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觉知动作来培养觉知力

~

如何通过觉知动作来培养觉知力

觉知的物件甚多,例如动作、感受、呼吸、景物、身体、心念,等等。它们都可以用来培养觉知力,截断妄想。但其中以觉知动作最为容易——只要不忘记即可,所以前行一开始,是以觉知动作来培养觉知力。
觉知动作,就是清楚地到觉知动作的进行和动作所引起的感受。例如行走时,觉知到脚的执行以及脚底与地面接触时的感受;洗脸时,觉知到手的动作、水的温度、毛巾与脸接触时的感受,等等。当然,也可以只觉知动作的执行。觉知的要领是:制心一处,妄念不生。所以,自己觉得怎样做最能够达到这一要求,就这样做。
觉知动作时要专注,无论做什么,都要一心一意地做,不打妄想。例如穿衣吃饭时,若觉知动作而无妄想,即是觉的状态;若一边做一边打妄想,即是迷(无明)的状态——做的是同样事,而“用心不同”,其后果天地悬殊。只要不失觉知,搬柴运水皆是修行。
 
觉知的三个要点:
一、觉知时,不仅要觉知到所觉知的物件(所觉),而且要知道是在觉知(能觉)——不要陷入所觉知的物件。
二、所谓“专注”,不是死死地盯着所觉知的物件,而是说不要走神(失去注意力)以致妄念生起。
三、综合上面两条,在觉知时,作一个轻松、自在而且冷静的观察者。

自学瑜伽 如何培养和锻炼瑜伽觉知力

从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开始,起心动念中去觉知,瑜伽课程中就去观呼吸,观身体感受

觉知力与认知力有关系吗?

认知包括了觉知,心态,信念等,以及理解事物的方式,所以当然有关系啦。

觉知力与佛教,观察力,认知力有联络吗?

觉知是六根:能听,能看,能触。所觉知到得是尘境,合起来就是十八境。能觉知到得是自性,作用于眼睛能看,作用于耳朵能听。当中前一个念头消失了,后一个念头还没升起,中间一念不生的灵灵觉知的就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保护好这一念,自然能证道。而观察力是建立在分别意识的基础上的,譬如刚看见茶壶,你只是见,没分别出这是茶壶,这时是清净的,大约0.02秒后,你的分别意识认识到:哦,这是茶壶,并观察这个茶壶的特性。这分别出物体的这一念是分别心,作用就是观察和认知。佛教里第八意识如果清净,就能转识成智,变为大圆镜智,只照不变。佛教里有五种根本智慧,这些都是父母未生前的面目本来具足的,只要舍弃执著,贪念,心清净,自然能恢复本来有的东西。所谓乞丐有摩尼宝珠在衣兜,而自己不知道,平白无故当了四十年乞丐,倘若知道自己本来有宝珠,就不是穷人了。

