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

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

【割发代首】
古代曹操的官兵在经过麦田时,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小心地蹬过麦田,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相互传递着走过麦地,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称颂的,有的望着官军的背影,还跪在地上拜谢呢。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里飞起一只鸟儿,惊吓了他的马。他的马一下子蹿入田地,踏坏了一片麦田。他要执法官为自己定罪,被执法官拒绝。曹操要举刀自杀,被众人劝住。于是,他就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说:“那么,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
典故来源:  
三国时期,曹操发兵宛城时规定:“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这样,骑马的士卒都下马,仔细地扶麦而过。可是,曹操的马却因受惊而践踏了麦田。他很严肃地让执法的官员为自己定罪。执法官对照《春秋》上的道理,认为不能处罚担任尊贵职务的人。曹操认为:自己制定法令,自己却违反,怎么取信于军?即使我是全军统帅,也应受到一定处罚。他拿起剑割发,传示三军:“丞相踏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

历史故事——曹操割发代首

古代曹操的官兵在经过麦田时,曹操命令官兵们不准践踏麦地,否则要杀头。于是官兵们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小心翼翼地蹬过麦田,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相互传递着走过麦地。

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称颂的,有的望着官军的背影,还跪在地上拜谢。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里飞起一只鸟儿,惊吓了他的马。

他的马一下子蹿入田地,踏坏了一片麦田。他要执法官为自己定罪,被执法官拒绝。曹操要举刀自杀,被众人劝住。于是,他就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说:“那么,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

扩展资料:

背景:

建安三年,曹操在第二次西征张绣的时候,发生了一个“割发代首”的故事,后被传为历史佳话。但这故事的来龙去脉,却必须追寻到第一次西征。

却说曹操于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挟皇帝迁都之后,为解决粮食问题,接着便下令在许下(即许都附近)电田。电田当年,光许城就收得一百万斛公粮(当时一斛合十斗)。

曹操见粮食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便开始讨伐不服从他的一些豪强其中张绣(董卓的旧部将领)离许都最近,威胁也最大。

张绣与荆州刘表结成联军,不仅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为不满,还扬言要打进许都,劫走汉献帝。曹操闻报大怒,便把开始征讨的第一个目标指向张绣。

公元197年1月,两军会战于洧水(今河南白河,汉水分支)。张绣先是投降,后又因曹操霸占他的婶母怒而反叛,偷袭曹营,曹操大败。

曹操总结这次失败的原因时认识到,除了自身之外,其中还有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军纪松弛,不堪一击。

由此。他开始整顿军纪,先后颁布了各种军令、战令、对行军、作战、扎营等都作了具体规定,且宣布全军上下,不论什么人,只要违反了纪律,都要受到惩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割发代首



