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白鹿原》的朋友请谈谈自己的见解。

对陈忠实的《白鹿原》的看法(急求答案)~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一世纪九十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
  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
  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
  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
  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标一帜的。因
  此,早就该有一本关于它的评论专集出版了。
  一
  好的作品,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评论的,包括否定性的批评。
  早在1993年《白鹿原》问世之初,就好评如潮,不仅评论界以一种显然
  久违了的热情表示了肯定与称赞,而且广大读者争相购买、传阅、议论
  ,新闻媒体也好不容易找到了做文章的题目,一时间形成了所谓“陕军
  东征”的热门话题。当然,也存在着争议,有些不同看法,这本来是很
  正常的。
  人民文学出版社要出一本《白鹿原》评论集,我以为无论对读者领
  略这部作品的深层意蕴,对研究者作进一步的探讨,抑或对作家本人,
  都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我举双手赞成。因此,当这本评论集经过先后
  几位论者多方搜求并最终由李建军编定时,何启治先生打电话给我,命
  我作序,我便欣然允诺,虽然自分能力有限。
  我是在《白鹿原》刚刚刊行问世时就仔细读过这部作品的,作者的
  笔力和作品的凝重、苍茫,令我折服,让我震惊,一时思绪浪涌,兴感
  云屯。直觉告诉我,在秦地的柳青、杜鹏程这些当代小说大师之后,陈
  忠实攀上了一个新的制高点,他同时也大大超越了自己的同辈作家。然
  而我至今没有写过一篇《白鹿原》的评论,只在北京关于这部作品的研
  讨会上做过一次不长的发言,另外在一篇关于文学鉴赏的地域文化因素
  的论文和一篇叫做《“陕军东征”之我见》的文章里作为个例,有所涉
  及。所以如此,一是我想让自己初读后的纷繁思絮和激越情怀沉淀沉淀
  ;二是在稍长一点的时段里印证自己最初的那些直觉,它们也同样需要
  接受时间的检验与磨洗。新近,为了写这篇序言,我又重读了《白鹿原
  》,感觉依旧新颖。那厚重而又极具表现力的语言,那细致而又洗练到
  让人难以忘怀的细节,那一个个命运独特而又个性突出的人物性格以及
  他们的命运,那整体的浑厚、苍凉而又深邃得颇带神秘感的地域文化特
  色,还有那血泪交流、悲剧交叠的沉重的历史氛围,等等,都仍然引我
  遐思,让我感喟。我坚信它有恒久的艺术魅力,虽然已经有了那么多的
  评论,我仍然觉得有话可说,我应该相信自己初读时的直觉。
  二
  收在这本评论集中的文章,有许多在初发表时我就在有关报刊上读
  过,还有相当一些,过去不曾读过。无论以前是否曾经寓目,这次写序
  ,我都把入选的文字,从头到尾,逐篇读过,并且做了笔记。读完这些
  评论之后,我有这样一些突出感受:其一,《白鹿原》以其丰厚的内蕴
  ,包括思想的、文化的、政治的、伦理的、社会历史的,民俗风习的、
  人情人性的等等,还有相当成熟的艺术技巧,包括结构、叙述、语言运
  用等等,为批评家们提供了评说的对象,供他们开掘、阐释、发挥。评
  说的角度是多方位、多层次、多侧面的,同时也是深入肌理的。这说明
  《白鹿原》是经得起批评的,它没有被有分量的批评压碎,而是在这些
  批评中更见光华。其二,这本评论集中所收的文章,并非《白鹿原》评
  论的全部,而是选收。尽管水平互见参差,但多数言之有物,持之有故
  ,足备一家之说,能够从中见出九十年代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在具体作品
  的评论上所可能达到的境界。其三,可以明显看出,虽然评论对象是同
  一个《白鹿原》,但批评家的个性差异是相当大的,各人的才性、气质
  、行文风格自不必说,就是批评观念,批评方法,批评标准也相当不同
  ,因而就在总体上形成了一种的多元互补的评论格局。这种格局,恰好
  是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多元大格局在一部具体作品评论中的缩微展示,
  可以以小见大。其四,,《白鹿原》是很难说尽的,尽管这个集子选收
  了四十余篇评论和阐释文章,但还有一些重要的方面,没有涉及到,或
  虽有涉及却缺乏必要的深度和力度。这说明,对《白鹿原》的研究,还
  大有可以深入的余地和可以拓展的空间。其五,《白鹿原》的接受过程
  并非一帆风顺,它的艺术审美价值,文化历史价值和思想认知价值的基
  本上被承认,它的终于能在上一世纪中国长篇艺术精品长廊里占有一个
  公认的位置,广大读者的欢迎固然是最重要的原因,但出版社的力荐,
  评论界的卓有见地的阐释与评价,则尤其功不可没。
  收在本书中的首篇评论是雷达的《废墟上的精魂》。这篇文字,理
  路沉雄劲锐,穿透力极好,写得华滋勃郁,情文并茂,且论证分析,多
  有独到见地,能够发人所未发,见人所难见,可以说是第一篇给了《白
  鹿原》以系统全面的准确评价的文章。这篇文章,不仅以其准确的评价
  ,对于一般读者的阅读,起了很好的引导作用,许多见解至今未被超越
  ,而且相当真实地记录了批评主体在欣赏作品时所体验到的巨大的震撼
  和魅力。好的评论文章,当然能够从中见出对批评对象的准确把握,但
  这也同时未始不可以从中见出批评家本人的学力,阅历,眼光和识断。
  《废墟上的精魂》正是如此。职业的评论家,固然有一双特别挑剔的眼
  睛,但如果遇到好的作品,总会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并且会在这一
  兴奋中迅速建立起与作家作品的交流关系,激活自己相对应的知识积累
  和人生体验,形成共鸣和共振,于是万途竞萌,灵感纷至沓来,秉笔而
  书,便有了好的批评文字。我敢断言,雷达的《白鹿原》论正是在类似
  于这样的昂奋状态下形诸笔墨的。评论的水平,不是评论对象的水平,
  而是评论家的水平,也就是说敏锐地捕捉对象和准确地把握对象的能力
  ,正足以见出评论家的实力。在我所读过的雷达的作家品论中,这篇《
  废墟上的精魂》是很有代表性的,属于他的上乘之作。正是《白鹿原》
  的成功和出现,为如雷达这样颇具实力的评论家们提供了对象,提供了
  驰骋才思的空间。这样,我们便在《白鹿原》的评论中,看到了当代中
  国几代批评家的一次小小的汇集,一次实力和水平的展示,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如果说,《白鹿原》能够反映九十年代我国文学创作所达到
  的水平,那么,围绕《白鹿原》而形成的这道评论的风景线,也能够反
  映我国当代文学批评所达到的水平。
  三
  朱寨称《白鹿原》为“扛鼎之作”。鼎乃国之重器,扛鼎,誉其举
  重的神力。朱寨是当代文学批评界公认为德高望重的前辈,他有开阔的
  视野和广博的参照,因而,他的这个评价就颇具权威性。其实,绝大多
  数有关《白鹿原》的精彩评论,只要说到点子上,触及要害处,都无不
  证明了他的上述论断。
  世纪之末,中国的文化思想有一股反思的潮流,其反思的对象以中
  华民族的百年历史行程为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军
  事、道德、学术等几乎所有社会生活的领域,但反思的主体始终是以知
  识界,即我们这个民族专司思考的群体,为骨干,为中坚的。这股反思
  的潮流,初起于七十年代末“文革”结束不久。就是说,它是被一场持
  续十年的人为的浩劫提上日程的。当其初起之时,是以接续伤痕文学并
  很快漫卷文坛的“反思文学”为先导的。到八十年代中期,这种反思开
  始突破纯政治的眼界,有了更多的文化方面的探究与扣问,甚至出现了
  相当自觉的文化传统的溯源,这就在文学潮流上衍变出了名噪一时的“
  文化寻根”小说。进入九十年代,由于历史发展的某些特殊的条件,再
  加上新旧世纪之交面临的种种机遇和挑战,以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回顾
  与前瞻的心理趋向,知识界的反思,逐步向更广阔的学术领域扩展,而
  文学的反思,也仿佛是总结了、综合了七十年代反思文学和八十年代“
  文化寻根”小说的成果,向更深邃、更幽微的历史生活的层面突进了。
  《白鹿原》就是这一反思潮流的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单以小说而论,在
  它之前面世的王蒙的《活动变人形》,张炜的《古船》,在它之后面世
  的王蒙的“季节系列”,刘心武的《四牌楼》,赵德发的《缱绻与决绝
  》,李佩甫的《羊的门》等,都具有明显的反思性质。反思,必然要变
  换角度,变换评价的观念和标准,不可能完全站在事情发生的当时的立
  场上。就时间的跨度而言,《白鹿原》的主要故事都发生在上一世纪的