怎样培养孩子的社会觉知

许多父母都在为孩子“胆子小”忧心,觉得孩子除了妈妈或抚养人之外,总是躲避其他大人、不敢接近小朋友,尽管在家里活蹦乱跳,但出外就变了样,要求我说说“怎么破?”
这个“破”子用得太怪。有了“立”,立得不正,才要破了重新立一个。这些大人口中的“胆子小”是误解了孩子成长的规律。小宝宝开始的时候是无知无畏,什么都敢去动、去接近,这不是“胆子大”,而是好奇。然后渐渐有了一些认知,开始有了舒服和不舒服的感觉,觉得不舒服就要逃避,这种逃避的行为渐渐成为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并不是胆子小,而是因为缺乏认知经验,产生了“怕生”的心理作用,这是情绪智慧的问题。
天性外向与自在型的宝宝可能会跃过怕生的阶段,在个性发展的“趋避性”向度上,属于“趋性”。趋是接近、迎合,因此不怕生。但大多数宝宝都倾向“避性”,避就是逃避、躲开。避性的高低强弱,都和感觉知相关,例如:
·视觉:知觉度低,对光线极为敏感,睡觉时不能亮灯;
·听觉:知觉度低,对声音极为敏感,无法忍受噪声;
·触觉:知觉度低,衣服不够柔软就不舒服,不喜欢被抱;
·嗅觉:知觉度低,对别人的体味很是敏感,不喜欢靠近;
·味觉:知觉度低,对食物极为挑剔,不合口味的就不吃;
知觉度低是无法强制改变的,必须在婴幼儿阶段通过适度的 *** 来逐步改善。
比较难于觉察的是对于周围环境与人的反应度,这是社会觉知的发展,虽然受天生气质的影响,但却是完全可以改变的。有些学者把这种个人对他人的直觉反应称为“社会觉”,是因为这种感觉反应是在面对他人或陌生事物时候的的直觉感受,这种感受的程度由自己对有关人与物的认知与接受产生的舒适感来决定,这种舒适感,我们可以用“认知经验”来表示。
社会觉知的培养
“认知经验”决定了每个人对人对事对物的感受,婴幼儿的情绪智慧还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而认知经验十分薄弱,自控力还说不上,因此对外来 *** 的感受特别敏锐,反应也就更为强烈。他们平复情绪的唯一依据就是父母或抚养人给予的安全感,因此,和父母有安全的依恋关系,不舒服感就会降低,接受能力就比较强。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妈妈怀抱中婴儿能够在陌生环境中停止啼哭,而幼儿在家中可以毫无忌惮地玩乐,但在陌生人面前就紧张起来,要躲在妈妈身后;而在公共场所,看见小朋友们玩得很欢乐,心中也想参与,却只是远远看着,没有行动。
那么,想改变孩子的这种状态,父母应该怎么做?
认知经验的建立
孩子的认知是从出生就开始的,但要将认知转化为经验,这就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
① 观察:就是看,但如果你只是让孩子自己看,获得的“经验”可能是负面的,为什么?在认知物品时,孩子是动手摸摸,用口咬咬,拿起来摔摔、敲敲、打打,有这个动手探索过程,才会有认知经验。但现在是认知人与事,无法探索,只能猜想,那就不著边际,想象变得一片混乱,越看就越迷惑、越怕,没有认知。所以陪伴者必须和孩子互动起来,引导他观察,例如面对眼前的陌生人,蹲下来,引导孩子观察,解释看到的一切:他是谁?想做什么?为什么他要这么做?他有什么特点?柔和地说,用孩子能听懂的话来和他交谈,尽量引导孩子回应,孩子能够回应,即使只是点点头或摇摇头,都说明了他听懂,有用脑子去想,这个过程十分重要。再如孩子站在一旁远远看着小朋友在玩,陪伴人立即蹲下来和他互动,引导他去看小朋友的每一项活动:他们在玩什么?怎么玩?好不好玩?要怎样做才能够参加进去一同玩?他们会欢迎吗?如果他们不欢迎会怎么样?别急着催他去参与,别怕花太多时间,谈得越细越好,这样的交谈,就是在进行一次认知,有了初步的“经验”——虽然只是观察的经验。
② 参照:参照,就是了解并接受他人的经验。在观察中获得认知,你可以多举一些例子来帮助孩子领会,或说说自己小时候的经验,对孩子来说,这些经验虽然都是别人的,没有机会自己体验,但已经在参照别人的经验中获得认知经验,这种经验促使孩子产生新的感受:很有趣呀,我也可以试一试,我一定也能做到……。即使孩子不能立刻投入“行动”,但这样的谈话已经给他一些新的经验,从“趋避性”的角度来分析,孩子即使还不能培养出“趋性”,但“避性”已经降低。这种认知经验,在下一次再面对选择时,就会具有参照价值,心理上的不舒服感消失了,有跃跃欲试冲动,陪伴人稍加鼓励,他就可能会行动起来。
③ 体验:就是参与,就是行动起来。在孩子还没有勇气直接参与的时候,不要着急,可以带着他行动。例如你和陌生人招呼,谈起话来时,把孩子介绍给对方,但不加上什么评语,比如孩子不招呼,你可以说他是因为还不认识你,不好意思说,别说出害羞、不懂礼貌之类的负面评语,这样,孩子就会显得自在。如果对方嘲弄或逗弄孩子,你必须为孩子辩护,阻止对方继续说。再例如参与小朋友的活动或游戏上,你可以直接带着他去参与,示范怎么开始表达自己的意愿。如果孩子们排斥,不愿意合作,那没关系,可以带着孩子在一边玩起来。如果你有创意的、有趣的游戏,孩子们就会被你吸引过来一同玩,没有也不著急,就自己和孩子高高兴兴地玩起来。无论如何,有这样的过程,孩子以后在面对同样的情况时,就不会急促不安,不敢参与了。
别忽略和孩子保持良好的互动
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但每一个成长阶段都必须获得必要的引导。“和孩子共同成长”的亲子教育理念就是要求家长陪着孩子一同往前走,别做一个旁观者。有质量的陪伴就是在陪伴的过程中必须有所作为,而任何作为都需要在互动中去完成。孩子做的不好、不敢做或不会做,不是胆子小,而是缺乏认知经验。认知经验必须在互动中引导孩子前进,不是用管教或逼迫的方式要求孩子被动地去完成,而是顺势而为,在互动中自自然然地引导孩子去做,帮他积累更多的认知经验,培养出社会觉知能力。在学前阶段,这些认知经验就是我们常说的“早期经验”,这些经验是孩子入学以后的学习能力,没有这些经验做基础,将来就会有学习障碍。
所以无论多忙,家长都要和孩子保持良好的互动,琴晚别说孩子胆子小,而是自己要有所作为,帮助孩子发展社会觉知。

如何学会观照,觉知。

意守丹田,
心无旁骛,
无欲无求,
心境空明即可。

觉知力跟佛教,气功有什么关系?

