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为迁移而教请问在教育实践中如何贯彻该教育理念

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为迁移而教"请问在教育实践中如何贯彻该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主张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学生的禀赋,提升学生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如何贯彻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呢?●重视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当前教育忽视个性、过分统一化,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十分不利。所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的潜能。●保护学生的求知欲,顺势引导。在学生丰富多彩的天性中,好奇心、求知欲十分强烈。学生的这种求知愿望会在良好的环境和适当的教育下得到强化。反之,不适当的教育会终结这种求知愿望。所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并积极加以引导。●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改变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体制下,学生们习惯于把教师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的话就是圣旨,毫无批判地全盘接受,学生没有自我主体意识,更谈不上主体性的发挥了。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从单纯的学知识到自觉主动地掌握知识。

首先,从德育方面来深入剖析我自己的教育理念,分析问题的原因并用改进后的教育理念回归到自身的教学实践中。
(一)对德育存在着错误的认识,把德育等同于思想品德课,缩小了德育的作用
原因分析:一直以来,把德育与思想品德课等同起来,缩小了德育的作用与影响。在我们学校的讨论会中,相当部分教师当然也包括我都片面地认为德育课就是思想道德课。仅仅是思想道德课的德育缩小了德育的作用,影响德育其它部分的教育,思想教育也得不到很好的开展。德育包含了政治教育、心理教育、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的教育,并非仅仅只是简单的思想品德课。回顾我们教学工作中,除了一般必须的以及学生犯错时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其他的教育几乎没有过多的涉及。思想道德教育也是依赖于政治教育、心理教育等其他方面的教育,它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单单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过于片面,不但不能全面的进行德育,而且还不能更好地完善思想道德教育。没有其他方面的教育的辅助作用,思想道德教育过显单薄,起不到根本作用。
改进策略:分清楚德育与思想品德课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我们学校情况分析,主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中以思想品德课为辅。主要注重学生的道德体验和行为训练,引导学生接受并内化道德教育,能自主正确地进行道德选择。在思想品德课中可以穿插一些小故事小事件让学生能够融入与实践行为中去,能更好地体会感悟生活中的德育。除了思想品德课之外,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也可以适当的穿插这“育人”的教学方法。教学生如果自己遇到此类事该如何处理,换了角度来思考,让学生自己有个自我的选择,知道该如何选择才是正确的、道德高尚的人。这样学生自主的选择会更愿意也更容易接受并内化成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二)把德育过于空泛化,抬高了德育的高度,让学生与德育有了距离感
原因分析:我读书时,就听说了德育要从小抓起。工作了,这话也一直牢记心中,对德育也是一直十分重视,只是一直没有一个好的收获。学生一入学,我们就给他们灌输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等各种大思想。从小讲到大,可最终能真正理解真正接收的屈指可数。这样的大道理或许学生也能给我们讲一大堆了,可在实行时抛之脑后。其实细想在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时,这些大思想过于空泛化,抬高了德育的高度,学生根本理解不了它的真实含义。大道理大思想的高度太高了,离学生太远了,有了距离感。学生就很容易忽视大思想的存在,觉得只要没有做违法的事就是正确的。片面的德育恰恰忽略了日常行为教育,忽略了教会学生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面对他人、面对社会的教育,忽略了基础行为教育的养成。过于空乏的德育使学生忽视了如何做一普通人,如何从生活小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清楚地知道要从娃娃抓起,却忘记了大道理大思想的养成,也必须从小事抓起。德育工作的展开也必须以最基本的基础教育为基石,才能更好更完善的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改进策略:把空泛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具体化,以讲小故事为主引导学生理解德育。德育应该贴近生活,注意个体的发展,增强双向互动性和适应性,激发学生对德育的兴趣,加深对德育原理的规范等认识、理解,并不断训练、升华、自省和内化,从而形成比较固定的个体行为规范和思想品质。要把高标准和低起点结合起来,体现实际性和可操作性,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德育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人际交往。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文明的生活方式,教会学生认识到人可以不是圣人也可以不是英雄,但一个人最起码应该是一个有道德感的普通人,必须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从小从小事就开始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习惯,长大了也不可能突然就转变为一个没有良知的人。所以从小从小事就牢牢抓住德育,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对学生以后的成长发展也是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的。从生活中就教起,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觉得自己离道德标准其实很近很近。学生的一个小行为也是可以影响某一点上得道德评判。学生近距离的接触道德,可以对学生自己有个自我的约束力,不再肆意妄为,做事也是会有个标尺的。
(三)德育教学中单单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传授方法传统采用灌输法,缺乏新意
原因分析:受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德育教学中单单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传授方法传统采用灌输法,把一些具体的道德规范强制的灌输给学生。在实行的方法和手段上以惩罚、考试等方面巩固灌输的教育。虽然这能起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总体上还是不尽人意的。这样的教育方法只是让学生强行的认知了德育的形式和表面,学生并不能接受并内化。这样的灌输等同于没学,甚至是反其道而行,适得其反。