  前五十年,只有少数地方提到六十年代的“文革”。类似的题材,《太
  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红旗谱》等,都涉及过。但《白
  鹿原》写出了新意。它虽然仍有政治的视角,但却不再拘泥于原先的政
  治框架和僵化观念,而且超越了事件发生当时狭隘的党派意识。更重要
  的是作家有了更为开阔的大文化的视野,在这样的视野之下,许多过去
  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的东西,充实到艺术的画卷中来了,许多过去根本
  不可能看到的那些深隐的,乃至多少显得神秘的层面、因素和意义,终
  于开掘出来了。在我看来,这就是《白鹿原》能够给人以震撼,让人耳
  目一新的重要原因了。“扛鼎”之议,首先与此有关。因此,许多有眼
  光的评论家,都注意到了《白鹿原》的这种变换角度的反思的特点。雷
  达为了说明这一点,还专门把《白鹿原》和《艳阳天》作了对照的分析
  和评论。指出浩然因为事事、处处与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挂钩,而“不
  知遗漏了多少文化意蕴和精神空间”。王仲生《民族秘史的扣询和构筑
  》,洋洋万言,更是把反思作为自己展开全部论述的一个基本支点。王
  仲生既然把反思提到如此重要的地位上来对待,他就不能不首先着眼于
  创作主体的分析。他认为,作家是站在一个现代的立足点上来进行反思
  的,处于这一反思的中心的,始终是人的命运。这样,他就从《白鹿原
  》叙事中捕捉到了更为根本、更为要害的民族生存问题。在他看来,民
  族生存问题的思考与探究,既是《白鹿原》反思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
  宿点。而王仲生也正是从“民族生存的历史反思”,“民族生存的文化
  反思”,“民族生存的生命反思”这样三个不同的角度,支撑起他解读
  《白鹿原》的理性架构。评论家在这里既评价着作家的反思,同时也是
  伴随作家而进行着他自己的反思。评论家的这种由反思而引致的反思,
  虽说是在作家反思的延长线上,却相互发明,起着一种放大原作品的反
  思的作用。
  关于反思,王仲生还说,陈忠实不是听从既定的结论,并从这结论
  出发,预设框架,而是立足于自己对生活的解读和反思。其实不止王仲
  生,其他批评家都是从反思的角度,读出了《白鹿原》的新意,找到自
  己的兴奋点的。李星的评论文章题为《世纪末的回眸》,回眸,也就是
  反思。文学的反思,当然离不开理性之光的透析与烛照,但它是审美的
  ,而非论理的。它体现在作家所创造的有血有肉的历史画卷中,渗透于
  活动在这幅画卷里的一个一个非常具体的人物的命运中,性格中,心理
  活动和外部行动中。因此,批评家也像一般读者一样,在《白鹿原》中
  首先看到的是作家笔下的人物及其命运,而反思的性质及意义,则是从
  对人物性格及其命运的解析中读出的。比如李星就从陈忠实的同时也可
  以说是他自己的“世纪回眸”中读出了“白嘉轩就是几千年中国宗法封
  建文化所造就的一个人格的典型”;读出了“白嘉轩是陈忠实贡献于中
  国和世界的中国家族文化的最后一位族长,也是最后一个男子汉。在他
  身上包容了伟大的中国文化传统全部的价值——既有正面,也有负面”
  。确实,白嘉轩是读者翻开《白鹿原》所碰到的第一个人物,也很可能
  是读完《白鹿原》给他留下难忘印象的第一个人物。雷达的感受与李星
  接近,他说白嘉轩实际上是作者要写的人格神,他看出了这个人物身上
  传统文化的积淀,更看出了人物身上的悲剧性的矛盾。
  揭示出白嘉轩性格和命运在百年历史行程中的深层矛盾,就会很自
  然地触及作家自身的文化立场,所以雷达说:“我始终认为,陈忠实《
  白鹿原》中的文化立场和价值观念是充满矛盾的:他既在批判,又在赞
  赏;既在鞭挞,又在挽悼;他既看到传统文化是现代文明的路障,又对
  传统文化人格的魅力依恋不舍。”这是一个表述得很深刻的见解,用这
  样的眼光分析与评价除白嘉轩以外的其他写得有特色、见光彩的人物,
  如田小娥、黑娃、鹿子霖、朱先生、冷先生、鹿三等,也都无不切合。
  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呢?我以为,作家文化价值取向上的这
  一矛盾不是凭空产生的,既有其历史的根据,更有其现实的根据。从历
  史的根据来看,陈忠实在《白鹿原》里面对的是二十世纪前半世纪的历
  史生活,而他的立足点却站在世纪之末。这就是说,实写的前五十年是
  包含了后五十年历史生活的参照和文化观念的演进的。如果前推五十年
  ,在前半个世纪刚结束时,《白鹿原》这样的作品,是不可能出现的。
  因为整个二十世纪,都是中华民族从宗法的封建专制的农耕文明,走向
  现代文明的转折期,过渡期。在这段时间内,社会现实中充满了新与旧
  的冲突。一方面是产生于农耕社会的传统文化在外来的西方工业文明的
  冲击下不可避免的解体,另一方面又是这种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的遗产的
  顽强存在。但它的必然走向没落的命运,却也是注定了的,无法挽回的
  。不过,一种古老文明的走向没落和解体,是因为它在总体上已经变得
  不合时宜,并不是说它已经没有了任何带有某种恒久性的可供后来者吸
  收与借鉴的因素。然而,在非常具体的冲突中,对立的双方都容易取一
  种极端的、绝对的态度。以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为例,它既有如“五四”
  运动的主将们所判定的“礼教吃人”的一面,也有如在“仁义白鹿村”
  的族长白嘉轩身上表现出来的被朱寨称为“忠诚刚烈坚毅直朴的灵光神
  韵”。以个人品格而论,他、朱先生、鹿三,都有许多即使在今天看来
  也仍然应该被肯定的东西。文学的反思,是从历史实际出发的,不是从
  抽象的政治或文化理念出发的,而历史本身就充满了矛盾,怎么能指望
  作家的观念变成单一的无矛盾的呢?《白鹿原》的力量,恰恰在于它非
  常真实地提供了像生活本身一样充满了矛盾的历史画卷,它的这种矛盾
  性和复杂性,就使得不同的读者,不同的批评家,可以对它进行多方面
  的解读。
  四
  在陈忠实的《白鹿原》里,这道亿万斯年就一直耸立于灞水水滨,
  展延于终南山下的古原,既是一个地理的概念,是白、鹿两大家族繁衍
  生息的地方,又是一个文化的概念,是寄托了作家某种象征性意蕴的载
  体,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象征。
  在作品中,作家叙述过关于白鹿的渺远的传说。传说是美丽的,迷
  人的,有几分神秘,甚至与作家的人格理想相表里,贯穿于作品之中。
  李建军在《一部令人震撼的民族秘史》中,专门对白鹿意象的象征意义
  进行了解读,认为这个象征增加了作品的诗意。他还把陈忠实的白鹿意
  象与艾特玛托夫笔下的白鹿意象作了对照,并且联想到历代帝王的鹿苑
  和所谓“中原逐鹿”之类进行了发挥,是很能见出一种学术想象力的神
  采的。白鹿原作为一个具体的地理存在,有其临水的高岸,上部平舒逶
  迤的地貌,渐次抬升以至终南山麓,这个地理的存在比白鹿的传说,白
  鹿原的得名,都要远为长久得多。但白鹿的传说是一种文化,因而古原
  之以白鹿为名,也就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的性质了。当然,作为地域文
  化的载体或象征,白鹿原包含的不只是白鹿意象这一点,更重要的是生
  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在其全部活动中所形成的传统、习俗、心理、生存
  方式和思维方式等等。
  现在看来,有关《白鹿原》的评论,绝大多数都采取了文化的视角
  ,着重于开掘这部作品所包蕴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质素,在这方面也确有
  不少相当精到的见地。然而,《白鹿原》提供的并非一种泛中华民族的
  文化传统的画卷,而是有非常具体的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的画卷。
  相当一批评论家的评论,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因而有所论列。
  那么,浓郁而又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在《白鹿原》中是怎样体现出
  来的呢?首先,来自作家处理的这个特殊的题材,来自他在作品中所描
  写的物象。以环境而论,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也包括风声习气、
  歌谣礼俗等,这些,评论家们显然都注意到了。但是,对于如小说这样
  的长篇叙事性作品来说,更重要的是与人物的性格有关,而这一点,如
  果不说是空白,至少评论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与阐释。不少评论只是
  一般地说到地域文化品格,而落实到具体人物性格的分析上就常常语焉
  不详了。其实,在《白鹿原》的人物画廊里,如主要人物白嘉轩,智者
  朱先生,长工鹿三和他的儿子土匪黑娃,医人冷先生,甚至刚烈而又苦
