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在东莞皈依佛教,请在东莞的善心人帮帮我

我是一个皈依正一道信仰的人,现在急求佛教修为深的人帮助!~

这位网友您好,首先很感谢您能对佛教抱有恭敬的心。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您!

我们要知道,在佛教看来,除非共业,一个人造的业只能自己承担,不可能转嫁他人。孩子或许是在前世造下某些恶业,才导致这一世患此疾病;而您或许也是造下一些恶业,同孩子的恶业相契合,才导致他成为您的孩子。对此,我们必须正确来看,并不是说您犯下恶行,孩子来承担,这不可能。只是说,你们各自为自己曾经的恶业负责。

既然这样,我们就要着手去面对。曾经造的恶业是过去的事,重要的是从现在起要善行。我们要将目光放向未来,因为生活还在继续。我们可以多做布施(如捐款、献血),多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如果可以,应当带动身边的人都行善,这是有效而困难的。

鉴于您信奉道教,我也从这个角度提一些建议。全真教和正一教都是道教的分支,如果不是修行,不应当把二教分开来看待。道教有一位“太乙救苦天尊”,也是“循声救苦”,平日里可以经常念诵这一名字。另外,有机会可以念诵《北斗经》或者《三官经》。东北保家仙并非正统道教,希望您不要接触。

愿您如愿!

【归依(梵s/aran!a,巴saran!a,藏 skyabs)】

‘归依’一词,有归投、仰仗、依托之义。佛教之归依,即指归依佛、法、僧三宝。此词亦写为‘皈依’,或单称‘归’。梵语s/aran!a,自吠陀时代起即有此词,多用于‘保护’、‘救济’,或‘避难所’、‘保护所’之义。意谓如能归投其中,则此身得以安全,此心得以无忧,故云归依。佛教之归依三宝,系指依三宝之功德威力,能使吾人之心得无限安慰,得脱离苦恼。故《俱舍论》卷十四云(大正29·76c)∶‘归依以何为义?救济为义,由彼为依,能永解脱一切苦故。’

我国佛教界,初入佛门者,必须经过归依仪式,誓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之后,始被认定为正式之佛教徒。南传佛教界,在一切佛教行事之初,亦皆须三度讽诵三归依文。

此外,梵语namas,音译为‘南无’,意为‘低头’,意指敬礼、归命。与前述之‘归依’意义相同。因此,在称呼佛菩萨名号之前冠以‘南无’一词,即表示对该佛菩萨之归依与虔敬。

◎附一∶太虚〈归依三宝〉(摘录自《太虚大师选集》)

结缘归依
现在先说菩萨学处的初步归依三宝,是结缘归依。当从信仰佛法者的心中,发生一种热烈地要求的时候,向着佛法僧住持三宝面前,以舍身心生命的精神,口自宣誓归依的词句∶‘我弟子(自称姓名及法名),尽形寿归依佛法僧!’

当口中吐出这样词句,精神上应起一种莫大的兴奋和安慰。当那五体投地一唱一礼的时候,古人形容为‘如大山崩’,如弱丧归来投身于父母的慈怀中去,真是情不自禁,心中燃起火热的悲欣交集的情绪。

尽形寿归依,是说我某人尽此形相色身,尽此毕生寿命,从今日起归依三宝;如失巢之禽归投故林,如孩童之依恋慈母,决不中途变更逃逝。这个生命色身未灭未断期中,誓永远归依三宝,永远为三宝弟子。三宝,即佛宝、法宝、僧宝;宝是可贵可尊义。有性体三宝,有圣贤三宝,有住持三宝。

第一是归依佛∶佛陀是‘觉者’义,以能圆满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遍觉,故称之为觉者。从印度原音简称之,曰佛。如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他能成就无上正遍觉,所以称之曰释迦牟尼佛。我们归依佛,便是归依释迦牟尼佛,同时也即归依了由释迦牟尼所说示的十方三世一切佛。因为佛的智慧福德都到达了最圆满点,在佛与佛之间是毕竟平等。我们虽唯归依根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也理所必然的归依了一切诸佛。归依,是发出自心生命的全力,把精神意志力集中统一起来,无动摇地向着福智圆满完人——之佛陀,全体没入;这里毫没覆藏个己的丑恶或骄矜个己的私智小德,这里只有恭敬、惭愧、欣慰、肃穆。