改进策略:在进行德育教学中,不能单纯的只是注重只是的传授。在传授时多注重德育方法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多注重实体和内容的内化。德育应注重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细致、生动,道德观或价值观并不是靠灌输获得的,而是自主选择,从行为实践中反思总结逐渐形成的。例如在解决某个道德问题或社会问题时,可以尽可能的找出多种解决方法以及可能发展的方向,让学生有一个自由选择的机会。再来一起分析各种方法的利弊并进行理性的选择分析。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但要说明选择的理由,帮助学生分析根据他自己的选择采取的行动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引导学生从选择采取行动的结果中权衡利弊,让学生自己理解自己价值观的利弊。还可以进行集体讨论的方式,先让学生自由选择,再各自发表意见提出看法。可以加以各种实践的方式来完成,让学生在行动中有所感悟,有所熏陶,从实践感悟中得到德育的提升。当然,这些条件的实施都需要有个良好的环境。有了浓厚的德育教学实施的氛围,学生很容易融入进去,也更愿意让自己也变成一个有良好品德的人,能更好地树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更好更健康地成长。
其次,从教学方面来深入剖析我自己的教育理念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结合改进后的教育理念再回归教育实践中。
(一)在教学中,缺乏有效的教学目标来主导课堂,很难有效地整合教学活动
原因分析:对于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发展整合的教学目标把握的不够精准,确立好的教学目标也不够稳定,使教学活动的设计设定的教学目标有些偏移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在有弹性的教学活动设计中,缺乏稳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跳跃思维的把握有所欠缺,不能精准的让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发展达到整合。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理解的不充分以及对目标把握的偏移。以教参为主设定的教学目标脱离了学生的整体发展,忽视了当代学生的个性教育。模式化的教育理念极大地限制及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和个性的发展。
改进策略:注重学生的个性教育。个性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扬长教育,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且予以积极的鼓励,这是个性教育的基本特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在教育中应当努力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并且予以尊重、鼓励和发展。传统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离人的个性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单纯的“社会本位”取向,致使教育模式化,一刀切,远离“因材施教”的要求,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当今,经济社会发展日益迅速,社会发展日益表现出对人的丰富个性的强烈需求,儿童的生存环境的日益开放、丰富和多样化。“现代教育,必须把发展社会和发展个体有机统一起来的、在普遍的基础上强调特色的个性化教育。”张桂智的《呼唤个性化教育》提到:“一是尊重个性与人格是进行个性化教育的前提条件;二是创设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的智慧曼舞飞扬;三是设计多元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四是开设综合活动课程,让学生灵动的个性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并不断发展。进行个性化教育并不等于个别教育或一对一的教育,只要教育者心中装着理念和目标,完全可以将个性化教育融入集体教育之中。当然,实施个性化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评价模式,采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实行发展性评价;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一颗爱心,而且要有一双慧眼,善于捕捉教育的契机。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个性化教育。” 这样的一个策略,我想我们都可以去借鉴,去学习,努力朝着这个目标奋斗,一起去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活动中,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还是教师占主导控制着整个教学活动
原因分析:就我班上的学情分析,我们班的小孩大多都是留守儿童,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单亲家庭的儿童。就学生本身的素质来看并没有那么强硬的综合素质能力。本该在新教育改革开展后就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可是在大多农村的教育中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顺其而然地成为了学习的机器。学生的很多能力都被限制或是还未能被挖掘出来。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学生发言不积极学习不思考,一直处于很被动的地位,依赖老师牵着他的鼻子来完成教学活动。
我自身而言,在开展教学活动中,没能充分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投入性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教育理念中也存在很严重的误区,“填鸭式”教学以完成教学任务强塞给学生。学生为读书而读书,找不到学习的乐趣。在我欠缺的教育理念中,仅仅是让学生“为教而学”,把天天挂在嘴边的“育人为本”抛之脑后。在教学中,想到更多的是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如何让学生得到高分,只是片面的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改进策略: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是关键。那么,该怎样培养呢?我认为学生愿意主动学习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主动学习的氛围。主动学习的氛围中需要有个融洽的师生关系,更需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种轻松融洽和谐的的氛围下,学习情绪高涨,对学习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自然也就有了。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才能大胆地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活跃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的创造力,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之中。有氛围了得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长久的把握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是积极主动地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功能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小学生的好奇心是非常强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的主动的学习才能被学生接受,主动地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
