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第四章

~ 问题一:大人以什么方式对所谓的孩子的不良行为承担责任呢?

答,如果你把责任感看成是一种解放—某种基于你知道自己想改变就能改变的事情—而不是负疚,你就能做得更好。当你认识到在你的孩子或学生的不良行为中你也有份时,你就能知道该怎样改变你的行为,进而帮助孩子改变他的行为。既然我们要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就应该学会控制我们自己的行为,有了这种意识,我们就能够成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并且将我们的行为转变成鼓励孩子的行为改进,并且又不损伤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我们就能够自己先暂停以梳理一下自己的情绪,直到我们能够深思熟虑,而不是不假思考的对孩子做出反应的时候,我们应该对不良行为承担,至少与孩子同等的责任,并且要学会使用鼓励性的,有长期效果的方法。

问题二,对于现在我们所说的不良行为还可以用哪些其他术语来表达?

答:所谓不良行为无非是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以及发展适宜性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或者因为一个偶然事件导致我们转向受“原始脑”操作的行为(此时唯一的选择只有权力争夺或退却,而无法沟通)。大多数时候,小孩子做出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而不是不良行为。

问题三“四种错误的行为目的”是什么?

答:1、寻求过度关注。2、寻求权利。3、报复。4、自暴自弃。

问题四:孩子的每种错误目的背后的错误观念是什么?

问题五:为什么识别这些错误的行为目的非常重要?

答:因为了解孩子的错误目的(和错误观念)有助于你最有效的行动,来帮助孩子达到他们的真正目的: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

问题六:能帮助大人识别错误目的的线索有哪两条?

答:第一条线索,大人对孩子行为的情感反应。第二条线索,当你要求孩子停止其行为时,孩子的反应。

问题七:对每一种错误目的的行为,大人的第一心理反应分别是什么?请逐一回答。

答:1、寻求过度关注。大人第一心理反应:心烦、愤怒、着急、愧疚。2、寻求权利。大人第一心理反应:被激怒、受到了挑战、受到了威胁、被击败。3、报复。大人的第一心理反应:伤害、失望、难以置信、憎恶。4、自暴自弃,大人心里反映绝望,无助无望,无能为力。

问题八:当你要求孩子停止错误行为时,他们会怎样反应?请就四种错误目的逐一回答。

答:1、寻求过度关注。孩子的回应:暂停片刻,但很快又回到老样子,或换成另一种打扰人的行为。2、寻求权利。孩子的回应:变本加厉、屈从而内心不服、看家长老师生气而觉得自己赢了、消极对抗。3、报复。孩子的回应:反击、伤害别人、毁坏东西、以牙还牙、行为升级或换另一种武器。4、自暴自弃。孩子的回应:更加退避、消极、毫无改进、毫无响应。

问题九:你可以用来纠正每一种错误目的行为的有效反应或行动有哪些?

答:寻求过度关注—可以通过让孩子参与一个有用的任务,转移孩子的行为。比如“我爱你”而且妈妈在乎你,肯定会花时间陪你,然后安排亲子时光,建立日常的惯例,然后花时间陪孩子,或者是召开家庭会议,又或者默默地抱抱孩子,并且设定一些无言的信号。

寻求权利—承认你不能强迫孩子,并请求孩子帮助。既不要开战也不要投降,而是暂时撤离冲突,让自己先冷静下来,就是前面说到的坚定而和善,不说话,只做决定,你该做什么让日常惯例说了算,培养相互的尊重,给予有限制的选择,在设立一些合理的限制时得到孩子的帮助,坚持到底,鼓励引导孩子把权利用在积极的方面。

报复。处理受伤的感觉:“你的行为告诉我,你一定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你能坐下来和我谈谈吗?避免惩罚和还击。反射式倾听,做出弥补,鼓励其长处必要时召开家庭会议。

自暴自弃。表达至孩子的信任,小步前进,停止批评,鼓励任何一点点的积极努力。关注孩子的优点,不要怜悯,不要放弃。设置成功的机会。交给孩子技能,示范一下该怎么做!打心里的喜欢这个孩子,以孩子的兴趣为基础,鼓励鼓励,再鼓励。

问题十:为什么这四种目的被称为错误目的?

答:之所以称为错误,目的是因为这些目的建立在该怎样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错误观念之上。

问题11:孩子的行为并不以事实为基础,而是以什么为基础的?

答:孩子们的行为是以自己认为真实的东西为基础,而不是以事实为基础的。

问题12:孩子在一不良行为告诉你什么?

答:孩子在以不良行为告诉我们:“我只是一个孩子,我只是想有所归属。”

问题13,为什么你会难以记住孩子?真正想告诉你的是什么?

答:大多数大人在面对一个正在做出不良行为的孩子时,很难有积极的心态,不能充分理解是自己的不良行为导致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因而他们不愿意为自己在这“一出戏”中扮演的角色承担责任,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容易归咎于他人。当我们不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错误观念和目的时,我们只是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反正而没有对其行为背后的观念作出反应。

问题14:孩子行为不当的时候,为什么可能会拒绝你积极回应的努力?