第二是归依法∶三归依中归依法是最重要的。一切诸佛依法为师。佛所觉悟的便是法,佛所修持的也是法;到了成佛之后,为弟子开示自己所修所证的一切法门更无二法,便是只此至高无上圆满境地的法门。归依,即是应一心一意趋向这法门,以为自己修行之尺度和标准,全身没入这法门中。

第三是归依僧∶僧是印度原音‘僧伽’的简称,僧伽义译为‘和合众’。依和合众而住曰僧,有四人和合众者曰僧,故僧即指和合的团体的通名。依佛法出家四人和合共住者,曰住持僧;上之有依法修证得三乘果位者,曰圣贤僧;更上之有直依大乘法门而修而证者,曰菩萨僧。说到归依僧,自然统括了上列三种僧。但在初心学佛归依的,是重在依佛法严格出家之和合——团体——住持僧。缘佛宝、法宝之能流布世间,佛之相能现起,佛之法能弘扬,悉由住持僧之能住持。归依住持僧,则因之得闻佛所说之法,依法修行可以成佛。

菩萨学处中初步结缘归依,不是选择其宿具净智,深入妙理;而是令种善根,泛行结缘,普收众机,以成佛门之广大群众。来受归依的人,只要能知道佛是最崇高可礼敬的圣人;法是最圆满堪实践的道理;僧是最清净得依止的师父∶如是深生仰慕,虔诚归依,尽此形寿更不归依其他宗教,永为佛门弟子,这便是菩萨学处初位初心的菩萨。

这初位初心菩萨应作应为的行业,即是‘好善乐施,消灾集福’。因信仰三宝是最善处,乐善爱好于善,故归依三宝。好善者必能依佛所说信受奉行;佛所说善,以恭敬供养布施一切众生为第一福田。如修建道场、塑添圣像等,以福智圆满应崇信故,是为敬田;孝顺父母、礼念师长等,以于己有德应酬报故,是为恩田;病贫无依、老弱残废等,以深陷苦境应怜愍故,是为悲田。初心菩萨,于此三者,随己力之所及,以欢喜心而行布施。如是好善,如是乐施,善心所趋,纵遇灾难,亦得化为吉祥。缘灾患生起,是恶心恶行同业别业的反应;今以善心善行赴一切境,其所召感自成福乐。常人所要求的是无病无难,富贵安乐,不向好善乐施去求,是非法求。非法所求到的,终落于悲惨的结果。初心菩萨,应如是行,亦即成为世间的善人。

正信归依
正信归依,大部分是经过结缘归依的。在广泛结缘归依后,中经相当时日,已更能于佛法深一层的认识和了解的人;或虽未受结缘归依,但宿根深厚,且曾受过相当教育,学识丰富,而能信乐大乘佛法,不必经过结缘归依,直接受正信归依。当受归依的时候,向归依本师宣白如是誓愿∶‘我弟子(自称姓名及法名),尽未来归依佛法僧!’

当口中唱如是句,身体行接足礼时,不唯唤起个己精神上热烈的信仰,且能体会个己精神的生命和身心的行动,一齐溶入于广大无垠自他平等的三宝法界中。如滴水投入海水,水性互遍于全海之水,如小空投入大空,空性无别乎大空之空。精神扩充到与三宝融合无间,这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无相境界。不唯达到与诸佛菩萨同一体性,且与群生种姓同一悲仰。这在空间上讲,是超绝中边却是横遍十方。在时间上讲,是超绝始终却是竖彻三际。今就站在现在一刹那的理智正信上,誓愿自期从过去的无始到未来的无终,献身于三宝的法界。这是根据正智的信仰,这是永远不坏的信心;如食金刚恒无消化,正示出这颗根本的正信。《起信论》中说四种信心,余三信心指信三宝,第一信根本,正是指上说的正信,《论》谓此信是‘乐念真如法’。一个正信的佛教徒,能树立这个信心,较之于结缘归依的初步的菩萨,更进步多多了。