(三)以书本为主,缺乏对课外知识的挖掘,学生价值观的局限性
原因分析:在大多数农村应试教育还盛行的当前,学校忽视了学生前面素质的培养,缺乏对学生课外知识的挖掘。记得有老师说过,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阅读不但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有利于学生提高认识、陶冶情操。课外阅读更有利于发挥学生阅读自觉能动性。学生有了阅读的积极性,再加上读书方法得当,阅读能力肯定会大大加强,也会推动课内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想想自己有时一边抱怨学生作文差,没有阅读习惯,不愿意读有益的图书,要求学生多读书,又希望学生的作文能写好;一边却只重视课本知识的教学,缺乏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随着新大纲的深入学习,我在课外阅读方面的重视程度加强了,布置了课外阅读的作业,但大多仍是有关的作文选集。虽然阅读优秀作文集是课外阅读,但毕竟范围太窄,阅读层次浅,而且不能满足他们求知、求新、求奇,想开拓自己的视野,想独立的欲望,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低。仅仅学习教材只会以偏概全,只能起指导作用,课外又得不到相应的补充,对于课堂的知识不能有效地吸收。“填鸭式”教学忘记了“开放式教学”、忽视了“为学而教”、遗忘了“育人为本”。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了局限性,学生得不到更好的健康成长。
改进策略:学生阅读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首先来自于教师课堂教学,阅读方法也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中的方法指导。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进行默读,培养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小学语文教材里都编排了单元导读和读写例话,它要求掌握什么阅读知识,怎样阅读课文,是语文单元阅读教学的纲。告诉学生重视单元导读,导读提出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课文阅读教学中领悟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可适当地挑选一些既贴近生活又适合学生阅读的文段,这些文段应该既是学生有兴趣的又是文字优美的,指导学生阅读,从而满足学生阅读欲望,激发学生积极阅读报刊书籍的积极性,积累自己的资料信息。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本好比一把钥匙,学生拿了它去开其他的书库”。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形成不能仅靠课堂上少数的课文阅读获得较大的提高,而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得到提高。指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把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根据课本里学习的内容作课外延伸,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沟通课内、课外知识的内在联系。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教给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要确立阅读的内容和题材应广泛多样、活泼有趣的指导思想。学生阅读的面宜广,不但阅读的内容要广,阅读的题材、风格也要广。在课外阅读中往往随意性比较大,喜欢新奇、有动感的图画书籍。他们求快,阅读时囫囵吞枣;他们求厚,不切实际地读厚书,缺乏辨别能力,容易受不良刊物及互联网上不良信息毒害。教师不仅要向学生经常性地推荐有益的读物,还要教会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和信息的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
差异性教学难于实施,突显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原因分析: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这一理念在现实生活中还只是口号,真正能实施的时候非常少。在回答课堂上很少有学生对老师发表不同的意见,也有很多的学生对没有把握的问题想答又怕答错不敢回答,也有的是不想回答。在我们班我根本就无法顾及到每个学生,更别说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回答问题指定学生发言的情况下,往往形成了固定几个人。我们班还是小学生,举手的有,可并不是举了手的都知道。有些是真知道,也有的是滥竽充数。真叫他回答又答非所问,甚至连问题是什么都不知道。这样的学生我们班有。让不知道的别举手,那以后估计不举手的会大有人在。种种现象表明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并没有投入进去也没有处于积极主动学习的状态。
改进策略:学生的不主动学习该怎么办?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中别说能提出与老师不同的意见,就是让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也是难事。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学生质疑能力是有一定缺陷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越发的认识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质疑精神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可作为学生,他们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我要告诉学生的是,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学生同样是有权利的。学生应该好好把握好自己的权利,相互探究相互讨论。在质疑提问分析解决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鼓励并引导学生提问,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开拓一条新的道路。浙江金华金师附小教育集团的吴小军老师告诉我们他的提问的方法,我觉得很有效果。这里特借吴小军老师的方法一用,他是让全班学生拿着一样的冰棍棒子,并写上自己的名字和学号。然后把木棒放到一个罐子里进行抽签提问,给每个同学机会。有时也耍点小聪明,对于不经常被提问的学生,多做两根签放进去,前提是不让学生知道。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被抽到,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很公平,面向全体学生。
一个好老师必须得师德高尚具有良好的修养,为人处世品行端正。这样有师德的老师才能更好地关爱学生。而既然作为老师就不能单单只是师德高尚,最起码需要有敬业精神有较强的师能。这样的老师才有足够的能力培养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个优秀的老师除了有足够强大的“硬件”,还需要“软件”让学生接受自己。目前我的教育理念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与不足,我也在慢慢改进,也在学习中完善并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不足之处还望大家多多指教。

