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需要怎样的通识教育

大学生需要什么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这个1829年由美国学者正式提出的现代教育理念,从1995年至今,已在中国走过十八年的历程。然而不少教育学者仍感叹中国的素质教育质量差、地位低。中国的通识教育到底能否撼动现有的本科教育体制,形成一整套的成熟模式,它的出路又在哪里?21日,在华南理工大学举办的2013大学通识教育论坛上,来自海内外的100多位专家学者为通识教育把脉。


  何谓“通识”?存在理解误区

  中国通识教育十八年,做过不少尝试,也走了不少弯路。从建国初期苏联模式下的专业教育到现如今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不得不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然而,现今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仍不乐观,不少人都对通识教育存在理解误区。

  到底何谓“通识”?不少人的理解是:文理的专业领域都有涉猎,成为“通才”。对此,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书记庞海芍的看法是:通识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其次才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针对过分专业化带来的知识割裂,追逐功利等问题,通识教育强调的是培养人格健全之人。

  台湾清华大学教授林安梧则以台湾高校为例,发表了对通识教育的看法,他认为,大学应“以通识教养为体,以职业养成为用”。孔子提倡“六艺之教”,即礼、乐、射、御、书、数与大学的博雅教养是相通的,所以进一步衍生,“六艺之教”就是通识教育。


  大学通识课“内容杂、质量差”

  会上,不少专家都提到,现在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文理失衡的现象。庞海芍指出,目前大学的通识选修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内容杂、结构乱、质量差、地位低”,且没有很好的体现素质理念,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教育严重失衡。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硕贤也表示,文理不相通是现代教育容易犯的一个弊病,尤其是当今的中国,往往在中学阶段就过早地实行文理科分班制度,而在大学阶段又过于偏重专业的教育,未认真实行通识教育。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文科生缺乏基本的科技常识;不少理工科学生缺乏文学与社会科学方面的修养,缺乏审美意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成为梁思成先生所批判的那种“半边人”,而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与论坛的专家们一致认为,必须整合教育资源,优化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模式。南京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赵志宏认为,高校应当凝练优质教学资源,巩固成熟教学模式,建设通识类读本和教材,并聘请校外高水平教授开设通识教育讲堂,加强校际合作。


  “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过时了

  华南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项聪在谈到该校如何改革和探索时,援引了两个学生的话:一个学生认为:“通识课的授课方式应该更加多样,不只是停留在老师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参与更多的应该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可以考虑设置兴趣小组或者研究小组自选研究课题去研究自己喜欢的课题。”另一个学生则认为:“有些老师十分资深,但枯燥的PPT和冗长的理论概念,损失了一大批学生,最后这些老师只能用点名来留住学生,我们其实更喜欢那种可以和学生打成一片、具有较强亲和力的老师。”

  “通选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课余爱好以及与所学专业不同的其它方面的素养,这样的通选才是有意义的。”项聪认为,通选课的改革很有必要,要让学生能上到自己喜欢的通选课,并且能够真正学到东西。