如能立此信心,心中即发生一种智慧抉择的能力,现在称之为‘破迷立信,崇正黜邪’!这是正信的效验。以能于佛法立坚固的信仰,对于世间的一切不契合于真理的学说,无论任何宗教、哲学、外道的邪论,不唯不能动摇其信心,且以坚固不坏的智信,粉碎了迷惑真理的邪说邪思。对于契合于宇宙人生圆满的真理,如佛菩萨所说的经论,极力崇重,诸哲匠所阐的微言妙理,更为发扬广大。故正信归依的菩萨,于自己已有认识真理能力外,更有力能为佛法的金汤,捍御外侮,自立立人。或出之以善巧辩才,或运之以生动妙笔,揭橥佛教真理,更令自他信心增长,速成不退。这不能期之于一般结缘归依的菩萨,而特是知识丰富正信归依菩萨应具的资格。

菩萨学处两重三归,是建设佛教坚固基层的基础。佛教的中心虽着重在伽蓝清净僧伽,但整个的基础应建筑在多数大众的信仰心上。没有大众信仰的佛教,纵使伽蓝梵刹建筑得富丽,僧伽的生活如何富裕或清高,这是违反佛陀的真义的,是死寂的佛教而非是活的佛教。故今后佛教新的发展和建设,是应把佛教的精神普遍地打入大众的心中,唤起大众热情的信仰和认识,这就是设立两重三归的所以然。假二十年来已有佛教的基础上,领导菩萨学处的菩萨僧,应加倍努力的宣化,以崇高的德行和深博的智慧,取得大众的信仰,建立两重三归的基础。更期进一层的建设,领导三归的菩萨展开两条路线∶一从在家的徒众到在家菩萨位,一从出家的徒众到出家菩萨位。这里所指的出家,一部分或是已出家的,一部分或是由正信归依而新出家的。

◎附二∶杰顿天嘉着·孙一译〈皈依——进入三宝之道〉(摘录自《西藏十六世噶玛巴的历史》附录)

导言皈依是进入佛法宝藏领域的门户,也是研究佛学的通道。本文只是就皈依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这就如同在浩瀚的佛法汪洋中,掬取一滴水珠一般。本文写作的主要参考资料为达波·达威·修努(Dakpo Dawai Shonnu)所著的《Damcho Yi' zhin Norbu》及无著所集之弥勒菩萨的《大乘无上要义论》(MahayanaUttara Tantra Shastra)。

首先,我们要先介绍皈依的两颗种子。圣典上说恐惧与庇护是皈依的两颗种子。一切有情众生都或多或少具有恐惧本能。因此在本质上,有情众生都会寻找一种力量来保护或防御,以消除这种受难恐惧感。众生想出了许多方法来防御受难,这些办法有些聪明,有些愚拙。佛陀说过∶‘对着圣山、丛林与寺庙,对着草丛与树林,恐惧受苦诸众生,前来企求皈依受庇护。’

恐惧来自地水火风四大、敌人、强盗、窃贼、野兽、天神、修罗、鬼怪等等。当恐惧产生时,大部份的众生都从圣山丛林、天神或有权力的国王来求取庇护。但是这些庇护工具只是短暂的,不能得到真正的庇护。佛陀又说∶‘这些不是真庇护,更非永恒之庇护。受此庇护诸众生,未能解脱真正苦。’

具有法力的世间诸神如梵天、遍净天、其他地方性神只、龙神,以及父母或朋友等等,均非真正的庇护之所。

真正的庇护者,其本质必须是已完全从恐惧与痛苦中解脱。没有完全解脱者,只能给予短暂的帮助,不能解脱世间的痛苦。这就像盲人无法引导盲人,跌倒的人不能扶起跌倒的人同样的道理。