  命的田小娥,都无不可以作地域文化角度的深入解析。在这些人物中,
  朱先生似乎是最容易从地域文化角度阐释的人物了。一是他有文化人的
  身份,是白嘉轩以至黑娃等人物的精神导师,在人们心目中扮演着真正
  的教父角色;二是作家明确提出了他作为关学传人的学者素养和知识背
  景。王仲生在分析这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和文化价值时,除了对其作
  为从封建时代末世转入半封建时代的乡村知识分子的一般情况作了必要
  的论说外,还对这位半是智者,半是圣人的老夫子的关学背景提了几笔。
  王仲生追溯到宋代关学鼻祖张载,强调了关学重实践,重经世致用的传
  统,这是很对的,增加了解读这一人物的文化维度和学术维度。但问题
  在于,为什么关学重实学,而未沉溺于后来理学家空谈心性的泥淖,本
  身就需要解释,需要说明。以张载而论,他固然重实学,重经世致用,
  但也有明显的文化保守主义的复古倾向。从重实学、重经世致用上看,
  其道统乃儒者的积极人世观念。然而,关学作为一个产生于周秦故地的
  儒学学派来说,传统儒者的道统,并不是它的唯一的思想资源。白鹿原
  地处周秦故地的腹部,这一带地方是华夏辉煌的农耕文明的主要发祥地
  和摇篮,同时,也是这一文明在其发展的鼎盛期的中心。这一带地处北
  国,水深土厚,属大陆型气候,雨量并不丰沛,生产条件相对艰苦,因
  而自古以来民风淳厚、尚实,这一点在文学上也表现得非常明显,这只
  要对比一下《诗经》中的秦风、豳风与产生南国的《楚辞》,就看得相
  当清楚了。正因为这种尚实的文化传统的源远流长,所以不仅张载如此
  ,而且在始于张载的关学学统中,这一特点可以说是一以贯之的。以明
  清之际被康熙帝玄烨誉为“关中大儒”的二曲先生李yóng@①为例
  ,他也是以重实学、重经世致用而流誉当世的。早年颇为重视各项实际
  学问,著述甚丰。晚年闭门谢客,反身自修,主“悔过自新”之说,仅
  与流寓关中的大学者顾炎武过从密切,而顾的学问,也以尚实为特色。
  周秦故地孕育出来的尚实的传统,不仅在关学中获得了它的辉煌的学术
  体现,而且通过关学的传统,强化着这一地域本来就有的民间的尚实文
  化传统。自金入元的大学者、诗人元好问说:“关中风土完厚,民质直
  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其着眼点就不只是关
  学,而更看重的是“秦汉之旧”,在朱先生身上,如果说这种尚实的特
  点,由于作者对他的理想化的,有时甚至是半仙半道的艺术处理,而不
  无飘逸之处的话,那么,白嘉轩则表现得尤其分明。
  文化,特别是地域文化,它的存在,一但形成一种传统,其对于人
  的性格、心理,乃至思想、学术的影响与熏染,都是巨大的。它不仅能
  从生长于此地的普通人身上见出,而且在这里的文化人的身上,作家艺
  术家的身上也有相当典型的表现。单就创作方法来说,始自柳青,到路
  遥、陈忠实两位茅盾文学奖得主的深厚的现实主义血脉,其形成和传续
  的因素可能很多,然而,谁也无法否认尚实的地域文化要素承传的事实
  。不仅如此,从更广的学术文化的历史承传来看,昆山顾炎武,西游秦
  中,晚年定居关中华阴,他的学问当然不能简单地以关学概括,但他借
  鉴关学以形成其经世致用的特点,也是无法否定的事实。
  其次,作品的地域文化风貌更来自于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自身。小
  说,作为作家审美创造的产物,虚构的产物,必然会打上他自己的精神
  印记。陈忠实像他笔下的人物一样,生于白鹿原,长于白鹿原,几十年
  工作在这里,学习在这里,连《白鹿原》的写作,也躲开了喧嚣的西安
  城,是在他白鹿原坡下的农村家里干的。退一步讲,即使这作品在西安
  市区建国路71号的作协大院里写,也还是在包容了白鹿原在内的三秦地
  域文化的中心地带。直到作品写出时的差不多半个世纪的时段里,他所
  受到的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濡染,都是在三秦文化的具体形态下进行的,
  即使接受他民族、他地域文化的影响,也都或在三秦文化的参照下,或
  以三秦文化为框架、为视角。因此,三秦地域文化对他的习染,至少不
  在例如白嘉轩、乃至朱先生之下。为了写这部小说,陈忠实甚至非常认
  真地研究过分割辖管白鹿原的三县县志。而县志,在中国传统的史志类
  图书中是最典型的地域文化著作。
  研究和评论《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点,如果不对创作主体进行深
  入细致的研究,许多问题都很难最终说清楚,现在看来,这一点恰恰在
  《白鹿原》的评论中几近于空白。刘勰《文心雕龙》上有“觇文辄见其
  心”,“披文以入情”的话。这里的“心”和“情”,指的都是创作主
  体的主观方面。在这本评论集中,除了陈忠实谈到他自己创作《白鹿原
  》的体会时所作的一部分说明,除了李下叔《捡几片岁月的叶子》提供
  的少量情况,很少有人通过作品的分析与论证,细致地剖析过作家的心
  灵历程。批评家们看到的主要是民族文化的历史,即使沿着作者摘引于
  卷首的巴尔扎克“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的方向寻绎、发挥,
  也多着眼于作品提供的外在的艺术画卷,而很少论及这帧所谓“民族的
  秘史”,其实也同时就是一部被外化了的作家自己心灵的秘史。照我看
  来,这也许是《白鹿原》研究大可以开拓的一个领域。
  五
  尽管《白鹿原》的评论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的和空白的方面,但读完
  这些评论,我们仍然不能不惊叹于这部作品竟然能提供如此丰富的内容
  和如此大的艺术空间,供给操各种枪法的批评家们去评说,去发挥,去
  驰骋他们的才思。同时许多批评家也能够把他们的批评方法发挥到相当
  高的水平。
  不少批评家谈到了《白鹿原》的史诗特点。史诗作为一种类型的长
  篇小说的质素和特点,至少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史,一个是诗
  。评论家们论评《白鹿原》的史诗品格,其实更多的是着眼于史,而在
  诗的方面则开掘和发挥得很不够。例如白烨的《史志意蕴·史诗风格》
  ,在抓住史诗一点上做文章,是很可取的,但一是讲“史”多,而基本
  未涉及“志”,讲史,亦更多涉及百年的政治纠葛,至于“史诗”之“
  诗”,则作为风格,一笔带过,其实在这里是大有文章可做的。畅广元
  在与屈雅君、李凌泽的对话《负重的民族秘史》里很赞赏作家“秉笔直
  书的史家心态”,说“陈忠实放胆写了白灵蒙冤,黑娃屈死,白孝文得
  逞,把宗法制下小生产者为主要构成因子的革命所带来的历史局限,作
  为历史的真实活脱脱地呈现给作为读者的后来人,令其品味昨日,审度
  今朝,透析明天”。应该说这是一个相当深刻而又犀利的判断。然而陈
  忠实《白鹿原》的重史,自觉地追求诗史效应,就关中这块土地上的文
  化传统来说,其实是渊源有目的。周秦故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不仅
  有距今七、八千年的姜寨文化遗址,半坡文化遗址,而且有更早的“蓝
  田猿人”头骨石和稍晚的“大荔人”头骨化石出土。在汉民族的早期历
  史上,虽然没有出现类似于荷马史诗那样的文学形态,但并非没有自己
  的史诗,《诗经》中的《公刘》、《绵》等叙述周祖先的传说和历史的
  篇什,至少是带有史诗性质的。而这些诗的产生地,正好在关中一带。
  重视史,是华夏民族的重要传统,顾准把这种文化称为“史官文化”,
  虽更多地着眼于它的负面,但却抓住了重史这个不争的事实。先秦典籍
  中的《尚书》,在唐刘知几的史学理论著作《史通》中,被列为“记言
  ”之史。它的被韩愈在《进学解》里形容为“佶屈聱牙”的“周诰殷盘
  ”,显然早于孔子因鲁史而作的编年《春秋》。周《诰》之类,就产生
  在以关中为中心的周地。史的传统,到两汉达到了它的辉煌期。它的两
  个代表人物,西汉的司马迁和东汉的班固,都是关中人。一在左冯羽,
  一在右扶风。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
  《史记》(《太史公书》),还有他的伟岸人格,而给后世文学和史学
  以巨大的影响,开百代之轨则。班固的《汉书》以其严谨而称著。司马
  迁和班固,都出生在史官的家族。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就是治史的;班
  固之父班彪也是史家,而他的才气横溢的妹妹班昭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位有成就的女史家,因为有了这个妹妹,《汉书》才最终划上了完满的
  句号。司马迁曾在《屈原贾生列传》里给屈原以可“与日光争光”的崇
  高评价,而他的《史记》也被后人目为“无韵之《离骚》”。就是说,
  以审美的眼光读史,人们在司马迁身上到了诗与史的结合,从史中读出
  了诗。这在关中的地域文化史上,绝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传统。准此,
  则我以为,在当代秦地的小说家中,始于柳青、杜鹏程,迄于陈忠实的
  史诗效应的追求,其

