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伤痕文学”(急求答案)~


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

"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扩展资料

“伤痕文学”的含义,解释并不相同。据说最初是这样叫起来的:当《班主任》《神圣的使命》《伤痕》等一批揭露林彪、“四人帮”罪恶的文艺作品问世之后,有些人甚是反感,认为这是使人消沉的,甚至是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

便嗤之以鼻,称之为“伤痕文学”。显然这是作贬义词来用。随后,更有甚者,干脆斥之为“暴露文学”、“缺德文学”、“向后看文学”等等。这其实是对当前文艺创作的一个恶谥。实事求是地平心而论:30年来,大量存在的倒是文学的伤痕,而非“伤痕文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概念所指称作的创作,主要是小说,尤其是中、短篇小说,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也与伤痕小说概念等同。

“伤痕文学”是一批深刻地控诉十年动乱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和心灵创伤的作品的涌现,这批小说被称为“伤痕文学”。“伤痕文学”的主体是短篇小说,包括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陈国凯的《我该怎么办》、王蒙的《最可宝贵的》等。以叶辛的《蹉跎岁月》、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为代表的、为数不多的长篇小说,也是“伤痕文学”中的成绩突出者。“伤痕文学”中还有一类作品,它们以讴歌革命战士坚持斗争、不屈不挠的高风亮节为主题;从维熙的被人称为“大墙文学”,取材于监狱生活的系列作品,是这部分小说的代表。《大墙下的红玉兰》是从维熙的代表作。张洁的《森林里来的孩子》、张贤亮的《土牢情话》、叶蔚林的《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等作品,是以赞美人民美好情操为主题的“伤痕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伤痕文学”亮出“伤痕”后,接下来自然就是对历史悲剧根源的探寻。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首先反思了极“左”思想的危害。此外,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刘真的《黑旗》、张弦的《记忆》、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蝴蝶》、古华的《芙蓉镇》等等,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深入回顾思考,因此它们被称为“反思文学”。
1979年,正当“反思文学”方兴未艾之际,蒋子龙以他特有的敏锐感觉和出色才识把目光投向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他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以振聋发聩的思想和艺术力量,为新时期文学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枣“改革文学”。很快,“改革文学”的大旗下便聚集了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蒋子龙除《乔厂长上任记》之外,又陆续发表了《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燕赵悲歌》等。此外,还有柯云路的《三千万》、《新星》、《夜与昼》,水运宪的《祸起萧墙》,张贤亮的《龙种》、《男人的风格》,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5号》,陈冲的《无反馈快速跟踪》,张契的《改革者》,贾平凹的《鸡窝洼人家》和《浮躁》等。这些作品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各条战线的人们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

伤痕文学,泛指中国大陆于1970年代末期开始的一种文学创作思潮,是中国大陆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最先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为1980年代中国大陆的文学思潮的主流。主要是表现文化大革命为人们带来的精神物质上的巨大伤害以及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反思,是一个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文学现象,在当时中国社会有广泛影响。

伤痕文学开端于1977年11月刘心武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小说《班主任》,其名称来源于复旦大学一年级新生卢新华于1978年8月11日在《文汇报》上发表的小说《伤痕》。

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伤痕文学名词解释
答:一、定义 “伤痕文学”是指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出现的以反映“文革”时期社会现实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这一名称最初是在1978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部提出,用来指称刚刚过去的“文革”时期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些...

名词解释或简答:什么是伤痕文学?其代表作家以及思想内涵?
答:伤痕文学的最大特点就是真实。它的价值、它的感染力,也都取决于它的真实性。随着伤痕文学的兴起,回避真实、粉饰真实、歪曲真实的虚假文学逐渐失去了市场,这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是有着里程碑的意义的。文学真实性的确立标...

名词解释 伤痕小说
答:是指1977年开始出现的以"文革"时期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其主旨在于展示极左思潮对同一时期的中国人身心所造成的摧残,是新时期文学浪潮的第一波,发端于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得名于卢新华的《伤痕》,后相继有一批文学...

伤痕文学名词解释是什么?
答: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的名称源自卢新华刊登于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的短篇小说《伤痕...

伤痕文学名词解释
答: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

名词解释 伤痕小说 急
答: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的“伤痕文学”是四川作家刘心武刊发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的《班主任》。当时评论界认为这一短篇的主要价值是揭露了“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内伤”,有的...

简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发生的背景和特点_百度知 ...
答:伤痕文学(小说): “文革”结束后兴起的一股文学潮流,肇始于刘心武《班主任》,得名于卢新华《伤痕》。其内容是揭露“文革”给人民造成的伤害,尤其是给青少年造成的精神内伤;带有感伤的、悲剧性的情感基调。 反思文学(小说): 当伤痕文学...

名词解释:第一次文代会 第四次文代会 革命历史小说 伤痕小说 寻根小说...
答:“伤痕文学”概念所指称作的创作,主要是小说,尤其是中、短篇小说,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也与伤痕小说概念等同。“伤痕”小说的核心是:正面描写文革造成的人的心灵创伤和人与家庭的不幸。有四种写作倾向:揭示四人帮的罪恶...

中国现当代文学 名词解释
答:名词解释:新现实主义小说 朦胧诗 探索剧 “新写实”小说 第四次文代会 伤痕文学是本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

伤痕文学名词解释
答:伤疤的解释[scar] 由于新的结缔 组织 取代了受伤的组织而在皮肤上或内部器官中留下的伤痕。 比喻 曾经 受到 的创痛和 挫折 好了伤疤忘了痛 详细解释 (1).伤口愈合后的痕迹。 鲁迅 《呐喊·孔乙己》 :“你脸上又添...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