然而,庇护皈依的对象有甚么特性呢?恐惧的思想包括一切世间的痛苦。恐惧程度的高低就如人类个性的贤劣一般,因其知识水准而有所不同。

真正皈依对象(即庇护者)所具有的功能特性∶

(1)完全从恐惧中解脱。

(2)具有能以四圣谛解脱他人痛苦的能力。

(3)对一切事物具有慈悲心,怨亲爱憎常住平等。

只有佛陀具有这些功德,能够成为至高无上的庇护者。对于佛陀,我们必须要有虔诚的信心与坚定的信赖。因此正如达波·达威·修努所言,为了从轮回中解脱,归依的对象为∶‘佛是唯一能够完全解脱痛苦者,法是达臻于佛的唯一路径,修法必须与僧伽为侣,因此,佛法僧三者乃吾人所必须皈依的对象!’

佛是皈依的指示,法是皈依的方法,僧是皈依的助力,因此,寻求解脱的行者必须体认这三个皈依的对象。

三皈依如何发挥庇护的作用∶

(1)佛确是庇护者,因为他以四圣谛庇护皈依者。

(2)法的庇护分为两方面∶

{1}法是清净业障与罪孽的工具,更确切地说,法引导我们步向断绝灾厄的真正途径,也就是四圣谛(苦、集、灭、道)。

{2}法能使我们约束放任之心,不致令已消除之业障与罪孽再度产生。

简言之,皈依法是解脱痛苦的真正工具,也是消除业障的真正武器。因此,法是重要的皈依对象。

(3)僧伽是皈依的助力,如果我们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旅行,我们可能需要一个曾经去过那里的人来指点。同样的道理,在佛法浩瀚广大的领域中,如果没有一位明师来指导,可能很快就会感到懈怠和迷惑,障碍横逆也就因之而起。就因为我们必须要有一位明师来指导,而僧伽正是最好的指导者,因此僧伽是我们皈依的对象。

根据无著菩萨的《大乘无上要义论》,皈依三宝就是完整的皈依,除此之外,别无皈依。论中述及∶‘我们应按照佛陀的方法来训练自己,佛陀的教义及三乘诸法即在于尽形寿奉献给三宝。’

因此,所谓三德、三乘、三学、三思均奠基于三皈依。一个人生病时,医生、医药、护士三者均不可缺,才能很快把病治好。三皈依就是在治疗一个人的业障之病。佛陀是医师,佛法是消除业障的良药,僧伽则是帮助施药,并且照顾病人的护士。因此若要求解脱,三皈依缺一不可。除此三者,别无皈依。
皈依的根本∶皈依三宝的根本可以分为一般的与特殊的两种∶

(1)一般的皈依根本∶

{1}一般的佛皈依根本是大家所熟知的觉者释迦牟尼佛,释迦佛具有各种吉祥象征及三十二吉祥相。

{2}一般的法皈依根本包括两种智慧∶第一种是智,也就是圣典中的十二部经(译注∶十二部经包括契经、重颂、讽诵、因缘、本事、本生、阿毗达磨(未曾有)、譬喻、论义、自说、方广、授记等)。第二种是慧,也就是解脱痛苦的正路。

{3}一般的僧皈依根本包括僧团和圣僧,僧团为至少四名以上受戒而又修行有所成就的比丘所组成。圣僧则包括从声闻起至成佛为止的诸地菩萨。

(2)特殊的皈依根本∶

特殊的皈依根本可分成∶

{1}象征性的皈依对象∶即是以佛像、大乘经典、菩萨僧伽来分别代表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

{2}开悟的皈依对象∶即是指三身佛,真正能解脱痛苦的智慧(法),以及从初地到十地的所有菩萨(僧)。

{3}最终的皈依对象是佛陀,佛陀就代表佛法僧。《大乘无上要义论》中有如下的开示∶‘一切有情众生最终的皈依,除佛之外无他。’

无著菩萨曾经说过∶‘不朽的皈依、不变的皈依、最终的皈依只有如来,只有释迦如来曾经如过去诸佛一样达到开悟的境界,佛是至高成就者、正遍知、是无上士。’
皈依可分为三,皈依是指引行者证得涅盘的工具,是至高无上的空灵,但是最终的皈依还是佛本身。《大般涅盘那经》(Maha^-par-inirva^na Su^tra)中说∶‘皈依者——工具则有三。’

