持传统的治道,认为治理百姓应该以礼以德,不应该以法以刑。儒家在治国之时没有认识当初的实行此道的环境已经变了,在这点上看来,儒家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是保守消极的。而法家认为,应该以法治国,人性是“好利恶善”的,从历史进化的角度来推行法治的必要性...

法家和儒家哪个更有利于国家统一?
答:法家的治国思想非常功利,它的治国方式就是通过国家法律、法规治理国家,巩固君主的权利。法家的思想割裂了传统文化中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否定传统的阶级制度,因利而导,通过“法”、“术”、“势”三个手段来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三、主旨不同 儒家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是以“仁”...

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儒、法、道、墨是中国古代四种主要政治学派,以下是它们的政治学说主要内容的概述:儒家:儒家政治学说以“仁”、“礼”、“法”为核心,主张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以礼义来规范社会秩序,以法律来维护公正。儒家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和治理能力,认为君主应当以身作则,推行德政,以民众的福利为重。法家...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