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托大家给我帮个忙,请将李白的《蜀道难》改写成一则简短的小故事,400字就好,就现在。谢谢啦,

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要求300字以上~

李白刚从四川到京城长安的时候,住在旅馆里。贺知章听说了他的大名,第一个去拜访了他。贺知章见到李白后,对他英俊挺拔的相貌啧啧称奇,然后就让他拿出自己写的文章。李白很高兴,拿出《蜀道难》给贺知章看,贺知章看着看着,不禁连连称赞,称李白是“谪仙”。于是接下身上佩戴的金龟换来酒和李白畅饮,两个人都喝醉了。第二天又和李白约会,李白因此名声大振。

诗人李白的故事 太白酒家

有一年,冬天刚到,寒气袭人。住在采石矶的李白,常到街头的一家酒店里买酒喝。这店是一个姓鲁的财主家开的,人们都叫他鲁老板。别看这鲁老板表面对人和颜悦色,骨子里才狠哩!他家用的几个酒保(酒店中的伙计)个个累得弯腰驼背,到头来,都被他踢出门外。

这天,李白又走进酒店。躺在椅子上的鲁老板捻着胡子,眯着眼,笑呵呵地打量着李白,心想,这个穷写诗的离开京都几年了,带来的钱兴许花得差不多了。记得,李白头次进店,他笑脸相迎,以后常来常往,他估计也榨不出多少油水,脸色就一次比一次难看。他暗示小酒保别理李白,可酒保偏偏热情为李白斟酒:临走,还把上等美酒给李白灌上一大壶。这回,说什么也不能便宜李白了!他站起身,踱到李白身边,弦外有音地说:“小店屋檐太低,酒池太浅,经不住翰林(唐初设翰林院,聚集一些文学上有才能的人,为朝廷服务。)这样的大酒壶呵!”

李白明知上回给的钱还够买几次酒,现在看鲁老板这副模样,不愿同他争辩,就从怀里取出最后一锭银子往柜台上一扔,“啪”!震得鲁老板两眼发花,满面乌云立时消散,浮出一片笑容:“有眼不识江底浅,没想到李翰林还有这么多酒钱。”他转身吩咐酒保:“快,找大人钱!”

李白一挥袖子:“算了,别找了,下次再来!”鲁老板两眼眯成一道缝,一个劲地连说:“是,是!”

第二天黄昏,李白又来了,酒保又为他满满灌上一壶酒。第三天,第四天,李白每天一趟,鲁老板很不耐烦,他算算李白丢下的银子,再有个把月也差不多了,就用花言巧语支开酒保,偷偷地往李白酒壶里兑水。

李白喝了几口,觉得味道不浓,也没说什么。以后每次来,鲁老板总装得特别热情,亲自为李白灌酒,暗地里却把水多加一倍。一天又一天,李白若无其事。后来鲁老板干脆给李白灌上满满一壶凉水。李白还以为是酒,高高兴兴地回到船上,拎起酒壶往杯子里倒,一闻,味道不对;喝一口,“呸”地吐了出来!一看,才知是又浊又浑的江水。他气坏了,想找店主论理去。又一想,和这种人没讲头!可是采石矶一带就这一家酒店。求他施舍,更不行!就是在皇帝老爷面前,李白也不愿低三下四,更何况对这样一个前(钱)心贴后心的小人呢!

更深夜静,他翻来覆去地睡不稳;想写点诗,写不出。多年了,酒,和他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壶下肚,他便暂时忘记愁苦;把雾濛濛的世界,看个清清楚楚。可是如今,在这满目凄凉的采石矶头,连唯一能使他解闷的酒都没有了!“李白斗酒诗百篇”,没有酒,就写不出诗。他叹了口气,静听着房檐下淅淅沥沥的雨滴声,心都要碎了。

有一天,他在江岸徘徊,路过一间茅舍,一位两鬓全白的老人家,朝他点头微笑,热情地请他到屋里坐。一进门,老人朝着李白便拜:“感谢救命大恩人!”

李白呆立着,不知是怎么回事。老汉含泪诉说道:“我姓纪,老家幽州。那年遭灾荒,我和老伴带着孩子上山剥树皮。忽然出现两只吊睛白额大虎扑上来,把我那老伴吃了,我和孩子吓得魂不附体。多亏先生正好漫游到那里,飞起一箭,连射死了两虎,我父子俩才死里逃生。”

李白听了恍然记起,连忙扶起老汉说:“算不了什么,算不了什么。”

老汉说:“多少年来,为了报恩,我一直在暗地里跟着你,除了你在京都时,我进不了皇宫外,从金陵到庐州,从宣城到采石,我一直跟在你身边,捕鱼,打柴。”

李白听了,热泪盈眶,一把拉住老人的手,摇晃着,亲切地问:“孩子哩?”