如何皈依∶要皈依,首先必须体认三个皈依对象的功德本质。第二,必须体认三个皈依对象间有何差异。第三,要相信皈依对象能给予我们保护,行者必须受皈依戒。第四,皈依三宝后,不可皈依世间神只。
皈依后之戒律∶皈依后必须遵守两种戒律——一种一般戒律和一种特别戒律。

一般戒律是体认皈依对象的功德本性,我们必须念兹在兹,每日观想三宝至少白天三次,晚上三次,越多越好。我们必须要以感恩之心常常忆念三宝,在享用饮食珍宝前,要先供养三宝。不可背离三宝,即使性命交关亦应坚决皈依。更不可受外道诱惑,不可对三宝有轻佻和不善的态度。
皈依三宝的特别戒律是∶
‘不寻求其他皈依,不害他人,不交恶友,尊敬三宝。’
‘不放弃崇高的皈依,不寻求其他的皈依工具,即使在困顿中也一样,要勤于皈依与供养,还要教导他人也这样。’
‘简言之,要尽形寿相信三宝,坚此百忍只为皈依,踏入佛法之道,唯有皈依三宝。’

根据以上三首偈,我们应该要有两种行持。一种是不可有的行持,一种是应该有的行持。

第一种不应有的行持包括∶第一,不可皈依世间神只,只能皈依佛陀。第二,皈依佛法之后,绝对不可存有一丝害人之心。第三,皈依僧之后,不可与异端为伍,诸如那些认为杀生是功德的异端,一定不可与之为伍。
皈依三宝后应该有的行持是∶第一∶要皈依佛陀。佛陀的法相,不管是那一种形式,不管供于何处,都应该被视为佛陀的本身,不可轻佻,不可贬抑,不可不敬。龙树菩萨的《劝诫王颂》(Suh!rl-lekha)中说∶‘即使佛像是用木刻的,我们也应该绝对恭敬。’第二∶要皈依佛陀宝训。佛陀所开示的教导,即使是只字片语,我们也要视之为佛法。第三∶在我们皈依僧之后,僧伽的袈裟,即使只是块补钉,都应该视为佛弟子的袈裟,对着袈裟者,应给予适当的尊敬。
皈依的利益∶

(1)皈依之后就是真正的佛教徒。

(2)皈依是受其他戒的基础。

(3)皈依之后,先前累积的恶业可以慢慢消除。

(4)皈依之后,不会为人鬼所伤。
(5)皈依可以指引我们成就高贵的情操。
(6)皈依可以使我们逐渐累积功德。
(7)皈依之后不会墬入三恶道。
(8)皈依之后,可以很快开悟。

以上八者是刚波巴大师在《解脱宝鬘论》(Jewel Ornament of Liberation)中所提到的皈依之利益。

因此,当我们皈依三宝时,不可以只在口中喃喃念诵皈依戒文,还得澈底体认皈依对象的特殊本质,体认皈依对象如何解脱有情众生的痛苦,体认皈依的利益,以及皈依时应有的戒律与行持,这样才能完全巩固我们对三宝的恭敬之心。如果我们能按律皈依,不违戒规,依法修行,则皈依佛法僧三宝的利益一定可以实现。

◎附三∶Holmes Welch着·阿含译〈皈依〉(摘录自《近代中国的佛教制度》第十一章第一节、第十章第四节)
(一)僧人为在家人主持皈依,旨在使他成为自己的弟子,亦即皈依弟子,然后正式成为佛教徒。受皈依或许可比之为受洗与坚信礼之总合。僧人不能成为另一僧人的皈依弟子,在家人也不能成为在家人的皈依弟子。

在家人一边顶礼,一边念皈依文,由师父取宗教名,像进僧团一样。名字中有一辈字,与师父剃度弟子的相同,因此后者可算是他的‘兄弟’。与剃度有别,皈依可在不同师父或同一师父之下多次重复。这像大多数的师弟关系一样,不具排他性。