前两天才看完的,很好!但不知道怎么的,看完以后就是感觉有点儿悲.很喜欢白嘉轩这个人.楼上的说在赣州拍的,真的么?我也是江西人,有机会去看看.可是书写的不是陕西那带么?

  《白鹿原》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风波突起的白鹿原作为清末民初解放前夕中国历史的见证 , 原上发生的一幕幕活剧可以视为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以政治文化角度看 , 其社会结构有以田福贤、岳维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势力 , 有以鹿兆鹏、韩裁缝为代表的共产党革命力量 , 有以鹿兆谦 ( 黑娃 ), 大姆指为代表的农民土匪武装。以民间文化角度看 , 有以白嘉轩、鹿子霖为代表的宗法家族团体 , 有以朱先生为代表的白鹿原的精神领袖。阶级矛盾、家族纷争、利欲情欲的角逐 , 相互融汇交织 , 构成白鹿原半个多世纪的“民族秘史”。在这个恢弘的如史诗般的著作中,在宗法制传统精神的浸淫下,众多的男性形象被人们广泛关注,往往忽视了与男人共同构筑世界的另一半——女性。一如王安忆所说:“ 对母系世序的追寻会在活人的记忆与口头传说消失的地方的终结,延伸到文字——到文明的断篇残简之中的寻找,其发现只能是男性祖先的身影。”( 1 )一直以来,在中国传统小说里女性的功绩与故事始终在历史的“背后”,点缀在男性故事富丽的画屏之上,成为一个遥远而朦胧的底景。她们在白鹿原这个男性历史画卷上瞬间显现,却永远而无言地陷入了她们试图逃离的悲剧命运。