答:这是因为孩子正如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在最需要鼓励的时候,却往往无法接受鼓励,要在一段冷静期之后再次尝试鼓励。

问题15:通常什么样的孩子是最需要爱的孩子?答:最惹人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孩子。

问题16要帮助孩子消除其不良行为的动机,你能够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答:消除孩子不良行为动机的最佳途径就是找到一种积极的方法,帮助孩子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只有通过鼓励来帮助孩子体验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才能获得长期的积极效果。我们家长需要做的就是通过孩子的行为,核实孩子想做的事,我们可以时刻的观察孩子的行为,然后在错误目的表中找出响应的位置。

其实看再多的理论和方法,都要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内化,也许刚开始践行的时候会觉得有些不习惯和不适应,但是只有当我们不断地练习和重复。直到真正了解到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

《正面管教》第4章 重新看待不良行为
答:(如我爱你,我知道你会自己处理好。) 8.不要管孩子的行为,要以关切的方式把手放在孩子肩膀上,继续你和孩子的对话。 9.在大家都愉快的时候花时间训练孩子,用角色扮演来向孩子演示其他行为方式。比如使用语言,而不是哼哼唧唧。 10.闭上嘴,采取行动,比如停止哄劝,从沙发里站起来,拉住孩子的手,把他带到洗漱间去...

5.L读书笔记:《正面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第四章
答:书名:《正面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内容:第四章,P57 中文书摘记:责任感不等于责难或羞辱 当我们重新来看待不良行为,不再把责任感等同于责难或羞辱时,其结果对孩子和大人就都是令人鼓舞的。如果你把责任感看成是一种解放——某种基于你知道自己想改变就能改变的事情——而不是负疚,你就能做得更...

《正面管教》读书笔记-第四章 重新看待不良行为
答:甚至在想这孩子哪里来的这些“臭毛病”? 在正面管教第二章曾介绍过 孩子的行为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行为的表现则是受到环境里形成的信念影响。要理解孩子的行为,不能直接针对行为看行为,尝试从行为背后的信念(从精神层面)诉求来理解孩子,我们会有完全不同的发现,基于这个发现与孩子建立的链接将是有效链接...

【读书笔记39】《正面管教》第4章 重新看待不良行为
答:12.孩子在以不良行为告诉你:我想要归属感。13.你会难以记住孩子真正想要告诉你的是什么的原因是:大多数大人在面对一个正在作出不良行为的孩子时,很难有积极的心态。大多数大人不能充分理解是自己的不良行为导致了孩子的不良行为。极少数能够以正面鼓励回应孩子不良行为的大人,往往会遭到孩子的拒绝。14....

《正面管教》第四章读书笔记和心得-重新看待不良行为
答:这里可以用到很多正面管教的工具,例如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另外的几个方法会在后面几章提到这里就不说了。总之,在遇到孩子发生不良行为时,我们大人在那石火电光的瞬间脑海里就应立即闪现下面一大筐的话:1.孩子绝大部分时间都是非常好的,这是发生的少数的情况;2.这应该是我在之前什么时候做了...

《正面管教》第四章读书笔记
答:第四章重新看待不良行为 大多数时候,小孩子做出没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而不是不良行为。          四个错误观念和错误行为目的 1.寻求过度关注——错误观念: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2.寻求权力—错误观念: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对...

《正面管教》 第四章 重新看待不良行为 精读及读后感
答:4,自暴自弃――错误观念,不可能有所归属,我放弃。      所有人的首要行为目的都是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们以及很多大人之所以会在上述四个错误目的中选择一个或几个,是因为他们相信:~寻求过度关注或寻求权利有助于他们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报复会使他们在没有能获得归属感...

《正面管教》第四章读后感20181
答:重新看待不良行为 一、 责任感不等于责难或羞辱 当我们在责难或羞辱孩子时,你本心想改变孩子,但结果适得其反,一个人想改变别人很难,但如果改变自己是有主动权的,所以在责难孩子前是否自己应该先改变点什么很重要。二、 什么是不良行为 1) 定义:无非是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

《正面管教》第四周第四章精读及感悟
答:四、原文摘抄 对待十几岁的孩子 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同龄人的认可却比大人的认可更重要,而寻求同龄人的认可也就成为他们行为的错误目的之一。养育十几岁的孩子时,必须格外注意要表达清晰,而且不要妄加猜测。过度控制的管教方式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是灾难性的。鼓励对于十几岁的孩子就像对小孩没...

【正面管教】第四章读书笔记@黎萍
答:第四章  重新看待不良行为 1. 大人以什么方式对所谓的“孩子的不良行为”承担“责任”呢?我们应该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承担至少与孩子同等的责任,并且要学会使用鼓励性的、有长期效果的方法。2. 对于现在我们所说的不良行为,还可以用那些其他术语来表达?“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缺乏技能的行为...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