这些特点是共通的,其它的则有别。举例来说,一般是弟子本人反覆念‘我皈依佛,我皈依法,我皈依僧’。不过有时弟子站在一旁,由师父代念皈依文。例如月溪在二次大战前为聚集在广东七十二烈士公园的四百在家众主持皈依,就是采用代念的形式。皈依文念毕,在家众列队走过,月溪给每人一张写有名字的纸条。也许是因为他守旧,或因为人数庞大,他并未发给证书。发证明在民国时代开始渐趋普遍,这或许是要与基督教传教士所发的受洗证抗衡。证明称作三皈证书、皈依证或皈依牒,写著「某地某某人今日在某某和尚之下皈依’,下附签名。皈依证内文一般都告诫弟子勿行恶,善待所有人,尤要弃绝其他宗教。例如有一皈依证明列如下禁律∶‘若皈依佛,不可再皈依其他宗教,不论它们所说的是神是鬼。若皈依法,不可再信受其他宗教之经典,因为它们的道理不能反映真实。若皈依僧,不可再接受其他邪教的师父,作为他的弟子,因为这将是以盲引盲。’我不曾见过清代的皈依证,不知上面是否也带有排外色彩。

通常是一群人一起皈依,不过个别皈依也无不可。一位受访者前去皈依印光和尚,发现这位净土宗大师正在闭关,因此仪式经由便门举行。印光念皈依文,受访者跟着重复。接着是一段短短的讲开示,最后印光发给皈依证。另一位受访者无法亲自前去皈依印光,于是发信申请。他立刻收到填好的皈依证,另外还附有指示,告诉他将皈依证放在家里的佛像前,顶礼三次,念皈依文,再顶礼三次。完成以后,他可视自己为印光的弟子。之后,他又以同一方式皈依虚云,只是这次有相识的和尚作为保证人,代他写信给虚云,保证他是值得收的弟子。

大多数师父不太关心值不值得。他们关心的是另一次度化的机会。一位和尚骄傲的告诉我,他为两百多人主持皈依。他承认大多数采‘方便皈依’的形式,亦即简化的仪式。一次他作度化时,我正巧在场。一位少妇到寺庙来走走,与我的受访者聊了起来,这受访者立刻建议她皈依。她似乎不愿意,于是他用五分钟时间,描述佛陀的一生。为加强说服力,他指出佛教不是迷信,外国学者也有人研究,就像旁边这位美国人。或许是出于礼貌,她似乎觉得后一论据难以辩驳。我们站着的地方,离寺院建筑有点距离。他教她念‘我皈依……’,每念一句,朝南鞠躬一次。(我问为什么朝南,他适确的提醒我佛性遍在。)接着他稍稍告诉这少妇以后如何作。她不能拜妈祖或其他神,尽量少吃肉,并且避免杀害动物。最后他留下少妇的姓名、地址,以便寄发皈依证。

对这样的‘度化’,不应一笑了之。一粒种子种下了,或许会生长。但如果我们说在家佛教生涯这第一步不一定重要,也是相当公允的。有些居士研习佛教义理很久之后才皈依;对另一些弟子而言,皈依只是使他们的‘临时佛教’较不临时。他们的师父也许偶而写信来募款。他们一般都乐于捐献,因为他们相信捐钱后,师父藉清净生活累积的功德,将转给自己。如果师父是像虚云一般杰出的住持,即连漫不经心的佛教徒也将以身为他的弟子而自豪,也可引人踏上开悟之道。

(二)每位中国僧人都觉得有责任遵循慈悲的菩萨道,帮助其他一切有情解脱。要帮助最低两道的众生,可透过佛事。动物与人可透过皈依——也就是使他皈依佛法僧三宝——而获助。皈依使他们变为‘佛子’,并种下‘善根’,增加超生的机会。后者对动物尤其重要,因为如果它们能转生为人,就可以听闻佛法,获更多利益。不过,即使是动物也并非不具理解力。有些动物受三皈依时有所反应,就是明证。例如乌龟往往会点头三次,表示佛性已被唤醒。1909年,虚云在云南旅行。一天他正与一位高官谈话的当儿,一头母牛忽然跑到他们坐处前下跪,两行泪水汪汪流下。母牛属于屠夫的,他立即也来到现场。虚云对牛说∶‘如果你想超生,必须皈依三宝。’母牛点头,虚云就代它念三皈依。母牛站起,变得安静、温驯,像人一般。虚云想补偿屠牛夫,但他不愿接受。他被亲眼目睹的奇迹震慑住,放弃了自己的行业,也受皈依,并且变成素食者。