  一、夏娃的诱惑——男人的梦魇

  在西方男性文化传统中,人类的女性始祖夏娃受到蛇的蛊惑之后,吃下上帝不许人吃的果子,又让人类的男性始祖亚当也吃下这智慧之果,使得人类最终被逐出伊甸园,并且世代背负原罪 。 这个故事中,女性是惹事生非的灾星。她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她自身容易受到撒旦的蛊惑,容易走上邪恶之路;二是她对男性富有影响力,能够使得无辜的男人走入歧途。无疑田小娥就是白鹿原上的夏娃,她的形象契合男性的本能欲望。

  黑娃的手指勾到了小女人的手指。那一瞬间,黑娃的心就猛的跳弹起来,竟然不敢看她的眼睛……黑娃吃不出饭的滋味,蒜不辣,辣子也不辣了,馍馍嚼着就像是一团泥巴。 ( 2 )( P131 )

  黑娃瞧着小女人用木盘端来了盐碟辣碟醋碗和蒜罐儿,就不由得心跳;看见她戴着银镯的手腕,就回味到握着时的那种温柔和细腻;瞧见她颤动着的胸脯,就异常清晰地感到贴着时的痴迷和消融。( P134 )

  小娥的模样虽然没有详细的描绘,但得能想象到是个天生丽质、美艳照人、丰乳肥臀、明眸小口、脂白肉香的性感尤物。她以郭举人专司“泡枣”的小妾这个暧昧的身份出现,紧接着就诱惑了涉世未深的黑娃。她除了一开始大胆地与黑娃偷情,完全遵从自己的欲望之外,她的命运就一直是被男人掌控着。她与黑娃后来的结合,看起来是拨开乌云见日出,有情人终成眷属。实际上,她是背着淫妇的罪名被休回家,忐忑地等待着未知的命运安排,是黑娃的执着将她拯救出苦海。此后的一段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似乎是她一生之中最美好的时光。然而好景不长,在黑娃逃亡的岁月中,她为求自保糊里糊涂地成为鹿家当家的——鹿子霖的情妇,在鹿子霖的授意下她又毫不费力地将鹿家对头白嘉轩的大儿子孝文拉下了忠孝节义的神坛,使孝文从通向未来族长的宝座的阳关大道上行走的“白嘉轩第二”跌落为到鹿家摇尾乞怜的丧家之犬。鹿子霖凭借小蛾取得了与白家“战斗”的暂时性胜利。小娥一步一步从无辜者沦沉为原上霸权争夺战中一方的帮凶。尤其令人扼腕的是她对自己“人尽可夫”的生活状态的麻木,逆来顺受,只为要一个“靠守”。虽然她也被孝文的温情感动,报复地尿了鹿乡约一脸,作为同操纵她的男人的决裂,但却无论如何也逃脱不了男性的掌控:所有与她发生过关系的男性都能轻而易举地将她抛弃。她如同飞蛾一般朝着火光飞去,对死亡的到来毫不知情:她一直尊敬的尽管从未承认她为儿媳的公公鹿三深夜来到她的小屋,没有前兆一梭镖刺进她心房,她连一声“大”也叫得如此委屈。直到她从荧荧的白骨化作为带来席卷整个白鹿原的大瘟疫的厉鬼,她的魂魄借鹿三之口大胆控诉自己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才体现出她些许的反抗精神。小娥变作厉鬼之时,男权文化把她的恶与泼夸张到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步:

  “噢呀,你倒说得美!我把你弄死太便宜你了。我要叫你活不得好活,死不得好死,叫你活着象狗爬,吃人屎,喝恶水,学狗叫唤。等我看够了耍腻了,再把你推到车轱辘底下让车碾马踏,叫狼吃狗啃……” ( P463 )

  厉鬼形象的塑造表现的是一旦女性表现出强烈欲望时,男性的极度恐惧。男性对人性自身某些破坏性因素的恐惧是根深蒂固的,同时男性把这种令人恐惧的破坏性力量归罪于女性。这一种恐惧心理和归罪思路源远流长:女人一美,在男权话语中就成为到处流淌的祸水,她的美貌被哪个男人所消受,她就祸及哪个男人。这里的内在逻辑是,男人不必为自己的欲望负责任、不必为自己的荒唐负责任。要为男人的荒唐负责任的是男人在荒唐中所消费的对象物。白家大公子孝文的堕落是因为 “早晚都泡在小娥的窑洞里,两人吃饱了抽大烟过瘾了就在炕上玩开心” ( P319 )。 男性文本中的“祸水”破坏了男性社会中固有的秩序,最后往往都不得善终。

  田小娥最后的失败——她被砖塔镇住,永不能出来兴风作浪,预示着男性文化始终对这一类女性充满了诅咒,表现了是男权至上的思想对女性生命力、女性自主精神的压抑。

  实际上,田小娥这一个女性形象一出现就是背负着原罪的,并一直为此付出着代价。女性的悲惨命运久已有之,自母系氏族社会结束以后,女性的地位就开始下降,她们没有经济支撑,没有自我生存的能力,惟有依靠男人。“悲剧之产生主要正在于个人与社会力量抗争中的无能为力”( 6 )。她们没有能力与男人抗争,除非她们不想生存。也正是这无能为力导致了她们的悲剧。

  二、白鹿的精魄——男人的骄傲

  在《白鹿原》这部男性为主体的叙事文学作品中,最正面健康、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莫过白灵这位独立自主、美丽性感女性了。在叙事中白灵在社会生活与两性关系双方面都占据中心地位,几乎让千年来一直把女性当作消费品、附属物的男人们退居边缘。

  她是白家幺女,在父母紧盼一个女儿的时候降生。 “这回合你心上来了,也合我心上来了。稀欠稀欠!” ( P77 ) 认干大,庆满月,拒绝缠脚,进城读书。白灵在父亲有求必应的宠爱里顺顺当当地长大了。这幸福缘于她只是一个“女孩儿”。“降生忽见喜鹊啼”、“如厕戏弄徐先生”、“书写对联得魁首”小小年纪就表现出的与众不同使得父亲白嘉轩引以为傲,也给她未来的人生笼上了一层奇幻色彩。如果她永远只是一个“女孩儿”,永远在父权的庇护下生存,不长大,那么她的命运也许会是一出喜剧。男权文化试图给她最宽松的发展空间,却不小心将她塑造成了一个危险分子。她过早地被赋予独立于父母意志之外的成熟女性品质,被赋予独立于男性意志之外的女性主体性,开始以自己的方式颠覆整个男权社会秩序。作为干大的鹿三 “首先发觉她与这个家庭的不和谐……白灵进城的举动似乎验证了鹿三早就预料着的危险,而不能卜算的更大危险还在后头”( P122 )。