老人顺手一指:“喏,在酒店里帮工。”

李白正想把鲁老板以水当酒的事对老人说,老人打断了他:“我已听孩子讲啦。那号人,什么事干不出来?!”说罢,从屋里抱出一大坛子酒,“来,仙人,请开怀大饮吧!”老人拍拍胸,“往后,你喝的酒,全由我这老头子包啦!”

李白乐得不知如何是好,憋了多天的酒瘾,一下子全冲了出来。他等不得老人拿菜,端起杯来一饮而尽。饮着,饮着,醉了。他眯着醉眼,跌跌撞撞地跑到门外“联璧台”上,叫人拿笔;老人知道李白诗兴来了,赶快递上准备好的笔墨纸张。李白遥望滚滚的大江。如血的落日,提起笔,一挥而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老人伸出颤抖的手,捧起墨迹未干的草书,奔回茅屋,恭恭敬敬地贴在墙上。

打那起,这间普通的茅屋可热闹起来了。过路的,打柴的,捕鱼的,都想进来看看墙上的诗,有的抄,有的背,一传十,十传百。有的还千里迢迢,专门来欣赏这首诗。有人问起是谁写的,老汉总竖起拇指,自豪地对大家说:“是诗仙李白的手迹!他是喝了我酿的酒,才写出这般好诗的呀!”

一听这话,南来北往的人都争着到这里,坐下喝两盅,细细品味着这醉人的美酒,领略着诗人创造的意境……也不知从哪天起,老汉开起了酒店,不分日夜,除了为李白酿酒,还用辛勤的劳作为旅客洗去一路的风尘。

从此,“太白酒家”的店号就亮了出来。

那个鲁老板听说姓纪的老头酿酒手艺高超,生意兴隆。一肚子不快。加上小酒保也跑到太白酒家去,闹得自家酒店门庭冷落,酒客越来越少,气得他吹胡子瞪眼。左思右想,也没法子,只得叫佣人捧着几只大元宝,外带两坛美酒,亲自到江边去拜访李白,目的是想请他也为自己写一首诗,撑撑门面。

李白一眼看出这位鲁老板的来意,冲他摆摆手:“你家酒池太浅经不住我一口喝啊!”说罢把手一扬,叫船夫开船,只见竹篙一点,小船轻轻离开江岸,朝江心驶去了。

鲁老板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嘶哑着喉咙喊道:“仙人哪仙人,你停停,有话好说,好说!”跑了几步,被石头绊了一下,“扑通”一声倒在沙滩上。

不久,鲁家酒店关门了,而纪老汉的“太白酒家”生意,却一天旺似一天。

一年后,老汉不幸病故,李白悲痛欲绝,把酒洒进长江,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并且写下一首悼念老汉的诗.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可见,李白与酿酒老汉情谊多么深厚!

千百年来,沿江一带,许多大大小小的酒店总以“太白酒家”、“太白遗风”作为店号,用布写好,挑在门前廊下,表现出对伟大诗人李白的一片真情。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蜀道难》原本是乐府古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李白之前的古辞,也多咏蜀地山川之险。如南朝陈著名诗人阴铿的《蜀道难》云:“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不同时代的人反复来写的同样题材,在文学批评中叫“母题”,诗文、小说、戏曲创作中往往有之。因为有了原型,就不难找到可歌可咏的话题;因为加入了新的创造,也还可以驰骋才华,藉古出新。乐府诗题就像现在的命题作文一样,每一代人都希望翻出新意来。

关于李白这首诗的主旨,前人争论颇多,争论的焦点在于有无寓意。唐代孟棨的《本事诗》和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都记载李白初到长安会见贺知章,出示《蜀道难》,博得“谪仙”雅号的事。可见这是李白的一篇习作,大抵以驰骋文采为高,未必有什么寓意。李白年轻时多模仿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诗文,以超越古人为能事。杜甫曾论李白诗说:“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从诗意来看,这是一篇送友人入蜀的诗歌,写于长安。同类题材的作品在李白集中还有五言律诗《送友人入蜀》和《剑阁赋》,可以相互印证。因为贺知章的赏识,李白名声大振,从此奠定了“诗仙”的地位,《蜀道难》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杜甫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也是指《蜀道难》这首诗而言的。毫无疑问,李白以他丰富的想象,卓越的艺术构思,纵横飞扬的辞采,创造出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可以说是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