有位相识的僧人为遇见的每一头牛主持三皈依。他旅行美国时,我带他参观康克德战场(Concord Battle Ground)。除了赞叹这着名的开火现场外,他发现两位十岁或十二岁的康克德男孩。虽然不会讲英文,他还是与男孩交上朋友,而且抚摸着每位的头,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然后又教他们用中文反覆念‘南无阿弥陀佛’。他满心欢喜的走开。‘谁知道?’他说∶‘善根已经种下。他们有一天也许会上哈佛研究佛学。’

东莞佛教场所一览表
场所名称
电话地址
地址
1
乐善庵
22219111
东莞市莞城万寿路60号
2
西皈庵
22227579
东莞市东城区涡岭商业街东区七巷六号
3
福善庵
22221757
东莞市东城石井蓢基湖一路横巷13号
4
宝觉庵
22214199
东莞市莞城仁和二甲25号
5
西传庵
22222081
东莞市莞城木石居13号
6
西竺庵
22211092
东莞市莞城果蕉街24号
7
清秀庵
22237359
东莞市莞城象塔街30号
8
海潮庵
22256441
东莞市东城鳌峙塘村
9
素庵
22272937
东莞市万江区大汾村居委会连步桥坊10巷13号
10
龙树庵
22280176
东莞市万江区小享村
11
菩提庵
86616653
东莞市石龙镇竹丝洲99号
12
樨缘庵
86625483
东莞市石龙镇打锁街35号
13
菩提庵
86610733
东莞市石龙镇卖鸡地60号
14
小月庵
86625481
东莞市石龙镇建新街25号
15
归义庵
88825571
东莞市麻涌镇麻四村
16
觉华寺

东莞市中堂镇
17
静光堂
86626714
东莞市石龙镇大桥周屋12号
18
般若念佛堂
22769075
东莞市东城区温塘百草岭一路十巷
19
沙田金沙寺
88864151
东莞市沙田镇阇西村
20
涌池庵
88882815
东莞市中堂镇槎滘村第三坊
21
常平隐贤寺
83396966
东莞市常平镇丽城隐贤山庄
22
地藏王寺
86887153
莞市石龙镇长兴街
23
观音寺
87185633
东莞市樟木头镇石新村观音山森林公园
24
欧仙寺
86112759
东莞市石龙镇黄家山村
25
莲花古寺

东莞市长安镇咸西村莲花山
26
观音寺

东莞市大岭山林场石洞景区
27
观音古寺
22479126
东莞市东城区旗峰公园内
28
云岗古寺
86651556
东莞市石排镇浦心村
29
石龙佛寺
87962733
东莞市石龙镇新维村
30
祗园念佛堂
22409980
东莞市南城西平上手村
31
芙蓉寺
83665225
东莞市黄江镇宝山
32
三宝寺
86011796
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袁崇焕公园内)
33
紫竹林庵
81692355
东莞市寮步镇凫山村
34
琉花寺
22479126
东莞市东城区榴花公园内
35
资福寺

东莞市东城同沙生态公园黄公山
36
三界庙

东莞市石碣镇袁崇焕公园内
37
香慧寺

东莞市寮步镇陈家埔村
38
法华寺

东莞市清溪镇银瓶山石对坑

随喜皈依。都有专门的皈依师来做皈依的。你只管和寺院约好时间。不是去了就能皈依。要等人多点。看个人缘分了。我一个星期就皈依上了。呵呵。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住持,云门寺原来的佛源长老住持,现在是明向大和尚住持。南华寺也不错。这些都是国内的大德住持。