  这个极有个性的女人,在征服外部环境和追求自身幸福这两方面,都表现出摆脱男性中心思维的自主品格,使作品中的女性视野与男性视野相交错而形成平等对话关系:在男性人物的精神优势中凸现女性主体性——不能由男性人物或男性价值原则来指派自己的命运。果不其然,拒婚,与家庭决裂 , 这一系列与男权下的女奴道德直接对峙,勇敢地追求自身幸福和人格独立的叛逆举动使她不可避免地踏上了男性文化为她预设的悲剧命运。

  她在革命、进步等意识形态框架内,不顾一切地“往前冲”,与同一阵营中的男性共同追求理想,甚至表现得比男性人物更为坚定勇敢、更为有力。虽说白灵投身革命缘起于一个爱情游戏——抛掷铜元,然而当她确定了自己的理想之后变得异常坚定,与兆海的初恋因为信仰不同、意见相左而完结得如此彻底:

  白灵的那一缕温情顿然冷寂,忽闪闪蹿上一股火气,她强盛的气性迅速恢复,迅即作出反应……两人不欢而散。思想上的尖锐对立,减轻了他和她感情上的依恋,分手的时候远不及第一次那样沉重如焚。( P282 、 283 )

  在对爱情的最终选择上,她也表现得那样自主而热烈。与兆鹏,也就是兆海的亲哥哥在敌伪区先假扮夫妻,在经历血雨腥风的磨练、生与死的考验之时爱情火焰如革命斗志般被激发出来: “咱们做真夫妻啊,兆鹏哥!”“我们做一天真夫妻,我也不亏。”( P441 )

  他们的爱情生活虽然如同烟火般短暂,但在读者心中留下的印痕久久挥之不去。 “这种秘密状态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提心吊胆又壮怀激烈,他们沉浸于人生最美好的陶醉之中,也不敢忘记最神圣的使命和潜伏在窗外的危险。他和她已经完全融合,他隐藏在心底的那一缕歉意的畏缩已经灼干散尽,和她自然地交融在一起。他们对对方的渴望和挚爱几乎是对等的,但各人感情迸发的基础却有差异,她对他由一种钦敬到一种倾慕,再到灵魂倾倒的爱是一步一步演化到目前的谐和状态,他的果敢机敏、热情豪放的气韵洋溢在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笑、一怒一忧之中,他的长睫毛下的一双灵秀的眼睛,时时都喷射出一股钩魂摄魄的动人光芒。”( P508 )

  可以说白灵代表了中国现代男性叙事文学在性别意识领域反抗封建礼教、建立现代性别伦理、在平等的人的意义上尊重女性生命的最高成就。她勇敢地挑战了男权原则,有力撼动了男权至上的基石,令高高在上居于统治地位男性文化显现出不安:她的身边已经没有“浮得住”她的人了。终于男权对白灵的忍耐到了极限,无可奈何安排她在“肃反”中冤屈地死去。而后,男性的至高权利似乎又不忍心看到自己一手培植起来的对立者就这样消亡,象征性地把白鹿的化身奖赏给她,以消解她的死亡带来的不适。

  ……(白嘉轩)刚睡着,就看见咱原上飘过来一只白鹿,白毛白蹄,连茸角都是白的,端直直的从远处朝我飘过来,待飘到我眼前时,我清清楚楚看见白鹿眼窝里流水水哩,哭着哩,委屈地流眼泪哩!在我眼前没停一下下,又掉头朝西飘走了。刚掉头那阵子,我看见那白鹿的脸变成灵灵的脸蛋,还委屈哭着叫了一声‘爸'。我答应了一声,就惊醒来了……( P534 )

  白灵尽管是男权文化按照自己的模子培植的 “习文可以治国安邦,习武则可能统帅千军万马” 的异性接班人,但因其表现出了无比强烈的反抗精神,终逃不脱悲剧命运,她牺牲在以男性为主体的政治斗争漩涡中,揭示了完全按照男性的尺度塑造的女性形象在争取自由的和民主时是没有出路的。

  三、贞洁的圣女——男人的恋母情结

  在男性的潜意识中似乎都有一个理想的女性,她贞洁温驯、恬静安宁、富有母性。她对男性认可的价值世界不构成任何挑战,而有一种母性庇护的心态。这种理想的女性,是男权文化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不断总结、筛选而打造出来的。男性渴求女性的贞洁、美貌、母性情怀,因此塑造了专门为了男性的需求而生存的女性。她们回避了女性自我,回避了女性的自由意志。这类女性是贞女与母亲这两类男性最渴求的女性形象的整合。她的相貌与男性世界认可的贞洁美德、母性美德相结合,产生出一种健康的、没有危险性的美。白鹿原上的精神领袖朱先生究竟为什么会选择白家大姑娘作为自己妻子?就是因为她的眼睛泛着“刚柔相济”的光芒。朱先生自涝池见着这女子的第一眼起就断定 “即使自己走到人生的半路猝然死亡,这个女人完全能够持节守志,撑立门户,抚养儿女……”而朱白氏果然没有辜负丈夫的“厚爱”,年过半百之后“眼睛周围布满了细密的皱纹,愈见深沉愈见刚正,愈见慈爱了……”( P402 )

  男性以赞美的态度塑造出这类女性形象,实际上是剔除了女性身上任何与男性价值世界不和谐的东西,是根据男性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根据女性自我的生命逻辑来塑造女性榜样的。白嘉轩的妻子吴仙草,是他迎娶的第七个新娘。当时的白嘉轩因为克死了六个美貌能干的妻子而成为白鹿原上最恐怖的传说,这个新娘却毫不畏惧地身挂桃木棒槌与前六个抬着出去尚不甘心的鬼对抗,并破了法官百日内不得同床的禁忌,依从了白嘉轩性需求。随后接二连三地给白家添丁,成为白家的大功臣。一直以来她隐藏在当家的背后,兢兢业业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努力作到井井有条地处置男权社会规定的一切应该由女人做的家务。她与朱白氏具有同样的坚强,使白嘉轩在不知不觉的欣赏中把她当成灵魂自由栖息的精神家园。在这种特定的男性视野下,遮蔽、压抑了女性生命与男性需求无关甚至不相和谐的某一面,又强调、夸大了女性生命符合男性需求的另一面。当仙草染上了瘟疫,断定自己将走向无可更改的死亡结局时:

  “她掏出蓝布帕子擦了擦嘴角的秽物,像往常一样平静温润地招呼出门归来的丈夫:‘给你下面吧?'白嘉轩僵硬的身躯颤抖了一下,跌跌撞撞从庭院的砖地上奔过来,踩着了绿色的秽物差点滑倒,双手抓住仙草的胳膊呜哇一声哭了。仙草自进这个屋院以来,还没见过丈夫单独面对她伤心伤情地哭泣,这是头一回,她大为感动。白嘉轩只哭了一声就嘎然而止,仰起脸像个孩子一样可怜地问:‘啊呀天呀,你走了丢下我咋活呀……'仙草反倒温柔地笑笑说:‘我说了我先走好。我走了就替下你了,这样子才好。'”( P455 )

  男性文化在打造这类圣女形象时,过分强调女性的母性职责。其一表现在白鹿原上的男人对女人的最高赞赏就是认为她与自己的母亲一样。这是男性恋母情结在作品中的投射。 朱先生即将离开人世时,紧紧瞅着朱白氏的眼的眼睛叫了一声,“妈——”朱白氏身子一颤,真如慈母似的盯着有些可怜的丈夫( P628 )。 其二就是对生育的简单化。在男权社会里生养孩子是女人的本分,甚至因为司空见惯而显得漠然。被塑造成圣女的仙草就认为这事同拉屎拉尿一样用不着惊慌失措,只不过稍微麻烦一点。当她看见丈夫在她生白灵时第一次给她烧水端水竟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依恋母亲,本来是人类合理的一种心理特征。但是,它必须有个限度——对女性的颂歌,必须与理解女人作为一个人的生命逻辑相结合,必须以尊重女人作为一个人的主体性价值为前提。否则,这一种颂歌就可能变成仅仅以母性界定女性的生命价值,从而剥夺为母亲的女人作为一个人的生命丰富性。男权文化中对对圣女形象的打造,就是以母性遮蔽、剥夺女性其他丰富多样的生命需求,从而使得女性沦为一个没有主体性价值的、仅仅是为满足男性恋母心理需求而存在的工具。

  不仅如此,男权文化虽然在道德上把贤妻良母树为女性楷模,但这种被礼教规范塑造、压抑过的贤良女性,男性在感性层面上却觉得她们乏味无趣。她们是朴素的“拙荆”、“贱内”,一般只会“挑灯夜补衣”,并不懂得“琵琶弦上说相思”。白家大媳遭到丈夫白孝文的无端抛弃,正只是因为她缺少了一份田小娥式的野性风情。

  圣女型女性形象的悲剧在于她(她们)表达的是男权文化中从夫、殉夫的理想女性标准;表现了男性倚仗文化优势压抑女性基本生命需求的霸权实质。

  四、祭台上的牺牲——男权文化的受害者

  在白鹿原上最无辜的女性形象非鹿家大儿媳莫属了。一个连名字也不曾留下的女人。虽然是原上名医冷先生的大女儿,嫁入了门当户对的鹿家,但怎料鹿家长子兆鹏一心要与封建包办婚姻说不。除了公公的三个巴掌打出来的新婚之夜她就再也没有见着自己的丈夫。在人类生活中,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是人类社会两性关系发展史上长期进化而产生的“文明的奇迹”,是男女异性心灵碰撞的绚丽火花和性爱的升华。“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她正值青春,正值生命的花季,有着对幸福的向往、对爱情的渴求,却被残酷地拒在这至善至美的爱情世界门外,情感世界一片荒芜,苍白冷寂。没有卿卿我我、缠绵缱绻的柔情,缺乏铭心刻骨、摄人心魄的炽情,曾经的望眼欲穿、急切企盼和魂牵梦萦都在可怕的岁月之刀下消磨殆尽。性,这个人的正常生理欲求也被扼杀。这个洋溢着青春活力和生命活力的姑娘被生生逼疯了!

  “一切欲求旨出自需要,出自匮乏,因而也就是出自痛苦”( 4 )。在婆家的日子她的内心是无比孤寂、痛苦的 。 她渴望过属于人的有情爱性爱的生活。这冲动如江河决堤、百川归海,是任何力量也阻止不了的。即使禁锢在封建人伦道德枷锁下的弱女子身上也不例外。她看到闭眼睡觉的婆婆和公公便猜想他们也许刚刚经历了性爱的洗礼,甚至开是羡慕起曾经无比鄙视的“婊子”田小娥,是因为她能拥有正常的性生活。不久,她因为心底对性的渴求,不自觉地出现了对小叔子、黑娃、公公的性幻想。这些不能启齿的性幻想揭示出深深埋藏在她意识压抑底下的人性本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自我意识的觉醒。正是这些不能启齿的性幻想,给她压抑窒息的囚禁生涯罩上理想的空灵的花环,给死寂灰暗的心灵投下一缕阳光,成为她生存的支柱和逃避现实、摆脱苦难的方式。凸现的是她不甘命运摆布、追求自由的纯洁天性和对幸福的热烈渴求。

  但是男权文化怎会容忍一个女子对天性“大逆不道”的追求?荒淫无度的鹿子霖借醉调戏过她后又扮着圣人的面孔用一撮麦草羞辱了她。 “她不知不觉从石墩上溜跌下去,跌在地上,双手紧紧抓住胸前的衣襟,垂下无法支撑起来的头,意识到自己永远也站立不起来了。她四肢麻木,浑身冷地打颤发抖,上下牙齿咯噔咯噔碰响。她感觉脖颈上有一股温热,用手摸到一把鲜血,才知道嘴唇咬破了”( P529 )。

  生活在一个对性讳莫如深的时代,封建婚姻、伦理道德的枷锁剥夺了女性正常获得“情欲”和“性欲”满足的权利。人的多种需求包括情感欲望、正常的性意识受到深度压抑,导致心理危机、人格缺失和行为变态,致使美好人性遭到彻底毁灭。“性欲和其他欲望的性质截然不同;就动机而言,它是最强烈的欲望,就表达的情形言,它的力量最强猛。”“它构成人类的本质欲望”( 5 )。它直接是生命冲动的本身, 它所激起的压抑能量也是最大的。因此被压抑在潜意识里的性欲不可遏制地要发泄出来,变相地“为非作歹”:她在遭受羞辱默不作声三、四个月后,有一天突然蹿到大街上告诉别人自己杜纂出来的疯话: “俺爸跟我好……我跟俺爸好……你甭跟俺婆说噢!”“你们甭下看我!他娃子不上我的炕,他爸可是抢着上哩!”( P521 )。 她对男权的大胆宣战遭到了来自严酷的社会现实和吃人的社会制度借亲人之手更为恶劣的迫害与摧残。她的公公将她囚禁,思谋着如何摆脱自己的嫌疑;她的父亲冷先生根本不追问女儿发疯的原因,就下药将她药哑。她万念俱灰,日见消瘦,最后死在炕上,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被男权文化吃没了。

  男权至上的封建传统残酷剥夺了一个女人的青春、幸福和爱的权利。她 在没有情爱性爱的畸形生存空间中挣扎,不幸误入心理畸变的黑洞 ,像一只纯洁的羔羊被活杀于祭台之上,成为男性文明的牺牲品。