诗以惊叹发端,未语先嗟,直抒情怀。在极尽的夸张中,在叹词的前呼后拥中,实词“危”“高”得到了无以复加的渲染,给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树立了一个不同凡响的标格,具有先声夺人的气势。接着,诗人并没有对蜀道作静态的描摹,而是抛出了一个动态的比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没有飞机的年代,人们想游历天空,恐怕是最难的事了。李白虽然在谈论“蜀道难”这个传统的话题,却能推陈出新,创造出奇妙的比喻,令人为之一振。而后,诗人将笔锋一转,引出“蚕丛及鱼凫”,寻觅蜀国那古老的传说,那如梦似幻的过去,增加了蜀道的历史感和神秘色彩。由于地理环境的相对独立,古代的蜀国自成一方,与秦地交通隔绝,没有往来。物换星移,年复一年,长安西边那高高的太白峰,也许只有飞鸟偶尔穿越,进而飞掠峨眉之巅。后来,终于由壮士和美女,打破了秦蜀之间的沉寂。大自然的造山运动本来是先于人类的,“五丁开山”只不过是神话。但一经诗人引用,就给人类对山川的开发披上了神秘的色彩。这就是诗的语言,诗人想当然地杜撰了自然史,创造出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而无视自然本身的逻辑。经过了一番神话般的寻根,诗人才直面现实,认真对待起“蜀道难”的问题。山的高危非目力所及,故有“六龙回日”之玄想;水之回环容或可睹,故有“冲波逆折”之细状。“黄鹤”两句,是用反衬的写法来写“蜀道难”:“黄鹤”善飞,却为之垂翼而“不得过”;“猿猱”善攀,却为之敛容而“欲度愁”,这就生动地暗示出行人入蜀的艰难。“青泥”以下几句,才正式写到了人类的“经验”。“百步九折”写出路途的艰难,“扪参历井”道出山的高危,“以手抚膺坐长叹”则是人们典型的无可奈何情态。诗至此,才隐隐约约地透露出送别的话题。

原来,诗人在第一段中极力渲染“蜀道难”,并非故作惊人之笔,而是出于对友人的关怀。在亲切地询问友人“何时还”之后,诗人又旧话重题,再议“蜀道难”。这一段与第一段相比,描写的角度有所不同:第一段主要是虚写,把自然力加以“神化”;这一段则是实写,更贴近了游人的实际。鸟是悲鸟,树是古木,这气氛令人胆寒。仿佛飞鸟也缺乏安全感,雌雄相依,不敢失伴。又怎忍,月夜惨淡,空山寂寥,子规声断!歌咏至此,诗人又迫不及待地从这悲怆的情境中挣脱出来,再一次高呼“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还不忘了追加一句“使人听此凋朱颜”!继而,又以四个整齐的七言句,再写山之高危,壁之险绝,水之湍急咆哮,再一次强调山高路险,又一次高呼“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阅读 鉴 赏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以下,诗人对友人继续施以心理战,由全面“进攻”转为重点“突破”。如果说高山还可以绕过,绝壁还可以躲开,那么蜀中要塞剑阁又怎么能回避呢?它绵延三十多里,群峰如剑,两山如门,形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至此,诗人在诸多险情报告中,又引进了人的因素,增加了对可能出现的恶劣社会环境的预警。“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两句,化用了西晋左思《蜀都赋》中“一人守隘,万夫莫向”的句子,还有西晋张载《剑阁铭》中“一人荷戟,万夫趑趄”的句子;“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两句化用了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句子。诗人在这里借古说今,暗寓了蜀道之难自古而然的意思。“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四个短句,危言耸听,迷离恍惚,亦实亦虚,亦虚亦实,令人捉摸不定,让人不寒而栗,而总归为“凶险”二字。诗的结尾,重申“不如早还家”的老调儿,重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以“侧身西望长咨嗟”的感叹作结,可谓“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二、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这首诗的主旨?