我想皈依佛教!
答:还要注意戒律。佛说过要以戒为师。所以建议要自己学习“五戒十善,八观斋戒,在家菩萨戒。”(出家另外还有其他戒律。)一定要将这些戒律仔细深入体会,用在生活中,不然就是白学了。这是一点都无法欺瞒自己的。最后,特别提醒“佛教徒”师兄说的要注意自己的发心。就是学佛皈依是为什么。

我想皈依佛门
答:那么再介绍下皈的仪式:请一位出家的僧尼作证,并且教授三皈的内容,那就是:我某某,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念三遍)我某某,皈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天魔外道。我某某,皈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说。我某某,皈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众。三皈的...

我想信佛教?怎么皈依?
答:第一、皈依不是素食,不是受戒,更不是出家,皈依三宝只是宣誓终身信奉三宝,誓愿不再改变信仰。第二、皈依三宝可以敬神,敬祖先,敬异教徒,但应知道尊敬不同於皈依,尊敬是礼貌,皈依则是将身心思想信仰完全投入三宝。第三、皈依三宝不是一时、一次、一皈,皈依是尽形寿的。瑜伽戒本云:一日不皈依便是犯戒,皈依是皈依佛...

我想皈依佛门、要怎样做?
答:皈依原指佛教的入教仪式,表示对佛、法、僧三者的归顺依附,所以又称三皈依。三皈依是皈依佛教的基本门槛,随着信仰和修行程度的变化,后面还会加受五戒、八戒、十戒等等。我们知道和尚分两种,一种是剃度出家的,一种是不剃度出家的,被称为佛教的俗家弟子,也就是居士。历史上苏轼就属于皈依第二种的...

我想皈依佛门,该怎么做呢?
答:不知你是哪里人,如果在广州即可到著名寺院--光孝寺或大佛寺咨询一下,每月都有规定哪几天做皈依仪式,只要你诚心则一定能皈依我佛.南无阿弥陀佛

想皈依佛教,到那里办皈依证,需要什么?
答:皈依佛教,需要履行一个三皈依的仪式。要缴纳两张照片。和工本费。等待皈依法会,也可以自己找和自己有缘的寺院方丈住持单独履行皈依仪式。这样可以给你单独起个法号。以后去寺院免门票。

我该如何皈依佛教
答:皈依是心的依靠和归宿。从根本上看,只要一个人信佛,决心皈依佛教,就可以称得上是佛教徒了,但一般来说,皈依的仪式还是需要的,也是有意义的。一、皈依仪式 皈依仪式可在寺庙里进行。一般寺庙都有定期为信徒举行皈依的仪式。如果觉得不方便,比如说,如果附近寺庙一年才举办一两次皈依仪式,而你现在就...

我想要皈依佛教,但是一定要在寺里面修行,还是我在外面就可以?_百度...
答:信仰佛教而不出家的人就是佛教居士.除了有信仰外,和一般人一样有自己的学习,工作,婚姻.有空的时候可以上寺院住一些时间,来去自由.皈依佛教不会给你的世俗生活造成任何不利的影响.而接受三皈依和五戒就成为了居士.成为居士的方法是:带上你的身份证和一张证件照,和大约20元钱作为办理皈依证的工本费...

居士可以去哪里请皈依证?
答:到寺院拜一位师傅,请求传授三皈,举行皈依仪式,便可获得。皈依证是在家(居士)佛教徒的重要证明,当然要明了是皈依自性三宝: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才是最重要的。标准的《皈依证》要有三章并存:1.“寺院公章”最标准的是钢印,要是红公章的话,有些寺院是不允许...

想皈依佛门做俗家弟子到底要怎么做?
答:想皈依佛门做俗家弟子,找一个修行如法的寺院,去求皈依受戒,一般寺院会有三皈五戒法会。法会之前,听法师开示三皈依、五戒,然后拜忏。之后皈依,皈依以后就可以求戒,受三皈五戒。之后就是俗家弟子了。有三皈五戒证。平日里,做早晚课,诵经、学戒律,照着去做。五戒之后,还可以求菩萨戒。五戒是...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