大学需要通识教育且很必要。像浙江大学等许多高等院校都比较重视通识教育。
我国大学实行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一)我国目前教育现状
(1)我国教育功利化严重,人文素质教育与德育“遇冷”。
大学教育的功利性太强,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教育目标纷纷向市场需求方向调整。如近几年来,大学中掀起了一阵“考证热”。在校大学生有的读英语培训班,准备考托福雅思;有的准备注册会计师考试,司法考试,或者公务员考试;还有的忙着计算机等级考试。然而,那些注重培养大学生理性思维与人文素养的学科却乏人问津。更为严重的是,有些高校的管理层也认为学那些东西没有用,学生们只要掌握了专业的技能,拥有了相应的含金量较高的证书便可以高枕无忧的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因此,大学教育甚至被戏谑的说成为“考证教育”。
(2)大学课程的设置不尽合理。
我国大学过分强化专业教育,缺乏健全人的基本素养教育,忽视通识教育。例如,现在高校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文、理科资源的分配过度不均,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严重失衡。 对于理工科而言,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是薄弱环节。学生文化陶冶不够,人文素质不高。而对文科学生的培养而言,自然科学的培养同样也十分薄弱。有些偏文科院校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文科思维与能力,忽视对学生的科学素质与素养的培养;还有些偏理科的院校只注重理科思维,忽视人文素质教育
(二)大学生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著名学者杨叔子曾指出:“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
(1) 实行通识教育是满足经济全球化对综合性人才需求的需要。
当今科技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不断发达,全球化和国际化日益加强,社会的快速进步使得单纯的专业性人才已经不再符合其发展需要。另外,现代科学的重大进展越来越需要多学科的相互借鉴与支持,现代科学呈现出综合化趋势,即使从事专门领域的研究,也需要广博的知识为后盾,因为一个问题可能需要多学科的知识才能解决。因此,实施通识教育,不仅是要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眼界,更重要的是综合的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
(2) 实行通识教育是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相对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有很多优势。通识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独立思考、如何独立学习、如何分辨是非;使学生变得更加智慧,聪明的应对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大学生想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要掌握扎实的知识基础,广泛涉猎各种学科。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2002年5月14日在北京大学以“什么是一流大学的特色”为题的讲话中指出:“让我对知识进行一个总的评价,这就是,你根本没有办法说出最有用的知识是从何而来,你无法预测它来自何处;你也无法设计一些程序来找到最有用的知识形式是什么。……正因为我们不能预测到哪一类的知识会对我们的社会做出巨大贡献,我们才能有信心地预言,新知识、新观点、新方法和聪明的想法对我们的未来是很重要的。”可见通识教育的重大意义。
(3)实行通识教育是我国现行教育现状的必然要求
我国现行教育体系下存在着诸多问题,使得大学教育由原来的重视专业教育转变到通识教育变得刻不容缓。在社会的实践中我们看到,大学培养的人中有许多都正义感、责任感淡化,是非混淆,道德素质低下;有许多动手能力弱,不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缺乏创新精神。大学应经逐渐失去了他应该发挥的作用。所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必然要迎来一次深刻的变革。

通识教育,这个1829年由美国学者正式提出的现代教育理念,从1995年至今,已在中国走过十八年的历程。然而不少教育学者仍感叹中国的素质教育质量差、地位低。中国的通识教育到底能否撼动现有的本科教育体制,形成一整套的成熟模式,它的出路又在哪里?21日,在华南理工大学举办的2013大学通识教育论坛上,来自海内外的100多位专家学者为通识教育把脉。

  何谓“通识”?存在理解误区
  中国通识教育十八年,做过不少尝试,也走了不少弯路。从建国初期苏联模式下的专业教育到现如今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不得不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然而,现今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仍不乐观,不少人都对通识教育存在理解误区。
  到底何谓“通识”?不少人的理解是:文理的专业领域都有涉猎,成为“通才”。对此,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书记庞海芍的看法是:通识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其次才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针对过分专业化带来的知识割裂,追逐功利等问题,通识教育强调的是培养人格健全之人。
  台湾清华大学教授林安梧则以台湾高校为例,发表了对通识教育的看法,他认为,大学应“以通识教养为体,以职业养成为用”。孔子提倡“六艺之教”,即礼、乐、射、御、书、数与大学的博雅教养是相通的,所以进一步衍生,“六艺之教”就是通识教育。