1、管理问题民办教育的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上。

一是国家、地方政府宏观管理失控。目前我国没有一个独立的具有机威性的民办教育管理机构,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协调与沟通,争夺办学审批权、管理权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民办教育“谁都可以批,谁都可以管又谁都不管”的尴尬局面,令民办学校很难适应。就教育行政内部而言,现在我国对民办教育的管理一般归属于成人教育范畴,在国家教委成人教育司由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公室管理,各省市教委仿效国家教委的做法,纷纷在成教处下设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公室对民办教育进行管理。实际上,民办教育本身已经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远远超出了成人教育的范畴,教育行政内部其它主管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部门也纷纷卷入到民办教育管理之中,因而出现了教育管理职能模糊、重复、低效的问题。二是有些民办教育内部管理混乱,主要表现为,在招生时,未经批准擅自刊登广告,有的广告言过其辞,随便允诺又难以兑现,在社会上造成不良的影响;在财务管理上,有的学校会计、出纳由办学人亲属担任,甚至由办学人自己兼任,由于缺乏制约措施,民办教育中乱收费,高收费,挪用办学经费投资其他产业,侵吞办学经费,损害学校合法权益的事情进有发生。

2、师资问题

民办教育教师队伍的主要来源是离退休教师,以兼职为主。这种教师队伍结构存在着三方面的缺陷,制约着民办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其一是队伍老化严重,据吉林省一项调查表明,民办学校中50?60岁的教师占57%,60?70岁的教师占21%,这些教师虽然职称较高,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但毕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他们往往也缺乏拼搏进取精神和现代教育意识;其二,教师与学生之间年龄悬殊过大,导致教师与学生,特别是幼儿园、小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巨大差异,这不利提高教育质量和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其三,师资队伍不够稳定,流动性大,导致教育教学工作缺乏稳定性,教师之间缺乏疑聚力,向心力,对学生的教育缺乏长远规划,这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学校形成自己的传统,创出自己的特色。