关于这首诗的立意,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一、为忧虑房琯、杜甫而作,认为作者写此诗是担心身为剑南节度使的严武会危害在蜀的房琯和杜甫;二、讽刺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蜀,首倡者为给李白集作分类补注的元人肖士;三、讽刺四川军阀章仇兼琼;四、“即事成篇,别无寓意”,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和顾炎武《日知录》为代表。经今人研究,前三种说法,或于史实不符,或于时间不对,都很难成立。所以我们以第四种说法为基础,认为本诗的主题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纵观全诗,叙议结合,多扣诗题,看不出有什么言外之旨。如果说除了担心友人旅途艰险之外还有什么寓意的话,也不过是笼而统之地为友人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感到忧虑,这其中还掺杂了含蓄而执著的惜别之情。当然,也不能否认这其中有以蜀道喻世途艰难,功业难成的意思,不过要理解成处处有深意,就未免牵强附会了。

2.如何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蜀道难》作为李白的成名作,其成就主要在于艺术方面。现存资料表明,李白没有由秦入蜀的经历,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长江东下,就再也没回去过。可见《蜀道难》纯系想象之辞,不过是借送友人入蜀,展开想象的翅膀,作了一番升天入地的艺术之旅。想象之丰富,比喻之奇特,笔法之夸张扬厉,韵律之流转华美,应该是本诗主要的艺术特色。前人也是多从这些方面来解读此诗的,如北宋欧阳修《太白戏圣俞》诗云:“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李白诗说:“太白七古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此殆天授,非人可及。”

3.如何理解“西去”与“西望”?

巴蜀在秦陕的南面,本诗如何说“问君西游何时还”,如何说“侧身西望长咨嗟”?这是当时的习惯说法。从长安入蜀,先要西行一段,然后南折。古人宏观的地理观念比较淡薄,故而形成了这样的表达习惯。唐诗中写由长安入蜀而称“西去”的比比皆是,而称唐玄宗逃亡到蜀也称为“西巡”“西幸”或“西迁”。

4.如何理解“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课本中的注释是一种解释,即“守关的将领倘若不是(自己的)亲信,就会变成叛乱者”,这样,把“狼与豺”理解为“比喻叛乱的人”,而“化为狼与豺”的就是指守关的将领了,这样理解比较曲折隐晦。另一种解释是,“狼与豺”比喻异类,“化为狼与豺”是指死亡,即不复为人之意,其主语是“友人”。这种理解比较直接。

5.如何理解“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几句诗的诗意?

这几句诗主要是用夸张的手法极写蜀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险恶,奉劝友人不可以久居,不是实指。诗歌的语言本来就有不惊人不足以为美的特点,杜甫就说过“语不惊人死不休”,他有些记山野景物的诗也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如“前有毒蛇后猛虎”(《发阆中》),“空荒咆熊罴,乳兽待人肉”(《课伐木》),“人虎半相居,相伤终两存”(《客居》)等。

关于练习

一 朗读并背诵这首诗,说说全诗为什么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对诗意的转折和抒情的变化有什么作用?

设题意图: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另外,让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掌握这首诗篇章结构、内容转换和韵律变化的一些规律。

参考答案:

这是一首乐府诗,虽然没有了乐律可依,但却自成一格,具有歌行体的特点,即音韵流畅激扬,节奏回环往复,情感逐次升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它在第一段出现,像晴天霹雳震撼人心,开启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字;在第二段出现,承前启后:承接前面的“畏途巉岩不可攀”,引发后面的“其险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现,曲终奏雅,再三致意,其殷切关心之意,溢于言表。从形式上看,每次呼出这句话,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即抒情、议论和描写之间的交替。

二 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璠称本诗“奇之又奇”,试以第一段为例,说说诗人展开了哪些艺术想象,奇在何处。

设题意图:通过对本诗第一段的赏析,让学生体会这首诗想象丰富奇特的特点。

参考答案:

在第一段中,诗人展开的艺术想象有对蜀王开国的遥想,有对“五丁开山”的叙述,有对蜀道山高水急的描绘。诗人善于借助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展开想象,给“蜀道难”的命题增添了神秘色彩;还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夸大险情,令人触目惊心;此外,还用飞鸟猿猱来做陪衬,写它们的无计可施,来反衬人行的艰难。由于想象丰富和写法独特,就创造出了一个“奇之又奇”的艺术世界。

三 这是一首乐府古诗,句式以七言为主,杂以其他长短句,参差错落,如行云流水,一气贯注。试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并体会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

设题意图:让学生给不同的诗句划分节奏,体会这首诗的音律美,同时考察背诵语气的准确性及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噫吁嚱,危乎/高哉!