  大学通识课“内容杂、质量差”
  会上,不少专家都提到,现在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文理失衡的现象。庞海芍指出,目前大学的通识选修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内容杂、结构乱、质量差、地位低”,且没有很好的体现素质理念,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教育严重失衡。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硕贤也表示,文理不相通是现代教育容易犯的一个弊病,尤其是当今的中国,往往在中学阶段就过早地实行文理科分班制度,而在大学阶段又过于偏重专业的教育,未认真实行通识教育。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文科生缺乏基本的科技常识;不少理工科学生缺乏文学与社会科学方面的修养,缺乏审美意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成为梁思成先生所批判的那种“半边人”,而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与论坛的专家们一致认为,必须整合教育资源,优化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模式。南京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赵志宏认为,高校应当凝练优质教学资源,巩固成熟教学模式,建设通识类读本和教材,并聘请校外高水平教授开设通识教育讲堂,加强校际合作。

  “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过时了
  华南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项聪在谈到该校如何改革和探索时,援引了两个学生的话:一个学生认为:“通识课的授课方式应该更加多样,不只是停留在老师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参与更多的应该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可以考虑设置兴趣小组或者研究小组自选研究课题去研究自己喜欢的课题。”另一个学生则认为:“有些老师十分资深,但枯燥的PPT和冗长的理论概念,损失了一大批学生,最后这些老师只能用点名来留住学生,我们其实更喜欢那种可以和学生打成一片、具有较强亲和力的老师。”
  “通选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课余爱好以及与所学专业不同的其它方面的素养,这样的通选才是有意义的。”项聪认为,通选课的改革很有必要,要让学生能上到自己喜欢的通选课,并且能够真正学到东西。

如何看待大学中的通识教育?
答:首先,通识教育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往往需要深入钻研某一领域的知识,这虽然能够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但也可能导致他们的视野过于狭窄。通过学习通识课程,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知识和观点,...

大学必学课程有哪些
答:一、通识教育课程: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主要包括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这些课程帮助学生理解人类社会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自然科学类课程涵盖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

揭秘美国通识课程:打下学术基础,发掘兴趣
答:踏入美国大学的第一步,你是否感到迷茫?别担心,通识课程来拯救你!通识教育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几乎每所美国大学都要求学生完成。本文将为你揭秘美国通识课程的特点和目标,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这一部分课程。多学科课程美国通识课...

大学的通识教育有哪些课程?
答:大学教育通识课程 1、语言课程 语言课程的学习包括本国语言课程和外国语言课程。二者缺一不可。2、数学课程 数学课程不仅能训练人们严密、清晰的思维能力,同时还是现代社会人们学习其他科学的基本工具,数学课程还包括对计算机...

为什么通识教育是必要的
答:通识教育是必要的原因如下:1、培养综合性知识和能力:通识教育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关注各领域的基础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掌握,使学生对世界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还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

大学教育通识课程包括哪些?
答:三、文学与艺术课程 文学与艺术课程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判断能力。可以说是鉴别艺术品的眼睛和耳朵。四、历史与文化课程 学习历史与文化课程能获得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知识,同时也能正确认识宇宙、社会以及我们自身。能...

“水课”?大学该如何做好通识教育?
答:大学要做好通识教育,必须做好以下几点。第一。指导思想必须本土化。国内大部分大学通识教育只是对外国大学的简单复制和移植。 我们应进一步明确中国通识教育建设的指导思想,即从中国背景出发,以本土化为原则,构建一套具有...

如何以通识教育培养人才全面发展
答:(一) 通识教育是一种对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被认为是扩展大学生知识综合语用能力的有效培养方式。该思想最早可追溯到亚里斯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以正确的推理来培养人的思想。大学通识教育是...

大学通识教育是什么?
答:通识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凝聚社会共识,克服专业教育的狭隘,无论是凝聚社会共识、辨别判断价值观,还是表达与交流、终身学习,亦或是丰富人生,这些通识教育的目标很难或基本上不可能通过专业教育实现。大学的通识教育与中学...

大学生需要怎样的通识教育
答:21日,在华南理工大学举办的2013大学通识教育论坛上,来自海内外的100多位专家学者为通识教育把脉。何谓“通识”?存在理解误区 中国通识教育十八年,做过不少尝试,也走了不少弯路。从建国初期苏联模式下的专业教育到现...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