3、经费问题

目前,我国民办教育的经费是靠民办学校自己筹措的,国家并无经费上的支持,其主要来源学费,接受的赞助或捐赠,学校经营利润等。则于社会对所谓“贵族学校”比较敏感,政府对民办学校的学费进行控制,同时,法律又规定,个人投资民办教育不能索取回报,而且在学校存续期间属于学校学校资产,个人不得转移,而在目前经济条件下,接受大规模无偿捐助的可能性又很小,因而民办学校普遍感到经费紧张,只能维持教师工资及教育教学日常开支,自我发展的能力差,无法顾及建校及改善办学条件。经费紧张直接后果就是办学条件差,除发达地区少数民办学校拥有自己的校舍外,绝大多数民办学校租赁民房或企业、学校旧房,有的学校由于经常迁移校址而被戏称“流动学校”、“游击学校”,这既利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稳定,也给政府部门的管理、监督带来困难。而且,许多民办学校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场地设施等方面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最低要求。

4、质量问题

对大多数家长而言,他们之所以选择民办学校,其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升入重点中学、大学,或是学一门实用技术,以为立身之本。迫于家的压力,有的民办学校把教育简化了纯粹的升学教育,时时刻刻以分数、升学率为指导学校的一切工作,以迎合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有的民办学校则把教育理解为纯粹的实用技术教育,保注重实用技术的培训,以迎合某些人凭技术谋取一个好职位的实用主义心态,在这两错误思想指导下,加了受场地、条件、设备上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民办学校大量削减学生的体育、艺术、科技、团队等方面的活动,忽视思想品德、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培养,偏离了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办学宗旨。这个问题不解决,民办教育将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之中,容易成为新的应试教育的典型,影响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

鉴于民办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影响到民办教育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以便为民办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

1、增设管理机构,加强管理力度

首先,应该设立一个具有权威性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办学管理机构,负责协调与民办教育有关的各部门,如教育、财政、审计、建筑等部门的工作,为民办学校提供方便、快捷的“一条龙”服务;在教育行政内部,应设立一个与民办蓬勃发展势头相适应的社会力量办学司(处),进行归口管理,避免多方插手、政出多门的现象,同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加强管理力量。其次,应完善与民办教育有关和各项法律、法规建设,配合司法、财政、教育、审计等部门,加强对民办学校管理的监督、审计以及广告管理并形成定期检查的制度,对违反法律、法规的学校依法进行处罚,将民办教育的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2、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

没有一支结构合理、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民办教育的质量就无法保证,民办教育的发展也就没有后劲。目前民办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是,与民办学校教师切身利益有关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许多在职教师、师范院校毕业生到民办学校去还有后顾之忧。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制订有关的法律、法规,民办学校的教师应享受与公办学校教师同样的待遇,应该完善教师聘任制度,为民办教师提供晋职升级、评优、业务进修的机会,为专职教师提供住房、医疗、社会保险等福利待遇,解除民办学校教师的后顾之忧,使教师乐于,也敢于到民办学校担任教职。同时,还要改革社会人事制度,建立教师人才市场,健全公、民办学校教师合理流动机制,鼓励教师合理流动。

3、加大国家财政支持力度,鼓励民办学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教育是一项耗资巨大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既然民办教育同公办教育一样,也在为社会培养人才,对社会作出了贡献,那么国家就应该像对待公办教育一样,对民办教育给予适当的财政资助,尤其是对举办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政府至少应当按全国生均经费给予补助。因为民办学校的学生与公办学校学生应享有同样的权力,这种权力不应该因其选择了民办学校而被剥夺。没有国家财政的有力支持,许多民办学校恐怕难以为继。在加大国家财政支持力度的同时,还应当鼓励民办学校多方筹措教育经费。既然有政府财政大力支持的公办教育尚且感到经费紧张,需要多渠道筹资,那民办学校更应如此,虽说《教育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但通过多渠道融资,将所得资金投资于育,用以改善教育条件,提高教育质量的做法,应该受到鼓励。