 典故来源:  三国时期,曹操发兵宛城时规定:“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这样,骑马的士卒都下马,仔细地扶麦而过。可是,曹操的马却因受惊而践踏了麦田。他很严肃地让执法的官员为自己定罪。执法官对照《春秋》上的道理,认为不能处罚担任尊贵职务的人。曹操认为:自己制定法令,自己却违反,怎么取信于军?即使我是全军统帅,也应受到一定处罚。他拿起剑割发,传示三军:“丞相踏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   史书载:  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曹瞒传》曰:常出军,行经麦中,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骑士皆下马,付麦以相持,于是太祖马腾入麦中,□主簿议罪;主簿对以春秋之义,罚不加于尊。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然孤为军帅,不可自杀,请自刑。”因援剑割发以置地。  意思是说:有一次,曹操率军经过麦田,下令说:“士卒不要弄坏了麦子,有违反的处死!”军中凡是骑马的人都下马,用手相互扶着麦子走,未想曹操的马竟然窜进了麦地,招来手下的主簿来论罪,主簿用春秋的典故应对说:自古刑法是不对尊贵的人使用的。曹操说:“自己制定的法律而自己违反,如何能统帅属下呢?然而我身为一军之帅,是不能够死的,请求对自己施予刑法。”于是拿起剑来割断头发投掷在地上。  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它润色了一下:  《三国演义》第十七回曰:  操留荀彧在许都调遣兵将,自统大军进发。行军之次,见一路麦已熟,民因兵至逃避在外,不敢刈麦。操使人远近遍谕村人父老及各处守境官吏曰:“吾奉天子明诏,出兵讨逆,与民除害。方今麦熟之时,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军法甚严,尔民勿得惊疑。”君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曹操可谓知天之天。百姓闻谕,无不欢喜称颂,望尘遮道而拜。官军经过麦田,皆下马以手扶麦,递相传送而过,并不敢践踏。因粮于敌可也,取粮于民不可也。故无粮,则寿春城中不妨收掠;有粮,则所过麦田不许践踏。操乘马正行,忽田中惊起一鸠。那马眼生,窜入麦中,践坏了一大块麦田。操随呼行军主簿,拟议自己践麦之罪。权诈可爱。主簿曰:“丞相岂可议罪?”操曰:“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权诈可爱。众急救住。郭嘉曰:“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总统大军,岂可自戕?”操沉吟良久,乃曰:“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即借郭嘉口中语,轻轻将死罪抛开。乃以剑割自己之发掷于地曰:“割发权代首。”使人以发传示三军,曰:“丞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前既借人代己,今又借发代头,无所不用其借。于是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 操留荀彧在许都调遣兵将,自统大军进发。行军之次,见一路麦已熟,民因兵至逃避在外,不敢刈麦。操使人远近遍谕村人父老及各处守境官吏曰:“吾奉天子明诏,出兵讨逆,与民除害。方今麦熟之时,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军法甚严,尔民勿得惊疑。”君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曹操可谓知天之天。百姓闻谕,无不欢喜称颂,望尘遮道而拜。官军经过麦田,皆下马以手扶麦,递相传送而过,并不敢践踏。因粮于敌可也,取粮于民不可也。故无粮,则寿春城中不妨收掠;有粮,则所过麦田不许践踏。操乘马正行,忽田中惊起一鸠。那马眼生,窜入麦中,践坏了一大块麦田。操随呼行军主簿,拟议自己践麦之罪。权诈可爱。主簿曰:“丞相岂可议罪?”操曰:“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权诈可爱。众急救住。郭嘉曰:“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总统大军,岂可自戕?”操沉吟良久,乃曰:“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即借郭嘉口中语,轻轻将死罪抛开。乃以剑割自己之发掷于地曰:“割发权代首。”使人以发传示三军,曰:“丞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前既借人代己,今又借发代头,无所不用其借。于是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   真实的割发代首:   给《三国演义》注解的毛氏父子看到这里大骂曹操真是“奸雄”:好你个曹操,死刑你就这样给免了!  其实这是不对的,其实这也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叫做:“髡(KUN四声,音昆)刑”。我们知道,古代人都是长发,用簪子固定住。而短发的只有一种人:奴隶!  古代越国人都是短发,所以被说是野蛮人,在中原人看来,短发是低贱的象征。包括曹操手下的崔琰就被曹操罚为奴隶,但是不肯能会真的让堂堂一个士人去挖煤吧!他受的刑罚正式这种刑。  这种刑罚对人身没有伤害,但却是心灵上的极大处罚,尤其在古代,阶层分工明显,这种刑罚施予到士人身上,更甚于杀掉他!!  曹操没有杀掉崔琰而仅仅是对他施予这种刑罚,由此可见一斑。  而另一方面。曹操身为一个君主,能够自己将自己处以奴隶的刑罚,这也算是很少见的了。  至此,曹操手下“众军皆惊”,没有一个敢违背曹操命令的。

曹操是三国时期人。他虽然野心很大,但却在自己统领的军队中留下了诚信的美名。
一次,麦熟时节,曹操率领大军去打仗。沿途的老百姓因为害怕士兵,都躲到村外,没有一个敢回家收割小麦的。
曹操得知后,立即派人挨家挨户告诉老百姓和各处看守边境的官吏;他是奉皇上旨意出兵讨伐逆贼为民除害的。现在正是麦熟的时候,士兵如有践踏麦田的,立即斩首示众,请父老乡亲们不要害怕。
老百姓开始不相信,都躲在暗处观察曹操军队的行动。
曹操的官兵在经过麦田时,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小心地蹬过麦田,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相互传递着走过麦地,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称颂的。有的望着官军的背影,还跪在地上拜谢呢。
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里飞起一只鸟儿,惊吓了他的马。他的马一下子蹿入田地,踏坏了一片麦田
曹操立即叫来随行的官员,要求治自己践踏麦田的罪行。官员说:

怎么能给丞相治罪呢
?”
曹操说:

我亲口说的话都不遵守,还会有谁心甘情愿地遵守呢
?
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怎么能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
?”
随即抽出腰间的佩剑要自刎,众人连忙拦住。
这时,大臣郭嘉走上前说;

古书《春秋》上说,法不加于尊。丞相统领大军,重任在身,怎么能自杀呢
?”
曹操沉思了好久说:

既然古书《春秋》上有

法不加于尊
'
,的说法,我又肩负着天子交给我的重要任务,那就暂且免去一死吧。但是,我不能说话不算话。我犯了错误也应该受罚。

于是,他就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说:

那么,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

曹操又派人传令三军:丞相践踏麦田,本该斩首示众,因为肩负重任,所以割掉头发替罪。
现在的人觉得剪头发是件很正常的事,可是,古代人认为:头发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随便割掉不仅大逆不道,而且还是不孝的表现。曹操作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家,能够割发代首,严于律己,实属难能可贵。

三国演义第17回,曹操的马匹受惊,践踏了麦田,被军士阻拦,于是曹操用什 ...
答:他用了割发代首的方法。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里飞起一只鸟儿,惊吓了他的马。他的马一下子蹿入田地,踏坏了一片麦田。他要执法官为自己定罪,被执法官拒绝。曹操要举刀自杀,被众人劝住。于是,他就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说:“那么,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

三国演义 割发代首故事梗概
答:故事梗概:曹操讨张秀时,领兵途经麦田。曹操命士兵小心过麦田,不许踩坏百姓庄稼,不然斩首。结果庄稼地里突然飞起一只鸟,曹操所骑的马吓了一跳,四下里狂奔,把庄稼踩坏一大片。曹操想拔出剑抹脖子,结果被随从劝住,郭家出主意,曹操便割下一缕头发代替脑壳,表示已经对自己实行斩首了(在古代削发为...

三国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
答:古代曹操的官兵在经过麦田时,曹操命令官兵们不准践踏麦地,否则要杀头。于是官兵们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小心翼翼地蹬过麦田,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相互传递着走过麦地。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称颂的,有的望着官军的背影,还跪在地上拜谢。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里飞起一只...

曹操割发代首讲述的是怎样的故事?
答:公元196年,曹操将逃避在洛阳的汉献帝接往许昌,许昌便成为东汉临时都城。这时,曹操实际上掌握了东汉王朝的军政大权。接着,曹操又实行屯田制,很快解决了军粮问题,加快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的农业生产,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军队兵强马壮。当时,离许昌城不远有路势力由张绣所统率,扬言要攻打许昌,抢走汉献帝。

讲述一下曹操剃头发的典故
答:曹操割发代首儆效尤 曹操这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驰骋疆场的军事统帅,在严明军纪,赏罚分明,善于纳谏,屈己守法方面,堪称楷模。公元199年,曹操准备和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进行战略决战。战前,曹操精辟地分析了双方形势后,认为:“我虽不及袁绍兵多地广,但我军号令严明,故能以少击众。”...

<<三国演义>>中,割发代首"是关于谁的故事,请概述故事情节?谢谢
答:割发代首 三国时期,曹操发兵宛城时规定:“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这样,骑马的士卒都下马,仔细地扶麦而过。可是,曹操的马却因受惊而践踏了麦田。他很严肃地让执法的官员为自己定罪。执法官对照《春秋》上的道理,认为不能处罚担任尊贵职务的人。曹操认为:自己制定法令,...

介绍三国演义曹操30字左右的故事
答:曹操率军与马超在潼关交兵,曹军被打败后马超追击曹操时,曹操为了不被认出来,把胡须割掉,把长袍丢弃之事。3、割发代首 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一只鸟儿,惊吓了他的马。他的马一下子蹿入田地,踏坏了一片麦田。他要执法官为自己定罪,被执法官拒绝。曹操要举刀自杀,被众人劝住。于是,他就用剑...

曹操拿什么当头割了?
答:割发代首,出自《三国演义》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割发代首

“割发代首”的故事简述
答:曹操说:“自己制定的法律而自己违反,如何能统帅属下呢?然而我身为一军之帅,是不能够死的,请求对自己施予刑法。”于是拿起剑来割断头发投掷在地上。从这一事件的主观愿望讲,曹操所下的命令是由严肃军纪、保护百姓的劳动果实引起的,但由于所定军纪随机性强且缺乏弹性,处理的结果令制定者无奈。这就...

简述《三国演义》“割发权代首”(第十七回)故事情节。(6分)
答:曹操说:“自己制定的法律而自己违反,如何能统帅属下呢?然而我身为一军之帅,是不能够死的,请求对自己施予刑法。”于是拿起剑来割断头发投掷在地上。《三国演义》第十七回曰:操留荀彧在许都调遣兵将,自统大军进发。行军之次,见一路麦已熟,民因兵至逃避在外,不敢刈麦。操使人远近遍谕村人...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