佛教讲“清净等觉”,可以说佛教的追求当中包含“觉知力”,尤其是南传佛教特别强调觉知力的训练
在训练觉知力的过程当中,会出现一些感觉,这种感觉并非只是精神上的,有时候也会产生生理上的力量投射(不知道“力量投射”这个比喻是否恰当,姑且先用这个词吧)
这时候便出现了两种对待方法,第一种是 不为所动,只是静静得观察这种感觉(或是观察感觉的生起、变化和灭失,或是观察感觉的缘起 等等等等);第二种是寄念于这种感觉之上,并尝试引导这种力量投射。第一种是佛教的禅修,第二种是外道的气功。
总之,觉知力是佛教禅修和气功的共同基础。

模特如何通过艺术动作来展示服装的?

建议多看看国际大秀中模特如何展示自己的台风,切记不要太过想展示自己这个人而夺走服装的魅力,如果你有金钱支援,建议从发型、装扮、配饰、鞋子都要与服装完美搭配(模特的气场和走步是训练的第一步)

觉知什么是觉 觉什么 如何觉 觉了会怎样

觉知类似于感知,明觉,属于我们每个人都有的识。觉是觉悟,证悟万法实相本来空性了不可得,觉后由于断除轮回根源,所以可以获得解脱,不再生老病死。



锻炼自己的觉知力
答:  培养觉知力最好的方式就是静坐,《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知所先后,则近道亦。是说静能生慧 有了智慧就有觉知力,遇到问题就不急不躁,更加智慧的处理生活,工作,家庭中的问题...

提升觉知力的方法
答:提升觉知力的方法的方法如下:1、不是在外境,必须回归到自身,聚焦内在,内观自身,这是前提。知道自己是一切的根源,开始、过程和结果皆由自己主导。确立这一点之后,谈觉知力才有效。2、知道心念是如何产生的,知道心念去往的方向和大致产生的结果,知道如何和心念(包括思维和情绪)和谐相处,在这个...

神经症的治愈之路——觉知力的训练?
答:神经症的治愈之路——觉知力的训练?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哪些癌症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魔法少女的情感日记 高能答主 2023-03-23 · 文本编辑 魔法少女的情感日记 采纳数:265 获赞数:3966 向TA提问 私信TA 关注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

提高觉知力的法门
答:第三步,情绪是从哪里来的? “ 觉察情绪是从身体的哪一个部位开始产生,如何扩展到全身。” 它先是从腹部有轻微的震动,然后慢慢扩大。如果我们觉知力足够强的话,我们会在他刚刚开始震动的时候就已经觉知了。这个时候如果你要转变它,就相对容易。 我们练习到什么时候才算是有一些小成就呢? 就看你下意识的动作有...

提高觉知能力怎么做?
答:提高觉知能力这个需要对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行一定的反思,同时要多读书,多和优秀的人的人接触,提高个人的认知能力

什么是觉知?如何觉知
答:就是说,一次觉知必须包括身心同时发生的一次动和一次停,此二者缺一不构成一次觉知。.及时性:每一次觉知是当下发生的。转换性:每一次觉知都可以或快或慢地转换成下一次觉知,转换快觉知力越强大,明处越多越大,无明越少越小。变异性:每一次觉知和上一次不同。觉知的特性 成对性:由于身体的有限...

如何提高觉知力?
答:觉知力也是一种活动,他也需要能量去维持。所以,保持良好觉知的前提是,自身的精气神要好,自身的能量要充足。比如,身体健康的时候,会头脑清醒,思维清晰,反应灵敏,情绪稳定,心情放松,觉知力良好。身体有病时,会头脑昏沉,心情烦躁,情绪不稳定,意识杂乱,头脑反应慢,觉知力弱。比如,进入气场好...

如何提高自体觉知能力
答: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就明白了,自我觉知跟边界感和自我分化息息相关。从某个角度看来,一个有边界感而且分化能力强的人,自我觉察的能力绝对不会差。那么我来规划一下此篇的内容,第一了解自我觉知是什么,第二自我觉知在生活中起到什么作用,而第三就是讲如何提升,简化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觉知提升 四个阶段
答:第四个境界:一切唯心造。一切由你的心去往外,用你的意识来撬动能量,用意识来驱动物质,用你的心境心灵的力量创造外在的世界。每一个念头做到起落有决,在关系里做到自洽舒服,融他欢喜,最重要的创造力和生产力都在我们自身的状态要保持好,能量和频率要提升上去,只要你的频率上去,创造丰盛的结果...

如何提升自我觉知能力的沟通方法
答:沟通时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有助于了解对方的心理状态,并能够较好地根据反馈来调节自己的沟通过程。没有人喜欢自己的谈话对象总是左顾右盼、心不在焉。 在表达自己的意图时,一定要注意使自己被人充分理解。沟通时的言语、动作等信息如果不充分,则不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果信息过多,出现冗余,也...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