4、树立全面教育质量观,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质量是民办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保证,作为市场经济条件诞生的民办教育应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否则它就很难生存下去。但民办学校又不能纯粹地以社会、市场为导向,仅以升学、就业为目的。作为我国教育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教育同样应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民办学校的办学主体、校长、教师必须树立全面教育质量观,必须明白升学率的高低不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高质量的教育应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生理、心理、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多方面和谐发展,而绝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只有在全面质量观指导下,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教育。

总之,民办教育的复兴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对我国的教育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虽然目前民办教育还面临着一些困难与问题,但只要国家、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正确的引导,积极的支持,民办教育将获得更大的发展。可以预见,投资民办教育将是21世纪中国社会一道亮丽的风景,21世纪的民办教育将大有作为。

“为迁移而教”是当今流行的教育口号,是否正确?
答:“为迁移而教”是当今教育界流行的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口号。故表述正确。

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为迁移而教 "请问在教育实践中如何贯彻该教育理念...
答:所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并积极加以引导。●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改变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体制下,学生们习惯于把教师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的话就是圣旨,毫无批判地全盘...

教育的宗旨在于为迁移而教,请问在教育实践中如何贯彻该理念
答:张桂智的《呼唤个性化教育》提到:“一是尊重个性与人格是进行个性化教育的前提条件;二是创设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的智慧曼舞飞扬;三是设计多元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四是开设综合活动课程,让学生灵动的个性在实践活动...

为迁移而教谁提出来的
答:“为迁移而教”是认知教育心理学家戴维·保罗·奥苏贝尔提出来的。戴维·保罗·奥苏贝尔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专家,曾获桑代克奖。“为迁移而教”指的是在教学中,贯彻知识的迁移意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帮助学生塑造...

教育界提出为迁移而教,包括()。
答:“为迁移而教”的思路:(1)整合学科内容。教师应注意把各自独立的教学内容整合起来,即要注意各门学科的横向联系。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把在某一门学科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其他学科中去。(2)加强知识联系。教师应重视简单的...

为迁移而教为迁移而学正确吗
答:这句话是正确的。为迁移而教为迁移而学是一个针对移民或流动人口的正确教育理念,其重点是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文化和语言,使他们能够在新的社区生活和学习。这个理念的正确性在于它能够改善移民学生的学习和社会融入情况,...

如何理解奥苏伯尔“为迁移而教”这句话的含义?(武汉大学2003研)_百度...
答:奥苏伯尔认为,“为迁移而教”的实质是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可以从教学技术、教材内容及教材呈现这三个方面,确保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以利于迁移。(2) 知识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其突出地反映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

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为迁移而教请问在教育实践中如何贯彻该教育理念
答:经费紧张直接后果就是办学条件差,除发达地区少数民办学校拥有自己的校舍外,绝大多数民办学校租赁民房或企业、学校旧房,有的学校由于经常迁移校址而被戏称“流动学校”、“游击学校”,这既利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稳定,也给政府部门的管理、...

学习迁移在教学中有何重要作用?
答:因此,“为迁移而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凡是有教育的地方就会有迁移,不存在相互间不产生影响的学习。学会迁移对于学习者日后解决实际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学习迁移是学习者学习新知识的一个必要条件 学习者所要学习的知识浩如烟...

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为促进迁移而教?
答:“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学习的迁移则可以说是检验教学是否达到这个目标的最可靠的指标.“为迁移而教”是当今教育界流行的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口号.但遗憾的是迁移问题却是当前幼儿园数学教学中经常...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