  纵观《白鹿原》全书,男性中心立场依然制约着女性的生命价值。书中女性之大多数,仍无法以获得男性世界的认同,被赋予悲剧命运。在漫长的男权统治历史中,女性总是作为男性视野中的自然存在物而在生生死死、柴米油盐等日常生活层面上沉浮,难以超越自然存在而成为自主的群体。中国现代男性叙事在进行人生价值的终极的探寻时,一方面既从男性精神共鸣的角度揭示、批判奴性女性的精神贫乏,另一方面往往又不合理地把女性在现实日常人生层面上舒展人性、 追求 人性、 超越人性, 争得做人甚至不过是做稳“女奴”的人生努力 予以压制。其中实际上潜藏着男性强势性别群体压制女性弱势性别群体的霸权意识、封建糟粕。 男性叙事对女性性格主体性的描述,也同样倾注着作者自我的人格倾向、心理需求。男性作家借助女性人物形象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倾向、心理需求。男性以领路人自居,往往就对自我缺乏反思,所以他们替妇女控诉封建礼教的同时往往忘了两点:一点是文化有承传性,他们在激烈反封建的同时往往并没有警惕到自己也可能在潜意识中不知不觉、或多或少地继承了封建男权传统。第二点是他们没有警惕到他们所建构的新的意识形态中可能暗含着新式的男权意识。这就造成中国现代男性作家在心理上普遍地存在着显层性别理念与深层性别潜意识分裂的状况。作品中所体现的性别意识,既有尊重女性主体性观念,同时又相当普遍地承传着中外性别等级权力思维,还有在新意识形态理念遮蔽下的新的性别权利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背叛了他们解放妇女、尊重女性主体性的初衷。

  注释:

  ( 1 ) 王安忆《纪实与虚构》,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 年, 73 页。

  ( 2 ) 陈忠实《白鹿原》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年出版。 131 页。以后文中所引,只标注页码。

  ( 3 ) 钟艳红《生存的悲剧——浅谈“妻妾成群”的女性生活》 http://hwxz.zhjnc.edu.cn

  ( 4 )叔本华语,转引自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 年, 379 页。

  ( 5 )叔本华《爱与生的苦恼》北京华龄出版社 1996 年, 409 页。

  参考文献:

  郑芳祥《〈花桥荣记〉中的女性形象》《传统中国文学电子报》第 35 期 2000.2.24

  钟艳红《生存的悲剧——浅谈 < 妻妾成群 > 的女性生活》 http://hwxz.zhjnc.edu.cn

  王传满《失声的女性历史》超星读书社区 http://magazine.ssreader.com

  文斌、佘向军《鏊子·白鹿·砖塔—— < 白鹿原 > 思想意蕴新论》,《长沙电力学院社会科学学报》 1997 年第 2 期

  郑万鹏《东西文化冲突中的 < 白鹿原 >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1997 年第 1 期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评〈白鹿原〉评论集》,《小说评论》 2000 年第 5 期

  唐云《觅我所失——论〈白鹿原〉对儒家文化的阐释和留连》,《小说论坛》 1995 年第 1 期

  王逢振《女权主义批评数面观》,《文学评论》 1995 年第 5 期

  许春苗《生命的喧嚣与躁动——透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性欲描写》,《枣庄师专学报》 2000 年第 4 期

比较色

喜欢就是喜欢呀!
呵呵~~~

《白鹿原》读后感1500字
答:用了整整8天时间,拜读完关中作家陈忠实先生的小说《白鹿原》。他以白鹿原上人们的生活事迹为主要线索,辅之以新中国成立前夕的社会环境,塑造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在看这部小说的同时,我也在网上看了电影《白鹿原》。但是,电...

《白鹿原》读后感求开头和写作大纲
答:白鹿原读后感 由于北京交通拥堵,上下班路上时间太长,无所事事。经同事介绍,一时心血来潮,找来陈忠实的大作《白鹿原》聊以打法时间。这本小说我大学时就曾看过。但那时的自己毫无阅历,人生也未曾受过任何挫折,尤其学业...

电视剧《白鹿原》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个角色?
答:田小娥敢于把郭举人的"枣子"泡到自己的尿液里,以此来进行报复,田小娥是整个《白鹿原》上最低贱的一个女人,但也是整部《白鹿原》里唯一一个在被男人玩弄的同时也玩弄男人的女人,唯一一个打过男人耳光,唯一一个尿到...

陈忠实白鹿原读后感1000字
答: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陈忠实白鹿原读后感1000字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陈忠实白鹿原读后感1000字篇1 我是听说了张嘉译版的电视剧《白鹿原》拍的不错才去读的原著小说,因为没时间也不喜欢追剧。说实话...

《白鹿原》中谁的人物性格最让你印象深刻?
答:鹿兆谦(黑娃)是白鹿村族长白嘉轩的长工鹿三之长子。他从小就野性十足,不喜欢读书,可能是在田野里跑惯了,性子无法收回来,加上他发自内心的自卑感,所以他觉得他是不可能通过读圣贤书来改变自己命运的。他之所以可以走进...

《白鹿原》中你最喜欢哪一集?
答:我喜欢白嘉轩老婆死的那一集。隔着屏幕你都能感觉到白嘉轩的那种心痛心碎的感觉。老戏骨张嘉译淋漓尽致的演出了那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力挺我们西安的张嘉译。非常非常棒的一个演员。我最喜欢电视剧《白鹿原》中田小娥,这个角色是...

电视剧《白鹿原》中你最喜欢哪个角色?
答:她的到来,打破了白鹿原的沉静,一路跌跌撞撞,冲破封建枷锁,只为能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在演技方面,李沁也是付出了很多努力,不管是清纯可人的角色,还是阴险毒辣的她都能得心应手。在《白鹿原》中李沁饰演的角色是一个...

《白鹿原》里让你感触最深的场景是什么?
答:我个人感觉还是那个白鹿原里面的小饭馆吧,我感觉一个小饭馆里面就可以体现出很多的东西,每天来往的客人不断,而且还有各色的人,我觉得这个时候就可以体现出很多的事情,这是让人感觉最棒的,我觉得白鹿原这个电视剧也是确实...

白鹿原读后感800字
答:又是那天岐夜狼,却已是花谢草枯,情意壤壤。又是那地锦旗昶,却已是蓓蕾黯然,伤神慨叹。秋叶磊落,我悄然踏过你我的初年。当我走进《白鹿原》时,陈忠实带给我的是我这个时代所无法体会到的情感。我喜欢忠实的温文尔雅...

如何评价白鹿原?
答:电影版白鹿原与原著有很大差别,最大的变化应该是以田小娥为主线,牵动故事情节发展矛盾激化,而在我看来这正是电影的成功之处。《白鹿原》原著最早发表在1993年,故事背景从清末跨越了半个世纪,体现的是当时的乡土人情和精神风貌,而在电影版...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