2.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4.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5.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6.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四 唐代孟棨《本事诗》载:“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回,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试发挥联想和想象,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设题意图:阅读这则小故事,了解一下李白的逸事,增强读诗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改写练习,提高学生文言与白话的语言转换能力。

参考答案:略。

提示:首先要读懂原文。以下解释可供参考:

自蜀至京师:这是笼统的说法,李白出蜀后并未直接到京师。

逆旅:即旅店。

贺监知章:即贺知章,字季真,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因官至秘书监,故称贺监。

未竟:没完。

金龟:一种随身佩带的金质龟样饰物。

期不间日:会面不隔天,即天天见面。

称誉光赫:指李白因此声名显赫。

主要的就是把课文翻译出来后用自己的话来表述!
  唉呀呀,多么危险多么高峻伟岸!蜀道难行赛过攀上遥遥青天!蚕丛、鱼凫这两位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建国的年代已多么邈远茫然。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长安西面太白山阻挡,峰峦起伏只剩一条飞鸟的路线蜿蜒曲折,一直爬上巍峨的峨嵋山巅。山崩地裂,埋葬了五位英雄壮士,这样以后高险的山路和栈道才相互勾连。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冲向天空纡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飞的黄鹄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可以摸到参、井星叫人仰首屏息,用手抚胸不已徒来长叹。
  西行的游子啊,请问你何时回还?险山恶水,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只看到古树丛中传出鸟儿阵阵悲号,雄雌相随飞翔在荒凉的山林之间。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蜀道艰难啊,难于攀上遥遥青天,听后也会使人生愁,吓得脸色突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水石相击转动像万壑鸣雷一般。蜀道哇,竟是如此的艰难;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了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
  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也难攻占。驻守的官员若不是自己的亲信,就会变成叛乱者。早晚既要提心吊胆地躲避老虎,又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锦官城虽然说是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把自己想成李白!!!!!!!!!!

拜托大家给我帮个忙,请将李白的《蜀道难》改写成一则简短的小故事,400...
答:一、为忧虑房琯、杜甫而作,认为作者写此诗是担心身为剑南节度使的严武会危害在蜀的房琯和杜甫;二、讽刺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蜀,首倡者为给李白集作分类补注的元人肖士;三、讽刺四川军阀章仇兼琼;四、“即事成篇,别无寓意”,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和顾炎武《日知录》为代表。经今人研究,前三种说法,或于史...

请将李白的《蜀道难》改写成一则简短的小故事,400字就好,就现在.
答:关于这首诗的立意,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一、为忧虑房琯、杜甫而作,认为作者写此诗是担心身为剑南节度使的严武会危害在蜀的房琯和杜甫;二、讽刺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蜀,首倡者为给李白集作分类补注的元人肖士;三、讽刺四川军阀章仇兼琼;四、“即事成篇,别无寓意”,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

帮个忙,告诉我李白的一些信息好吗?
答:李白器宇轩昂, 资质不凡, 司马祯一见己十分欣赏, 及至看了他的诗文, 更是惊叹不已, 称赞其“有仙风道骨, 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 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 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 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 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 ...

大家帮帮忙!帮我解释一下李白的这首古诗--《夏日山中》!谢谢了!!!_百...
答: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真是无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自己继续东游,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 李白来到了庐山,在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诗。 3•江南之行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性,虎踞龙盘,六朝宫阅历历在目。这既引起李白许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

请大家帮忙告诉我李白的死因~~~当然有个人的探究就更好了~~~拜托了...
答:掉到河里淹死的,绝对正确,详细情况如下所述:李白死因 唐代诗坛巨星李白,于宝应元年(762)离开人间,卒于今安徽当涂,享年六十二岁。然而,李白究竟是怎么死的呢?李白族叔、当涂令李阳冰《草堂集序》曰:“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公暇不弃我,乘扁舟而相顾,临当挂冠,公又疾亟,草稿万卷...

李白将进酒全诗及译文是什么?
答:《将进酒》李白〔唐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

谁能将李白的<春思>给我作一个详细的介绍(有赏哦)
答:李白有相当数量的诗作描摹思妇的心理,《春思》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春”字往往语带双关。它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可以比喻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诗题“春思”之“春”,就包含着这样两层意思。开头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可以视作“兴”。诗中的兴句一般是就眼前...

拜托大家帮我找找,李白与酒相关的诗句,要求是李白的诗,而且与酒相关...
答: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

请帮助给我写一首李白的古诗
答:宾跪请休息,主人情未极。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逸兴横素襟,无时不招寻。朱门拥虎士,列戟何森森。剪凿竹石开,萦流涨清深。登台坐水阁,吐论多英音。片辞贵白璧,一诺轻黄金。谓我不愧君,青鸟明丹心。五色云间鹊,飞鸣天上来。传闻赦书至,却放夜郎回。暖气变寒...

李白《将进酒》赏析
答: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李白《将进酒》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诗】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